电影荧幕不只是窗子,有时还是面镜子。
导演通过各种戏剧性效果,电影艺术手法对观众进行着催眠,激活他们藏在潜意识下的种种欲望,在黑暗的影院里为观众提供白日梦的空间和机会。
而这个白日梦里除了观众平时被压抑的潜意识原型,绝对掺杂着导演自我的种种欲望本身。
每一部电影,或者可以说,每一项艺术、文艺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性质。
可以说,所有文本其实都在讨论同一个主题:创作它的作者的问题。
所有,我们能够从每一个文本中清晰的找到作者本人的蛛丝马迹。
比如说,创造神奇女侠作者其实是一位男性,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哈佛的心理学教授。
他创造超级漫画英雄神奇女侠的初衷是为了宣传他的心理学研究——DISC理论,一种研究正常人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理论。
DISC这四个字母,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y(稳健),Compliance(服从)分别代表着四种人类的行为模式。
他受到情色文学杂志的影响,开始通过漫画的形式宣传这一理论。
因此,一开始的神奇女侠漫画,有着大量的捆绑、抽打、暧昧的情色因子。
这和我们最近看到的,由盖尔加朵饰演的,积极健康的神奇女侠形象有所不同。
神奇女侠手中的真理绳索就是来自BDSM,一种通过捆绑身体激发欲望,同时行程支配和服从关系的人类行为。
而威廉·莫尔顿·马斯顿教授和他原配妻子,大学女学生之间惊世骇俗的稳定三角恋,为他创作出神奇女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型文本。
不要怀疑,大名鼎鼎的漫画人物,地位仅次于超人的神奇女侠本尊其实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两位女性。
最近一部讲述这一故事的电影《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放出了熟肉。
该片可谓20分钟一个WTF,看完后,你错误的三观得到了修复,谁说“一男二女”的三人行没有真爱,那叫稳定。
谁说夫妻之间不能在介入一位女性,而且这位女性两人都爱,他爱她和她,她们互相相爱,她和她也同时爱着他和他。
三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演变,完美的证实了DISC。
伊丽莎白是马斯顿的青梅竹马,原配妻子。
他们在讨论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时完成了求婚。
伊丽莎白聪明,主动,占有欲强。
奥丽芙是马斯顿的学生,助教。
她善良、聪明,在与马斯顿夫妇合作的过程中分别爱上了两人。
三人的关系,一开始是马斯顿和伊丽莎白占据了支配地位,奥丽芙一直处于服从。
在伊丽莎白的劝导,奥丽芙的影响下,三人正式组成了令人震惊的三人家庭模式,三角稳定结构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离开另外任何一个人,三人相互深爱着双方。
到结尾,三人关系转变,通过影响和劝导,奥丽芙慢慢变成了支配的一方,马斯顿夫妇下跪请求原谅的一幕就是关系转变的最好证明。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在剧本层面做的相当出色,一直寻求着文本的层次感和多面解读的可能。
影片采用了双线叙事,一条是马斯顿教授因为神奇女侠漫画中大量的情色场景而遭受儿童文化保护协会审查;一条是马斯顿教授在审查过中的回忆性叙事,讲述了之前,三人关系的行程过程和种种遭遇。
审查官起到了推进剧情的功能性作用,她通过不断提问,让观众看到了漫画神奇女侠和马斯顿教授与两位爱人,两个文本之间的深刻关系。
神奇女侠可以反射子弹的手镯是奥丽芙经常佩戴的饰品;神奇女侠的性格明显带有伊丽莎白坚韧的一面,赤裸裸的女权主义思想是来自奥丽芙的家庭背景;而神奇女侠的亚马逊人身份和装束,则是在一场诡异的服装秀后,他被穿上情趣服装的奥丽芙所震慑住后的依葫芦画瓢。
对于神奇女侠身份的设定,天堂岛,整个岛屿都是女性等价值观的体现也出自女权主义思想和他的心理学理论之中。
他认为女性相比男性更具有劝导能力,所以世界的发展,和平以及其他,都应该有女性来掌控,相反好斗的男性领导下只会走向战争和毁灭。
神奇女侠的外形和性格明确的来自两位爱人,是关于她们在马斯顿潜意识上的投射。
不光是女权的,也要来自心理学上的原因。
神奇女侠最著名的武器,那条真理绳索则是来自那场有关捆绑的情趣演出,同时,三人共同研发出了测谎仪。
片中,测谎仪多次出现,解剖了三人但是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了爱的真相,导致三人稳定关系的行程。
另外也对影片在心理学上和社会学层面两个方面做出隐喻性呈现。
心理学本就是研究人类真实想法的一种科学,人类有时候不知道一种想法来自哪里,或者故意会掩饰和隐藏,但测谎仪的出现,让人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无处可藏。
说出内心真实想法,给了社会见识真实的可能。
扩张到更大的地方,三人的关系一直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被辞退,被迫迁徙,特别在他们有了儿女之后,三人的关系一直无法公开,只能在他们自己的家中维持。
三人在家中玩儿着爱的游戏时被外人撞见,这让三人的关系遭受了来自邻里间的指责和唾骂,最后影响到了他们子女的生活,三人的关系由此暂时告一段落。
他们的家和社会就是现实和梦想的天然隔离,只有在家中他们的关系才能维持,他们相信这是真的,当家以外的社会却告诉他们,这种他们以为真实的爱的关系是不可能的,而且应该遭受唾弃的。
神奇女侠生活在天堂岛,那个只有女性存在的封闭岛屿,无疑就是他们家的一种情绪投射,马斯顿希望,社会中也能有一个漫画里的天堂岛,让他们三人的爱获得认同,无人打扰。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聪明的地方在于漫画和现实文本之间的不断的互文影响。
各种心理学上的投射、错置、替换不断上演,通过心理学的各种解释丰富着故事的层次和人物的内心。
无疑,光是三人现实生活的关系就足以引发观众的八卦和好奇心。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以DISC心理学的研究作为叙事脊梁和自然章节分割,BDSM作为神奇女侠的诞生和现实生活的互文间性,其中还包裹着LGBT人物现实生活的写照,三个文本互为犄角,表面上是漫画、心理学和现实故事的结构,内里又是两性关系、潜意识与行为、虚构与真实,层层递进的三层主题。
在这三对组合的中间有着绕不开的一个锲子,叫做:戳穿谎言的心理学!
在《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里,深度的无意识和欲望,如爱与性,观众都可以很安全的沉浸其中,无需冒着尴尬的风险,而且还保证有个大抵满意的结局。
观众并不会意识到电影通过激活他们的原始恐惧,童年的焦虑、无意识的议题和压抑的欲望等,对他们进行着微妙的操纵(诱导)、影响(服从)。
整部电影代替作者行使着支配者的身份,对观众造成各种传播效果,也许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两位女主角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一些话题。
女主丽贝卡·豪尔就在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中和风情万种的佩内洛普·克鲁兹 哈维尔·巴登,还有斯嘉丽约翰逊上演过“三人行”的砝码。
而另一位女主角贝拉·希思科特,则出演过《五十度黑》。
因此,有影迷戏虐《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是五十度黑版的神奇女侠。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往小的看,可以作为解读两性关系,同性关系的行为探索。
往大的方面看,可以看做人类对于自我认同,以及社会化状态下,这种认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根本是还是探寻究竟什么是人,何为爱,这些定义,也许会因为某种科学研究而产生改变。
我相信这部影片的野心就在于对现今关于少数人群体的身份认同,家庭组合原则,甚至婚姻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并以劝导的方式寻求改变。
差点因为名字错过一部queer佳片,神奇女侠背后的亚文化出乎意料的厚重复杂。
被女王跪在萝莉面前求她回来的画面戳爆G点,"I can't live without you." 三个人表明心意之后穿着古希腊戏服在舞台上水乳交融的场面好生美丽。
但全场最佳的镜头还是教授病倒后,从门中走出的一道影子化作两个女人。
彼此相爱,我们的肉体同灵魂一样难舍难分,亲爱的没有你我无法继续生活。
虽然这么说吧,但还是超羡慕男主啊。
这哥们儿自己也说了,女王和萝莉组合在一起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
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他是真的两个都得到了,妈的嫉妒令我粉身碎骨。
2018年,漫威宇宙大计划已经开展十年了,迪斯尼已经专利盆满钵满。
Dc早早就坐不住了,但是先后几部电影除了《神奇女侠》都很难称的上佳作。
《神奇女侠》优秀之处很大程度归功于女性导演从女性角度叙事。
2017年《神奇女侠》上映同年,有一部与神奇女侠有关的电影悄然上映,但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豆瓣只有不到200人评价,但是评分却达到了惊人的8.1,这就是《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神奇女侠是第一个备受瞩目的女性超级英雄,她的创作者威廉马斯顿博士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的传奇一生相信让很多男性羡慕,尤其是在七十年前的美国,一个还认为同性恋是疾病的美国。
这位先生与两位妻子共同生活,同时还有一位情妇经常来拜访(电影中隐去的这位情妇)。
这两位妻子给了他创作神奇女侠的灵感,比如神奇女侠最著名的法宝护臂,创作灵感就来自他小老婆的一对手镯。
而神奇女侠的另一法宝真言套索,根本就是马斯顿教授赤裸裸的夹带私货,要知道他可是测谎仪的发明人(另一说法是他妻子伊丽莎白发明了测谎仪,马斯顿教授剽窃了妻子的创意)而我们的马斯顿教授性观念的开放程度还在于他是如何热衷于sm,热衷于捆绑。
这是神奇女侠早期漫画,相信这时马斯顿教授已经能非常熟练的使用绳艺了。
单将马斯顿教授一王三后热爱sm的故事讲出来,就够得上是一部精彩的作品了,但是导演的野心不止于此,电影中的马斯顿教授也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故事开始于马斯顿的课堂上,他的妻子伊丽莎白马斯顿靠坐在窗口,女学生奥利弗伯恩在座位上认真听课。
然后,马斯顿夫妇坐在楼门口的阶梯上,看着草坪上的奥利弗,然后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
威廉:他的美貌使她比其他姑娘更有优势。
伊丽莎白:不,你不是认真的吧,她的美貌吗?
美貌是沉重的负担。
她开始开战了,看到没有。
(画面中一个帅小伙来与奥利弗和她的金发女伴交谈)看她开始躲闪,如果她与那个男生眼神接触久了,男生会误认为她对他感兴趣。
其后她如果一直拒绝他得寸进尺的话。
他会认为她是一个荡妇的。
同时他旁边那个金发妹也想着这个小伙子,金发妹痛恨我们的姑娘,恨的如此强烈,几乎坐立不安。
但是他们都必须坐在那,假装微笑着。
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
威廉:那你选择了什么?
伊丽莎白:我选择了你。
这段对白太精彩了,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的,只能是女人,伊丽莎白这一长段台词,将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位女性心理赤裸裸的展现出来,我看到这段就明白这是一部女性电影。
然后马斯顿教授告诉伊丽莎白他想让奥利弗参与研究,伊丽莎白显得非常大方,但是当奥利弗第一次与伊丽莎白对话,伊丽莎白直接要求奥利弗不许与自己的丈夫发生关系。
伊丽莎白第一次将自己对奥利弗的嫉妒展现出来,也是第一次驱逐奥利弗。
三个人第一次在沙龙聊天,伊丽莎白问奥利弗有没有阴茎嫉妒情结(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并表示自己对并不嫉妒男性,奥利弗说自己嫉妒男性,并引用了自己著名的姑姑,节育运动先驱玛格丽特桑格(这位女性甚至到过北京给中国的计划生育埋下了种子)的名言“女性不应由别人给自己自由,而是应该自己自由”。
他们的测谎仪开始了第一次测试,伊丽莎白向威廉提出了三个问题,当第三个问题“你爱上奥利弗拜恩了吗?
”问出之后,测谎仪第一次展现出不同的波形,我们的马斯顿教授爱上了奥利弗。
伊丽莎白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她离开了房间,奥利弗随后跟了出去,并对伊丽莎白说“我爱你”。
伊丽莎白推开了奥利弗的吻,并第二次驱赶了她。
测谎仪测试的第二个人是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承认了自己对奥利弗的感情,对三人想要的与世俗观念的冲突很担忧。
测谎仪测试奥利弗的时候,奥利弗通过测谎仪承认自己同时爱着威廉和伊丽莎白。
但是伊丽莎白却说“一个人可以想要很多东西,但并不意味着会成真”。
奥利弗起身逃出去,伊丽莎白追了出去,吻了奥利弗。
这三段,导演用三段测谎仪测试,层层递进一点点揭开三角恋爱的帷幕,与其他烂俗的三角恋不同,三个人都同时爱着另外两个人。
三人关系明朗之后就不再遮掩,可伊丽莎白一直害怕的世俗标准终于来了,奥利弗抛弃了自己的未婚夫,而威廉和伊丽莎白也失去了工作,不得已他们搬家了,伊丽莎白去当打字员,威廉在家中做研究,奥利弗以伊丽莎白妹妹的名义与他们共同生活。
威廉误入一家情趣用品店,接触到了sm文化,他将两位妻子带到这里并准备尝试捆绑奥利弗。
这时候伊丽莎白炸了,她无法接受捆绑。
但是奥利弗对这很感兴趣,并且私自换上了sm服饰并手持绳索。
伊丽莎白看到后接过绳索,开始对奥利弗进行捆绑。
这里,奥利弗接受并开始“自己自由”,这与奥利弗的女权思想不谋而合。
正如那句“女性不应由别人给自己自由,而是应该自己自由”,伊丽莎白无法接受威廉对奥利弗进行捆绑,本质上是对男权社会的厌恶,而女性自己要求的捆绑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才是真正的“自己自由”。
威廉创作了“神奇女侠”,经济得到改善,而三人的性生活尺度也越来越大,角色扮演,sm成了常态。
但是这一切都被误入他家撞见他们性事的邻居终结了。
世俗再一次击溃了这个家庭,他们的子女在学校受到欺负,他们被邻居厌恶。
伊丽莎白一直担心的事情再度发生,而且几乎彻底击溃了他们的生活,伊丽莎白第三次驱赶了奥利弗。
《神奇女侠》全美范围内被销毁,威廉受到了询问,而后发现自己命不久矣。
世俗对这三人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压,而这时候威廉渴求奥利弗的第三次回归。
这场戏中,伊丽莎白在威廉的引导下跪求奥利弗,再次表达了对奥利弗的爱,这段戏与之前测谎仪的戏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互文,不过这次威廉代替了测谎仪的角色,以伊丽莎白与奥利弗冰释前嫌结尾。
到了这一幕,导演很明确的在告诉观众,我们的马斯顿教授一直像测谎仪一样,让伊丽莎白与奥利弗正视自己内心,表达自己的欲望,并引导他们不去理会世俗。
而伊丽莎白与奥利弗分别代表了女性的两个面,导演借威廉之口讲出奥利弗的“漂亮、朴实、善良、纯洁的心”,伊丽莎白“聪明、凶猛、欢闹,一流的bitch”,但是两人凑在一起才是完美的女人。
现在让我们将威廉马斯顿彻底功能化,来看看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影片一开始伊丽莎白就注意到了奥利弗,承认了奥利弗的美丽,并对美丽感到担忧,这种担忧本质上是对世俗行为的担忧。
奥利弗加入研究之后她宁愿故意说出言不由衷的话,这里能看出伊丽莎白确实并不介意威廉有外遇,但是在恐惧自己也爱上奥利弗。
测谎仪剧情中,伊丽莎白得知威廉爱上了奥利弗之后并没有过多的责怪奥利弗,但是奥利弗说出“我爱你”之后她才驱赶奥利弗,她对同性恋的恐惧在这一刻第一次爆发,而她对同性恋的恐惧本质上还是对世俗的恐惧。
当学校发现她们的不正当关系之后,作为测谎仪发明人的伊丽莎白不得不用谎言来掩饰真相,但当自己的性事被撞破之后,伊丽莎白彻底被世俗打败,第三次驱逐奥利弗,拒绝继续接受奥利弗的爱。
威廉马斯顿教授就像一根绳索紧紧将两位完全不同的女性绑在一起,她们彼此相爱又不得不对世俗多次妥协,最后还是以爱的名义相伴终老。
这就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表达的。
《神奇女侠》和两位女性的命运一样,曾经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唾弃和排斥,最后却成了最政治正确的存在。
借用影片最后威廉马斯顿教授的演讲。
神奇女侠以一封情书,是一个幻想,她来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美女、正义和尊重。
我以我对女性的观念写书,我所认识的女性与神奇女侠一模一样,现在我们可以辩论他裙子的长度。
但是最重要的是女性改革犯罪的方式,她让他们说出真相,这就是他所代表的真相。
这部影片是导演安吉拉罗宾森(美剧《拉字至上》和《大器晚成》的导演)写给那个时代先进女性的一封情书,也是对女性主义在现在社会地位的一曲颂歌。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9分。
安吉拉·罗宾森编剧、导演,卢克·伊万斯、丽贝卡·豪尔、贝拉·希思科特主演作品。
真是部好电影啊,被感动到了。
起初我也以为这是部“神奇女侠”的超英片,没想到它如此经典,如此精湛。
它既是一部马斯顿教授的传记片,同时又穿插了马斯顿教授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是BDSM研究),顺带推出了测谎仪的来龙去脉,又细致演绎了马斯顿教授和他妻子以及学生的爱情(甚至是三人交叉的互爱)。
片中诸多桥段更是非常大胆的表现了BDSM——人类性行为模式。
安吉拉·罗宾森导演对尺度拿捏得非常好,这样的剧情,尺度大一分就很难避免落入情色嫌疑,尺度一分没有又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毕竟马斯顿教授他们三人的感情真挚而热烈。
但厉害之处并不在这是一部马斯顿教授视角的影片,主角更像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她才是三人的核心。
伊丽莎白一手掌控着马斯顿教授,又以王后之姿令奥丽芙臣服。
所有的对话,伊丽莎白都像木偶操纵者一样指挥着对方,马斯顿教授困扰其中又享受其中,奥丽芙则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
奥丽芙难道不是主角吗?
她第一次出现在课堂就非常惊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而随后马斯顿教授和妻子的对话就更加值得回味了,表面上两人是在讨论奥丽芙是否可以加入,但实际上奥丽芙已经不可阻挡的先入为主了。
这也正是,马斯顿教授生病后请求奥丽芙回来,马斯顿教授要求伊丽莎白和他一起跪在地上臣服的原因。
谁臣服谁?
真是个好故事啊,它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可以想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这样的生活方式要经历何种艰巨的压力?
特别提一下丽贝卡·豪尔,她的气质真的好啊,某个维度上,特别像伊娃·格林。
没想到在2018年,第一部给的满分电影就是本片了。
这部电影看得我灵魂都要飞出来了,那种自由感,真的太珍贵不易了。
竟然还是真人真事改编,从此以后,我要完全重新看待并审视《神奇女侠》这个女性英雄主义大片了。
就如同教授在影片中所说:“你们有什么资格评论我的私生活?
”客观理性一点理解这句话,其实人性是一个很可笑的存在。
如果自己是当事人的话,那么身陷旋涡其中,会为自己发声,会理解自己的这种情感。
而是键盘侠的话,则会正义的谴责这种“三人同居”的非法生活,尤其还是一个男的和两个女的。
多少女权主义者要心碎啊,又有多少直男们留下了意淫的口水。
如果处境发生变化,键盘侠成为了主角,或许他就回立马改变所谓的价值观,并双手拥抱自由,向世人大呼:“为什么就不能允许真爱的存在,自由的爱情呢?
”人类本身就是动物,虽然自诩高级了那么一点点,那么动物性其实就是人的本能和原始欲望。
我们从古至今,建立了道德,建立了规章制度,建立了法律,难道不是像齐天大圣一样给自己戴上紧箍咒,变成正途的斗战胜佛?
人想活得自由太难了,即便不对他人产生影响,都会被邻居白眼,被人说是:“变态!
”而影片当中测谎仪的发明也是教授和他的两位爱人,或许这是最为讽刺的一点吧。
人们表里不一的样子是人能称之为人,苟活的基本吧。
测谎仪让人类自己多么尴尬,啪啪打自己的脸。
我一直觉得漫画作为一种内容表现形式,是非常高级而艰难的。
在其中饱含了多少深刻的用意,展现了多少创作者的真心?
捆绑,SM,或者等等在画面上看似过份的存在就让键盘侠们义愤填膺恨不得“焚书坑儒”,这种文化自信好可怕。
或许人类就是这样的一个种族,如果不给自己一些规矩,就要自取灭亡了。
神奇女侠从天堂岛来到人间的剧情设置,如今在观影结束后,再想之,真的感同身受,无不是在反映着教授人生的无奈现实,即便是一个全世界自认为最开放自由的国度。
尤其影片这一幕出现的时候,几乎美到窒息,一个全新的漫画形象原来是如此诞生的。
在我眼里,要远远美过盖尔加朵的商业化形象。
即便是神力滔天的女侠,一开始的时候也是躲在黑暗的角落,害怕世间剧烈的光芒。
其实从小到大一直觉得有一类人,应该是人类中的精灵,可能上辈子并非人族,这是被贬,这一世变成了人。
而又成为了人群中的异类,侥幸得到世人认可的,可以流芳百世,而太过超前的,则有可能被庸人们打入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更多影评随感——欢迎搜索微信号:yywhy666。
Dr.Marston让Elizabeth “get on your knees”真的太太太太震惊了!
绝对是电影的高潮点!
Elizabeth遇到别人的冷眼就把olive推开,最开始正是Elizabeth接受Olive,却又是她两次推开Olive还是Dr.Marston说出 "you can not dominant all the time."!!!
这一刻,真的感受到了男主对女性的尊重,是基于人的基础上的尊重,而非男性女性。
下跪这一场景真的很带感这一幕和电视剧fleabag里面,priest让fleabag“kneel” 简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源见水印
图源见水印
图源见水印
图源见水印
图源见水印
图源见水印
图源见水印
在我的眼中,这是一部值得五星以上评价的电影,一部绝对震撼的存在!
不过抛去一切值得去圈点的地方不谈,有些细节上的处理和表现上,我还是觉得有值得更细腻和改进的地方。
但这些根本就瑕不掩瑜,完全可以忽略了。
我很想找一些其它的名词来处理大众眼中的所谓“同性、三性、三角”之类的这些词汇,虽然用大众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就是说的这些。
但我还是不喜欢这些披上了异样色彩的词汇。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上面这些词汇,而是一种完全的勇气的表达、完全的抗争、完全的遵从内心的真实,这些,都是现实里的我们所不能完全具备的东西,甚至几乎不会有多少人会去思考的东西。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为什么我们最终都活成了别人眼里的人,而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
——这个问题,也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回答。
很幸运看到了这样一部影片,让我知道自己内心里的那种真实并不是个案,也不是怪胎,只是内心太过听从自己的声音,太过让自己贴近于真实,于是才能真正听到爱的声音,于是才能让自己的点滴感受都浓烈于普通人,以至于在很多所谓“传统”的事物上,才显得那么冷静与具有批判性甚至不屑,以前,我把这称之为“玩世不恭和桀骜不驯”,现在,我把它叫作“听从内心的声音”。
看完影片,恶补了一下这个已经淹没在历史里的真实故事,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只是想放上一张从知乎上找来的照片:
看着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脸上的表情,神采奕奕和精神矍铄的样子,再联系整部影片,内心所荡漾的温暖,几乎又再度夺眶而出。
也许这样的爱,在我们的现实里根本就难以找到,亦或者它们早已经被现实所扼杀干净,但我还是坚信在一个遥远而宁静的地方,它们从未消失而且亘古永存,在她们的身上有着这个世界上鲜有的真实、诚挚、善良勇敢和坚韧,以及永不褪色的勇气,一切世间的邪恶、偏见和傲慢在那里都荡然无存,那个地方,它的名字叫作——心。
我的评分:6.8影评:马斯顿是神曲女侠的作者。
他是一个一夫多妻的践行者,而妻子和他的学生相爱了,他又爱着两个人,那么三个人互相爱着,哎呀,真是牛逼,可能每个男人都喜欢这种感觉,但是快将近50的我,没有那个身体应付这么多事儿了。
现在我对女人,除了自己的妻子都是避而远之。
有太多人大风大浪都过去了,最后都到在了女人上。
最后作者得了皮肤癌去世,而这两个女人又回归了两个女人,共同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咱不能用道德去评判,成年人的世界,只能筛选不用教育,只要不伤害我们,他做什么事情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他们的自由,也是他的权利。
原载于 个人公众号: 一只开山怪 (或搜索 herringcat) -《马斯顿博士与神奇女侠》于去年十月在美国首映,票房成绩仅为190万美金,但iMDb7.1和烂番茄87%的新鲜度也算是给了片子一个不算太差的成绩。
电影大规模公映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其实三人行加上神奇女侠创作的噱头还是足够吸引人的,男主又是卢克·伊万斯(我觉得真人版美女与野兽里,他的还原度是最高的),还有《午夜巴塞罗那》之后几乎没什么大动静的丽贝卡·豪尔。
但最终一直没去看。
国内的资源也出了有一个半月了,上周刚看完,于是自己跑去补了一下真实历史,发现电影剧本和真实历史还是差了很多,所以这就作为本周故事吧。
电影的开篇就是马斯顿教授和妻子霍洛维来到Tufts University任教的场景。
那我们先补充一点背景,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出生于1893年,是莫尔顿家族的唯一继承人。
他的第一任,最后一任,但不是唯一一任妻子,萨迪·伊丽莎白·霍洛维,和马斯顿同年出生,两人在克利夫顿戴尔就读于同一所重点中学。
1911年,从中学毕业后,马斯顿去了哈佛,霍洛维则去了全美第一所女子学院曼荷莲。
两人都于1915年毕业,同年9月,霍洛维和马斯顿结婚。
婚后,马斯顿继续在哈佛大学念法学,由于当时哈佛不肯接受女学生,同样对法学抱有热情的霍洛维最终去了波士顿大学(这也是影片开端霍洛维一段台词揭示出当时女权仍未受重视的背景)。
1918年,马斯顿取得哈佛大学的法学士学位,并前往华盛顿的美国大学任教,但很快因为一场官司诉讼丢了工作。
1925年,马斯顿成为Tufts University的教授,在学校,他遇见了当时念大三的奥利弗·拜恩,后来成为了他的实验助手,和妻子之一。
电影开头非常强势,通过霍洛维和马斯顿的对话很快就让两个人,理智与情感并存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并很快将主题引到马斯顿当时的研究项目——基于“监狱中不可避免的同性性关系”衍生出的情感理论。
马斯顿将四种主要情感归纳为:控制(Dominance)、服从(Inducement)、刺激(Submission)和归顺(Compliance)。
正是在这个心理学课上,奥利弗·拜恩与马斯顿建立了联系,并成为马斯顿这个实验的助手。
她带马斯顿采访了阿尔法·奥密克戎·派联谊会(影片中称之为“婴儿派对”),在入会仪式上,新成员被要求打扮成婴儿,蒙上眼睛,绑住双手,并被带入黑暗的房间完成任务,而高年级的会员则会时不时的用击球长板打没有完成任务的人,作为惩罚。
然而,电影为侧重描写霍洛维、马斯顿与奥利弗·拜恩的微妙关系,将当时在纽约心理学期刊《儿童研究:父母教育期刊》担任总编辑的霍洛维幻影移形到了Tufts University的教室,并使她见证了奥利弗与马斯顿情感萌发的过程。
事实上,1926年,在奥利弗的毕业仪式上,霍洛维才第一次真正被介绍给了奥利弗。
毕业照中,马斯顿夫妇站在奥利弗的身旁,另一边则是奥利弗的母亲。
奥利弗·拜恩的母亲是埃塞尔·桑格,美国著名女权主义者玛格丽塔·桑格的妹妹。
虽然有着支持女权主义的姨妈和母亲,但奥利弗从小在孤儿院和修道院长大,直到18岁才与母亲和姨妈共同生活。
这张毕业照里,马斯顿夫妇和奥利弗的关系看起来更加亲密。
奥利弗毕业后,马斯顿也离开了Tufts University,这可能与他和奥利弗的关系以及对婴儿派对的采访有关。
而后,电影里说,在离校的当年,奥利弗怀孕了。
事实上,奥利弗的第一次生育是在1931年,也是她和马斯顿夫妇同居的第5年。
而且,电影中为了同时强调马斯顿在测谎仪发明上的地位,将测谎仪的桥段安排在检测三人关系上,故意在科学仪器所代表的理智精神上营造出情感与暧昧。
但事实上,早在1917年,马斯顿就开始进行测谎仪器的实验,并证实了通过血压变化测谎的有效性。
影片中奥利弗和马斯顿夫妇在深夜测谎的场景,其实是仿照了1921年,马斯顿发给各大报社的自己与漂亮女秘书进行测谎实验的照片里的测谎场景。
此外,电影也并未提及亨特利的存在。
她与马斯顿在1918年的纽约州的厄普顿军营相识。
亨特利,支持妇女参政论,是当时的先进分子,但她同时也相信镣铐和铁链所具有的爱的束缚的力量。
马斯顿与她谈了六个月的恋爱,她对爱的工具的信仰也成为了马斯顿创作的神奇女侠的灵感来源。
后来在这段关系中,三人想得到的都不同,奥利弗从马斯顿和霍洛维那里获得了她潜意识里渴望已久的亲情,和马斯顿在其学术方面的支持;霍洛维接受奥利弗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有了奥利弗,自己就可以在拥有事业的同时拥有家庭;而对于马斯顿,显然他更赞同一个智慧的男性应该拥有不止一位妻子,并应该追求“爱之群落”的自由性爱。
霍洛维接受了三人共同生活的要求,这样她可以拥有家庭和事业,而马斯顿可以拥有情妇,奥利弗则负责抚养孩子。
三人开始共同生活后,霍洛维成为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马斯顿由于其不光彩的教职生涯解雇记录,很难再谋求到一份长期的教授工作。
他转而向好莱坞发展,为环球影业提供电影审查和理论支持,据说《弗兰肯斯坦(1931)》甚至希胖的《西线无战事》都和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奥利弗在1928年后,就在家与马斯顿一起养育孩子。
霍洛维和奥利弗各位马斯顿生育了两个孩子。
1935年,奥利弗出于对家庭合法性的考虑,自愿放弃对孩子的抚养权,她的两个儿子改为马斯顿姓氏。
其中,大儿子拜恩·霍洛维·理查德改名为拜恩·霍洛维·马斯顿,包括了马斯顿家三位家长的名字(莫名想到了阿不思·西弗勒斯·波特?
)。
四个孩子们知道谁是自己的母亲,但对于父亲和其他两名女性家长的概念却很模糊。
“在家庭普查调查中,孩子们告诉访查员,亨特利是“房客”,而奥利弗是“小姨”。
”但马斯顿和他们的母亲却从未认真的与他们沟通过家庭关系这一问题。
神奇女侠神奇女侠在1941年DC宇宙的第八期《全明星漫画》中首次登场。
神奇女侠是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Hippolyta)与宙斯的女儿。
神奇女侠的常用装备包括真理套索(来自测谎仪),一对坚不可摧的手镯(来自马斯顿与奥利弗的定情手环),作为弹丸的头饰,以及亚马逊族特有的技术设备。
马斯顿极为尊重女性,他曾批评“漫画最大的罪行,就是它们之中可怕的男性主义”。
他希望创造一个美丽的女性角色,来记录女性权益的发展。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超级女英雄,神奇女侠在DC世界里与超人、蝙蝠侠并驾齐驱,被称为“DC漫画三巨头”。
神奇女侠出生的天堂岛是阿芙罗狄蒂创造的女权世界,阿芙罗狄蒂解救了被赫拉克勒斯用手铐禁锢的亚马逊族女战士,并逃到了天堂岛,要求被解救的女战士们永远远离男人。
当史蒂夫上尉的飞机坠毁在天堂岛时,禁忌被打破了。
雅典娜和阿芙罗狄蒂同意希波吕忒选出最强壮聪慧的亚马逊展示与史蒂夫同行,提供帮助,与仇恨战斗。
漫画开始于戴安娜离开天堂岛,作为女权主义的化身与法西斯进行决斗。
二战结束后,故事主线变成了与其他社会恶势力的化身和诸神决斗,包括瑟茜(Circe,太阳神赫利乌斯和海神女儿珀耳塞所生的孩子)、毒药博士、疯癫博士……
《神奇女侠》系列一推出就在漫画迷中受到了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但漫画中大量出现的捆绑场景(被铁链、绳索捆绑,栓脚镣,铐手铐……)却引起了漫画部编辑顾问委员会的强烈反对。
虽然这些漫画场景并不尽来源于对BDSM束缚的理解,很多是对当时现实中,女权主义者和妇女参政者当街游行和反抗的行为的隐喻;但仍然有读者写信到编辑部表白自己热爱神奇女侠是因为喜欢看女性被捆绑,受到压力,从而获得性快感。
在编辑部的要求下,马斯顿尽可能减少了部分束缚场景。
无论如何,《神奇女侠》大获成功,并为马斯顿带来了可观的金钱收入。
1944年,《神奇女侠》拥有了自己的报纸漫画连载。
但马斯顿,却生病了。
1944年8月,马斯顿被确诊换上了脊髓灰质炎,他开始时用拐杖走路,但很快就不得不开始用轮椅。
也是从那时开始,他的助手乔伊·赫美尔代替马斯顿为《神奇女侠》漫画创作脚本,她的故事更加无害,也少了许多性感和激进的因素。
这也是神奇女侠系列走下坡路的开始,而来自社会的质疑声仍旧热烈。
1947年,马斯顿的癌症恶化,并于当年5月2日去世。
《神奇女侠秘史》里记录了当年的讣告——“W.M.马斯顿博士,心理学家,享年53岁。
在最近五年间,他作为神奇女侠的创造者、作者和制作人活跃着……1915年欺骗行为血液收缩压测试的初始发明者,该测试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为测谎试验……他留下了一名遗孀,伊莉莎白·霍洛维·马斯顿女士。
三个儿子,莫尔顿(彼得)、奥利弗·H、唐·R.马斯顿, 以及一个女儿,奥利弗·马斯顿小姐。
”奥利弗·拜恩和亨特利并未被提及。
尾声马斯顿去世后,霍洛维曾写信给DC编辑部要求参加漫画的脚本编写,但被拒绝。
1950年,漫画审查员魏特汉因为对《神奇女侠》中大量种族主义及对女性的性奴役不满,开始大肆在有色人种委员会和少年犯罪委员会听证会上宣扬自己的反对意见。
1940年代末,已经有很多城市颁布了禁漫令。
很快,美国漫画杂志联合会也颁布了新条款,明令禁止漫画中出现过度血腥残暴和色情场景,施虐与受虐都不被允许,任何非法性关系(包括对同性恋的暗示)都不被接受。
1950年,二战结束后,女性不再被需要,神奇女侠也不再追求女性独立,反而急不可待的想变成史蒂夫的妻子。
同时期,关于同性恋的清洗开始从国会蔓延到城市。
一个沉默的时代到来了,关于这个时代有很多可以说的,但我们还是先说一说马斯顿博士的爱人们。
亨特利的晚年住在马萨诸塞州的养老院里,她于1986年,她九十七岁生日的第二天去世。
霍洛维在被DC漫画拒绝后重新去了大都会人寿保险,而奥利弗则在当地的“抚育健康中心”诊所工作。
她们在马斯顿去世后一直生活在一起。
1990年奥利弗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奥利弗去世时,霍洛维和她居住在同一家医院,据吉尔·莱波雷考证,在得知隔壁房的奥利弗去世后,霍洛维念了一首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诗Crossing the Bar:1993年,霍洛维去世。
“《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条讣告。
它的标题上写着:伊丽莎白·H.马斯顿,神奇女侠的创作原型,享年100岁。
”而这,最多只是事实的一半。
”(这段是《神奇女侠秘史》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我觉得很合适,挪用了。
)—————————原创于微信公众号:herringcat
在 DC把超级英雄搬上银幕的系列电影中,先后几部影片除了《神奇女侠》都很难称的上佳作。
《神奇女侠》优秀之处很大程度归功于女性导演从女性角度叙事,以及盖尔·加朵颜值加成俘获了一大批男性观众。
当《神奇女侠》热映的几个月后,一部讲述超级女英雄创造者的影片悄然上映——《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不仅为观众揭开了《神奇女侠》漫画创作初期的秘密,更是深入到“神奇女侠”之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教授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神奇女侠》7.2分,而《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竟达到8分。
神奇女侠诞生之初,并不是我们在荧幕看到的那样典雅大方,甚至一度因美国儿童研究协会的调查而遭到全美抵制,人们围着篝火高声欢呼烧掉它的漫画。
原因也很简单,最初的《神奇女侠》充斥着捆绑、打屁股、折磨、同性恋的元素。
2016年10月21日,联合国任命神奇女侠为联合国女权荣誉大使。
同年12月12日,联合国宣布神奇女侠将在周末撤职。
直到现在,神奇女侠的形象依旧饱受争议。
正是神奇女侠的创造者马斯顿教授加入了这些内容,马斯顿教授不止是漫画家,更发明了测谎仪的雏形并提出心理学上著名的DISC理论。
DISC理论:Dominance(支配)Inducement(诱导)Submission(臣服)Compliance(服从),现在多被用于人格测试。
单是马斯顿教授的种种成就已经让普通人望尘莫及,他更是拥有两位妻子,三人竟能和睦相处。
奥丽弗(左一)、伊丽莎白(左三)与马斯顿教授(右一)影片从马斯顿教授被美国研究会问话开始讲述,在问话过程中回忆起创作神奇女侠形象的过程。
马斯顿教授和妻子伊丽莎白在拉德克里夫学院执教心理学,并在此进行DISC理论和测谎仪的研究。
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是一位女性主义者,有着超前的性观念。
在课堂上,他们认识了学生奥莉芙,而后为了他们研究上的助手。
导演用DISC理论来当做线索,在这里加入一个马斯顿教授写下Dominance(支配)的镜头。
奥莉芙的姨妈珊格(Sanger)和母亲拜恩(Byrne)是20年代的女性主义领导者,提倡避孕合法化和女性选举权,他们认为女性是自己身体的绝对主人,生育议题是关于女性作为“志愿性的母亲”,而不应该被强迫。
三人因相同的观念走到了一起,并成功研究出了测谎仪的雏形。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三人恋情的过程中,测谎仪作为信号出现了三次,来表明三人感情的变化。
在测谎仪的第一次试验中,奥莉芙对伊丽莎白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但被伊丽莎白拒绝了,奥莉芙伤心离开。
测谎仪出现的第二次是马斯顿对伊丽莎白的测试,在奥莉芙离开后,测谎仪表达了伊丽莎白内心的真实感情。
这里出现了第二个线索Inducement(诱导)
他们找到了奥莉芙,并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希望奥莉芙能接受。
深爱伊丽莎白的她当然接受了,他们的感情得到了彼此回应。
奥莉芙的未婚夫对马斯顿夫妇的种种言论感到不满,要求他们对奥莉芙止于课堂上的关系。
在感情的压抑中,奥莉芙进行了第三次测谎。
毫无疑问,奥莉芙对马斯顿和伊丽莎白的爱表露无遗。
导演通过‘测谎仪揭露真实感情的作用’把这段看似不可思议的感情讲述出来,三人分别进行了测谎,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心意,把这段三角关系的牢固表现出来。
好景不长,因为这段三角感情,学校开除了马斯顿夫妇,奥莉芙也和未婚夫取消了婚约。
马斯顿、伊丽莎白、奥莉芙果然也开始了不平凡的生活:三个人组成一个家庭、多元关系,并且拥有了三个孩子。
成家之初伊丽莎白处于三人关系的支配地位,导演在这里放入了第三个线索Compliance(服从)
马斯顿教授在情趣用品店里面发现SM正是体现了自己的DISC理论,因此产生了兴趣把奥莉芙和伊丽莎白带了过去。
在探寻sm的过程中,产生了神奇女侠最初的形象。
这件情趣内衣就是神奇女侠的服装,无坚不摧的手镯来自奥莉芙的饰品,真言套索是从测谎仪和捆绑用的绳子中诞生的。
纸是包不住火的,他们的关系再一次被邻居发现。
世俗的偏见让伊丽莎白赶走了奥莉芙,与此同时神奇女侠的漫画也被禁了,马斯顿教授罹患癌症。
在生命的尽头,伊丽莎白也因对奥莉芙的爱放下以往支配的姿态,在马斯顿的引导下跪求奥莉芙,再次表达了对奥莉芙的爱,这段戏与之前测谎仪的戏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互文,不过这次马斯顿代替了测谎仪的角色,以伊丽莎白与奥莉芙冰释前嫌结尾。
导演把DISC理论所希望的最终结果Submission(臣服)放在画面中,暗示从最初奥莉芙对伊丽莎白的臣服变化成他们互相的尊重。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讲述神奇女侠之父的同时把BDSM和LGBT搬上荧幕,神奇女侠只是这些思想和女权主义的高度浓缩产生的形象,正是因为拥有这些丰富的‘内涵’神奇女侠的形象在美国漫画史上经久不衰。
借用影片最后威廉马斯顿教授的演讲。
神奇女侠以一封情书,是一个幻想,她来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美女、正义和尊重。
我以我对女性的观念写书,我所认识的女性与神奇女侠一模一样,现在我们可以辩论他裙子的长度。
但是最重要的是女性改革犯罪的方式,她让他们说出真相,这就是他所代表的真相。
噱头和艺术加工太多,在书里存在感比较低的拜恩戏份变重了好多,感觉是亨特利+拜恩。编剧和大多数影评都是猎奇向和标题党。现实比电影沉重和复杂许多,马斯顿、伊丽莎白、拜恩以及在影片中消失的亨特利的关系远比影片呈现得要复杂,三位女性和马斯顿之间也远非影片中的这么平衡。推荐大家看《神奇女侠秘史》,虽然翻译很烂,但是离现实更近,离臆想更远。
看不懂了
温柔,勇敢,但又没那么勇敢。缺点多多。年代戏拍得很差,双线叙事也拍着拍着就丢了,显得毫无意义。
商业传记片,或许是因为片中年代跨度太长整体显得很混乱,有很多处本应仔细讲述的都是一带而过,导演把镜头着重放在了马斯顿教授幸福的3p生活上反而对神奇女侠的讲述力度不够,有些本末倒置
2018年第一个五星。你正常吗?什么是正常?用超越至少一个世纪的理念去探索去实践,DISC、BDSM、ThreeSome,每个被认为是「变态」的理念都是在拓展人的情感边界。看了这么多年DC,神奇女侠背后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但在大银幕上看到马斯顿教授和他背后的女人,泪还是止不住的流
3.5分,原来神奇女侠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 前三分之二两位女主的对手戏很不错,但后面可惜还是拍得有点儿畏首畏尾,都要讲这个事了,干嘛还搞得那么家庭向。(以及顾家的那一个也到底还是女人啊,叹气)
第一次看这样的双性恋电影,真的叹为观止!想不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竟然有这样前卫开化的家庭,他们拓展了人们对爱情理解的边界。也是神奇女侠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幕后故事,女权故事源于三个人双性恋中捆绑鞭打等房中密事,看完这部电影都没法正视神奇女侠了。
早覺得美國漫畫英雄各個都變態
不明觉烂!
难以置信神奇女侠有着这样的创作背景。这样的关系放在当代仍是惊世骇俗的,so,what is normal?
一夫二妻,加上女同元素,三人真爱?太黄暴。贝拉希思科特加一星。
两人相爱已是难遇巧合,而三人对等的爱则真的是有关万里挑一的天赋与全天下的好运气,病床上朦胧的视线中,一个影子分为两个,这一瞬间感觉才是完整的,非常动人。(ps你知道一个理性至上的御姐跪在萝莉面前求她回来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有多!!!!!吗我真的当场尖叫
gay看了真的不是太有同感啊,有种马斯顿只是被两个拉拉借种生子(误)的错觉,说是以神奇女侠的创作历程为主题,但BDSM那套性学理论说到底没有很好结合起来,在最后的呈现也方面畏首畏脚,以及服装真的很美,但总有种电视电影的即视感,化妆可以走心点么,跨度那么大撸哥都老了那么多岁,看看两位女士..
“思想不会使人堕落,无知才会。”一部传记片讲述的是出自DC漫画的世上最知名的女性超级英雄,解构的是心理、两性、伦理、爱、悦纳自我、DISC,都是天堂岛土壤的养分,也是神奇女侠永远不该丢失的宝贵特质,“何为正常?”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质问。(舞台三人行,分别身着希腊袍、军官服、豹纹皮草,俨然对应日后书中的神奇女侠、史蒂夫·特雷弗、豹女,“相爱相杀”。)
和神奇女侠一样的无聊
3P不是很对胃口,(难以避免地)打了Wonder Woman的擦边球。
情趣用品商店里神奇女侠出场时的装扮好美,完全不能直视现在DC的加朵版了,也不是那时候的初衷,充满争议的性隐喻SM情结而被禁删改。博士和二女惊世骇俗的情感关系与发明测谎仪同时展现的很清楚,双性恋主被动完美融合,3P的那个段落还是不够大胆,影像也无惊艳之处,新人贝拉不错。台北午夜场。
3.5。今年最遗憾的有佳句无佳章之作。工整不失巧思,观感舒畅至极,但还是不免大题小做、流于言表。尽管如此拍法已难得在尊重议题原旨和不遮掩复杂性的基础上把接受度提到最高了,但“变态”的题材难道不就该让变态导演来拍才本色吗!受制于和漫画建立联系,大有可挖的亲子关系也一笔带过,太可惜了。
看完想起两首歌:苍蝇的《是枪还是子弹》,这不是什么“因为有心”的问题,一切都“因为有性”;而“让我们自由自在地恋爱”的念想也只可能在小虎队的歌里存在。
电影本身很一般,同时抱歉没有看到任何女权的东西,甚至没有看到男女平权。这是一个丈夫通过自己毕生所学,以“诱导““说服“等的方式,使自己的妻子接受她和另外一个女人的性格人格结合起来,御姐加萝莉,便能使他拥有一个完美的女人(片中丈夫对妻子也如此说道)。从接受萝莉的爱,到接受sm,每一步都充满了丈夫的说教、诱导和控制,哪一点有妻子的自由意志了?哪一次是由妻子本身率先抉择的?每一次妻子都率先say no,所有的决定都充满了男人的操控,并且在妻子每一次叫停之后,他还要企图继续说服。丈夫甚至在妻子警告女孩别睡自己丈夫后,愤怒地问妻子“你不是没有sexual嫉妒么?”。哪怕最后两个女人生活选择在一起,依然充满了男人的说教作用。这大概是DISC运用到pua的终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