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无疑是本片的关键词。
汤米是为了原谅父亲而来的,事实上故事开头他几乎已经原谅了父亲,他坐在父亲家门口等他回家,微笑着和父亲打招呼,手里拿着一瓶酒,就像一切都已过去,就像只是来和一个多年前的老朋友叙旧。
但是等待他的是什么?
他发现那个当年靠拳头吃饭、酗酒、家暴的父亲已经衰老了,“已不是对手”,他开始去教堂,而且还戒了酒。
汤米无法再原谅父亲了,他突然变得愤怒、暴躁,身上竖起了刺。
为什么?
因为他看到父亲在请求上帝的原谅,而不是他的、他母亲的。
他说:“你找到了上帝?
很好。
妈妈成天向上帝祈祷,上帝不理她,他是一直在忙着原谅醉鬼吧?
”父亲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万恶的醉鬼了,他试图通过戒酒来改变生活、来赎罪,仿佛他的罪恶可以用把自己改造成一个不酗酒的人来洗脱一样。
一个10年前杀了你全家的人如今站在你面前对你说“我现在是一个慈善家,我做了那么多好事,社会都要嘉奖我了,你为什么还不能原谅我呢?
”你会怎么样?
更甚的是,父亲成天听着《白鲸》的录音带,他已经找到了新的麻醉品。
《白鲸》鼓励他积极地面对余下的生命,就好像他那自毁、毁人的前半生只是遇到了一个“挫折”、只是被该死的酒精“打倒”了一样,只要他努力戒酒、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甚至可以做一个抗击灰暗人生的勇士。
父亲自己给自己建造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像他这样的混蛋也可以通过信上帝、向上帝祷告来赎罪,靠“改过自新”、积极地生活就能忘掉自己的罪恶、告别那个被自己毁掉的可悲人生,去过一种有希望的生活。
父亲一直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一切、修好一起,改变那些已经发生的。
他不知道他已经错过了,汤米需要他的时候他在大醉,现在他却要“努力”了,这样的“努力”只是在徒增他的可恶,因为他在“求原谅”,因为他相信自己可以被原谅。
这就是人,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犯了罪就只会想我要怎么去赎罪,从不想想别人是否能够容忍你那恶心人的改过自新。
当父亲发现汤米改姓另有隐情的时候,他终于明白汤米已经永远不会再“需要”他了,他错过了、迟到了,他的改头换面、他的“努力”、所有他相信可以用“努力”来实现的东西全都被釜底抽薪,他终于彻底崩溃,重新举起了已经放下1000天的酒瓶,他的《白鲸》已经救不了他了,他只能哭哭啼啼地反复说“我们回不去了”,他的上帝也救不了他了,他又重新堕入了酒精的地狱。
这一刻,汤米终于可以面对他渴望看到的那个父亲——那个混蛋,那个依然酗酒但是已经挥不动拳头、只能把自己灌得什么都不知道的可怜虫,他终于可以实现自己回来的初衷——原谅这个罪孽深重的父亲了。
如果说汤米是主动为原谅父亲而来,那么他与布兰登的相遇完全是偶然的,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原谅这个哥哥,因为对他来说,哥哥的罪恶、对他的伤害要远远大于父亲,哥哥是绝对绝对不可原谅的,他在汤米和他母亲最需要他的时候抛弃了他们,是他的自私让汤米彻底幻灭。
但是,原谅不可原谅的人,放佛就是人的命运,是命运、更是人内心最深不见底处的潜意识在呼唤,你会/渴望遇到这个人,你会再次面对更可怕的他、面对更让你绝望的现实,但最终你将原谅他,因为你就是为了原谅他而来。
当初,汤米选择出走,到生死未卜的荒野(那个冰冷的小屋、那个杀死他“兄弟”的战场)上去,布兰登选择留下,修筑自己的城堡、建造自己的家园。
出走和留下,就像是一个命运的隐喻,“你做了相反的选择,你得到相反的人生。
”汤米一无所有,他没有家,甚至没有国家,他渴望一个兄弟(也正因此,他要为原谅哥哥而来),但是“友军火力”杀死了他的战友,他只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无条件地奉献给“兄弟”的家人。
布兰登留下了,他拥有一切,他和“那个女人”结了婚,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他购买了舒适的大房子,周末和女儿们尽享天伦之乐,美丽性感的妻子似乎还和他处在热恋之中;他在中学里教书,他那有趣到滑稽的教学方式让他深得学生们的拥戴。
布兰登建立了自己的家园,一个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家园,他强壮、进取,他建立起了“一整套”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所有的一切,他钱包里的照片,他带到教室去的棒球棍,全都井井有条地被纳入到这“一整套”里面去了。
但他这“一整套”的生活是有裂缝的,那就是他的过去,他的父亲和兄弟。
“我过去就是一只野兽,我只是‘忘了’把它写进简历。
”布兰登对校长说。
格斗,对一个中产阶级来说无疑是出格的,校长也好,妻子也好,表面上都是反对他去格斗的,格斗几乎就要把他逐出家园,他失去了教职,遭到了妻子的责备。
但实际上,布兰登在赛场上的魅力和斗志让校长和他的学生热血沸腾,他不屈不挠的奋斗让妻子为他骄傲。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贝多芬”,“感受这音乐!
呼吸!
斗笼就是你的家,步伐和节奏由你来定,感受贝多芬,比你的对手更精明、更耐心,等待他失误,他的失误就是你的机会。
贝多芬!
贝多芬!
”布兰登的教练喊道。
就算是这么一件用拳头说话的、“野兽”干的事,布兰登也自“有一套”,也一样做得有条不紊到可怕。
至于他的父亲和兄弟,布兰登当然也有一套。
明明自己是出生在一个酗酒、暴力、绝望、崩溃、死亡的家庭,布兰登却把自己童年的痛苦“再描述”成“被偏爱的父亲忽视了才华”这种典型中产阶级式的童年心结(这种心结可能属于每一个美国总统、每一个名牌缔造者),多年以后面对那个带给他悲惨童年的父亲,他竟然只想质问他一句话:你为何只训练汤米而不训练我?
你是不是只把他当儿子不把我当儿子?
这种“再描述”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它能把一切不堪回首的痛苦往事都变成另一样东西,以至于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它变得无足轻重,可以轻易地被原谅、被淡忘,让一个人能够笃笃定定地活下去,这就是实用主义的精髓。
“我那时只是一个16岁的孩子,我怎么会知道?
”布兰登问汤米。
一切都是那么心安理得:“你不想找个地方坐坐吗”(可我为什么要跟你走?
)、“你当然要看看她们,她们是我的家人”(可你又是谁?
)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为了和心爱的人结婚、建立家园,错了吗?
“我有孩子,我要保护我的家园,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们。
”难道还有什么比家园更重要?
就像今天我为捍卫家园而战,在我身后支持我的几乎是整个美国。
布兰登永远都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他的生活、他的遭遇、他的战斗就是一个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童话、一段振奋人心的个人奋斗史。
他那完美无瑕的道德让他永远都站在对的一边,永远都可以对别人“心存宽恕”:“我原谅爸爸,就像我原谅你和妈妈。
”这句话简直可以让汤米再幻灭一百次。
在布兰登看来,汤米的一切怨恨、愤怒无非是因为他是一个小弟弟、一个可以摸头的小孩,他只是在发嗲、胡闹罢了。
无论汤米带着多少的痛苦和怨恨回来,布兰登都可以筑起一堵墙把它们挡在外面。
“你真是铁石心肠。
”面对布兰登的这堵墙,渴望找回哥哥、原谅哥哥的汤米再次幻灭了。
就这样,带着全世界的怨和恨,带着所有的渴望和伤痛,汤米和布兰登走到了最后的决战。
这真的是两个世界的大战,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和一个拥有一切、有一大堆东西可以捍卫的人之间的战斗,是一个渴望找回哥哥、渴望给他原谅的弟弟和一堵高墙之间的战斗,这是命运的生死之战,这是古希腊悲剧中的勇士之战。
汤米像野兽一样挥舞着拳头,布兰登则压着“贝多芬”的节奏忍受着弟弟的拳打脚踢,等待时机准备毫不留情地发动致命的一击。
一切的一切,都在汤米脱臼之后爆发、宣泄。
眼泪已经决堤的汤米回到场上让布兰登锁住了自己,毫无疑问,汤米是绝不会拍地的,他回到场上就是要布兰登用锁技锁死自己,他一定会这样“任性”地去死,他就是要逼布兰登面对自己的死亡,死亡,只有死亡,只有亲手杀死自己的弟弟,才能震撼布兰登坚硬的心,才能打破他那“一整套”的生活逻辑、他那完美无瑕的道德,让他看看汤米生活的那个地狱的颜色,只有死亡的到来,才能粉碎那堵冰冷的高墙。
面对只求一死的弟弟,布兰登的世界终于被扰乱了,他的“贝多芬”帮不了他了,他手足无措,慌不择言地大喊:“对不起!
对不起!
没关系!
没关系!
我爱你!
我爱你!
”“我爱你”,“我爱你”就像是把世界从崩溃边缘拉回来的最后武器,就像是《阿尔法城》结尾的那一吻。
汤米认输了,他没有死在布兰登的手上,布兰登建立的那个美好世界并没有坍塌,但是那堵高墙却终于坍塌了;汤米赢了,他击溃了“贝多芬”的节奏,击溃了布兰登冷酷无情的秩序,击溃了那些“永远无罪”的中产阶级用奋斗、进取打造的世界,他让所有人看到了手足相残,让所有人看到了那位勇敢、坚强的“平民英雄”有一个多么悲哀的家庭,他让所有人看到了美国梦背后的伤痛,他逼布兰登走到了锁住自己亲生弟弟喉咙的那一刻,而在那一刻,他终于可以面对他渴望看到的那个哥哥——那个对“任性”的弟弟无可奈何的哥哥,那个面对异质世界手足无措的可怜的中产阶级,他终于找回了哥哥,终于可以原谅那个铁石心肠的哥哥了。
当“我爱你”被说出来的时候,是爱,确实是爱,熔化了那封结14年的坚冰。
没有什么感情比亲兄弟的感情更无保留,没有什么爱比亲兄弟的爱更无条件,没有什么是不能原谅的,因为他们永远是兄弟,爱,永远在心上。
所有的仇恨都是为了爱,所有的逃避、拒绝、命运的相隔万里都是为了原谅那不可原谅的人,因为“爱,就是永远不用说对不起。
”根据小水的建议补充几句:汤米的遭遇——他所失去的、所遭受的、所背负的——是非人的,他的痛苦几乎是超越人类经验的,他无法被理解、无法被描述,更无法被“解决”。
他是世界的黑洞,是没有光可以照亮的黑夜。
人们(每个人都)欠他得太多太多,以至于这道全人类的伤口永远都无法愈合,这条地球的裂痕永远都无法被填补,他摇摇晃晃地走着,展示着一个无法解决的“世界的过失”。
电影最后的“解决”对汤米来说当然是“不公平”的,他根本不能也不应该被解决,为此小水说我写得太过乐观——哥哥这句试过道歉、安慰都不能让他作罢才说出口的“爱”对他来说连晃过黑洞的一道光都算不上。
但我还是更愿意从汤米自己的角度来讲,他是为何而来?
他期待一个怎样的契机完成自己的心愿?
我相信这个拥抱会让两兄弟敞开心扉,这当然不是布兰登的“解决”,而是汤米的如愿以偿。
最后附一下小水的评论:《勇士》:Tom Hardy的肌肉是反健美的,最终是反对资产阶级的精致与高度控制的趣味的。
有别于那些炫耀性的、拜物的肌肉,汤老师的肌肉像老棉袄一样笨重,既非武器也非盾牌,他的脚步因此而迟缓不稳,那身肌肉与其说让他显得更有力量,不如说让他看上去更脆弱、更vulnerable了。
当别人在健身房里听着贝多芬有节奏地呼吸和出汗时,汤老师在荒凉的小巷里用金属球棒殴打着废轮胎,这就是他全部的赛前训练。
家里人要用亲情收买他,媒体要把他打造成恶心的爱国英雄,他最终没有逃掉,可他毕竟也无法被完全吃掉,他身上还是有什么凭着极端的痛苦留在了赛场上,一种刨干了故事的相异性。
《勇士》看上去像是一部硬汉电影,这大概是对汤老师能产生的最大误解。
汤老师像女人一样执迷不悟,像小孩一样满腹委屈,像动物一样负隅顽抗;但男人,和汤老师没啥关系。
成为汤老师就是成为女人孩子动物和异乡人。
我反对@超微小兔用爱的名义来吃掉汤老师。
德里达说,原谅能够原谅的人算不上原谅,原谅不能原谅的人才能叫原谅。
汤老师向我们演示了,这种真正的原谅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汤老师不得不在杀掉别人(不原谅)和被吃掉(真原谅)之间做出选择。
和勇士相比,以伦理性为卖点的少年派简直是在搞笑,真正可怕的吃人是连骨头都不吐的,比如符号地来吃你。
这部电影确实如评论所言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但是看完以后我却很特别难过,因为tommy他承受的太多了。
哥哥的承担债务的压力其实远远比不上弟弟这几十年来心灵所受的创伤,首先是爸爸酗酒造成家庭支离破碎,接着哥哥违背了他们之间的承诺而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后来就是妈妈死在自己的怀中,战友又被自己国家的炸弹打死世界上能有几个人承受住这些苦难?
但是tommy并没有变成一个极端的犯罪分子或是仇视社会的变态杀手,当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爸爸身边,就算他犯下了那么多的错,依然能在他再一次喝醉痛哭之后将他搂入怀中当他最好的战友死后他虽然逃离了军队,但是在有别队士兵遭受生命危险时他依然能用自己的手掰开坦克的门去救别人,又不留下任何姓名离开当他将要比赛的前夕,他给死去战友的妻子打电话并告诉她自己一直记着那个承诺,自己会将赢得的钱都送给他们当他和自己的哥哥在最后的争霸赛的台上相见,就算他的胳膊折了也不肯向哥哥认输,但在哥哥一句I love you 之后就乖乖的倒在他的怀中,在哥哥面前他终究还是一个孩子,一直任性的打下去只是为了发泄这么多年心中的痛苦,他一直只是一个人承受了这一切虽然我心里知道哥哥必须要赢否则这戏就没法往下演了,但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公平,哥哥有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他是一个好父亲但他却并没有承担起一个哥哥的责任(我也不是很喜欢Branden的妻子,既然都看到了两个亲兄弟在台上打成那样,她难道就不能劝Branden就让弟弟赢一回吗!!
)当看到最后弟弟在台上流泪的时候,这一幕真是让我也眼泪长流啊!!
最后弟弟输了,但对他来说也许能和自己的哥哥和好并原谅了自己的父亲就足够了,唉,上哪儿在找这么善良的人去啊!!!
还有必须要吐槽一下哥哥的技术,也许带一些偏见,但是我总觉得弟弟的技术其实要比哥哥强的,他从小就有天赋不说而且又加入了军队。
而哥哥在一次格斗比赛中被打进医院后就此洗手成了一名物理老师,虽然有一个懂贝多芬的教练但我觉得弟弟还是明显要比哥哥厉害啊!!
前几场比赛中也有些许狗血的地方,比如哥哥一开始总是会被对手打的很惨但在最后又总是会战胜所有最强的选手,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每当他要不行的时候总会有救命的休场铃声响起,而别人就总抗不到休场就拍地了。
前几场弟弟基本都是一局干净利落的就拿下了,但再和哥哥对决的时候,哥哥就又变成了小强附身,依然怎么打都不晕而且也没什么伤,紧接着一使劲就拧折了弟弟的胳膊,他的反身锁真是无敌到家了(我讨厌他可能也有卖相不和我口味的缘故,反正两口子我都不喜欢)我想如果是我,在拧折自己亲弟弟的胳膊后我是死都不会再打了,就算弟弟再怎么挑衅我也不会下手的,但这可能就是女人和男人的不同,男人需要的是热血和胜利,只能说这部电影确实是主要献给男人们看的。
我擦去了自己打抱不平的泪水,想了好久都没法排解这种情绪,就只要给这部好电影打个3星吧。
前搏击教练老爸酗酒,俩儿子都恨他,小儿子和母亲离家出走,母亲客死他乡,小儿子入伍在伊拉克战争中受到友军误伤,战友牺牲,心灰意冷擅自离队途中救了其他战友;大哥为了女友未与母亲离开,作为物理老师的他投资失败无力偿还房贷,老爹改过自新,但仍得不到兄弟俩原谅。
哥哥记恨老爹偏心天赋出众的弟弟,弟弟记恨哥哥当时不一起离开。
哥俩为了生活报名参加搏击比赛,冠军获得500万,弟弟请老爹做教练,哥俩一路闯关进入决赛,决赛中弟弟占优,哥哥顽强逆转,兄弟父子释然。
于2012年8月17日晚10:17开始观看《勇士》(也有翻译《勇者无敌》),2小时候后看完,心里不太舒服。
记下详细的时间是因为有日子没看过这么让我感动的搏击类电影了,并且我的毛病在于看完电影“出不来”,当然仅限于有诚意的好片子。
说实在的,听朋友介绍说这片子很棒。
但下好后一直没看,怕失望,白白浪费我2个钟头。
但由于最近突然对Thomas Hardy,Michael Fassbender等非美国本土演员很感兴趣,就耐着性子看了《勇士》比较冗长的开头。
不得不说,看进去后,我又一次深深的陷进去了......不用说演员的演技,很精彩;剧情除了开头叙述较长以外,后面一气呵成,没有一丝拖沓,紧凑而富有深度,能引起观众反复回味!
说起最让我感动的,也是该电影的主题之一——亲情。
哥哥与弟弟之间的感情,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感情。
哥哥Branden在擂台上锁住被打断胳膊的弟弟说“连拍退出吧Tommy......没关系的......没关系的,我爱你”。
每次一想到这里,我都会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力量,它不是由鲜花,金钱或甜言蜜语组成的,而是用“对抗”。
来自内心对情亲的渴望,从拳头中迸发出来,这些拳头会像飞速的石头一般砸在身上,撕裂的皮肤会渗出血液。
但流进身体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歉意与温暖的爱;又如Tommy恨父亲的过去,对于母亲的伤害,对于自己的伤害。
他不能原谅父亲的过错,更不接受父亲的歉意,并示意他“get out here!”。
只得依靠部队中兄弟的感情撑住自己脆弱的心,但当早已戒酒的父亲再一次像Tommy儿时一样酩酊大醉时,Tommy抱住了父亲,父亲哭着说“we are lost......Tommy,you are lost...”,他心里的恨意也渐渐消融。
电影的名字叫勇士,确实,当个勇士谈何容易。
有勇气,不够;有力量,不够;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包容一切与坚定不移的心。
勇士的力量来自于强大的内心,不在于他的拳头有多硬。
而电影中,我认为有太多的勇士了,Branden,Tommy,父亲,妻子,他们都是勇士。
因为还是那句话,他们战胜了自己。
从技术上来说,Branden早已是胜者了,但当Branden看到没有任何人帮助的已经骨折的Tommy时,他明白了Tommy为何比赛时那样的愤怒,那样的急躁,为何匆匆下场。
Branden虽然很窘迫,急需一笔钱解救家中的困难,但弟弟Tommy却一无所有。
Tommy因骨折与痛苦禁不住流泪时,身边没有一个人陪他,但他还是继续挑衅Branden,我们不难看出,这就像弟弟受了委屈在撒娇一样,只是这种撒娇积累了20年,变成了恨。
他没有倾诉的对象,从小失去父爱,又失去母爱与哥哥,完全封闭的Tommy像只困兽一般活在压抑与痛苦中。
哥哥起初不想再继续打下去,但他知道,唯一能让弟弟原谅他的方法就是完全击败他。
Branden的每一拳都砸在他心里,最终砸开了Tommy的心房。
最后一句“I Love You”,终于让弟弟感受到了迟到了好久的爱,弟弟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与哥哥拥在一起。
两个同样被“抛弃”的人,又是兄弟,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下,一个为了家与情亲,一个为了诺言与情亲,挣脱了束缚自己的枷锁。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同情弟弟Tommy,绝不是因为是Hardy所饰演的,我是觉得他是真正最痛苦的人,他失去的太多太多了,好歹哥哥还有个家,有妻儿;可以看出父亲刚戒酒3年,他有酒,有他的“渔船”故事。
但Tommy呢,只有对战友遗孀的承诺与曾经对于家的记忆,初次之外,一无所有。
对于Tommy来说,倘若没有哥哥最后的帮助,最终,只有更加悲剧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这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很现实,也很客观。
现实就是这样,躲不开,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但我们需要动力。
不明白这部电影在豆瓣上为什么会得这么高分,我是冲着这个去找这电影的,可看完后很有种上当的感觉,整部电影也许有这样那样的前因与铺垫,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比赛打斗足足拍了一个小时……就说这比赛吧,为了照顾剧情,布兰登胜得一出比一出假,最后关头一句“I love you tommy"就算是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那不说比赛,说之前的剧情吧,也实在看不出哪一点能把这部电影推到70分之上,越战?
家庭悲剧?
兄弟反目?
看完电影后在心里回放一遍,有什么让人回味的么?
我找不出。
仅仅因为欠了一屁股债,面临被收回房子的危险,物理老师就变身超级猛男,横扫各界职业选手,超级经打不说,还表演各类降服绝杀。
这绝对是误读,MMA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最近一场ufc比赛,ufc on FOX 3里正好有一场,以地面战术见长的巴西人Palhares VS 技术全面的美国人Bekcher,Palhares之前的降服确实漂亮,这场对Bekcher故伎重演,最终还是顶不住重拳,被KO了。
UFC职业比赛,总体上还是实力说了算。
回到电影本身吧,故事情节老套,所谓致敬啥最烦,又被豆瓣坑爹的评分坑了。
在处理格斗场面方面,这是我看过最精彩的一部格斗电影,尤其到了影片后半部分格斗大赛展开后,最好戴上耳机,调大音量,连场的精彩决斗、观众的欢呼呐喊、激昂的背景音乐,让人不由自主地热血沸腾、肾上腺素激升。
情节铺垫方面,本片讲述的是一对兄弟:哥哥布兰登·康伦和弟弟汤米·康伦浴火重生的故事。
两兄弟的父亲是个退伍越战老兵,同时也是个极其出色和残酷的格斗教练。
两兄弟还小的时候,他更偏爱弟弟汤米,而忽视了对哥哥布兰登的训练,同时他有很严重的酗酒和家暴行为,虽然汤米的战绩非常优异,但两兄弟都无法忍受父亲对母亲的虐待,于是合谋带母亲一起离家出走。
可是在最后时刻,哥哥布兰登却因为爱上女孩泰丝(后来成为他的妻子)而抛下了弟弟和母亲。
汤米带着母亲逃离了父亲,母子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最后母亲因没钱治病而死去,汤米也参军奔赴了伊拉克。
一晃十几年,汤米又出现在父亲的家门口,而这时的父亲已是个戒了酒,每周都上教堂的万念俱灰的老人。
汤米要父亲再做他的教练,帮他参加临近的史上最高奖金的铁笼格斗大赛。
但这时人们不知道的是,汤米其实是个逃兵,他所在的部队被自军的炮火误歼(在伊战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他是惟一逃出生天的。
他不再相信战争的正义性,带着愤怒逃了回国,而在这过程中,他还顺手营救了另一支陷入绝境的坦克兵,这成为他后来暴露身份的线索。
而在哥哥布兰登那边,他现在是一名受学生爱戴的高中物理教师,但是由于轻信银行的贷款经理,他的房子很快要被没收(次贷危机时期美国的普遍情况),同时他还有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儿需要大笔的治疗费用。
他已经走投无路,除了再次接受训练,重登擂台,参加格斗大赛赢取巨额奖金。
这样的情节背景,很明显地在意图上过于刻意、在细节上存在瑕疵。
但是我们这样想,好莱坞的电影是完全商业化的操作,涉及大笔的资金投入,而投资者肯定是需要回报的,否则下次就不会再给你钱。
所以到了影片创作的时候,对于作品最终的面貌,不是主创人想怎样就怎样,而是必须考虑到受众和市场。
而这部格斗电影的目标受众,大体来说是(美国)那些好动的男性中青年,在体内的荷尔蒙促迫和外界的现实压力的夹击下,他们或多或少地怀有不满,需要释放。
而“华尔街那些因为贪婪而拖垮整个国家经济的富裕银行家”和“为了利益发动战争而罔顾人命的政府”是他们一直以来主要的攻忤对象;而结尾的亲情救赎则是绝大多数社会和文化共同的主流价值。
影片在情节处理上对目标受众的讨好,建立在准确的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当然,也可能导演和编剧本身就是个喜欢在作品里“喷”的“愤青”,但是这部片真正优秀和打动我们的部分,是铁笼里的拳头、肌肉、鲜血和伤疤。
我觉得我们选择看一部商业电影,就没必要纠结、挑剔这些方面。
当然,这部电影到最后还是蛮煽情的,这主要归功于制作极其精彩的格斗场面,包括布兰登VS科巴、布兰登VS汤米两役,我都反复看哭过。
我并不恨华尔街那些银行家,也不讨厌发动伊战的小布什政府,或许是我在其它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释放,比如说两代间亲情的那种夹杂着恨的爱:有多爱就有多恨。
因为是对方塑造了自己,然而又摧毁了自己;对方按照自己的模样和意图把自己搓捏成型,然后宣布:你的样子是丑陋的、卑微的、羞耻的,我永远不会为你骄傲。
每当你想到对方,就难抑满腔的愤恨,但得知对方遭受不幸时,却又痛苦难过得恨不得由自己去代替。
我看到影片里布兰登的教练弗兰克的办公室里挂了尼采的照片,而两兄弟的父亲经常在听的小说录音是美国的史诗《白鲸》。
尼采和亚哈船长,都是同时具有极其激昂的恨和爱的人,在他们身上,恨有时候就是爱的一种形式,是他们的生命激情和强力意志。
影片有一个温情而俗套的结局,两兄弟之间的爱融化了痛苦的往事和宿恨,虽然现实中我们的感情或许比这更复杂和微妙,而且也很难像他们一样得到救赎,但是不妨碍我们为他们感动和高兴,并以更宽容和淡泊的心胸对待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
还是从电影说起,看完了《呼啸山庄》以后,我觉得汤姆哈迪身上那股子戾气和绝望特别让我着迷,于是又把《勇士》翻出来看了一遍。
电影就是讲两兄弟为了各自要担负的东西,参加了一场奖金为500W美元的综合格斗大赛,最后决赛时,两兄弟对决,哥哥赢了。
但是,就在这里,出现了不同点。
如果说的极端一点的话,弟弟就是那个憎恨全世界的人,哥哥则不一样,哥哥娶了个心爱的姑娘,生了孩子,过的幸福美满,如果不是,如果不是因为哥哥不会理财,导致资产为负债的话,一切都是幸福美满的,又能教书,还能在老婆的批准下去拳馆练拳。
我擦,好老婆,好人生,你甚至可以从他上课的方式判断出来,他目前是一个和善的,对自己生活无比满意的男人。
弟弟呢,你只需要了解,他是个逃兵,他最为亲密的是战友(战争里面建立起来的情谊确实强大过很多其它东西),但是战友死了,于是转换为担负战友遗孀生活费用,关心她们生活,但是又不走得太近。
这里最大的不同时,他要为之奋斗的东西,跟自己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他可能只是为了某一句承诺,或者是对那一段难忘岁月想要有个交待。
但是弟弟打拳有一个很明显的驱动因素——钱。
他为了那两百美元去和疯狗对打,也为了那五百万美元去参加了综合格斗。
再结合整部片子,包括父子三人的对话来看,弟弟小时候是天之骄子,拿过很多奖项,但是因为父亲酗酒严重,母亲带着弟弟离开,而哥哥为了得到父亲的训练而留了下来,但是也没有得到父亲的训练,而弟弟则独自照顾母亲并且面对母亲的死亡,母亲死后,弟弟去参加了海军陆战队(不知道是为了生存,还是潜意识里面就有点去送死的意味)。
然后,弟弟的性格,就可以很好的归纳出来了,天之骄子——独自面对生活——经历了生死——戾气横生。
这就引发出我一个问题,痛苦究竟是刚到来的时候让人感觉最为强烈,还是迟迟不肯走最让人无奈呢。
我想是后者,故事的结局设定是很有问题的,那就是,为什么弟弟没能像之前一样,迅速KO掉哥哥,但是如果从常情来推断,哥哥赢是最好的结局,这样之后你就不需要再交待太多东西,而如果弟弟赢了的话,那不就说明戾气战胜了和善?
我们还是偏爱光明战胜黑暗的故事。
你看,由始至终,片子的主题就是:真爱无敌。
它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爱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那么,这里引用一句台词: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爱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却立刻爱上了那个邪恶的皇后。
哥哥已经成长为成年人了,而弟弟始终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得到这一切,他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好好的家庭突然就崩溃了,并且各自落得这样的结局,但他接受了,接受了这一命运无情的安排,他对自己的哥哥问出了最本质最尖锐的问题:你凭什么,来跟我谈什么原谅呢?
所以,当影片到了后期之后,他被哥哥废掉了一只手,他独自站在笼子边哭泣的时候,听见了海军陆战队观众大呼的:汤米。
他问出了一个自己最应该了解的问题,what?只不过,他是一个人站上舞台的,最终也只能落得失败的结局。
这个社会告诉你了,你要一个人承担很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你要赢,你必须要有其它的东西支撑,团队合作,爱,信任等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但Tommy没有,他站在那里,除了对战友遗孀想尽一份责任以外,更多是因为,他除了站在那里,他还能去哪里呢?
每个人都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去面对这个世界,而只拿成功和失败这两种东西来评判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太什么了一点?
所以你看,那个孤独的憎那恨着全世界的孩子,最终还是没得到自己想要的,最终,他也要被爱感悟。
PS:结尾那首about today,真的很煽情。
但我还是大爱那个用一只手,含着眼泪,对对手说:come on的孩子。
Tommy和Branden原本是一对在搏击父亲培养下的亲生兄弟。
Tommy就是一个古龙武侠小说中的神秘剑客,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杀招。
Branden就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属于打不死的无敌小强,在一个接一个的高手面前,就如狂风巨涛中的一叶小舟一样,即使万分凶险,最后必能化险为夷。
当Tommy 碰到 Branden就如华山派的剑宗碰到了气宗一样...气宗依靠废掉剑宗手臂赢得比赛,最后还要伴随着“I love you Tommy”赚取观众眼泪...最后那一节比赛,我承认我感动得快掉眼泪,不是因为Branden的一句“I love you Tommy”挽回的兄弟情,而是因为这个从小缺少爱的Tommy即使手臂断掉也不放弃的眼神!
我很讨厌Branden,看着兄弟手臂断掉,居然还重拳相加,即使最后几句“I love you”也不能改变我的看法。
该电影父子情、兄弟情矛盾冲突描写根本不够突出,如果不是最后一幕的热血场面,谁会感动。
感动之后又有什么呢...另外:个人觉得本电影开始部分稍显拖沓Tommy的主演可以竞逐一下奥斯卡小金人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商业电影是《黄海》,毋庸置疑。
《猩球崛起》和《勇士》两者暂时在洒家心中争夺老二的位置。
在写以下这段影评之前,洒家并未拜读各位大神们的文字,因此,如有观点和说明有重复之处,纯属巧合。
PART 1 我来解释影片的“不合理”1、UFC的不确定性。
洒家桌上有一套2009UFC的集锦,6张碟。
囊括了几乎所有当年UFC比赛的精华。
对于浏览过此集合的我来说,兄弟二人在决赛会师,顺理成章——UFC不是拳击,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格斗的赛事,除了职业的拳击手,散打、摔跤,甚至是原柔道选手都会出赛——别笑,洒家看过的比赛中就有穿着柔道服上台比赛的选手,第一回合就利用“十字固定”锁死了对手一条手臂,然后腾出手来连锤对方脑袋近20下,将对手直接打晕——这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物理老师”为什么能挺进决赛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臭名昭著的前摔跤运动员的长子,纵然身体条件和天赋远远不及亲弟弟,但仍然在青少年时期获得过良好的摔跤技巧训练,他后来的扭臂、锁扣、翻滚、压制都源于此。
而在成家之前,他也曾有过一段时间的“业余比赛生涯”,可以说是一员经验丰富的退役老将。
况且,UFC的不确定性因素的确大大超出了拳击等搏击赛事,例如不采用拳击手套的击打,伤害性是非常大的。
不知道大家还是不是记得成龙的中晚期作品《琉璃樽》,其中就有过相关内容,在此不再展开。
然后请各位不要忘记这一场“斯巴达锦标赛”的赛制:两天之内从16人中决出冠军,进入决赛的选手要在48小时内连战4场,这对于选手的体力、毅力都是一种挑战,称之为马拉松式的连赛也丝毫不为过,对于老牌的、惯常常规赛制的选手来说,反而会有诸多的不适应,因此更增加了比赛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
为了让情节更趋于合情合理,编剧和导演显然是思虑甚周。
2、兄弟二人的差异。
兄弟二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哥哥传统,弟弟叛逆。
这与二人的生长环境不无关系,而父亲对母亲暴力相向的童年阴影,也都或多或少影响了两人的生存现状和对生活方向的选择。
哥哥选择的是爱,弟弟选择的是放逐。
(最终哥哥用爱感化了弟弟。
)再说格斗的特点,哥哥是韧,弟弟是狠。
打个比方,哥哥就是梗着脖子挨打的老福尔曼,对手点数再领先,都有可能在漫长的比赛的某一秒因体力消耗过大而被他一拳KO。
而弟弟就像是杀气腾腾的泰森,前三板斧是他的制胜法宝,一旦对手扛住了,就可能将比赛拉进拉锯战,甚至在最后被击败。
就哥哥在前三场比赛中的坚毅和耐力来讲,最后一战赢得胜利,是有其必然性的。
若是进一步考虑关于”爱“能激发肾上腺素从而爆发潜力的缘故,哥哥的胜利也应该能披上一层科学外衣作为支撑。
(此类案例数不胜数,如瘦弱的母亲抬起汽车救出女儿等等……)PART 2 我所读到的深意反战有多少人在看到宪兵到场等待逮捕弟弟的时候,和洒家一样想到了拳王阿里?
60年代,阿里就曾因为拒绝服兵役(越南战争)而被判刑并剥夺了拳王的金腰带。
而影片中的弟弟在伊拉克战争中,因为友军误投炸弹致战友死亡之后,决定离开战场的举动,也带有深深的反战意味!
如果看得够细心,你还会发现,父亲也曾在越南战争中服役,并且也是一名海军士兵——他再度酗酒时所听的所谓“钓鱼的故事”,应该是一段关于海战的电影片段或者真实录音——弟弟入伍之后也选择了海军,不得不说,虽然他在言行上抵制父亲,潜意识里还是受到了老头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如果再深究下去,为什么父亲常年酗酒甚至是家暴妻子?
难道不是“战争创伤后遗症”嘛?
美国的越南战争影响了父一辈,伊拉克战争又重创了子一辈,潜伏在温情和激情背后的反战情绪,或者才是创作者最想要表达的声音。
结语:本该感性,却最终理性开始写这篇影评之前的我是激情澎湃的,是呀,这样一部电影谁能不激动和兴奋呢!
谁能不感动而湿了眼眶呢?
然而写着写着居然成了一篇“理性分析”的东西,实在是有点奇怪。
这大概就是真正的好片的力量吧,当你被感动之后,再去寻找被感动的理由时,居然会发现许多截然不同的东西,原来影片除了足以改变人一生的爱和永远割舍不断的亲情之外,还包含着更多的反战理念。
呵呵,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情节设置的不合理,怎么刚开始那么能打的弟弟一遇上本来就一般的哥哥就不行了,标准热血美国主旋律片儿,亲情大过一切!你没钱就不要买那么大的房子吗!
大装逼剧
真的汉子,上得了课堂,下得了拳场,白天教书,晚上打人。
电影太长,情节拖沓,没有拳赛的时候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再说我本来也对格斗不感兴趣。
cool
Tommy断了一只手后,遇到Joker,化身肌肉棒子Bane,带领农民工,对抗富家公子哥,蝙蝠侠之贝恩前传
A two fighter story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twice as good if sparingly connected. Not as good as The Fighter...
只看后半段就好了
节奏缓慢,剧情俗套,打斗不精彩。不明白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孤军奋战也许是英雄,但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是为爱而战,爱是一切救赎。俗套的故事不落俗的演绎。不相信煽情的眼泪却在tommy困兽般孤独又渴求的眼神中给逼了出来。tommy你没有被爱遗弃。两首配乐好听死了!哈迪你帅毙了!4.5
这项运动拯救了这部很作的电影。让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感慨不已,但是不关电影语言什么事情。
MMA+兄弟情义+家庭,全是我的大爱。
难道没人看过《哭泣的拳头》?
不喜欢就是。
其实挺平庸的,除了演员没什么亮点,很简单的一部电影
真的只能打3星,虽然我有哭,我有感动,但全是生硬被造势造出来的,不是电影引导铺陈的效果,最后35分钟我才开始入戏。电影的感情冲突设置得太浅太单薄了,对矛盾的表现欠缺说服力,完全没起到作用。另外,音乐非常之一般,哈迪的发挥没有我想象中的出色,本片最好的演员是老爹,没有之一。哈迪其次
Brendan抱着Tommy一遍遍说着“I‘m sorry I love you Tommy”,倔强的Tommy最终拍着哥哥的肩膀表示认输,那一刻,他是他的哥哥……看到这里实在忍不住了……PS:顺便推荐一下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名著《Moby Dick》
家庭、友情、亲情、铁血兄弟也有情,电影用了大半时间描述了一个破碎的家庭和各自破碎的心,就是为了结局那一刻,铁甲钢拳+铁拳男人+斗士,这部电影并不完美,但足以令人心动
看得人热血沸腾,但还是感觉糙了点,剧情弱了点儿。
非常好看的片子非常讨好的题材 两兄弟的和解分别象征着美国社会两个阶级的和解 在美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片子大部分出现在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过程中 代表作品《一夜风流》但是该片后殖民主义色彩非常重冷战思维太过明显 美国本位思想气焰嚣张 比起很多表现美国在危机中做自我反思的影片 这部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