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批判一下观影陋习————————不得不说一下本次的观影经历。
对于这样一天仅排两场的文艺片来说,能够在影院内看到有着共同爱好的观众是很开心的。
但随后在观影中,我一度感觉是错误地走进了别人家的客厅,被迫坐在两对情侣的沙发前(左后方,与右后方各一对),一边观看电影,一边听着他们谈论电影。
这种带解说的观影体验,过于惊悚。
祝愿他们能够赶上今年的光棍节!
花儿可能永远也不会随风散去,它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美丽,继续坚强生长。
理性与浪漫《盛先生的花儿》作为电影学院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剧中充满了学院派式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当字幕出现出品人张会军,监制谢飞时,本片的基本质量得到了保证。
但影片和我预想的有些出入,它并不是借大城市里孤寡老人的弥留时光来借机批判点什么,而是在此环境中绘出了一幅凄美而坚毅的西北风景画卷——一位心怀愧疚的老人和一个寻求尊严的女人,被一种超脱现实感的推力,拧在了一起。
最后前者完成了心灵救赎,后者开启了崭新人生。
那些被抛弃的女性们在本片中,除了主演王大爷和棉花的情人外,成年男性形象是明显缺失的。
片中的这些女人们各自述说着自己的社会现状,但都指向一个极端——被抛弃的人。
捡破烂的老太太,被儿女抛弃,露宿街头捡拾破烂为生;棉花的朋友经营垃圾回收站,每天费力地拖拽着成袋的垃圾,有一个儿子,但父亲从未出现;棉花的情人在城市里开店为生,而妻子则在老家,当母女幸福地来城里与丈夫团聚,却并不明白自己早已被丈夫在情感上抛弃。
在盛先生的花儿中,其实女儿也算是一朵有些惭愧地是,在观影初期,我一度以为会上演恶媳妇妄图霸占老父房产,故意在父亲临终前示好,最后兄妹相争,老头在孤独中离世的国产电视剧恶俗桥段。
后来很欣慰,因为导演给予了盛琴这个角色丰满的形象。
在上影节上的最佳女配角奖,就是对此最好的肯定。
女儿盛琴。
她同父异母的兄弟抛弃父亲,独自生活在国外,其母和父亲间的孽缘或许曾让她心怀怨恨,但这种心理早已化作岁月长河里的无声叹息。
她在生活中流露出强势,对外人的不信任,但自己也承受着家庭的苦闷。
独自抚养着儿子,但与儿子之间有太多的隔阂。
影片盛琴好几次独坐客厅,不管是从沙发上的茫然醒身,还是回家后面对空旷的房间叹气,都在讲述这个女人的不幸。
而此时,她更渴望在父亲那里获得一份情亲。
她的强势和防备心理,是生活在她身上划下的伤痕。
好在最终我们看到了父女间的和解与解脱。
那人,那花,那狗女主棉花,被赋予坚韧与悲情的标签。
就像棉花一样,即使白暇中溅有污迹,在贴身之时也依然能够温暖人心。
她时常流露出脆弱和犹豫,但在最后面对亲生骨肉的命运时表现出异常的决绝,这是本片给予我们的震撼。
她成为第三者,并且意外怀孕在片中上升为一种为自己而活的抗争精神,让你无力给予道德上的批判。
因为无法生育(其实是男方原因)被剥夺了一次生活的权利后,她独自进城打工,选择了一段新的开始。
在她身上保留着隆重的传统妇女谦卑性格,这个被抛弃的女人,在最后敢于直面现实,成为命运的主导者,她选择抛弃这个城市,回到故乡重新活一次。
是艺术的臆造,还是现实的升华之前说到本片的理想主义,便是让王大爷和棉花两个天差距别的人,最终被拼贴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场时空错乱下的心酸浪漫。
当棉花初到王大爷家,随着电视节目哼唱出那段家乡民歌时,便唤醒了1968年时的王大爷。
这时棉花被赋予了新的角色,苗华。
而当棉花面对意外怀孕,但小生命被情人拒绝时,王大爷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理想状态下的爱人”。
王大爷反复说着一定要生下小孩,不管艰辛也要带大孩子,他跨越时空的回答,让棉花得到了心中所渴望的那个答案。
在艺术的臆造下,两人彼此填满了内心的一段空白,因此在最后拍摄结婚照时,留下的只有感动。
这是一种穿越时代的震撼。
剧中三位人物被赋予了饱满的情感力量从剧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性格呈现和所面对的冲突矛盾,可以看出本片在剧本上的精敲细磨。
本片中充斥着大量的电视节目画外音和屋外的嘈杂声,它映造出老人的孤独。
女主自然流露的欲望,让本片看上去是扎根在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里。
但随后在各种巧合与理想化的拼凑里,现实性被一点点地抽离,一切开始变得美好得不像样子。
但这也是这种标准化学院派电影的些许魅力所在,它不带俗气或狗血的剧情桥段,只为心中的既定理想与对“美”的追求来完成故事。
王德顺大爷又一次演绎了心酸的浪漫虽然曾经那段充满破坏感的岁月在剧中并没有被过多描述,但从王大爷的只言片语间,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它带给人性的灾难。
每个年代都有着关于自己的时代悲剧,但在同样的悲剧故事中却有着各类人不同的反抗。
好在本片于这样的抗争下,留给了我们希望。
最后“那人、那花、那狗”,步入一片充满暖意的棉花田,为两段悲剧同时画上了句号,也完成了影片对现实的升华。
作者:为虾米呀 业余影评人,腾讯第七团成员,时光网主力博客主欢迎关注本人今日头条号:无证影评员 ;天天快报号: 虾米影记
《盛先生的花儿》是2016年华语片的惊喜之作,这部影片投资有限,当然不能和《奇异博士》、《神奇动物在哪里》这样的好莱坞大剧作比拼,但电影内容却能够触及人的心灵,让人看到社会现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这部戏剧最大的亮点就是有王德顺和颜丙燕的表演,主要配角艾丽娅和李乃文的表现也很好。
这部电影首先是写出了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找到了合适的演员,从而成就了演员们集体出色的表演。
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上都没有大的问题,从而筑就了这部精彩之作。
最最主要的是,本剧讲述的养老问题非常现实,尤其是当下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身边到处都是老人,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我十二岁认识他,二十多年来,他身上始终有种力量,不管我什么时候朝那个方向张望,他——都在道上。
那就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任你七十二变,我屹然不变、打死不变。
那就是——不改初衷的力量!
很少有人从孩童时期就明确自己一生的方向,这一点上,他牛逼闪闪。
我二十多年来从未迷茫过的一点就是:我坚信,他不会让我和我们的张望失去方向,让我们期待的内心怅然所失,媚俗一点的说,我对他始终充满信心,远胜过对自己。
他几十年的力量聚集着,果然就抛出了一块砖,砸在人群里!
砸向了那个当下令中流砥柱们最焦灼的主题:无论你关注不关注,问题始终在那里。
那就是:时间都去哪了?
父母怎么就老了?
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刚从母亲的病床前回来,她劝我,不要叹气,不要焦虑,老娘没事。
我当着朋友面说,我不焦虑,你有儿有孙,有房子有地,还有组织养你,我焦虑什么?!
朋友出门就说我,怎么这样和老人说话,不怕老人生气?
我说,母亲大约希望我最好如自己说的那么想。
是的,她知道我做不到。
我离开医院,想想对母亲说的话,不禁悲从心来,我为自己悲伤,因为,我无儿无孙,无房子无地,还没有什么组织会买单我的退休,我老了,谁来养我?
是的,作为八零后的平凡一员,我已经对“老有所养”产生深深的焦虑。
朱导比我强一些,他不焦虑,他直接虐心了!
他通过虐全社会的心来探讨活着的深层意义和“我到底是谁,为什么活着”的思索。
是的,他就是最近拍出那部牛逼轰轰的电影《盛先生的花儿》的八零后腼腆新锐导演——朱员成。
我想象过一万次,也没有想到那个一说话就脸红的朱导用那样的场景开始他的这部电影。
可见,我虽然几乎生来就认识他,但是差距已经不止一万次那么远了。
他说爱到极致就是死了。
他开篇我理解为生门,那剧情就直奔着死门去了。
“生死之间都是过渡”用文字来表述不过如此轻描淡写。
但是用电影来过渡,则千人千智,你看到的生与你看到的死也许和其他999人看到的都截然不同。
终其一生,我们全部活在过渡中,我们既不能选择生在哪里,也不能选择死在何方。
我们要做的是,在过渡中,磨砺的可以从容面对生死。
作为一名曾经在养老院和临终关怀事业中度过漫长青春期的我来说,我对老年人有着本能的天然亲。
许鞍华拍的《桃姐》,我看了三遍,据说那部反映老年题材的电影解决了许导对自己即将进入老年的焦虑,桃姐反映了一个人如何应对衰败的老年的到来,看完了就会发现,哦,从能自理到慢慢不能自理,到慢慢接受生命的归途,不过如此。
《飞跃老人院》作为国内养老题材的影片我也看了两遍,对于曾经立志要开一家养老院的我来说,这部电影还是看的比较心酸。
看完,养老事业的壮志就打了折,因为,那是一旦开始就无法结束的一个生意。
《盛先生的花儿》作为八零后新人导演在这样的一个岁月中呈现给我们的倾心创作,除了对他表示深深的敬意之外,我对影片也肃然起敬,我们每个人都好像那片中的女儿,我们焦躁,我们挑剔,我们慌乱,我们不信任人,我们神经质,我们隐忍,我们咆哮,我们好像被伤害的千疮百孔的刺猬,曾经替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老了,乳臭未干的小子们还在哺乳期和青春期,我们一手托着天,一手抚着地,我们还得站的笔挺,站的牢靠,因为,一旦松懈,天也塌地也陷,自己也会轰然倒下,我们本意不想活成这样,可是生活的苦,时代的累,和谁说去???
群山回应:好小子,终于轮到你了,老子娘也是打你们这时候过来的、过来的,过——来——的……
朱员成
《盛先生的花儿》海报
获奖证书
获得的奖项
盛世活动中亮相,女配角、朱员成、女主角
苛责、挑剔、不好搞的我们自己
11月4日盛大播出《盛先生的花儿》11月4日公映,敬请期待!
盛先生和棉花都是不幸,也都是幸运的。
毕竟,棉花替盛先生圆了梦,了了一生的心愿。
而棉花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盛先生的精神支持,终于如愿有了自己的孩子。
一个老无所依的老头儿,一个是无所依的保姆,成为彼此支撑的力量,不仅仅是一场生命尽头的临终关怀,而是互相支撑,完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那些未完成。
偶然见看到了这部名不见经传的作品,《盛先生的花儿》,感到意外,其实也有些悲哀。
意外在于容纳于该片的生活质感和情愫,假如说这是一部文艺作品的话,那么该片所呈现的世界是很多文艺电影所不具备的“地气”之感。
悲哀在于电影中所呈现的生活状态和电影接下来所要面对的商业市场,很沉重。
《盛先生的花儿》,一部真正讲述中国社会小人物生活的电影,家变、伦理、夹杂在其中某些荒谬、盲目的东西,倒是挺中国的。
没有歌颂某些事迹、也没有那些现实批判的内容,只是在呈现一种生活状态——那种女人命运与社会演进相互交织和碰撞,这是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弥足珍贵的创作良心。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原本以为本片是另一个版本的《桃姐》,但最后却发现电影是另一个版本的《万箭穿心》。
电影该片根据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改编,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家人为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找来一位保姆照料他的起居,但老人却时常把保姆当成自己已经过世的妻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保姆意外怀孕,引发一连串的事件。
如果说《万箭穿心》是中国平民史诗的话,那么《盛先生的花儿》就是一平民悲剧。
或者说“平民”这个词有些笼统,电影中的生活人群,不能说是边缘人士,他们并不是社会的最底层,但也算是“亚边缘人”的行列。
被丈夫抛弃的妻子,独自留守在家中的老人,与自己父母关系疏远的儿女。
这些群像化的角色中,无论何种阶层,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安全感。
这个“安全感”是建立在当代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老人,外来人员,婚姻关系,雇佣关系,所有一切社会关系,人类情感,都变的模糊不清,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说无论男女老少,他们的生活和所经历的情感,就像是风中的蜡烛,那样的飘摇不定。
而电影的核心角色,正是这样“没有安全感”环境中的弱势群体,一个单身却意外怀孕的女人,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
生活类电影,它的题材其实要具备一定话题性,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无形杀》中的网络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
《盛先生的花儿》与这些电影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的地方。
相同之处在于,电影具备有个很有噱头的话题,单身女人在独自照顾孤寡老人的时候意外怀孕,一个受到几经伤害却意外怀孕的保姆,一个患老年痴呆念念不忘前妻的孤独老人,一个被丈夫冷落、被儿子指责、被父亲遗忘的女儿,三人将产生怎样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而作为处于上帝视角的观众,自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且更能体会到这个阶层人士在人与人关系之上的孤独与飘摇。
生活没有保障,情感的随意安放,又无端的被人误解。
一个众生相的百态就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不同之处呢?
就是电影并没有去刻意营造一些意识视角,不歌颂也不批判,也没有抨击现实这些情绪,只是在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旁白,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影片有一种时代和环境被还原的现实质感,也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态度。
电影的结局貌似是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但其实蕴含的无言的悲伤,电影以颜丙燕的棉花为切入点,平实地记录了一个女人与一个家庭的沧海桑田,并由此看到了我们一直浸淫其中的一种现实,这种现实并不离奇,但很残酷,身处其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这是我认为影片更有价值的地方。
颜丙燕这个角色,有点像萧红笔下的女性角色,在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具有泥土般的韧性,萧红认为,美和丑是混凝在泥土里而变得更有韧性,这种朴实的本色可以在女性身上迸发出不同色调的激昂。
电影中这些没有安全感的人群所处的现实,就是这个“泥土”,混凝于其中的,及时无处安放的生活与情感。
他们所有人,都购买了一张终点不知道在哪里的单程车票。
赶在首映日的深夜去看了《花儿》,让11月4日这个我的小节日更增添了一份涵义。
说它是稚嫩的长篇也好,22:50开画的场次里3个女生看的有笑有泪没有人退场。
这是生活的现实主义刻画,处处悲伤不自已。
似乎电影中的世界每个成年人婚姻都不幸福,那个过世的妻子的姓氏“苗”,甚至影响了老人家里泰迪狗狗的取名——“喵喵”。
影片结尾老人去世、女主生下了孩子、喵喵毛发长长失而复得、曾经工作的成人用品店也“改邪归正”转了行,棉花成熟时,女主回到了故乡开始生活新篇章。
整体故事较为平淡,结局收尾过快似有仓促之感,养老的主题只有发问而未能回答。
女儿“盛琴”的表演让我感动,女主的声音和外孙的几句台词让人感觉出戏。
其中女主回忆家乡棉花地的蒙太奇镜头出现和消失处理得比较突兀,幸亏没有看到传说中买衣服那场戏的镜子中倒映出的摄像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求多排片县城影院无排片,亟需跟进
这部作品真的太不像处女作了,无论从影片内容、主题、细节来说都显得那么成熟。
关于影片内容:人物身上都是各自故事的线头,就像生活本身,千头万绪,但是一旦找到了头,顺着理,总是能理清的。
同父异母的孩子,60年代的整个大环境、小家庭的内在矛盾、进城务工者的情爱生活和选择……聪明的电影是撷取,撷取生活中能够凝缩主旨的片段,而高明的电影是不断地给出线头,于是,顺着一个又一个线头的出现,影片就有了一种内在的节奏和秩序,同时,也就抓住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发散性结构,而高潮是叠进的。
不得不说,说故事的技巧非常令人佩服。
关于影片剪辑:几处用镜非常好——女主得知怀孕后在阳光下的脸部表现特写、保姆与雇主在房内镜子边交涉(双人+双影,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意味。
)关于演员:男女主演的细节功力实在是好,这种好是一种对表情变化的掌控感,是对人物情绪的克制与释放的节点把握,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虚,这种好没法细摹,但你一看就能直点头“对对对,就这样。
”最后说说片名:我琢磨了“先生”二字好久,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对于一个普通老人的称呼,都不会用到这个词,而导演用这个称呼,我是情愿把它看作是导演对长辈,这个代群的一种尊敬,而反过来再想想,似乎这个词语的身上也多了一些“尊严”的意味。
而“花儿”是一种正当美好,是一种极度开放,更是一种自然,就像生命,自有它的规律一样。
我们日日在老去,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各安一处安静盛放。
这部电影1不让我们为思考累、为镜头累、为人物命运累,它让我们边笑边得到安慰和启示。
如果对于人物肢体、表情的细节能够再多加细致展现的话,那我就会给精彩了——比如:手部动作、脚部动作等、空镜头运用。
从片名看应该是一朵花的美丽触发了盛先生的原始记忆,那朵花非常不同,但仅是盛先生有个阿尔兹海默症的记忆点而已;颜丙燕,我脑海中不多的可认可的国产女演员之一;斯琴高娃为首,然后任素汐、小宋佳和颜丙燕;确实这些女演员除了斯琴高娃都是比较窄众,但是都是会用眼睛演戏的女演员,与男演员会用后背演戏一个道理,比如摩根弗里曼、高仓健、陈道明……确实这部戏比不上她的成名作「爱情的牙齿」里面的发挥,那份干净还在坚持着,但是感觉在故意的发力,有了诠释的痕迹,或者说演的痕迹比较重了,使得角色有些索然无味了;说起故事而言无非是所有人的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原始的诉求,拨开城市现实包裹的外衣,最后定格在棉花背着孩子在棉花地里裂开嘴巴的微笑;老头的那句我要结婚回归到原始错误的救赎,女儿在病榻旁诉说确实得爱,棉花那偶然得之的孩子嘲讽着前夫的无能力,所有都在映射每一个人的无奈面,包括李乃文那长相丑陋的疯婆子;不过很明显导演还是稚嫩,能感受到他想表现什么,但确是差之千里,太多的情感应该抒发的呼吸度不够,需要思考的空镜头与停留时间的度也不够,导致节奏略过平淡;王德顺诠释的盛先生从外观上是成功的,但是全剧确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哪怕是阿尔兹海默症也应该有一个性格设定以及偶然的记忆回归点,因为过程的诠释平淡导致最后棉花身穿结婚旗袍那段一点节奏都没有出来,又加之之前铺的太单薄;另外,棉花是盛先生的花吗?
其实非常有亮点的盛先生几次爬上棉花的床应该是高潮,但是还是形式大于了意识;李乃文完全是走过场了,除了下半身那点事儿好像对于棉花没有别的情感,包括他老婆的张扬跋扈也没有铺垫,让人物对棉花的背信弃义以及劝打掉孩子的举动也仅停留在了剧本层面;关注点回到颜丙燕,毕竟看这部影片是奔着颜丙燕,记忆还是停留在若干年前的爱情的牙齿,或许那个年纪的干净早已让岁月磨平了,归结到现在的时代也只能妥协于现实,无奈下接拍一些无奈的电影和无奈的电视剧了,距离现在最近的就是与姜武、李乃文等人的「爱之初」,处于女二号的颜丙燕所饰演美国华人小混混绝对是演艺生涯的灭顶之灾,怎么会选这么个角色呢,只能理解为无奈之举了;还是觉得颜丙燕是会演戏的,但是这部戏,哪里和哪里都不对;
作为一部文艺片,又是新人导演作品,能签来颜丙燕、王德顺、艾丽娅、李乃文这么一票演技出色的演员,本身就能说明至少剧作方面这部电影是出色的。
看完电影后,对表演这块也愿意打出高分。
剧情上有些地方交待不清楚,但在首映交流会上,颜丙燕也说了是因为审查的原因有些删改。
导演技法上也显得有些稚嫩,考虑到导演此前连部长片作品都没有过,所以至少我觉得可以原谅,毕竟不是每个年轻导演的处女作都能惊世骇俗,被捧为天才。
《盛先生的花儿》算是一部成功的处女作,根本原因来自其文本,取材于旅美华人作家哈金的小说,后来经过据说两年的剧本创作、修改,拿了北京电影学院新人长片计划的剧本一等奖。
有了这些专业的背书,文本上的东西还是经得起检验的。
导演又是谢飞导演的关门弟子,师承名家,谢飞又甘愿为其担任这部电影的监制,不至于水准不济。
看这部电影,时不时会让人想到八九十年代叱咤文坛的池莉、方芳、刘震云等那一批作者笔下的城市生活,甚至能看到某些角色熟悉的影子。
这种写实让它没有了《长江图》《路边野餐》式的诗意之美,但落脚到生活本身,却又亲切的让我们恍然觉得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盛先生的花儿》是去年上影节的青年创投项目,导演朱员成的长片处女作。
电影放完影院里自发响起掌声,有业内人士上前盛赞导演前途无量,仔细一打量,朱员成年轻得很,像是个长着娃娃脸的导演系学生。
影片讲女保姆棉花照顾痴呆老人的故事,老人总是把棉花当作自己死去的妻子,老人的女儿则对棉花的工作十分挑剔,棉花还有一个情人另有家室,对她没有担当。
影片几个主要人物都立得住,老人的女儿“琴姐”一出来,说话像有鼓点,泼辣生猛,节奏感迷人,有她的镜头都虎虎有生气。
这个角色的扮演者艾丽娅拿过多个电影电视节的表演奖项。
女主角颜丙燕则拍得美而有生活质感,没到娄烨的境界,但也俯仰生姿,哭笑宜人,证明会演戏的女演员魅力秒杀一切傻脸狐狸精。
她的代表作《万箭穿心》很出名,无需多说。
王德顺饰演痴呆老爷子,其表演让人想到《女人四十》里的乔宏,这已经是成功。
看这几个实力演员在打磨认真的剧作下对戏,赏心悦目,论质量和完成度,《盛先生的花儿》可以与同类型的《海洋天堂》、《爸妈不在家》媲美。
查了一下,朱员成是北电导演系硕士,在这部长片之前,已经拍了好几年电视剧。
叙事、写人,是有功底的。
朱员成提到很喜欢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擅长家庭剧的日本导演都深谙白描之道,靠人物的举止、饮食、玩笑、浅淡的对话、说话的潜台词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
《盛先生的花儿》已经有些这意思,如果能挖出更丰富的老人与保姆的生活细节,效果会更好。
要知道,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靠拍人物怎么吃饭、吃什么饭就讲出许多信息,读来津津有味。
杜琪峰镜头里的犯罪人物,也很有人间烟火气。
中国导演里还没有出现山田洋次、是枝裕和类型的人才,家庭剧难拍好,需要强大的洞察力和生活经验,题材又缺乏商业性,不受中国年轻人喜欢。
朱员成的作品能让人看到他的可能性。
下一部长片已经在创作中,朱导演有希望成长为高手,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可辨的风格。
(for 小鲜电影)
那日阳光正好,你从我的梦中缓缓而来,我看见了你的一抹红唇,一席红裙。苗华,我终于和你结婚了,也终于可以不带着遗憾离去了。
挺写实的。
一般般。感觉棉花这个人物过于文学化,观念化。表现在怀孕那段,以及有些对老爷子说的台词,当然还有结尾的处理,简直有点“八十年代”。
其实现在像棉花这样善良的人已经不多了 都是好人 嘴上面儿上再怎么倔也是 大家各有各的苦衷 人物刻画得挺好
已经想看了一段时间,但也只以为看看作睡前催眠,想不到一看看到深夜,睡不着了。颜丙燕、艾丽亚的表演太入木三分,拿捏得当,每一段表演都像按到了关键穴位,有力而不过度。平淡的叙事,深入的表演,真实的生活,生活不是风花雪月,生活也不是万丈深渊。
电影本身没什么可评价的,为了看人来看的。颜丙燕真的好漂亮演技也很好,有一种温柔且触手可及的魅力,李乃文演这种渣男简直得心应手,以后继续演坏b吧!
故事不错,导演缺少灵气
电影还是有点习作味,不过演员都很棒。
颜丙燕也救不了这无语剧情。。。。看的想破口大骂,各种乱来,瞎扯淡。
没有商业和铜臭气的浮躁,中国的电影真的还是有希望的,编剧扎实,演员卖力,导演用心,这几年颜丙燕总是在和年青一代的导演合作。王德顺除了比很多很多年轻人矫健的走T台级别的身材让人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出戏以外,角色的扮演可谓是宝刀未老。还是那句话,优秀的国产电影总是会让人惊喜。追了颜丙燕这
从电影语言到主题都非常老旧,靠着颜丙燕(正常发挥的表演)获得满屏演技跪舔。所以说,选演员很重要。我给郭敬明支个招,下部电影主打汤唯+郝蕾+颜丙燕,黑粉立马少一半,要是找到李安当顾问,豆瓣评分保证上8。
什么傻逼
这才是真正的演员,真正的电影,挺你
故事剧情在发展,但人物的感情却始终停留在原地,全靠人物的行为去推进故事,这样的故事难以动之以情;角色的设置也稍有欠缺,王德顺的角色本应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颜丙燕的演技也令其与王德顺的对手缺乏看点。两星。
王德顺老爷子 实力演技派 点赞
盛琴这个角色很出彩,跟着她看到后面还挺难受的
看好颜丙燕!
两星半
普通而平庸,中规中矩。颜丙燕是一个亮点,演员的表演是这部电影唯一的精彩。
盛琴为你做了难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