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极左恐怖组织“红军支队”,从1972年开始,就一直在从事着暴力活动。
他们和柬埔寨的红色高棉一样,都是极左思潮的狂热分子。
他们是怎么走上极端道路的?
起初他们只是反对越战,可是在示威活动中,警察在大街上用警棍暴打示威的民众,甚至有人在大街上开枪杀死共产主义者。
这就激起了这个极左团体的愤怒。
民众依照宪法享有示威游行的自由。
可是一旦政府以暴力剥夺了民众的言论自由,导致的结果,就是招致极左团体以暴制暴的恐怖活动,逼他们走上了用枪支和炸药去搞恐怖活动。
他们用自制的炸药去炸百货大楼,去炸帮政府说话的报社,暗杀和绑架政府的要人,在慕尼黑奥运会劫持以色列的运动员,去中东地区接受恐怖组织的训练,甚至请他们出马劫持民航客机。
也许他们的初衷只是想唤醒无动于衷的民众,可是他们滥杀无辜的行为,反而使自己的人性消失殆尽。
政府要秩序,民众要自由。
威权政府以暴力来对待民怨,只会激起更剧烈的民怨。
恐怖组织以暴力来对抗暴力,也只会走向人性的反面。
讲的是当年德国青年RAF(Red Army Faction)的历史。
这个片子为人民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它的中心思想是:当愤怒可以让一个人为了什么伟大的事业放弃家人和孩子,开始要求周围其他的人也和他作出同样的牺牲,他的对手变成了靶子,而不再是一个一个的人的时候,他应该问问自己:他是不是也变成了他所憎恨的敌人。
关在牢笼里的躯体,是不是被自己的内心紧锁了。
紧闭的牢房能让人失去理智,而把这个世界都作为牢房,为了冲破它而活着的人,也有可能把这个世界变成别人的牢房。
所以,面对失控的愤怒,多几分警惕。
不光警惕别人,而更要警惕自己。
解放这个世界,不如先解放自己。
有了心灵的彻底解放,穿越那紧闭的四壁就不一定需要杀戮别人。
有意思的是:当年这些德国白人青年所做的恐怖主义活动和现在欧美二代少数族裔的恐怖主义活动看上去如此相近。
同志们举起右手,不要做扎堆儿派。
自说自话派万岁!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乌利·埃德尔编剧、导演,玛蒂娜·格德克主演作品,8分。
先给女神玛蒂娜·格德克一个爱的抱抱,实在太美太性感。
爱到不行。
影片看到一半,我甚至都不敢相信,这是一段德国真实的历史,而且它就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正好是我们父辈生活的年纪。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是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红军支队”的头目,他们一武一文率领着一群无脑暴力分子在各地进行恐怖活动,政治主张极其无聊且莫名,但煽动性极强,追随者众。
影片开篇15分钟令人极其震撼,切入的角度既艳惊四座也惊掉下巴,诚如巴德尔所言,性解放本身也是革命的一部分。
这是一部不容易被发现,片名极度没有记忆点,但非常经典精彩的传记片。
不剧透。
但我唯一要讲的是,女神玛蒂娜·格德克在片中饰演的著名记者迈因霍夫夫人,实在是一个冷静、敏感、固执、偏执但甚至又有一点羞涩的女人,她看起来那么需要被保护,但又那么无比的可怕。
机翻自德语维基。
The publications featured in the film, the magazine Konkret, in which Meinhof wrote, and the Bild newspaper, published by the Axel Springer publishing house, against which the RAF planted bombs, gave the film a contrary assessment. In a derisive review, Konkret spoke of a "rehash of the old Austian gossip, elevated to official historiography" and intended to be included in school lessons. Konkret complained about implausible portrayals of characters, irrelevant imagery, "homely action with violent RAF Rambos" and the rapid "forced march" from event to event: "The welcome side effect: words and actions are robbed of their context, there is no time to quote even one of the thoughts that the founders of the RAF may have had." Bild devoted numerous supportive articles to the film. At the cinema release, the paper praised the "explosive script", the condensation into a "roaring action orgy" and the "sensational" stars. "You don't clap when you leave. But you felt like you were in the "German Autumn" for three hours - and in the perverse minds of the '68 terrorists. You get angry - somehow at everything." The newspaper asked the question: "Should you watch it? It's a must!" and concluded: "The film is very good. It's also good that it's over. It's history."Editors of the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and the Spiegel were given preferential treatment by the film distributor over other media. They were able to see the film earlier and publish their articles, which were positive, before the embargo period had expired. In his article, the arts editor of the FAZ, Frank Schirrmacher, lamented the unbearably emotional and pathetic culture of remembrance that had arisen around the RAF. This can be found, among others, in the left-wing intellectual milieu, among teachers, journalists and artists who were dissatisfied at the time and suffered at the hands of society and the impossibility of a revolution. The film perfectly reproduces the 1970s, creates a "parallel universe" and "may have the power to put the entire reception of the RAF on a new footing." Because it makes it clear that the RAF terror in the Stammheim phase was not about politics, but about the liberation of prisoners who wanted to run a shared household as a bourgeois couple in love. And it offers the chance to understand the pathology of the followers who justified even the worst RAF crimes out of love. Previous feature films about RAF members, namely The Silence After the Shot (2000), Internal Security (2000) and Baader (2002), had shown the terrorists as sufferers and with sympathy. As successful as they were in their own right, they had provided "tolerable images for an unbearable event", focusing on the motives of the murderers rather than on their monstrous deeds. Although Gedeck still follows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of putting oneself in the shoes of the character, Nadja Uhl only shows the killing, which represents a "milestone in Germany's approach to the RAF". Up to now, there had only been images of the crime scenes after the crime, and the film provides the very painful, unsparing images of the RAF's deeds.The son of the murdered Siegfried Buback found the film worth seeing, but as a "perpetrator film" it focuses on the terrorists and, excellently, only covers part of the topic because the victims remain "vague and impersonal".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n of Hanns Martin Schleyer appreciated the portrayal of the RAF as a gang of merciless and compassionless murderers. Likewise, the son of the murdered Andreas von Mirbach saw the film's merit in the unvarnished portrayal of how barbaric the act against his father was, although the murder was actually much more brutal. Nevertheless, Clais von Mirbach criticized on another occasion: "The way my father is shown, a weakling, a puppet who hyperventilates - he was the exact opposite. My father deserved a more appropriate public image. When asked who von Mirbach was, he did not hide in the furthest corner, but immediately answered with a firm voice: That's me. "One of Meinhof's daughters, the journalist Bettina Röhl, criticized the film for giving terrorists maximum hero worship and for Gedeck's portrayal of her mother lacking "poison."Former RAF member Brigitte Mohnhaupt also filed a lawsuit. She wanted to have the dialogue in the film and the book about the film removed in which she says after her release from prison that she has "not fucked a man" for five years,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sex scene. Constantin Film and the publisher invoked artistic freedom, and the Hamburg district court rejected Mohnhaupt's request.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
(摘自百度百科)setting a car on fire is crime, burning thounsand cars is political。
窃铢者盗,窃国者侯。
难怪人们都说政治是肮脏的。
那么为什么?
一群人以正义之名要求德国政府及美国政府停止对越南的种族屠杀,而对一些政权当局如大法官,大律师,银行家进行绑架、暗杀,甚至对平民进行无辜的射杀。
根据刑法原则,罪与罚需要行为与后果的直接因果关系。
不能因为银行家签署了提供战场资金的文件就将战场上的伤亡归到其头上。
哦,我们不是在讲法律。
好,那我们讲道德。
如果因为这些政权当局冷血地签署了一系列导致战场伤亡的文件,那么他们在道义上毋庸置疑是有责任的。
那么,谁有权力使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因为打上无政府主义及正义地解放千万越南苦难人民的旗号,就被赋予这项权利吗?
我不敢苟同。
平民的死亡又如何得以合情理地解释?
他们认为,政治是残酷的,是要流血的,是要牺牲的,那么用一些无辜普通平民的性命去换的千万越南人民的生命就是正义吗?
这是狭隘极端功利主义的观念,1<100。
我亦不敢苟同。
一个无辜的生命的价值并不比千万条无辜生命价值小。
牺牲一个无辜来换回上千无辜的做法我并不认为是道德的。
我不并认为无辜的成千上万的越南人民的生命就不宝贵,只是,不能用其他无辜的生命去换回。
结果则回到这个死胡同,如何解决?
战争从来都被视为政治问题,从来都被政治解决。
发动战争的国家就是最大的恐怖主义。
可是,国家至上无主权,康德的永久和平、国家联盟只存在于我们寄予美好希望的未来。
也就是说,因为人性的贪婪和杀戮被放大至国家的贪婪和杀戮,战争的悲剧发生却无法阻止。
那我们能做什么?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吗?
对于我而言,这似乎是无奈之下的唯一选择。
回到影片中,这些被政府主流舆论称为“恐怖分子”,被支持者称为“英雄、正义者”的一群人到底又是为了什么而战呢?
正义吗?
如果这是一场道德之战,他们在射杀平民的时候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良心?
显然他们觉得这是必要的牺牲,那么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是否存在这种极端功利主义?
但他们是否都有暴力倾向、易怒及偏执?
飞车的快感,开枪的快感,破坏的快感是否是真正主导他们行为的原因,而正义之名只是他们用来使自己心安理得,理所应当的理由?
政治是肮脏的,杀人是错的,哪怕两者皆以正义之名义。
p.s. 记得年轻气盛时读贝卡利亚论证死刑的不必要且应废除时,心中愤愤。
我不能说现在我的想法就是对的,或是以前的想法才是对的。
只能调侃道,老了,make love,no war!
如果说把这部电影主要分为两部分,那么之前鼓舞人心的革命策划到实施到得到成效是第一部分,后来各位主要领导人被抓入狱是第二部分。
如果说第一部分足够展现了革命的魄力和魅力,那么第二部分则是革命不可逃脱的被背叛的命运。
从一开始,Baader等激进派的想法和行动就充满了冲动,缺乏充分的考虑。
处处的漏洞导致了行动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与损失,许多无辜的人为此丧命。
开头那激进右翼年轻人试图射杀左翼著名领袖和演讲者是从另一方面对革命魄力有余而思考不足的反映。
换句话说,那位激进右翼青年看起来貌似在做无用功,但本质上,Baader-Meinhof领导的革命团体所做的跟这位右翼青年并无两样。
当偏见与仇恨侵蚀人类的大脑的时候,独立和理性思考的空间就会被挤压到无限小。
不仅是行动本身的正义性,而且行动的每个细节都缺乏考虑和设计。
如果试图探求这个貌似不成熟的革命的原因,或许能够从革命者的立场来解释。
革命者是试图挑战这个社会最根本秩序的团体,缺乏物资,技术,人力和合法性。
从各个方面来说,在挑战强大的国家机器的过程中,革命者是处于不利地位的,而这种地位能够让许多不成熟的革命者放弃革命,甚至背叛革命。
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人类的本性和弱点不可避免将对革命发生致命的作用。
而对于坚定的领导者,这种于革命不利的地位将促使他们急于攻击敌人,取得哪怕是一点点的优势,或者对敌人造成损伤,来证明革命事业的成就和正义。
换句话说,革命者处于孤注一掷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利于独立、理性的思考的严密的谋划。
影片的第二部分充分展现了革命魅力过后的无奈与悲哀。
第二代Baader-Meinhof成员在信念上,组织上和技巧上都败第一代领导这许多筹,预示着革命的失败。
他们或许明白革命的主要对象,明白他们反对的是什么,但并不了解他们的对手和整个行动的合法性。
如果说第一代领导者还能够用较严密的思考和计划来鼓舞人心,那么第二代革命者的行为无论是在本质和还是外在上都与那位激进右翼青年所差无几了。
而革命另外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能分清敌我。
Gudrun在行动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引用了毛泽东关于分清敌我的话,而革命后期第二代Baader-Meinhof的成员恰恰反了不能分清敌我的错误。
而且,他们还不能够充分认识敌人,理解敌人。
当Baader-Meinhof在得知革命失败后集体自杀时,第二代革命成员甚至还认为是国家机器杀死了革命领导者。
这不仅是对敌人的不了解,也是对革命本身的模糊和盲目坚定。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国家机器里那位戴黑框眼镜的长者却能够理解革命者从而打败他们。
与其他国家官员不同的是,那位长者首先试图在做的是理解革命,而非破坏他们。
这是Baader-Meinhof成员恰恰缺少的而且致命的部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对抗中,如果连你的对手都不了解,甚至你的对手比你还了解你自己,那么,这个对抗的结果就不证自明了。
这也是革命最复杂的部分。
革命包含了如此多的不同立场和力量的团体,有国家机器,革命者,支持革命的平民,反对革命的平民,外国势力。
各方的立场和力量都随着事态的进展而变化。
所以,革命的成功不仅要魄力和勇气,还需要领导人的智慧,革命者的配合,和民众的支持,即合法性。
观看本片让人觉得平实中又是充满了力量影片刚开始几个年轻人似乎只是对于某些理想过于狂热而周围的人对这种狂热也是忽视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正是这种似乎只是比其他犯罪分子多了一份狂热的几个人竟然将这种狂热燃烧到了极致这种狂热如野火一般在各个不同的地方燃烧甚至几个领导人在监狱里时外面的火焰也不曾停止甚至没有人能控制它而对于组织RAF来说这团火更是越烧越远从开始简单的理想目标到最后他们自己内部也开始自己怀疑自己的初衷就像你知道镜子的另一端就是真理 事实但当你伸手要去触摸它时 摸到的却是冰冷坚硬的 现实
看到这么标题,你一定被吓坏了吧,这么一个牛逼轰轰的名字,难道我真能扯出什么道道来?
那就真让大家失望了,我还是真想不出来起什么名字好,所以就随手打出了个标题,千万别以为我被塑造成了什么社会资深评论家,或者有关部门的专家。
我还是我,还是那个文笔长脚气,并且爱到处显摆的二流偏下型,非专业电影胡扯打字员。
这片子说实话,之前我真是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不管是导演,演员还是什么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啊什么的,我通通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做为一个普通影迷,首先是影迷,而不是噱头迷,(最烦那些听说片子得了什么奖,或者商业广告弄的很离谱,然后一堆人挤公交似的去看的片子)。
影迷,主要就是喜欢电影,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和电影无关,扯他干嘛。
话说我第一次知道这片是因为前天中午在单位休息的时候无聊的打开了迅雷看看,看到上面有在线播放,边上的标签是这样的:经典黑帮电影。
靠,作为一个喜欢看黑帮电影的人来说,这样的标题配在一个你没看过的电影旁边,那简直是耻辱,当下就开始看了。
无奈单位里看电影毕竟不是那么方便,于是看了20分钟左右就没有继续,今天恰好休息,就起个大早把这片子给看了。
说实话,其实在单位看的那20分钟给我的第一感觉相当不好,这是黑帮片么?
丫不是在反映德国政治么,政治片,战争片向来我都是很反感的。
所以本来想不看的,但我有个毛病,就是看了一段的电影你要叫我不看完就结束,那简直比杀了我还让我难受,所以今天早上一咬牙一跺脚就点了这片子继续看了。
果然不出所料,电影看完,我首先一个感触就是:你被耍了!
这根本就不是黑帮片,虽然他们也有枪,也偷汽车,抢银行,劫飞机,炸大楼,甚至像文雀一样扒了老太太的钱包,但它确实不是黑帮片,它确实只是政治片,所以我被迅雷耍了,迅雷尚且如此的不真实,利用标题来骗点击率,更何况现实社会呢,大商场里摆在外面的全场1折起,进去一看,不但看不到1折的东西,反而更多的是:本专柜不参与此次商场打折活动,好吧,商场逛累了,找个地方吃饭吧,贵的地方咱吃不起,找个快餐店吧,门口写着3元吃饱5元吃好,进去点了2个青菜,油末星子都不带一点的青菜哦,一算账,6块,一个青菜2元,另一个3元,再加一碗饭,回头再看看那个3元吃饱,5元吃好的牌子,猩红色的油漆越发显得刺眼了,敢情一叠青菜一碗饭就能吃好,真是让我恍然回到解放前!
也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民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官方,什么东西稍微有点擦边,就被和谐,别的不说就说咱们豆瓣吧,我只要一个月不看电影,就会发现我看过的电影少去了,本来800多的,现在成700多了,原因?
那自然是有些电影被和谐掉了,这只是一个电影标签而已啊,至于这么过不去吗?其他的一些,比如牵涉到国家历史事件的,牵涉到色情的,通通绿坝了,大家都看不见摸不着,祖国江山一片好,这是进步吗?
片甲不得下海的封建政府被洋枪大炮轰的屁滚尿流才几年啊,这么快又要回到固步自封的老路子上了?
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可悲的不在于我们买不起车,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我们最大的可悲是,觉得这些都是最正常不过了,我们理所当然的接受这个决定,看着那些叫人民的公仆的人,肚子比他们的主人还要大,住的是比他们主人还要好的私家别墅,抬脚就是奥迪,张手就是中华,到了主人的饭店里大吃大喝一顿后,扔下一张白条以后,接着去抱主人的女儿!
这样的公仆,必须被玉娇龙一刀而后快!
好吧,说回电影,为了对的起这个影评我还是必须说说这电影的,这电影主要向我们表现的哪几个方面呢?
具体如下:1.德国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和我们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一样,都有一群为了自己的目标,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先不用关心他们的理想是对是错,至少,他们为他们的理想付出一切。
2.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国外的影响力真的很巨大,这一点虽然毋庸置疑,但我还是被电影里的台词吓了一跳,那时候我们的领袖就更解放前我们看待大胡子老马一样神圣3.国外男女第一次见面就可以在同一个浴缸里面洗澡,甚至当着她男朋友的面,而现在的我,给我一个女性朋友打一电话,回头就能收到她男朋友的恐吓短信。
4.国家禁止枪支是多么的必要,至少法官们在胡乱的判了别人型之后不用担心被一枪毙命了,只要担心下在郊外的汽车里和女秘书运动的时候不要把窗户关死,以免一氧化碳中毒。
5完了
喜欢的人说电影很负责够纪实地记录了那一串事件,不欣赏的人说剧情分散没重点叙述浮光掠影。
我是拿来当扫盲科普片看瞭解一個大概所以還好:畢竟150分钟的写实电影不得不一笔带过许多人物,浅尝辄止才能把接近10年的跨度都囊括进来。
相比其他拍历史大事件的电影,本片即使是主线人物也没绝对深入地具体剖析,但正是这种距离感才没让它沦为一部剧情片。
之前對於60,70年代席卷全球的学生运动只听过一些只言片语,還都是在聊到文 革时提到。
在不少好莱坞电影里看到了美国年輕人的運動基調,基本永远悲壮浪漫主题鲜明结果明确。
至于欧洲大陆的学生运动又是怎样一副光景,想象起来实在很困难。
因此在一部道具布景保证准确的德国时代剧里,体验了一把那個被浪漫学生运动佔領頭條的时代思潮,实在很感动。
题外话:Despite of all the criticism, the bottom line is they WERE cool and sexy, and that's how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aw them at that time. 如果硬要从安全审查或道德审慎的角度讲,这样并非全面的表现是有可能间接导致不理智的人走向类似的极端暴力,如果真那样的话,那也是不称职的教育导致的人祸,而与电影无关。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复杂化是同时发生的,对越来越不是那么黑白分明的情况不断自我判断自我检讨是每个人的责任,不过也得有一个重视客观公正和critical thinking的教育体系来辅助。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德国电影,讲述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个为了声援被美国侵略的越南,以及被欺辱的巴勒斯坦人民而崛起的一支恐怖主义势力。
虽然他们的理念如此崇高,但采取的措施却是恐怖袭击,以现代的眼光看还是有些过于残暴。
影片从德国的这几个年轻人崛起开始,直到他们被逮捕,被审判,最后自杀的过程。
电影的时间长度太长,又想面面俱到,未免有些流水账以及观赏性不高。
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什么感觉。
7.6
比较带劲,洋人就是不怕死,德国监狱生活条件不错。
09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9.08.29
片子引起的思考或者说话题非常的多,但是做为电影来讲,混乱不堪。材料本身很难在保证客观完整中立性的同时还能保证组成有序的讲述,但是毕竟这就是电影的责任所在,而我似乎看不到导演的任何想去令片子更具可看性的努力,所以就电影来说,非常失败。看在企图复原的历史影像上,多给一颗星。
这帮子恐怖分子太幸福了,来中国试试
对这样的题材真是无爱。看得浑浑噩噩的。
你的激情只是新鲜粪便上散发的热气
以正义的名义无耻。
未免太肤浅了
当看到围捕和在狱中的画面,我知道看过想当年的DVD或者“快播”清晰视频,只是没有及时补標而已,这次借着高清画质“爲了补標重新再看一遍”二个半小时过瘾观看,虽然中间以及后半部更多是人物刻画,故事性差了一点,但是也是浮想联翩的看完,应该说尽管是10年前拍的40年前后的电影,依然“与时俱进”而且对很多现象有了寓意和反思;我还是在看过环球银幕年度特刊等电影纸媒,才对这部电影特别惦记,忘了拿过没有DVD影碟了,只是那个时代背景与我们太接近了,也是我们的一个敏感时代背景。据说,这部题材野心勃勃的电影预算也是创下了德国电影的新高(当年),演员阵容空前强大,而很多当时的风云人物都如实写出,让我们这些从《参考消息》了解“红色旅”的真的从历史层面碎片式的再现了,这个“臭名昭著”的组织,而这样的纪实风格也是对我们一个昭示
70年代真是全球都在鸡飞狗跳。。。青年人天生的反叛愤怒和communism思潮一结合,就诞生了象红色旅这种德国激进极左组织。
不知道还以为是红军旅出资拍的党史纪录片呢对事件的展现不知取舍,贪多嚼不烂,一股脑按照时间顺序将德国红军旅所有知名案件都囫囵的讲了一遍,但是连一件事都没能给讲清楚。信息密度之大,除非你对德国战后历史熟悉到了如数家珍的程度,否则连基本的,理清人物关系都很难做到。刻板的展现冲突,幻灯片式的展现人物,作为一部立场站在红军旅一边的电影,除了在枪战与暴动的桥段,通过感官刺激来稍微让观众有些共情外,没能在任何地方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红军旅成员。一部粉丝向电影,适合资深魔怔鉴证鉴史网左狂欢用。
[3+]
本片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60、70年代某主义运动在世界开展得还真是如火如荼啊,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挺讽刺的是,柏林墙的这边,几个衣食无忧的大学生绑架、暗杀、抢劫银行,炸飞机,炸警局。政府仅仅派特警前去抓捕,还公审,还提供高标准关押,还允许上诉。而柏林墙的那一边,工人们为了几片面包或者改善工作环境,聚集表达不公,就招来了坦克和机关枪扫射。秘密关押,随意处决。
最近在看Aust的原著,电影感觉起来非常主观而且有崇拜色彩,很矛盾。
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了解欧洲的一段历史。看着他们(多数是青年)走向末路和死亡,感觉复杂、难受。极端左翼的行动方式确实恐怖;但他们对权力的警惕和反抗未必没有一点道理。
电影和极左思潮一样,都是一坨屎。
电影拍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