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十四岁,已经上了中学,身高超过一米七。
也就是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地方,我也已经不在好久了。
最近连着看来《摩加迪沙》和本片,都是在我出生之后发生的事情。
这和看一战二战的电影截然不同,因为你知道在这些生命毫无道理的离开时,你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这不是战争史考古,这就是你曾走过的当下。
电影中的几个细节。
1.挑出来参加谈判的经济学家和塞军的一个军官是同学。
而塞军中的士兵也有Aida的学生,他认识Aida的孩子,Aida也认识他的妈妈。
这是这次惨案比之其他更让人心惊肉跳的地方,这不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这是一个国家自行的分裂。
敌对的双方里有同学、师生、邻居,朋友,说不准也许还有恋人。
但一朝变色,生死相见。
2.塞军要求只有妇女儿童可以上大班,男人需要运送到另一地点。
一个联合国士兵揭穿了一个办成女装想要混上大败的男人。
军人的天职是执行命令,所以当联合国指挥官默许了塞军的行动,他们的士兵便认为自己应该执行。
在彼时,这个士兵的脑子里没有揭穿就相当于杀了他的概念,他就只是将发现不符合命令的行为指出而已。
或许在联合国军官冲上去要揍他之后,他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Aida有些自私,她只是想着自己的家人。
既对朋友哀求帮助她的儿子视而不见,又三番两次非难联合国官员,提些无理要求。
但这是家人啊,这是家人的生命啊。
你不是她,你体会不到她的感觉。
看着一屋子的骸骨,走了一圈,知道丈夫孩子也会是这个样子,或在这里或在别处,但却不知道他们在哪,哪一个是他们。
最后只能瘫坐在地上对着空气哭泣。
有一个很值得称赞的群体叫社工,他们做慈善,救困苦,不畏辛劳,兢兢业业。
但一旦遇上地痞流氓,他们就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只是社工不是警察,没有执法权。
而联合国就是一个地球社工。
他们的确能做很多事情,但在军事冲突中保护平民却不在此列。
斯雷布雷尼察是联合国划分的安全区,而联合国营地可以说是安全区中的安全区。
但所有被杀的人都是从这个地方被带走的。
塞军甚至省去了搜索城市,挨个建筑物搜人的麻烦,这才是这个惨案中最惨的部分。
不要相信弹钢琴的,因为承诺在枪杆面前不值一提。
这种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少了,讲述的是1995年7月的时候,东欧波黑塞尔维亚军队攻占了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安全区,约有7000名穆斯林信徒遇害。
斯雷布雷尼察惨案被认为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
看到别的国家敢拍,其实华人在90年代也是屡遭磨难。
有外国人拍了印尼屠华的电影,被两个国家封禁了。
一个是印尼,这很好理解;另一个是某国,理由是该电影破坏了印尼和某国的友好关系。
好家伙,我当时就笑出声音来了。
唉,不知道有生之年,有没有中国人敢拍印尼屠华的电影。
阿依达是一名受雇于联合国的翻译,她所处的斯雷布雷尼察是安全区,受联合国保护。
1995年7月,塞军占领了当地,而民众则聚集在联合国的堡垒里外。
阿依达在谈判中深知塞军的残暴,她想尽办法让儿子和丈夫进入堡垒。
但在联合国军官对塞军的错误信任和无能为力,所有的民众都被以男女的方式分开。
阿依达想要把亲人混入工作人员,也想要他们藏在堡垒中,但终究还是失败了。
男人们遭到了屠杀,这就是历史上的波黑大屠杀。
这种战争电影的选题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从一个边缘人物切入这场战争。
我看到了阿依达的努力,一边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去尽职的翻译联合国军官所说的话,一方面又要试图去争辩想要挽救更多的人;但我也看到了阿依达的自私,在她知道的信息比其他人多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一次又一次利用职务之便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她无暇顾及规则和任何的他人,她奔跑的身影里全是焦急。
可惜主角没有金手指,现实也没有特例和网开一面。
故事的结尾处理的特别猛,最后20分钟简直是电影最高光的一组镜头。
男人们的处决,冬天回家的阿依达,挖掘现场和让人痛哭的尸骨门,回到学校面对下面的家长们的熟悉的脸庞逐渐失去笑容,台上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们…缓慢安静但非常有力量。
阿依达痛哭崩溃的身影是众多失去丈夫的妻子和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缩影,而付出惨重代价的妇女们甚至在漫长的岁月里都找不到亲人,在未来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去治愈和缓解。
波黑的这次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伤痛。
无论是联合国军队的无能还是塞军的残暴虚伪,都在两个民族心中埋下了更多仇恨的种子。
战争片的意义更多在和平,当我们直面这样的故事,我们就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是这位母亲,也都不该挑起战争。
〈Quo Vadis,Aida?
〉译为《艾达,怎么了?
》,它以一位叫艾达的联合国基地翻译的视角,从里里外外,高层到平民,叙述了波斯尼亚人如何被塞军逼逃至联合国基地,又如何被运送屠杀。
战争片让人可怖的总是那片刻的安静,塞军将波斯尼亚男性关进空教室,动手前的安静让人群有了一些小小的骚动,有人更加恐惧,有人舒了一口气,而任何判断在此都无用,因为发生在战争中的很多屠杀都都没有什么逻辑可循。
你无法依据经验,和对人类基本的理解,去判断你在战争中的发展和结局,而“艾达,怎么了”,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你不知道你会被运送至何处,你不知道战争的发动者是在和你谈判,还是在下达最后的通牒。
以至于艾达的丈夫还反问塞军:不是说好,我们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
这样的反问被塞军一巴掌打断了。
我们无法用任何普世的东西去思考战争的进程,我们无法找到这间地狱里,真正属于人类的出路。
所以我们不要建这样的地狱,不要放出魔鬼,这也是所有反战片存在的意义。
观影过程中,恰巧得知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国际影片)最终的提名名单。
观影完毕,各种叹息。
纵向上,同题材,同历史,同类型作品,比之近二十年前的最佳外语片《无主之地》,少了太多太多太多深邃与细腻,只像一本时隔多日的流水账似的日记。
横向上,做个很不恰当的对比:北欧中年危机的《酒精计划》死了1个人东欧火灾牵扯出层层腐败的《集体》死了27个人东亚校园霸凌的《少年的你》死了2个人中东难民题材《贩皮的人》犹未可知本片,官方数据死亡人数几千人。
另外,和本片剧情特别相似的《亲爱的同志》落选我不想也不愿意以此来推测最终,我只想说人类啊,快点的原地爆炸吧
在亚斯米拉·日巴尼奇的《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中,战争不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概念,而是深刻地刻画在每一个角色的生活中。
这部电影通过主人公艾达的经历,展示了战争对个人和家庭的毁灭性影响,揭示了那些浪漫化战争的想象有多么荒唐和无知。
电影中,艾达作为一名翻译官,她的工作让她处在战争的前线,直面生死的考验和道德的抉择。
她的家庭,她的世界,在战争的阴影下逐渐崩溃,她的每一次决定都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捕捉了这些瞬间,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没有华丽的战争场面,没有英雄主义的色彩,有的只是人物在绝望中的挣扎和哀求。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真实面貌——它不仅仅摧毁了建筑和土地,更摧毁了人的精神和信仰。
影片中的人物被迫做出艰难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仅关乎生存,更关乎人性和尊严。
影片中的摄影手法和色彩调度也增强了这种沉重感。
灰暗的色调、紧闭的空间和紧张的氛围,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恐惧和无力。
这种视觉表现手法,加上细腻的剧本和精湛的演技,使得电影不仅是一次视觉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家庭和人性的深刻电影。
它告诉我们,战争中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沉重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这部电影是对那些浪漫化战争的强烈反驳,也是对人性中坚持与希望的深刻探讨。
第一秒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电影,合格的命题作文。
“女人最危险了”,作为附属品里唯一一种会思考的“物”,不论是做翻译还是做学者,不论是作为代表参与谈判还是穿着裙子露出脚踝,都很危险。
和将军沟通时,谈判桌上的花瓶里一半枯萎一半盛放的玫瑰,苍蝇嘤嘤叫着停在鲜红的花瓣上,烟雾缭绕,干得让人想咽口水;一种刺眼的隐喻,附带着性暗示和谎言。
女人的这种危险性在艾伊达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她抽烟却不带有任何会被凝视的性感,一身干练的裤装,冷静而不掺杂个人感情的公事公办,遇事会突然爆发的泼辣,在男性看来都是危险的,仿佛抢走了高位者的特权。
她也确实享有特权,想尽办法谈条件、最终把丈夫和两个儿子带进基地,而她作为联合国雇员也能够获得庇护。
也许这种地位是幸运的,但给她带来的不幸和自责又要比等在基地外的人们多得多。
最终的艾伊达,悲伤、迟缓、沉默,全然不似最初的雷厉风行,语言不再构成她的功能。
回到老屋时,她却依然有着和族人一样的喝咖啡的习惯,看到羞涩可爱的小孩儿,还会露出护雏一样的微笑。
她一无所有,已经不再是那个危险的艾伊达,联合国同样不再需要她。
在伤心地,只有乱葬坑边的褐色骨骸,提醒她并非什么都没发生。
虽然是情节老套的流水账,但镜头语言非常细腻。
克制的情感随着时间渐渐放开,观者的视角从被拒之门外的焦虑,再到基地内饿殍遍野的挣扎和无奈,并没有违和感。
不论基地内外、平民还是艾伊达,紧张和绝望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它并没有赋予战争任何美化、粉饰的浪漫,没有死亡和分别中能让人感受到的撕裂的美学,只有一根线崩得那样紧、最终断开,无声地打出一道血痕。
基地外的蝉声、虫鸣,孩子的哭闹、大人焦急的议论,搓洗衣服的吱呀声,混合在一起却是死寂。
克族姑娘的碎花裙、穆族母亲的布头巾,面对着将军身后那个旋转着记录一切的镜头,投射出嫌恶又期待的色彩。
司机喊着“小心点,这不是堆马铃薯”,只能摊着手看士兵把老幼妇孺塞进无人护送的大巴。
艾伊达撕碎全家福和丈夫的战争日记,平民书写的历史在仓皇的撤退里戛然而止。
艾伊达总是在奔跑着,为自己的家人求生,在那份无法更改的名单打印出来后,仿佛就已经能看到儿子的骸骨。
进基地搜查的塞族军官看着哭泣的婴儿,吩咐手下给平民发面包。
说是发,其实只是高高地站在那里、朝人群一个接一个抛过去,看着人们伸出手推搡着去接去抢。
他享受的并不是帮助本身,而是畸变的征服带来的凌虐快感。
还有撕下的穆族旗帜、招牌,看“电影”前伸进窗口的枪管,白墙,染过焦土挂着泪水的眼睛。
孩子们听到枪声,抛下足球跑远;几个年轻人攀谈着走过,最后只剩下拉远的镜头和鸟鸣。
可你又能责怪谁、责怪什么?
作为人类而责怪人性的贪婪、好战吗?
尽管我依然相信,这样的事情在今日、明日依然会无数次地重演。
到最后,谁还不是像艾伊达的孩子与那些联合国军官一样,吃着安眠药沉沉睡去,安慰自己“已经熬过了三年,接下来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
倏忽之间,就连这场令全世界震惊的、发生在文明的现代社会的屠杀,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二十年,足足攒出了一代人。
艾伊达做板书时,小姑娘饶有兴致地咬着辉柏嘉铅笔的笔头,小男孩长长的睫毛在蓝色眼睛上忽闪着。
和平鸽在儿童的手势里高高飞起,幸存者们神色复杂地看,在笑容里突然回忆起什么,避开了孩子们发亮的视线。
面对这样的目光,我也只能把脑袋撇开吧。
有人说在那个小镇立着一座白色的碑,下面这段铭文用英塞双语写就。
传达出同一种心情的翻译,精确,不带有多余的修饰。
“我们向全能之神祈祷,望怨气换为希望,望复仇变为公正,愿母亲的眼泪变为祷告者,暴行从此远离斯雷布雷尼察和它的人民。
”TRANSLATE。
可翻译却永远地跨过不同的地域、文明,用那双眼睛凝视着你。
女性,翻译,绝对中立。
蓝色的她总是在奔跑着,把情绪吞咽在一门陌生的语言里。
无法和解。
Quō vādis? (Classical Latin:[kʷoː ˈwaːdɪs], Ecclesiastical Latin:[kwo ˈvadis]) is a Latin phrase meaning "Where are you marching?". It is also commonly translated as "Where are you going?" or, poetically, "Whither goest thou?".It also may refer to a Christian tradition regarding Saint Peter. According to the apocryphal Acts of Peter (Vercelli Acts XXXV),[1] Peter flees from crucifixion in Rome at the hands of the government, and along the road outside the city, he meets the risen Jesus. In the Latin translation, Peter asks Jesus, "Quō vādis?" He replies, "Rōmam eō iterum crucifīgī" ("I am going to Rome to be crucified again"). Peter then gain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his ministry and returns to the city, where he is martyred by being crucified upside-down.[2] The Church of Domine Quo Vadis in Rome is built where the meeting between Peter and Jesus allegedly took place. The words "quo vadis" as a question also occur at least seven times in the Latin Vulgate.[3]
2020年4月,我毕业实习,经理是个塞尔维亚人。
正值疫情期间,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常在中国媒体中出现,有次和经理提及武契奇,我说这人挺逗。
经理怒了:“我恨他,你知道他做了些什么吗?
” 当时没花心思去深究,这事儿就过去了。
偶尔还会和经理说起武契奇又上中国新闻了,塞尔维亚经理也总借机去怒骂她的总统。
2021年4月,毕业后我从实习公司辞职回国。
学国际法的我去了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远程实习。
实习的地方主要处理的就包括“艾达,怎么了”电影中的背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
可别说斯雷布雷尼察了,我当时连前南斯拉夫都知之甚少,便想着在法院边工作边积累知识吧。
2021年6月8日,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余留机制对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司令姆拉迪奇进行终审,电影中那个伪善的司令被判无期徒刑。
记得开庭前后,我每天都得在网上搜索关于姆拉迪奇的资讯,常看到有人提及 “艾达,怎么了”。
看多了,没法忽略我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
先去问了上一份实习的塞尔维亚经理,她向我大力推荐。
又问了在国际法庭的几个上司与同事,全大力推荐,看来我得找找资源。
正巧那几天上海电影节排班出了,这部电影位列其中。
与好友提及这部电影,一拍即合,抢票也非常顺利,实在和这部电影有缘。
2021年6月20日,上电影院看“艾达,怎么了”。
可能因为每天的工作与电影内容有关,电影里的真实故事,和我距离更近,直击心灵,电影结尾我哭到抽抽。
好友抓住我的手臂让我冷静,我一抽一抽地说:“可是大屠杀还在继续,联合国能做什么…” 我语无伦次。
我心里难受。
2021年,姆拉迪奇被判无期徒刑。
民众和各国都向联合国抱怨为何正义迟到,我的塞尔维亚经理和我说,姆拉迪奇都79岁了,无期徒刑对他有什么意义呢?
这也是无数克罗地亚人,波黑人,塞尔维亚人的心声。
塞尔维亚人果真是中国人的好伙伴,这点我这前经理倒是和她痛恨的总统相似。
抱怨完姆拉迪奇,她问我,你虽然年轻,但你知道你们在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的事儿吗?
我直言知道但了解不多。
她感叹,姆拉迪奇被审判了,但美国呢,总有些国家会逍遥法外。
电影片尾字幕播放的时候,经理的话在我脑子里晃悠。
2021年,巴以冲突。
2021年,提格雷地区饥荒,更别说一场新冠疫情带走多少人的生命。
放映厅的灯亮了,该散场了,我心里还是难受,世界上的大屠杀结束了吗?
我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
姆拉迪奇审判那天,有被害者家属入席旁听,一位被害者的母亲哭着说我要在死前,看到正义到来。
这位母亲可能就像艾达,这位母亲被杀的孩子或许可能和你我差不了几岁。
那天开庭前,上司对我们几个实习生说:我们要参加的是一场会被写到历史教材的审判,所以请大家尽全力融入和感受。
2021年6月30日,法院又要审判另两个与前南斯拉夫遗留问题有关的战犯。
我想联合国确实是在做些什么的,但还需要再去做些什么,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做些什么。
电影结束后,好友也很动容。
从影院走出来,她说:“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世界和平?
” 我说:“我也不知道,可能多读书吧。
” 和好友告别后,我在上海夜晚的街上骑行,看到养护绿化带的工人边做事边互相咧嘴笑。
我又想到好友关于世界和平的问题,我想,可能有一天共产主义会实现世界和平吧?
也不愿多想,暂且心里好受点了。
这电影很久保存了,但一直没看。
昨天突发兴致,看了一遍。
大概意思,1995年波西尼亚的斯雷布雷尼察市,一个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妈妈,为了救丈夫和儿子,最后失败的故事。
主要还是讲的民族屠杀。
但电影拍摄得很克制,直接的枪杀镜头没有。
哪怕是枪毙市长的镜头,也只是又开枪,没看到尸体。
塞族军队闯入维和部队的营地,搜索武器的情节,也很克制。
没有搜出武器,且还给大家发面包和饮料。
塞族军队从难民里把青年人选出来,弄出去枪毙的镜头,也没有。
就是借一个维和士兵的眼睛看到一队年轻人被塞族士兵押走了。
在屋子里集体屠杀的镜头,也只有窗口里的机枪喷着火舌,没有横尸遍野的镜头。。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挖出了尸骨,家属去认尸,也很克制,没有出现嚎啕大哭等等的镜头。
一直到最后,影片居然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相互屠杀的人们居然欢聚一堂了。。。
此人为闯入联合国营地搜索武器的塞族军官。
现在成了慈祥的爷爷。。
这是要一笑泯恩仇吗?
一头雾水。
赶紧找了历史资料学习。。。
原来这是一段波黑的历史。
波黑的地图如上。
波黑现在由三块地方组成:①波黑塞族共和国【不属于塞尔维亚,由信仰东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②波黑联邦【穆克联邦】【由信仰穆斯林的南斯拉夫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③布尔齐科特区。
【塞族共和国分成了两块。
】波黑的人民全都是南斯拉夫人。
但由信仰的不同【穆斯林、天主教和东正教】分成了三个民族。
①信仰穆斯林:波斯尼亚人②信仰天主教:克罗地亚人③信仰东正教:塞尔维亚人。
波黑战争就是信仰不同的南斯拉夫人之间的战争。
【类似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哈】大屠杀的来历是这样的:①起先波黑属于塞尔维亚联邦。
②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波黑从塞尔维亚联邦独立。
③波黑的塞尔维亚人不愿意从塞尔维亚独立。
但波黑的独立,已经得到北约和美国的承认。
于是,他们也依葫芦画瓢,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成立了一个塞尔维亚共和国,打算从波黑独立。
④波黑一看,靠,你居然跟老子学,搞什么民族自决!
老子能独立,你就是不能独立!
于是开始闹矛盾。
民族矛盾嘛,大家晓得的。
开始你杀我,我杀你,但都是小打小闹。
直到有一天,在一对萨拉热窝塞族人的婚礼上,穆斯林居然丢了炸弹!
炸死了塞族人。
于是,热战开始。
杀人嘛,当然是互有往来了。
【电影里展现的是塞族人杀害穆族人平民的故事,其实,塞族平民也被对方杀了不少。
这是报复性的哈。
】⑤联合国一看,这样杀来杀去,不太好。
于是在斯雷布雷尼察设置了中立区。
由荷兰人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那里。
双方军队都不能进去。
⑥但穆族军队耍滑头。
偷偷的躲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经常出去打游击,进攻塞族人【包括塞族平民】。
打不赢就跑回斯雷布雷尼察中立区躲起来。
这惹恼了塞族人。
塞族人认为联合国在拉偏架,于是,也不管什么中立区了,直接开进了斯雷布雷尼察,还抓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当人质。
⑦穆族人搞不赢塞族人,赶紧撤退了。
一些平民也跟着穆族军队撤退了,但还是有平民留下来。
⑧于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发生了。
⑨1995年年底,联合国终于强制波黑停止了战争。
最后斯雷布雷尼察划给了塞族共和国统治。
现在的波黑,叫做一个国家、两个首都、三个总统【总统轮流做,每8个月轮一次】。
总体就是这么回事。
电影里的当翻译的妈妈,她的经历应该是属实的。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但塞族共和国和塞尔维亚不承认】。
但电影并没有讲述大屠杀的背景和原因。
既塞族人为何要对其他民族进行大屠杀?
说穿了,就是对塞族平民被无辜杀害后的报复行为。
【当然, 大屠杀是不对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电影最后才弄了一个含蓄的解决:①战争结束了,塞尔维亚的军官成了和蔼的老爷爷。
②这个担任翻译的妈妈,又回到了塞族人控制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家里。
虽然全家人都被塞族人杀害了,她还是担任了这个塞族军官孙子的老师。
③三个民族的孩子其乐融融的在一起上课,这位翻译妈妈也露出了笑容。
如果不明白这段历史,就会被这电影弄糊涂:女翻译的全家人都被杀光了,她居然选择了和解,原谅!
这是多大的胸怀啊!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反战电影。
日本的反战电影,绝大部分都是从日本挨了原子弹开始讲起,讲日本老百姓在盟军轰炸下的悲惨生活,以此来告诉老百姓,战争很残酷。
但从来不讲日本为何挨原子弹!
所以,这样的反战,总是很尴尬。
让人觉得不真诚。
这里,我觉得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总的思想是:①大屠杀要不得;②选择原谅和谅解。
但没有挑明:为何会又大屠杀?
导演知道吗?
当然知道。
这个电影是波黑导演自己拍摄的。
她当然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才把大屠杀的经过拍摄的很含蓄,没有出现过多的血流成河的镜头。
另外,因为现在大家还是同一个国家。
如果拍摄成直白的指责塞族人,则又会挑起民族的争斗了。
为了国家的统一为完整,导演选择了大团圆的结局。。。。
我在想:为啥这个三个民族不直接分裂成三个国家呢?
要知道,原来铁托的南斯拉夫已经四分五裂了,多几个小屁屁国家,也无所谓啊?
现在想来,显然这三个国家如果独立。
则塞族共和国肯定会并入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又会壮大。
而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
到时候,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不晓得会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所以,北约强行把波黑保留了。
让你们自己去折腾去吧!
又是这样的题材,除了一如既往打了人情牌之外,就是基本一直在重复辛德勒的名单和卢旺达饭店的那种叙事节奏却找不到新的方向,所以除了结尾“认亲”和片尾字幕,其他部分其实平淡到完全可以忽略
伤痛总是难以抚平,年轻一代总是不知道过去有多么惨烈。
再也不喜欢塞尔维亚了
塞尔维亚为了保卫欧洲和基督教文明价值观 被整个欧洲白猪背刺 瓦哈比黑旗插满欧洲的那天他们才会明白塞族是对的 最后还要致敬传奇将军拉特科姆拉迪奇 致敬传奇反恐行动斯雷布雷尼
难得以女性角度切入战争题材,使得所有的控诉、反思都极为真切,引人共情。
How could this be allowed? And why is it still happening?
历史滚滚流过,只有微渺的残骸,没有善意的奇迹,周而复始。2021北影节@英皇IMAX厅
很难评判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本身是讨巧的女性视角与翻译官角色,它只是在讲述历史和人物的纠结,艾达始终不能左右决策的,就像电影始终不能洞察那一段历史一样,只是游走在表面,镜头语音也无法掩饰,相比于《亲爱的同志》差的太远。
一开始我俗气地以为女主会像卢旺达饭店的经理,与联合国配合救走一大批难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乐观地预测女主偶遇的学生是“塞尔维亚辛德勒”,利用职权至少放走女主一家;甚至枪声响起的时候我还心存侥幸,脑补小儿子能像Dear Comrades中的小姑娘一样奇迹般生还;直到女主站在满厅骸骨中间,我才羞愧地醒悟,任何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都是极其荒唐和无知的。
种族冲突有其历史根源,因获取相关信息有限对此不敢妄加评论,但对于无论哪一方射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看此电影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发生于90年代波黑的种族冲突,束手无策的艾达经历了生死离别和亲人被屠杀,而后还要独自面对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电影题材独特,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无力、绝望、控诉的情绪,但本片整体上表现一般。据说那时几方都干了不少坏事。
尾段直接拉升。太阳底下。
3.5
说1995波黑战争时期发生在一个维和部队难民收容所的故事,为了保全丈夫和二个儿子不被塞尔维亚士兵带走,作为维和部队翻译的女主四处奔走不停却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说明了战火波及的平民生命安全在战争中的脆弱。
嗨...
残酷而无助。电影调色有点怪。
小文明圈被摧毁下的无奈与苦涩。情绪把握的不错,可惜信息量不多
3.5
讲战争残酷的电影太多了,片子相对故事比较残忍真实,但是全片故事格局还是太小,也比较平,不好看~~
#BJIFF2021 欧洲人就tm知道休假
题材较好,但反思深度远不能及。讽刺的意图很明显,又不够彻底,历史讲了一遍,触动不触动全看是否是重叠记忆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