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这部剧的时候,适逢新一轮全国降温,深圳接连下了几天的雨,阴冷极了。
雨天看剧,并且看的是推理剧,自然想到了《喜鹊谋杀案》原著中的一段关于“雨天看书”的描述。
“外面下着雨,屋里开着暖气,你全神贯注地阅读一本书。
读啊,读啊,感觉书页从指缝间一页页滑过;突然间,你右手那边的书页比左手那边薄了,你想慢些读,但还是忍不住不停地翻啊翻,直到看到那个让你几乎难以置信的结局。
这就是侦探小说的独特的魅力。
”当真是无比应景。
《喜鹊谋杀案》的原作,在当年算是现象级的作品了。
日文版出版那年,夺得“日本四大推理榜单”(海外榜)的四榜榜首。
也就是从那年的本书开始,安东尼·霍洛维茨开始了他血腥至极的“屠榜”,连续四年至今。
除了今年有一个榜单是第二名,其余四年的所有榜单都是第一,近乎四年All Kill。
这四年“屠榜”的四本书,包括了《喜鹊谋杀案》所在的「苏珊·赖兰系列」,以及另外一个「霍桑探案系列」。
前者是阿婆的风格,后者是福尔摩斯的风格。
当然了,霍洛维茨受阿婆影响太深,即使是福尔摩斯风格的作品,也会时不时看到阿婆的影子。
安东尼·霍洛维茨是“现代欧美”推理作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其笔下有福尔摩斯产权会唯一认证过的福尔摩斯续作——《丝之屋》。
同时,他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编剧,阿婆原作改编的英剧《大侦探波洛》就是出自他之手,还有我很喜欢的《丁丁历险记》电影版。
因此这部《喜鹊谋杀案》,霍洛维茨是“自写自编”。
一部阿婆风格的作品,经由阿婆原作的编剧,改编而成的英剧,怎能不值得期待?
剧集更直观地还原了原作“书中书”、“案中案”的形式。
当然,对于剧集应该叫“剧中书”。
主角苏珊·赖兰是一位资深的图书编辑,而她所负责对接的是一位极其畅销的推理小说作家艾伦·康威,其在书中创造了名侦探阿提库斯·庞德。
所谓“剧中书”、“案中案”:剧中苏珊的世界有一个案件,而艾伦的书中、庞德的世界也有一个案件。
两个案件,同时相互关联。
随着叙述在苏珊世界和庞德世界中双线展开,二十一世纪的伦敦都市,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乡村,轮番上演。
满满英伦,扑面而来。
庞德的世界,苏珊的世界,再算上霍洛维茨和观众的世界,这是像套娃一般三层嵌套的世界。
作为作家,艺术来源于生活,艾伦总会把现实世界尤其是身边的人物,写到他的作品中,并且往往是“负面”形象——这也是艾伦虽然很受读者欢迎,却一直不受身边人待见的原因。
也就是说,苏珊世界的人物和庞德世界的人物有着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在书中读者也只是读读而已,但是在剧中就完全不同了——苏珊世界和庞德世界的对应人物,是同一个演员扮演。
这种直观,是剧集相对书本的一大优势。
剧集的另一大优势,除了能更生动、更形象地展现出两种不同“时空”的场景之外,能更“戏剧化”地实现两个“时空”之间的互动和切换。
为了实现这种“戏剧化”的互动和切换,霍洛维茨理所当然地更改了原作小说的叙事顺序。
在小说中,简单交代了苏珊世界的些许信息之后,直接就开始了庞德世界的故事。
书名《喜鹊谋杀案》,其实也是艾伦笔下关于「庞德系列」最后一部作品的名字。
行文在庞德世界中继续,当读者渐入佳境、步步深入,几乎忘却这是一个“书中书”的世界时,在庞德即将揭晓凶手的最后一章前戛然而止,被硬生生拉扯回苏珊世界。
原来,作为这本书的编辑,苏珊拿到的书稿缺少了“解谜”的最后一章。
而这关键的一章,在苏珊世界的案件尘埃落定之后,才再次回到读者面前。
而在剧中,庞德世界的故事,和苏珊世界的故事是交替展开的。
故事可能在任何一处合适的位置进行“切换”。
可能苏珊开着她红色的跑车疾驰在路上,另外一个方向来了一辆黑色的老爷车,滤镜也变的复古起来,里面坐着的就是庞德和他的助手;抑或是庞德敲响了某个嫌疑人的家门,开门的时候,出现的却是苏珊世界里书中人物的原型。
甚至在很多场景下,苏珊在和庞德在进行“对话”,暗示着苏珊正在按照庞德的思路思考。
这些场景和表现方式,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是书本所不能达到的。
当然另一方面,剧集大大简化了小说的内容,并在多处对情节和人物做了改动。
使主线变得更清晰,同时案件也变得更简单。
例如庞德世界中,奥斯本牧师和罗伯特的父亲马修,在剧中几乎没有多少戏份了。
又例如,苏珊世界中有人控诉艾伦即将发表的《喜鹊谋杀案》,其中的故事背景是抄袭的。
但其实在原作中,被控诉抄袭的是艾伦的另外一本书,「庞德系列」的第四部作品《暗夜的召唤》。
并且书中有介绍《暗夜的召唤》中用到的“诡计”,所以这也算是“半个”案件了。
相比剧集,小说的内容更丰富、案件更复杂、线索更细致。
最后稍微解释一下,剧名也即「庞德系列」的第九部作品名《喜鹊谋杀案》,之所以起这个稍显“怪异”的名字,一方面是因其在苏珊世界中有其“深意”;另一方面,剧中也有提到,作为阿婆风格的「庞德系列」作品,艾伦用了一首关于喜鹊的“童谣”作为小说的章节名称,以此致敬阿婆。
剧中庞德世界的古典画风,总让我想起《大侦探波洛》;而苏珊世界的现代画风,和其主题音乐,却总让我想到「神夏」。
霍洛维茨也在书中借人物之口提到对「神夏」的评论,“柯南道尔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会做得这么成功。
”
剧集的结尾,苏珊和庞德道过“再见”之后,走向了两个方向。
都不稍微引出一下该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猫头鹰谋杀案》的剧版吗?
期待《猫头鹰谋杀案》的剧版,以及该系列的第三部小说作品——如果有的话。
同时期待,「霍桑系列」今年8月份即将出版的第四部作品The Twist of a Knife;以及在此之前,霍洛维茨笔下的第三部007作品,今年5月份即将出版的With a Mind to Kill。
前期悬疑氛围还是到位,很多人物进入到这个故事中。
一开始以为角色和现实的映射会是案件的突破口,结果是Alan本人性格恶劣… 也算是一种突破口吧,注定被人谋杀的性格?
😅双线案件的模式也很有趣,我曾想思考一下Susan和Atticus的交流到底是现实的那种投射,Susan在阅读还是精神分裂😆 不过马上就放弃思考了,无论如何这种跨越世界交流还是挺有意思的。
但两个案件都有点烂尾。
现实案件确实收回了很多伏笔,但Charles杀Alan的动机我实在不能理解 - 我自认为是一个对杀人动机相当包容的人😂 一些被人认为“无聊”的杀人动机,我觉得都能接受,毕竟现实世界就是如此,像Atticus说的,无外乎愤怒 嫉妒等等。
但是Charles作为一个马上退休的人,怎么会认为书名的 anagram 会影响收购?
能影响收购的应该是Alan的停笔,但是这个系列的结束已经在设定Atticus患癌时就注定了。
Charles会因为这个激情杀人?
记恨Alan已久了吧。
我一度确实中了烟雾弹,以为是Andreas为了买下酒店并让Susan失去事业去Crete岛,但也有点牵强。
书中案伏笔提出的有点太慢了,直到最后一集的父亲送狗那里才有点指向Robert?
欢迎指正。
妈妈Mary说的那句话多重解读挺有意思。
这部剧最令我感动和感触的一点是作家、小说人物、编辑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因为我既创作过小说,也做过编辑)艾伦是个讨厌的人,但是他也有自己坚持和喜欢的事(创作严肃小说),但走不通以后创作侦探小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金钱却是失去了快乐庞德是个完美的人,神一般的侦探,他优雅绅士、考虑别人感受,对任何人都温文有礼。
然而这样的人,却不被创作自己的人所爱,甚至是恨也许只有苏珊才是最初真正爱庞德这个人物的人,是她发掘了他,是她让他成为世界知名的人物,她是伯乐,她在某种程度也是庞德的知音。
一个如此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却能写出如此优雅善解人意的人,很讽刺,但似乎又蕴含着一些道理。
艾伦死了,被自己的作者厌恶的庞德最终活在了所有爱他的人的心里,苏珊跟庞德做最后的告别。
人和人之间的情谊共鸣能够超越次元。
看完只觉得Alan是个分裂悲情的角色。
怀揣成为严肃文学大师的梦想,只可惜上天给了他操控文字的天赋,却没有给他编织故事的灵感。
他笔下的庞德侦探世界,窃取的是身边人的真实生活,以及剽窃他人的小说成果。
这或许就是他如此厌恶Atticus Pund的原因。
即使这个笔下创作的虚拟角色,给他带来巨额财富和名誉,但从最开始设下恶趣味异位字谜游戏,嘲讽这不过是 A Stupid Cunt。
很有趣的是,明明他笔下其他角色都可以从现实找到对应的原型,唯独主角Pund是彻底的创作。
他是经历过二战集中营的幸存者,是温文尔雅的英国绅士,Alan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与其对应的原型。
但我们不难从Pund和Alan一样得癌症,跟随在Pund身边的帮手James正对应Alan的小男友等细节中,发现Pund其实就是Alan自己。
或者更严谨地说,是Alan潜意识想活但没能活出来的自己。
Pund是Alan的阴影。
在荣格心理学里,「阴影」与个人的心灵内容关联性很强,是构成其阴暗面的影子的部分。
阴影并不总代表着“恶”,但对于站在自己相对固定的意识体系对立面的未知事物,意识更倾向于予以排斥。
整合阴影的过程是痛苦的。
要承认阴影的存在,对当事人来说不亚于一场面对面的生死决斗。
这样一想,Alan角色的悲剧性更强了,这不过是困在自我意识中的囚徒,近乎偏执地将除梦想之外所有一切视作无意义。
有家人没亲情,有伴侣没感情,自私地利用、自负地嘲讽身边人,无视给人带去的痛苦。
即使书写的侦探系列小说给他带来金钱和名声,在他看来也不过是对他梦想的侮辱,以至于不惜在临死前彻底毁灭Pund、同样送进坟墓。
先看了月光花谋杀案,很小心的没有在小组里面被剧透这一部的内容。
感谢在标题里面提示两部剧共用一个小组的朋友(*^_^*)。
剧集很精致很工整,转场尤其惊艳。
---对剧里现实和书中两个案子的动机都挺能共鸣的。
Alan虽在推理小说上名利双收却一直想要追求严肃文学的意义,这种心理很容易想到柯南道尔。
不同的是后者虽然一度写死福尔摩斯,并且推辞连载,还能被不断提高的稿费&版税和读者的过分热情(寄刀片的那种(ˉ▽ˉ;)...)给劝了回来。
对于Alan来说确诊了癌症晚期,也就没有什么能再打动他了。
看到中间以为是Alan自杀想要戏弄读者,最后由Susan补足最后一章。
凶手揭露时真的没想到,还有最后一章的手稿放的地方也太草率了点((lll¬ω¬))。
书中Mary作为母亲能够一直“守望”着大儿子,最后意外去世,却因为生前留下的信让Robert还是铤而走险,付出了代价。
又荒谬又悲伤,是一个母亲被拉扯的心。
揭露了对黑人小姐姐的拒绝理由时蛮感人的,哎。
---最喜欢的场景就是结尾部分,Atticus和Susan在草地上告别。
在温暖明媚的阳光下让人分不清书中还是现实,被作者讨厌的角色却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
一定要是严肃文学才能有意义吗?
推理小说牵动了无数读者的情绪就没有价值吗?
不知道原著作者Horowitz是否受此困扰还是不以为意呢。
---又及,Susan的生活状态真是让人羡慕,能够一直有热爱的工作和喜爱的人陪在身边,夫复何求。
在开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去梳理一下侦探片、推理片、和悬疑片的区别。
侦探片以侦探为中心,以侦探侦破犯罪案件的过程为题材,通常是正义与犯罪之间的较量为核心,并以正义战胜邪恶为结局。
通常以案件侦破的进程作为故事情节的基础,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善恶难辨,直到最后揭秘真相,抓捕真凶。
推理片属于侦探片的衍生剧作,侧重严谨的推理逻辑分析,按照逻辑推理程序安排情节,或者展示侦破人员意识中的逻辑推理活动(情景再现),最终揭秘罪犯的作案过程,使得罪犯在严密的论证前束手就擒。
悬疑片指因情节使人们对主要人物的命运引起关切,而造成高度焦虑和紧张感的一种电影类型。
在剧作上,利用电影中人物命运的曲折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或者无法看清的结局真相,吸引观众注意力并能引发后续思考和讨论。
通常结局意想不到,让人大呼过瘾。
有兴趣的可以欣赏一下希区柯克的悬念电影。
根据著名作家安东尼·霍洛维茨同名小说改编的推理剧《喜鹊谋杀案》在开播之初,就受到了很多争议,有拿作品本身去和英国著名推理剧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对比(作者也表示小说的叙事受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影响),也有拿原著与改编后的电视剧对比。
但是从剧作的角度来看,这部剧从头至尾都有带着极强的吸引力。
先是女编辑苏珊收到了作家康威的小说稿,并称这是他最后一部推理小说。
而在此之后苏珊就收到了康威“自杀”的消息,与此同时,苏珊发现寄来的书稿竟然缺失了最后一章——这对推理小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苏珊所在的三叶草出版社此时也面临着被收购的巨大的危机。
由于多年共事,苏珊觉得康威的死必有蹊跷,加上她要为出版社的前途考虑,于是她踏上了前去寻找缺失章节的旅途,并逐步发现了杀害康威的真正凶手。
作家康威的写作习惯是把身边的人写进自己的小说中,也由此,整个电视剧是由双线叙事展开的——故事中1955年的阿提库斯·庞德要前往一个村庄去侦破一起谋杀案,现实中21世纪的苏珊要前往康威的住处,寻找缺失的章节并找出康威的死因。
在康威的全部小说《喜鹊谋杀案》中,都有一个名侦探阿提库斯·庞德,在最后一部小说《喜鹊谋杀案》中,阿提库斯·庞德得了绝症,也就意味着要和读者告别了。
作家康威“以死明志”,他早就厌烦了推理小说,尽管这些小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荣誉,但是他最初想要写的是不受读者欢迎的严肃文学。
(我想本书的作者也藉由此来表达他对当下出版业的未来担忧)女主苏珊的个人生活、成长经历也随着故事的展开逐渐明朗,使得观众对女主苏珊的境遇产生共鸣,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个人觉得她和康威之间算友情)。
而男主康威的生活则由阿提库斯·庞德和死者马格纳斯·派伊男爵2个人融合,而他在生命的最后终于高调承认了他是同性恋的事实,这为当下的故事内容又添加了一些兴趣。
故事的铺陈和转折总是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
十二年前(1943)的一桩谋杀案竟然也随着故事的推进浮出水面,就像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2句话——看似宁静祥和的村庄下,实际上暗潮汹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而能够激发起杀人的因素,通过名侦探阿提库斯·庞德之口讲出:恐惧,嫉妒,愤怒和欲望。
英国剧作本身就十分讲究,从人设到场景道具等细节,无一不让人赞叹。
加上导演对于人物出场方式,2个不同时空的交叉(转场处理)做得严丝合缝,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游离于2个不同的时空而不感到出戏。
最后,关于小说及电视剧的名称《喜鹊谋杀案》中喜鹊的意象,在这里我拓展一下摘自网络搜索的内容,原著中的童谣的隐喻,《喜鹊谋杀案》中的人物名字都是一种鸟类。
另外关于喜鹊的意象,我也特意从网上找了一些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喜鹊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悦、好运;而在西方文化中喜鹊则象征着混乱和吵闹。
附:One for sorrow,一只代表悲伤 Two for mirth,两只代表喜悦 Three for a funeral,三只代表葬礼 Four for birth,四只代表新生 Five for heaven,五只代表天堂 Six for hell,六只代表地狱 Seven for the devil, his own self,七只代表恶魔他自己
剧可以说是瑜不掩瑕。
英伦演技派精湛的表演和现代女编辑与虚构侦探跨越时空的情谊掩盖不了故事本身的拉跨。
《喜鹊谋杀案》小说本身是非常糟糕的。
诚然,案件开篇的描写是很有Agatha Christie的风格,非常有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的既视感。
氛围与群像描写是有些美妙之处的,总之不像现代部分那样不知所谓且拙劣。
但另一方面,假“致敬”之名借鉴融梗还以前人之美名给自己贴金,我以为这是晋江融梗小天王才会用的浅薄的三流手段。
可能最可取的地方就是庞德是一个讨喜的人物,彬彬有礼,善解人意。
如果说戏中戏还能让我给个两星,那现代戏就实在微妙了——这部分就像精心装扮的艳色男女身上泛着的那一层油腻的光线。
号称触及少数族裔与LGBTQ议题但所设情节甚至没能表现他们讨喜的一面,这样漠视甚至于无意识抹黑的态度让人很难想象作者有“先进的、悲天悯人的、为弱势群体振臂一呼的伟大情怀”;塑造了女主坚定求实的一面又安排了许多疯癫幼稚的言行,好似披着优秀秉性的外皮就能做些骇人听闻的蠢事儿了似的;真实世界中的受害人Alen暴虐自私反复无常,真凶迟钝拙劣,许多试图引导读者“误入歧途”的情节又十分乏味……看完全程,唯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本人时不时将庞德与那些伟大前辈诸如福尔摩斯与波罗其名——确定不是有些over self-consciousness或者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但演员的演绎是很不错的,这烂剧本能演的如此入戏,确是令人赞叹不已。
案中案的形式很新颖,带有明显英剧特点。
书中侦探和女主共同破译二个案件。
书中案件较简单,现实中的真是出乎意料。
女主不再是幼瘦美,非常有属于中老年的可爱,性感和魅力。
欧美女性活得很自我,主见,不受影响,希望国产剧多一些这样的女性角色。
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应书中有原型,反而女主没有,不过女主可对应侦探。
喜鹊谋杀案 (2022)8.32022 / 英国 / 剧情 悬疑 / 彼得·卡坦纽 / 莱丝利·曼维尔 蒂姆·迈克穆兰但不得不说,见识到了英国的包饺子式结局,就算编辑的男友骗了她,冷暴力,但最后她还是跟着男朋友走了,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职业,去异国他乡做自己不懂的酒店经营。
作家喜欢变位词,把女编辑苏珊一家的经历打碎融入到了他的小说里。
女编辑的父亲Max Ryeland变成了小说中的Magnus爵士(也就是死者),女编辑的父亲和保姆跑了,而小说中的爵士和女家教Darnley有外遇,更过分的是,这个名字是女编辑名字Ryeland的变位词。
她们的母亲Samantha被水淹死了,而小说中佣人的儿子sam也被水淹死了。
小说中三起凶杀案,佣人的儿子、佣人(从楼上摔下)、男爵(房子的主人,被人砍头)。
作者的书名和大纲也是抄另一个作者的。
他靠把身边人写到自己的故事里取乐,随意编造。
作家的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他不满意的问题,于是他把这个学生写为小说里的园丁。
编辑的男友Andreas Patakis是个希腊人一直缠着编辑让她放弃工作和他一块去希腊经营酒店,编辑没同意他就冷暴力。
他和作家曾在一所学校教书。
他还是作家前妻的前男友。
书中的案子是佣人的大儿子因为嫉妒杀了父亲送给小儿子的狗,杀死了小儿子,全都被母亲看到,因此母亲对大儿子严加看管,又害怕大儿子对自己下手所以写了一封信给伯爵详细说明了儿子的罪行,若她死了则伯爵会公之于众,以此来威胁儿子不要杀她。
但由于意外,佣人从楼梯跌落而死,她儿子去伯爵家偷信但未能打开保险箱,因此偷走伯爵的中世纪装饰物伪装成盗窃案。
后信件被伯爵看到后被他砍头,他返回书房在壁炉烧掉了信件,但没有烧掉信封,对比信封上的字和她母亲的字迹得出是母亲寄的信。
现实案件,作家得了癌症,恨透了要迎合世人的喜好写侦探小说,于是决定结束这一系列,并以九本系列书首字母组成变位的单词,从而引导读者发现侦探的名字是“愚蠢”(一个很肮脏的骂人的话)毁掉这套书。
但这会让依靠他的书存活的出版社倒闭,出版社老板读完最后一章后发现出版社不保于是藏起书的最后一章,深夜去找了作家,并把他从高楼推下。
并意外拍到了编辑的男友和作家拉拉扯扯,后来他把照片发给编辑希望她能收手不再调查。
最精彩的是书中的情节和现实中的案子双线并行。
虚实结合。
可惜的是变位词不是很懂。
女编辑的结局也不能让人满意。
本文来自公众号:天天追吧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作品《尼罗河谋杀案》已经被三次搬上大荧幕,但是最近一次的《尼罗河谋杀案》影视作品却表现不佳。
不过近期还有一部属于阿婆迷和侦探迷的快乐《喜鹊谋杀案》。
喜鹊谋杀案Magpie Murders
电视台BritBox 集数:6豆瓣开分8.3,算是不错的表现,评价人数也不少,说明热度也不低,值得一看。
卡司阵容方面:凭借《光猪六壮士》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的彼得·卡坦纽。
《魅影缝匠》中的莱丝利·曼维尔。
《王冠》第三季的牧师和《维也纳血案》里的max医生也参演其中。
《喜鹊谋杀案》改编自安东尼•霍洛维茨的同名畅销侦探小说,也是一部向阿婆致敬学习的作品,庄园奇案,童谣模板,古典本格推理,都非常阿加莎。
这部剧也由安东尼•霍洛维茨本人亲自担任编剧。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英国。
主角苏珊•赖兰是一名资深的编辑,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多年,她负责编辑出版的侦探小说《阿提库斯•庞德》系列,马上要出最后一部了。
这个系列已经出版了前八部,非常畅销,也是公司最重视的作品。
这天,她终于拿到了艾伦•康威创作的和本剧同名的第九部小说《喜鹊谋杀案》的初稿,迫不及待地打开读起来。
读到最后一页时,她却发现,这份初稿居然缺失了揭示谜底的最后一章《不能说的秘密》,这令她感到十分恼火。
而正当她气冲冲地来到公司,却被告知了一个的噩耗:《阿提库斯•庞德》系列的作者艾伦自杀了。
但是在苏珊看来,艾伦是不可能自杀的,疑点很多,于是便展开了调查。
而随着苏珊调查的展开和书中阿提库斯•庞德侦探的调查深入。
庞德侦探竟然出现在现实之中,与苏珊进行互动并给予她一些线索提示,帮助她揭开这个谋杀案背后的真相。
这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双线并行的案件推理,该剧通过镜头的切换对接实现时空转场做的非常自然顺畅。
而且对整体节奏的把控和人物的设定做的非常到位,可以说是继《神探夏洛克》之后的又一部优质英国侦探短剧。
除此之外该剧还展现了英伦田园风景,简直是破案剧标配,美到心里去了
《喜鹊谋杀案》这部剧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全面的侦探剧,无论是剧情推理,人物设定以及场景都做的非常到位。
如果是阿婆迷或者侦探迷就一定不要错过这部剧哦喜欢英国风光的也可以追一下这部剧。
本文来自公众号:天天追吧Get解锁追剧新方法!
喜欢追剧的都关注了。
推理十分薄弱,线索给了一堆,用到的没几个,剩下的就没下文了。不是说所有人都嫌疑就是模仿阿婆,你要把线索都串起来呀,其他嫌疑人是怎么被排除的?其实还是更像柯南道尔
原著小说的开篇第一段很适合描述观看感受:“一瓶红酒,一包家庭装的烤干酪玉米薯片配一罐萨尔萨辣酱,旁边放着一包烟;雨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窗;还有一本书。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吗?”
我对这种在苏珊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个男人能依靠亲密关系轻易得知她的全部行踪,后来还偷看她的笔记本窃取信息,而感到非常恐怖导演完全没打算谈这些事情,每次都会利用别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希腊男友遇事从不说事,上来就打感情牌,搞道德绑架,窃取隐私的事情一带而过,如果不是苏珊提起根本不透露自己可能牵扯进一场死亡事件,还说是为了照顾苏珊感受才不告诉她,每次都还能和导演一起把事情弄成是苏珊的错这男人的相关情节看得我恶心别太爱男和男同了导演当初出轨且毫无悔改之意,这样的爹老了居然还有女儿照顾,要是换成妈和儿子,就肯定是另一个故事了男作者把苏珊和凯蒂家的往事,作为素材写进了书里,但颠倒了性别,于是男人成为了受害者这操作可太现实太熟悉了到底是谁在吹啊?这烂玩意怎么会有续集啊?
7.2 交织得更紧密了以便于一些俗气但爽的观看体验 是个不错的推理剧!
双案联动:书中湖畔兄弟杀人事件,现实出柜作家坠楼事件,英剧镜头舒适,案情线索严谨,但……猜出凶手完全没难度啊!
案中案的设计还是挺亮眼的,可惜两个案件都是幼儿园版阿加莎的水平;btw老阿姨探案就是这么招人喜欢!
现在的侦探剧漏洞百出且毫无逻辑,无聊至极,理解不了哪来这么高的评分。
前面看得我十分煎熬,就是觉得剧情很无聊不想看了又强迫自己看完的那种煎熬,一集都要好几天才能看完。直到第四集主角发现作家写的故事原型是自己,跑回家和姐妹对峙时才开始觉得剧情精彩起来了。而且前面还有餐厅服务员的作品被作家剽窃的事情,作家和邻居和所有亲友关系都不好等等作为铺垫,感觉作家确实就是那种剽窃主角故事供自己取乐的那种人。该怎么说呢,这部剧太慢热?明面上的两个故事都很无聊,主角发现自己姐妹、情人竟然都和作家有关联的第三个故事才好看起来。不过能够把现实中讨厌的人写下来塑造出一个角色的能力,说真的,有点儿羡慕呀。悬疑程度不如《白莲花度假村》,好看程度不如《公寓大楼里的谋杀案》。双线叙述并不稀奇:比如《黄蜂》和《残酷夏天》,还有三线并行的《西部世界》《猎魔人第一季》,更有烧脑的《暗黑》。
Atticus Pünd is the anagram for 「A Stupid Cunt」是最关键的破案线索这一点 也真是太英国了。
想像ep3里的女主一样,下了班穿着软软的毛衣窝在沙发里看书 #with Patti
真无聊的查案
当时看完书就觉得这种过去与现实穿插着的故事更适合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如今电视剧拍出来我却还是认为跟书一样让我觉得鸡肋,后面两集比较精彩一些
结尾太牵强了。就当练听力了
真的有种买一赠二的感觉
看着看着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莱斯利·曼维尔完全可以去演一下年轻版的马普尔小姐啊!!!
一般
看到原作是男作者但噱头是Agatha coded已经足够让人警铃大作,最后被作为punchline的辱女词喂了一嘴屎的时候有种果然如此的恶心感。
3.5 颇为寡淡了 N
编剧也是小说作者,实在是太懂读者和观众的不同观赏角度了
作家可能是个双鱼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