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主角小哥Craig(擦...和外教一个名= =)是个普普通通的16岁美国青少年,然而青春期青春期总归避免不了有点小小烦恼。
而我们小哥的烦恼还和其他熊孩子的烦恼不同,他抑郁了,想自杀,并且自杀未遂主动去了医院要求治疗,可莫名其妙地进了精神病科……于是,我们的小哥被要求观察几天,在这四五天的日子里,他在里头结识了很多好朋友,他们或是生活不能自理,或是某方面的loser,或是想要想伤害自己,总之被我们称之为精神病的都是那些不同于正常人的。
经过小哥的细心观察,他们那些所谓的精神病只是某种“精神强迫症”而已,他们和常人没有多大区别,只是需要特别的帮助罢了。
当然,小哥在这几天和经生病人相处的日子学到了很多。
第一,他收获了爱情。
和他一对的就是俺的女神Emma!
不管生气还是笑都那么迷人可爱!
小哥一开始暗恋了两年的女神最终成了自己好友的女朋友,而当他们分手后女神向小哥投怀送抱时,小哥搞砸了,因为女神根本不喜欢他,只想和他亲热。
Oh!
多么碧池!
巧的是,他试图挽回女神在走道里大喊“I love you”的时候刚巧被Emma看到。
还好小哥觉悟高,勇于承认错误,挽回一场爱情。
小哥是这样对Emma说的:“我喜欢,你不像别人那样掩饰自己的问题。
(I like how you don‘t hide your problems like everyone else.) 而且我觉得在你身边的时候,我也不必隐瞒自己的缺陷。
(And I feel like I don’t have to hide mine when I‘m around you.)第二,他解决了他的烦恼。
当心理医生问他为什么会感到抑郁,又是什么时候是他人生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刻,小哥说到,他八年级的时候和死党一起骑车穿梭在布鲁克林的街头吃吃喝喝玩玩无忧无虑,然而一切发生了变化:女孩,学分,父母成了他压力的来源。
不要说天朝了,就算是美利坚的孩子也是一样的,男孩都是一样的,他们这些孩子还是蛮拼命的,女朋友要拼来,工作要拼来,什么都要拼来,不拼不行,躲避不及,挥之不去,社会给予男性的定义是相当刻薄的,长大成人也就意味着你必须面对生活上的种种压力,如果性格内向,没有倾诉的对象或者释放出来,就会憋成神经病,甚至会抑郁,有自杀的倾向。
我们的小哥就是差点被憋成神经病,他从前认为上好大学才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过上上流生活,过上上流生活才能找得到女朋友。
这就导致了小哥焦虑、紧张、压力。
(差点被小哥的人生观吓哭)还好,经过这几天的所见所闻,小哥成长了不少,他明白了朋友家人才是最重要的,爱情可遇不可求。
当面对小哥一大堆倾诉时,心理医生告诉了他一句名言:”主啊,赐予我力量去改变那些我能改变的事情,赐予我勇气接受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事情,并且有智慧去分别这两者的不同。
“(出自Reinhold Niebuhr的祷文)然后病房的神经生病朋友们也告诉了小哥不少把妹的技巧,比如:”女人喜欢被问问题。
“”小伙子你知道泡妞的秘诀是什么吗?
“"I love you."(U2和Vampire Weekend被黑出翔哈哈哈哈…)以及鼓励小哥走出困境:”“If you’re not busy being born, you're busy dying.”(出自鲍勃迪伦歌的歌词)字幕的翻译是如果你不抓紧时间从新开始,你就会一步一步陷入泥潭。
但是我觉得还不如直译的好:如果你忙着生存,就等于着急去死。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为什么那么拼命了!
拼命没什么不好,无论男女,只是一种人身观而已,你拼,还是不拼,没人会质疑你,除了你自己,到底哪种节奏属于自己,没人能介入你除了你自己,自己最明白。
最后,小哥暂时解决了烦恼,得到了真爱,帮助了朋友。
然而,出院后他也不得不面对问题:作业,学校,朋友,老爸。
但是出院的今天和上周入院的昨天不同在于,小哥第一次抱着积极的眼光去追求他想要做的事情:”骑车,吃饭,喝水,聊天,乘地铁,读书,看地图,画地图,搞艺术,申请盖茨学校,告诉老爸不要因此产生压力,用吧老妈,亲吻小妹,亲吻老爸,和诺埃尔亲热,继续和她亲热,带她去野餐,和她一起看电影,和埃伦一起看电影,和尼亚一起看电影,参加聚会,告诉别人我的故事,在精神病房做支援者,帮助像鲍比一样的人,像穆塔哒一样的人,像我一样的人,继续画画,画一个人,画一个裸体的人,画诺埃尔的裸体,跑步,旅行,游泳,蹦着走,是啊,我知道这很挫,管他呢,我就要蹦。
平心定气,享受人生。
“这部电影冲着艾玛罗伯茨去看的。
所谓治愈系小清新,大概说的就是这部电影了,很少青春系电影令我感到,这部就是少有其中之一。
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但是各种小事凑在一起让人压力真不小。
知道要做什么,却始终开不了头,总担心完不成之后的可怕后果。
身边总有好多莫名其妙的优秀孩子,而我什么都不会。
我搞不定夏令营,上不了好大学,不能顺利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过不了好生活,于是我到时候会抓狂,会抑郁,会疯掉。
似乎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活着,但是那事具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不敢尝试是因为害怕拒绝,害怕失败。
我经常觉得 I’m a mess.把事情都搞砸。
有时会想逃避也许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是最后常常不能遂愿。
有时候也会幡然悔悟,有很多人在苦苦挣扎只是为了活下来,而我拥有爱我的家人,朋友,师长,而我还不好好珍惜,实在是太混蛋了。
我知道这只是个开始,我还是得面对我的功课,我的生活,我周围的一切。
跟男主不一样的是,我希望我能够尽快并且持续的拥有I can handle it的感觉。
我喜欢Bobby说的:He not busy being born,is busy dying.Just live.最后那一串生活and breathe and…LIVE.真是惹人爱啊。
P.S.黑发男的跟金发女的好搭啊…但是我是黑头发肿么办,能不能赐我裹金发帅锅…
大致的内容就是一有点普通帅的小朋友,面对鸡毛蒜皮的一堆压力,想呀想,想出了神经病,结果还自投罗网的去精神病院呆了5天,自我优越性立马体现,把到美女,拯救病人,在无压环境中貌似解放了自我,回归人类社会的故事。
看起来,资本主义的精神病院宛若天堂,那简直就是疗养院级别的,疑惑的就是回归后那一大堆问题其实还他妈的在,作为小朋友来说自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压力来自环境,咋解?
咆哮疗法?
MAKELOVE法?
或者艺术偏执疗法?
成就一个达芬奇、列农?
不过说实话,现在小朋友压力实在太高,期待值简直就是人人都是格林斯潘或者是约翰斯特劳斯的未发育版,整出来的都是能拯救地球加上赚大钱的奥特曼,可能伐啦,我是残了,但童年还颇脱线,至少还玩过一段小子我,干过一堆天怨人不怒的坏事,作为人生履历埋在深邃无比的心底哈。
电影蛮干净利落的,里面一些YY的片断用的复古手法很对我胃口,比想象的要灿烂的多,推一下!
说来有点可笑,我竟然想过要自杀,可是我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烦恼大到想要自杀,我只是,我只是……feeling depressed。
应该很多很多人都这么想过吧。
是部好电影,非常喜欢。
在精神病院呆了五天之后,不仅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帮助了别人,发现生活的意义,还邂逅了心爱的女孩子。
主人公在病房的室友就像是夸张了的很多我们吧,不想走出房门,没有牢笼却自己困住自己。
要发现生活的美好呀!
一定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东西存在的!
生活很美的,大胆的往前走吧~breath and live!
老实讲,这长达近两个小时的片子,我是分两个晚上看完的,开始的半部停顿在有些枯燥的1小时处,可是想说的是庆幸有那点不满足才使得后来看的时候不只是泛泛的笑笑~ 有谁会因为承受不了进入有名的学院学习的压力而想到自杀,并且半幻半真的尝试过,努力过,挣脱过。
那种执拗并勇敢!
自己进入医院,那位门诊医导实在够绝就能让孩子先填表格,额滴神~ 之所以看前半部分有点枯燥大概是因为自己多了点想象:话说进到精神病科怎么也得尽显疯狂的举动,常态的变异,精神的游离。
纷纷登场的各色人等似乎不知道感情的线头要在哪里收,意在何处放。
开始在急诊室与其对话的胖胖,格外显眼的“艾玛”,从未踏出房间的室友,感官极其敏感的所罗门,每一个人有隐藏着来到这里的秘密。
显然,我和男主一样开始了对周遭的了解,以及适应。
适应在一群“不正常”的人当中穿行,适应他们的游戏规则并且了解到:那个曾经在自己手腕试图了结的"艾玛"画出的图那么漂亮,竟是跟他第一次玩医生病人的游戏;和他伪装成医生逃离出去打篮球的胖胖,曾经6次想结束在人间的光景,实际上对女儿还有那么多无法稀释的温情;那个不愿意下床的室友也许是最了解性,只是看的太清; 原来我们只是在想这些“”人是不是总是那样令人畏惧,总是癫狂,但实际上他们是最聆听自己的人,保持着简单并坚定的惯性,捍卫着自己的内心城堡,它坚定有脆弱。
只是几天,却是那样强烈,多了那么多不用解释的理解,懂得的那么多没有符号的暗解,最温馨的画面真的在最后的几分钟,当举行离别的pizza派对,放出埃及的音乐,那位不愿融入人群的舍友迈出病房,在冻结的几秒惊诧后 舞动起来,我哭了,我切身的感受,原来当你投射出的关心和友好,有了难得的回应,那是怎样一份骄傲与自豪,心里暖融融,亮堂堂~ 不好笑的青春怎么叫青春?
只有这样你才发现你自己变得更好
相信我,生活很复杂,它不是非黑即白。
很多东西,欢喜的、悲伤的、愤怒的、撕心裂肺的人和事,聚集到了一起,不管你愿不愿意,正是这些构成了生活。
那为什么我越长大却越不快乐了?
为什么我越长大却越愤世嫉俗?
为什么我越长大越觉得自己得了精神病?
我想答案或许是:我快变成大人了吧。
在上初中之前,我的人生就像白开水一样,清澈干净。
从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回家,幻想着路上路上遇到喷火龙什么的。
在烈日下骑上脚踏车,顶着大人不解的眼光,疯狂的穿行在街道上,只为了风吹过耳膜时的感觉。
夜幕下,坐在小卖店水泥台阶下,和小伙伴们讨论着电影,连续剧,或者动画中的人物,交换着彼此的感受。
初中之后,我开始变得和大人一样,关心起了数字:我的成绩,我在学校的排名。
周围的人也在关心着数字,哪怕女生们讨论的连续剧也是一样:你看到多少集了?
更不用说男孩们讨论的游戏:你等级是多少了?
在初中快要毕业的时候,大家又开始给高中制定了一个排名,进入第一梯队的人能够考上第一流的大学,从第一流大学毕业就能够找到最好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工作就会有一个完美的家庭等等。
就这样,随着一步步的升学之旅,我也一步一步走进了大人们用条条框框的规矩编织的世界里,因为我关注着不属于我的数字(我那悲惨的成绩,和那211,985的高校),我开始变得不快乐。
因为我的内心知道大人说的话不那么对,所以我开始变得愤世嫉俗,因为我愈发想要保持儿时的一些品性,所以我开始变得与众不同,怀疑自己是不是精神不正常。
不知从何时起,我失去了表达感情的能力,在以前,我想朋友推荐电影的时候,在说完电影名字之后,我会说很多我对电影的感想:那个演员太棒了,他演的就是我那段时间的样子。
而现在呢,我只能说:看看吧,看完你就知道了。
真可怕不是吗?
哪怕是写这样一篇影评,期间我都断断续续了很久。
在一个学生只追求GPA基点,人们盲目高薪工作,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媒体不停吹嘘成功学的社会里,我想我失去表达情感的能力这件事也就情有可原了。
毕竟,在一个只追求数字,绝对理性的社会了,提倡情商这种事,无疑像圣诞节真有圣诞老人一样可笑,因为提倡情商这种事本身,也是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而不得不有的技能之一。
从我失去表达情感的能力时, 我仿佛掉进了一个不停寻找人生意义的泥潭之中,我至于整个世界是那么的渺小,仿佛只有找到个目标,才能安心地前进。
但是,电影中主人公的经历,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告诉着我们:生活就是那样,好也罢,坏也罢,关键在于活着。
而我呢,或许我失去的并不是表达情感的能力,而是忘记了其实这个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首先,这是07年毕业剧的模板。
前两天重温了朱山的it's not a funny story,看到末尾字幕打出来的based on it's kind of funny story,才把这个电影找出来看。
在过去的半年里,生活一直重复着申研,找工作的焦虑。
indeed, I'm depressed. 也大概有半年的时间对电影提不起兴趣。
要我说,电影是阶级产物,需要心情,时间,以及清醒的大脑才能欣赏。
时间来到一月下旬,工作,期末考这些事情终于尘埃落定,再回过头这两个小品剧,感受都不一样了。
朱山在他的电影里说,大四的感觉,面对未可知的未来的感觉是可怕的。
第一次看只觉得这段独白处理得很好,对台词本很并没有多少感悟。
但自己面对过未来这件事情之后,终于开始理解剧情了。
说来有点可笑,我也曾经以为这世界上,至少这个学校里独我一人暗自神伤,郁郁寡欢。
所以这个电影其实很好地复述了一个人经历压力的过程。
同时也很温馨地提出了解决之道,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很丰富多彩。
你抑郁不开心的时候请来支冰淇淋吧,来块披萨吧,享受压力吧。
配乐不错哦。
一张申请学校的报告摆放在你的面前,你转动着手中的笔开始思考着:如果填写的不好就有可能进不了好高中,进不了好高中就有可能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没好工作就没办法赚很多钱,没钱就做不了总统。
然后你抑郁了,再然后你连死的心都有了,最后你进了精神病医院。
这是电影《说来有点可笑》中男主的遭遇,有很多人总是说“精神病人思维广”,我觉得这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精神病人想法多、精神病人思维窄。
”当一个人心中装的是日月星辰,眼前却是混沌未开时,大多数人都能自我排遣,因为他们想法多的同时,思维也广,所有的执念和构思都能随着新鲜事物的出现灰飞烟灭。
而有些人则不同了,他们在分析完外界后开始钻研起自己,最后的结果总不会以世界的清晰为终结,而是以自己的崩溃为落幕。
这部分战士中的精英被安排到了精神病院中,精英+神明的组合却落的个被人耻笑的病态下场。
而精神病院作为一个群英荟萃之地自然也成为了很多导演竞相选取的故事地点。
《说起来有点可笑》便是其中的一员,影片后续的发展如同一场伴随笑与泪的治疗:男主在一群“真”病人前了解了自己所烦恼的事情说起来有点可笑,在获得了鸡汤“不忙着求生,就等于急着去死”后,他脱胎换骨,终于和他内心深处担忧的平凡妥协,抱着那些所有凡夫俗子的梦想走出精神病院。
在我看来,那些暖人的音乐和可爱的女主EMMA下隐藏的其实是一个喜剧式的悲剧。
所有关于精神病院的题材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治好。
因为在他被治好的瞬间,所有的立场便鲜明起来。
院内和院外、有病和没病、阴影和光明,哪一方才是真正的精神病态?被社会培育出的多数人将少部分人逼至名为精神病院的地方进行改造,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多数人的暴力。
并且一旦跻身进去,所有的常态也化为了病态,假如说,只是假如,那些真理最终其实掌握在他们手中呢?
而我对这种想法并不会再过多深入,这倒并非是担忧自己会被贴上某些标签,因为这年头谁不是精神病呢?
就看谁能将自己的病情伪装、控制、利用得淋漓极致。
而是因为这些说来有点可笑。
Graig said I was scared. Not that he was gonna hurt me or anything. Just, you know,seeing someone lose it like that. You know, it reminded me of how I feel sometimes. Like I'm on the verge of just blowing up. All the stress and pressure and anxiety just bubbling up. But I'm never able to let it out like that. You know, I just keep it inside. 看到别人崩溃抓狂,会感到忧伤和恐惧。
不是害怕那个人会伤害我,而是自己也曾处在崩溃边缘,但从未释放过那些压抑的情绪。
有时候甚至很羡慕发疯的人,可以崩溃到发疯的程度,可以不顾忌别人的眼光。
比起在崩溃边缘挣扎的人来说是很幸福了。
Graig said It's okay to bend the truth just a little bit. Bobby said I just don't want to get people's expectations up and then disappoint them later. 没什么可夸耀也没什么可责难的人,夸大自己的长处只会提高别人的期待值,给自己徒增压力。
人为何总是要有所期待。
不是所有人都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生活有规划有目标。
对有些人而言,只是想要有正常的生活。
这种正常于他们而言,就是和睦相处的家庭,健康的身体,三两可以谈心的朋友,仅此而已。
无意之间看了这部电影。
看到emma roberts的笑脸出现在海报上,本以为是部爱情喜剧,没想到却着实让我惊艳了一把。
主人公Craig是一名普通的16岁高中生,生活在美国妖娆的纽约市,他有着全世界青春期男生共同的烦恼,这些烦恼普通到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告诉医生:他智商一般,毫无过人之处,可是却阴差阳错地就读于一所牛人云集的学校;他迷恋性感的Nia很久了,可人家的男友Aaron不仅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且又聪明又牛B;为了能在以后申请好大学时显得更加优秀,他非常想参加竞争激烈的暑期学校,连工作狂亲爹也若有似无地给他施加压力。
每当他想起暑期学校这档子事,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如果没有申请成功的后果: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过不了纸醉金迷的舒服日子,当然也就不可能找到女朋友,搞不好下半辈子还要呆在精神病院里……因为这些,Craig抑郁了,迷茫了,自杀的念头在脑海里徘徊不去。
可是年轻的生命终究是对这个世界有所留恋的,他又阴差阳错的来到了精神病院想要寻求帮助,短短的几天,他不仅认识到了一个他所不了解的世界,他自己也仿佛如梦初醒。
心理医生对Craig引用了一段祷告语Lord, Grant me the strength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the courage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t,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生活中还有什么抑郁可言呢?
王小波曾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我想Craig在进精神病院前一定是痛苦的。
为什么我没有性感火辣的女朋友?
为什么我的好朋友不用好好学习GPA却那么高?
为什么大家看我都像看火星人?
为什么大家都能如鱼得水的过好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是一团糟?
为什么连自杀的理由都显得那么逊?
……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么无能?
可是精神病院向来是另有一番天地,有终日躺在床上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Muctada,有自残的少女Noelle,有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抑郁Bobby,有妄想症患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再对比一下Craig,连观众都似乎觉得他在为赋新词强说愁。
电影并没有将他人的悲伤进行过度渲染,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平实,毫不做作,很多时候都是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将他人的故事一笔带过,简直真实的不掺杂任何杂质,似乎那些精神病患者就是千千万万个正常人一样,只不过一时迷失了路途而已。
电影快结束时,Craig并没有像当初希望的那样,因为打了一针或吃了某些快乐药丸就变得快乐起来,就像他自己说的“我知道自己还没好起来,这只是一个开始,但这却是很长时间以来我这么期待去做我要做的事。
”但是却不知不觉的拥有了再一次面对生活和自己的力量,勇气与智慧。
If you're not busy being born,you're busy being dying听到Bobby对Craig说这句话的时候,脑海里有个地方似乎微弱的扭动了一下,却想不起是在哪里看到的,直到Noelle告诉他这是Bob Dylan的歌词时,我才和主人公一样恍然大悟。
是的,人生有无数种选择,而死是最逊的一种,既然没有勇气终结自己的生命,那就应该精彩的活。
这时就不得不提Bobby了,不完整的人最容易找到同类,而Bobby和Craig一样,抑郁,曾试着通过自杀来逃避这个世界,他似乎从Craig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让他“happened to like you”,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获得了一份宁静与喜悦。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电影中对爱情的讨论(为什么我总喜欢对爱情作出理性分析?
)如果你朝思暮想的女孩终于和男友分了手对你投怀送抱时,正常人一定是高兴还来不及,其实Craig也是一样,即使他抑郁了。
如果不是室友突然闯入,事情的结局也许是他得到了迷恋已久的女孩,心情大好,顺利出院……那么他的生活不再那么一团乱麻?
我想不会。
Nia也许代表了欲,而Noelle则是爱,对一个抑郁的人来说,什么才是他真正需要的呢?
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Craig可以很轻易对Nia说出“我爱你”,而对Noelle 这紧张的不敢约她看演唱会。
喜欢影片结尾。
只需努力生活而已bike , eat, drink ,talkride the subway, read ,read mapsmake maps ,make artfinish the Gates application ,tell my dad not to stress about ithug my mom ,kiss my little sister, kiss my dadmake out with Noelle,make out with her moretake her out on a picnicsee a movie with hersee a movie with Aaron,heck,see amovie with Niahave a party,tell people my storyvolunteer at 3 northhelp people like Bobby,like Muqtada,like medraw more,draw aperson,draw anaked persondraw Noelle nakedrun, travelle,swim,skipI know it's lame, but skip anywaybreath
当我们回头看,发现生活其实也就是这个样……想做就做,遵循内心,很多事情都会改变。BTW Emma很美啊~前段时间刚看了她的《四三二一》,演得不错,加油~
艾玛·罗伯茨,从这部电影开始我爱上你了。
少年版《飞越疯人院》
画面漂亮
没什么亮点……
乏力的下午和乏力的电影,精神病院成为了唯一的避难所,困惑的16岁倒霉少年在度过了一个假期后,再次对着所有的世界说“hi”
太套路了吧 😅真有抑郁苗头的看了也不会好 节奏也特别差 前面拖拖拉拉 后面直接播放ppt了。感情线更是坨大的。多给一星gei胖胖的演技! 人物塑造太扁平 一堆人物 没一个立体的,,,
好看,真的好看!领悟了很多人生哲理的同时外带欣赏美女!
有点奇怪,不知道要笑还是认真对待
一种屡见不鲜且裹挟个体的错误治疗观。很遗憾,原作者Ned Vizzini本人确实也于2013年跳楼自尽,终年32岁。
再多各自牛逼的时光,都比不上一起傻逼的岁月
live
确实说来有点好笑!
印象最深是鲍比在被老婆辱骂之后的歇斯底里,不被承认的绝望跟无力让人都被感染。
小清新啊小清新!
碎碎念啊···
導演明顯還在慢慢摸索;如何拍好一部電影這點大概這兩個人還沒怎麼弄清。雖然和實驗電影毫不沾邊,整部電影的表現手法有種導演拿自己做實驗的性質,說道一半劇情就偏離主題線了,不少片段屬於濫用,有點不倫不類。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精神病...只不过你选择了隐藏
世界上有这样的精神病院吗?
没什么感觉,就飞越疯人院的青少年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