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祈祷和恋爱

Eat Pray Love,再单身游记(港),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台),一辈子做女孩,饮食、祷告与爱情,真正的喜悦,Eat,pray,love,饭祷爱(豆友译名)

主演:朱莉娅·罗伯茨,哈维尔·巴登,詹姆斯·弗兰科,比利·克鲁德普,理查德·詹金斯,维奥拉·戴维斯,图娃·诺沃妮,卢卡·阿金泰罗,TJ·鲍尔,迈克·奥麦利,阿什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美食、祈祷和恋爱》剧照

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1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2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3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4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5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6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13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14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15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16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17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18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19美食、祈祷和恋爱 剧照 NO.20

《美食、祈祷和恋爱》剧情介绍

美食、祈祷和恋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轻干练的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饰)是《纽约时报》的一名人气作家,她经常周游世界,撰写相关的旅游文章。她的生活同样令人欣羡,丈夫史蒂芬(比利·克鲁德普 Billy Crudup 饰)帅气潇洒、气质不凡;饮食无忧、优哉安 乐。然而伊丽莎白却渐渐感到空虚和恐慌,似乎着周遭的一切都不是她真正追求的。伊丽莎白决定走出变质的婚姻,寻找自我。在漫长的离婚拉锯战后,她踏上了周游世界的旅途,在美食、祈祷和恋爱中,认真地思考人生的种种…… 本片根据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的同名自传改编,著名影星布莱德•彼特担任该片制片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巴黎圣诞华尔兹永不止息我和我的父辈童话公主的罪与罚巴黎童话紧急救命绿灯侠:畏吾神光JOJO的奇妙冒险石之海Part.3东京塔格桑花之爱在前行雀魂碰☆心寒幸福房屋事件簿恐怖绘本第二季我凭本事谈恋爱特战行动队美女试爆场关东英雄暮白首守护BOSS验尸官第四季佣兵战争2为了国家闯堂兔2疯狂马戏团老喇叭新传有首歌想给你听耶路撒冷有轨电车我们都是好孩子好想好想谈恋爱奥罗拉

《美食、祈祷和恋爱》长篇影评

 1 ) 吃,懵,混

今天看了eat(吃), pray(懵), love(混),觉得老氓译的很贴切,电影实在实在太一般,整个一Loney Planet 的图像版,过于简单化,使人觉得书也不会好到哪儿去,不打算看了。

对意大利有些stereotype, cliché,好不容易到了印度,没见着真神,反而被一个同病相怜的美国同胞给拯救了,不过还是没全医好,得接着懵,懵到巴厘岛才获痊愈。

但也说不好痊愈,就那么注重形式的一个都市女郎,哪天说晕又得晕了,到时候,就修成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2 ) 尋找自我的平衡

這部戲的英文片名其實已經可以說明內容了。

Eat,吃。

Liz在羅馬享受了美食,學會了難唸卻十分浪漫的義大利文,在那裡她重新找到活著的喜悅,享受美食是多麼幸福的事,而她此刻就在這裡,重新燃燒她對生命的熱情。

片中一位義大利同伴說得很棒:「妳們美國人只懂得娛樂,不懂得快樂!

」我想,這或許就是散漫悠閒的義大利人,跟自討忙碌的美國人,最大的不同吧!

這部戲衍生至我們的生活,是否會覺得自己活得很渾渾噩噩呢?

對生活的熱情不再,每天過著相同的生活……真是一點也,不快樂阿。

而快樂卻是如此簡單,不需要廉價的啤酒廣告提醒你:「嘿!

現在是歡樂啤酒時間!

」只要你願意,隨時都可以放鬆自己,好好享受一切平凡的事物。

而單單只是享受美食,當然不能解決Liz的問題,她需要一個解答、一個方向,於是她告別浪漫的羅馬,改往印度前進。

那兒她找到了精神導師,但是在靈修的過程,她卻感覺不到平靜,離婚的罪惡感、對前夫的愧疚……她明明曾經如此愛他,為何熱情不再、激情不再了呢?

想到前夫幾近失控的反應,想到前夫與自己的過往……一切都"曾經"如此美好,但是她卻只覺得空虛,為什麼呢?

這樣混亂的心思,她無法靜下心祈禱。

甚至覺得痛苦,覺得毫無意義。

在這個時刻她卻遇到了一個很嘴砲,但是說話卻很中肯的德州男人,Richard。

還有一個年僅十七歲,卻必須嫁人,而無法學習她所期盼的心理學,一位十分有想法的印度女孩。

忠言逆耳,Richard雖然說話很欠揍,可是卻句句說到心坎裡,他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也可以說,大大地改變了Liz的心態。

她無法原諒自己,前夫的原諒、眾人的期待什麼的,根本不是最重要的,她如果無法放過自己,那別人也永遠不會放過她。

在Richard說完自己的心聲後,Liz獨自留在屋頂,她想起了與前夫史帝芬的婚禮,她那些彷彿栩栩如生的回憶,在她學會靜下心祈禱後,變得不再刺痛她、不再是痛苦……這是Pray,她在印度,學會了祈禱。

冥想不再是痛苦難熬的事了,她在這裡得到了心靈的平靜,不一定是為神祈禱,而是為任何一個人、甚至是為了自己。

最後她回到了峇里,她去找了一年前一語道破她未來人生的藥師,一位可愛的、沒有牙齒的老人,Ketut。

她已經重新燃起生命的熱情、得到了心靈的平靜……而現在,她需要的是,重新再愛一次。

這也是Richard在離開印度前,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

她需要的是,重新再愛的勇氣。

這是她、是Richard、是史帝芬、甚至是這世界上,每一個為愛心碎的人,都需要的。

也就是最後一項,她必須在峇里,這個爛漫輕鬆的小島上,要去體會的……Love,愛。

整部戲可以說是一種輕鬆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步調,片長將近兩個半小時,可想而知這部戲的一切,美麗到導演有多麼捨不得剪掉任何一個畫面。

從羅馬的美景、印度的風情……一直到峇里的悠閒,還有什麼地方,是比峇里這個度假勝地更適合,來一場艷遇的呢?

Liz在這裡,遇到了同樣為愛心碎,同樣不再相信愛情的Felipe,她逐漸打開心胸,接受這一次愛情的來臨。

但是她要的平衡呢?

是否又要因為愛情,而失去自己的人格呢?

不再有自己的步調,全都為了對方而活,那這樣的愛情,又與之前失敗的婚姻,有什麼差別呢?

最後Ketut又再度道破了她的疑惑。

總之在峇里,她找到了真愛,也是整部戲,最浪漫的結局。

這部戲沒有什麼激情的部份,非常的簡單,而且平凡。

音樂卻用得恰到好處,讓人聽了真的很舒服。

好幾幕都是輕鬆得讓人幾乎以為,自己也身在電影其中。

當作看旅行紀錄片吧!

不要當作愛情片,更不要想像它有多麼特別,它很普通,就因為如此平凡的故事走向,才更貼近生活,更貼近我們的心啊。

仔細回想劇情,很多地方真的很有意思,也談到了現在人們生活的疑惑。

愛情是什麼?

而奉獻又是什麼?

生活的熱情……又是什麼?

 3 ) 中国人的美食、祈祷和恋爱

美食、祈祷和恋爱 Eat Pray Love 好久没写影评了,这篇也算不上,只是对于祈祷部分想要说些话,于是就半夜敲字了。

豆瓣上有个有才的网友称这部片子《饭、祷、爱》,我对饭岛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不过这提法也着实让我佩服,想来,饭岛爱的一生的缩影真就是饭、祷、爱。

只是,她的饭是生存,她的爱是对爱的憧憬和期待吧。

很多中国人的生存景况有点像饭岛爱,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吃饭,没有美食,只有婚姻,没有爱情。

他们可能比饭岛爱活的久一些,可是人生的经历却少得可怜。

更可悲的是,很多中国人压根就不祈祷,不拜神,不拜物,也不拜自我,他们对于生活处于一种麻木和绝望的状态,只是他们的躯体在驱动他们生存下去。

这些人不可悲,这些人修养生息的这块土地,才是真正的可悲。

我看到很多影评人认为这片子矫揉造作,大概就是因为以我们的生存条件根本无法体会这种生活,理解生活在优渥、自由、民主环境里的外国人吧。

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的追求和外国发达国家的老百姓的追求,是兜不到一起去的。

我不太了解外国,可我太了解中国了。

太多的人正在为了吃饭和住房积极的打造一段无爱的婚姻,太多的人为了工作和未来就委身于领导和老板,甚至獐头鼠目的客户,我一直不觉的一夜情可耻,为了性而性,那是一种享受,而出于某种目的而撮合成的鱼水之欢,完全就是交易了。

可又能怎样呢?

大学生就业难,难于上青天,受益者没有立场去审判甘当二奶的女大学生,这环境,就是你们的贪欲造就的。

就算是恋爱也没那么精彩。

我们的爱情极为局限,除了职场和校园,大概找不到更好的恋爱平台了,就算是朋友、亲朋之间的介绍,对象也都是来自各自的职场圈和同学圈。

恋爱,也是功利王道,毕竟,最值钱的青春就是最好的筹码,逮到机会,就顾不上爱情不爱情的,梭一把为上策,赌到婚姻就是赢了,至于赔率,那就看人品了。

我极为推崇大学生校园恋爱,大学期间压力相对较少,这段时间也许是当下中国人难得可以舍弃功利的一段时间,好好地爱一场,租个小包间,和身体鲜活、灵魂暂未被拘束的同龄人搞他个天昏地暗吧。

再等这种机会,男人就得等到四十之后的成功期了,那时候力有未逮,而女人,三十五之前还有一次爆发期,以后,就很难扑腾起来了。

我说的都是小老百姓,权、贵、富的第二代咱就别在这里起哄架秧子了,成功这事儿对于你们来说是贯穿一生的,对老百姓来说,你们就是外国人!

抛开现实,回归电影,神赐予我们的两种本性,食与色,推到更高的层级,就是美食和恋爱。

美食是一种深入的享受,他超脱于饱足之上,恋爱是幸福的绵延,它凌驾于刺激和满足之上。

先说说美食吧。

在心理学的描述里,大多数负面的精神状态都会有一个共同的过程——厌食期,中国老话说的就是食不知味,人的内脏是非常敏感的,人一旦沾染到负面的情绪,肠子、肚子很快就消极怠工了,负面情绪还会压制人的细微的感觉,比如味道的刺激,视觉的刺激,人一旦陷入低潮,很容易疏忽身边的人,这也与此有关。

如果按照宗教的观点来看,人对于美食的无视,也算是一种亵渎。

于是,电影中的主人公,想要通过美食来唤醒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非常高明的手法。

爱自己,从胃开始!

满足自己,从口欲开始!

中国其实不缺乏美食,配料、食材、口味……我们中国的几大菜系通过这些美食元素呈现出来的排列组合,完胜其他各国的料理,中华料理比外国料理更加讲究,可为什么中国美食不像意大利美食、法国美食听起来那么浪漫,那么高档,原因大概就是文化的氛围,中国的美食,欠缺的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归根究底,不是中国的美食不给力,是中国的生存环境太不给力。

中国人想要通过美食救人生,值得一试,可是你准备好公款了么?

美食虽好,但多了就失去了美食的精神了,女主角腰围不断地增加,她在用美食麻痹自己,美食渐渐沦落到另一个境地,比基本的生存需求好不到哪里去,她开始为了吃而吃,可是美食,本该只是生活中的点缀,当美食成了主旋律,芙蓉的身体也就离你不远了。

其实恋爱也是如此,恋爱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人生里的一个亮点,你要是一直亮着,再好的灯泡也会鼓了的。

适量的美食,适量的恋爱,适量的自我,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平衡吧。

而对于一个平衡的心态来说,用比较宗教色彩的口吻来说就是:不强求,不拒绝。

再就该说恋爱了。

说什么好呢?

在爱情里没有人是真正的专家,不管你是出了书,还是立了说,一旦爱上了,理智多少都会丧失点。

那些完全清醒、粒粒分明的主儿,多半是玩弄感情的货色,谈恋爱,对他们来说奢侈了点儿,给他们一对奶子、一个湿穴和一盘录制好的叫床磁带,他们就能梦中登基了。

恋爱这事儿,是喉头之下、腹肌以上那一块儿能感受到的事情,腹肌以下的快乐,不是传说的那么珍贵。

女主人公,一开始就是强求,若干小细节毁了她的第一段婚姻,对恋人的依赖毁了她的艳遇,也差点毁了她的自我,好在他及时反省,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

最后,她又开始拒绝,拒绝别人的善意,拒绝他人的爱慕,甚至拒绝自己的本能,自己的幸福。

等到她顿悟,决定让一切随他去的时候,她也就把握了自己的平衡,也让爱人获得平衡。

平衡这事儿很玄。

舒坦就是唯一的指标。

宗教里有这么一种观点:任何的不舒服都是神的启示,他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我不平衡,我有点无视生活里种种的启示。

平衡,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我还在学习。

说到这里,扯了不少宗教的观点,也该说说祈祷了。

对于不信宗教的人,我会说祈祷是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的一个过程,对于信某种宗教的人,这个过程里就有个一个强大的力来支撑。

这是人成长、成熟必须的过程,也就是影片里所说的平衡的过程。

人必须得要自知自省,人不可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爱什么。

美食,就是自知的一种浅性锻炼,你通过吃大虾,知道了自己喜欢鲜香的味道,你通过喝红酒,品出了涩中的甘,酸中的甜,甘甜之后那久久不会散去的清香。

诸如此类。

生活中,人必须时时自省,保持自知,这样,当幸福来临时,你才会知道,把握机会的时候到了。

人生中好事的机会,其实真的不多,错过一次,少一次。

恋爱,更是如此。

说到这里,要仓促的收笔了,最后呼应一下最开始的那一段牢骚。

为什么我说中国人不可悲,是中国可悲,因为我们的自知,我们的平衡,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样的选择,而那些选择,虽然看起来有些无奈,听起来有些恶俗,说起来有点悲催,可就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平衡的状态。

我开篇就说了,我对于祈祷这段有话要说,其实很简单:其实祈祷不只是自省和自知,它还带有美好的愿望的成分,我想太多中国人都把这一块阉割掉了,其实这才是祈祷最有价值的地方。

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自知,自省,而且对生活能怀有美好的愿望。

就这样吧。

 4 ) 相爱是什么?

  不健康的相爱:渴望从对方身上得到关注和快乐(关心,服从,赞美,爱抚,性。。。

)以填补自己内在的空虚。

这样的相爱如同对毒品上瘾。

一旦对方提供的药量不足,我们就会重新堕入自我的空虚感,更糟的是会把这种自己原本就有的空虚感归咎于对方。

这样的相爱,实质上我们爱的仍旧是自己。

    健康的相爱:双方是共同探索生活的伴侣。

生命、生活的本身是美而丰盈的,然而这美和丰盈常常被我们忽视遗忘了。

真正相爱的人会携手去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自己看到的美指给对方,和对方分享自己对美的感知。

这样的相爱,其实是两个人一起去发现爱。

    要能健康的去相爱,相爱的两个人首先要能独立地去爱生活。

否则,一个对美和爱视而不见的人如何能同爱人一同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呢?

女主人公(也是作者)在经历了多次情感和婚姻失败后,开始从自身反思。

她旅行一年,不论去到意大利,印度,还是巴厘岛,她其实做的只有一件事——独立地去爱生活。

她终于做到的时候,也是新的健康的爱情开始的时刻。

  

 5 ) 饭祷爱

因配乐加一星。

Liz有个属于她的主题曲,颇有点像Requiem for a Dream的(不是莫扎特那一版)。

还用到了魔笛(就是莫扎特那一版)这就是一个女性中年小资版的《在路上》。

男人们在屏幕上折腾了这么久之后,一直被认为“有老公孩子就满足,全心全意奉献给家庭”的女人终于也要开始解决中年危机的问题了。

如果要我给自己找个词的话,应该是runner。

跟J抱怨说“为什么我永远存不下钱”,她说“因为你杂七杂八的爱好太多了”,跟C唠叨说“为什么我还是不想结婚”,她说“因为你的安全感太低了”。

前两天收到英国来的offer,考虑过之后,回信说愿意去面试。

我就是这样,尽管爱故乡,但眼看着要毕业了,眼前就是找个男人结婚生孩子过安定日子的生活,就立刻二话不说地跑了,现在生活有了平稳的迹象,眼前又是找个男人结婚生孩子过安定日子的生活,于是又想要逃跑。

人为什么而生活,怎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才能完全填满心里那个空洞,才能永远感觉平静而幸福,直到现在我依然不知道答案,甚至不知道这些年来自己是否曾有一丝半点的接近答案。

这些年来有想要大哭的时候,想要打赤脚的时候,想要大笑的时候,全身发烫的时候,这些头脑失去作用,身体和思想只被感官控制的时候,是我相信这世上有神的时候。

所以我人生中觉得最自在最放松最快乐的时间是背着巨大的登山包,在陌生的城市里浪荡的时刻,所以我知道自己没有受上某个人,某某某,因为心有时候远比大脑诚实。

尽管对美食没有特别的执着,也极少祈祷,更没有期待在转角遇到爱,只是这种生活,这种充满着未知,前方的一切都让人好奇满溢的处境,让人有生存的真实感,不再是一个写code的机器,不再是每天为了三餐一宿碌碌来去的蚂蚁,而是每时每刻都张开了所有的感官,触摸呼吸观看着思考着,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

所以我总是不想要拖累的人或者东西,总是想从将要固定将要僵化的模式中逃走,总是没心没肺地想跑就跑……老妈不能理解我这种不安分,甚至想通过改名字来改善这种命运——不过似乎没有成效。

于是关于我的个人问题,永远都是个纠结。

我想大概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这里面Elizabeth,用江浙话就是“作”,什么都有了,却没事半夜里好像没事找事一样的哭开来。

然而我懂,我懂那种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里”的彷徨,懂那种“找不到自己究竟在哪里”的苦闷,懂那种“不明白生活和死亡之间除了呼吸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惊惶。

这就像个炸弹,有时候会潜伏下来,好像一切都恢复了正常,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开,不知道炸开了里面会是什么。

有趣的是,就在接到英国来的email的之前,我一直想“真是糟糕,人生大逃亡的第一站就选在了自己的dream city,然后呢希腊也去过了,以后再要逃却要往哪里去?

”然后常常回忆在内蒙古度过的假期,怀念草原那么大马那么快人那么少……现在看来bali也很不错,等到什么时候姐姐的手艺可以用case算了,我就背个包,带上电脑,去那个海蓝花开的地方,每天晨昏定省,直到我又想逃跑为止……有空要去看这部原著。

也许作者走过的路程能给我将来的逃亡路线一点启示。

PS:意大利那段根本是旅游宣传片嘛。

我又想起意大利人说的“美国人哪里懂什么时尚!

当年二战的时候我们带去战场的都是新鲜蔬菜,他们带的全是压缩饼干”……现在我的生活价值观也跟意大利人一样了PSS:小皮是这片的制片人……小皮,我看出来了,你还是跟JD一样搬到欧洲来住吧,郊外买个房子,也没有狗仔会去骚扰,每天出去买两条面包一包熏肉。

美的东西和心灵的平静,也许逃亡的最后一站,我还是会回到巴黎

 6 ) 世界末日前的艳遇

“刚毕业那年,去西北的一个小城出差。

在酒店的一个派对上,他走过来,突然牵起我的手,把我拉出了人群,我们一起去了广场,蹲在路灯下面,聊天喝啤酒到深夜。

第二天他带我去沙漠、等夕阳、抽便宜的烟、坐在破烂的出租车里打kiss,胡子拉渣的司机从后视镜里很纠结地瞅着我们,我们哈哈大笑地抱作一团,恶作剧般拿了一件衣服挂在出租车中间挡起来。

窗外就是大漠孤烟,那么美……奇怪的是,至始至终,我们没有做爱。

”混合烟草酒精和漫天尘沙的情景,朋友Suki的这段回忆就是一部公路电影,她到今天还保留着Estée Lauder的香水Intuition,一个空空如也的瓶子,放了七八年,搬家的时候偶尔会打开闻一下,香水金黄色的液体和沙尘一样消散殆尽,她想思索一下是否还能找到汗水和琥珀混合的“直觉”,那个清晨,他比她先离开那个城市,去火车站送别,她把香水喷在了他的衬衣领子上,“你记着,这就是我。

”像一个巴黎香水广告片一样,几分钟后,故事就结束了。

聊着这段经历的Suki,在三个月后马上要成为新娘,准备结束6年的爱情长跑。

尽管不准备操办婚礼,但似乎还是患上了婚前焦虑症,总会半夜三更地接到她打过来的电话,“我睡不着,最近工作压力太大了。

”我们都知道那不一定真是工作的问题。

Suki的未婚夫很爱她,第二天醒来看着床边空荡荡的皱床单,他总有种女友移情别恋的错觉,而我们对他俩的态度则在“七年之痒”和“是否是真爱”之间的旁观判断中摇摆不定。

一天夜风吹过, Suki无意间起想起这个沙漠的故事,还有那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男人,她突然扔掉烟头,很玩味地笑了起来。

几天后,收到Suki发来的短信:“正在火车上,帮我请假,我要提前度蜜月去,一个人。

”很意外,也突然之间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开心。

【完美的艳遇是没有完成的爱情】福楼拜说,要是一个男人从未在一张陌生的床上、一张他将永远无法再次看到的面孔旁醒来;如果从未在黎明时分离开妓院,生理上出于对生命的彻底厌弃而产生从桥上跳进河里的念头,那他就缺失他渴望得到的某种重要的东西。

这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福楼拜是一个直白的人,尽管性压抑是让福楼拜想从桥上跳下去的原因,因为那是在维多利亚的童话时代。

不过他的话传递到现在,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如果我们没有让自己失足过,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是完整。

如果我们没有让自己冒险过,也许永远不明白自己究竟要去哪里。

那种重要的东西可能是激情、可能是自我、可能是组成我们心脏的其中一块。

它不会平静地出现,它需要一点暴风雨,一点幽默感,和一点放松。

也许,Suki是去找寻,这种感觉去了。

而谈到“艳遇”这件事,如同福楼拜所描述的角度,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是一个男人性质的命题,相比之下,男人更愿意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艳遇”,女人则要羞涩的多。

如果一个男人经常艳遇,我们会说他浪漫,如果一个女人经常艳遇,我们会觉得她“不正经”吧?

这些标准不同的枷锁,已经套了多久了?

当然,有一些人始终在刷新我们对于“女人”的看法,可以同时有四五个男友的杜拉斯,还有四五十个性伴侣,她可以跟全世界搞在一起,然后理直气壮地老去。

在精神层面来讲,她作为一个打破男性霸权的女人的意义,不亚于她的才华所带来的意义。

一个人敢于活成那样,才华不过是她过人勇气的产物。

她被生活摧残地老态龙钟,你依旧还可以爱上她,为什么?

因为她不拒绝爱。

“如果一个女人一辈子只同一个男人做爱,那是因为她不喜欢做爱。

但发生一次爱情故事比上床四十五次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她说。

就此你不能认为她是在放浪形骸,因为在她看来,爱情是极其严肃的。

那些一辈子只跟一个男人做爱的女人,也许根本不明白爱情是怎么一回事。

不知道Suki的行程已到了哪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她绝对不是去寻找旧情。

多年以前的那段艳遇,他们互相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也不知道为什么。

”尽管浪漫的好像这便是天涯海角的最终版本,身体和大脑一般一片空白,只是漂浮在风沙和拥抱之中,“什么都忘记了。

”没有名字、没有过去、没有手机号码。

也许这就是爱了?

忘记了要去占有,只有无限的融合。

时间短到只有那么几分钟,让我们觉得已经足够。

有一天,你遇到一个人,如此让你心动,心动到你绝对不想知道他住在世界的哪个角落。

这样就好,吻一下,亲爱的,那么我们可以说再见了。

最完美的艳遇就是这样,是不一定需要成形的爱情。

【我们并未失去感官,只是失去了使用感官的激情】一个平凡女人能活成杜拉斯那样吗?

也许很难。

我们要承认在法国那样的土地上,先天性地飘荡着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的甜腻氛围,在法国,你要是没有勇气活出自己,不要怪为何爱情找不上你。

中国人对自己的身体向来缺乏浪漫想象的培养,相比之下美国人有些清规戒律的态度反而更适合我们的国情。

在纽约的书架上你总是能找到一堆告诉你该如何找到自我的书籍,纽约女作家莎拉•班恩•布雷斯纳克就是其中之一,她语出惊人地告诉我们,历史上最杰出的纵欲者不是示巴女王(the Queen of Sheba),不是马塔•哈丽(Mata hari),不是玛丽莲•梦露,而是海伦•凯勒——一个又聋又瞎的女人。

为什么说海伦•凯勒最伟大的纵欲者?

与莎拉本身经历的一段遭遇相关,莎拉曾因意外头部受到重创,有一年半的时间丧失了知觉,当她躺在床榻上无望地等着迷惘的未来时,突然有一天她闻到了厨房里的意大利面条在沸腾的香气,消失了一年半的感官被一点点打开,那种重获感官的狂喜,使得她一瞬间明白了海伦•凯勒,明白了她一直在叙说却很难被人们感同身受理解那段话:“把每一种感官发挥到极致吧,就好像明天将会失明!

”海伦凯勒教人们“贪婪”地嗅闻每一朵玫瑰、纵情地抚摸每一样你想触摸的物品,和“生活”这位爱人抵死缠绵,难道不是最高境界的纵欲者?

尽管对于没有丧失过感知功能的人来说,这样的想象尚有距离。

但海伦•凯勒与莎拉还是教会了我们另外一件事情。

也许我们并未失去感官,只是失去了使用感官的激情。

许多人并没有像海伦•凯勒那样瞎了,却比任何一个瞎子都要看不清生活的真谛。

对生活感到恐惧的人,常常没有办法用一种艳遇的态度活着,对生命失去探索与感动的人,常常会比时间本身更能摧毁一桩爱情。

【保持自我的艳遇】去年夏天,和Suki一起看茱莉亚•罗伯茨的《美食,祈祷与恋爱》,Suki的这次出走总是让我想起电影里的Liz,她们很像,有着一样看上去“很完美”的恋爱关系,却一样选择了要搞一次小破坏,都是属于不太安分的灵魂,不安于别人给出的答案。

像电影中的Liz那样,这次Suki是不是也打算去通过旅行找到真正的回答?

记得当时和她一起讨论过影片的结尾安排——“明明是女人寻找自我的一趟旅行,最后答案还是要给出一个男人,大团圆的结尾是不是有点做作了?

”Suki向来有点讨厌要把终身托付给一个男人的意向,但我觉得电影中那些Liz与自己独处的那几段场景倒是留下了更深的印象:一个年近四十的女人,只带一本词典,飞到遥远的国度开始一个人的旅行,坐在广场上勺冰激凌吃,住在破破的公寓里,给自己做一份芳香四溢的早餐,享受陌生音节在唇舌上的颤抖,走上大街,去交朋友,心无芥蒂,把橱窗里心仪的丝绸睡衣买下来,像听歌剧一样地去大块朵颐一盘意大利面,不为哪个人性感,只为时时刻刻都记得爱上自己。

自从她开始决心踏出这趟旅行的开始,有一种变化已在她的身上被唤醒,在经历长长的旅途后,最终她之所以会“艳遇”到那个浓情蜜意的男人,我想是因为从一开始,她的周身已经开始弥漫了一种与自我艳遇的气氛。

什么是自我的艳遇?

那大概是能够爱上自己,信任自己,喜欢并且愿意将每一丝优美的自我挥洒到空气中的能力。

不管那个人有没有来,始终像迎接一段爱情的认真态度来迎接自己。

于是,有一种若有若无的美,已经漂浮在了你的周围。

这种氛围让你变得不同,你微笑、你沉思、你开口说话,当你站在人群中,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能远远地就把你认出来。

我知道,那真的很难,一个人需要跋涉多久,才能变得如此信任“真我”?

电影中的Liz在罗马的深夜给美国的男友写下那封决绝的分手信,不知是熬过了多少焦灼的疑问与拷问的结果?

“有一天,我的朋友带我去了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叫奥古斯顿,奥古斯都大帝建造了它来收藏遗迹。

野蛮人来了,他们摧毁了一切,包括奥古斯顿。

伟大的奥古斯都,罗马第一个真正的皇帝,他怎么能想象,和他所知道的全世界,有一天会成为断壁残垣?

黑暗时代,有人闯进来,偷走了大帝的骨灰,十二世纪时,这成为了卡罗林诺家族的一个要塞,后来变成斗牛场,再后来变成烟火仓库,现在则是流浪汉的厕所,所以你得时刻注意你的脚下……这里是罗马最安静,最寂寥的地方之一,城市已经在它周围成长了几个世纪,它就像一个珍贵的伤口,像你不会放弃的心碎,因为它伤的太完美了。

David,我们都希望事物能保持原样,安于活得悲惨,是因为我们害怕改变,害怕事物变成废墟。

我环顾这里,看它经受的这些混乱,这些改造、焚烧、掠夺……然后又找到了重新塑造自己的方式,然后我就释然了,也许我的生活还没有那么糟糕,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毁灭是种礼物,毁灭是通向变化的途径。

即使在这个永恒之城,奥古斯顿让我明白,我们必须为无尽的变化浪潮做好准备,比起绑在一起,我们都应该过得更好,不要害怕分开带来的伤害。

”看着Liz含着泪按下Enter键,Suki拿着纸巾无声地擦着眼角,她说这段最感动她。

毁灭是种礼物,许多事纵然包含着许多危险,但必须去经历它。

【世界末日的亲吻】艳遇是一桩需要相互情投意合的事,假若两个人中有一方完全擦不出火花而避之不及,那就只能说是性骚扰而非艳遇。

艳遇的达成必定包含一种这种想投入享受生活一回的小喜悦。

只是有时候,心里的一堆旧日废墟,会阻挡我们去迎接这种新的改变。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从废墟中走出来,忘记它,才能真正地快乐起来。

这种快乐难能可贵,因为它短暂,又不容易被人们体会。

想起很久以前有一位朋友曾经这样告诉我:“年轻是闭着眼睛浪费的,人人都有一口好牙。

等我们老了,牙齿掉完了,什么也吃不了了,于是发现,事物的味道原来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于是觉得,很多东西是我不想要的。

因为牙齿没有了,所以我需要发现更多不需要牙齿的事物。

可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是永远不需要牙齿的,譬如亲吻。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如果,有一个吻正在等待诞生。

亲爱的你,今天打算怎么过?

 7 ) 爱情中的悖论

很多人说Liz一路作到了底,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

  至少她很警醒,一直在坚守某些东西,一旦察觉在爱情中迷失自我便想要逃离,她有着随时叛逃生活的勇气,即便已经结了婚,有着令人艳羡的一切,还是敢抛弃一切,孤身环游世界,来寻找一种balance。

  往往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皱纹在脸上蔓延,当所有一切都可以预见,她们惟一仅剩的野心莫过于守住自己的地盘,这个地盘可能是婚姻,可能是别的一些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但Liz的地盘是自我,是精神上的自由,如此奢侈而又难能可贵。

     “我发现有些事情是我不能放弃的,一旦我放弃,你便不会如此全身心地爱我了。

”   “你想要的平衡不是让别人爱你比你爱自己更少。

”   “我不需要用爱你来证明我更爱自己。

”      “一旦恋爱我便失去平衡了。

”   “有时候,为了爱而失去平衡,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

”         是的,我们都需要爱情,但我们也不想失去自我。

  越是害怕那些需要的,憎恨的,或是渴望的东西越是会遇见。

  故,谁也不想要半途而废的爱情却往往事与愿违。

     事实是,当你选择和某个人在一起,也就意味着你要去探索另一个完整的生命,同时,也让那个人来探究你的。

     Liz在谁面前都没有完全的展露自我,她总是有所保留。

     这大概便是症结所在:   a.你想要得到完整的爱便要耗尽自己,但当你失去自我也便失去了爱情。

     b.你爱的是他,还是爱上了你的他。

     c.我爱你与你何涉,我一直在考虑这个命题,你爱不爱我我都爱你,那么是否其实我爱的只是爱你时候的自己呢。

     

 8 ) 为爱失去平衡是人生平衡的一部分

如果你没有看过原书,你一定觉得这是一个无病呻吟、没事找事的女人。

莫名其妙要离婚,然后周游世界寻觅安宁。

如果你看过原书,那么你又会觉得,对于编剧而言,要从一部流水帐里截取最动人的部分,组成最完整的故事,的确是很困难。

不管怎么样,画面果真美的令人心旷神怡。

罗马和巴厘岛,都是人间天堂,因为他们都相信自己生活在最美的国度,并且生活在最懂得快乐的人群当中。

罗马人说,我们是世界上最懂得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的人群。

巴厘人说,我们就站在世界的中心,我们就是世界的中心。

我喜欢罗马那旧旧的街道,我喜欢巴厘人身处在稻田与鲜花当中的房舍。

而我们所在的城市与国度,日渐面目全非。

这是一个在扬新的同时,好不留恋的弃旧的国度。

迟早有一天,我们只能见到崭新的一切,越来越躁动,失却了一个城市积淀的良心。

可是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在纽约。

她半夜醒来,周遭的一切没有给予她任何幸福感。

当她背着行囊离开时,她的好友望着她说,其实我也多么希望像你这样丢开一切。

谁都有这么样的一个理想。

可是,把所有东西打包塞进仓库,然后用所有的钱去旅行,不去想,等我回来之后我住哪里?

我该怎么样生活?

这是太困难的一件事。

人生最难的不是向前走,而是难以免俗。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勇气去突破俗世的规则与思维,只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折腾与牺牲。

所以,要平衡,谈何容易。

2008年。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我最低落的一年。

但我为自己骄傲,勇敢舍弃,从头开始。

低落是我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当我重新从最低处开始做起,当我重新回到这个城市生活的时候,这本书给予了我莫大的勇气。

在那之前,我时常在深夜里睡不着,痛哭。

我终于意识到,不管他是什么样的男子,他都没有权力这样将我的世界搅的天翻地覆。

然而我没有能力去旅行,我也没有机会去这样做。

我只能重新回到原先的位置,其实是比原先更低的位置,在这个城市里重新努力奋斗。

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一年不和外界接触,不工作,很少外出,不去美容院,不去商场,甚至连基本的护肤也已经舍弃。

然而,从舍弃的那一刻,我其实就已经站在平衡点上了。

这是我日后越来越深刻的领悟到的一件事。

我不再躁动、懒散,亦不再有许多借口和理由,亦不再去抱怨这个城市的冷漠疏离。

我的内心平静清醒,在最琐碎的日子里,最平凡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在我眼里充满着希望与乐趣。

最重要的是,我没有丧失对爱的信心。

不管是在罗马还是爱巴厘,别人问,你结婚了吗?

你需要一个爱人。

她不以为然,并且装的毫不在乎的样子。

一个貌似强大的离婚女士。

她没有懂,罗马和巴厘的幸福,恰恰是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因为伤害,而对爱失去信心。

她自己最清楚。

所有的不平衡,与婚姻无关,与伤害无关,与任何都无关。

她身上其实有许多凯莉的影子,甚至是亦舒。

她们都有追求理想的翅膀,却有爱慕虚荣的泥足。

她们都觉得自己的理想高于一切,当对方不满足她的虚荣时,她就伤心失望,却不知道这些并不是生活的常态,也不能成为生活的常态。

这是女人内心矛盾的最大根源。

矛盾成就了许多女人,也毁坏了许多女人。

是被成就,还是被毁坏,端看你在自我理想与俗世虚荣中的平衡功力。

我喜欢无牙的巫医最后说的那句话:因为爱失去平衡,是人生平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希望她不要惧怕爱,在恋爱中微笑,用肝去微笑。

他问她,你会永远微笑?

永远禅思吗?

她说,是的,我会。

他曾经送给她一张画,一个人应该用四个腿站在地上,然后用心而不是用眼睛去体会这个世界。

她最后的台词是,她终于懂了什么叫随心而动。

你内心的平衡,最终靠的还是自己的内心。

而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at、pray、love。

这真是女人永恒的平衡之路。

 9 ) 那些有的没的都是我在想的

意大利-印度-巴厘岛美食-祈祷-遇到爱意大利的确是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国度,对于意大利的爱不知从什么开始,只能用着迷来形容,看到罗马的小巷和混乱,竟也不那么讨厌,不过不知道亲身去体验会是个什么感觉。

印度的meditation让很多人为之着迷,其实有时候他们并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颇有跟风之嫌疑,只是,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人体会到meditation的真谛,多多少少还是会悟出些什么。

巴厘岛,everyone has a love affair in Bali. Is that true or it's just a dream like all the Hollywood movies?

 10 ) 偶爾失衡,或許才能真正平衡

我會想看『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完全是因為預告中女主角的一段話:『我需要改變,十五歲起,我不是在戀愛就是在分手,我從沒為自己活過兩個星期,只和自己相處。

』這話聽起來相當可怕,卻是許多人都曾有過的真實處境。

就像電影中的女主角,她既是自由的旅遊作家,也擁有愛她的丈夫,過著人人稱羨的生活。

表面上看來不予匱乏,但實際上她卻從來不曾想過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因為她不曾和自己獨處超過兩星期,只是在空虛的時候不停填補。

以愛情的甜蜜填補,以愛情的破碎填補。

她的心總是五顏六色,多彩多姿,從來沒有只為自己空白的一刻。

很多人都和女主角一樣,很少一個人,總有談不完的戀愛,最後再從戀愛對象中選擇適合結婚的人共度一生,從此過著像童話故事般幸福快樂的生活。

然而,事實的真相並非如此,當她在婚後八年終於意識到兩人對未來毫無共同期許,即使丈夫依然深愛她,她仍然無法阻止自己想離開的心。

只因她的另一半,並非她真正的另一半。

大部分的人婚後不會再追求自我感受,除非對方有出軌的事實,否則大多會選擇和平共處,儘管兩人已是貌合神離,就算內心深處渴望改變的聲音不絕於耳,還是寧願選擇充耳不聞。

因為我們都害怕平靜的生活被毀滅,害怕已經沒有力氣承載另一個陌生的開始,害怕不珍惜擁有,幸福就會轉瞬即逝。

【毀滅,是轉彎之路】然而,如果眼前的幸福並非真正的幸福,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將它徹底毀滅?

女主角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下?

選擇勇敢離開。

她親手毀滅了別人眼中的美好生活,果決離開的背後,依然背負著至深的愧疚,但這卻是她人生第一次帶著空白的心為自己而走。

她在以美食和美景聞名的義大利盡情享樂,她毫無節制大吃義大利麵和披薩,完全豁出去的將自己交給這個陌生的城市。

以往一向習慣以愛情填補空虛,這次換以美食來填補,讓身體一直處在飽足的狀態下,她的心似乎也起了微妙的變化。

雖然還未找到內心深處真正的答案,但至少她開始可以對自己微笑。

 “吃”與“愛”似乎是維持身心平衡的重要依據,兩者缺一不可。

有人失去所愛,會藉由改變吃的習慣,改變自己。

原本極為節制,可能變得肆無忌憚;原本毫無顧忌,也可能因為失戀而自動停止食欲。

我想,這應該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本能,在為自己重新填補或讓自己開始匱乏的過程中,放棄一直以來的習慣,放下習以為常的安全感,當我們不再依賴熟悉的感覺而活,才真正開始獨立生活。

毀滅,未必是敗壞,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反而讓你看見轉彎之路。

也唯有打破表相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才會露出一線曙光。

這,就是改變。

【改變,是面對的開始】改變,不是為了逃避無法解決的困境,而是為了面對心靈深處最懼怕的聲音。

她離開宛如人間天堂的義大利,轉往物質相對匱乏的印度,想藉由清修的方式,理清混亂的內在,重新與自己對話。

赫然發現,認識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開始,她幾乎無法靜坐冥想,總是才坐了一會兒,就感到煩躁不安,過往的愛與恨如潮水般急速湧向她,她沒有離開,只是繼續焦慮的以食物填補。

拼命想找解決之道,才知道唯一的解決方法只有:坦然面對。

面對自己曾經的錯誤是因為無法一個人的恐懼,面對曾經愛過的人再也無法攜手共度人生的事實。

當她坦然面對了自己最脆弱之處,所有壓在心上的重擔忽然變得輕盈,同時由內而外產生一股沉靜的力量,以柔軟的態度包覆過往所有的愛恨悲歡。

於是,她原諒自己的脆弱,開始擁抱一個人也可以美好的時光。

她讓我知道:一個人,可以是孤單,也可以是滿足。

我喜歡在餐廳看到一個人獨自用餐的自在畫面,能在人人為伴的地方,一個人也安然自得,這需要極大的自我能量,才能安於他人異樣眼光的注視。

又或者,我們總是難以自處,才不斷需要他人的陪伴,好填補時感空洞的內在。

但這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沒有根的自我,不管在哪裡?

都找不到歸屬感。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兩個人反而比一個人更寂寞,一個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如何能維持兩人之間的和諧?

所有失敗的關係,挫敗的關鍵都是不敢面對脆弱的自我,因而難以接受兩人之間可能不盡完美的真相。

從不曾為自己活過兩星期,到開始一個人生活,她試著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試圖從中找到一種由內而外,以自我為出發點的平衡感。

【真正的平衡,是從失去平衡開始】最後,她帶著全新的自己飛抵多年前曾啟發她改變的峇里島。

白天潛心修行,夜晚享受大好人生,維持在一種身心平衡的難得美好狀態。

她體會到維持平衡的最好方式就是和一切保持距離:不過度修行,也不享樂過度,她不想再將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處境,只想完整保有好不容易失而復得的自我。

她以為,這就是她千里迢迢追尋自我所得到的最終答案。

直到一段意外來臨的愛情,打破了她為自己重新建立的平衡關係。

在她不想戀愛的時候,愛情來了。

她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憤怒,彷彿是上天特意和她開的玩笑,笑她無論如何都逃離不了愛情的誘惑,逃離不了就是不能一個人的魔咒。

   於是,她斷然拒絕愛情,也拒絕可能幸福的機會。

然而,她並沒有因為放棄愛情而回到先前擁有自我的安全感,她再度回到離開美國前的混亂狀態,她以為自己全部好了,卻沒想到令她不知所措的循環又開始了。

這似乎是每個人情感受傷之後的必經之路。

當自己終於花費一番力氣找回自己,終於可以不再為愛情失去平衡,想一個人靜靜生活的時候,偏偏愛情又來了。

我可以理她不願再徹底陷入的心情,這當中有好不容易找回自我的努力,也有害怕再重蹈覆轍的危險。

心,畢竟受傷容易,修復難啊!

所以很多人在受傷過後,寧願選擇封閉內心,也不再輕易接受另一段感情。

但峇里島德高望重的智者卻告訴她:『有時候,為愛情失去平衡,是平衡心靈的一部分。

』這話有如醍醐灌頂,我也跟著恍然大悟。

所謂維持身心平衡,並非為了保持原狀刻意拒絕自然來臨的感情,如果順其自然是維持身心平衡的秘訣,那麼,此時自然為愛情失去平衡,當然就是平衡心靈的一部分。

刻意忽略或排斥,反而才是另一次身心失衡的開始。

明白任何事的一體兩面,我們才能看見自己缺失的部分。

『享受吧!

一個人的旅行』是一個人的旅行,也是不同層次的自我認識:當我們敢於毀滅原有的生活模式,才能看見轉彎之後更寬廣的路;當我們改變了對待自己的方式,才能真正面對彼此的問題;當我們不再害怕偶爾失去平衡,或許才能達到真正的平衡。

《美食、祈祷和恋爱》短评

给美丽的风景加一星,虽然我心目中的意大利更接近《给朱丽叶的信》那样,喜欢在一个人嚼着零嘴的时候看旅行类电影,然后被主人公的释怀感动,那是一种梦想,也是许多人寻找自我的一种渴望,期冀有一天,我也将踏上一场平静之旅,自由、平和、淡定。

4分钟前
  • 坐等1900
  • 推荐

Here comes a whole genre of lighthearted movies where a white American middle-class divorcee going to find herself in her travels. Ofc everyone she meets is sexy and instantly loveable but that's also the thing: it still seems too easy in all these movies. It emphasizes too much on healings and epiphanies and therefore, the lessons learned are too shallow in comparison to the real and difficult introspection.

9分钟前
  • Sophieven
  • 还行

纽约的混乱成为liz的伤心之地;罗马的美食成全了liz肚子上的游泳圈却治愈了她的心灵;印度的冥想给了她chaotic peace;所有的收获都在巴厘汇合。旅行治愈不了你,治愈你的只能是你的心灵,在乱世之中寻找宁静,内外兼修原谅自己,be a naive guy for a life-time.

11分钟前
  • 鴍諌🌈
  • 推荐

這是自傳式電影改編,而茱麗亞的演技仍和永不妥協那部一樣,有著重生的的生命力及自信。這部電影有趣的拍了三個國家,以美食著稱的義大利、以心靈修養的印度及生活樂趣的泰國,由奢華、苦修到平淡,從而發現自我。就如同辛波絲卡所言: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14分钟前
  • 小康
  • 力荐

中年,作女,无它。

17分钟前
  • seren
  • 较差

渴望流浪、超脫束縛、崇尚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中産式的痛苦。是在介紹外語學習的情境教學法?是在介紹莫名其妙的異域風土?風景、愛情、宗教、美食片的大雜燴。

22分钟前
  • 书评之乱
  • 较差

...我最近看电影的速率真的慢的惊人...大嘴朱看上去比情人节的时候年轻了许多..托斯卡尼艳阳下把我对意大利的印象毁得一塌糊涂...这片子让我正视了这个事实..比起印度..我还是更喜欢意大利的..我又想去旅游了..

23分钟前
  • 墨石、
  • 还行

very to my tea,though lots of you dont agree.I love the sweetness of doing nothingenjoy it

26分钟前
  • lime
  • 推荐

关于这个电影 我只记得一句话:性爱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软骨关节的润滑 我吃葡萄胺就好了。。。2010.12.11

27分钟前
  • 不聊电影
  • 较差

为了爱而失去平衡,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这电影的缺失是风格不足,不能古典怀旧,也不能时尚达人,因而略显亢长乏味,难得人心。

31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看得穷人自卑啊!美国人太有钱了!才会让没有任何问题的婚姻,因为女主角太闲而走向崩溃,女主角可以在什么都不要的条件下,离婚后,可以去世界潇洒,旅游一年,完全不担心生活费,还能在外国请私人语言老师。住豪华别墅(巴厘岛那座)。还能说什了,只有有钱人能感悟生命!

36分钟前
  • princessmana
  • 还行

俗话说吃饱了撑的。可是就是有个人生阶段,你不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想问问自己问问这个世界 如何治愈受伤的心,如何能保有最初的天真和勇气往下走。其实,工作的意义在于难过时可以提上行李去这世界美丽的角落哭泣使劲作。努力工作吧,谁都不想在情绪崩溃时还坐在满是油脂的路边啃着煎饼果子哭。

40分钟前
  • 暴走君
  • 还行

镜头流畅舒服,若是部风景观光片倒是挺美的,可是找寻人生意义这种主题却显得太无力。我承认Eli有勇气,但她的一句台词揭露了她的问题“从15岁开始不是在恋爱就是在分手,从未单身超过两周”,她根本就不独立,也没有主见,善于逃避。一碗馊掉的鸡汤。

41分钟前
  • mOco
  • 较差

这是必须到了一样的年纪,去过一样的地方,经历过一样的危机的女人才会给五星的电影。对于大众来说也许就是作逼

42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女人要多赚钱 这样中年危机了可以出国转转。如果一个男人说我如果不跟他在一起就是放弃了许多可能性 我肯定懒得理他 没了他才有可能性

44分钟前
  • fallingkite
  • 还行

whatever。半夜看这个好饿。

49分钟前
  • 柴犬妹妹
  • 还行

纯粹觉得风光还不错的样子啊,意呆利的食物看上去都好好吃(¯﹃¯)还有啊,付兰兰的演技好像还是毛猴好一点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放在一起被比较→_→

52分钟前
  • 貓十三
  • 推荐

饭祷爱这个译名不错。

57分钟前
  • 不知谓
  • 推荐

文艺女青年的无病呻吟引发的一场旅行。作为电影可看性不大,对片中表达的一些观点也不敢苟同。但由于自己的经历以及目前正做的事情跟电影某些部分重合,因而也从某些说教中受了些启发,故加一颗星。

1小时前
  • 馬鹿燒韭Alice
  • 还行

T T本以为帅气的JamesFranco是女主的LOVER=。=结果半小时就分开鸟。果然是饭祷爱啊。意大利美食。印度冥想祈祷。巴厘岛恋爱><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安排=。=分别是闹离婚。跟男朋友分手。去狂吃。禁欲冥想。恋爱><原著不喜欢电影也不喜欢。哪里说的那么好T T

1小时前
  • Dit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