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又是川渝方言,一开始我会觉得这是咪哥在疯犬没尽兴的事在这儿实现了(没错,我就是要拉踩写故事稀碎还非要跟跑步沾边的某作家),但是看着看着,又失望了……只能说如果这个故事的视角主线是儿子就好了。
我还是无法接受自我感动型家长,一句为你好就要绑架你的一切。
令人窒息。
我想不通在可以努力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给个机会,非要无力挽回后进行另一种形式的牺牲。
这种行为不叫了不起,叫可笑,说难听点有点恶心人。
也许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我想说每个人也是第一次当孩子,凭什么做孩子的就要为一切买单?
即便真的有和解,还不如说是放过自己了。
虽然最后大团圆的结局挺好的,可我还是为主角曾经的过去感到深深的难过,他确实没有十年去成长,但他大二的年纪,有过可以为梦想努力的十年,却因为“听话”而错过了。
谁能赔他这十年呢?
父亲的线我唯一可以接受的是出租车司机哥们的几段对话,方言非常地道,也很亲切。
以及知道了马拉松有42.195公里。
那是从这到机场的距离,那是一百元的路费。
还有个魔幻现实行为,这电影是讲父亲的,是父亲节的活动。
我隔壁座位几个家庭都是老妈带着娃来看。
为了片尾真实的彩蛋,我还是多给一颗星吧,人不该戾气那么重,看看那些跑步和陪跑的家庭,真好。
马拉松是使人产生超凡入圣感的身体运动,音乐是人在自然里能找到的精神和谐,人和人之间的支撑和共同的成长,是人际关系最美的部分。
《了不起的老爸》把这些元素集合在了一起,形成带有喜感的励志电影。
熟悉跑步的人,会很自然欣赏被演绎的跑步姿势:稳定的核心,轻盈送髋折腿,年轻人扬起的脸上不可遏制的笑容,是非常富有美感的运动画面。
跑步对跑者的巨大召唤力是无与伦比的,亲情对人也是一样。
在第三十公里,被紧紧拉起后抛向空中的红绳,是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象征细节。
年老的父亲已经超越了极限,没有办法陪儿子再多跑下去,尽管跑到这里对他的年纪和身体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终于还是到了不得不放手的时刻,否则只会变成相互的拖累。
但连接父子的陪跑红绳并不是被简单松开的。
体力透支的老爸果断向前几步,紧紧的绷起了两人之间的红绳,然后全力扬起手臂,抛向空中和远方,把还有一点犹豫的儿子,像一支离开弓的箭一样向前发射出去。
哪怕是在必须分别的最后,他是多想还能多陪一段,又是多想能再给多一点帮助,这个像射箭一样的动作,诠释了父母离开子女时竭尽全力的内心。
这让之后逐渐摆脱犹豫,带着象征亲情羁绊的红绳,从跌跌撞撞到坚定有力向前飞跑出去的儿子,更加猛烈的点燃观众对生命和传承的共鸣。
在这之外,还有很多安静的细节,楼道里被用一支火柴支起损坏琴键的老旧钢琴,象征重新找到支柱的老爸,「要开的时候拦也拦不住」的向日葵,在摔碎的花盆里盛开,象征灾难之后重新绽放的生命热情,而儿子成为盲人钢琴师,父亲成为跑步爱好者的结局,象征互相支撑的人们互相进入对方的生活,在彼此的补完里得到更完整的人生,都一样很感人。
在独自上路的三十公里之外,儿子一直手拿着曾被用来陪跑时引导他的那节红绳。
虽然,牵引我们的人已经不在身边了,但他们所有曾经的陪伴回忆,分别时用尽全身力气的期许,永远都会像这红绳一样留在心里。
也让我们带着它,跑过更辽远的时空,跑出更漂亮的生活,专注在「跑赢你自己」的命题上的决心,得到千万倍的加强。
影片里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片尾出字幕的时候,画面左侧出现的一些真实镜头,是视障人员以及陪跑人员参加马拉松时第一视角的记录,电影里的戏剧化表达跟现实里的画面比起来,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如果只是纯粹的记录镜头,不足以构成一部电影,电影是虚构的艺术,考验创作者的地方就在于如何给真实的生活披上一层电影的外衣,使其具有电影的特性。
本片想要传达的主题非常明确,即我们如何拥有在面对逆境或者面对生活时的勇气,至于父与子之间的情感,并非本片所要讨论的主题,它只是引子,正如同本片里的其他感情关系一样,比如好朋友之间的情感(方墩和肖尔东)、老伙计之间的情感(肖大明的同事们)。
按照我自己的标准,聊聊本片的几大罪。
罪之一:强行煽情这是大多数导演惯用的伎俩,他们想要操控观众的情绪,于是在某个时间点,他们用特定的方式,告诉观众,该哭了、该笑了、该羡慕了、该同情了、该骂人了、该唱颂歌了。
肖尔东在钢琴考试的时候,是盲弹,因为从小他爸逼着他这么做,他习惯了,但是他的水平很一般,这时,评委席就有了交头接耳“什么水平啊还盲弹?
”如此生硬的操作,只为了想要唤起观众对肖尔东的同情。
想要体现肖尔东的弹琴水平不好,有数种方式,导演偏偏选择了最拙劣的一种。
父亲对儿子前后态度的转变,也是本片的硬伤之一,肖尔东想跑马拉松,父亲从坚决反对到绝对支持,硬到有点硌得我牙疼,而在转变之间发生的种种小事,比如儿子推倒父亲、父亲陪跑摔伤、买菜的时候也不忘练习高抬腿,同样是强行凑出来的剧情。
一出出苦情戏能赚来的,不过是一些廉价的眼泪。
在山城马拉松比赛正在进行的时候,画面在出租车师傅们、暗恋肖尔东的女友、方墩和他父亲、以及街坊之间来回切换了几次,前面的场景都是合理的,唯独街坊聚在一起看电视转播我无法接受,整的像是奥运会转播一样,所有人放下手头的事去看肖家父子俩的马拉松比赛。
这也是导演想要营造氛围、调动情绪的方式之一,但让人很出戏。
配乐同样过于煽情,这点也在操控观众情绪的范围之内,好的配乐应该给人留有可以想象的空间。
罪之二:滥俗的幽默肖大明拉了一位乘客,一位肥胖的、急于求偶的单身女性,下车之前想要扫一扫的情节设置,加上女乘客本身的形体特点,无非是给影片增加了一点烂俗的幽默,这时弹幕上往往会出现一大片的“哈哈哈哈哈”。
在片尾肖大明为了三轮车钥匙被迫去见相亲对象,然后发现买猪肉的堂妹就是他拉过的那位女乘客,并且堂妹上演了做眼保健操的桥段,好吧,滥俗的幽默又增加了一点。
方墩父亲在马拉松现场的出现,不过是说了一些对剧情毫无价值的口水台词,实在是多此一举,况且,导演又一次用方墩和他父亲肥胖的身体,让影片又多了一些滥俗的幽默。
罪之三:表演不自然马拉松比赛开始之前,参赛者们的几个镜头展现了路人般的演技,画左的女子,表情动作极不自然。
这是没用好非职业演员的案例。
一直都很喜欢王砚辉的演技,但在这部电影里他的演技并没有得到发挥,或许是角色本身的问题。
其他人的演技表现同样尬,方墩为最,女教练次之。
整片里演技在线的唯一一个是默默喜欢肖尔东的女孩,他的练琴搭档,也可以理解为角色跟演员融合得足够好。
罪之四:局外人肖大明在比赛中跑到一半,身体条件不允许他继续的时候,他用力扔开连接绳,让儿子独自一人完成比赛,慢镜头加上声音上的处理,让这个镜头变得很有感染力,父亲扔开绳子的另一端,也象征着给了儿子一片自由的天空,给了儿子可以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但这个镜头好也仅是单个镜头好,没有融进影片里,在整体的剧情衬托下,这个镜头显得像个局外人。
罪之五:不提问眼泪之后,再无其他,这是最大的问题,廉价的眼泪之外,导演似乎没有提出任何问题,而是给观众一种假象,这种假象就是,父亲跟视障儿子一起参加了马拉松比赛之后,父与子之间的所有矛盾突然就消解了,儿子练琴,父亲也重拾小号,父子二人开始和谐的生活,不再有往日的频繁争吵。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满是戏剧性,看不到真正的生活。
大家好!
我是《了不起的老爸》的导演周青元。
这是一部讲述父子情的电影,我常常觉得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含蓄,彼此都爱着对方但说不出口,所以我想用不一样的方式作为两父子沟通的桥梁——父亲陪着儿一起跑步。
长跑意味着人生的这一段漫漫长路,我们需要有朋友、家人的陪伴,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可以带着你奔跑时,你就可以完全把自己交给他,哪怕闭着眼也可以展翅飞翔。
在我们电影里,这个人就是王砚辉饰演的老爸肖大明。
电影中的肖大明,为了照顾儿子、帮助儿子,白天开出租车,晚上还要训练到崩溃。
这样的形象跟我们每一个老爸都很像,他们愿意牺牲一切,只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更开心。
我觉得这就是父爱朴实无华的体现——再普通再平凡的老爸,都是我们最了不起的老爸。
此外家长跟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陪伴之外还要彼此成长。
因为并肩奔跑,步伐一致也非常重要,孩子多一份理解,多跟家长大胆地说出爱,家长也会在陪着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怎么做得更好,两代人的情感就是这样,相互配合,相互包容,希望更多观众能通过电影里的父子关系,去找到一种动力,让自己跨出这一步。
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父亲一起去电影院。
看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一块聊聊感受。
《了不起的老爸》这部电影望文生义的讲的无非是关于自己的父亲的难忘事件。
大爱无言,至爱无声。
说得就是这世上的每一位父亲。
电影中的父亲,在无数次儿子气馁的时候,“狠狠”地拉上一把,重点儿子心中的希望。
其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事件在于,儿子伤心痛绝、埋怨父亲之时,父亲义无反顾地陪在儿子身边。
年老肥胖的父亲竟陪同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儿子一起跑。
“肖尔东能跑,老子就能跑!” “你这比我还胖十斤,根本就不可能。
” 父亲百折不挠地加强练习,终于陪同儿子一起站上舞台。
“这世上,没有谁活的比谁容易,只是有人在呼天抢地,有人在默默努力。
” 最让我刻苦铭心的部分惟属那励精图治、矢志不渝、志在必得、永不言败的可取精神。
患有先天性疾病的肖尔东,不顾自身安危,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地奋跑着。
跑着,跑着……跑出了自己的舞台。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生命终将绽放。
一部能带给人感动的亲情片, 能让人热血沸腾的体育片、励志片。
影片父子角色足够立体、丰富和生动, 两位演员的精彩表演, 对人物的成功塑造功不可没。
在电影里, 了不起的不止“老爸”王砚辉, 还有儿子张宥浩。
讲述了平凡而伟大的父爱,适合给所有想当爹和已为人父的人做教材。
更吸引我的是,展现了重庆这座城市浓浓的市井气与生命力,生动而自然。
赛道好比人生,陪跑绳则象征了父亲对儿子的羁绊。
从一开始儿子与老爸的斗智斗勇,到后来破釜沉舟式的赤脚参赛,儿子的勇敢终于让老爸笃定,这才是他自己的路。
片尾,老爸选择放手,让儿子独立面对比赛的后半程,面对人生中一切未知的跑道。
而陪跑绳依然攥在的儿子手里。
那是承上启下,那是爱的痕迹。
王砚辉颠覆以往实力反派形象,出演了一位温情铁汉——中年出租车司机父亲,真实而不留痕迹的表演,让人接连泪目。
曾出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八佰》、《风犬少年的天空》等多部爆款影视作品的张宥浩,在片中饰演几乎双目失明却为梦想一路狂奔的儿子,迎来出道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
第43部电影🎬 《了不起的老爸》电影讲述了一对单亲家庭父子的故事,少年肖尔东患有先天疾病却怀有“马拉松梦”。
父亲肖大明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希望儿子学习钢琴能有一技之长,因为担心儿子有一天会失明,便逼迫儿子预习“盲人生活”,为了儿子的健康,不让他参加任何跑步运动,可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肖尔东的梦想。
父子俩因为跑步产生了很多冲突和碰撞,本来互不理解,但是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两人并肩站在了起跑线上,朝着终点一起前进。
最后时刻父亲选择了放手,并鼓励失明的儿子“不放弃,就一定能看到终点”,最后儿子独自跑完了最后一段路程。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大部分父母没有机会陪孩子跑到终点,只能放手让孩子追求属于他们的未来。
电影里让我映像深刻的台词是:“我没有十年的时间,可我想跑赢自己”
在《了不起的老爸》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父爱,通过长跑这个项目作为沟通的桥梁,长跑也代表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在这个道路中我们需要有亲情、友情的陪伴,并肩奔跑。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很多相处不好的亲子关系,在父母的爱意中往往带有强势与控制欲,总是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最好的,将自己的想法强迫放在子女身上,但这种爱意太沉重了。
在我的生活中,父亲也很少表达对我的感情,但是每次他都会在背后支持我、尊重我的选择,他可能不会像妈妈一样,会关心我的日常生活,例如会问你最近怎么样呀,天气变冷要多穿衣服这类的话,但是他总能在我没有生活费的时候及时给我发钱,在天气变冷之后给我寄衣服,这就是我父亲的表达方式。
其实《了不起的老爸》也让我们明白了作为子女,要多跟家长表达自己的爱意,让父母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做得更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
比赛之前的上山拉练
发病后的肖尔东对肖大明高喊,我还不够听话么,我这么多年还不够听话么。
所以对于拥有这么个了不起的老爸的孩子来说,他的人生就是健康的时候不能做自己,做自己的时候却不再是完整的自己。
肖大明不吃肉,接苦活,一点点存钱,为的无非是自己的儿子。
同事笑谈,你养她一辈子。
他接话,我养他两辈子。
妻子因病离世,儿子也有相同的病灶。
如果说妻子还能相守终老,那儿子是一定会留他独自生活的。
所以肖大明看上去有点像《海洋天堂》里的李连杰。
但不同的是文章的角色一直是自闭症患者,他的的确确是必须要学会生存。
而肖尔东不是,他其实还是个正常人,当然身体里潜伏着伺机而动的疾病。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能作为正常人生活的时间随时可能终结。
所以肖大明让他提前适应发病后的生活,多少相当于让他提前结束正常人生。
你可能看到肖尔东对于跑步的热爱。
他自然有来自母亲的天赋给予,但更多的或许是因为,跑步是他和母亲的连接。
而当迎面的风飞速的滑过脸庞,他会暂时忘记自己随时可能换个活法。
肖尔东是在参加比赛时候病发的。
这一天他的经历是这样的,精心准备今天的比赛,早起发现门被锁,和父亲斗智斗勇跑出来,发现没有鞋,找发小要鞋,在起跑线焦急等待,发小告知鞋被肖大明截了,然后光脚出发,最后脚被磨的稀烂,望着终点无力前行。
如果以心情起伏来说就是,紧张、惊讶、气愤、慌张、焦急、失望、孤注一掷、无可奈何。
当时的肖尔东身体和心理都遭受了打击,如果病症是有诱因的,那显然肖大明不但成功让儿子能适应发病后的生活,也成功让他发了病。
刚以赵师傅身份出现推轮椅带儿子出去的他,在下楼梯的时候双手前后护着儿子,生怕摔了。
所以山马30km处,肖大明的放手是本片的片眼。
你要自己跑下去,跑赢你自己。
但,但,但这时候肖尔东怕了,我一个人,没有你我不行啊。
这是那个一直被教练拒绝却围着体育场跑步的肖尔东,这是那个没有鞋,跑的满脚是血也不放弃的肖尔东。
在这个他最擅长的,最喜爱的运动中他害怕了。
而原本他有机会在不怕的时候完成自己的梦想的。
他有机会得到一张自己的证书,一块自己的奖牌。
毫无疑问,这个老爸很爱儿子。
也身体力行的证明了自己配得上了不起三个字。
但还是充满遗憾。
这个遗憾就是第一次喝酒的肖尔东在酒醉后喊出来的,你为什么连一次机会都不给我。
是呀,原本我是有机会看见我的梦的。
6.0/10真没那么好,这个马来导演吧,就是那种,唉,一看从小就没吃过多少苦,父子关系一看就跟中国社会的现状脱节。现实中肖大明这种爸爸绝对有,但是不典型。不过这种没有丝毫冒犯性的电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合家欢,这或许也是它广受赞誉的主因。
近期看到的均衡度最好的一部作品,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共鸣,就如同片中小号与钢琴的齐奏,从两条交叉线逐步交汇,煽情却控制得当,最终形成动人的共鸣。人物形象鲜明,节奏清新有力,配合重庆特有的火热辣劲儿。这种电影里升腾的地气儿,看得非常舒服。摄影师朴松日继《过春天》《风平浪静》之后再次奉献绝佳的影像刻画,特别是暗光下的人物造型处理,尤为突出。在“平躺学”弥漫网络的今天,电影中励志向上、乐天知命的达观,尤其是我们所需要的。推荐。
前半部分尚算合理地讲述了一个颇有悲剧性的自我毁灭之旅,到后半部分就不出意外成了标准的“温暖”结局
开始一切都好,慢慢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无效煽情,细节少,马拉松成绩实现起来的可能性有点不很让人相信。不过演员都还选的不错诶~
最大的bug难道不是,他爸爸用出租车公司员工的名义参赛,但又以视障人士为理由让儿子作为陪跑吗。出租车司机怎么可能是视障人士
拍亲子片能不能不要这么煽情啊…
马拉松与父爱。导演全力输出的是自我陶醉的父爱如山和运动拼搏精神,观众看到的是不讲道理的父爱和不论逻辑的马拉松。
看了正片才发现预告片里剪的大多是片子里最差的部分,父子、视障、马拉松这三个题材其实在市场上都不讨喜,但是此片把这三者很聪明地揉在一起并保持了一份难得的克制,导演竟然还是一个马来西亚人!王砚辉再次贡献了吊打众生的演技,相比之下张宥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外遗憾的是,当今现实里的父子关系可能真的没有电影里这么理想化。
挺好哭的
将父爱跑出来。这类以残障/绝症患者心理涅槃为内核的影片,难点在于整体基调的控制。这部完成得还不错,真实不做作。近几年国内脱离摄影棚的现实主义作品本就不多,这部则是大量的外景长焦,拍出了重庆的市井烟火气,难得。
大部分剧本都像拍MV的范式 搞不明白国内这种励志片 去到最后一定要无限放大那种渲染 用群像 用配乐 用慢镜头 去直面告诉观众 你们该感动了吧 。 又是一部非常适合亲子观看的宣传教育片,就这样了。
可以让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回想起高考作文的电影。作为类型片来说非常的工整,密集而明显计算过的感动点让人不适,而核心情节不出意外的是一出拉长的春晚小品。我不禁想:如果给了郭达、郭冬临、潘长江那些狗血的小品足够时长,是不是也能把东亚观众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东亚的父亲就是你想在外面时把你关在屋里而你想呆在屋子里时把你往外撵的人,因此影片最必要的一幕:父子间的明确碰撞,始终是缺失的。
父亲的爱是那个逗趣的语音机器人,是那根撑起坏钢琴的火柴,是剪短头发剃掉胡子的伪装,是陪伴儿子奔跑在暴雨冬雪下的坚持,是推着儿子的轮椅车超越一个个弯道的声嘶力竭,是一次次锻炼跑步时的挥汗如雨和体力不支的摔倒,是看到孩子赤脚磨出血也要奔跑后的不忍心的眼泪。
疲惫后观看,虽然科幻,但是还算是有笑点吧。
“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会有路”用电影中的台词就可以完整表述电影本身和对电影的感觉。不管是这部电影还是父子感情,不管是剧作呈现的方式还是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俗套但有效,看似简单直接但藏着一些小心思。还是重庆,筑起了中国电影地方特色的半壁江山。
看好张宥浩。
结尾解说那个设定还挺逗~
不知道在讲什么
《了不起的老爸》出乎意料好,同题材同档期对比下,《超越》幼稚得就像个小学生。
极度煽情,问题是一点也不感人。现在一说起马拉松总能想起甘肃马拉松事件,哎,愿逝者安息,早登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