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片给四星到四星半。
Marco唱的小羊曲子跟追MM曲子实在是感染力太强了,入学时候和毕业时候的倒不如那两首好,加半星,小孩子长好可爱,戴帽子尤其可爱,角色又讨喜,加半星。
老师唱的那首赞到惨绝人寰(﹁"﹁),加半星。
Denise按理说应该是歌声最应该有感染力的一个,可是直到毕业那句“Hold your dreams”之前我没感觉出来,不加星。
另外好女王的金发舞蹈MM让人想跪拜啊。。。
捂脸对了好像加来加去这片子我给了五星半到六星啊。。。
真让人费解
RT。
这一部歌舞+励志路线的片子。
翻拍自20年前的老片子,而这部新片子风格依旧保持了青少年热血励志的套路。
当然OST的确是全片最大的亮点,至少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应约。
很自然地想起了N多年前的梦想。
自己也曾经和片子中那群小盆友一样很鸡血地渴望能成为艺术院校的一份子。
尤其是开头Auction Day时大家的那种场面,还是很熟悉滴。
现在想来,觉得一切都是如此的Amazing,当年自己竟然也会是他们中的一员。
我曾经梦想自己能考进电影学院,当然不可能是表演系。
高中时和阿Tall一直很狂血地做梦自己也许有一天能成为名扬四海的导演。
小盆友的梦想总是很单纯的,而当梦想照进现实时,在现在看来一切总是那么幼稚纯净得近乎一层不染。
而现在看来,也许就像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最初时总是对理想充满幻想和憧憬。
后来阿Tall去了美术学院,再后来去了列宾继续他的梦想。
而我则早已经把那时的梦想收拾进了记忆中,只是偶尔拿出来摊晒在阳光下,回味。
把梦想风干,等老了晾出来,下酒。
后来,我很规矩的沿着传统中国好学生应该进行的路线读大学、研究生直到现在。
所以当你最开始看到那些冰冷的实验仪器时,你会发现他们和镜头、胶片有着如此鲜明的血统和特征。
而现在,我则喜欢把一直陪伴自己的仪器当成摄影镜头一样,去证明和表达——科学青年和电影青年一样,他们都是在用手中的工具来表达一个中心思想,来表达一种内心的诉求。
只是前者是在表达大自然的理性,而后者是在表达个人主义的感性而已。
科学青年和电影青年,其实并不矛盾。
所以,当阿Tall回国和兄弟们一帮吃饭聚会时,我们还会说起N年前的那些梦想,我们窝在一方不大的课桌前——桌上堆满了发散思维和练习册和课本以及无数的教辅,黑板上写着满满的公式和结题思路,而我们却偷偷的聊着N多年后的彼此,画家、电影导演...而真实的是N多年后,他还在继续走在梦想的道路上,而我把梦想交给了科学。
一切终有姻缘,就像现在所做一切,我一直认为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的践行梦想。
科学研究和电影都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只是后者看上去更浪漫。
做一个浪漫的科学青年,如同拍摄精彩的电影。
前几天,听到朋友说,现在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也不好找工作。
想进电影学院当导演,结果工作不好找;想进唱片公司或者经纪公司当经纪人,结果是娱乐行业明显不景气;想进出版社当编辑,结果听朋友说策划一系列叫座的图书最后盈利是负数。
现实太残忍了。
当小盆友开始长大时,梦想就成了奢侈品,所以诸如类似的电影,我觉得更显珍贵,偶尔拿出来温习一下,才会发现自己真实的存在感,原来自己从未老去。
梦想也从未老去。
以上。
年轻时,对追逐梦想这件事持有简单和单纯的想法,认为只要努力了就能成功,但其实在通往成功这条路上,你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想要的,然后再去不懈的努力。
可惜的是,我们在追梦的年纪时,却没有太多的自由和锻炼的机会,从而错过了一次次的成长机会。
还有一句话说的没错 “毕业了大家就各奔西东”,因此要珍惜在学校里认识的每个人,珍惜在学校里的短暂时光,那都是非常可贵的记忆和经历。
令我感动的是,这部青春歌舞片并没有像《油脂》《mean girls》里那些青少年们的青春一样只展现青春最美好、最玛丽苏的一面,也没有像其他纯爱电影有过于狗血的情节或激烈的冲突。
《名扬四海》说到底是一群艺术生的青春,也是我们普通人的青春。
一开始大家都怀着热爱进入他们梦寐以求的P.A,每个人都天赋异禀。
一开始我很羡慕这群人,但是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回到家之后告诉爸妈自己想要参演《芝加哥》会练琴练到很晚,却因为不符合爸爸“古典音乐的标准”而遭受拒绝;是回到家以后被单亲母亲知道自己偷偷去了艺校,母亲没钱供养且以“不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而遭到母亲要求退学的“威胁”(在此有共鸣到狠狠哭泣);是在课堂上弹出与老师的要求背道而驰的音乐被老师讽刺和教训;是被名利迷住双眼背叛男友险遭揩油男的“潜规则”;是“你的天赋和努力不够当一个专业舞者,但你可以做一名舞蹈老师”…好像这些不止是青春期,更是人生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现实打击。
但他们的青春并没有完全被这些阴影笼罩,却个个鲜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缺陷里找到突破口,在废墟上搭建了自己的彩虹桥,继续发光发热。
Welcome! This year we received over 10000 applications for the 200 openings from students all across New York city.And you got in.Congratulations!For the next four years, you have the unique opportunity to immerse yourselves in the arts. You can be Spontaneous, Original, maybe even a little outrageous. You got it made,right? Wrong. You're gonna have it twice as hard as everybody else. In the mornings, you're gonna have all your arts classes. After lunch, you will cram in a full day of academics. Drop below a c average and you're out.No exceptions. Now, let me make this very clear. We don't care about your headshot. Or your dress size. Or your dreams of being in OK! magazine. On talk shows, on the red carpet. Here, you will learn a discipline. Here, you will come to understand what being a perfoming artist really means. Here, you will dedicate yourself to your craft. Now, if you're looking for shortcuts, if you want fame, if you want easy rewards, I highly recommend that you get up and leave now. There are many very talented young people who would be thrilled to take your place. So, have a great year.这是Fame里开学典礼的讲话。。。
看看,这才是真真一个称职的Dean该对学生说的话。。。
而我们呢。。。
总是大话套话:“你们要做有用的人,为国家做贡献。
”We don't care about your headshot,or your dress size,or your dreams fo being in OK! magazine,on talk shows,on the red carpet.我们的主流择偶观,男孩选美女,只看外表,女孩看男孩,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而这群年轻人Just Love Who He/She Loves.没有勇气去面对,to chase the dream,害怕失败。。。
永远都只选择所谓的正途去避免失败的可能,然后那并不快乐。。。
Deneis的父母就是中国父母的缩影,当然父母想让我们少走弯路尽早成功,但是年轻人的朝气,勇于奋斗的激情全都抹杀了。。。
还好Deneis有她的朋友在,drag her out,to be herself。。。
Fame,even the name of the movie is fame,but it's not just about fame,even the opposite of fame. Just do what you like.
第一次看《名扬四海》是在我高二的时候,我的编导老师给我们班同学放了这部影片,并要求我们写影评。
到今天,我早就忘记了当时的影评写了些什么,猜测应该是从叙事手法、拍摄角度等方面去正儿八经的分析吧。
当时看完电影之后做梦都想上一个类似的艺术学校,跟大家一起在食堂的桌子上跳舞,跟几个志趣相符的朋友搞搞音乐,一起去饮酒作乐,再奋发向上的、一意孤行的朝梦想进发。
或许疲惫了些,但浑身都散发着像星星一样的光,在无尽追梦路上熠熠生辉。
那么,再看看现在呢?
现在我大三,到2020年的下半年,就是大四的学生了。
这些年,玩儿也没好好玩儿,学也没好好学,更别提追梦了,浑浑噩噩的,居然就这么过了三年了。
我还记得我高三的时候,晚上一两点睡觉,早上七点十五还有早自习,就为了把自己从初一到高三的文化知识补回来,想上个大学而不是专科,以前一直觉得艺术生嘛,好像不是那么需要文化课的成绩,到后来开始要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都错过了些什么。
高三补课后的第一次考试,我的数学只有五分,五分什么概念呢?
一道选择题就五分。
除了蒙对的这一个选择题,整张卷子我也就能写个名字、班级和“解”,连一元二次方程都解不出来,别说解了,连看都看不懂。
当时的我或许能写很多影评,能说即评,能主持,能朗诵,能解放天性的表演,但就是不能解开一道最基础的一元二次方程。
哭也哭过,闹也闹过,怨也怨过,最终还是按下所有的情绪,一心向上。
努力的原因当然方方面面,其中一条就是我的感情问题。
我当时的男朋友是网恋奔现的,他大一,我高三,他是明明白白确确实实的学霸,我也是明明白白确确实实的学渣。
很狗血,小学渣为了大学霸拼命学习,想要上同一所学校,或者在同一个城市。
然后大学霸告诉她,我不想影响你学习,我们分手吧。
没有什么感情经历的学渣开始怀疑自己,是自己不够优秀吗?
因为成绩不够好吗?
还是不够漂亮?
说来也奇怪,换成其他人被深爱着的男朋友甩了,可能就一蹶不振了,我偏不,我就要好好学习,就想让他再一次看到我,不是眼睛,是心。
最后呢,没能去他在的城市,但高考成绩倒算得上喜人。
我应该开心的,可有时候却也不是那么开心。
跟他最后一次的联系在17年的十月二十,我十八岁成年的晚上,他跟我说,生日快乐。
我跟他聊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聊了石蒜和彼岸花。
电话快结束的时候他对我说,抱歉。
我含着泪回他,没关系,被爱的人不用道歉。
有时候想起来了就嘲笑自己,想做舔狗奈何别人人品高尚不想要,连做舔狗的机会都没有,也是挺搞笑的一件事儿。
当时的努力,是有明确目标的努力,全部力气都放在考大学上了,谁曾想进了大学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儿事。
现实中的大学,不能站在桌子上跳舞,不论是食堂还是教室,你要是去了,等待着你的不是有人找音乐,有人跟你一起跳舞,而是路人的疑惑:这是在拍视频吗?
食堂阿姨的嚷嚷:那个同学你快下来!
进了大学之后真的很迷茫,因为你可以有无数种选择,不怕你向下走,因为你迟早还会向上,就怕像我这样,不敢向下,但也不知怎么向上,就只好在中间飘啊飘的,一直就飘到了临近毕业。
看电影的时候,总是羡慕电影里形形色色的人们,羡慕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可以,谁不想做一个有态度的人,谁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磕磕绊绊的前行,或许会绕些路,但最终都殊途同归。
一样的开始和结束,不一样的过程,在有限的岁月里,不留下点什么回忆,未免太遗憾了。
其实我还是算得上幸运,因为对《网球王子》的喜欢加入了网球队,在里面认识了一堆真诚的朋友。
我们一起爬过山,合过照,在山顶的缆车站台露过营,跟缆车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喝过酒;一起去游乐园,死活不肯进鬼屋的我在鬼屋门口瑟瑟发抖等他们,买了个冰淇淋却发现从中间就断掉了,结束之后在游乐场附近吃大餐;一起去逛博物馆,走到傍晚走到脚疼,然后突然想起来没订酒店,结果因为订不上酒店只好睡网吧。
最后,这篇影评是写给自己的影评,因此把名字取为了《悲欢并不相通》。
怎么说呢,总觉得自己常看看这篇影评,也许就有能在污泥中挣扎前行的勇气,尽管吃力,就让它吃力。
最终,一定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也许别人不够喜欢那样的我,但没关系,那个时候的我不会再去在乎别人喜欢不喜欢。
这类的歌舞校园励志片,大同小异,所谓小异可以理解为演员换了,歌曲换了,舞蹈是新编的。
但是每一次看到这个类型的影片,我都乐此不疲,津津有味。
说这些话很没有底气,一个很不艺术的学校,一个更加不艺术的专业。
但还是会感叹,如果当年不幸成绩稍微好了一点,没有动歪脑子,不小心上了个正儿八经的大学,不知道生命里会错过什么。
例如,打开水的时候路过琴房,一阵劈头盖脸的架子鼓;例如寝室熄灯后的晚上,楼道里风尘的萨克斯。
那个时候,我们不懂艺术,却也许是从此以后最接近艺术的时刻。
我们聊乏然无味的电影,我们拍矫揉造作的短片,我们唱隔壁某某的歌,我们那时真的真的爱舞台。
我们希望写出别人一下子看不懂的剧本,然后整夜整夜地在教室或者操场排练,直到老师忍不住会说:一幕这么短的戏,不可以暗场这么多次。
我们那时候不懂艺术,所以才敢这么大摇大摆地接近艺术。
对了,我们那个时候还很爱悲伤,觉得悲伤是最高傲和优雅的气质,于是拼命练习,拼命模拟,以至于经常以为自己真的很悲伤。
因为这些,我很爱看fame这样的电影。
巧好刚刚看完片的时候,一个师弟告诉我,他现在的博士生导师,是我当年的一个老师。
一个对我最重要的老师。
他说他们聊起我,老师说,记得我当年染黄头发,扎着耳环,却腼腆地去交作业。
我记得,当年她把新书签上字送给我的时候,我简直要发誓了的跟自己说,毕业以后一定要拿着自己写的第一本书回去见她。
快十年过去了,屁都没写。
Marco弹琴的那段唱了
弹琴那段的视频在也听歌之前看到过,只记得评论有人说「没有女孩可以拒绝这首歌」当时我还是个小屁孩,在意的点全在男主女主最后的kiss上,对其他画面的记忆连同歌一起忘了。
所以听到歌的时候一点早前好像听过的感觉都没有。
Asher在电影里是个多么漂亮的少年啊,这叫面若敷粉,齿白唇红,笑起来可爱,会接吻。
而且他和呆兰一 样有一个屁股下巴,真可爱。
可能是这样的电影才让我有这种的感觉,翻了翻Asher生活中的照片,不说感觉了。
一个总结:如果有一个男孩长这样,对着我弹琴唱这首歌,我会笑死 绝对。
it's not fame. it's not money or power. success is waking up in the morning, so excited about what you have to do. that you literally fly out the door. it's getting to work with people you love. success is connecting with the world and making people feel. it's finding a way to bind together people who have nothing in common but a dream. it's falling asleep at night knowing you did the best job you could. success is joy and freedom and friendship. and success is love.
整个影片讲的人太多,其实讲述的有点混乱,但也能看到很多东西。
这是自己的一个小感悟:人生的路不一定只有一条,如果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这条路,自己还是喜欢这个方向的话,趁着年轻,试错成本低,也可以走旁边的支路。
或者勇敢尝试自己觉得会适合会喜欢的路。
像电影的舞蹈学生一样,不一定是只有去到顶级舞团才是好的,自己并没有天赋,或者努力了也达不到比较好的水平,因为喜欢舞蹈,倒不如换一个思路,做一个舞蹈老师,说不定能做的很好,自己会少了很多的挫败感。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到知识技能,也是在学习与自己和解。
“有些东西不是成功,成功不是名声、金钱或者权利。
成功是清晨醒来对要做的事心驰神往,脚步轻快得仿佛要起飞一样。
成功是能和你爱的人共事。
成功是与世界相连,让人们有所感知,是找到一种能将那些毫无相似之处却怀有梦想的人联系起来的方法。
成功是入睡时,明白自己今天尽力做到了最好。
成功是快乐是自由是友谊是爱。
”
故事太散了。但是孩子们都很有才华,年轻还要面对这么多。不容易。
女主很美~但是剧情发展太快了,拍拍电视剧还不错电影就啥都说不清楚了。。。
不错的题材,却被导演拍出了这样的烂片,尼玛以为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开幕式么?加点mv剪辑就是电影了?
快看完的时候有些想哭。舞台上的每一招一式,每一句台词和构思。是他们平时努力付出的最好见证。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在打拼。无时不刻。而我呢。为自己的理想付出的有多少。除了怨天尤人、懒惰。我又做了些什么呢。
看过的歌舞青春剧里最喜欢的,btw,kherington真是个幸福的dancer哦
关于梦想的那些片段,我永远没有抵抗力。
我怎么觉得那女孩唱的更好听呢,声音多空灵~~
four years of ups and downs, of wonderment and disappointment, of ennui and enjoy It was everything I could work for. End Scene.
没看过原版 但普遍说80版的比较好看呐~ 多线叙述总不是那么容易的吧 写深了这条就淡化了那条 搞不好就是一锅松散又没剧情的大杂烩 而且我对校园青春励志歌舞片真没啥感觉 3部High School Musical已经让我觉得很2了...
梦想有多远,其实不远,紧紧拉住连接梦想之绳。
没能切身体会身在艺校学子的感受,但是这部电影给的感动不会少。男主好帅~~~~声音好好听
关于梦想不灭一直是电影钟爱的主题。影片有个好的开始,却在中途让梦想毫无发力,张弛度也不够。结尾更像是一响蔫儿炮,等了那么长时间它愣是灭了
除了帅气的男主,其他的根本没有什么内容,还不如glee第一季好看。所谓的励志不过都是小打小闹,甚至没还没有我的高中生活丰富。音乐本身也不好听,舞蹈也没有什么震撼之处,及格都没办法给。
并非人人都能成功。竟然看的有点感动。
有点失望,在同类影片中还不够好~
镜头很漂亮。却没有哪个故事讲得特别好。
boring...............................
几好既校园歌舞片~ 高中生甘早熟........
那个男声和老师特别的出众。
唱不如歌舞青春,跳不如舞出我人生,这种青春励志片编剧真的还蛮瞎的,浪费了几个主演能唱能跳又养眼的能力。OST还不错,最喜欢《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