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写和拍chinese lesbian的故事 谢谢你让女主(will和ellie)以awkward贯穿始终高中生能做到最subtle的状态 一切都如此恰到好处 永远最awkward的人 帮男生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写情书和信然后送他去date从楼下看两个人在一起 太subtle了 “are these deciduous trees?” 这么聪明的人去了grinnell (grinnell在iowa好可怕)世界对不做stem和business的聪明人真不公平 好像大家只在自己的圈子里兜兜转转一样 世界就是因为这些人才更美好 就是不看entrepreneur书不看科幻看萨特的人“hell is other people”(我是最后一个知道萨特和波伏娃居然是couple的吗。。。。
)谢谢结尾要不然我差点要说纯爱但也别太纯爱了。。。。
美丽的高中时期 “I used to be free / i used to be seventeen”
There’s no better half in this world, but it’s the reaching out to love that makes us whole and become who we want to be.
伍导您用我最爱的哲学家是想迷死我吗看了两条采访片之后,顿悟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
校園情聖這個譯名很不到位,故事場景雖然設置在高中,但是絕不是講一個校園愛情故事這麽簡單。
想起前幾天ted talk講哈佛著名的75年幸福感研究: 那些有和諧的社會關係(朋友/家人/社群)的人活的最久同時幸福感指數也最高。
愛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找不到靈魂伴侶也沒有關係。
中学时代身边有过两个Paul,就像电影里他强吻Ellie,有一个异性朋友在我有女友(初恋)的情况下提出要跟我开房,她知道后很生气要我和他划清界限。
大学很幸运又遇到了一个Paul现在我们都还保持联络,但是中间有一个大插曲。
在我和初恋分手后,她扔下我们所有的回忆在我们一起住过的小房子里,我受不了就让Paul来陪了我几天,帮我搬家。
那几天我就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啜泣,半夜睡不着坐在床边哭,他就坐在我旁边听我哭。
有一天晚上他前女友的朋友看到了,指控他出轨,整个专业甚至学院的人都因为他前女友的朋友圈认为我是小三。
所以当我听到Alice那句: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爱就是这一种模样,我哭得撕心裂肺。
喜欢她处理结尾的手法,但不喜欢看到这段青春爱恋就这样结束。
(如果要拍续集,请给两位女主特写)中间穿插很多冷笑点活跃气氛很可爱;教堂的那段表白、街道中的吻,成功让我坐上时光穿梭机。
也只有學生時代才會有這麽多小心思吧。
听她讲到大四和父母出柜的故事,说不知道该怎么用普通话表达gay,因为从小到大从来都没有接触过。
(谁不是呢/我想这也是她主业写代码副业拍电影的原因之一吧She’s a talented storyteller, inspiring all of us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is fuckedup world.
本期内容已做成视频,欢迎戳B站观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V411d78U (视频里有我本人画的超魔性灵魂表情包)《真心半解》由华裔导演伍思薇执导,没错,就是16年前拍《面子》的那个伍思薇。
《面子》可以算是伍思薇的成名作,影片结合她自己的移民体验,讲述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母亲意外怀孕,女儿又是没出柜的同志,一家人为了面子苦心维系,作品不仅呈现了华裔女同自我解放的故事,同时以小见大地呈现华人社区的状况,引出文化对话的可能。
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打包推荐。
这次的新片《校园情圣》同样讲述华裔女同的故事。
其实拍《校园情圣》前,伍导已经离开电影工业十几年,是到了2016年,她突然间又有了想法拍这部片,但因为这又是一个以华裔美国人为主角的酷儿电影,她还是担心好莱坞依然不太习惯于接纳这些多元的故事和作者。
所以她只是碰碰运气地把剧本投出去,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三个融资意向,两个来自院线,一个来自Netflix。
当时是2017年,Netflix还没有那么流行,拍出《罗马》《爱尔兰人》这些都是到2018年往后的事情。
所以当时伍导也是凭直觉,她比较在意这个故事的原貌,就担心院线会不会为了市场考虑,到头来把她的剧本改成一些容易接受的青少年日常呢?
出于这样的顾虑,她决定尝试流媒体平台,合作之后她发现这是个正确的选择。
《校园情圣》的故事开端很简单,一个华裔中学女生Ellie Chu学习很好,在学校就帮别人写作文赚取一点生活费,有一天呢一个看起来憨憨的体育系男生Paul,就拜托她帮忙写一封情书给他暗恋的校花Aster,谁知道这个校花同时也是Ellie心仪的女生。
听起来有点狗血三角恋对不对,但是看下去就会发现,这三个角色都不是以往青春校园剧里面常常被赋予的样子。
校花Aster不是那种家境富裕每天沉醉于扮靓拥有一群姐妹淘比起读书更喜欢开party的校花,而是家庭不怎么富裕不太合群比起社交反而更喜欢读书看画的校花。
而Paul也不是那种在百合番中纯粹跑错片场的铁憨憨,以前这类角色总是被处理成女主之间的障碍,或是被女主伤害的可怜异性,但在这里Paul却被平衡得很好,既没有横刀夺爱的威胁感,也没有落入自怨自艾的俗套,而是一个非常可爱温暖的小直男,在这段际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和转变。
据说这个角色也是伍导为了纪念自己曾经的一段直男友谊。
更不用提女主角Ellie Chu,她简直让我眼前一亮,我不知道伍导是如何能够对中华女同性恋的某些特征拿捏得如此精准(并不是说所有姬圈姐妹都是这样的意思):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全中√每一项都活灵活现!
一些女孩相处时独有的笨拙总是在各种惟妙惟肖的细节里戳得你会心大笑,看完之后告诉我,阔叶树那里你是不是笑得最大声。
总之总体感受就是好可爱一姬片!
氛围让人想起2018年的《爱你,西蒙》,那是第一部青春片类型的商业同性电影,说来是不是很惊讶,2018年了,那竟然还是好莱坞第一部同性商业片。
《爱你,西蒙》对的,因为以往的同性电影都是走文艺片的发行通路,《爱你,西蒙》是真正从投拍到发行都由当时还是好莱坞六大的20世纪福斯以商业片的制式进行,它的票房成功也让主流看到了同性电影走向商业的可能性。
当时我看完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不够,这种LGBT青春片我还需要更多。
等到了今天,我终于又得到了这部《校园情圣》。
没错,我喜欢《春光乍泄》和《断背山》这种悲剧式的浪漫,但我始终坚信深刻和苦难不应该成为LGBT电影的标签,有的人可能会说像《爱你,西蒙》和《校园情圣》这种片转换个性别不就跟普通青春片一样吗,嘿,这位朋友,你说对了,因为同性的爱情去掉性别标签看起来确实就跟普通爱情一个样呀。
对于酷儿电影而言,不是说商业就是不好的,流媒体就是不好的,没有痛彻心扉就是不好的,毕竟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性议题已经进入了2.0时代,像《校园情圣》这样的酷儿电影,也呈现出了时代流动的迹象,不再反复讲述“自我认同”的阶段性主题,你看Ellie Chu就没有一秒钟怀疑过自己,因此也让电影有更多的空间,去讲述酷儿青少年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中的自我成长。
所以通俗一点、可爱一点、快乐一点,没什么不好。
它们的意义在于将酷儿和酷儿电影平常化,所有的校园元素、初恋心情、糗事笑点都如此贴近生活,就像你身边的同龄故事和你曾看过的海量青春片,同性恋不再是一种架空的、看不见摸不着、自带悲剧色彩的叙事。
同性电影也可以狗血、脱线、有缺点,不需要都拍成《断背山》才能获得认可,正如同性恋也不需要康庄伟大才得以自证情深。
所以,我只想说,这样的LGBT校园片请给我继续来更多,不需要多么苦大仇深和曲高和寡,只是要补齐LGBT人群在青春校园这个最最简单的电影类型中太久的“不在场”罢了。
插播一句题外话,因为这部电影对女同性恋的恋爱状态拿捏得太准,这便很容易在非酷儿观众中出现共情壁垒,我不止一次刷到过这样的评论:
大意就是看这部片笔直的朋友会完全get不到,但弯曲的朋友会get到飞起。
我在我的视频中也发出了简单的调查提问,得到的反馈中也有不少直男直女朋友能get到,我很欣慰。
但是同时也在豆瓣看到一些因为get不到就说片子差劲或者说怎么这都嗑得下去的评论,我很遗憾。
因为个体经历和身份的差异,注定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与某部电影发生共鸣,但仅仅因为自己无法共鸣,就揣测别人甚至整个群体的人都不能共鸣,或者根本就懒得去了解电影中的群体,这属实是过于自负。
电影是为了让你【看见】你之前未曾正眼看过的风景,而不是为了【迎合】你所喜欢的风景。
这也更加表明,像《真心半解》这种,由女性导演、女同导演,以女性、女同视角,以女性、女同为受众,所拍摄的女同电影,有多么重要和需要。
只有当这种由女同书写的女同故事多起来,女同观众才能被更真正地照顾到,也给主流里的非女同受众提供更多的,接触和理解这个群体的桥梁。
所以,我再次呼吁更多的女性电影、女同电影、女同文艺片、女同商业片。
这篇影评给我podcast第七集的嘉宾二毛和二光,还有A。
上次看完一部片子暴哭,是在纽约Lincoln Center看《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的时候。
《四季》音落,全场起立鼓掌,席导和女主走向舞台的时候,我蜷缩在座位里泣不成声。
再上一次是看《Love Simon》,似乎是在他还没登上摩天轮的时候我就开始哭。
影院里结伴来看的美国中学生纷纷发出awwwww的声音的时候,我早就泪眼模糊。
这一次,看到Ellie冲过去捧起Aster的脸亲,然后带着狠劲说 "I'll see you in a couple of years." 我瞬间泪崩。
看到最后Paul跟着火车跑,依旧带着他扑闪的puppy-like eyes和天真的big smiles,再次决堤。
这部片子没有太多故作玄虚的drama,虽然对中国人还是有脸谱化的表达,也少了一些buildup,但干脆利落的定机位,恰当干净的运镜和剪辑点,以及克制的爱情故事本身,都会让人想到《Call me by your name》的中文译名——夏日终曲。
PB说,这部电影真的好适合开始有点热的夏天穿着短袖、窝在清凉的地方看。
是啊,夏天总让人想起年轻的爱情。
昨天去采访一对lesbian couple,几个月前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在咖啡店,就聊了一下午。
她们在一起那种互相摸脸和十指相扣的小互动,让我内心一直在awww。
她们通过一个TTL的QQ群认识,认识7天就搬到一起住,现在在一起6年了。
昨天去她们家做采访,聊了快三个小时,整个聊天带给我太充沛的情绪,导致昨天睡下去之后,似乎一直在脑海里过素材,好像在时间轴上播放她们说的话,做着剪辑,直到天亮。
她们是三观很正、长得很可爱的两个短发女生,虽然说自己是T,但是对“T”标签化的问题有很到位的反思。
二毛从中学就开始谈恋爱,每个女朋友都可以谈五六年,曾经因为一个铁T前任也勉强自己去留长发,但后来发现实在受不了,而对方也接受不了TTL,所以分手。
二光没有早恋过,后来谈了一些短短的恋情,也是因为前任来到上海。
她和二毛的第一次聊天就聊了通宵,然后见面一周就确定了关系,现在觉得六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想继续和她们家一只名叫瓜子的暴脾气猫,三个人一起好好生活。
二毛是和初恋女友在家里啪的时候,差点被妈妈撞见,被出柜,但快20年也没有成功。
她有一个形婚对象,虽然父母都心知肚明。
她妈妈会说,楼下小卖部的阿姨问我,你女儿有没有结婚啊,我都无法回答。
二毛会生气:你为什么会在意这个无关紧要的人,而不在意女儿的幸福呢?
但她也知道:她是一个很好的妈妈,我也是一个还不错的女儿,这一切,只能说是时代的不幸。
她之所以不理解我们,是因为彼此30年的时代差距,让她很难去理解同性恋这件事,而妈妈的生活圈子,也是一个很狭隘闭塞的环境。
二光也是很早就出柜,但前年才终于得到爸爸的一句,你去好好过自己的生活,爸爸不会拖你后腿的。
听完她们的故事,一方面真的很喜欢她们的性格,有体谅有温柔有耐心,但也有自己内心清晰的认知和力量。
另一方面,我看着她们两个,就真的能够感觉到「爱」的在场。
它发生在一个人烧饭时另外一个人从背后的拥抱,在两个人说着说着手指就交缠在一起的绕动,在二毛对二光有意无意的撒娇,在二光宠溺地捏二毛脸的时刻。
二毛说,她们刚在一起的时候,有时候听一些歌就会突然流眼泪,然后去抱住二光,因为她觉得,自己怎么可以那么幸运。
就像《花都开好了》的歌词——如果没遇上/那么多转弯/怎能来到你身旁现在往回看/每一步混乱/原来都暗藏方向实在是很感恩自己能做一个storyteller,亲眼见证这样可爱温暖的lesbian love二毛和二光说,她们通宵聊天的晚上,是6年前的八月。
我问几号,居然,真的是我生日。
那天是我和初恋女友复合后过的第一个生日(不过最终还是分手了 if you're wondering)我总觉得自己的人生18岁才开始,在一尘不变的学霸生活后,第一次明白什么是热烈的爱,什么是低到尘埃甚至忘记自己的喜欢,这样好像才活过来了。
整个城市都充满了我们的回忆,中间分开的几年依然睹物思人依然triggering,而复合又分手后再搬回上海,一切,都稀释成了纯粹的遗忘。
曾经放学路上买1块钱鲜肉月饼的店,被iapm给替代了。
曾经去的文具店,找不到五颜六色的包书纸,还有5角钱一包的粘纸。
便利店里有新推出的好吃的大白兔奶糖雪糕,但味道似乎都不如小时候一块钱一根的小布丁。
手上拿着iphone,但十几年前最想要的,是一部诺基亚5300手机。
和二毛一样,我们都有过为了喜欢的人想要更加女性化的尝试,但真的是走过了很多弯路,才知道自己是谁,究竟喜欢什么。
我再也不会穿裙子,也不会故意去模仿甜美的女声,我会喜欢舒服帅气的衣服,喜欢拥有雌雄同体气质的人。
虽然我没办法像二毛一样,可以准确说出“我要找80后东北T做对象”的需求,但当爱情和心动发生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清楚意识到它的到来。
前几天在路上偶遇二毛和二光,二光陪二毛去公司打卡,走着走着自然而然牵起二光的手,两人依偎着,而我身边是很久没见面的A。
我冬天刚认识她的时候,翻看她以前的朋友圈就在想,夏天的她应该很可爱。
她就是个很夏天的人,像是便利店门外会遇见的心动女生。
和她一起在沿街座位吃着avocado toast聊天的感觉,就好像初夏凉爽的风,香樟树下的光斑树影,日落时分房间里即将被收走的光芒,还有好吃意面之后的花香moscato。
而在朋友家,看着A腼腆的笑,露出可爱的虎牙和sharp jawline,想转头看她又不想多看的时刻,会想到Ellie迎上Aster的目光,想到蓝头发的Emma和Adele在路上擦肩而过的那一瞥,想到Marianne看站在篝火背后的Heloise,也想到Elio坐在旁边看Oliver和女生贴身跳舞时候不停的抽烟,以及,那次A在咖啡店里欲言又止的表情,和每次和她离开告别时,想拥抱又收回了的双手。
We had to get lost to be found.So maybe, I'll see you again.
看死君:“花园”第23期,我们要推荐的是一部青春校园题材的女同电影《真心半解》。
影片中所抛出的一系列议题都非常地引人瞩目,除了青春期性向选择外,还有亚裔移民在海外的生存、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等,每一个都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LGBT电影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越来越多质量上乘的佳作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燃烧女子的肖像》《爱你,西蒙》等等,都在为这个族群发声。
网飞的新片《真心半解》同样吸引了不少目光。
继诞生于十六年前的《面子》之后,亚裔导演伍思薇再执导筒,拍摄女同电影。
豆瓣评分高达8.0,好评如潮。
或许较于前作《面子》的成功,这次的《真心半解》并没有达到新的高度,但仍不失为值得力推的一部好电影。
栏目| 花园作者| 胖到笑说到女同电影,像《卡罗尔》《同心难改》《小姐》《阿黛尔的生活》等等,都已然是新晋经典之作。
而像《真心半解》这样嵌套在校园青春题材之中的女同故事,此前确实不多。
在好莱坞,主打青春叙事的作品近两年迎来了量质齐飞的小爆发期,电影如《伯德小姐》《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剧集如《性爱自修室》《非我所愿》等,把青春类型再次拉回了赛道。
而在告别影院的这几个月里,网飞青春片《真心半解》再次拔高了青春片的水准。
春春期阶段的我们,离不开对爱情的懵懂探索。
影片《真心半解》中所勾勒的高中生群像,便用他们“稚嫩”的追爱方式,缔造出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跟大多数同类型的电影一样,《真心半解》的故事同样以懵懂的校园爱情为主线:男孩Paul是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男孩,暗恋文艺女神Aster,却苦于不知道该如何表明心迹,于是便求助于文笔好但经济拮据的学霸Ellie。
Ellie从最开始的帮Paul写情书,到通过匿名软件和Aster交流,再到后来为他们的约会出谋划策。
在这一过程中,Ellie和Aster间的共鸣越来越多,两个几乎没怎么在现实生活中说过话的人却机缘巧合地成了精神上的soulmate。
而另一边,为了追求女神,Paul和Ellie不但成了每天腻在一起的好战友,而且还产生了超越友谊的情愫。
随之,几位主角之间的关系便越来越复杂。
虽然剧情还算挺小清新,但《真心半解》的叙事结构层层嵌套,并不简单。
看过电影后,要回味很久才能咂摸明白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主题。
首先离不开电影表层的叙事空间,如熙攘的学校走廊、放学后的social派对、毕业晚会、校际橄榄球赛等等;其实离不开故事中的人物,如nerd书呆子主角、单纯的恋爱小白、魅力四射的校园男神女神、喜欢抱团排挤别人的小团体等等。
影片以这些日常而经典的元素,架构起了美国高中校园青春的氛围,但更多地是为影片中的这场非典型爱情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滋养情愫的叙事背景。
在《真心半解》上线后,被讨论最多的就是其中的LGBT情节和少数族裔问题。
Ellie是一个从没有恋爱经验,甚至对爱情抱着一点怀疑态度的学霸;而Aster虽然是一个众星拱月,被很多人爱着的女神,但实际上她一直呆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对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始终感到迷茫。
那一封封代笔的情书把两颗青涩懵懂的心联结在一起。
直到电影的高潮戏中,Ellie在几乎整个小镇的人面前出柜,正如两人之前探讨过的绘画中的boldest stroke,这段奇妙的同性情愫可能是两人十几年封闭单调的人生中最勇敢热烈的一笔。
当下青春类型题材中的LGBT叙事大多是懵懂而纯真的,典型的如《羞耻》《爱你,西蒙》等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并没有此前一贯的悲剧色彩和抗争意识。
Ellie和Aster的临别一吻,除爱慕之情外,更多展现的是在青春躁动中慢慢认清自己、并接纳自己的勇气与纯真。
贯穿全片的几位主角间的感情发展,自然是一条显性线索;而另一个总是被拿出来讨论的少数族裔叙事,则是作为整个故事背景的底色,更像是一条隐性线索。
Ellie生活在一个白人基督教徒占多数的小镇斯库米什,这便跟常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开放包容的美国都市有所不同, Ellie的家庭在这个传统保守的小镇中的处境,也展示出美国少数族裔问题的另一个侧面。
Ellie的爸爸有工程学Paulhd学位,却因为语言问题而被挡在好工作之外;而挚爱一生的妻子也已然去世,他便只能在闭塞的小镇子上管理车站。
影片中,Ellie的爸爸整天坐在客厅里看老电影,打着学语言的幌子,实际上却在自我逃避。
而Ellie的处境也一样,虽然是学霸,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在白人占多数的高中小社会中,她却仍旧是一个不愿展露自己的自卑的小透明。
可以说,这是影片《真心半解》的珍贵之处,但也难免留下遗憾。
正如人所言,导演把亚裔移民所面临的这些困境都被悬置下来,并没有深入讨论。
Ellie收获了宝贵的友情,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奔向更有希望的未来,这表明了导演伍思薇在少数族裔问题上淡化和解的态度。
而固然LGBT色彩和少数族裔叙事让这部青春片拥有了别出心裁的闪光点,但真正让它成为佳作的并不仅仅是这些热点元素,反而是最深层的、最回归青春片本质的东西。
影片《真心半解》的核心落脚点,其实并不在于缱绻细腻又冲破世俗眼光的同性之爱,反而是在Paul这个人物身上更能挖掘出创作者的深意。
不同于惯常的设定,电影花了非常多篇幅刻画Paul这个助攻主角感情线的绿叶直男。
他虽然是看起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镶边配角,却并不仅仅是为了推动剧情。
Paul虽然不会撩妹,没有浪漫因子,但却有一颗细腻纯真的心。
他会在Ellie受欺负时为她打抱不平,在毕业晚会上力挺Ellie,当他意识到对Ellie产生好感时也堂堂正正地表达出来。
而面对Ellie和Aster之间萌生的爱情,他也努力突破自己心里的成见,给予支持,并且在教堂出柜的这场高潮戏中,他还帮助了Ellie和Aster。
Paul这个人物,盘活了这场多角恋情。
而“代追”这种从台式青春片里移花接木来的桥段,也被避免了“三人行必有炮灰”的尴尬设定,让人耳目一新。
结尾Paul在站台上为Ellie送行的那场追车戏,也给了这段青春情事一个没有遗憾的完美的结局。
青春年少,在分别前的相遇让他们更能看清自己的真心,而对“the half of it”的追寻本来就是一场不问结果的自我修行。
影片《真心半解》是华裔导演伍思薇2004年《面子》后的最新作品,两部电影其实都有她自己个人经历的影子。
《真心半解》的故事看起来就像《面子》的前传,但是经历十几年的磨练,伍思薇在电影中的自我表达也更带有和解的况味。
虽然讲的依旧是青春故事,但其实已经加入了更多经历风雨才有的思考和感悟。
落回到青春片类型创作上,也给了很多国内的创作者新的启示。
倘若一味迎合市场,却不加入自己创作的真心,终究是难以拍出好作品的。
栏目| 花园;作者| 胖到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抱着双女主结局是否he的视角来观赏,到后面进度条预警我意识到不要想过分磕糖了... 但有一点不要质疑俩人之间的情感!
就两位女主之间的感情线来论,以下几点是我磕到的(我承认本小姬崽狭隘了点)1.在课堂上的所有学生相互交流着调侃楚的短信时,Aster唯一一个低头没有理会的人,后来还主动帮艾丽楚捡书本还搭话,表示她注意到楚四年里都去她爸爸的教会,这意味着...?
楚这时完全愣住了(保罗这时还没有插足进两位女主之间且楚已经注意到Aster)好像两人不同寻常般的意义从这开始了?
2.如果你质疑过Aster对楚的爱,请看这条线...她们在厕所里遇到,Aster在楚背对自己的情况下,下意识低头缕了头发夹在耳后(女孩子们懂什么情况下会这么做哈)两人镜子里对视一眼,这细节可脑补,姬情溢出屏幕了...3.楚答应替保罗写信给Aster,后来两人传送消息,还有五笔做画。
这几个月期间两人来来往往,上升到精神领域里,就只有她俩互相感受到了懂对方的内心,这就和保罗本身脱离开了吧..于我而言细节杀死一切4.她们泡温泉这段..对话交流眼神交流,Aster靠近楚脱..自己磕吧。
5.教堂求婚这段,楚直视自己感情后,爱需要勇气挑明了一切。
“you?
”是你,写信,传送短信,懂Aster的同龄“男孩”,勇敢的那一笔。
原来是楚(Aster后来也承认曾经想过有可能是她)结尾毫无疑问楚勇敢吻了Aster。
对于校园里的故事,往往最后一笔不在于纠结以后是否能在一起,反而曾经对彼此青春留下过印迹,就足够了。
伍思薇导演对同性之间细微的情感表达太爱了。
以上内容是按自己喜好的角度来选择如何观赏这部佳作,我还会看第二遍、三遍...再去斟酌吧。
这个故事太美好了。
那个年龄的情感、小心翼翼地试探又伴着勇敢、自我认知的探索与挣扎、对信仰的探讨、无数天真得可爱又可笑的细节和在美国小镇的背景里孕育出来的独特的人物性格都被拿捏的特别准,平淡又细腻,经历过的人都懂。
小镇有好多我高中那个小镇的影子,是我周末去钢琴老师家上课时闻到的那种只属于美国小镇的迷人的味道,迷人得令人上瘾。
读高中时的小镇
每个小镇都会有的铁路,也注定见证了无数的成长和离别甚至能在Ellie身上看到好多自己的影子。
那种表面漠不关心的坚强与倔强,却又被推着去融入、尝试“放纵”自己于“多数人”之中的样子,那些尝试着小心翼翼地对这个世界伸出触角时非常不自然的尴尬与窘迫,那些文化的碰撞,那些被迫的成长……特别是在教堂里Trig引用哥林多前书的“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后Paul与Ellie随之爆发出来的抗争和告白,和当年我在教会的群里为了LGBTQ+这个topic和其他人大撕了一场然后转身离开时的坚毅一模一样。
好多次都要哭出来了,心里默念:“我懂”、“我懂”……It’s us, the minority of the minority. We are special, we are proud, we always keep going, and we never regret.
文 / 一只蹲三角关系、水池湿身、教堂当众阻挠正牌男友求婚……这些情节听起来老套又有效:让你不由得想知道:又是哪部烂的不行的爱情片上映了?
但哪怕是旧瓶装新酒,华裔女导演伍思薇也能把情节安排得一一妥当:既有无比drama的元素,也有引人发笑、深思、回味的情节。
The half of it,伍思薇导演的电影《真心半解》一度登上了Netflix的“一周最热电影榜”,许多人把电影纷纷收藏在自己“好看的姬片”收藏夹里。
这也并不奇怪,伍思薇导演本身就是一位拉拉,与陈冲合作的处女作《面子》也是根据她身为华裔女性,与母亲出柜的经历改编而成的。
更何况,在《校园情圣》里最出彩的还是两位女主角:艾莉楚和爱丝特。
不过,与其把这部电影称之为“姬片”,我更倾向于把它归类到“青春电影”的文件夹中去,它有着姬片的元素,但着重讲的还是年轻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迷惘,探索,以及对“爱情是什么”这一命题的求解。
|| 生活是什么?
艾莉楚的生活主调是“另类”。
不能融入主流社会的华裔在美国小镇的生存状态被伍思薇刻画的淋漓尽致。
艾莉的父亲本是工程师,也是一位博士,但却因为英语不够好找不到工作,无法去大城市发展的一家人只能蜗居在小镇上,父亲每天穿着睡袍在沙发椅上看电视,美其名曰:学英语。
但我们也不能责备这位父亲更多。
痛失爱妻,郁郁不得志的中年人就连打电话给电力公司都会担心,别人听不懂自己的口音。
虽然从电影里父亲的几句英文台词来看,口音并没有多么难懂。
艾莉自己呢,一个早慧的女生,以帮别人写作业赚取零花钱,深得文学老师的欣赏,可又为了得到奖学金留在小镇,守在父亲的身边。
同学们模仿火车轰隆隆的声音来嘲笑她,华裔姓氏的发音Chu和父亲的火车站站长身份,都让她成为一个另类。
“Chugga chugga Chu Chu”(火车轰隆轰隆楚楚)的嘲笑声,一直伴随着艾莉。
白人男孩保罗的生活可以用“平凡”来概括。
为了追求校园女神爱丝特来找艾莉代替自己写信。
这个看起来高高大大,有点固执有点傻的男生似乎有着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生:吵闹的家庭,勤工俭学,信奉上帝,普普通通的外表,并不出彩的橄榄球队边锋身份。
50美元,他雇用艾莉为自己写信给爱丝特,尽职尽责的艾莉制订了“作战计划”,帮助保罗了解爱丝特的生活,两人也在“追女神”的过程中越走越近。
爱丝特的生活,是表面光鲜而循规蹈矩——即使她根本不是这样的人。
所以“隐藏”是这位美女的一贯态度。
她得隐藏住自己对傻瓜男友崔格的不耐烦,隐藏住自己对宗教的质疑态度。
有一个牧师父亲的她从小就接受着标准的“美国式标准教育”:笃信上帝,学业优秀,嫁一个帅气的白人男生,做一个尽责的家庭主妇。
又有谁知道这个姑娘会在做服务生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如何欣赏出一幅杰出画作中,最大胆的笔触?
另类、平凡和隐藏,三个人的人生因为一封信而开始交集、改变。
|| 爱情是什么?
要问爱情是什么,那可真是难倒了一大片的哲学家、作家和诗人。
影片中,导演也使用了有关爱情的“名人名言”作为引出下一部分剧情的引语。
艾莉、爱丝特和保罗之间的感情的确如同王尔德所说,因“自欺”而开始,因“欺人”而结束。
艾莉欺骗自己只是在帮保罗追女生,自己对爱丝特没有多余的感觉;保罗欺骗自己一直喜欢爱丝特,和爱丝特约会,可后来他真正喜欢的却是艾莉;爱丝特心中早有预感,写信之人不是保罗而是艾莉,可又一直让这个谎话延续,她同时也欺骗着正牌男友崔格,偷偷和保罗约会。
不过还好,三人在影片的最高潮——崔格在教堂里当众向爱丝特求婚之后,同时选择了坦诚。
一直默默坐在二楼弹琴伴奏的艾莉不忍心看着爱丝特继续隐藏自我,答应崔格的求婚,她惊呼出来“不!
”打断了崔格关于爱情的滔滔不绝。
校园男神、标准信徒、正牌男友崔格说:爱是不嫉妒,是忍耐、恩慈、谦卑,所以他要向爱丝特求婚,爱丝特会成为他标准的妻子。
而崔格自己呢,这个一帆风顺的白人男生显然并不是从他的个人生活里归纳得出,爱是忍耐和谦卑诸如此类。
他简直集所有傻帽直男的特点于一身:自恋、不知反思、博人眼球。
他甚至对自己女友的真正一面毫无了解:爱丝特其实是个内心有点忧郁和不自信,喜欢英国文学,友善,热爱绘画的女孩。
轮番的自我剖白上场了。
艾莉说爱是混乱,恐怖而自私,爱是尝试、追求和失败,爱是愿意用大胆的笔触去毁掉一副还不错的画作,以获得意外的杰作。
她问爱丝特,此时此刻,答应崔格的求婚,继续过你隐藏着真我的生活,就是你能画出的最大胆的一笔了吗?
信众们还没从艾莉的打断中回过神来,保罗又起身说着只有三个人才能听得懂的真相。
他说爱不是伪装,自己只是伪装了几个月就很难受。
他作为上帝的信徒,曾经以为爱只有一种方式,然而爱还有许许多多种方式,自己不知道的方式。
爱丝特显然听懂了两人在表白些什么,她当众甩了保罗一个耳光——以如此不符合她稳重、知礼的模式愤然离场,留下了一脸茫然的男友,和怅然所失的艾莉和保罗。
爱是什么呢?
这场看似是三角恋的三人关系,导演想告诉我们什么?
是鼓励女孩子勇敢喜欢女孩子吗?
一部分是的吧,当艾莉丢开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当众对爱丝特承认自己是隐藏在信件后的那个人;当爱丝特开车带着艾莉去自己的“秘密池塘”,两个人脱掉衣服,漂浮在水气氤氲的池里,讲着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爱与怕。
还有一部分呢?
伍思薇讲了爱情的一团糟,每个人都像在玩毛线团的猫咪,理不清,理还乱。
影片中最后以一个大胆的亲吻,给了艾莉喜欢爱丝特的明箭头。
可艾莉对保罗的感情呢?
当开往爱荷华州的火车徐徐开动,保罗在车窗外追着火车狂奔,艾莉之前觉得电影中的男主角这样做简直就是个傻瓜,然而真当电影中的离别发生在自己身上,艾莉泣不成声。
还有吗?
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艾莉三人对爱情的探索过程,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探索。
本以为自己就此陪着父亲在小镇生活的艾莉去到外地求学,保罗努力研发的新品种香肠打开了销路,爱丝特决定重拾绘画梦想,申请了艺术学校。
保罗不忍心看着“宝藏女孩”艾莉永远默默无闻,受人歧视,他鼓励艾莉走出小镇,在艾莉尴尬地在舞台上时递过吉他;艾莉通过墙绘引导爱丝特画出自己大胆的笔触,爱丝特也同样以珍视和鼓励回报给艾莉……他们看似纠缠在一段混乱的恋爱关系中,但实际却成为了彼此的知己,互相点亮对方的人生道路。
The half of it,究竟是什么的一半?
就像电影的中文译名《真心半解》,艾莉、保罗和爱丝特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付出了自己的一半真心,只有一半,但这不是因为他们故意想要保留情感、遮遮掩掩,计算着感情里的得失成败,而是因为他们足够年轻,足够迷茫,大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同时又不那么确定,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人生应该要怎么过?
冠冕堂皇的“应该”与“不应该”永远不少,“前浪”也止不住嘴地想告诉“后浪”们“好的”人生该是什么样子,而这部电影告诉年轻人们,别听他们的,自己去找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真心半解》是伍思薇导演在2004年一鸣惊人的《面子》之后,花了整整16年才交出的答卷。
当初在预告片发出的时候,华裔女孩与文艺校花间怦然心动的爱情萌芽,就已经吊足了我的胃口。
所以在资源出来后,我也按捺不住在第一时间就看了,却感到了一丝“预告骗”的气息。
影片的主线其实完全不是两个女孩相爱的故事,电影讲的是呆萌的帅气体育生Paul在文笔斐然的女主Ellie的帮助下追校花Aster,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现了真实的自己。
起初,Paul和Aster没有共同语言,他甚至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Aster,所以只能靠Ellie不断代笔写信给她,本来身处两个世界的女学霸与体育生也因此成为了朋友。
他们还采用台湾青春片里常见的“代追”套路,诸如追踪偷窥之类的“游击战术”。
而之后的发展则更加“台式”了,狗血和小清新轮番上阵——Paul在这场代追里渐渐发现自己喜欢的其实是Ellie,但此时的他已经和Aster搭上了关系。
Ellie在这个过程中则确定了自己的女同性恋取向,迷恋上了Aster,面对Paul的爱情无法回应。
Aster也有苦恼,因为爱她的人实在太多了。
她表面上和高富帅男友Trig维持关系,背地里又和追求攻势猛烈的Paul纠缠不休,同时还对Ellie另眼相待。
后续几个人的关系就在一次巧合的撞见与一场鸡飞狗跳的求婚现场间大开大合,四角关系就这样成了“他爱她爱她爱他”的反复循环,交织出了一幅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网。
孤独的学霸、不起眼的体育生、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女,这几个人如果放在真实的生活里,也许会始终处在各自的圈层,很难产生交集。
电影呈现的则是一种“破圈”,让他们从另一个人、另一种圈层的视角来重新看待自己,从而产生新的成长。
而看着看着你就会发现,自己明明是来磕GL的,伍思薇却把一半的好戏给到了呆萌的男主Paul,这个不善言辞却又情真意切的“傻大个”。
他和Ellie之间的关系,有点像爱情却又不是爱情、在普通的友情以上、同时还不能被简单归为“直男与les蜜”的闺蜜情。
直男和女同性恋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该如何定义?
这反而在最终成为了整部电影最闪耀的地方。
思前想后,我只能把这种复杂关系朴素地称之为“异性情感”,这里的“异性”不仅指生理,更是指性取向。
作为网飞出品的美式青春片,《真心半解》免不了要和它的那些同类项放到一起去比。
比如网飞这几年的剧集《性爱自修室》、《非我所愿》,电影《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两部曲以及同期上线的亚裔少女“破处恋爱剧”《好想做一次》。
《好想做一次》另一方面,“代追”、替身写信这些追爱戏码,又无法不让人联想到诸多的台湾青春片,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蓝色大门》、《我的少女时代》等等,数不胜数。
不过这些电影都是从怀旧年代戏的方式切入,里面那些古早的追爱戏能成立也是这个原因。
《蓝色大门》此外,本片的核心创意来自于19世纪末法国剧作家罗斯丹创作的五幕剧《西哈诺》。
20世纪末还有一部根据《西哈诺》改编的法国电影《大鼻子情圣》。
《真心半解》的不少情节点,在《西哈诺》或《大鼻子情圣》里都可以找到出处与对应。
《大鼻子情圣》综上三条路径比对的结果,就是相同的配方、相近的情节、相似的味道。
这些作品都有其出彩的地方,而《真心半解》就像一部在它们中间兜兜转转、频繁撞梗的电影,多少显得有些同质化。
同时,这些例子其实也说明了为什么《真心半解》在情境上显得颇为失真——毕竟手写信件获取沟通这件事,放在上上个世纪和上个世纪都还算说得通,但在如今陌陌、Tinder横行的时代,则令人难以当真。
点题“The Half of It”的一幕不过,如果把《真心半解》放置在近年的美式青春片中看待,它还算挺不错的,有一些可看的地方。
如今美式青春片/剧集的尺度越来越大,大家也更习惯于外放的表达,而伍思薇则做出了些许的转向。
与前作《面子》一脉相承的是,《真心半解》下足了许多细腻的小心思、营造出了不少暗流涌动的“情感瞬间”,直到最后才让主角们轮流撕下伪装、诉诸真心、直面自我并获得成长。
片中的情节也许你已经看了百八十遍,但人物状态又被处理得自然、真实,脱离出了一贯美式青春片的类型人物特征,这显然要拜伍导的个人经历所赐。
容易发现的是,无论是《面子》还是《真心半解》都有着浓厚的“自传色彩”。
《面子》受她在美籍华人社区成长并向母亲出柜的个人经历启发而成,《真心半解》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面子》的前传,讲的是她在青春少女时期如何发现并打开自我的性取向。
在《面子》中出演母亲的陈冲,在《真心半解》里更以照片客串的方式“出演”了Ellie去世的母亲,算是一个小小的彩蛋。
更别说这次饰演Ellie的Leah Lewis,在片中的妆容打扮从上到下和伍导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真正让本片脱离窠臼的,我觉得还是因为Paul这个角色,他的存在是这部电影得以成立的最关键的一环。
他让人意识到,即便在一部LGBT电影中,最重要的情感关系也并不需要建立在同性恋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是异性之间产生的复杂情感。
在大多数的青春片中,Paul这种毫无心机、没怎么读过书、没有生活情调,和女生约会竟然还满脑子薯条香肠冰激凌的直男,一定会被放到配角陪衬的位置。
没有观众会期待知道他在想什么、会做什么,因为大家在潜意识中认定这样的人物形象既不边缘也不有趣——还有什么比一个小镇直男“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更无趣呢?
但这其实是一种由刻板形象所引发的刻板认知。
本片特意把这个不被期待的直男放到台前,挖掘出了他在这个既定形象之下,也能拥有的复杂且细微的情感流变,让人设身处地般读懂了他的那颗真心。
他以几乎近半的戏份,衍生出了影片绝大多数的冲突,并在最终承担了全片的情感落位。
与《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那个把堕胎当原罪的天主教小镇里相似的,本片里的小镇生活同样压抑无趣,封锁住了Ellie对自我性向的表达,也封锁住了Paul对自我情感的洞悉。
他们的刻板形象成了保护自己的伪装,从而得以忍耐地生活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下,但却很难找到自己人生的出口。
活在这样的小镇里,你无法不在意周遭的目光,更无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Paul意识到自己爱上的Ellie是一位女同性恋者时,脱口而出的却是一句伤人的“下地狱”——这句话如果是从其他人口中说出,也许会带着冷漠与恶意,但他却说出了另一层意思,担心她。
《真心半解》里最打动我的一场戏,就是Paul在与Ellie陷入关系僵局后,他还是去照顾Ellie英文不好的Phd老爸Edwin,Edwin对Paul用中文说的那番话:“她娘走时,我一下子就懵了,什么事也做不了。
几天后,我看到Ellie坐在亭子里,管控火车的进出。
她望了我一眼,才13岁,就一幅小大人模样,我笑了。
你有爱一个人爱到你不想她去改变自己的任何地方?
”
这番话让Paul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并在之后勇敢地选择在教堂的礼拜里牺牲自己,与Ellie一起改变Aster的命运。
并在最终那场“moron”的追车戏里,完成了他与Ellie在情感上的重新定义。
伍导在采访中说,自己的一个直男好友是她拍摄这部电影的动力——
(*以下两段话节选自豆友漫游太平洋的翻译)“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浪漫爱情的社会里。
从我们出生开始,所听到的故事都是关于试图找到完美的另一半…但当我回过头想,我意识到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好朋友是一个直男,当我在大四时以同性恋的身份出柜后,他帮了我很多,让我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那时候我感受到了被接纳的感觉。
当时我想要搞清楚别人怎么看待我们之间的友情。
那是1990年代早期,男孩和女孩在一起的时候,大家会凭直觉认为你是异性恋。
但如果你遇到了灵魂伴侣,却完全没有想和对方发生性关系的欲望呢?
那么这种关系该如何定义?
这是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一直在探索亲密关系和爱的不同层面,特别是这种情感又和最后发展为爱情的传统形式有所不同的时候。
”
Ellie最后独自离开小镇,象征着追寻自己想要爱与生活的路,还是有着无限可能。
所谓成长,无外乎将合与分当成常态,把寻找“The Half of It”当成一生的旅程,把不完满的结局当成新的开始。
在一系列“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感关系后,Ellie看上去什么都没得到,但却拥有了Paul这个冲破一切世俗藩篱的直男朋友,通过他获得了人生的抚慰。
这份无法被定义的异性情感,不比任何爱情逊色。
我们都曾是笨拙的爱人,情窦初开时,那永远汗津津的手心儿,语无伦次局促不安的模样,恨不能以死相许的爱情--是啊,那个年纪,除了正在蓬勃的生命,有什么可以献给最爱的人呢?
没有名没有钱,只有一颗一心一意对你好可以为你去死的心。
还有,这笨拙还在于,这时的人们,眼里只有一个爱人,其它的一切都可以牺牲。
大学时有个女孩儿,美丽,大方,乖巧,许多男生都喜欢她,社团一起聚餐吃饭时,她总是宇宙的焦点--尽管她自己可能浑然不觉,一群男生,很自然的争先恐后为她倒可乐,给她夹菜,和她交谈讲笑话,坐在旁边的女孩儿,和男生们一起,笑着闹着,喝了许多酒,醉醺醺的离开了。
有男生对我说,女孩儿喝醉了真失态。
许多年后我们又一次一起吃饭,她告诉我,那天我很难过,所以喝了很多酒。
虽然谁也没做错什么,但我也觉得愧疚。
如今想起,这就是青春期笨拙的爱,纯真,热烈,但也会伤人很深。
那时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不知道人生的路程还有多少的风景和暗礁,更不明白爱情不是只有奋不顾身的一种。
Alice Wu这部《half of it》就是部这样的电影,非常奇特的三角恋爱,发生在情窦初开的高中。
取材上很讨巧的包含了同性恋,少数族裔等多种政治正确因素,但我相信导演并非刻意为之,她之前的电影《saving face》(面子)也是一个同性题材的,而且最终主角出柜在一起了。
这部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她们之间的感情也许只是青少年模糊的无明确指向的感情,她们二人的压抑各有所本,前者是亚裔单亲家庭的自卑,后者是严格的宗教家庭清教徒式的压抑,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无论同性异性之爱都没有体验过,所以才会“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为青春的心事被人理解而感动哭泣。
也许那并不是爱。
在对于这种青春期爱情的表现上和《蓝色大门》异曲同工,这部把桂纶镁由一个西门町女生推成明星的《蓝色大门》非常经典之处在于它表现青春男女的烦恼如此细腻深入。
这时候女生的烦恼是我不知道我会不会爱男生,而男生的小秘密仅仅是“我尿尿是开叉的”。
据说人临终的几秒钟,一生的欢欣愉悦会在眼前一一闪回,这样看来,死并不痛苦,起码最后几秒钟是快乐的。
无论电影还是文学,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欢欣就是成功的作品。
青春片如果拍得好会非常成功(例如《那些年我们爱过的女孩儿》)因为它能给人一种临终体验。
我看了导演手记,她说她出柜后第一次心碎不是因为一个女孩儿而是因为一个直男。
这个直男是她的好友(蓝颜知己),她帮男孩追女孩儿,追到了但最后还是分手了,男孩说,你知道的,她是拉拉,你不要误会,女孩儿说:我知道,说实在的,我不介意你们睡觉,但我介意你们的亲密关系。
爱情是自私的,充满嫉妒的,哪怕是对另一半的好友。
在此基础上,Alice wu构思了这个剧本。
通过《Lady bird》知道了沙加缅度 (Sacramento),通过《hafl of it》知道 Squahamish 这两个加州的小城,风景挺不像美国的。
电影里非常好玩的一个细节是Paul的妈妈看到孩子搜索: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同志,以为孩子是Gay,在教堂里他忽然站起来说了一段话,他妈妈误以为他是Gay,拥抱他说,孩子,就算你是Gay妈妈仍然爱你。
他说,我不是。
妈妈说,哦!
谢天谢地。
然后他说,我觉得我们家的腊肠配方要改改,他妈妈大怒:不能改,那是你姥姥留下来的,老祖宗的配方坚决不能改!
然后就开始揍他。
这段儿笑死了。
演员演的都挺好的,只是看着演Ellie爸爸的演员非常面熟,居然是《九品芝麻官》里的常威邹兆龙,他在这里文质彬彬,甚至某些侧面居然有点儿像中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面子的导演!!!//挺一般的,什么感情都是淡淡的,浅尝辄止。但我已经过了那个青春的年纪。/时隔三年再看,真好看!赤子之心啊。
3.5 gravity is the matter's response to loneliness. 这句话太美
appreciated the gesture but...仍然被狗血性吓得倒退三节 有一些作为片段很容易引发共鸣的闪光点 但段落衔接和角色发展仍然是空白 可能青少年就是这样摇摆 跳跃 非理性吧 不是青春片不适合我 是我不再适合青春片了
3.5 第一次看到一个les片,戏份竟然放到了男主身上...第一次感觉GL线还不如(伪)BG线好磕...一股《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蓝色大门》等台湾青春片被网飞同质化后的感觉,然而那些故事能成立很大程度上在于“回望青春”、年代戏的背景下,人物的气息才是顺的。但本片放在这种文化语境下,虽然人物本身是真实的,细节是细腻的(爹对男主飙中文和最后男主追车跑这两笔特别出彩),但与环境结合起来后失真感还是很强烈。美国高中生天天手写信件够荒诞的,就像90年代的戏发生在了2020。
很久没有看到一个这样的故事,把我是如何喜欢上你的心理活动抽丝剥茧地用画面表现出来。这是我更想看到的LGBT故事的样子,没有性别对立,主角没有自我认同的障碍。甚至你不用把他们的关系解释为爱,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就是期望遇见一个能听懂自己心里声音的人,男女主也好,两个女主也好,都拥有了这样珍贵的羁绊。以及,最后女主的直男朋友追火车的样子看得我泪如泉涌,妈的那真是友情最好的样子。
我还真的蛮喜欢Netflix的青春片的 Paul实在太可爱了 讲为什么喜欢Aster那段他懊恼地说自己dumb就喜欢她但说不出来动听的话太relatable了 想尝尝他做的🌮️虽然说实话感觉不咋好吃哈哈哈🍍🦉🐛
像期待的那样好
我能想起很多傻乎乎的行动和对白,也记得当时它们让我多么心满意足,如果不是因为教室里除了书,还能有这些罗曼蒂克的小小期待,谁又会乐意 766 加班上学十多年。不过这部不行,因为那些笨拙的喜剧尝试,还有俗气平庸的 cliche
受够了网飞这些模式化的校园爱情电影。
一个包含了多层次风味的小成本校园爱情故事。
看前面觉得节奏慢,后面渐入佳境,尤其结尾,一鼓作气爆发出来,女一跟女二表白戏码以及离别的kiss都很打动人,女主好勇敢。伍导可以的!
人是追不上火车的,但是你会觉得为了心爱的女孩而追着火车跑的男孩很傻么,不,你其实很感动。爱情这件事,始于自欺,止于欺人,一开始你总要说服自己去相信些什么,去做些平时不会去做的事,它混乱、愚蠢,但是毋庸置疑的,也很勇敢。
说不出来的感觉
这个微妙的朋友之情描写得太妙了,女主演得真好
男主很可爱,感觉les片里经常会个good man。另外华裔女眼镜+格子衬衫这个工科形象简直。
小镇的青春和成长,关于离开,关于自我发现,虽然加入亚裔和同性元素也无新鲜之处,但伍思薇巧妙地把着力点放在了人物的思想和情绪上,让十分戏剧化的剧情设定不受传统戏剧套路的束缚,使得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自由的成长轨迹,结尾他们并无交集,但青涩的吻,钢铁直男式的追列车,错位的神交,这些短暂的交点都是青春真实的味道。
借男主牵出同性情愫却又淡化处理,重心放在关于爱的试探与解读,一场教堂戏,敞开心扉与化解误会的设计全部打开。
“相爱是平凡人生的奇迹。”——马頔
这个故事充分证明,一个有趣的灵魂不仅会泯灭外貌偏见,也能超越性取向,所以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有趣的人才具有长久吸引力;三人关系架构不错,在套路框架内拍出些许新意——然而亚裔身份有何干系?
all the way till the last 25min 还是不错的 sweetly unique and refreshing 不过当三角恋被revealed的一刻 我真的cliche的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