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每年都在给我们惊喜,尽管这几年这个惊喜的数字在逐渐减少,但硕果仅存的开拓性作品还是能时不时触动我们的视听感官和思维神经。
看着《科洛弗档案》的宣传海报,自由女神像再一次被凄惨地身首异处,第一感觉就是又一个再版的《哥斯拉》来了,又是比高楼大厦还要壮观伟岸的大怪物横行纽约街头,街头处处断瓦残垣,人们个个惊恐失措、奔走逃命。
偶就下了断言:又一部无甚新意的灾难片在延续。
观影一个多小时之后,我知道自己的判断有严重修正的必要,尽管它离经典尚有若干公分的距离,但该片一以贯之的第一人称视角拍摄手法,的确给人惊艳之感,不可否认该片成为FILM这个品种繁多的庞杂体系中,一枝独秀的另类视觉电影。
《科》并没有运用多少浓重笔墨,去表现浩劫中人们的患难真情和英勇行为,或是和环保、和平之类的沉重话题扯上关系,甚至连吸引眼球的大怪物,也只享受或明或暗的不标准特写镜头待遇。
该片反道而行、独辟蹊径,完全用手提DV机的摄像镜头展现电影的100%画面。
这容易让人回忆起数年前的超低成本鬼片《女巫布莱尔》,也是一部DV搞定整部电影,以黑马姿态卷走全球数亿票房,从这一点出发,《科洛弗档案》不过是都市版的“女巫”,但《科》的魅力,来自于它分明是刻意用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工艺,来“做”出这种DV式的技术效果,把片中手拿这部摄像机的年轻人在庞然怪物降临纽约大都市恐怖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思,统统完整呈现,仿佛一个业余记者带着观众看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一般,不时响起的喘息和惊呼、场景频换的画面变化、人群的慌乱表情和肢体语言、还有那头龇牙咧嘴的巨型生物和它明显不按计划生育原则制造出来的灵活小怪物们,甚至由于拍摄者操作不当,画面切换到以往存放镜头的谬误,皆表现出不掺水分的现场真实感。
值得一提的是,制作者故意穿插回放DV机中原来留存的情侣约会的甜蜜画面,形成现实世界怪物横行的末世场景和往日美好时光的强烈对比,颇有创意地营造出落差效果,更是叫人唏嘘感叹。
稍有观影经验的影迷,应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尽管影片开头和结尾都做了录像带式的留白,片中也不时用拍摄者的错误操作,穿插回放DV机中原来留存的情侣约会的甜蜜画面,刻意做出“档案”式的纪录片效果,但作为炮制此片电影人的初衷,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观众骗倒,当此片在影院上映,彼端的电影制造者和此端的观影者已然心照不宣,观众们的心中已把此片定位为灾南题材的娱乐片,而该片周末三天收获票房4100万美元,刷新北美一月份周末票房最高纪录的亮眼成绩单,足以说明带着试验色彩的《科洛弗档案》,获得了较广泛的市场认可度,算是颇为成功的商业制作。
喜欢看灾难片,喜欢在看灾难片的时候拼命找代入感。
一片鬼哭狼嚎浓烟四起的大屏幕上想着法子把自己塞进去,体会那种绝处逢生的快感。
所以尽管手摇摄像的方式看得人是有点儿窝火有点儿晕,我得承认,从头至尾逼真的代入感掩盖了画面,情节,甚至怪兽外貌上的种种不足。
典型的“换个角度讲故事”。
很久没在充斥华而不实CG场景的“大片儿”里攥着手心出汗了。
而本作放足了片尾字幕也还不足90分钟。
自然,前期故作玄虚的宣传对于小成本商业制作来说很新鲜也很必要。
也很喜欢倒带插入叙事的那部分对比。
总之五颗星不是给怪兽的,不是给自由女神头的,是给让人眼晕头晕还伴有气喘吁吁画外音的手摇镜头的。
太TM真实了。
这片是哥斯拉之AV片,主角不是哥斯拉,变成帅哥和美女。
讲的不是打怪兽,讲的是某帅哥不顾万难,不顾兄弟,不顾老妈,不顾老友,拼死拉人一起救他的地下女情人,而且这女人一星期没上他,就上了另一个帅哥。
一开始帅哥还看不起这女人,一星期没见就有了新男友,这算什么,我们只是朋友。
经不起亲兄弟说爱情第一,工作什么的有什么重要呢?
马上他亲兄弟就死在桥上,这时帅哥接到美女的求救电话,美女的呻吟声激起了帅哥的无限性激素,鸡鸡硬得不行,胆也壮得很大,马上拉起亲兄弟的女友、自己的老友、还有不熟的女人,一起去救美女。
受美国文化培养,那三个人认为一定要帮他救火,不然他的鸡鸡就会核爆,纽约会灭亡。
当然,帅哥老友有一定私心,因为那个不熟的女人他看上了,还有那美女他本来也看上了,加上刚死去老友的女友也不错,也硬了。
一路上没什么,就是帅哥老妈打电话来,帅哥骂了句,操,老子鸡鸡硬成这样,这老妈不能帮忙,烦死了。
接着继续找人,途中怪兽BB咬了不熟的女人,不熟的女人就自爆死了。
继续找,找到美女,肩头揷了一铁枝,这时帅哥的雄性激素激起美女的无限生机,大叫一声,拔掉铁枝就可以跑了。
终于上了直升机,亲兄弟女友先走了,帅哥美女老友三人一机,怎知被怪兽打下。
老友终于死了,帅哥美女避险桥底,放下DV机,开始救火,片终。
无法理解这里面角色的动机,完全一副“我就要这样嘛”,什么都不考虑的小孩子的样子。
男主和妈妈通过电话之后依然选择去救死生不知的女友,完全不想想妈妈就自己这一个孩子了,女朋友重要还是家人重要?
弟弟死了也不伤心难过,除了象征性的震惊和抽泣之外什么都没有,就好像弟弟跟自己毫无关系一样。
看到朋友一起涉险也不劝他们离开,如果你真的爱你的朋友,不应该冒着绝交的风险也要把他们逼走吗?
其他人更是连给家人报平安的举动都没有,人物形象就像白纸一样扁平且空洞。
这部电影表现人的恐惧是很脸谱化的,惯例的捂脸、尖叫等等,但是他们的行为逻辑一点都不受恐惧的影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男主一个人去做还可以解释,所有人一起去做,眼看着一个个死掉却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质疑、犹豫、后悔、埋怨,就像日漫里的“为了友情和羁绊”一样单纯。
说白了就是除了当下做出了几个符合情景的反应之外没有任何思考,这几个人物仿佛毫无记忆,没有反思:天啊军队都干不过的怪兽,我们要去也是以卵击石,还是从长计议先跑到安全的地方吧——不我只想救女友,其他什么都不在乎;天啊我的朋友为了帮助我死了,我好愧疚,不能再让他们跟着我冒险了——不他们想去就去吧,反正我只在乎我女友;天啊我的同伴都死了,我还有家人,抱歉你还是自己去找你女朋友吧 / 你害死了你的朋友,你的决定就是个错误,我就不应该跟你来(是的大家都是自愿的,但是其他人看到朋友去世出现这种情绪是完全符合常理的)——不我什么都不在乎,我的命都是男主的。
只剩条件反射一般短暂出现的情绪,没有任何情绪带来的思考。
这些都是完全符合逻辑也不会受到观众刁难的正常人物性格,偏偏编剧让他们当木偶,一个个都是工具人,编剧说了男主要去救女友,那好吧,不论遇到多少困难,死了几个人,我们也要紧密跟随男主,一直到摄像机坏了为止,当然,Hud死了以后摄像机居然还被拿起来接着拍就更是槽点中的槽点了。
回到人物性格,有这几个人的执行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要是合伙开个创业公司绝对能做成世界五百强了好吗XD。
这性格表现就像把漫画里的人物搬到了现实世界一样,如果要拍伪纪录片,至少人物的行为逻辑应该符合现实吧,没有复杂的人性,没有求生的本能,只有由爱情驱动的主角,甚至连爱情都没表现出来多少。
友情更是仿佛不存在,根本看不出几个人是熟人,朋友们好像给男主打工的一样,怕他拖欠工资不得不一直跟着他,说了什么不该说的会被责备,男主对他们也不关心,顶多在员工死后喊几声,又损失了一个免费劳动力。
此外,电影前面将近20分钟的铺垫太长了,后面也没有呼应,和人物性格、剧情走向关系不大,直接从怪兽出现开始看都不违和,就说你前面拍了个啥吧。
其他的诸如朋友受伤,遇到医生却不第一时间求助,救女主直接把钢筋拔下来等槽点就不提了......
有些电影,纵使连片尾工作人员列表都欣赏了一遍,依然并不等于看完,尚须不断花时间从其他渠道寻找与影片有关的资料,如短片、网页、著作、评论等,以便加深对其理解。
例如《黑客帝国》系列,三部曲看完了,少不免要把动画版过一遍,再通关资料游戏《进入矩阵》,方算得上对黑客世界黑客历史有较详尽的把握。
而如果你“不幸”是热门剧《迷失》的拥趸,那你更加要投入到无休止的截图、获取音频、回忆前情、分析数字的工作中,而且还有Find 815、Hanso Foundation、Oceania.com等网页要你沙海砾金,还有大型3D游戏《穿越多玛斯》要你细细钻研。
然则,像《黑客帝国》、《迷失》等等受众之作,除了本身剧情方面功力深厚外,影像以外的多元叙述方式也不断吸引着影迷去发掘影片的深度。
J.J.Abrams凭制作出品《迷失》而大红大紫,近年又进军大银幕,其中2008年新片《柯洛弗档案》无疑就是一部继承《迷失》精神的优异之作。
所谓《迷失》精神,并不是悬念谜题的构造,而是指叙事手段的多元。
传统的电影叙事,不过就是依赖电影胶卷一格格转移的诉说,顶多有所谓同名小说、漫画,形成电影的周边产品,貌似丰富了影片的内容。
然而,这种小说和影片本身叙述的故事往往是互为独立的,因此不能与电影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体系。
但《迷失》的叙事是具有创新性的。
除了推出游戏,深化剧情厚度外,还建立了剧集中的数个虚构组织的仿真官方网页(如Dharma组织、Hanso基金会),介绍了这些企业的历史、近况、人事,并附以隐藏视频,帮助影迷了解企业的性质,进而洞悉《迷失》故事大致的来龙去脉。
这种叙事方式,除了形成虚构的影片与现实的影迷的充满真实感的交互外,更重要的意义是拓宽了叙事的广度与深度。
把重要但不便在影片中交代的线索放在这些游戏、网页中,影片的意蕴得以延伸,而最原初的图像则可以用以更加紧凑地交代剧情。
所以,《迷失》的叙事手段是多元的,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巧妙地把更多的影片以外的信息告诉观众,从而使剧集的情节更加饱满。
《柯洛弗档案》是J.J.监制的科幻片,也秉承了《迷失》的多元叙事精神。
影片讲述的故事实际上简单得一目了然——小人物在怪兽追捕下的求生故事。
但影片最吸引的不单是手提摄像机的拍摄模式,更是线索的巧妙布局。
纯粹从影片来看,片中没有交代过怪物的来源。
但是随后几个神秘的与影片相关的网站突然冒现(包括与《迷失》如出一辙的虚构组织官网),同时YOUTUBE上也突然涌现了大量真假莫辨的油田被神秘生物摧毁的视频,并且有多个国家的新闻作出报道。
这些网页、新闻自然就是J.J.另类透露伏线的把戏。
此时,真正影片外围的新一轮叙事现在才开始。
原来竟然是男主角任职的日本饮料公司开采发生药物泄漏事件,引致生物变异,最终导致了纽约的这场生态灾难!
如是,《柯洛弗档案》一片实际是影片+网页+YOUTUBE视频的三位一体组合。
要把握整个档案所记录的事件的详情,我们不但要观看影片,而且要通过浏览其他短视频、小网页来更进一步地考察事件的走向。
事实上,《柯洛弗档案》告诉了我们一个电影叙事的新颖方式——不必把所有的素材堆砌到影片当中,而是将最主力的叙事点作为第一视觉(即影片的叙事主线),其他的素材则以花絮形式渗透在方便人们查看的网络上,构成一部片内片外、网上网下立体化叙事的“影集”。
倘能如此,影迷既会为影片的节奏明快大呼过瘾,也会为拾得其他彩蛋而会心微笑。
J.J.在《迷失》中已经展现了他交互叙事的超强能力。
例如在《寻找815》游戏中,我们从主角Sam Toomey的邮件、短信、记事本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815乘客坠机的小岛、奴隶船“黑岩”的资料。
到了《柯洛弗档案》,交互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既有日本饮料公司的工作人员的博客,又有神秘网站故弄玄虚,甚至有该饮料的广告宣传片!
单从这种叙事的曲折迷离来看,《柯洛弗档案》吸收了《迷失》珠玉精华,当属佳作。
而说《柯洛弗档案》是《迷失》精神的延续,当然也是中肯客观的实在评价。
1.自REC1,REC2后,所有的伪纪录片总让人觉得很假,伪记录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晃得镜头让人恶心。
2.抛去摄影手法不谈,片中bug太多。
比较严重的影响故事展开的简单列举两个:男主救前女友,两个朋友和一个不太熟的朋友抛去性命同行。
女主被钢筋贯穿胸部,拔出来后居然能够健步如飞。。。
3.哥斯拉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的年龄实在不适合看这种“怪兽”题材的电影了,完全没有真实感。
说白了,并不是电影本身不好。
放给十来岁的小孩看,也许会让他们觉得拍摄很真实,怪兽很可怕。
但随着年龄变大,经验增多,观察更细致的情况下,这种拍摄手法以及题材方面,只会给你假的感觉。
支持我看下去的,就只是漂亮女主的那条爱情主线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俗套的故事,外星怪物袭击地球,美国大兵齐齐出动,帅哥救美命都不要,唯一缺乏的就只是一个happy ending而已。
但是,当一个俗套至极的故事用一种酷炫到底的手法拍出来的时候,也是能够成为经典的 。
很早就听说了这部片子,最大的噱头应该就是全片都采用的DV视角(Lost班底姑且不论),于是我就想到了多年以前那部电影界赞誉有加的The Blair Witch Project,也是类似的手法,当年差点没把我闷死过去。
所幸,我并没有因此而退却,否则就错过了一部极其精彩的电影了。
很多人反映看这片子看得头晕想吐,呃,人与人之间的小脑构造果然是不一样的,我看得四平八稳的,还颇有一点以前玩RPG时的感觉,挺过瘾的。
我敢说,这是我看过的最适合坐在电影院前三排仰头欣赏的电影,要是来个动感影院那就更爽了。
Lost的那群细节控,据说最后一幕,在海面上,最远处有一个东西降落到海里,可能是一个月前怪兽降落的时候。。。
我倒了三遍都没看到,大概版本太差,不过还真有人找到了。。。。
据说有续集,据说续集的官网上有很多很神奇的东西。。。
这群细节控。。。
美国人大概是全世界最喜欢自己搞自己的族群了,自由女神断头,布鲁克林大桥崩塌,曼哈顿大空袭,要是有一天真的来了个外星大怪兽,我猜它也会先去美国踩踩看看是个什么感觉。
其实我还有点喜欢中间穿插的Beth与Rob的片段,有点调剂作用的同时还能加深灾难的震撼力。
可惜没有特别喜欢的角色,不过觉得最强悍的还是Lily,穿着她的白色细高跟居然能跑得这快。。。
要是换成我的话,绝对死第一个。。。
导演在本片中有一个巨大的失策,那就是没有透露那台DV的牌子,姑且不论现实中的DV是否有那么强大,但是,这部电影是一个多么难能可贵的广告良机啊~各大厂商,你们当初怎么没有好好努力呢?
最后提一个问题,Marlena到底是怎么死的,自爆还是被爆,虽然我觉得是被爆,但是倒了两次都没看真切。。。
以下纯粹个人理解剧透。。。
制片人,导演,编剧三人组之前的丰功伟绩是三部著名的剧情类电视剧:Felicity (1998),Alias (2001)以及Lost(2004)。
在电视剧界混了满久的三个人终于按耐不住,玩了一部狠电影。
这个电影之所以引起我及他人的强烈关注,起源于它很早就出现的“流氓”预告片:歌舞升平的纽约突然就被袭击了,爆炸声四起,房散楼塌,异样的怪叫声,人们四处奔逃。
很多诡异场景就这样通过一架摇晃的DV颤抖的展现出来。
说它“流氓”,是因为最早的预告片是在《Transformers》上映前突现的甚至连电影名字都没有,到正式预告片才知道叫“Cloverfiled”,一个奇怪的名字。
关于到底是什么袭击了纽约,网上狂野的猜测有恐怖分子(类似9/11),变形金刚(?
这个有点搞笑),哥斯拉,Lost延伸版剧情,外星人以及上帝(!
这个更搞)。
由此在上映前,整个制作团队所做的就是花尽了心思保密和调戏电影观众。
灾难浩劫类电影大概有5类:外星入侵类:Independence Day真实事件类:Titanic病毒传播类:I am Legend怪兽袭击类:Godzilla 自然灾害类:The Day After Tomorrow;Armageddon经典的此类电影都是靠视效和特技来逼真表现的,画面一定是惊艳的,前因后果一定是交待了的,人类一定是希望般存活的。
Cloverfield都没有做到,相像的就是又次告诉全世界,纽约市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是被莫名其妙侵犯的首选;而且自由女神像总是成为倒霉的对象。
整个影片的设计有很大新意:故事背景是很老套的,但所有设置都是为了追求让人非常过瘾的真实感。
一卷私人的录影带,断断续续的记录了曼哈顿浩劫的片断。
为了强调此录影带的“真实”,还会突兀的穿插没有被洗掉的男主的一些私人生活片断。
由于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看得人一身冷汗。
画面接近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摇晃或者抖动的,感觉你就是那个举着摄影机的人,跟着朋友们逃命。
砖块飞来,你也想本能的躲闪。
电影也没有糊弄你,那些惊天动地的劫难场面一点也没拉下。
政府该事件的档案里收藏了一卷录影带,发现于被毁灭后的曼哈顿。
录影带一开始记录的是朋友们开party为男主角送行,party上大家唧唧歪歪聊八卦。
谈笑间末日将临,5个朋友慌乱的带着这部一直开着的DV机开始逃亡,不断地受到各种袭击。
怪兽毁坏了所有连接曼哈顿的桥梁,男主角弟弟死后,一行人开始朝城中进发去解救男主角女友。
遭遇大小怪兽,军队,掉落的直升机。
最终只剩下伤重的男主角和其女友对着这台忠诚工作的DV惨淡的说出遗言死去。
DV被埋在了中央公园的草丛中。
Cloverfiled是什么意思?
政府档案的代号,指代事件中的怪兽们以及被摧毁的曼哈顿岛到底什么袭击了纽约?
哥斯拉和外星人混合版的谜样生物们。
样貌外星,体型巨大,多足多肢,有尾,吃人,皮硬。
并且是有很多只不同种类的怪兽同时袭击纽约,随行的有很多小型爬行类硬壳怪物,咬人,伤重者最终会七孔流血自爆而死 (原因不明)。
怪兽起因来源?
未知未解释,突然出现,来源和目的完全没有交待,似乎唯一喜好就是吃人加毁灭楼房。
人类的对策?
疯狂逃跑。
军队的密集攻击似乎都无效,B2轰炸机也没用,并且怪物数量惊人,经过处寸草不生,几乎留在纽约就是死路一条。
结局?
一无所知。
开放式绝望气息结局,是否其他地方也被攻击了,是否最后怪物们被消灭了。。。
什么都没有再交待。
为了表现最大的真实,还有很多细节,比如:自由女神像被暴了头,此头猛飞到主角们party楼下的大街上,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聚拢起来用手机猛拍自由女神像的残头。
(想想确实生动)人们都在奔逃,趁火打劫的最先冲进的是当然是电子产品店。
女人光着脚逃命的时候还是会把高跟鞋拎在手上。
影片最大的不真实就是那部怎么摔都不烂,超强待机电池,画面清晰,可以当武器用还有夜视功能的DV机。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中确实会头晕或者其他不适(比如右边同去的朋友想吐,左边的黑人小哥一直在紧张的甩脚),建议坐中后排。
由此,我猜对电影的评价也一定会两级分化。
此外值得提一下的是去年的一部电影:The Mist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2951/这是一部科幻恐怖片 脱胎于史蒂芬金的小说 讲得也是怪物袭击人类的故事 手法也很新颖 看完Cloverfield,突然觉得The Mist很有点像衔接着它的前传Xinya
最初吸引我的,毫無疑問,是海報完全不知道其大意下載之後趕緊看了嗯……bravo!
只是……大概不會有什麽吸引我去看第二遍美女?
maybe……很精彩的……恐怖片?
災難片?
都算吧太喜歡這風格了……紀實的感覺,就是很真實而震撼很希望能出續集覺得導演也許會沿用這種風格可我更想解惑看看他怎么去圓這個故事去解釋那個怪獸覺得兩個地方最……可以算是硬傷吧1. beth的傷是在左胸,覺得,很接近心髒了可還是把那根穿過胸膛的管子拔出來有點常識就知道,那東西應該截斷,而不是拔出來而且在那個位置,絕對的血流不止,死亡,只是時間問題可beth童子卻沒事,好跑的勁兒勁兒的……2. 怪獸吃掉哈德之後,居然沒去吃那兩位……而且那兩位是沖著哈德的方向跑過去……這到嘴的食物……居然放過了……里面的美女……呃……至少三個主要女演員都很漂亮最喜歡瑪琳娜……只是……太慘……有一点,還是覺得著急就是……很多時候,都是爲了個人,而喪失了更多我承認,Rob的愛是電影的暗線但爲了Beth而失去了那么多,值得?
不過也得說,如果不是Beth的電話,也許他們早就死在橋上了欲望的力量太強大有時很好,有時很耽誤事不知道在關鍵時刻,自己會怎樣抉擇期待續集
别出心裁的用手提式DV拍摄,整片从头到尾画面摇摆不停对白很单调,光是 "天啊" "你们看到了吗?" 就重复了不下 50 遍逻辑全无,几个人去救朋友,军队也不给几样武器,就两手空空的去找死最有意思的就是那台DV了,抗振动能力超强,怎么摔都不会坏,电池强劲,怎么用都用不完...弱弱的问一下 是啥牌子的?
收藏了那么久都没看,今天好不容易把它看了,发现还不如不看。实在是太晃了,我真是不喜欢这种形式,而且特别不完整,时长一个小时多一点,更像个短片,没头没尾的那种,没有任何特点拿摄像机的人怎么这么贱,话多的不行,知道别人一点小秘密,马上就去传播的人尽皆知。
形式的创新难掩剧情的反智作死,从罗伯特坚持回头救情人开始,就让我强忍着骂人的冲动。时长也不太算一部电影,比短片长一点。以fps视角贯穿全片,手持风格。叙事大致都交代清楚了,但以罗伯特为首的重人的反智让人瞠目结舌。美国文化就是这样吧,推崇个人主义,结合疫情以来的发生过的事,这部电影的反智就更容易理解了。个人主义,大号流感,喝消毒水,死了一百多万人,这些美国疫情显示,告诉我该片的合理性。真的是愚蠢。另外,omg这种惊呼,一开始来点还能帮助代入,但在后期反智作死的剧情走向之下,配合老美习惯式的大呼小叫,真的是聒噪至极,令人生厌。另外,贝丝的那种贯穿伤,直接拽出来居然没有大出血,这绝对是个bug。
算了吧,不适合我。好看在哪呢?
我承认这种片子,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权利极端不喜欢
表面看起来电影的拍摄方法似乎大于了内容,但我总觉得是导演太过悲观的处理方式使这部电影充满了末世情结!
主要不喜欢DV的拍摄风格,其实怪物的场面比较震撼
对于主角们的一些行为 实在是不能理解
影片之外还有很多功夫啊,加上那些可以打5分了。。。
伪DV的最强作!!!前戏太长~DV拍的灾难片增新颖,开了片头基本能猜出结局。最后一个场景揭示了怪物的由来。自由女神的脑袋小了一号。。。。官网很有意思:http://www.1-18-08.com/
只记得Odette Yustman了。
在电影院里睡着了...镜头摇晃的让人想吐
相似的主题,但是《迷雾》和这个相比就显得矫情造作不知所云了。对伪纪录片那种不加修饰的视觉暴力一直没有抵抗力,原始而粗糙的影像表达出的力量和张力确实是让人着迷。
当时应该还算有新意吧 怪物太丑了!!!!!!!!!!!!!!!
DV风格拍摄的无结局灾难片,和常见灾难片不同,这片子完全无头无尾,没有起因也没有结果。纯粹的灾难过程,非凡的震撼力量。
Lost的编剧不是随便盖的
这片子我也超爱的啊!我们老想身临其境的去看电影,它正好满足了我们!
美国人若是有一天没了假想敌那才是灾难呢。
只是一种形式 而且我晕 感受不到那种身临末日感
眼睛都晃花了,除了乱还是乱
最烦这种伪纪实的片子了,伪纪实就低是低成本的代名词。没钱才会这么摇晃镜头图个模糊不清呢。美其名曰第一观感,直白描述主人公心理,真JB扯淡。有钱的话谁不一是一二是二干干脆脆的上大场面,用得着玩这些虚的吗?这片我都可能第三遍了,终于囫囵着咽下去了,真没觉出什么好来,耍小聪明罢了。任何抖动的镜头都能解释为亲身经历的疯狂,近距离的恐怖,颤抖的绝望,BLABLABLA,也就唬小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