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分*多数时候,观影者在电影院中面对的是满溢屏幕的男子气概。
这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或正在影响人们的观影与审美偏好。
男性角色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而在类型上趋向贫瘠单一。
因此,这样一部女性视角的电影显得格外稀有。
*故事发生在当下,昨天、今天和明天;发生在身边,你、我和他;是日常的,普通的,又含有特殊性与各种冲突。
导演通过一个“身边”的故事,以克制的表达,尝试去触碰当下社会的复杂性,包括农村与城市,传统与当代,女性与母职,离异与家庭重组,爱情与婚姻……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深意。
*整部电影让我感到惊喜,很重要的原因是镜头语言、演员表演与情节叙述都没有用力过度。
电影最后,洋子,美惠和外婆同在镜头里的画面,没有过分渲染。
喜欢,舒服。
就怕合家欢式的、热闹的大团圆结局。
电影里,那仅是镜头定格下的一刻和解与和睦,三位女性,三代人,在那晚过后还会回到自己的处境中,那里仍会有苦闷、矛盾、迷茫、疑惑不停地衍生出来,当然也会收获新的理解、快乐、成就……*片尾与片头呼应,换了配乐。
片头的音乐是开启一个故事,流行的、当代的风格。
结尾的音乐是暂告一段落,是一段抒情。
*很有意思的是,妇女们在田间跳广场舞的音乐是动感怀旧风的电子音乐,而不是常常在公园听到的“姐就是女王 自信放光芒”类的口水歌。
在第13届北京电影节中看了《洋子的困惑》按照惯例整理了映后QA
Q:本片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A(导演):我想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拍自己能驾驭的故事,云南是我的家乡(故事背景是云南),所以就在预算范围内以人物为主创作了这个故事。
A(制片人):之前我们其实是微信的网友,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想拍个电影,有个剧本,我说我先看看剧本什么样子的,看完我说行没问题可以拍,导演之前去过拍摄地,采过风,给我看过照片,我觉得这地儿特别好,因为之前没人在这拍过电影,这个地方很有电影感,我觉得这电影一定要拍,所以很快了就拍了电影。
Q:想问一问小演员,雅匀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你的整体的感觉是什么?
A(演员):我感觉洋子这个小孩其实是一个叛逆又带一点懂事,一个比较成熟的女孩子,我在演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戏其实跟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是差不多的,让我完全有能力去演这个角色。
Q:影片片名是女儿洋子的困惑,在创作叙述的过程中,妈妈是如何变成了主角的?
A:可能从电影角度说是视觉的问题,之所以叫这个片名是因为母亲在家庭里可能是中间的一个桥梁,但是我想这个电影拍完了是一个客观的视角,让大家去关注一种情绪被忽略了的小孩,而且这一切的发生如果没有孩子来主导,这个故事是不成立的,所以我把这个电影取名放在了洋子的视角上面。
Q:影片创作时最希望传递给观众触动的点?
A:我说个最主要的点: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女性?
是因为我觉得生活里有很多人,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是实际她们默默地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亚洲女性很有力量。
Q:酒过三巡之后,可以看到整场局里面只有洋子和她妈妈是没有融入其中的,她们像两个局外人一样,是她们都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出走者或者是一个比较反叛者,她们是无法融入主流传统叙事的,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同盟或者相似的境地?
A:从神奇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母女连心,有的时候你也会有一定的感应,对你的母亲,对你的家庭,对你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这是一种时空和时空的交错,也可以这么去解读她们理解了彼此。
从剧本的逻辑来说就是洋子在那个时候理解了她妈妈,她曾以为母亲抛弃她,但因为她妈妈亲吻了她,她得到了答案,她妈妈是爱她的。
Q:影片结尾落在了一个三代女性吹蜡烛的镜头,奶奶、妈妈跟小女孩,想问这场戏里面导演想表达的是如何把传统伦理和女性做一个嫁接吗?
A:第一因为我是个女性导演,肯定视点总会关注女性,这肯定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有多平淡或者多痛苦,或者有很多很难解决的困惑,但是生活是得继续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看到生活里温暖的一面。
Q:那影片在结尾又为什么设定了母女俩一起点蜡烛?
A:因为她也是个懂事的小孩,知道今天是外婆的生日,所以听见妈妈打火机不着的时候,她出来跟妈妈在一个时空上对话。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不要试图去了解女人,确实,女人太复杂多变,太多不确定因素,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连心理学大师都捉摸不透,很多影视作品自然只能瞎子摸象浮于表面。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由李珏执导,黄小蕾、唐曾主演的女性题材电影《洋子的困惑》另辟蹊径,没有套路和口号,既不假装坚强,也不顾影自怜,而是通过富有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叙事手法,把困扰现代女性的诸多情感症结都梳开了讲透了,无论男女观众,看完都能有共情。
片中的主人公,黄小蕾饰演的于美惠,与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女士一样,穿着漂亮的大衣,妆容、搭配、家居、汽车,都谈不上华贵,却能看得出是精心搭配,大方得体,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女性魅力。
现实中的同龄人,或多或少都与美惠相近的经历,就算与自己毫不相关,身边也会有几个类似的姐妹。
离异,独居,没有抚养权,偶尔把女儿从前夫家接回来小住,经营一家小窗帘店,生意还比较不错,不忙的时候也会开着车回到乡下,分别看看已经离婚不相往来的父母,身边有一个比较钟意的帅气男友,却始终没想好是否再进一步,现实生活,无外如此。
《洋子的困惑》不仅准确的抓到了女性的共同经历,更透过表面,抓住了情感深处的共情,她对女儿的爱,对走入下一段婚姻又爱又怕的小纠结,在离异的父母、上一段婚姻和现任男友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都被展现得细致且微妙,许多没有明确言说的情绪,却能够在观众的心里形成强烈的共震。
这种共情除了横向的共同点,还有纵向的延展,透过美惠本人的成长,女儿阅读日记,以及身边亲友、闺蜜的多元视角,展开她的过去,基本上涵盖了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懵懂少女、初为人母,单亲妈妈,基本上尽在其中。
不止美惠,影片以点带面,由小见大,三代女性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洋子是典型重组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很敏感,不想成为家庭的累赘,对亲情又渴望又抗拒,试图通过偷日记的方式,了解父母离异的真相。
洋子的姥姥则为上一代女性的婚姻观代言,离婚后一直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尊,拒绝与前夫和解,对儿女心怀愧疚。
从姥姥的拒绝和解,到美惠作为单亲妈妈,能够得体地处理失败婚姻遗留下的复杂矛盾,再到洋子试图通过日子了解妈妈,找到父母离婚的真实原因。
三代人,清晰地绘制出现代女性的成长历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她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也在悄然转变。
三代人各有各的困扰,重组家庭的多角关系看似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其中既有盐米油盐的津津有味,也有甘苦自知的人生百味,制造出不少快乐与忧伤交织的戏剧冲突,譬如因为孩子打架与前任一起去见老师,譬如带帅气的男友一起回乡上坟,却对长辈说是生意伙伴,通过这些极具现实质感的场景,相信每一位观众,无论男女,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由这些情节,《洋子的困惑》不仅解答了洋子的困惑,也解答了所有人的困惑,原来情感的真相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包容与理解。
这就是影片要传递给观众的女性态度,接受不完美的生活,努力让自己活得好一点。
有一个情节把这种态度讲得很明白,男友拿到钱之后一去无踪,美惠没哭没闹,不恨不怨,轻描淡写地告诉闺蜜,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
这样的反应非常真实,经过婚姻磨砺的现代女人,大抵都会有这样的气度,无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
在影像语言方面,导演虽然年轻却有一颗慧心,惜镜如金,字字珠玑,既有现实的质感也有影像的诗意,琳琅满目的窗帘,喻示了每个家庭都有光鲜的外表,夜色中的灯火,蜿蜒的公路,随风散落的日记,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场景,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画面,就能把人物的内心变化呈现得清清楚楚,无需言语,却能让人感受到千言万语。
故事每一步进展,都能让观众距离人物更近一步,理解更深一点,共鸣共多几分,看完了《洋子的困惑》,就如同读懂了当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以写实风格拍摄的电影。
描写西南小城中,普通人的普通烦恼。
风格有点像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 和 是枝裕和,这两位导演都是擅长拍摄家庭生活题材影片,细腻纪实、自然洗练的手法。
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记》《比海更深》等都是经典。
全程使用四川方言。
比起普通话(注意如果是纯北京话也是方言),方言往往可以更好地让剧本和场景融于一体,甚至里面的脏话都很有味道,比如「你个批婆娘。
」当然,前提是演员也必须是以方言为母语的。
本片演员都是四川或者云南人,所以这一条件满足了。
(以下小小剧透,不影响观影)五年级的洋子是美惠的女儿,美惠的妈妈早年离异。
两代母亲都有自己的执念。
美惠是有故事的女人。
她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年轻的时候曾远赴东京打工,在那里有她的初恋。
回到国内后,嫁给了前夫生下了孩子洋子。
生活打败了爱情,二人离婚了。
美惠对自己的婚姻充满遗憾,但是因为个性和工作繁忙,没能力(主观上也不太想)照顾洋子。
她向往爱情,哪怕遇到了杀猪盘 “睡了你哩人,骗了你哩钱” 。
洋子不理解为什么母亲不要她了,所以趁母亲接她来家里小住的几天,偷了母亲的日记,这就是所谓洋子的困惑。
洋子看完了日记,因为其中确认了是妈妈决定让洋子去与父亲生活,对母亲产生了怨恨。
同时,在父亲的家,她总是面临晚妈生的弟弟的竞争。
另外一方面,美惠的妈妈自从离婚后独居生活,也有自己的寂寞和执念。
直到她的前夫,也就是美惠的父亲决定帮她张罗六十岁生日。
两代人的前夫,两代子女,一起在院子里吃饭,当年的痛彻心扉,在时间和无法斩断的亲情面前都被消解了。
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很在线。
这个大概要占2颗星。
另外1.5星给了故事中的人物设定——没有脸谱化地描写离异后的家庭关系。
例如,老父亲专门提醒儿女给孩子他妈摆酒祝寿,美惠的前夫在她新男朋友面前说尽好话,都是很温暖的地方。
写实的拍摄手法展示了西南小城的生活细节和日常风俗,同时又藏着导演内心的小魔幻——广场舞的桥段,用了日本的电音音乐。
镜头单个来看也都很有味道。
但是,剪辑和镜头组合欠缺火候。
有几个地方本来可以烘托起小高潮,比如小朋友发现洋子书包里的日志拿出来当众念,洋子进来前观众都在期待冲突——这种冲突不一定是打架,可以近景描写面部和细微动作。
再比如洋子因为看到日记后,不愿上妈妈的车那场戏。
机位太单一,如果能从车外先拍雨中的孩子,在拉进穿透进入车内妈妈的视角,会有更好的效果。
结尾的高潮部分,美惠亲吻装睡的洋子,镜头语言过于单一。
如果不是黄小蕾的演技在线,可能就要跳戏了。
这部戏里,如果洋子爸爸的戏份更多一些,表现的张力可能会更好。
也许这并不只是洋子的困惑,这是一个女性群像的困惑。
祖孙三代,作为女性,这是一种被束缚的传承。
而每一个女儿,都比自己的母亲更想挣脱束缚。
婚姻是女性永远挣不脱的命题,虽然电影开头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可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外表光鲜,满脸疲惫又无可奈何的母亲。
婚姻是她一直思考的命题,从对爱情的向往,走入婚姻,然后又开始怀疑婚姻,直到如释重负的走出来。
女主一直在寻找一种自己跟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她不愿意被动的停留在不适合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她主动离开自己的婚姻。
可能这来源于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困惑,对自己的不自信让她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这并不代表自己不爱孩子,相反她的爱是一种隐忍,一种要让孩子去更好的地方的一种自我牺牲,一种默默守护。
一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又不全面,她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她只能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遗弃。
因此,困惑产生了。
外婆的困惑来源于封建思想枷锁的捆绑,以及对男人的失望,“因为受过伤所以更喜欢独处”。
妈妈的困惑来源于渴望思想的自由,以及不得不因为爱着自己的孩子,自我捆绑,陷入极度的爱与自由的矛盾中。
洋子的困惑则更单纯,来源于对家庭的耳濡目染,从外婆观察到自己的两个家庭,她不理解,为什么外婆总喜欢一个人,性格逐渐孤僻。
为什么妈妈不要我,不能跟我生活在一起,而她的身边总有想跟她结婚的人。
对于孩子,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理解。
可是对于大人,又陷入到不知道如何解释,渴望被理解又没有恰当沟通方式的矛盾中。
最终,因为一次家庭聚会,电影用一种近似于荒诞的人际关系叠加的手法,通过酒精,让外婆放下了心防。
妈妈饱含深情的一个吻,让洋子接受了妈妈的爱。
理解没理解,还不知道。
一个点燃了60岁生日蜡烛的蛋糕,让祖孙三代最终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
电影最后,一个妈妈坐在车里的长镜头,妈妈丢掉了牵动整部电影线索的那本日记本,她放下了过去,生活继续前进。
明明是互动环节,连问题都不问导演,上来就指点江山,发表自己对电影的感想,爹味十足,不需要问我就知道导演你想要讲什么。
发言说什么三代女性婚姻的不幸,希望洋子身上能够不要重演不幸。
我心想说你这看懂电影了吗?
姥姥和妈妈都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才选择离婚,妈妈为此承受了女儿对她的冷漠的代价。
电影讲的就是凭什么一个女性没有婚姻就叫做不幸,凭什么只有婚姻能够衡量女性的价值???
后来就更离谱了,各种演懂王,本年度听过最傻逼发言“关于女性主义,我要讲两句”再到最后的鼓励女性主义创作,简直觉得是直男癌反串钓鱼式发言。
真的,男的真想支持女性主义,哪怕是装的,也请先学会少说话,多提问,少当爹。
抛夫弃子的母亲与孩子洋子之间维持着表面客套的相处,孩子想通过偷看母亲日记的方式去理解母亲离开自己这件事,她看见了母亲在日记中写到的自己在婚姻中的苦与累,和放弃婚姻后自己的轻松愉悦,孩子嘛,不明白为啥婚姻中的女人会这么不快乐,她只知道母亲在放弃婚姻放弃她后找到了快乐,她恨她的快乐,因为这快乐在洋子眼中是她抛弃自己得到的,洋子本就觉得自己是被父亲和他的“新家庭”排除在外的,这也是为何她不想让弟弟知道他们只有一半的血缘,因为她觉得弟弟只有作为新家庭中的不知情者才会不排斥她这个外人,她又通过母亲的日记认定自己是被母亲所舍弃的,加之弟弟在知道二人的关系后拒绝了她的示好,这让她彻底陷入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魂这一自我认知里,她不再相信父母对她是有爱的,所以洋子拒绝了爸爸送给她的画笔画纸,也扔掉了母亲送给她的小熊公仔,结尾那场寿宴上的她看着在场众人推杯换盏间的闲适安逸,带着不属于这里的自觉在屋里假寐,但令她意外的是母亲闯入了她自我封闭的小小世界,给了她一个吻,母亲看见了她的不在场,这于她想必是莫大的欢喜吧,所以她不再假装自己不在场,起身帮母亲点燃蛋糕上的蜡烛,和母亲一起将蛋糕送给外婆。
在温暖的烛光中三代母女盈盈的笑脸交相辉映,洋子也放下了心中的恨意,她又再次相信母亲是爱着自己的。
电影《洋子的困惑》描绘了现代女性的情感症结电影《洋子的困惑》通过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女性主人公于美惠,深入探讨了现代女性的情感症结,并展现出人情味与烟火气。
于美惠是一位离异的单亲妈妈,经营一家小窗帘店,有一个帅气男友,但她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是否继续发展下去。
她还时不时地接女儿回来住一段时间,经营生意,拜访离婚的父母,维持着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种日常生活的琐碎与重复,是许多现代女性经历过的,她们的情感状况复杂多变,常常无法被理解和解决。
电影将这些情感困惑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产生共鸣。
女性主人公的成长与情感变化影片通过女性主人公的日记、她的成长经历和周围人的视角,展现了于美惠的成长历程,涵盖了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
观众可以看到一个懵懂的少女,一个初为人母的女性,以及一个经历过离婚的单亲妈妈。
这些阶段都是女性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每个阶段,女性都要面对不同的情感问题和挑战。
影片将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引导观众思考女性人生的转折点,以及如何面对挑战。
情感细节的呈现与共情电影《洋子的困惑》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将女性的情感困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展现了于美惠对女儿的爱、对走入下一段婚姻的小纠结,以及在离异的父母、上一段婚姻和现任男友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
这些情感细节常常无法被言说,但却能在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和共情。
通过影片的呈现,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女性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女性们所经历的情感问题。
结语电影《洋子的困惑》以独特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呈现了现代女性的情感困扰。
影片通过女性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周围人的视角,展现了女性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女性的成长历程。
影片还通过情感细节的呈现,让观众感同身受女性们所经历的情感问题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电影里展示了三位女性,两位母女之间的复杂性和困境。
故事情节虽然很平淡,但是却反映了现实,告诉我们母女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和关心。
最后的全家宴,所有的矛盾与复杂不过是生活的点滴。
黄小蕾演的也很好,这个演员能让人记住她。
这部电影适合一家人去看,引人深思。。。。。。。。。。
这部电影说是洋子的困惑,但其实是女性的困惑、人的困惑。
导演并不是探寻到了一条问题的答案并将它讲述给我们,而是像婚姻故事一样将一段体量较小的生活片段投射到荧幕中让我们发现问题,并且她投射的方式非常细腻、节奏舒适。
个人最喜欢的片段,是洋子和美惠两个血缘I人,在中式酒场后期孤身走到一个独属于I人的环境下感受到了对方,在那一刻彼此找寻到了归属感。
通篇观赏完,深深地觉得洋子和美惠正是我身边许多女性朋友的缩影,她们也许在爱情方面不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徘徊于追逐理想的爱情还是选择依靠,年轻的她们有时也会被表象所迷惑;亲情方面,洋子在重组家庭中在扮演着一个好姐姐的角色,美惠则一直在扮演一个好女儿的角色(并且根据我所看到的,好像离异家庭的女儿更执着于扮演好这一角色)但能看出来他们都不开心。
无论是洋子、美惠、外婆,他们都一直在追寻着自己想要的那份归属感——洋子感觉自己并不属于重组家庭,于是开始从“抛弃”她的妈妈身上寻找归属感,她偷走妈妈的日记想去了解她,想让妈妈成为自己的依靠;美惠在东北小白脸身上寻找归属感,但被甜言蜜语的表象所迷惑,被骗的人财两空(但好在她并不放弃)。
她们一直在找寻归属感,找到后如果失望了那就再找,再找寻失败就开始摆烂,或者用一些情绪来保护自己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像他们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很多人——包括美惠和外婆——认为自己找到的归属感其实是错付,继而离婚。
但也许,下一个、下下个在退去了激情和神秘之后也不过如此。
电影最后一段外婆在“中国式饭局”的酒过三巡后和前夫的第二任妻子和解,看似和解但我觉得好像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和解了。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都在扮演着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好像都没有真的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外婆不知道为什么和解就和解了、美惠和外婆不知道为什么不爱就不爱了、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是本该爱而爱不知为何。
其实这不只是剧中人的困惑,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困惑,祖辈的家庭会影响父母,父母的家庭会影响子女,代代传递代代影响。
但我相信社会在进步,正如剧中所表现的那样,从外婆失去归属后的自我保护固步自封、到美惠失去归属后的勇敢追爱、再到洋子失去归属后的勇敢质问“你为什么不要我”,一代代看似宿命但却再往好的方向改变。
正如当下的时代以女性为例,从五十年代的生育机器(无贬义,指生七八个孩子而无暇思考自己的意义)、到六十年代的夫妻吵架(发现不满),再到七十年代离婚重组(拒绝与筛选)...这其实是意识觉醒的过程。
我们开始对人生的意义提问了,在“为之”后开始思考“因何为之”了。
有了提问,答案就不远了。
洋子的困惑 (2023)6.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李珏 / 黄小蕾 郑雅匀
太好了。看到中间想抱抱洋子,看到最后想抱抱自己。
啊 洋子的。困惑 很喜欢李珏导演本人哇~谈吐很舒服
节奏很缓,演的不错
三代女性的困惑 很亚洲的家庭关系
片名叫“洋子的困惑”,还以为故事会以洋子的视角展开呢,结果是“洋子她妈的困惑”。这个母亲不想要女儿,觉得前夫更合适养孩子的故事,让我想到《暗处的女儿》,同样是以有道德瑕疵的母亲的视角展开故事,这个母亲的想法倒是很中国。两组母女关系的对照,如果最后不是这种刻意的和解,片子会更好。
第2080部,FIRST最后一部,找黄小蕾可能就是要她的四川口音,通过女儿阅读母亲的日记,去回顾一段婚姻的分离。当然洋子的困惑,不只是从儿童的角度看成人。但这不仅是洋子的困惑…这是洋子母亲美惠的困惑,也是洋子母亲的母亲的困惑……但为什么这么多困惑?女人苦于亲密关系。但或许只能在亲密关系的经历后找寻自我。影片将于十月全国上映。
本来想给三星,但映后导演的回答实在是太灾难了,导演想用一种取巧的回答来回避观众支出的非常不符合逻辑性的问题。。只觉得对观众不太真诚
《观众的死活》
3
烂
【7】精准动人。4:3画幅可爱自然,颜色好看,故事真诚,情感细腻。对三代女性的描写是真正站在女性自身出发用细腻,真实,自然的情感投入的映射的。洋子的困惑是对成人世界的不懂,美惠的困惑是对成人生活的不执着,母亲的困惑在于过往人生的不释怀。一场精准,无言,投入,放大的餐桌戏,如此尴尬又装腔作态的人生海海,一杯下肚。苦啊,太苦了,言行无状的女性困惑就是如此的。不执着。不甘心。不解。不难过。
慢慢悠悠 索然无味
想玩儿结构,可惜不仅内容无趣,结构也玩的不6
春潮后又一部关注三代女性的影片,家庭中的事有时没那么容易解答出为什么,在反复拉扯中获得新的感悟,虽然还在迷雾中,但终归还在成长。
创意80分,完成度60分,节奏40分。青年导演的所有弱点都在节奏
我本来想给4分,但是看见骂演员的。我觉得我应该多给一分。黄小蕾处理角色非常到位。一个自私没有文化的女性分寸感,熟练的方言表达,方言普通话的表达。都是细节。让人信任这个角色。导演对三代女性的勾连很细致,通过一本日记,而且是女儿读出来。有过共同原生家庭经历的人很能理解。生而为人的自私 趋利 享乐。很细腻。
真实与共情之间差一些节奏,最后一场戏质量蛮不错,事件背后余藏感情。
平遥6 结局抓马的六十大寿餐桌上表达三代女性的婚恋情感 只有这一场戏拍的还不错 前半段极其浅薄的刻画母女关系 洋子的困惑通过争吵表达
没想到李珏是本届平遥华语电影藏龙单元唯一一位女导演。她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观察,自编自导出一个关于母女三代人之间难以融洽的微妙关系和诡变张力的故事。困惑是一个家庭内部 的轮回,三代女性之间的关系,同样应用于男性,这是东方式家庭的缩影,代际之间的缺乏交流无时不刻在让人疏离。电影也取景于云贵川三省交界,一个全世界最窄的城市:盐津,而电影也试图通过地域景观给出答案:一条路只能一直走下去 ,家庭需要沟通。
2023.10.21成都博纳环球中心旗舰店2号厅超前点映暨映后见面会,见了导演李珏、制片陈宏、主演郑雅匀小朋友。导演回答提问很真诚,说没钱,有什么资源就用,郑雅匀给我签名的时候还注意到了软头和硬头的区别。电影讲的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小女孩对父母和家庭、社会的困惑,主演母亲是闯关东的玉书,即黄小蕾。节奏很好,最后一场饭局戏简直要笑死我,哈哈,大家赶快去看,他们是真没钱,估计过两天就没排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