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去过北爱。
当时和小伙伴一行人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没有欧洲人伴随阳光可蔼的微笑,这里的人走路几乎都是低着头,保持着距离。
没人和我们搭话,整整三天,我们没有找到机会和任何一个当地人闲聊。
于是,尽管去过,Belfast在我心里还是一个标签,并没有太多故事。
然后,看到今年奥斯卡的片单后,Belfast是我想最先看的那部,我觉得我们之间还是有些故事。
黑白调的Belfast,我一点都不惊奇或是陌生,彷佛它在我的记忆里也是如此。
电影讲述的是那样一个紧张的时代中,一家人的温情,包含对家乡的爱与眷恋,但他们最终背井离乡,离开、迷茫,然后留在新的地方。
这部电影抛给我一个问题:我对家乡是否有这种难以割舍的深情呢?
我对家乡大部分的记忆,是家和学校。
我一直用功读书,也并不清楚那里的每一条街道,街道上的人、事和变化。
等我长大,我就开始了异乡路途,我在北京读书,去了很多地方,当然也会回家,但对于我来说,爸妈就是家,回去是为了看他们,而不是重新和那些街道相遇,感受。
我也记得为了修路砍掉的老桃树,早上六点半前免票的人民公园,我最喜欢买练习册的书店,我爱吃的麻辣烫和臭豆腐。
这些记忆片段,是我的故乡情感。
我仿佛能通过这些片段,和那时的自己重新相遇,看她兴奋的摘桃枝、逛公园、买书、买吃的,我想她的时候,会去这些地方找她。
我们生命中所有到访的人、地和事都会成为这样的记忆标签,让我们尽情去体验过去,重遇自己。
也许,不是放不下那座城,那条路,而是那个,自己。
今年的奥斯卡太多的出乎意料。
坐着看了俩小时,竟然错过了Will Smith打Chris Rock那一巴掌,只看到他回到座位后嘴巴一张一合,却没有半点声息。
朋友问是不是我家电脑坏了,而我以为他是在跟Rock对唇语。
最佳男配合最佳剧本改编都给了Coda,已经很意外了,没想到最佳影片也被Coda收入囊中。
结局揭晓那一刻只觉难以置信。
很早就把赌注下在了贝尔法斯特这部电影,再不济也还有狗力吧,困惑于是什么评分机制把coda推上了学院最高奖项?
还好劳模姐最佳女主实至名归,Jane Capaine也捧走了最佳导演奖。
把娃放倒后看到无删节版打人实录,毫无防备的,这一晚上就在不解与震惊两种粗暴又无力的情绪中交织反复,像2922年一个个充满错愕和不解的夜晚,在星辰和月光中化作烟云。
当新的一天在寂静漆黑的夜里悄无声息地来临时,当昏昏欲睡的神智像天空的云朵般飘忽不定时,一个念头坚定地从心底窜了出来。
我要为自己心目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写一篇影评。
电影是一种充满形式主义的叙事方式。
深深浅浅的台词表达思想,远远近近的镜头实现时空转换和连接,恰到好处的音乐流光溢彩,而入木三分的表演则像一扇窗,窗外是真真假假,是光怪陆离。
而最本质的,是在各种感官体验所带入角色与剧情后建立的一种连结。
所以每次唏嘘不已的都是那些可以看到自己生活轨迹的影片。
而这篇影评也充满了个人主义气息。
自1960年自1990年,北爱尔兰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暴动冲突。
很难说清是被政治利用的宗教冲突还是宗教势力和野心膨胀后对政治权利的诉求。
无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以天主教为首的民族主义想要北爱独立,而新教教徒则支持北爱继续归属大英帝国。
跟历史上所有暴力冲突一样,某些组织的争端直接影响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而巴蒂一家关于移民英国和留在贝尔法斯特发生了分歧。
小男孩巴蒂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三代之家,爷爷奶奶乐天知命,爸爸辛勤工作,妈妈全职在家里抚养三个孩子。
作死新教徒,爸爸拒绝参与新教徒组织的暴动,被组织者威胁,因此想离开贝尔法斯特,举家迁往伦敦。
而妈妈则不愿离开她出生长大的地方。
最后因为巴蒂被卷入一场暴动,妈妈痛下决心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走的时候,爷爷刚刚病逝,垂暮的奶奶站在街头,看着公交车徐徐开走,说,go,go now,never look back。
走,现在就走,永远不要回头。
那是一个灰色的早晨,天空是灰色的,马路散步灰色的,周围的建筑物也是灰色的。
大街上空旷寂静,可以清楚的听见环卫工人大扫帚跟水泥地有节奏的摩擦声。
爸爸用背篓背着我的大箱子,妈妈手里提着一大包吃的喝的,妹妹也拿着一个包,我们默默地穿过清晨的街道和巷落,走去河对岸的长途汽车客运站。
汽车开动,我挥手与父母告别,坐车到贵阳,在朋友家住了一晚,搭乘第二天的航班飞到北京。
再在朋友家住了几天,一个人拖着大小两个箱子从首都机场飞到亚特兰大机场。
那是十年前,我告别亲人和朋友,告别家乡,从此在异国他乡定居。
而我的妹妹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有好几次,迁往省城的机会摆在眼前,她选择了留守在那个我们出生长大的小县城。
她像极了贝尔法斯特里的妈妈,心满意足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在冰冰的亲情和友情包裹之中。
很多年前,我很不屑也无法理解她的选择。
而很多年后,当我更真实的触及生活柔软而感性的本质时,当我在遥远的大洋彼岸面对爸爸中风住院只能无能为力的焦虑和担忧时,当我遇到很多不走心的人和事,我对她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认知和认同。
每个人都有走出去的理由,也有留下来的理由,或许后者包含更多的勇气和责任。
所以贝尔法斯特是一部献给所有人的电影。
献给那些分赴他乡的人,那些留下来的人,那些永远离开的人。
【致留下的故人,远方的游子,以及所有迷失的人们】一语道不尽乡愁,影片最后的文字让我们陷入了深思。
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意离开舒适圈,离开熟悉的地方呢?
可是,生活不可能一直如你所愿,总有那么一个时刻需要你去做出改变。
这是以孩子的视角所呈现的一部电影。
关于时代的变迁,关于游子,关于漂泊,关于家,温暖有力。
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不论是漂泊还是守候,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但是,那些漂泊在外的人,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和家乡,和家人相隔多远,你都要记得,他们在家里等着你回家,那里永远是你的避风港❤️
这是一部关于童年和故乡的温情电影多数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色彩都会有所丢失。
但那时所看的电视、电影却是十分鲜艳的,就像它们被涂抹在了大脑中,多久都不会褪色。
本片正是用这种方式展示了50多年前,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普通社区里,小男孩巴迪平凡又波折的生活虽然巴迪身处分歧和冲突的中心,社区里的天主教家庭遭受到了极端新教徒的大清洗,但他显然更关心怎样跟学校里心仪的姑娘搭上话。
巴迪的父亲在英格兰工作,几周才能回家一次,家庭也深陷税务危机,但巴迪也只关心父母带自己去看的电影和话剧电影很巧妙的将小男孩的快乐与大人的烦恼分割开,用了大量温情复古的歌曲充当了粘合剂。
观众既能重拾童年的记忆,又能体会成年的不易最终爷爷病逝,巴迪一家为了躲避混乱以及父亲的工作离开了家乡,奶奶则独自留下。
电影在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中落下了帷幕,画面上出现了如下文字For the ones who stayedFor the ones who left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
贝尔法斯特的天空离屋顶依旧很近,和平墙也还在那。
北爱的民族问题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冲突两方有血债累累的伤痕,影片通过一个家庭、孩子的视角揭开了故事的一角。
作品克制、优雅、真诚,避开了牺牲等讨巧的要素,坦诚地展示着一个家庭如何处理经济压力、生离死别和教育孩子的问题,生动且动人。
片尾的For the ones who stayed,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让我动容,尤其最后一句。
梵高的作品饱含他的热忱和温柔,叔本华处处流露着他的阴郁和消极,但我认为他们的内核都是对这个世界深沉克制的热爱,他们的眼睛是悲悯的,正如这部电影。
我们通常不会去在意那些平静的日子,总觉得它们平淡少了份刺激。
只是,当灾难或纷争降临我们才会体会到那些日子的珍贵,可以自在地笑,自在地享受阳光,自在地去寻找角角落落里的美好。
愤怒的年轻人拿起燃油瓶砸向那些所谓仇人的家门,他们砸碎的不只是别人的生活,还有自己被谎言蒙蔽的良心。
岁月会留时间让他们去悔恨,为自己的当年忏悔和赎罪。
当每个人最后只能选择逃离,也许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至少在异乡,即使水土不服,即使无人问津,一个人至少能在一片小小的天地找到在家乡已被污染的净土。
我从16开始每年都会关注颁奖季,到今年也有5年了。
我知道电影当然不是为了奖项而生,但是哈,从颁奖季的热门电影里就能看出大众电影的流行趋势。
《贝尔法斯特》就是今年的大热,所谓的低配《罗马》但显然和《罗马》二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部电影拿到了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第一名。
一般来说在多伦多获奖,奥斯卡之夜上的收获觉得不少。
So,来谈谈他的奥斯卡前景吧。
首先技术类的奖项,我觉得都没啥机会,应该是《沙丘》或者《西区故事》包揽。
最佳摄影应该可以提上名,剪辑应该也可以,但获奖几率感觉不大。
但每年的最佳电影得主在这两个奖项上至少有一个获了奖,所以……?
然后是最佳原创剧本,最大的对手是《甘草披萨》的PTA。
我感觉两人是50/50,都有可能。
如果能拿下这个奖,那么最佳电影的得奖几率会越来越大。
接下来到演技类的奖项。
整部电影的卡司真的没什么挑剔。
大家演得都很棒,如果有最佳卡司这个奖的话,这部电影肯定赢了。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四个演员集体报配角,真的很拥挤哈。
首先从最弱的开始说。
多南饰演的爸爸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发挥的地方,动不动就出去工作了,这个角色给我的感觉是为了突出妈妈而设定的,甚至连一场单独的独白都没有,显然很限制演员的发挥,但最后酒馆唱歌的戏,oh my god! 我可以!
如果评委和我一样在看这场戏时感到下体湿润,那提名应该很有戏了。
巴尔夫饰演的妈妈在电影中有多个Oscar moment。
但可能因为剧本的原因,在加上她演的有点用力,我感觉她的表演不是很有说服力。
然而我看国外影评人对她的评价很好,同时妈妈也是唯一一个相对立体的角色,提名应该没什么问题。
爷爷奶奶相比较爸爸妈妈的角色要更讨喜一点,特别是爷爷。
不得不说两位老戏骨的演技是真流弊,仅凭几个眼神就将一个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effortless and accurate. 奶奶的角色和爸爸一样,发挥也不大,但丹奇就是丹奇,结尾处的喃喃自语,让人回味无穷。
丹奇可能年纪大了也不怎么公关,所以可能不会被提名。
爷爷就更棒了,角色讨喜,演员优秀,仅凭和孙子在医院里的那场对话就能成为卡司中的MVP。
和奶奶的逗趣儿也很讨观众们的喜爱,同时演员Hinds也很适合拿奖,打拼了大半辈子,有一定的名誉,拿个男配角的奖也是应该的。
然后是导演。
我觉得不该提名,导演的拍摄手法多少有点刻意,而且电影给我感觉也不是很流畅。
但是在目前为止影评人和风向标的提名来看,提名应该是稳的。
赢是不可能的,Jane is watching you.到了最重要的最佳电影了。
我觉得会赢,而且我觉得很适合赢。
在这样一个疫情大背景下,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没有办法回到故乡,这些伤心的事情难免会让人怀念从前的时光。
《贝尔法斯特》这样的糖水片就很合适,精准地打击到了评委的要处。
所以我觉得很值得赢。
如果不想看我说的这么多废话,这里有总结。
最佳电影:赢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女配角:巴尔夫 提名最佳男配角:Hinds 赢,多南 maybe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maybe 赢最佳摄影:提名
和罗马,上帝之手前后脚看的,被罗马碾压的渣渣了,最好的乡愁电影是日本电影。
北爱尔兰虽然在爱尔兰岛上却是英国的,与不列颠隔爱尔兰海相望,北爱尔兰内亲英的新教徒&亲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共处是一切矛盾的根源。
1969年北爱尔兰的天主教教徒&忠于英国的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
英国军队进入北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军也随即成立并宣称保护天主教团体。
直到1998年冲突双方签订了《耶稣受难日协议》(也称贝尔法斯特协议)宣布停止暴力组建联合自治政府,爱尔兰也删去了宪法中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达成了表面上大体的和平。
英国最终只留得住半个爱尔兰,祖上留下的基业在自己手里断送/火花生物洗衣粉/女主一直说的“go over the water”,一切都会不一样了,这个water只是窄窄一个海峡爱尔兰海而已;海峡那面也是同宗同族/爷爷牵着奶奶起来跳舞的那一段好温情啊。
爷爷经常引用爱尔兰的诗人叶芝的诗,真美好/街头冲突中Buddy巴迪因为被邻居女生带入了骚乱还顺手从被砸的店里拿走了一盒洗衣粉妈妈知道后大怒带他回店里归还却差点遭遇不幸。
一家人在胆战心惊的一天劫难过后Buddy的手中依然紧紧抱着那盒洗衣粉,也最终选择背井离乡。
年仅9岁的Buddy不关心父母的争吵、妈妈紧盯着的税单、街道外的冲突,只关心能不能娶到心爱的女孩凯瑟琳和当足球运动员。
贝尔法斯特,1888年开始建港,自1920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想必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于这座城市的了解,仅止于网络搜索的这段词条,陌生而遥远,找不到丝毫亲切感。
然而,对另些人而言,它却无比重要。
因为这座城市记录了他们最重要的童年时刻,书写了他们最珍贵的故乡记忆,任时光荏苒、岁月不期,它依然铭刻心间,深深地融入了血液,慢慢地化成了诗篇,它的每字每句都耐人寻味,满是伤怀。
电影《贝尔法斯特》便是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写给自己的一首情诗,这位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导演,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情调,为我们讲述了他故乡的童年往事,里面既有邻里无间的嬉戏,也有城市冲突的纷乱,既有情窦初开的甜蜜,也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但五味杂陈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导演内心对于这段记忆深深的爱:特别的黑白画面,让故事陈述得更加单纯,不沾浮华;悠扬的旋律配乐,营造出孩子心中的童真与无邪;几乎贯穿全片的低机位和仰视角,则更好地展现出一个孩童眼中的主观世界。
在这9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仿佛也成了片中的男孩,跟随着他的脚步与眼眸,一起体验那段难以磨灭的故乡之情和童年之忆:虽然父亲为谋生计被迫经常离乡,但母亲仍给予了他挚爱的陪伴和向善的教导,爷爷则成了他解惑爱情、感知成人世故的开导者,安静的奶奶无时无刻在细节处流露出对他的关爱,她是身边温暖的依赖和坚强的榜样,寡言少语更显爱得深沉。
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他们对一生所爱的真诚与专注,都让男孩建立了相信爱情的执念,也拥有了明辨真、善、美的心灵......虽然相比如今世界的缤纷多彩,童年的街道与房屋自然是单调而黑白的,但当父母带他走进梦的影院和戏院,他依然能够去感知未知世界的精彩(《公元前一万年》《飞天万能车》),去体悟面对困境和挑战的勇气(《双虎屠龙》),去发现丑恶面貌下心灵的善良(《圣诞颂歌》》)......这份对故乡的爱是弥足珍贵的,当时空变换、青春渐逝,童年的点滴碎成了回忆的断章,对故乡的追忆与留恋也就不自觉地化作了难掩的缕缕伤怀,情到深处,导演便将伤怀转变为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一句句亲切的对白,一曲曲浓情的旋律.....用诗意的艺术方式,向我们吟唱着他内心的快乐和伤感,也以此献给留在故乡、离开故乡,回到故乡,迷失故乡的每一个人。
《贝尔法斯特》,一首导演写给自己的情诗,若要为它起一个题目,我想就叫:有一种伤怀叫故乡。
入围奥斯卡的片子,在综合水平上都不会差到哪去。
碰巧在贝尔法斯特待过一段时间,影片取景画面历历在目,画面从片头的彩色跳跃到正片的黑白,有一种怀旧感,口音也是正宗的北爱式口语。
影片是通过一个孩子视角来讲述战争,老戏骨和熟面孔很多,喜欢朱迪丹奇的表演。
个人觉得分数打底了,很多年后会成为经典。
三星半。运动镜头很流畅。Van Morrison快要承包BGM了
一部《人的迁徙》。多数电影聚焦移民以后的生活,《贝尔法斯特》则关注决定移民前的犹豫和挣扎。感动都来自我个人非常相似的经历,哭瞎了,评分很私人。
其实还不错,肯定算不上糟糕,奥斯卡级别的开局,结果导演并没有能抓住更优秀的故事脉络,虽然有一家三代的生活史,但却有点轻佻并没有那么厚重,模特出身的女主演得不错~
从黑白到彩色,从彩色到黑白;人们走走停停,生死迁移。城市,却永远驻留这里;怀念好的,也铭记坏的。与《罗马》同根同源的“个人史”,人性美成长教育再到表演交锋…示范高分作文怎么写的意识虽规整,但也在方向选择上略微陈腐。好在Jude Hil的表演才是给电影带来新鲜东西的关键,从首幕开始,任凭共演有多少成熟经验的演员或早已封神的国宝,都移不开对他的关注。
导演用相似的美学风格拍摄了一部全方位降级的英国版《罗马》,很私人(里面小孩还在看《雷神》的漫画)但也确实能力有限,个别佳句出彩但完全无法连贯情感。不过看的时候突然想到咱们也能拍部中国版《罗马》,黑白画面的80年代首都小孩在胡同家属院中玩耍打闹,偶尔有经过的大学生会逗他给点冰棍小零食什么的,直到有一天看到他们衣衫褴褛跌跌撞撞地逃进胡同......
???奥斯卡大热门?what???
像是春日午后小憩时做的一场梦,亦或是多年后翻起的一本童年相册,那些儿时粉红色的回忆一下子涌上心头。它和罗马还是不一样的,卡隆的记忆里有痛苦的部分,到了这里无论是纷乱或者别离都谈不上痛苦,无非是一皱眉头的惆怅,剩下的只有畅想着的和小情人无限的未来。
又一部奥斯卡呼声高的怀旧影片,在金球奖中获得最佳编剧奖。演而优则导的导演自己也出演,非常用心地再现了对自己故乡—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及60年代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各方面的制作都很精致。可能所说的地方和时代与我们太远了,非英国的观众,似乎难以被感染许多。
colourful inside
2.5 宗教,故土,诙谐,哲理,爱与分离,以这种近PPT方式呈现,浪费情感,削弱共鸣。
对于故乡来说,每个人的情绪都不一样,对于外人来说确实很难揣测。个人还是蛮能理解那种“走出去”和“留下来”之间五味杂陈的感觉。影片选择孩童视角,确实可以把冲突点处理的在平滑一些。有机会蛮想去北爱看看这个港口城市。
诡异的精致,从表演到调度都给人种娃娃屋的错觉,错置的历史和人物更凸显了“乡愁”的空泛
黑白影像,对称构图,走火入魔这一块儿恰好处于《法兰西特派》和《罗马》之间,中产阶级童年怀旧往事,一些纯真的点睛之笔掩盖不住表达的纯粹。不论是褒奖还是贬低,肯尼斯布拉纳都是目前好莱坞最会拍开心麻花的导演
又是一部又空又长的mv 好多镜头刻意得让我反感…
教科书级的摄影,流动的24格布列松。
这片子看起来好像哪都没有什么大毛病,但就莫名有一种特别偷工减料的感觉。
可以理解导演的童年粉红滤镜(虽然这是部黑白片),但是回忆里的父母似音乐剧演员一般的美丽且能歌善舞会不会也太失实了
黑白片能够让人更关注剧情和演员表演,小演员的表演和信仰矛盾的冲突让影片上升了更高档次
罗马的拙劣仿品,想炫技想玩艺术想做深沉想抒发乡愁,却忘记电影最根本的讲故事。这好听点叫散文诗,难听点就是流水账,再加上导演的奇怪品味,让所有对白腔调都好像在演舞台剧一样,妈妈咪呀,今天开始我正式加入KB抵抗组织。
喜欢看作者回忆录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