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时候一直以为是在很高纬度的地方拍的,很多场景纯净得像童话。
影片中的mom实际上是一个很可怕的家庭成员,嘲讽、否定、命令、施压,潜意识里想要站在统治地位,左右儿子不止言行还有各种衣着细节,比如在父亲葬礼上,她只会指责你哪里不好,而不把如何变好告诉她眼中的“slow”儿子。
她对避风港海伦的态度其实也是在孤立nitram,爹说“你总是想要激他”,种种行为很有可能在nitram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面起着催化作用。
说不normal好像也挺normal。
他知道他妈不怎么爱他,也知道自己不正常,但不知道该怎么变得和其他人一样。
我并不认为他是常规的疯子形象,他会真心实意向海伦道歉,他直接导致海伦死亡的那场车祸,干扰司机这种举动很有可能只是他表达亲近和示好的一种途径,只不过他以为都会没事的。
Nitram也不完全是双相,和Jamie两次对手戏都表现出很明显的克制,他甚至还知道他爸的问题出在哪里,沙发上暴打他爸真的有点哭笑不得,但感觉人物更加立体了,他对烟花、旅行、枪的执念是会转移的,倒不如说就是他身体里某种一只欠缺的渴望的落脚点,因为代偿性和报复性使之达到不被社会和法律允许的范围。
如果说这到头来还要回到反映社会和全人类的高度那还是算了,也不要用“低智”、“杀人狂”这种标签绑定,nitram就是nitram
内特拉姆 (2021)6.92021 / 澳大利亚 / 剧情 惊悚 犯罪 / 贾斯汀·库泽尔 / 卡莱伯·兰德里·琼斯 朱迪·戴维斯
他并非恶魔,有着细腻的情感,只是与世界格格不入。
智力有缺陷的内特拉姆完成了海伦未尽的心愿从美国归来,与母亲首次敞开心扉,诉说被困在躯壳里的痛苦,自卑而无力之感,他希望像父亲那样懦弱——自杀……
此时的内特拉姆已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他的母亲觉察到了,却无能为力。
临近尾声很精彩,内特拉姆为了迎接母亲的来访,把所有枪支分开藏起来,里里外外打扫了房间,洗了个热水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在户外夕阳下佯装喂狗。
母亲为他带来了派。
边吃边聊的过程中,母亲意识到儿子已病入膏肓,她最后一次为他盖被子道晚安,不安地独自离去。
天亮后,内特拉姆被闹钟叫醒,戴上海伦送他的项链,弹了海伦教他的曲子,穿上海伦送他的旧外套,亲吻了镜中的自己,完成了告别躯壳、告别不友好世界的仪式,然后前往人流密集地,无差别射杀了35人……【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澳大利亚导演贾斯汀·库泽尔当年以首部长片《雪镇狂魔》获得戛纳入场券后,再以一部《麦克白》顺利晋升竞赛单元,一举成为戛纳嫡系成员。
成名后前往欧美拍片,没想到兜了一圈他又回到自己家乡,重拾当年处女作的犯罪题材,再次瞄准心狠手辣的杀人狂魔。
今年的新作《内特拉姆》再度入围竞赛单元,并成功拿下戛纳影帝的桂冠。
枪击案大屠杀的影片我们看过不少,格斯·范·桑特的金棕榈影片《大象》相信是最享负盛名的一部;《沙丘》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在成名前也拍过一部聚焦校园枪击案的《理工学院》,而前几年的挪威枪击惨案更催生出两部作品《于特岛7月22日》和《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
▲金棕榈影片《大象》以校园枪击案为题这类题材往往改编自真人真事,库泽尔这部新片同样地,将焦点集中在塔斯曼尼亚枪击案的凶手身上。
然而,有别于还原真实的案发现场,或渲染血腥无度的作案细节,导演着力于对罪犯的分析研究与暴力起源的思考,枪击案发现场只在最后短暂出现,根本没有正面的血腥屠杀描写,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几乎没有杀人情节的杀人魔电影。
这种手法与导演的处女作《雪镇狂魔》如出一辙,用青春成长的叙事来展现边缘青年的成魔之旅,从家庭关系、精神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切入分析这个冷血杀人魔。
库泽尔相当擅长人物研究,从主人公和父母的关系出发,他一面受父亲纵容溺爱,另一面受母亲严厉管控,导致他与母亲有一种病态的关系。
他离家出走后在一位年长女士身上找到一种柏拉图式的感情,却以对方意外身亡而告终。
他获得巨额遗产后愈发迷恋枪支,最后在父亲的离世后陷入绝望,最终走上万劫不复的悲剧道路。
▲精神情绪飘忽不定的主人公导演将不动声色的暴力美学风格渗透到日常生活情节里,既令人侧目也令人猝不及防,比如主人公失控殴打熟睡的父亲,母亲却冷眼旁观的一幕;他独自驱车前往别墅,并射杀住所里夫妇的场景,均透过极其克制冷漠的视角展现,颇有奥地利电影大师哈内克的风范。
而塑造人物时更凸显出丧失理智逻辑的行为,比如主人公先后两次在副驾驶玩弄方向盘,在富婆逝世后独自出游洛杉矶拍下视频录像,类似埋下伏笔的刻画就像一个定时炸弹让观众惴惴不安。
这种弥漫着压抑氛围的美学与专注人物心理的叙事处理,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美国独立电影质感,回想一下范·桑特和哈莫尼·科林等导演的早期作品深有体会。
然而,这次新片相比《雪镇狂魔》并没有超越太多。
导演表面上有意不下结论,让观众自行推断主人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却始终不免落入俗套的困局。
剧本的用意并不在美化主人公,却仍然将犯罪逻辑强加于他无意识的行为之上,比如暗示缺乏双亲关爱、父亲离世等,引导观众得出结论,这种因果关系有悖于他飘忽不定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赢得本届戛纳最佳男主角最后用字幕卡将这件惨案与枪支管控扯上关系,更令人大跌眼镜,远远偏离了人物研究的主旨。
虽说警惕枪支落入到精神病人手上具有现实共鸣,然而,最后除了一声哀叹之外,影片并没有对边缘青年误入歧途有更深层的反省,只不过是为其写下了悲哀的注脚而已,这和我们看过的好莱坞杀人魔题材又有多少差别呢?
幸好,库泽尔选择了一众实力派演员助阵,高水准的发挥维持着可看度,不论是母子两人火花四溅的对手戏,还是男主角的个人演绎,都令人惊艳不已。
特别是卡赖伯·兰德里·琼斯,这位名不经传的年轻演员将人物时而天真时而邪恶、时而冷静时而癫狂的状态演绎得栩栩如生,戛纳影帝的头衔实至名归。
人们普遍更接受的是阿甘、雨人这类正面弱智的励志故事,抑或是Joker、JinX这类反面心理缺陷角色,但要是拍的真实、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匪夷所思的成长故事,那就太令人反感抓狂了;这效果就类似黑夜骑士中的小丑的台词“炸坦克问题不大,但要炸校车人们就吓疯了”,要符合人们的预期,人才会接受,士兵属性的一部分与死亡相关,被恐怖袭击也不会引起恐慌,而学生和校车不行;弱智有天生短板,那么有些特殊技能也符合预期;邪恶要有归因和来源,要有人可以责备,有办法可以清除,没有就不行,人会难以接受。
所以在有些荒诞的真实世界里,一个弱智不怎么费力就得到了陌生人的关爱和理解,no fxxking way;那陌生人还是个孤寡女,澳洲博彩业寡头继承人,no fxxking way!
想尽办法也是没有道理可讲。
我不觉得电影最后的字幕是创作者的妥协,也不觉得是词不达意的落脚点,我就觉得是故意的。
这是一件没道理可讲、没人可指责、无处归因、文明社会共同作用下的荒诞至极的恐怖事件,我们必须 找出他的原罪!
要怪到什么事情上去。
那就怪枪支法案好了。
怪异吗,扯淡吗,真实世界里就是这么干的,12天内所有人,都迅速同意了,就这么定了,我们就怪它。
結束掉內特拉姆之后想哭。
他说,我时常不能感到镜子里的自己是谁,我感到这个人和我很遥远,我不能进入他的身体里,我不能指挥他让他变得好起来,像正常人一样。
妈妈,你和那些在学校里称呼我名字,叫我retard的人都是一样的。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在矛盾的极点仿佛看到碎片里的我的样子...对于那些人突兀的死亡和让一条思路滑向它的末端一样干燥平白,我在他身上不能感知到丰富的情绪,只有一团冗杂的厚重不可描述的偏向于愤怒的火焰,在我们这里被称为绝对的恶。
他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的放松过,像看过攻略真正明白自己在进行游戏的玩家,那些善意的行为都来自模仿,一部分玩家如果速通了游戏,一直打输,或者对关卡疲惫,会选择在游戏场里走来走去、抽烟等待结束,不管怎么样,这类玩家最终总会对所有人说再见的,会希望大家好好玩下去的。
还有一部分玩家也具有以上那些特质,但是不能感知一根烟忍耐的时间有多久,又或者只是更喜欢火,于是举起枪,让这个空间里的所有人都消失。
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他的心理不就是三岁小孩的心理吗,难以教化的,自私的,难以理解常识的,对悲喜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
真的需要你们用所知道那么多心理名词套上去吗,分析那么一大通干嘛?
最后对枪支管理的警示不是很好吗,怎么就拉低b格了呢?
难道因为不自由,不人文?
管理好枪支,才能保证你自由活着,才是对无行为能力人的人文关怀。
给无行为能力者递刀子的人才是那个凶手,不是吗?
智力缺陷的人本就不能强行融入正常人社会,对两者来说都是会有伤害的。
54分钟左右,留声机渐渐地要坏掉,里面传来变了调子的歌剧,这个隐喻实在是太恰当和巧妙了。
男主的心,从海伦的逝去,彻底走向扭曲了。
每个人都值得一部传记。
即使他不能正常地应对世事,不能有效地控制情绪。
他也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也有权利追求所爱。
当爱他的和他爱的都远去,当他对世界的认知只剩恶意的时候,可能只有端起来的枪,以及扣动扳机的一刹那,才能找到一丝依赖和心理安慰。
因果循环中,枪支的滥用只是扩大了结果的恶性程度,枪支的管制也无法解决人心的问题。
结尾的文字说明并不像是导演对影片的收尾,而更像是对世道的控诉。
男主的表演张力真令人震撼,捯饬起来满身贵气,邋遢起来失魂落魄;眼神中的天真、柔软、温情…无助、茫然、失落…懦弱、逃避、悲恸…犀利、冷漠、狠绝…与角色的情绪贴合度极高。
母亲的角色其实很难把握,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作为母亲的心酸与无奈。
无疑她是爱孩子的,并且也曾对儿子寄予厚望。
但这么多年过去,她也在寻找与儿子相处的合适分寸,当面对儿子失常的举动,她也在考虑该如何应对以及找到劝导儿子的平衡点,但每个人都有能承受的底线不是么。
母子最后的爆发点,应该是葬礼一段,儿子以自以为最严肃认真恭敬的方式,出席父亲的告别式,却无疑在母亲眼中是个花哨的小丑,是对自己爱人的不敬,是家庭的羞耻,所有的无法调和都在这一刻爆发。
我不知道如果是我,是否能比她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其实身边也有这样的父女,做父母的太难了,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却毫无章法。
无力、无助、无望…甚至怀疑自己,也怀疑这个家庭之外的一切。
一个人的病,扭曲的是一个家庭,比病人更痛苦的是家庭中的其他人,他们要在正常的世界,和所爱的亲人所在的世界里,两边对撞,无法解脱。
我们经常性的搞混一件事情,坏人之所以做坏事,并非是工具的作用,而是内因。
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工具?
内因在于坏人本身内在的思想有问题,而各种被称之为“工具”的东西不过是坏人实现做坏事情的手段而不是起因。
如果不弄懂这件事情,坏人依旧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与其控制工具,不如从坏人本身下手,这样才治本。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是一部澳大利亚电影,本片改编自真实的事件,发生在澳大利亚的1996年的亚瑟港枪击案。
犯罪分子在二十四小时内残忍的无差别杀害了35人,因为犯罪分子使用的是步枪,所以澳大利亚当局同年进行了禁枪令,不过这种禁令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并不是永恒的,没过多久,澳大利亚全国境内的枪支数量再一次创了新高。
《内特拉姆》讲述的就是这个犯罪分子的“前传”,说是前传,不过是为观众讲述了一下犯罪分子本身的成长经历,内特拉姆是一个内向的,且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众人嘲笑为怪胎,即使是成年后,内特拉姆依旧没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
父亲的宠爱使得内特拉姆变得很偏执,只有母亲才会当他是正常人对待。
偏执的内特拉姆后来交到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一个老贵妇,她有着可观的个人财产,但却孤身一人。
内特拉姆偏执的性格下,老贵妇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于是,内特拉姆便来到了老贵妇的家中生活,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生活在了一起,内特拉姆本人的生活也渐渐的开始有了起色。
然而好景不长。
在一次嬉闹过程中,老贵妇车祸死去,内特拉姆却活了下来,而遭受了打击的内特拉姆失去的不仅仅是唯一的朋友,而且还有自己的父亲,父亲因为被别人买了自己心仪的房子郁郁而终。
限制内特拉姆走向极端的那根弦彻底地断了。
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枪支,最终制造了一起震惊澳大利亚的无差别屠杀。
给犯罪分子做解释说明的影片一般都不好拍,本片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演员的演技很不错,前期的铺陈也很不错,但是到了后期,这一切的很不错变成了泡影。
创作者将这一切恶的来源归结于禁枪令的形同虚设,这就彻底的葬送了前期的所有铺垫。
如果你看完了本片,不妨思考一下,内特拉姆走到末路,靠的是什么?
是步枪吗?
性格的孤僻是需要治疗和引导的,这才是解决这些非正常人格的最好做法,内特拉姆的母亲是隐忍的,且对于自己的孩子是严苛的,这种严苛并非是针对,而是努力地将内特拉姆作为一个正常人去看待。
当然,母亲也只能这样做了,因为除了自己孩子这个身份,内特拉姆具备了一切自己母亲所厌恶的条件。
而与此同时,内特拉姆的父亲做了什么?
当然,这里不是谴责的意思,内特拉姆的父亲确实疼爱自己的孩子,他算是溺爱,但也不是溺爱,他不过是想办法维护自己孩子,且耐心的跟周围的人解释自己的孩子的现状。
他做的也没错,然而对于这种爱,内特拉姆却没法消化,甚至于在父亲沮丧的时候,内特拉姆选择的是暴力相向。
最终,这种暴力使得父亲无法对于现实有任何的留恋,悲剧的源头有了一个起点。
反社会的人格或者说人格的认知不全是有一定的源头的,内特拉姆之所以最终走向极端,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没法跟社会正常融入,且没有人愿意跟他一起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老贵妇是唯一一个愿意跟内特拉姆相处的人,当这个唯一失去后,内特拉姆便会陷入到一种境地,无人交流的人总是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内特拉姆本身就有心理问题,这种无人交流最终加剧了他的问题。
本片的最后将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指向枪支,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解释,内特拉姆的问题在于枪支,但并不全是枪支,枪支是他实现犯罪的工具,但实现犯罪的源头却是极端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他的心理问题,那么枪支换成了刀具,甚至是火柴或者木棍,什么都可以。
问题的本源需要追溯,然而好多人面对问题的本源却显得很费力,因为很好的安抚且慢慢的治愈像内特拉姆这样的人其实很麻烦,而管控枪支却是很简单,于是,罪恶的枪支问题再一次被提了出来,即使是没有丝毫的建设性意义。
《内特拉姆》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思考,绝非同情,我们需要剖析犯罪的成因,最终做出阻止犯罪的目的,然而简单的理论之下,执行起来却很难,因此才不如禁枪来的快。
……你好,再见
看完《狗神》回忆对卡莱伯的印象还停留在《芬奇》里只出演了声音却让我沉迷的杰夫,恍惚想起这部让他戛纳称帝的作品,被整个作品的各个方面都震撼到了。
影片是根据真实的社会恶性案件改编的,Nitram作为事件主人公Martin的名字的倒写出现,去展示了一个大家嘴里的犯罪狂魔的犯罪前的经历和人生。
从剧情方面我非常欣赏导演的两个字就是克制。
不血腥不暴力但压抑,他并没有试图去洗白他也没有构建一条情感通道给观众共情他,他做的一切都只是冷静客观的去讲述一个边缘人物所经历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样子。
看《我们与恶的距离》时罪犯的辩护律师即使被威胁谩骂也要坚持辩护的理由跟整个片子是有异曲同工的:了解他不代表要饶恕他和同情他,相反我们需要在制裁他之前竭尽所能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哪里有问题,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之后去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悲剧。
而这部影片的表现方式就非常居中。
男主并不值得同情或者原谅,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成因和压力。
父亲的纵容软弱,母亲的强势冷漠,遇到问题他的逃避心态和暴躁的脾气,对他人缺乏共情能力和规则感的一切都是形成结果的原因,摒弃情感共鸣或许我们可以做到理解但不接受。
电影的美术和摄影在我这里满分,是非常标准的美术教材。
橘色和蓝色作为两个最明显的色块去大面积对冲,让我感受到他情绪的起伏,在家庭环境里总是暴躁的,整个家都是橘色的,而他常面对的大海以及和Helen生活的地方却是蓝色的,只有少量橘红色灯光。
渐渐这个家变成橘色,原本父母的家变成蓝色,冷漠的失落的绝望的。
两个颜色像是情绪的两极,暴躁或消沉都不稳定。
他真正舒适的大多数时段是绿色的草地。
用颜色渲染情绪是电影美术非常必要且优秀的表达。
摄影配合的也很好,不管是颜色的传达,光晕,还是诸多透过铁丝栏杆和玻璃的镜头,无不透露着情绪和心情。
在如此克制的叙事下,这些变得弥足珍贵。
当然男主的演技无话可说的优秀,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演员和这个群体的人。
其实也没有人知道究竟是拿起枪能保护好自己还是多关心他人能减少犯罪,后者似乎能解决问题,但前者好像更简单。
私以为母亲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有力。
从形象上来看,母亲的下半张脸沟壑纵横,饱经沧桑,但是她的眉毛却总是那么整齐端庄,这是一个非常优雅的女士。
男主故意躲起来让她找不到,等到母亲崩溃大哭的时候,男主笑着出来了。
母亲说:“(他)嘲笑我的痛苦,笑得好像这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
”这时的母亲十分的难堪,因为她当众出丑且被自己的儿子嘲笑。
这个抑郁症的儿子,简直是对母亲的一种羞辱。
而且开头男主在外面放烟火,母亲却说邻居讨厌他们,这说明母亲是一个优雅端庄的女人,可是儿子却这样折磨她。
母亲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所以母亲和儿子之间关系才如此紧张,儿子才闹着要搬出去。
父亲对母亲说,你总是这样逼他。
母亲没有说话,因为儿子何尝不是在逼母亲呢。
母亲是一个坚强冷漠又麻木的女性。
她的儿子精神有问题,而她的丈夫软弱无能,两个男性都无法依靠,可想而知,母亲对生活的无望,她痛苦且无奈,她强撑着走过来。
父亲受不了打击淹死了,母亲在岸上离的远远的,在大风中扯紧衣服保护自己,她的傻儿子还一副懵懂的样子,母亲已经麻木了,甚至没有流下一滴泪,因为母亲早早地就彻底失望了,她不过是在苦熬。
男主是一个怪胎,与周边格格不入。
开头就是他小时候被烟花烧伤,结果长大后还是放烟花,被邻居吵,打扰邻居睡觉了,从这个动作来看,男主行为怪异,而且不懂得体谅别人。
然后男主不穿衣服吃饭,站在燃烧的烟花中间,和小朋友们做同学,说明他可能留过级,跟不上学校的课程,开篇种种说明男主是一个怪胎,没有人和他玩。
唯一关爱他的是自己的父亲。
男主遇见一个老女人,这个老女人接受他给自己除草,还不怪他的除草剂坏掉了。
男主觉得这个老女人特别好,所以和女人成为了类似恋人的关系。
老女人从形象上来看,首次出场穿着邋遢,眉毛都没了,她独居,且孤单,所以养了很多只狗,而且脾气好,因为车店里的员工叫她好心的海伦。
海伦和男主可能确实是恋人,虽然剧情中没有明确的表示,但是海伦曾经头戴鲜花脸上擦着粉穿着红裙子站在窗口,独居的海伦如此打扮可能是为了悦己者容,这个异性只出现了男主。
男主是没有人分寸感的,他对危险没有感知,对别人也无法做到体谅,他觉得擅自动方向盘很好玩,结果海伦死了,他自己没死。
对他好的海伦死去了。
他再次孤独。
但是他还有唯一关心自己的人——父亲。
父亲看上一套房子,结果房子被人买走了,父亲很伤心。
男主拿着钱去抢房子,他并不通人情世故,被拒绝了。
父亲受不了死了。
男主还记得当初父亲说买下房子就可以养牛,对男主和父亲来说,买房子就是一件很重要且美好的事。
但是父亲自杀了。
唯一关心男主的男人也没了。
男主还剩什么呢?
男主曾向杰米祈求友情,但是杰米第一次见色忘义,第二次被杰米吓到了,男主获得友谊失败。
这个时候男主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他生气的时候就喜欢打枪,从假枪玩到真枪,也越来越愤怒,最后酿成惨剧。
从整个剧作结构看,这个剧本很完整。
每一个人物塑造都很饱满。
而且导演拍的浪漫又悲壮,就像一朵开在血泊中的玫瑰。
非人的电影。
切入角度还挺新鲜,模糊掉枪击场面也合理。画面色调个人很喜欢。最吸引本人注意的是马丁母亲这个角色。至于是非,套用马丁对待他父亲自杀行为的看法—这世上过得不如意的人很多,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行凶,所以没什么好讲。
作恶的前奏。制作升级版《雪镇狂魔》,导演奖潜力选手。
给人一种无限的同情,不知道该如何去恨。
一部纯粹的关于恶的电影。男主从小就是一个反社会人格者,他对痛觉、对烧伤这样强劲的惩罚结果丝毫不敏感,甚至只记得这个事件让他上电视(被关注)了。他没有任何的善,对于helen的感情也不过出于对家庭的逃离的,在直接导致了helen的死后,连承认自己是罪魁祸首的勇气都没有。同样,他也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眼泪都不曾流。他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杀手,父母已经在极大程度上去理解他了,然而连他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更何况父母。影片结尾,他在枪杀当天早上亲吻自己在镜子中的脸,我想镜子中的自己也是恶魔的形象。整部影片看着太过压抑了,在事先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屠杀的电影后,从电影开始便在等这个注定的结果,仿佛等一场即将到来的死刑。反高潮的处理虽然加深了影片的余味,但却无助于观众发泄压抑,一切都闷着,让人不敢再看第二次。
我们终于等来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却仍像盲人摸象一样,对骆驼以及它所生存的沙漠完全陌生。
2.5。普普通通的电影
只有我爱慕Essie Davis备受摧残的容颜。对于剧场化风格化的影像期待太大了,心理落差一下子有点大……但是结尾是节制优秀的,没有exploit任何。
Justin Kurzel前两部作品都以视觉盛宴的大战结束,这次我也期待着,但看了个克制的结尾。明显的跳剪痕迹让我本以为如果由着Kurzel的性子拍,肯定是绚烂的血光脑浆。但是Kurzel在戛纳很诚实地说拍到最后“他不知道怎么导,Caleb不知道怎么演,突然失去了和角色的联系,所以就到此为止。”一个探究恶魔如何养成的故事,很传统也很细腻,Caleb Landry Jones绝了,做音乐的人的节奏感很棒,其他演员也很棒。
无感
杀人狂的传记的创作注定是高空走钢索,因为“个体的悲剧”与“社会的悲剧”只能二选其一。前半程,导演勉强把持住了共情与同情之间的平衡,而结局的诉求则彻底消解了前面所有的铺垫:这样的惨案,我们该怪社会对有心智障碍的边缘人缺乏合理的帮助体系,还是该怪缺乏枪支管制的规定?显然作者自己也不确定自己在答哪题了。(第三颗星给男主的演技)
拍得还不如《一念无明》,人物设计感太强,症结在于意图拍摄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类人,最后的字幕坐实了这点。
做了太多无用功
只是在自以为是地展现 没有去深入分析也没有去实质性地理解 哪怕用了那么多的特写镜头 这样的剧作也没有办法真正地去与人物共情 故作克制还不如让情绪就直接宣泄好了
打破水晶球
最后才告诉你其实是大型反枪支宣传片,服气
另一部《大象》。平地一声惊雷。吕克贝松是看过这部来找的男主演《狗神》吧。
LFF2021。陈旧的人物关系刻画,过度单薄的事件动机,电影剧作层面的全方面boring。我并不觉得库尔泽有这份才华去重塑这个事件和人物。
真实事件改编,总感觉国外精神病人是真的多
无法得知尽早干预有没有用,但可以确定的是,没有被正确引导过的反社会人格+宽松到几乎没有的枪支管理法一定会是整个社会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