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看了这部片子 有不足的地方 也有值得点赞的地方 先说说好的吧:一群孩童对抗成人世界 校园霸凌 恋童癖 弑父 扭曲的家庭关系 和人物之间的成长 这些处理的都很不错 而且片子告诉我们 其实最恐怖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战胜自己的恐惧就能战胜一切 别的恐怖片是让人看着害怕 这部片子是告诉人们不要怕,这都是我们国产片需要借鉴学习的地方 。
再说说不足之处,孩子们2次进入小丑的老窝 却没有事先计划应该怎么去处理和面对甚至如何去战胜小丑(虽然第二次有带一些工具) 而且既然已经那么害怕了 为什么孩子们有什么风吹草动都自己单独行动 仿佛就是自己去给小丑送菜一样,只能解读为单纯的为了推动剧情走向而已了,这是要减分的。
抱着恐怖片心态看,发现社会话题惊悚片。
校园霸凌团体VS霸凌者。
直面恐惧,战胜恐惧---bill每个人的恐惧来源不一样,有关心的母亲带来的怕生病怕各种病毒细菌感染。
有失去弟弟自责,无法走出事情,一直寻找。
有变态父亲的控制,恋女,恶心,强迫,猥亵。
有凶狠父亲的暴力统治,血腥直接。
有单相思而无法得到的懵懂,外貌肥胖的自卑。
有从众人云亦云的路人。
有碎嘴的开恶意玩笑的路人。
有因就有果,还有不敢杀羊的黑人,羊是白色的。
小丑带着恐惧,恶心,心灵恐吓,只有不恐惧的时候,才会回归真实。
谁又没有怕的东西呢?
由于很多都还未有图片,所以只能以文字描述。
有图片的,多数来自已流出片段。
电影时间定于1988-1989年,有不少80年代相关彩蛋。
还有少不了的,老金相关彩蛋。
来源主要出自:油管Looper:Easter Eggs You Missed In It 和底下的评论
小丑玩偶房里的小丑在屏幕的左侧后方,致敬1990年迷你系列蒂姆·克里版的小丑。
街头霸王里奇在游戏机厅玩的,是1987年问世的游戏街头霸王。
今年是街头霸王发行30周年纪念。
狼人手小说和迷你系列中里奇害怕的狼人没有真正出现,在电影某处以一个小小的方式出现了。
潘尼怀斯向小孩们逼近时,它的手从手套中破茧而出,是狼人的手。
绷带小丑除了狼人,小说中提到的木乃伊也小小出现了。
最后大战时,它化身成木乃伊,利用头部的绷带用力将本拉入口中。
Tracker Brothers比尔和小伙伴们进入下水道搜寻乔治的下落时穿的T恤,上面印着“Tracker Bros”。
Tracker Brothers是小说中长大后的艾迪再次见到它的工厂。
克莉丝汀艾迪T恤上印着斯蒂芬金1983年电影《克莉丝汀魅力》中的车(这辆车不是普通的车哦)据说,闪灵、魔女嘉莉、宠物公墓也有以T恤的形式致敬到。
来自教堂的歌声艾迪遇见麻风病人前,经过一间教堂,里面传来唱诗班的歌声。
小说中艾迪喜欢经过教堂。
Freese里奇的T恤上印着“Freese”,Freese是1892-1985年营业的一间商场。
为什么里奇穿着一间已关闭的商场的T恤呢?
简单:这间商场来自老金的“栖息地”Bangor。
乌龟小说中描写的“它”的对立面“乌龟”,以乐高积木的形象出现了。
失败者俱乐部成员们跳入湖中戏水时,里奇说有东西碰到了他的脚,其他人说应该是乌龟吧,也是关于“乌龟”的彩蛋。
投影机吓坏不少人的投影机部分,灵感来自斯蒂芬金1990年小说《太阳狗》。
四妹跳出屏幕时,也模仿了狗的动作和叫声。
气球上的字帕特里克为了追赶本进入下水道不幸碰上它,迎面而来的一个红色气球,上面写着“I ❤ Derry”
1989年的电影电影以电影院的海报变化来暗示时间。
6月蝙蝠侠、7月致命武器2、8月猛鬼街5。
染血的浴室下水道口喷血一幕,致敬猛鬼街的床铺喷血
DC的植入药房中,贝弗莉对店员说“你戴着眼镜就像Clark Kent(超人)”,店员在贝弗莉戴上眼镜后回复一句“你就像Lois Lane(超人女友)”。
有趣的是,饰演贝弗莉的索菲娅·利利斯,被认为长得像露易丝·莱恩的演员艾米·亚当斯。
墙上的画像鲍尔党驱车经过商店后巷,墙上画着小说中1929年(它的上一次现身)的恶党Brady Gang。
小伙伴们为本治疗时,身后的墙是同一面。
Mama斯坦利家中的画像灵感来自2013年本作导演安德斯·穆斯切蒂的首部电影《妈妈》,风格来源自意大利画家莫蒂里安尼。
保罗·班扬的雕像7月4日游行时,能够看到保罗·班扬的雕像。
小说中,它曾经使用保罗·班扬吓唬里奇。
Egg Boy本在图书馆中查询德里以前的资料,镜头给了一幕复活节铁厂爆炸的新闻。
之后本被一颗冒烟的复活蛋吸引、无头骑士手上拿着蛋、它称呼本为“Egg Boy”都可认作是复活节铁厂爆炸的彩蛋。
番外:出自花絮,正片中没有的片段
超想看它和比尔靠得这么近的><
这部恐怖片现在是八点四的评分,几个月之后或者说这部电影的BD资源出来后,就会被某些人打两星一星给慢慢拉到七分左右。
比如像招魂,潜伏,死寂,1408,关灯后,豺狼计划,捉迷藏,无名女尸,等等优秀的恐怖片。
(国产的不算) 他(她)好像对恐怖片存在偏见,又或是看了某部恐怖片后,仿佛小心脏受了惊吓,好像报复似的,啪的一下就打出了个胡闹的分数
恐怖片本来就是小众人群喜欢的类型 在各大影院已经不受待见了 为什么还要在网站上对其无情的挑刺批判呢?
一般打低分的都是这几种人会不会太无聊了一点?
一点也不吓人故弄玄虚 ,怪难看的剧情太tm的不合理了!
反正就是各种挑刺他们看恐怖片鲜有赞美 ,从不考虑,一到看恐怖片的状态,他就迅速变成个“现实主义者”,瞬间化为逻辑大师,恨不得挑出几百个漏洞,什么光居然不怕鬼?
变态就可以无缘无故杀人了吗?
更有煞笔觉得被强奸的女人叫声太难听(我唾弃你的坟墓翻拍)就把一部电影定为垃圾,然后各种一星两星就出来了。
我觉得有的人天生欣赏不了恐怖片的,就使劲给电影打低分,豆瓣上大部分的优秀恐怖片基本都遭过这些人的毒手。
我看着自己钟爱的恐怖片被打压得一无是处 分数慢慢被拉低 特别的不好受感到不满
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老版,听说是斯蒂芬金小说改编,又是老版重拍,想必一定很经典啊!
然后。。。
看完有种被宣传,预告,海报骗了的感觉。
分明是给小孩看的电影,受众人群却是成人。
(因为开头杀小孩这段,注定孩子看不了)我喜欢恐怖片,更喜欢小丑这个设定,明明是个活了很久法力无边的邪灵,却用来到处吓唬小孩,结果还被一群小孩揍了一顿,感觉好low啊。。
怎么和黑色星期五杰森这种BOSS比?
槽点太多了:1.说是恐惧的小孩肉最好吃,那你吓一吓倒是吃啊,吓一吓就走了,三番五次都习惯了好吗。
2.说是团结就是力量,可里面的小孩怎么动不动就单独走开了,就这点团队意识?
(对小丑也是无语:抱团打不过,单杀也这么吃力。。。
)3.女主没死,小胖上去一吻,我以为是笑点,小胖一吻没醒,大家吐槽一顿,结果真醒了我里个去。。
4.这么小的一群孩子,怎么还掺杂爱情元素,还三角恋?
那小胖算什么?
终究是看颜值的世界吗?
5.结尾那个手心划玻璃啥意思?
很不提倡这样啊,几个大老爷们这样可能有点歃血为盟,重义的感觉,可几个孩子这样超级反感,小孩千万别学啊。
同样的事,成人和小孩做起来感觉是不一样的。
史蒂芬・金在一九八六年出版《牠》(IT)時,形容這本小說是他目前人生的總和。
這部花了四年時間煉就,洋洋過千頁的小說,寫美國緬因州一個虛構的城市德利,潛藏著一隻能自由改變外觀的喫人怪物,垂涎童肉的「牠」每隔二十七年就會為求飽餐而為德利市帶來災難。
一九五八年,市內孩童接二連三遇害,主角一行七個孩子察覺到異樣,決定與牠決一死戰,並重創了牠。
他們約定如果有朝一日牠捲土重來,「廢柴同盟」一定會再次回到故鄉,手刃怪物。
一九八五年,牠自沉睡甦醒,七名長大成人的孩子也自遺忘驚醒,必須重新面對童年夢魘。
牠雖千年能變化小說的改編電影《小丑回魂》今年上映了,和二十七年前的影視版取同樣的譯名。
這當然是個讓人一目了然的題目。
但小丑潘尼歪斯只是「牠」的眾多面貌之一。
在電影裡我們也看到,牠會閱讀我們的心,化身成我們最大的恐懼以擄獲我們。
可以說,You are what you eat是千真萬確的。
因為牠的食物決定了牠的形相。
電影版裡牠的不同造型,與小說稍有出入。
畢竟最新的電影版為了增加觀眾的代入感,把主角的童年設在八十年代,從而不得不把過時的怪物造型摒棄。
牠在小說裡,曾化身木乃尹、狼人、巨鳥、科學怪人、吸血鬼⋯ 一路羅列,不免有種萬聖節的既視感。
事實上較為嚴肅的恐怖電影總是傾向聚焦在單獨的怪物身上,兩個怪物容易轉向戲謔和實驗,兩個以上(如果仍然情理兼備的話)通常是為了成就更大的論述,例如《私營旅舍》(Cabin in the Wood)。
另一個容易出現怪物嘉年華的情況,就是兒童片。
《怪誕城之夜》(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和一九六七年由Jules Bass執導的經典動畫《怪獸大聚會》(Mad Monster Party?)就是例子。
小說裡,牠的造型可說是美國五十年代文化的另類圖錄。
例如狼人是由一九五七年的電影《狼人》(I Was A Teenage Werewolf)而生。
巨鳥是參考一九五七年的電影《巨爪》(The Giant Claw)(而這電影本身亦受哥斯拉系列出現的巨型無齒翼龍影響)。
一九五四年《黑湖妖潭》(The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和一九五五年的《異變》(Tarantula)也是怪物原型之一。
二零一七年新版其中一個最引人注目的新怪物,想必是畫中吹笛的女人。
畫中女人的臉孔揉合意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和伊藤潤二的風格(可見由五十年代至今日本仍是恐怖文化的其中一個重大輸出國),也順道把導演Andy Muschietti自己的前作《屍人保姆》(Mama)引入史蒂芬・金的宇宙。
那為何牠最常以小丑姿態示人呢?
皆因牠最愛的菜餚是孩童,而小丑的造型更易讓孩童放下心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七十年代出現了該國史上其中一個最惡名昭彰的連環殺人犯:約翰.韋恩.蓋西(John Wayne Gacy)。
六年間他對大量青少年進行性侵和謀殺,最終被控三十三項謀殺罪。
由於他參與了當地社區的小丑俱樂部,經常以小丑的造型出現在當地的聚會和慈善活動中,被大眾給予「殺手小丑」(The Killer Clown)的外號。
蓋西於一九九四在監獄裡被處決,意味著在《牠》成書的時候,蓋西仍然在生。
即使金從來沒有直接承認過《牠》是以蓋西為原型,但這無疑使這部作品蒙上一層更深厚的暗影。
無獨有偶,蓋西曾透露自己喜歡裝扮成小丑的原因,是因為這使他有「回到童年」之感。
而這正是《牠》,以至金的書寫裡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
童年你與誰渡過童年於史蒂芬・金的小說世界非常重要,像《穿黃外套的下等人》(Hearts in Atlantis)、《燃燒的凝視》(Firestarter)、《鬼店》(The Shining)、《寵物墳場》(Pet Sematary)等作品,孩童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這就是為甚麼,當他意欲書寫一本「集大成」之作時,會寫出這個發生於某年夏天的成長故事,不止於此,更有作為成人重新經驗和思考童年的部份,因為童年的價值最能從回憶裡體現。
童年的感官何其燦爛,而且(理應)遠離邪惡,金為之著迷不已。
而與《牠》最接近的,想必是他的第一部作品《魔女嘉莉》(Carrie)。
《魔女嘉莉》講述一名在專制虔誠的家庭成長的內向少女,在青春期發育時發現自己擁有魔力,受盡欺凌的她最終以這種能力報復她周遭的世界。
《魔女嘉莉》和《牠》其中一個共通之處,就是主角都是位處社會邊緣的「失敗者」,絕非耀眼的菁英和萬人迷,甚至被明顯的缺憾所標記。
《牠》裡的七名孩子能擠身「廢柴同盟」,各有所長:威廉口吃,理查四眼,艾迪病弱,班恩癡肥,麥可是黑人,史丹利是猶太人,貝芙莉是女人。
(是的,在《牠》裡,女人也是一種原罪:「女兒比兒子更需要管教。
他沒有兒子,貝芙莉隱約覺得是她的錯。
」)而他們都受市內同一群壞份子狙擊和覇凌。
另外,孩子或青少年也成為誘發超自然事件的主要因素。
牠為何鍾愛童肉?
一般以食人(Cannibalism)為題的故事,不外乎重點推介童肉的鮮嫩,或可收回復青春之效云云。
但牠則另有心得:「大人有大人的恐懼,內分泌也能被開啟和擷取,讓恐懼的化學成份彌漫全身,替肉加味。
但大人的恐懼往往太複雜,小孩的恐懼比較簡單,通常也更有力。
」一切攸關想像力和信念:「小孩不只很會害死自己,還很能接納難以解釋的人事物。
他們下意識相信不可見世界的存在。
」「食物或許是生命的來源,但力量的來源卻是信念。
而說到信念,有誰比得上小孩子?
」所以金如此解釋主角的弟弟喬治的死亡:「他要是再大十歲,就不會相信眼前所見的東西。
但他只有六歲,不是十六歲。
」另一個類近的地方,就是它們都突顯了孩子和成年人的對立。
他們的父母要麼缺乏覺知,疏於照顧,要麼過度溺愛,勤於操控。
在金的小說世界中,成年人往往是腐敗和冷漠的,他們對於孩子所經歷的痛苦完全幫不上忙,有時更積極加劇它。
最好的例子就是,當牠以幻象恫嚇孩子,孩子所看到的著魔畫面,父母完全視若無睹。
金沒有清楚解釋他們是不願看見還是無法看見,但總之,那不是成年人的問題。
甚至孩子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時,也鮮有考慮過向成人申訴。
例如當貝芙莉家中的浴室,被洗手盆的排水管噴湧出來的鮮血染紅之後,父親的無動於衷使貝芙莉轉向同齡的孩子,證實他們都看得見那些血跡,並願意與貝芙莉一起清理。
小說裡有一幕是電影版沒有的。
他們在清理浴室時,血都沾到衣服上,他們便一起前往自助洗衣店,把身上的血污洗掉。
由於要操作機械,涉及一定的技巧和危險性,洗衣通常不是孩童會分擔的家務。
孩子總被要求「繳械」,讓母親藉衣服上的蛛絲馬跡,去監察你日常的活動。
背著父母洗衣不免與羞恥連結,因為孩子通常在甚麼情況下這樣做?
最常見是為了掩藏遺精和經血的痕跡。
在電影版裡,導演故意加插了貝芙莉在藥房選購衛生巾的畫面。
一整牆的衛生巾極具壓逼感,貝芙莉一臉茫然。
導演將貝芙莉浴室的鮮血,解讀成青春期少女對經血的恐懼。
這可謂相當準確的判斷。
《魔女嘉莉》的故事就以女主角經血來潮展開,懵懂的她不知月經為何物,在學校的淋浴間看到腿間的血,以為自己有性命危險,橫衝直撞,崩潰尖叫。
青春是一本太殘酷的書性和性別是恐怖類型一個大主題,史蒂芬・金處理這個元素的著力非常明顯。
青春期的身體總有種恐怖感,因為熟悉的身體驟然變成陌生,聲音變了,某處腫了,毛髮長了——所以孩子面對變形膨脹的小丑如此驚恐,他們也意識到無法制止自己變成另一個人。
而你知道,這種恐懼不只是肉身層面的。
成長的盡頭,就是成為你的父母,成為一個無趣的大人,成為這個世界的幫兇。
像電影裡麥可那般,成熟就是冷靜地執起槍,毫無猶豫地處決掉眼前的家畜。
牠是如此了解這種失去童真的焦慮,所以才以「你也會飄。
」(You will float too.)作招徠。
史蒂芬・金在小說裡提到不少童話故事,強調故事裡成年儀式(rite of passage)的面向。
當中《小飛俠》被提到的次數為最多。
懂得飛翔的男孩不會長大。
著地就是妥協,就是接受此世的法則。
(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亦會點頭稱是。
)所以牠的建議是這樣的,你也會飄,你也可以不長大。
當然這魅惑也被極速瓦解,因為孩子立即明白到,只有一個方法可終止成長的進程,那就是死亡。
在德市下水道騷擾的怪物,也可理解為青春期內分泌的暗湧。
二十七年的週期在書裡帶點彈性,可能二十五、二十八,不免讓人想到月經週期。
雖然單位由月成了年。
另一種解讀是此乃占星學的土星回歸——例行的業力發作掀起重大考驗。
原著小說將牠的源起與宇宙星相的科幻層次連結,但電影改編均沒有處理這個面向,在此不贅。
而城市就是我們的家屋,隱藏的下水道也帶有地窖的意味。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的《空間詩學》(Poetics of Space)如此描述地窖:「他其實最主要還是家屋的暗部,在家屋裡,它分擔了隱藏在地下的力量。
當我們在地窖裡做夢時,我們跟深淵的非理性相互呼應協調。
」下水道是整個城市的賤斥物(尿、糞、蟲、菌、餿)的歸屬,看看語言學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裡,納奇(William Nagy)所研究的上下空間譬喻(up-down spatialization metaphors)就可以更清楚地說明。
我們會說「起」床,催眠狀態「底下」,好「起來」,病「倒」,「高」尚,「低」劣⋯⋯ 因為一直一橫,踏實的地面是潛意識、世俗與死者的領域。
肉體突然浮現的慾望是如此非理性,讓孩子感到不安,有時它也採取侵略的姿態襲來。
例如小說中艾迪遇到的痳瘋流浪漢,不斷向他抛出性交易的邀請,而貝芙莉則在睡房傾聽父母交歡的聲音:「想聽母親會不會尖叫」。
書裡沒有貝芙莉遭父親性侵的情節,也許不如電影殘酷。
但整體而言,電影版對青春燥動的描寫還是比較溫和,甚至不如一九九零年的舊版。
舊版的性象徵頗為明目張膽,例如當艾迪在學校的淋浴間遭遇牠,我們看見他身邊的條狀花灑自己變長,伸展,追逐著艾迪瘦弱的身軀無情噴灑,然後牠在很窄小的渠口硬擠出來,以調侃的語氣說「好窄」、要「作出調整」,並取笑艾迪是「娘娘腔」。
在新版電影裡,一群男生對女子的身體眼甘甘,好像很惹笑。
仿如《那些年,我們一些追的女孩》。
如此純愛,性的解讀會否是讀者心術不正?
史蒂芬・金的版本最久遠但也最讓你無法推諉。
在五十年代與怪物的對決後,主角一行人迷失在地下水道,他們暗暗知道要解除這個為孩童而設的網羅,必須喪失某種純真,他們要以自己的方式長大成人。
貝芙莉提出了要與他們逐一交歡的要求。
在污穢的下水道裡,他們全心交付而獨立自主,重新奪回被污名醜化,使人壓抑畏懼的性。
當然他們尚未成年,這段孩童群交性愛的段落寫得細緻露骨,多年來引起無數爭議。
電影因尺度考量,只以血掌盟約取代,讓他們交換另一種體液。
那末我們終於明白,為何艾迪手上的石膏上,把LOSER改寫成LOVER。
把他們連結在一起的,已經不是他們的缺憾,而是愛慾。
不得不道成肉身沒錯,史蒂芬・金就是如此極端。
愛不只以心相許也要身體力行。
金在小說裡闡釋了他對鬧鬼(haunting)的觀點:「閙鬼:經常有鬼魂或幽靈出沒。
/難以忘懷:不斷浮現心中,很難忘記。
/縈繞:經常出現或重現,尤指鬼魂。
也指經常造訪之處。
/還有一個定義:動物獵食之處。
」這一席話可謂總結了史蒂芬・金如何理解恐怖。
所以對金來說,把恐懼實體化是舉足輕重的事:「牠不是像電影裡的鬼魂一樣慢慢消失,而是一眨眼就不見了,但艾迪聽見啵的一聲,很像香檳的開瓶聲,證明它確實存在。
那聲音是空氣填補牠留下的空間而發出的巨響。
」而且不但實體化,而且帶有原始的動物性:「手套裡的感覺不是手,而是動物的利爪。
」連金另一長篇鉅作《魔島》裡的妖物,終極的殺手鐧也是⋯⋯ 咬。
被咬真的有那麼恐怖嗎?
世上有太多比被咬可怕千倍的事情。
你只能接受,這是非常史蒂芬・金的一種表現方式。
新版電影裡,牠的牙齒明顯比舊版多,咬的場面也處理得繪形繪聲。
除了是特技化妝技術的進步,這也是西方怪物理所當然的演化。
西方的怪物總是加法。
《侏羅紀世界》裡的科學家說得很明白:「顧客們希望它們更大、吼叫得更響亮、有更多尖牙。
」與亞洲怪物的節約和簡潔大異其趣。
看看造型俐落的貞子小姐你就明白了。
金的恐怖明顯是歐美思潮的產物。
另一種使金迷醉地書寫的肉體經驗,是味覺。
在書裡,幾乎每次牠出現,金都不厭其煩地重申牠的臭,且不省筆墨去細述它的豐厚複雜:「他聞到洪水、腐葉和深水溝的味道,感覺又濕又臭。
那是地窖的味道。
」「肉桂、香料、古怪藥物處理過的裏屍布、沙子和已經乾涸碎裂的血的味道⋯⋯」薩拉馬戈在《盲目》裡說到,地獄中最痛苦的刑罰,是其中駭人的惡臭。
因為你無法拒絕嗅覺,它無孔不入,揮之不去。
味覺也是五感之中最為抽象的,也許文字已是最能夠與之接近的媒介。
這也是電影改編的局限(且讓我們忘記那些聲稱能讓你親歷其境的4D電影)。
人世一隅,歷史如河除了那相隔二十七年的兩條故事線外,金也額外寫了大量的「插曲」,借一九五八年後唯一留在德利市的「廢柴同盟」成員之口道出。
他在那二十七年間沉浸於研究德利的歷史,寫下了《德利:城市野史》一書。
那些插曲就是自那本虛構著作節錄出來的段落。
金把德利的暴力史娓娓道來,數落德利這個城市的恐怖履歷,但肯定伴隨否定以來。
因為甚麼東西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歷史呢?
鬼必定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
沒有歷史的地方是沒有鬼的。
牠總在呼喊著重新審判,但同時被維持原判,定定的釘在那裡。
那些未被回應的公義,未被答允的禱告,被侮辱和被壓逼的,拒絕逝去,而且慢慢演變為擾人甚至致命的病變。
金把德利與倫敦和羅馬相提並論:的確,德利沒有它們古老,美國是個如此年輕的國度,但我們也有我們的鬼。
鬼也往往與對發展的批判扣連,因為鬼與牠們的棲息地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在這一點上金與鬼連成一線。
其中一段歷史插曲寫德利市二十世紀頭二十年,德利被急劇開墾,金以異常暴力的語言寫工人伐木的景況:「用斧頭和鉤梃強暴嫩綠的新木」、「破開大片森林的處女膜」、「這些穿著蕾絲的惡棍強暴了森林,在森林裡播下殘株與雜木」⋯⋯金刻意挑明,當被牠所操控的施虐者抓住從圖書館裡出來的孩子,在欺凌的過程裡狠狠踐踏地上的書本,那本書的名字就叫《推土機》。
所以金在《牠》許多個章節的開首,都引錄了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的詩〈派特森〉(Paterson)。
威廉斯在「要事物,不要慨念」(no ideas but in things)的原則下書寫〈派特森〉,引用不少地方史料,詩文並置地寫這個位於新澤西州小城的過去和當下。
金曾在他的回憶錄《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 A Memoir of a Craft)提到他對威廉斯的喜愛,並他對他語言風格之影響。
在《牠》裡,威廉斯的影響甚至來到了形式的層面,以至內容——城市就是人。
讓我們撕碎沉默之幕既然這個故事是史蒂芬・金目前人生的總和,也無可避免帶有自傳的色彩。
這在金的作品也並不罕見。
例如金絕大部份的作品都發生在他的故鄉緬因州。
又,如《危情十日》(Misery)、《秘窗》(Secret Window)、《黑暗的另一半》(The Dark Half)、《1408》等,金有超過十部作品都以作家為主角的職業。
《牠》中的男主角威廉以寫驚慄小說為生,所以很多人認為威廉是金的分身。
加上,金出生於一九四七年,一九五八年時他十一歲,與書中的主角相同。
所以金鉅細靡遺地記載的五十年代,是他的親身經歷。
值得一提的是,金在二零一四年在與《滾石雜誌》的訪談中透露,他記憶所及最原初的恐怖體驗,就是迪士尼的動畫《小鹿斑比》(Bambi)。
當森林大火困住斑比,牠拚命逃跑時,年幼的史蒂芬・金心中湧現無法形容的恐怖感。
自今仍然強烈。
這個情景也在《牠》裡出現。
當主角尋探牠的本源時,得知它是隨殞石降落地球的,隨著爆炸,「一陣強風將森林大火的味道吹到他們面前,煙霧越來越濃⋯ 動物也在逃命,躲避濃㮒煙、大火和死亡。
」書中有一段講六十年代,夢想成為作家的威廉在大學選修了寫作課,當時美國的民權運動如火如荼,政治也理所當然地介入了課堂。
每一個同學的作品都包含了大量的社會批判,「輻射量」很高。
威廉不明所以,作出這樣的評論:「小說為甚麼一定要和社會有關?
政治⋯ 文化⋯ 歷史,這些元素不是只要把故事說好就自然會出現嗎?
」究竟金是否同意這段話?
與《牠》一樣,金在《魔女嘉莉》和《撒冷地》(Salem’s Lot)等其他作品也引用了大量的虛構文獻、報導、訪談,去把超自然的恐怖事件變得更確鑿,更具社會性。
金對現世的批判是明明可見的。
所以這個提問的答案既是也不是。
應該說,比起從社會大氛圍出發,金更常從個體生命出發去開展故事,而認為政治批判會自然併生。
恐怖類型的作品經常給人輕蔑生命的印象,角色的經營總是乏善可陳,只充當祭品或獵物,以滿足作者的目的、餵養讀者觀者的快感。
金卻經常花極大的篇幅書寫人物,每一位主角、施虐者、受害人,都絕不輕忽。
當然這樣的書寫使讀者迎來另一種恐怖:對角色生命細節的掌握成了煎熬。
他確保你以體驗生命去更好的細味苦難。
金是相信寫作的力量的。
金認為,德利的邪惡,源於居民的善忘,而小城本身也缺乏有素質的傳媒,去幫助居民理解和記憶罪惡之繁。
沒有歷史沒有文字的世界將更容易成為邪惡的囊中物。
於是德利市的圖書館成了孩子們的燈塔,他們從書本裡慢慢爬梳出對付牠的辦法。
除了老套的「團結就是力量」,金更想提出「知識就是力量」。
而知識也不得不道成肉身,成為可供傳承的文字才行。
我彷彿聽到史蒂芬・金呢喃:寫吧,寫吧,否則我們便會迷失。
(原刊01周報 06/11/2017)
是牠 是牠 就是牠
這次由Bill Skarsgård扮演的小丑,聽說在片場嚇哭不少兒童演員。
在台灣昨個兒已經上院線了。
搶先看正午場的我看完嚇出一身雞皮疙瘩。
關於這部台灣翻譯叫:「牠」的電影,原著是由史蒂芬金撰寫。
此次為第二次翻拍,上一版是27年前,與電影中小丑每27年出現的規律是一樣的。
上一版本的小丑身邊目前還沒人想看這部,主要原因是對小丑的害怕,但本片厲害的地方在於,小丑,僅僅是個媒介-對恐懼的媒介。
(提醒:如果你是個小丑恐懼症的重症病患,請避免此片)。
在片中,小丑以人的恐懼為食,之後牠會吸你的血,吃你的肉,你越是害怕,就越著牠的道。
所以這只是單純的一部恐怖片嗎?
目前IMDb 開出的8.5高分告訴我們,故事沒有這麼簡單。
(以下有基礎劇透,不影響收看品質)本片簡單來說,分為四個層面,1.因未知而害怕。
2.與恐懼交鋒,遂放棄。
3.突破恐懼,面對恐懼,戰勝恐懼。
4.成長。
主角群是由一群Loser(小說裡面稱作窩囊廢俱樂部)的幾位孩紙王來譜出故事支線。
該片有大量笑點、也有恐懼駭人、更有血淋淋、暴衝畫面。
請看倌前行時務必謹慎小心。
如果你喜歡去年NETFLIX 的高分影集Stranger Things,又不害怕小丑的話,此片是非常好的選擇。
電影的開頭從居住在達利小鎮(Derry),可愛的喬治弟弟開始說起,因為哥哥比爾重感冒無法出門,喬治便帶著他們倆一起做的紙船跑到外頭,想試試看紙船是否能在積水中悠遊。
不巧在此時,他的紙船掉進了下水道,被小丑潘尼懷斯(Pennywise the clown) 撿走,結果是什麼我就不說了。
故事,由此開始。
喬治弟弟超可愛的啊!!!!
(劇透,但不影響驚嚇品質,就算讀完去看還是會嚇到歪頭)本片有個很大的優點(也變成了很明顯的缺點)。
某些主角的角色設定十分齊全,雖各自補強了電影薄弱的部分,但依舊遺留了一兩個背景模糊或存在意義不明的角色。
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每個孩子個性的不同,害怕的物體,當然也不一樣。
比爾的角色設定是一個患有結巴的男孩,但他並不怯弱,相反是最勇敢的一個。
主角比爾心中最執著的就是弟弟喬治,一方面是因為愧疚,一方面也是因為愛,也就是因為愛,他不肯放棄尋找弟弟的下落,因為這股力量,讓他最終有勇氣面對小丑。
比爾是驅使本片不斷走下去的主線。
勇敢、正直、親和的貝柏莉,在男孩中扮演一個膠合的角色。
窩囊廢俱樂部裡,也是本片僅少數的女生,貝柏莉(Beverly)貝柏莉被同校的女生編造的謠言中傷不少。
更可怕的是電影屢次「暗示」她曾被自己的父親強暴。
在片中,她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負責軟化男孩們僵硬的關係,最後也將男孩們再次聚在一起。
她害怕的是自己的父親。
因為沒有朋友所以把圖書管當家的班,擔當片中的背景輸出。
班(Ben)異於他人的「身材」讓他遭受霸凌,更被高年級的男生戲稱為「巨乳男」。
但他其實很勇敢追求所愛。
在片中,因為長期待在圖書館的角色特性,是故事中的背景解說員。
他害怕的是曾在達利小鎮-一段歷史(哈利波特?
)中所看見的斷頭男。
如果有看stranger things的朋友們對他一定不陌生。
在戲中擔當搞笑角色的理查(Richie)緩和了不少團隊中僵硬的瞬間,讓整部驚悚片多了許多笑聲。
他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他害怕的則是「小丑」本身。
我覺得這個小演員演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在碎念細菌的時候,簡直就是他媽的孩子。
簡直就是他媽的孩子的艾迪(Eddie)受到母親過度保護。
他隨身攜帶氣喘藥,更固定每個小時都要吃維他命以及種種藥品。
被他的母親灌輸「所有東西都有細菌都有毒」的想法。
小丑在面對他時,幻化的形象為痲瘋病人。
他是一個話很多的角色。
片中唯一個黑人孩子,十分強悍,但有顆溫暖的心。
麥克(Mike)與他爺爺在牧場工作,也負責屠殺沒有用的羊隻。
他的爺爺曾告誡他「一生中想成為被屠殺的羊隻,還是成為扣下板機做選擇的人,很重要。
」麥克的父母親在一次的火災意外中喪生,造成他一輩子的陰影。
他所害怕的是看見當時火災意外的場景,以及聽見父母親悲慘的呼喚聲。
他在本片中的角色設定較模糊,但有一說法是若拍續集,他將會成為至關重要的角色。
史丹利(Stranley)在男孩們中是屬於比較理智的角色,但也有可能是因為他被嚇得不輕。
他所畏懼的東西是爸爸辦公室裡那幅詭異的女子吹笛畫像(連我都很害怕那個畫像。
)我認為他角色的關鍵是脆弱。
每個人都有脆弱或害怕的一面,也會有想逃避的時候。
他代表著觀眾們的「常理」以及「理性」,這也顯得他在最後站出來的時候,頗令人動容。
這幾位孩子不一樣的個性、特性,讓他們組成了一個「各有所長的團隊」。
可是第一次在井屋被小丑擊退時,本片來到了「放棄」階段。
無論貝柏莉再怎麼努力說服大家,都改變不了孩子們各自不安的念頭。
這也對應到人在面對恐懼時,一開始多半都是逃避。
在當時,班更說出了:「大不了以後我就搬離這個地方。
」這就是為什麼百年來,小鎮不斷發生孩童失蹤、園遊會災難、大人消失,都沒有解決的原因。
就算在更早以前有一群孩子如同他們一樣找到了原因,也有可能因為無法戰勝恐懼,而選擇放棄。
我只要搬離這個地方,小丑就找不到我。
但恐懼,卻是如影隨形。
本片裡面出現的成年人,幾乎都是家長。
一個是貝柏莉的爸爸;一個是艾迪的母親;以及比爾的父親;另一個則是下集伏筆壞男孩的警長父親;再來還有麥可的爺爺;若真的要說,可能只有那個長得像發福後的克里斯丁貝爾的藥師無關,但想當然,他也可能是某人的家長。
這些成年人在片中的存在感很微薄,他們象徵一種囚禁、一道防線、一個不同的價值觀,最後遂以突破這個牢籠作為「成長」的代表。
艾迪終於坦白告訴母親他不再需要她保護(其實是終於看清那些藥品只不過是自慰劑)、貝柏莉也正視父親虐待的事實,勇敢抵抗、史丹利則在接受成年禮之後回歸。
為什麼潘尼懷斯盡找孩童下手?
孩子們的情緒很純粹,也很單一。
對恐懼的害怕,來自恐懼本身。
細想我們在孩提時代,是否曾因為一個陰影長得像鬼就嚇得不敢睡覺,一幅畫越看越弔詭而不敢靠近。
如同史丹利的恐懼一樣,雖然只是一幅詭異的抽象畫,卻成為他的夢魘。
這樣純潔的孩童,便容易遭到利用、利誘。
而換作是成人,就算你變成一個「斷頭鬼」,說不定還不及「一堆漸漸減少的紙鈔」來的害怕。
成人在處理事情上,較容易輕忽、甚至漠視孩童的存在以及提醒。
曾有一句話說很好,恐懼源自於無知,在看不清楚敵人的時候,最容易感到害怕。
在不清楚小丑將會變成什麼的時候,最令人害怕;在不知道下一個誰會被抓走的時候,最感到害怕。
一但破除了這些魔咒,戰勝了恐懼,因此無懼。
這令我想到哈利波特中的幻形怪(Boggart) 也會變成對方最深的恐懼。
但他是真的嗎?
牠是真的嗎?
本片預計要拍續集,如果小丑的形象代表著恐懼本身,只怕牠永遠不會消失,因為沒有人不害怕,每個人都會害怕,只要有恐懼的一天,牠便不會死亡。
如果今天小丑面對的人是你,牠會變成什麼呢?
回應與我分享!
最後送上大禮,請遮住斟酌服用:
(圖片來源自網路,如有侵權馬上下架)請各位豆瓣好朋友看在我的愛人今天與他的愛人復婚的痛苦下,按個愛心吧!
😂😂😂😭
在这个月看了2个不太恐怖的惊悚片之后,今天终于让我看到一个大呼过瘾的了,后悔没才上映就去看。
这个片子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没看过原著,看海报和名字还以为是小丑闹鬼的老套路,没想到恐惧穿插着冷幽默,节奏紧凑,数个短暂的笑点刚笑完又立马进入紧张剧情,丝毫不觉得让人发笑的尴尬。
电影开始时的校园霸凌就看出了男主的勇敢和无所畏惧,从头至尾能让他动容的就只George了,(大概还有女主吧)。
其他人都有自己所害怕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敢面对的东西。
影片甚至加入了成人的黑暗面,一些孩子的心理阴影和恐惧都是成人给的。
第一次他们去房子查看时我就内心站队男女主了,虽然也觉得小胖萌萌哒好可爱,不过男女主气质真的好像好搭。
当他们第一次集体面对小丑时,其他几个男生吓得腿软和逃跑的时候,女主可以勇敢的用铁棍刺小丑。
小丑最后变幻出女主爸爸的样子时我丝毫不担心她害怕,因为她之前已经可以埋伏起来奋力踢她爸下体并打趴他。
其他几个小男生也是经过一系列事情后勇敢了,成长了,懂得直面心中的恐惧了。
恐惧本身其实并不可怕,之前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害怕一件事,你就去做,最后你会发现其实没那么可怕”。
人成长一生会遇到很多自己畏惧的事情,与其害怕不如勇敢去面对,躲过一件恐惧的事,下一次再来时不还得面对。
最后,真心觉得几个小孩演技真好,比某些明星好多了。
知道这个电影是因为之前有同学在朋友圈表示“这个电影真好看”云云。
但是我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
因为我以为就是蝙蝠男的什么番外……正好因为有某视频网站的会员所以我就看了一下这个电影。
当我看到标题页面是一群活着的小孩,我就感觉到其惊悚程度应该是有限的,如果是一群死了的小孩,那一般来说就比较……不过要吐槽的不是视觉效果惊悚不惊悚,而是说我没有看明白这个电影到底想干嘛,或者说这个剧本/小说原本是想干嘛。
我认为,剧作应该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你想传递一个什么信息,想讲一个什么道理——这就是剧作存在的价值,否则虚构类文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只有真实的东西对于人来说才有意义,虚构文学虽然情节人物等内容都是虚构或者改编的,但是其内想要表达和传递的精神却不是虚构的,那是作者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是他/她追寻真理路上的收获。
如果一个虚构类作品传递出来的不是作者对于真理的探索,那么它就没有价值。
IT这个作品让我觉得迷惑的点就在于,它似乎想要表达作者的什么思考,又似乎没有。
下面是我看到的一些梗,我将逐一吐槽。
小丑很邪恶,这个梗用的很多了,不新鲜。
最早用这个创意的人其实是有思考的——人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之上,或者自以为是地嘲讽戏弄别人,会招致怨恨和报复。
但是这个电影的小丑是干嘛来的?
好像没说?
那除了小丑的造型比较符合主人公团体的“童趣”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吗?
当然,目前只有part one,也可能后面会说,但我觉得大概我是不会再看了。
卢瑟团体,这个设定乍一看好像很社会啊,很深刻啊——一群热血天真的少年,却被他人和自己都定义为卢瑟。
但我看完电影之后,却觉得这个设定一点也不深刻,也不讽刺,也不……影射什么。
因为这帮人其实只不过是平时在学校里表现的武力值比较低而已,并没有什么真的卢瑟的地方——至少他们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卢瑟。
如果要表现的社会一点、深刻一点,那么这个主角不应该是别人说“啊你这个卢瑟”,而是应该主角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卢瑟——因为他们自己清楚自己有道德的污点。
但是IT并没有。
主角们基本上都是天真烂漫好少年,只不过不太能打而已。
这种剧情设计比起那种“恶人心仍存善念,泥潭中乍现白莲”的设定就低了一个档次。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与“可恨之人仍有可怜之处”这两个梗,虽久玩而不朽。
但IT距之甚远。
另一个问题就是本做用了大量的素材去展现虐待儿童的社会问题,看起来好像想要表达什么,但是又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是想谴责虐待者吗?
那么这个小丑跟虐待有关系吗?
好像没有。
是想倡议社会良知觉醒,大家来关心爱护少年儿童吗?
好像也没有。
我想到20多年前的《午夜凶铃》,在讲述社会问题这方面,比IT要高级很多。
即使是后来的《咒怨》,也比IT要好一些——但咒怨融入了太多精神病元素,这就比午夜凶铃要差一点了……人物情感也是一个吐槽的点,这部戏基本上没有什么感动的点。
比如像《釜山行》,虽然形式很老旧(生化僵尸简直是玩烂的一个梗了),套路也很老旧(标准好莱坞式高富帅男主、有妇女代表、有儿童代表、有其他社会各阶层芸芸众生代表……有自私自利、有舍己为人、有至死不渝的恋爱、有生死不离的亲情、有绝地逢生的希望……等等),但是它有一个优点——你明知道接下来导演要喊“123哭!
”,但是你还是心甘情愿地配合着应声掉几滴眼泪——这就是煽情手段的高明了。
就好像拍马屁,虽然马明知被拍但是仍觉得“拍的舒服,请继续”,那至少这个导演就算成功了(但我并不一定认为编剧是成功的)。
可是IT并没有这种泪点。
至于说特效,那个倒是还可以,但是对我来说,宣扬恐怖这件事没什么价值。
如果你只是想吓人的话,那这本就是一种恶意,完全不值得提倡。
所以我看IT的感想就是,编剧和导演可能抓了一堆梗,但是一张嘴就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事了。
2017年,有不少令我惊喜的恐怖片,之前没听到啥苗头,但是上映后成为现象级影片,比如《逃出绝命镇》,比如年末补上的《小丑回魂》。
对于《小丑回魂》,评价容易形成两级,这部看起来很美国本土风的电影,为啥让中国的部分恐怖影迷也追捧呢?
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是一部典型的“影迷电影”,在片中,那么多经典的恐怖电影元素被调动,让我看着实在过瘾。
《小丑回魂》翻拍自1990年的同名电影,本身也是斯蒂芬金的恐怖小说而来,故事构思上本身有着好的底子。
看这部影片的脉络,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两年大热NetFlix的剧集《怪奇物语》,一个未成年人组队打怪模式,甚至《怪奇物语》的小演员也在本片参演。
一群成年人通常因为被动事件,被迫聚众与神秘恶势力角逐,通常有一个嚣张的妞(常常是金发)先惨死,然后成员相继死去,中间势必还有内斗的人性较量,挺到最后决战的常常是一对男女,而且可能情愫暗生,最后能否生还就看导演口味了。
是的,这是常见的一类恐怖片脉络,但是,少年与恐怖片也经常挂钩,这就是一种别样的趣味了,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正是孩子与成人别样的世界观,构成了此类青春恐怖片的独特基调。
尽管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熟,但是孩子依然保持着更多的纯真。
所以,同类影片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群成人往往被动陷入险境,还要内斗,不但要防鬼,还要防人。
而孩子们往往有着更纯粹的友谊,最本真的好奇,常常组队探索未知的世界和风险,这个过程中体现的青春友谊也少了那么多人与人之前的凶险,给人特别的感动。
在《小丑回魂》中,一个孩子失踪,引发哥哥对弟弟念念不忘的寻找,又将这种亲情线索扩展为一群伙伴友情下的寻路之旅。
而本片一个很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其实信息量很大,但是却有将诸多信息有机的压缩在影片中。
比如“组队”的少年们,除了此类影片惯有的Nerd、Loser路线,每个人又各有特点,性格非常鲜明,而每个人的性格又都可以牵引出一种人格现象,精神病症,甚至社会话题,诸如精神性口吃、洁癖、宗教、种族等要素在片中都有着微妙的呈现,而这些又常常是恐怖片的常见元素。
内心的恐惧常常如深海中撒出的鲜血,诱出吞噬人心灵和肉体的恐怖之鲨,而本片走的也是一种心灵恐怖路线,整个结构让我想起了《猛鬼街》,而光不同孩子的内心恐惧和恐怖意象的互动,就展示了很多经典恐怖桥段。
比如,片中少女一段血喷场面,让我瞬间想起了《魔女嘉莉》,而小丑张口生出獠牙的过程,则很有《异形》的感觉。
而片中也有些充满创意的吓人桥段,比如投影仪电影一段,很有带入感,以至于在你做了被吓的心理准备后,还真的猝不及防被吓一跳,但是大呼过瘾。
其实,这片进入正题很慢,铺垫很长,但是正因为种种令人回味的恐怕桥段,让这个过程如过山车一般,一点不闷。
当然,这个过程中,当然需要一条恐怖的主线串起,那就是小丑,一个如同《猛鬼街》中弗莱迪一般,可以制造各种恐怖意象的大魔王。
整部影片,这个小丑继承了美国恐怖电影中传统恐怖形象的光荣传统,但是又显得高一个层次,他本身是一个恐怖要素,更是恐怖效果的总设计师,简直就是本片编剧导演的投影,亲身上阵,带着观众经历一场刺激但是又似曾相识的恐怖旅行,这种收放自如的恐怖元素调度,是影片成功的根本。
奇妙的是,本片尽管刺激不断,但是最终还算一部青春感十足的电影。
正如前面所述,这片信息量很大,一边恐怖信息玩命往里填,这边还要忙活展现青春的美。
其实,本片的孩子都多少有生活的不幸一面,但是即使经历了恐怖摧残,本片也并非一出青春残酷物语,而是青春美好元素的重拾之旅。
导演一边给他们的生活与友谊以恐怖元素的考验,但是又随即将其撕去,马上贴上生活的美好片断。
影片摄影风格也是在恐怖场景的高清狰狞,和青春美好的朦胧光影间切换,如那段少年们跳湖嬉戏与被少女之美拨弄的小心肝乱跳的场面,有趣而美妙。
《小丑回魂》是部主线依然温情,但是恐怖元素却充满诚意让人看着过瘾的奇妙电影,一路跟着孩子们一惊一乍,最终,他们还是不离不弃,给观众一个温情的故事。
这种温情如同影片尾声的吻,是的,青春,有各种生活困顿投射在心中与梦境中的噩梦,但是,毕竟,青春充满更多可能,更多美好,比如,初吻的单纯与美妙。
原文地址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充满恐怖又给人无限力量的片子,少有
其实不止小时候,恐惧是它最大的武器,即便成人也无法逃避。
就算斯蒂芬金小说改编,我也要给个两星。看完后脑子里就只有一句话:讲的是个鬼啊?不要一看到斯蒂芬金就给高分,讲真,有点烂。恐怖片不像恐怖片,青春片不像青春片。
原来是青春伤痛奇幻故事啊。觉得写得文艺一些会是米尔豪瑟笔下如《危险的大笑》那样的故事。小丑就是蝙蝠侠里的稻草人,哈利波特里的博格特,一个具象化的恐惧源。克服的方法是勇敢面对。部分场景不错,但总体缺乏新意,某些转折与人物行为突兀。中规中矩的片。
看得夜场,电影结束等到了最后,字幕浮现出IT时伴随的三声尬笑出来时,影院剩下的人都爆出了热烈的笑声。
虽然少年面对世界的恐惧主题表达的很清晰了,不过还是觉得流于形式堆砌各种怪异意象了。
真正的午夜场!害怕吃香草冰棍拉肚子,害怕骑单车摔膝盖涂药水,害怕上锁的日记本被螺丝刀撬开,害怕后排男生突然转学,害怕凉鞋缝有秋风兜过。暑假过去很多年,我们到底害怕什么呢?
一群由女性、胖子、黑人、猶太人、病人、口吃、四眼組成的政治正確邊緣群體少年團,逃脫出家暴、性侵、虐待的問題家庭,在神秘詛咒和校園欺凌的間隙,各自完成弒父,並集體打敗恐懼,收穫友情愛情。可惜現實的被欺凌者通常形單影隻,更不會形成朋友。一部出色完成了萬聖節驚嚇任務、元素豐富的青春片。
#美国良心下水道##编剧编到一半被小丑吃了然后导演找自己读小学的儿子把剧本编完了##祝所有打三星及以上的被小丑吃掉#
小loser们太坚强了,一边对抗同龄人的bully, 一边对抗丑陋的成人世界,还要一边对抗这么可怕的小丑,想想也只有纯真的小孩子们可以同时做到这几点了(小女主出人意料的漂亮,而且总觉得她像年轻时候的玛丽亚凯莉。。。)
真的完全不恐怖。
作为翻拍,完美体现了“保留原版的所有缺点的同时再改出几个新缺点”的编剧能力,除了能做出来更多花里胡哨的特效以外,和30年前没有任何进步。
好老套好土
制作精良(唯一优点),但惊吓啊设定啊太没新意,既没爽到也没触动到我。小演员们没一个演技在线的,一旦人物没建稳,全盘皆崩;幼齿和套路吞噬了所谓的“深度”。以及,这塑料花般的情谊哪能跟《伴我同行》比啊?
等等,这是2017年的电影??我还以为是27年前的小成本前传!为什么美国电影可以那么无聊??????
感觉被外媒和外网推到那么高,还是情怀成分大些。时间长,节奏把控不太好,内核还是儿童片。青春还是美好的。
3.5?感觉看了个低配电影版怪奇物语,一看大家原来都是这么认为hhh甚至就电影呈现的节奏来说还不如《睡梦医生》 感觉里面的小孩子戏份都被压缩了,如果每个人时间再铺垫长一点点就好了,美国少年团到最后我还是有一丢丢脸盲。一如既往的典型美式霸凌+小镇传说,一如既往的温馨成长内核,不算很差,可惜珠玉在前。(大部分时候黑得啥都看不到。
看过原著和老版迷你剧,这部电影的故事还没有充分展开,只是拍了一半,小丑还没显型,不过关于故事倒是非常细致,依旧是恐怖版的《伴我同行》,更改了一些设定,吓人场面一般,但效果不错,美工要记一功,整体也很流畅,有着不错的娱乐效果,期待第二部,他们长大之后的故事
Stanley是唯一一位爱惜自己自行车的小朋友(。ì _ í。)
虚实之间依然没做好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