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第一次告别,A First Farewell

主演:艾萨·亚森,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艾力乃孜·热合米图力,穆萨·亚森,亚森·卡斯木,乌古来木·苏吾尔,塔杰古丽·海麦尔,热合米图力·克然木,克然木·喀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维吾尔语年份:2018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7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8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9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0

《第一次的离别》剧情介绍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地大物博风景壮丽的新疆,艾萨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在这里长大的土生土长的新疆男孩。艾萨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母亲的患病让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母亲的病不仅让她丧失了语言功能,还常常会离家出走不见踪迹,因此艾萨必须在上学之余格外小心的看护随时都会发生状况的母亲,因为艾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母亲,所以这点苦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凯丽比努尔是艾萨虽好的朋友,艾萨遇到了什么烦心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她倾诉,两人还共同养育着一只小羊。人生海海,每一步都是两人相互扶持着走过,一路上留下最美好的回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朱诺法蒂玛风味快餐车厨师杰克冒险记鄂尔多斯骑士热舞校花团无法放弃二十五,二十一生命的停车场光荣之旅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第十二季绝命毒师第二季大内密探王二狗昼颜:工作日下午3点的恋人们始饭证据虚空大贵族女人汤亲爱的,我要和别人结婚了鱼雷恶魔的艺术盗墓笔记第一季我们的餐桌归还者的魔法要特别莲花闹海棠您一定不要错过共演NG千金驾到1998苏丹

《第一次的离别》长篇影评

 1 ) 关于离别的故事

关于离别曾经写下的一段话: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谈离别。

记得小学毕业那天和最好的朋友躲在家附近的一个巷子里抱头痛哭了很久很久,那是第一次觉得离开是件很痛苦很痛苦的事情。

以至于在我上了初中后很长一段时间性格都不怎么外向。

后来,读初中时,面对毕业一点都没有伤感。

那两个多月的暑假,和两个好朋友还有当时的男朋友包括他两个兄弟,五个人一天到晚地混在一起。

天真地以为我们几个人可以一辈子都不会散。

长大之后越来越能接受离别,因为你清楚地明白哪些人是在你们说道别之后依然能保持联系,哪些人是哪怕几年不见面不联系,再次见面也依然有话可聊不尴尬的人。

高中很欣赏敬佩的语文老师在高二的时候突发脑溢血过世了,记忆里那段时间几乎都在以泪洗面。

过了很多年,直到现在,12月3日于我来说也依然是个放在心里特别位置的日子。

说回去,小学那个和我一起在巷子里哭泣的女生,我们初中高中都在同一个学校,她仍然是我身边关系最亲近的人之一。

初中毕业一起玩耍的伙伴除了我前男友以外都还保持着联系,大家在假期里时不时也会出来聚聚。

高中亲近的朋友不算多,当时要好的几个现在依旧很好。

我也将站上讲台和我那位老师一样,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给别人平淡的人生带去一些些影响和改变。

我仍然不喜欢告别,但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和现在的生活。

电影其实整体一般,关于几个孩子面对离别和成长的故事。

去新疆的旅行计划因为各种原因被我搁置了好几次,开头三个小孩抱着小羊在晚霞中走路的场景,还有影片结尾迎着朝霞赶羊群的画面,让我一度又燃起了对那片古老土地的向往之情~

 2 ) 年后第一部影院电影

这是年后第一部在电影院看的电影。

看完电影我忍不住摄屏,发了一条朋友圈:与电影院的“第一次离别”。

毕竟7.20的零点场,有影院为了给媒体拍摄,播了三次龙标的先例。

回来后把这张票放进了集票册,看到上一张还是1月4日。

终于等来一张新的电影票。

7月底的复工着实来之不易,这一年电影行业太难了,多少中小电影公司倒闭,院线动辄损失上亿。

现在开工的影院估计还是亏损,上座率有限,流量大的片又不怎么敢上映。

据说这波重映的旧片都不用给片方分成,赚多少都算是电影院的。

所以工作日能看到不少票价5元的重映电影。

大家戴好口罩,尽量支持支持吧。

回到《第一次的离别》电影本身,这是一个很罕见的新疆地区的电影,也是导演王丽娜的处女作。

片方勇气可嘉,早先就宣布什么时候院线复工就什么时候上映。

不过仔细一想,本来这类片看的人就少,趁着没啥新片上映说不定还能赚一波。

先给个整体评价:电影视听语言感很好,画面和音乐都很美;关于离别和新疆这两个题材也都是比较新的。

然而整体拍得比较散,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差那么一点。

作为处女作已经很惊艳,我愿意给75分以上。

艾萨和凯丽比努尔是一起玩的两个小孩,他们还轮流养着一只小羊。

两个小孩各有自己的烦恼,也乐于向对方倾述。

艾萨的烦恼是,他有个聋哑多病的母亲,他愿意照顾自己的妈妈。

他的烦恼是家里的贫困,还有自己没办法让妈妈好起来。

有一天,他把母亲锁在家里出了门,结果回来母亲不见了。

他从黄昏找到深夜,在黑暗中大声地喊着妈妈。

第二天白天他跟艾萨找到了亲戚家,才知道妈妈摔倒,已经被送上了医院。

凯丽比努尔的烦恼是,她学不会汉语。

他们的母语是维吾尔语,但在大家的眼里想要有出息(当干部)一定要学会普通话。

她苦苦学习,嘶吼般地读着古诗,可还是考20分。

维吾尔语与汉语,其实是一个很明显的文化碰撞隐喻。

在这个连国歌都有维吾尔语版的地方,他们却不得不学习普通话。

从这也就明白,为啥这块地方从某种意义上好像“失声”了,我们对其了解也一直停留在一些新闻和刻板印象中。

当然孩子嘛,生活中不全是烦恼,也会有一些很美的东西。

或是三个小伙伴一起行走在沙漠中,凯丽比努尔的弟弟在一旁侧手翻着;或是一起坐在那能活三千年的胡杨树上谈话。

更动人的一幕是,凯丽比努尔跟爸妈在棉花地里。

爸爸讲起妈妈想离婚时,他唱的一首把妈妈挽留下来的歌。

拉回现实,孩子们最终还是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离别。

跟最好朋友的离别,跟母亲的离别,跟家乡的离别,跟宠物的离别……离别是我们成长过程中要学会面对的,第一次离别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深刻的一课。

想起我自己,也不算是孩子了,早已经过好些离别。

可我为什么还是没学会怎么面对它呢?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长长杂货铺” (微信号:ccGS15) ,每月一篇电影影评,敬请关注

 3 ) 第一次的离别

千年古银杏树上孩子们谈到了普通话考试,“你普通话考了几分?

”“60.5分”“哇,我只考了20.5分。

”凯丽为什么普通话成绩一落千丈,因为妈妈去外地采棉花几个月没回家没人监督她功课,而妈妈是片中唯一表现出对孩子成绩在意的成年人(艾萨的哥哥也在意但他自己也还是个大孩子)。

而这种在意非常具体:我们不会说普通话,一辈子窝在这个地方,赚不到钱——改变不了未来。

所以是她的一再劝说,促成了他们家庭最后的搬迁,去库车让凯丽上更好的学校学好普通话。

 4 ) 胡萝卜嗯额咀嚼肌

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

 5 ) 关于时间,关于尊严

真正的新疆什么样? 教育是否真正均衡? 影评大多数围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到觉得此片更多的是关于时间和尊严。

小女孩的父母因为要农忙摘棉花所以没时间辅导孩子们做功课,孩子普通话考试成绩下降,母女二人遭到老师在家长会上严厉的当面批评,小女孩的妈妈埋怨丈夫不能为了子女教育举家进城务工的同时,这个大男人想着年迈的父亲和子女的未来,大口大口抽着烟,眼里噙满泪水。

小男孩艾萨的爸爸妻子生活无法自理,大儿子外出求学,小儿子还是学龄儿童,加上自身体弱多病,只得不顾小儿子一再的央求将精神失常又失语的妻子送进了养老院。

只是因为生活剥夺了他们原本就为数不多的时间。

小艾萨在城市孩子最快乐的童年时光,也被残忍地剥夺了时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他心爱的小羊为伴,除了上学,其余时间都是放羊,照顾妈妈,摘玉米,找妈妈。

抽出一点时间练球成为这个原本应以玩儿乐为常态的小男孩最渴望却也最奢侈的念头。

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抹亮色一个是升旗仪式,另一个就是绿茵场上一场令人激动的球赛,小男孩在赛场上拼尽全力才成功进球,可人生这场马拉松他又能否做到不掉队? 对于小男孩艾萨,我只有心疼和满满的祝福。

祝福教育能够改变他的命运,祝福他遇到几个唤醒他灵魂的良师,祝福他不被生活所击倒。

写到这儿,想起《孩子你慢慢来》当中龙应台写给孩子的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 小艾萨,最后的最后,祝你幸运,祝你,快乐。

 6 ) 我们总在和身边的一切告别

在我很小的时候,隔壁邻居家有个姑娘叫晶晶。

我们在没上学之前关系特别好,真的属于形影不离的哪一种。

当时彼此有个好吃的东西也都会相互分享。

但是当我们到了上学的年纪之后,有一天晶晶告诉我,他要去城里了。

那个分别的场景,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两个人在家门口分吃了一包方便面,然后约定以后一定要回来看我。

后来晶晶回到村里已经是十年后了,而且我看到她的时候好像人家根本都不认识我了。

其实要是那个时候自己能鼓起勇气去打个招呼,说不定晶晶还是能想起我的,但是那个时候的自己就是太过于腼腆。

错过了那个我们唯一一次见面的机会。

如今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童年的那些回忆渐渐只能在某个茶余饭后作为会心的一笑了。

我们这一生,好像总在和身边的一切事物说再见。

正如片中的女孩,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度过了非常美好的童年时光,但是面对更好的前途,她还是最终听从了家人的安排,去了那个有更好前途的地方。

我们所谓的更好前途,往往代表着什么呢?

能赚取更多的钱,能收获更多的关注、能有更多的名誉,可是那些呆在家里的亲人,他们与你在外面的经历没有丝毫关系。

所以这个片子感觉也是在对教育的一种反思,如果一个地方的人为了更好的前途都在选择离开,那这种前途在我个人的角度就是存疑的。

因为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人过的更好,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自己,那么传统的这种家族观念,传统的这些礼仪势必会被冲击的体无完肤。

 7 ) 你抓住你的机会,我放弃我的。

从第一次小男孩在沙地里疲惫地寻找妈妈的时候,我就沉浸在这个故事里了。

画面真实,故事写实。

一个贫穷的家庭,是怎样发展的呢?

故事就从这些孩子身上开始,因为他们很大概率可能是贫穷的下一代。

他们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吗?

他们知道,哪怕是从家里到库车那个好学校,这一点点的差距,也是比原来好。

剧中虽然矛盾但最终做出了行动的就是小女孩的妈妈,她因为受不了苦离婚一次过,又因为爱孩子而复婚。

从他丈夫对待搬去库车和孩子学习的态度上来看,如果没有她的引导,她丈夫就是一个只会爱孩子却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将来看着孩子和自己一样不会说普通话,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恐怕也会后悔万千。

万幸的是,虽然很苦,最后他们还是做出了改变,第一次离别。

艾萨的家庭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老成懂事的哥哥,老成懂事的艾萨。

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被家务占据,放羊,照顾妈妈,烧火,摘棉花,剥玉米。

小小年纪,却已经是家里很明显的劳动力,输出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家里为母亲的病已经被掏空了,父亲也逐渐年迈。

看到他们如此贫穷,我很伤心。

但我更伤心的是这么穷了,艾萨愿意放弃自己上学的机会,把妈妈接回来自己照料。

他知道这样做自己将来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一辈子放羊,种棉花,养驴,但是因为爱,他愿意放弃自己的人生。

越穷,越没有选择,越需要靠放弃一些东西来保住现有的生活。

在一个正常社会,穷人是因为他懒,不上进,或者先天智力身体缺陷,有最低保障就知足了。

在一个非正常社会,大部分穷人都是因为没办法才成为穷人的,制度的不公平,资源分配的倾斜,出身的巨大差异几乎决定了他们一辈子的定型。

社会上没有门路,做官也没有渊源,求学之路又异常艰辛(从库车父母教孩子写作业那段可以看出来,没有文化沉淀的父母根本无法教育孩子,不是他们不想教,而是他们教不了),这想要翻身,得多难啊。

想要把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人,几乎到处都有。

他们有的还在犹豫,有的做出了决定,离开了家乡,没能走出去的,几乎都是因为越不过的问题。

小女孩走了,将来,更多的同学都走了,村子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到那个时候,艾萨还在上学吗?

 8 ) 细数《第一次的离别》里的10次离别,人要长多大才能习惯告别?

影院复工首日去看的,想说是更适合沙龙的片子,但有这样的机会上大荧幕也挺好暌违6个多月,7月20日电影院终于迎来了复工。

观众和电影院像是经历了一场久别重逢。

而复工首日《第一次的离别》新片上映,用油画般的质地娓娓道来人生中那一次次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早先已在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分别拿到了奖项。

这是导演兼编剧王丽娜的处女作,也是献给故乡沙雅的追忆礼物。

在塔克马拉干沙漠的北缘,羊群、棉花、胡杨林和童年的记忆,沉淀出丰厚的素材,最终写就了这一首真实之诗——人生中绕不开的离别和成长。

虽然影片以《第一次的离别》为标题,但仔细看下来,却能发现片中至少有10次离别。

10次离别,有离不开也有永别

阿苏克地区沙雅县,青梅竹马的艾萨和凯丽一起在沙漠里穿行、一起抚养小羊、一起在爬上胡杨树谈心,那像鸟儿般自由的童年让在城市里长大的我颇为羡慕。

只是这童年的快乐里也掺杂着烦恼和酸涩。

艾萨的家庭并不富裕,母亲幼年患病伤了脑子,听不见也说不了,生活无法自理,还经常走失。

父亲干活时,艾萨和哥哥既要帮衬也得照看母亲。

课业、农活和母亲,早早成为两个男孩肩上的重担。

哥哥没能考上新疆大学,要去远方上技校。

那是属于哥哥的离别,告别家乡,走向未来的人生。

也是艾萨第一次面临和亲人的离别,从此之后,照顾母亲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艾萨的肩上。

沉默寡言的父亲第一次萌生出要将母亲送去养老院的念头。

十几年的不离不弃,有精疲力竭的时候,但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收入、孩子的未来都是父亲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父亲和母亲的离别,是权衡利弊后的割舍,是为了让大家都过得更轻松。

家族会议时,艾萨的姨妈坚决反对将自己的妹妹送去养老院。

可在族人的劝说时,她只能拗着性子板着脸,接受被迫的离别。

艾萨不同意父亲的提议,但当他从学校回来后却发现母亲已经被送走了。

他最怕母亲走失,他想听母亲能对自己说一声“儿子,你回来了”,但他不愿离开母亲。

这一次被迫的离别,让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哥哥,如果我们都不出去学习,就在家一起吃饭一起过日子多好。

然而艾萨不曾料到,自己的好友凯丽和她弟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也得转学去库车的汉语学校。

这一次的离别,艾萨失去了身边的朋友。

胡杨树下再也没有三个人的欢声笑语,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

只是,对凯丽来说何尝不是一次离别。

离开熟悉的家、远去陌生的城市,再也无法和最好的朋友一起玩耍。

美好的童年似乎在此截断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留在了记忆中,另一部分抛在未知的远方。

而村口大树下的青年汉子,他想要离开家乡去往城市生活,想要去追寻更好的未来,却被家长前辈们所阻挠,被迫留在沙雅县,按在长辈们的舒适圈里没能离开。

凯丽的妈妈想要离开苦日子而离了婚,却终究放不下两个孩子,为了孩子的快乐选择了复婚,她也没能离开。

而我觉得影片中最妙离别却是艾萨和他小羊的两次离别。

雏鸟离巢,谁的人生不是在一次次地离别

影片的开始,艾萨亲手给一头小羊羔喂奶。

还没学会乖乖喝奶的小羊被凯丽强行抱走。

艾萨依依不舍地跟到凯丽家,为小羊搭好了窝才算放心。

影片的结尾,在艾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离别后,小羊不见了。

像那个夜晚跑出去找走失的母亲一样,艾萨也冲进风雪里寻找心爱的小羊,可惜的是再也没有找回来。

最后的夕阳之下,艾萨独自赶着羊群。

黄昏好风景中有一丝酸涩,是习惯了别离的成长,是只能往前走的人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自己的“第一次离别”。

但如果回头去看,却很难说得清,到底哪一次是“第一次”。

影片中的人们,似乎也无时不刻在地离别。

有人想离开,有人不愿离开,有人没能离开,有的却是永别。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个“第一次”,因为每一次离别都是新的成长和际遇。

艾萨和凯丽聊着长大后要做什么,哥哥把大学的梦想交托给艾萨,还有母亲走失那晚,哥哥骂着艾萨“怎么总是长不大”……

“长大”、“梦想”,这两个关键词和离别一起贯穿着影片。

如果说,当孩子们憧憬未来时是快乐的,那么为了到达未来他们必须踏上一条成长之路,披荆斩棘、永不停歇。

这一路上我们会不断遇见,也总会要告别。

像村口的青年汉子、凯丽的母亲、艾萨的父亲,不论哪个岁数,离别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选择,即便长大成人,也会遇到突如其来的离别。

只是,哪怕一辈子都无法习惯离别,我们也得学会面对和接受。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不去的乡愁是离别。

难以割舍的亲情是离别。

亲情、友情、熟悉的地方、喜爱的宠物……时空能够分割的离别,只要能放在心里,就能成为永恒的留念。

我很喜欢影片中凯丽的妈妈,她告诉女儿可以画一幅画,那么在画里就可以和小伙伴永远不分开了。

或许这就是源自于生活的智慧,这位母亲教会了女儿用孩子的方法来应对离别。

而这部影片也是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人生中的必修课,与其说讲述孩子的故事,到不如说有种历经沧海桑田后回望来时路的意味。

胡杨林、棉花田、沙漠里的脚印、夕阳下的羊群,还有那打得夯实的馕饼,都成了绝美的画卷。

—完—

 9 ) 一个非常意外的,极好极好的关于新疆的影像。一部真正的影像。

一个非常意外的,极好极好的关于新疆的影像。

一部真正的影像。

新疆的阳光,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那里灿烂的阳光,大片的棉花田,人们在其间劳作,田间劳作时的欢笑,谈吐,小朋友们的童年,友谊,烦恼,以及,课堂学习生活……画面非常生动。

非常美。

美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主义的,故作的美。

那种美,虽取材于生活,但实际上脱离了生活。

只为了服务于某种意识形态。

让你误以为,那便是影像所展示的生活里的真实的美。

比如在张艺谋的片里,可以看到这种东东。

另一种美,是真的以生活本身为源泉,去捕捉。

它是敬畏生活本身的。

这部电影没什么故事情节。

围绕着几位新疆维族小朋友们的日常琐碎,悲欢。

采取纪录片的拍法。

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部纪录片,但导演还是将它定位为一部剧情电影。

不过我还是有理由相信,这里面大部分画面,都是以纪录片的方式捕捉到的。

棉花田里的劳作和闲聊,小朋友们一起戏耍时灿烂的笑容和他们的互动,让我想起我自己的童年,想起我早年的乡村务农生活。

镜头像猎豹的眼睛,捕捉那些细碎的阳光,欢笑,表情,话语,让人迷醉,也让人沉浸于一片陌生土地上一个陌生人群的日常生活及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童年。

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摄影而不是导演,所以我看片的同时,查阅了不少摄影师的信息。

也许从艺术完成度上讲,这个片子有瑕疵。

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剧情张力。

放在影院无法吸引太多人的目光。

但从画面呈现上,在我心中,绝对是大师级别的。

可以与阿巴斯、锡兰这些大师的作品相媲美。

如果你想了解某个维度上真实的新疆人生活,这个片可以一观。

我边看边在想,哇,导演深得阿马斯、锡兰艺术风格的真传。

如果换作张艺谋这种人,会怎么拍呢?

我敢肯定,绝对是大不一样的影像效应。

会有更多的形式主义的考虑,意识形态上的植入。

最终 ,变成一个塑料花般的东西。

虽然也可以用技术专业主义把影像搞得很美。

但我们知道,塑料花是没有生命的。

甚至会释放毒素。

 10 ) 如果你不去上大学,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活着了

能在国内院线看到这样纯维语的影片很难得,而且还是以孩子的视角,孩子们演得干净灵气,每个人的眼神都明亮如星。

摄影很棒,逆光中孩子们雀跃的剪影和高高的棉花垛,导演温柔而克制,缓缓铺开田园牧歌的四时风物,看到画卷深处却是农耕文明与现代化工业文明的交戈,所以影片一直浸润着一种悲情的、悠远绵长的孤寂感。

导演选择了“离别”这个很容易让人共情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我们总要经历离别,离开故土,告别母亲,走散伙伴,失去心爱的“小羊”,一个“人”的成长如是,一个“社会”一个“文明”的成长亦如是。

影片最触动我的一刻,是弟弟在给哥哥的信里所写道的:“如果你不去上大学,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活着了。

”一起活着,弟弟的愿望竟是如此朴素和卑微。

弟弟不能明白,哥哥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究竟有什么好,一家人在一起活着,不好么。

落后赤贫的村落,充斥着原始的劳作、肆虐着疾病,但他们歌唱的时候、亲人相拥在一起的时候,那种人类原始而亲昵的幸福是动人的。

而另一种文明在哥哥给弟弟的信中隐隐的铺展开:可以用智能手机、和朋友一起打篮球、速度很快的火车、舒适的车厢……最后,哥哥写道:“你应该到外面来看看。

” 两种文明的交戈就在这些波澜不惊的叙述里进行着。

整个影片的政治角度很善意也很理性,维族的孩子们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但普通话却是他们与现代化的唯一连接方式,小女孩说着“我想成为科学家、数学家”却并不知道它的含义, 更不知正是这些“科学”所创造的现代社会lue duo了他们的田园牧歌 。

电影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可爱的维族孩子们讲起普通话时,总是生硬甚至“狰狞”的,而在自己的语言里对话、唱歌时却充满了舒展的诗意。

人类的悲欢也是相通的,虽然他们生硬的念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似懂非懂的普通话里并不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但王维的思念又何尝不正是他们的思念?

就像我面对生命中已经离别的人或事,又何尝不也像他们一样?

《第一次的离别》短评

汉化故事:)

9分钟前
  • 山人阿苍苍
  • 还行

景美,镜头美,孩子们天真烂漫,家庭氛围其乐融融。这美好背后是两个同样贫困但未来迥异的家庭的对比,是艾莎和凯丽从这一次分别开始就踏上了两种截然不同人生道路,以后大概率会成为两种人的对比。很熟悉俩娃的家庭状况,几乎和8090年代中国北方大多数北方农村境况相当,永远脏兮兮的衣服被褥,破破烂烂的家具,一个病号就能拖垮整个家庭。所以我坚定认为,”保留独特的文化样式/守望最后的胡杨林/孩童的天真烂漫“等矫情借口,都不应当是“反对”他们走出去的理由,甚至“可惜”一下都是多余的,何不食肉糜的笑话而已。

12分钟前
  • 跑题跑不停
  • 推荐

還是沒有捕捉到大美西域的精髓。

15分钟前
  • 木拉提·麥麥提
  • 还行

有些戏拍得真棒,情感真挚。故事性弱,中间睡得香。

18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成功的人都一样,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新疆小村落里的艾萨和他的朋友们苦苦挣扎与生活却无法挣脱,可惜艾萨的表演还是差太多了,反倒是小女孩和他的弟弟更有灵性,看得我都睡着了。一如既往的支持新疆影片。

19分钟前
  • Кинo
  • 较差

做成纪录片会比现在好很多吧

23分钟前
  • 步步
  • 较差

近景长镜头中饱含着柔情,但似乎与生硬的社会指涉有些相悖。

28分钟前
  • csh
  • 还行

匮乏,单调。

31分钟前
  • Stringer
  • 较差

討巧,以及選擇性失明。三顆星全給孩子們。

33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久违的影院 还是第一次接触维语原声题材 只能说的确是大象点映的风格 平日里大概率一日游 不过配乐的情绪感染力还是很强的

36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诶呀,这小女孩真好看,给我一种新鲜的美感,之前好像不太见过这种气质的美,长得像珍妮弗安妮斯顿。爸爸唱歌那一段感动了,最原始的感动,女人多多少少会被感动吧。影片我觉得不完整,也算不上好看,第一次了解新疆的风貌和人文

37分钟前
  • 卖火药的小女孩
  • 较差

就一个怀念故乡的风土人情片,你说是纪录片还差不多

39分钟前
  • 信念都还在
  • 较差

淡如水的电影。还蛮喜欢的。

41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温柔、寥廓、悠远的谣曲,弥漫着孩提时代的忧虑和哀愁,同时又如沙漠上银色的月辉,敛着清冷的锋芒。

42分钟前
  • 推荐

觉得挺难看的,没有任何戳心的点,还不如拍个纪录片鸭。

43分钟前
  • 菏时
  • 较差

《第一次的离别》:定档全国影院复业第一天上映,7月20日。—— ★★★☆ —— 幕后花絮:1.该片在东京电影节举行世界首映时,“亚洲未来”单元选片主席石坂健治曾误以为这是一部伊朗电影。2.该片的演员全部是非职业演员,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不仅沿用了本名,就连影片中的父母们,也是由他们生活中的父母出演。3.该片的拍摄源于导演王丽娜的纪录片创作。一开始 她是用摄影机记录艾萨、凯丽等孩子们的生活。经过一年多的跟拍,她决定将孩子们的成长重新梳理成故事片。然后,她组建故事片团队,又经过两年驻地拍摄和后期制作,才得以完成。…… -百度百科

4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课本里的诗人九月九日遍插茱萸,胡杨上的孩子日日夜夜学习汉语。学不好汉语就要远走他乡,忽然懂得了诗人的伤心。夺走生命很痛苦,可它是古尔邦节的祭品。恨自己不是医生,不能医好妈妈的听力。如果火车不走铁轨,挖土机把家拉走,是不是便不用告别母亲哥哥朋友小羊。如果长大了,是不是就能学会告别。

4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女性创作者,纪录片式拍摄手法,少数民族,小孩,动物,贫穷,聋哑人,每个人都善良无比。堪比《月光男孩》的黑人同性msl素食女权的升级版,再看看一带一路的这些操作和出品公司不多说了哈哈哈哈哈。2019年了,这么影展流的创作依然是吃香的,也确实没多大问题,可是希望更多年轻创作者不要试图总拍《老人与马》《小孩与羊》去冲击影展了,没多大意思。

51分钟前
  • 费里泥
  • 很差

摄影还行,都演完了还不知道到底在演啥

56分钟前
  • 大号慕斯
  • 较差

孩子们都好孤单啊,那个因为普通话考了20分而嘤嘤哭泣的小女孩真令人心疼。

57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