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体会到几点。
1,讽刺英国政府追随美国政策。
2,谴责美国某政府机构对英国的渗透、控制。
3,枕边风不只在中国,在外国同样厉害。
朗认为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执政的,I've never taken orders from anyone.Whatever I did,I did because I belived it was right.但忽视了妻子对他政策方向的影响。
一如既往的大师级审美,学院派,化惊奇为平淡,悬念无处不在,分分秒秒敲打着你的头脑告诉你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阴谋,阴谋,阴谋,不停的回想,直到结尾。
怎么说么,是一部过于精雕细琢的片子,我看的很闷还有点无聊,大道理似懂非懂,可能是英美政治题材并非我的菜的关系吧。
波澜不惊之中,娓娓道来一个因代笔前首相自传而窥探英美高层黑幕的故事。
文弱书生卷入政坛浑水,之前是风雨欲来的暗战氛围,之后是死于非命的戛然而止,手稿漫天飞舞,真相就此雪藏。
政治就如影片的基调,灰暗冰冷无解,处处透着阴谋威胁的气息。
少壮不努力,老大码字去。
当“年老色衰”的伊万•迈克格雷格不再猜火车后,他只能摇身一变为隐藏在大人物背后的影子写手,替人捉刀代笔聊以度日。
在《影子写手》里,伊万接了个给英国前首相亚当•朗写自传的活,报酬丰厚,但决不能以真名示人——不仅正式出版的书上没他的名字,就连演员表里也没有这个影子写手的真名实姓;再加上在全片的对话中,伊万总是以“幽灵”自称,所以,我们始终不知道《影子写手》中男一号的姓名——他就是个幽灵,是个影子。
由于与马丁•斯科塞斯的《禁闭岛》同时推出,不少人都会把两片做对比。
的确,从叙事模式上来说,《影子写手》与《禁闭岛》如出一辙:二者都是在一个封闭、阴冷的小岛上展开故事,剧情扑朔迷离,男一号只身调查,越陷越深,悬疑包袱迭出,到最后也没给个明确的答案。
此类影片一直是波兰斯基所长,《影子写手》本身也是“影子”——片中处处可见《第九道门》甚至《唐人街》的影子。
政治惊悚的题材自然要比纯粹执迷于精神病分析的《禁闭岛》要来得大气些,再加上《影子写手》最后制作时波兰斯基正陷于瑞士的囹圄中,斯时心境正与“幽灵”相同,因而打造出了一出尽显诡异的政治惊悚大片——不仅是光影,就连片中的音乐亦与气氛结合得丝丝入扣。
“幽灵”最后死没死其实无关紧要,整个故事根本就不需要他——这也解释了波兰斯基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给他。
“幽灵”甫一亮相就表明了从不关心政治的立场,所以,他的视角完全与观众重叠,在“幽灵”的带领下,观众们才渐渐的窥视到西方政治中的核心秘密——以及丑闻。
对于朗身处的英美最高权力层,“幽灵”是个纯粹的闯入者,他不属于这里。
从这个意义上讲,“幽灵”的确是幽灵。
朗卸任后被国际法庭调查,自己躲在属于美国领土的一个小岛上,这本身就令人生疑。
而随着“幽灵”拼接起越来越多的线索,并猜出了前任影子写手留下的藏头句后,他终于发现了最核心的秘密——原来朗的妻子是CIA特工,多年以来,朗的从政和发迹都是在CIA的秘密安排下才得以实现的,所以掌权后成了美国利益的101忠狗。
对英国人来说,这是个难堪的事实,所以前任影子写手才会处处遮掩,希望凭一己之力清除首相身边的他国政治势力,却最终导致命丧黄泉。
是不是映射了现实的政治人物,这个由观众们自己去揣摩。
不过在当代政治中,指责政治对手是他国的间谍却是常用的套路,想必年岁大点的观众对“里通外国”这词都不陌生。
剧情的前面部分始终在制造朗是幕后黑手的假相,但朗其实是个文人(剑桥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他被妻子以及妻子背后的CIA特工埃莫特所掌控——埃莫特这位哈佛教授早在念大学时就被CIA雇佣,已是岳不群般深藏不露的高手。
“幽灵”以为掌握了全部秘密,便与朗去对峙,朗不明就里,大发雷霆。
不过还没来得及澄清事实,郎就死于刺杀者的枪下。
很显然,不是什么抗议者,而是CIA、是美国要了朗的命。
“文人是一群特别喜欢进行政治冒险与奇谈的社会群体……卷入政治的知识分子不乏聪明的傻瓜、甚至是危险的傻瓜”【1】。
朗和“幽灵”就是两位“聪明的傻瓜”,自以为机关算尽,结果还是误了卿卿性命;而埃莫特这位大教授才是真正“危险的傻瓜”,看似与世无争的学术研究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从马基雅维里开始,西方人就把这当成是政治的真谛。
文人搞政治,难免被政治搞,搞政治的王道,应当是政客披上文人的外衣。
【1】刘军宁《保守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8页(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8月12日)
[Ghost Writer]是我观赏的第一部血统纯正的政治惊悚片。
开篇的音乐在黑暗逼迫里还有一丝魔幻诙谐,似乎是嘲讽剧情中无奈的轮回复现,延续了配乐师Alexandre Desplat[哈利波特和死圣][返老还童]等近年来作品一贯的趣味。
主人公作为一名自传枪手在片中没有任何背景交代,甚至连他的姓名都无从知晓(演员表里都只写着Ewan McGregor--the Ghost)。
他被不无匆忙地指派成为新的代写作者,为英国前首相Adam Lang整理自传。
这样的设置让他只得一步一步拼凑出前任McAra离奇死亡的模糊真相,然后万劫不复地成为“the new Mike McAra"。
Ghost从始至终处于不设防状态,诚实地保持着他的British Humour,并认为需要用“Heart”去增加一本前首相自传的销量。
他的念读习惯在剪辑中数次被强调,这又象征着他敏感谨慎的倾向(因为我也有顽固的念读习惯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剧本字斟句酌,为他周边人物的设定也意味深长——稀松平常的经纪人、不卑不亢的Adam助理兼情人(Kim Cattrall还是Samantha 复原自己的口音而已)、别墅里的亚裔佣人,都没跟他建立实质性的沟通关系,却似乎总通过电话催稿、权限设置、行动跟踪阻挠他“直击心灵”的工作任务。
片中他数次“被迫”搭乘渡轮,灰暗的海与天暗示着阴谋对所有局外人麻痹,以及Ghost孤立的处境,“i’m on my own.”他每次都会有意无意地撇清关系。
Adam妻子Ruth的角色导演最初希望是Tilda Winston来扮演,那种联系起欧陆、潮湿寒冷、重工业、铁腕这类关键词的面孔。
Olivia Williams依然成功地把这些强势元素恰好地抑制在“前首相夫人”的弱势皮囊之下。
Ruth似乎是唯一一个对Ghost“正常”相待的人,不过在那样一个环境下这份“正常”倒显得格外“坦诚”。
当然,后来能够得知那些坦率的谈话和表情只不过是她私下做了语义的转换。
老007Brosnan把一位戏剧科班出身的前总统的那种理直气壮的落魄愚蠢弄得更显戏剧化。
习惯了枕边风的“狂刮轻抚”的Adam在乎的只是面对公众媒体的表情和语气,而对外界嘲讽他为“a bloody actor”还光火不已。
只得称道的是,这个角色层次的单一性反而能够锯出整部影片的一个横切面,让观者一窥纵深。
睡了英国前首相老婆,前首相被袭击挂掉后,发现这个寡妇竟然是CIA专员——这样的起伏转折似乎应该是本片让人渗出后背冷汗之所在,但Ewan镇静的表演明显没想传达角色的恐惧感,而我想政治阴谋论也大概并非影片的核心诉求。
先不说这个。
自传的授权出版商Rhinehart公司贯穿全片——前首相在它所属的别墅中办公,甚至连他们喝的酒都是产自其所属庄园。
这种微妙的控制力一方面加强了memoirs作为线索对主要人物的影响力度,另一方面也许便是politics即drama的隐喻。
影片摄影风格冷静简约,而其中采访队乘直升机空拍别墅,大家看见自己被转播的一幕显得不失创意,它可以看作为mirror scene的变型。
按照常规,大家进行自我审视,Adam窘态尽现,Ruth的恼怒则更像惭愧的爆发——Adam像是她的一个失败作品。
为获得美方的道德支持,Adam的同僚为他策划了一次华盛顿午宴。
“谈些什么?
我不会显得太过慌乱吗?
”Adam问“艾滋病?
贫穷问题?
气候变化 ?
who cares? 我们都会说这是早就定下来的。
重点是让人们知道我们一切如常。
”Ruth此时心情非常复杂,脑中高速运算却只能抛出一句更像是午夜脱口秀俏皮话的“i think it’s a terrible idea.you’ll look as though you’re america’s whipping boy, running crying home to daddy.” Olivia给了Ruth固定的表演程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她进入戒备状态的”脸颊一瘪“(身份揭晓前便有几处hint)。
另外细心观察便会发现,Ruth在寻求来自Ghost的(sexual)comfort时表演的是假哭(昭昭然啊),我觉得甚至在之前”let’s eat“的台词时(或者更早的在车上边哭边抓手时)便企图把Ghost作为新事务纳入控制范围。
40岁左右的Ghost在love affairs上也有着格外easy的态度,因此这种被控制的可能也随之弱化。
第二天早上,Ruth发现在Ghost新整理的稿子里自己的分量被加重,她却显得十分不满。
导演在此处添加了一些关于女权的议论,让Ruth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报复永远掩藏在”前首相夫人“的身份下而气恼。
BMW联网驾驶系统让Ghost在发现真相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
我窃以为在Ghost决定take a risk时直接拍摄汽车调头会让镜头语言更具吸引力,而且Ewan脸上当时也没什么好表情。
在Paul Emmett教授夫人打电话通知情报专员Ghost的来到时,导演让Ghost的危险处境完全暴露在我们面前,这种希区柯克式手法加上一个莫泊桑结尾的剧情构造带给观者的冲击,远远超过”过山车式“的廉价体验。
片尾是一个优雅到会让人窒息的(...当然也有人看来是烦躁的)空镜头,在之前传递纸片跟踪运镜的铺陈下,让人当时就..what more can i say...”一沓A4纸引发的血案”。
看完后想起[记忆碎片],都说真相难觅,[记]是唱给真实历史的挽歌,闪射出光辉却沉重的人性;[影子写手]却用人的无力烘托出一整个时代的阴谋,断定漫天的真相最终只会堆置在无人涉足的街角。
真实世界里,电影原著赶在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回忆录之前出版。
但没有人来告诉我们怎么去不纵容那些所谓的Fatal Incident。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364.html街道上行人各自行走,车辆按秩行驶,一切显得安静而和谐,“影子写手”夹着厚厚的书稿从亚当·朗的新书发布会出来,他想打车但是那辆车没有停下,犹豫之后,顺着自己的方向走开,走开是消失于镜头前,当一切不发生在镜头前,那一个隐秘的故事才真正打开:是一种沉闷的声音发出,是行人听到声音朝着一个方向观望,是散落的稿纸随风吹来。
四边的镜头是在场的符号,它用一种框架的形式隔开了里面和外面,可见和不可见,但是镜头外面那个不可见的世界,也是在场,甚至就是故事最后的现场,沉闷的声音是车祸碰撞而发出的,当人们顺着放声望去,当稿纸被零散地吹来,镜头外发生的一切其实更为清晰:有一辆车撞到了正离开发布会的“影子写手”,他倒地,手上的东西掉落,然后死去——或许有挣扎,或许最后说出了一句话,但是当死亡变成最后的结局,一切都似乎没有了意义,就像镜头区分了可见和不可见一样,只属于他的那个秘密也最终散落为一地的稿纸,再也没有人拾掇起来,连成一句完整的话,连成一个秘密的真相,连成一个影子写手的命运。
和“影子写手”这个称呼一样,他没有名字,只是影子,为别人写回忆录,他们的名字从不出现在书本里,这是一种“去作者化”的行为,而无名的状态就像镜头外的隐秘故事一样,其实是用一种人为的方式,将这个故事,将他的生命,都带向了无名的世界。
镜头的遮掩,是一种隐喻,罗曼·波兰斯基用这样一种方式制造的不是悬念,而是真相,但是当“影子写手”从无名字到了无生命,那个隐匿在镜头之外的真相到底有什么用?
镜头的隔离作用,是为了让镜头之外故事在场,其实罗曼·波兰斯基如此处理的用意,是设置了一个潜在的读者:观众,当镜头有限的画面提供了信息,几乎每一个读者都能从这些信息中推知镜头之外发生的故事,所以那个本来在电影里只有“影子写手”知道的真相在观众的理解中就不再是秘密,所以也达到了他拍摄这个政治悬疑电影的目的。
但是为了观众揭露这场阴谋,其用意依然是概念化的,而且这种概念化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其意义也是缺席的,也就是说,在电影相对独立的文本中,“影子写手”以自己的死亡为代价揭露的这个弥天大谎并没有在逻辑上具有自足性,甚至“影子写手”的死只在隐喻中具备了讽刺的作用,而对于整个阴谋来说,并无整体性的解构。
因为,这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被车撞倒一定不是意外,而是蓄意的谋杀,和前一任“影子写手”麦卡拉的死一样,他是被除掉的,却被说成是“自杀”,当真相再次被埋没,“影子写手”一定会和麦卡拉一样,成为这个政治阴谋的另一个牺牲品,而麦卡拉甚至还有一个可以叫出的名字。
影子写手是在新书发布会最后识破这个秘密的,他将每一章的词语连接起来,于是得出了“露西是中情局探员,他受命于保罗·埃米特……”这是最后的结论,他也将这个结论写到纸条上,通过发布会上嘉宾的手传递到了正在发表演说的亚当之妻露丝手上,看到这个惊天秘密被识破,看到自己的身份被知晓,拿着酒杯的露丝终于显出了惊愕的表情,而她也终于看见“影子写手”在底下像他敬酒,他脸上的微笑看起来更像是获胜之后的炫耀——在这场阴谋中,“影子写手”的确像是一个胜利者,他以最后连缀起来的句子完成了命名,这是游戏的最后一把钥匙,通过它,关于亚当·朗为什么走上政坛,为什么作为首相和美国保持非一般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亚当会死于枪击,以及麦卡拉为什么被杀却反而说成是自杀,都一清二楚。
英国首相亚当·朗只不过是美国利益的傀儡,露丝才是真正的特工,而她身后的阴谋策划者是埃米特——“影子写手”最后将这个链条连接起来,他露出微笑,他举杯庆祝,他离开现场,但是当他最后被车撞死,那叠稿散落一地,这个被揭露的真相谁又能知道?
当然排除读者的理解,在文本自足的空间里,其实当掌握秘密的唯一知情人被杀死,这个秘密依旧是个秘密,那个阴谋也终于又被隐藏起来。
所以当“影子写手”被杀死,影子永远是影子,秘密永远是秘密,真相也永远在别处。
所以,这必定是罗曼·波兰斯基陶醉于自己精心构筑的剧本结构而制造的一个错误。
当这个错误发生,这个问题就变成:“影子写手”揭露这个秘密是不是本来就是一件无意义的事?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将,麦卡拉也是知道这个秘密的人,他也是影子写手,他为亚当·朗的回忆录捉刀,他隐藏在身后发现了秘密,但最终却“被死亡”,所以秘密又被掩盖起来,而“影子写手”从进入那个岛开始写作起,他其实是麦卡拉的影子。
起先是疑惑,是不解,是局外人,后来当他住进麦卡拉曾经住过的房间,发现麦卡拉床底下的拖鞋,进而在抽屉底部发现了亚当的一些资料,他就替代了麦卡拉,而开着那辆麦卡拉曾经用过的宝马车,这个线索才从隐秘出浮上来:麦卡拉死前使用过的导航没有关闭,他鬼使神差地按照上面导航的设定,来到了渡口,经过摆渡,进入了树林,最后到达了目的地,那就是埃米特的寓所。
这个出现在回忆录里的名字,在亚当公开的信息中是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他们曾一起演出过讽刺剧,影子写手几乎没有防备地告诉了他关于亚当的那些从政的资料和合影,甚至里面的破绽也一并告诉了他:据亚当说是1977年认识自己的妻子露丝,但是工党证件上显示的时间是1975年,亚当曾说过大概是自己记错了,但显然这是一个谎言,影子写手是期望从埃米特那里获得正确的信息,但是埃米特却又像是在这个时间之外的存在,他也无法确切记住亚当和露丝相识的时间,可以说,影子写手对埃米特的访问没有任何比麦卡拉更多的信息,而当他离开埃米特的家,其实一样陷入到了麦卡拉的命运之中。
他看到了后面跟踪自己的车,拐进小路才摆脱了,当他想要摆渡回到岸上的时候,再次发现了那辆车:麦卡拉就是在见到埃米特之后摆渡回来时失踪的,最后他的遗体被发现在海滩上,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他被说成是自杀。
但是当影子写手离开而看见那辆跟踪的车,才知道麦卡拉绝不是死于自杀,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从麦卡拉的影子中超越出来,他学会了自救,也将这个秘密的最后部分揭露出来。
他和跟踪人员周旋,摆脱了他们,没有使自己遭遇和麦卡拉一样的命运,然后通过麦卡拉一张小纸片上的电话找到了被亚当解雇的秘书来卡特,从莱卡特那里知道他被解雇的原因,是不想与亚当这个虐杀囚徒的杀人犯为伍,而麦卡拉在死亡之前曾经告诉过莱卡特,真相就在回忆录里,“在开头。
”莱卡特没有来得及拿到麦卡拉的文稿,而当影子写手再次找到莱卡特的时候,他的个“在开头”的提示终于在新书发布会上,让影子写手在最关键的时候发现了秘密,那就是被连接起来的那句话,从而不仅是亚当,还有露丝,以及埃米特之间的这个政治阴谋才得以被揭露。
麦卡拉死于他们的谋杀,影子写手只不过继续麦卡拉没有最后完成的工作,甚至只是将那些散乱的线索厘清了最后的头绪,当然最后的这一举动是最为关键的,它是游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当最后他也走上了麦卡拉被谋杀的命运,他揭露这个秘密,到底会起到什么意义?
再往上推断,亚当雇佣一个影子写手的目的在什么地方?
既然麦卡拉已经接近了真相,他难道不知道下一个影子写手会更进一步,那么这个阴谋一定会大白于天下,无论对于自己还是露丝,甚至英国政府都会变成别人攻击的对象,如此看来,这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行为。
从电影的叙事来看,亚当要找一个抢手为自己写回忆录的目的是为自己正名,当他陷入公众对他曾有过经虐囚行为甚至说他和恐怖主义为伍的指责时,当他可能被国际刑事法庭调查而陷入被动时,他想用回忆录为自己说话。
但是这个行为也显得牵强,影子写手接到这个任务,策划和组织写作的莱因哈特公司给他的报酬是25万,对于首相来说,这的确不是一笔大数目,但是这个意义却是值得怀疑的。
一本花重金请人写的回忆录能扭转自己的声誉?
能改变人们的看法?
这显然是夸大了,而且既然是回忆录,一定是亚当自己的说法,更是掺杂着主观性,甚至是为自己辩解,对于那些讨厌他、指责他甚至要将他赶下台的人来说,回忆录非但不可能挽回名誉,而且还会陷入更深的被动中。
当然,另一方面来看,回忆录并非是亚当为自己正名的工具,亚当只是一个傀儡,他的背后是中情局特工露丝,而露丝的背后是埃米特,可以说,这个写作回忆录的计划更是背后推手故意安排的。
亚当甚至不知道自己当初爱上的露丝只是一个诱饵,她以美色的诱惑让亚当走上了从政之路,所以亚当成为首相之后一切的举动似乎都在露丝和埃米特的控制之下,所以他们实施这个回忆录计划只是为了找到一个替罪羊,而亚当陷入困境就是陷入到了这个政治深渊中,而最后从华盛顿回来的亚当在机场被人开枪打死,或者可能是那些示威者雇佣的杀手杀死了这个和恐怖主义为伍的首相,或者是背后的露丝和埃米特消灭证据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包括麦卡拉之死,包括最后影子写手之死,都是他们一手策划的,是为了杀人灭口。
但是矛盾在于,露丝一直不知道回忆录暗藏的线索,她甚至也无法在公开场合见到影子写手写作的这本回忆录,既然一切都是他们刻意制造的阴谋,为何还不知道里面藏着的线索,露丝甚至以勾引影子写手的方式来接近回忆录,而一夜情之后又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让亚当写回忆录的目的又变成了矛盾:他们难道不知道麦卡拉和影子写手在写回忆录的过程中会发现秘密?
而这个秘密一旦被读者发现,是不是一切都会毁于一旦?
这也就解释了最后影子写手将写有那句话的纸条递给露丝之后,自己也招来了杀身之祸。
干掉影子写手,但是他们却不知道那句话出自何处,也就不知道最后发行的回忆录里的秘密,所以杀人行为只是一个很拙劣的行为。
麦卡拉死了,影子写手死了,亚当也死了,种种的死亡都让他们成为了政治阴谋的牺牲品,一个已经被揭开却又被隐藏的秘密,永远藏在了真相背后,而罗曼·波兰斯基制造这个影子写手,也许在政治讽喻中起到了效果,而矛盾的结构,漏洞百出的线索,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缺少了必要的逻辑支撑,无论是政治还是电影,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游戏,就像露丝对麦卡拉“自杀”的形容:“他喝醉了,淹死了,剧终!
”
在重重矛盾中力挽狂澜《影子写手》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创作的小说《幽灵》(The Ghost),由倍受争议的电影人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担任了编剧和执导工作……对于皮尔斯·布鲁斯南(Pierce Brosnan)来说,他将在2010年2月度过一段忙碌又有趣的时光,先是在奇幻冒险动作片《珀西·杰克逊和闪电窃贼》(Percy Jackson & the Olympians: The Lightning Thief)中饰演了一个造型邋遢的胡子男,被他自己戏谑为“马屁股”,随后又在更加小众、更富有争议性的惊悚作品《影子写手》中出演了陷入到重重麻烦中的前英国首相亚当·朗,势必会凭借着这部影片给纯艺术的殿堂带来不小的冲击。
虽然在影片的后期制作接近完成的时候,波兰斯基因为1978年的一项指控而在瑞士被捕,他被控猥亵少女,却在宣判正式下达之前,逃往美国——最终,波兰斯基是在一种软禁的情况下为《影子写手》做好了最后的收尾工作的。
皮尔斯·布鲁斯南至今还记得,当他第一次收到与《影子写手》有关的信息时,自己还身在伦敦,正在为歌舞片《妈妈咪呀!
》(Mamma Mia!)做一些类似于补拍这样零碎的表演工作,不是很忙,却也没办法彻底地抽身,布鲁斯南回忆道:“我的经纪人突然找到我,对我说,‘罗曼·波兰斯基想跟你见见面,他正打算制作一部电影作品,想看看你是否有兴趣。
’我感到非常地兴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后在周末来临的时候,登上了开往巴黎的火车……我于周六早上到达巴黎,和波兰斯基共进了午餐,我们简要地讨论了影片的内容,而且明确了一个出发点。
虽然波兰斯基安排给我的角色是英国的前首相,但是他无意让我弄出一个大银幕上的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所以我们必须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清楚,至少不能留下任何供人非议的把柄,毕竟我们想要制作的是一部政治惊悚片,是一个很容易生出敏感情绪的故事领域。
”事实上,罗曼·波兰斯基早在创作《影子写手》的剧本时,就已经知道皮尔斯·布鲁斯南是他所能找到的最适合的人选了,没想到他对这个故事也生出了很大的热情和兴趣,所以他们的会面,是在一种达成了共识的前提下完成的,布鲁斯南说:“我和波兰斯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我们谈话的范围从电影扩大到了生活,甚至还谈及了生命中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悲哀与痛苦……我们稍稍说到了他那被邪教残忍地谋杀的妻子莎朗·塔特(Sharon Tate),我能从他深邃的眼睛中看出来,这仍然是他最深沉的记忆与心痛。
我们进行的是一场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我们不但讨论了电影,还包括制作流程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个行业所面对的经济前景,然后是政治论题,最后又归总到了旅行与食物上,我们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我想我们都被对方的人格魅力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直到我坐上了返程的列车,我才猛然惊醒,‘天,他还没有明确地告诉我是否由我来出演这个角色呢,也许他已经改变了他的主意。
’我至今记得,以前合作过的一位导演曾对我说过,作为一个演员,永远都不要回头张望,你要时刻做好准备,因为你可能正在接受某一个人的检验——不管你拿了多少个奥斯卡奖,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但是,我和波兰斯基相处得真的是非常地融洽,然后,我再也没见过他,直到影片正式开拍的第一天,我们才又在柏林重逢。
”在看过了原版小说之后,皮尔斯·布鲁斯南对里面的内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塑造出来的是一个全新的英国首相的形象,而且是在无需影射任何真实存在过的人物的基础上,布鲁斯南承认道:“虽然就这一方面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我需要在影片中描述的毕竟是一个前国家领导人,所以我还是特别地观察了一些像托尼·布莱尔和英国保守党领导人大卫·卡梅隆(David Cameron)这样的知名政客,至于其他的,就只能靠我自己的想象力了——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我是英国首相的话,首先我得成为一个伟大的伪装者,至少得是一位伟大的表演家。
围绕着这样一个男人所引发的充满争论的漩涡和危机,包括他生命中和政治生涯里的虚伪和掩饰,都时刻吸引着我,让我深深地为之着迷。
”不一样的前英国首相早在2003年的时候,英国演员麦克·辛(Michael Sheen)就已经在电视电影《君子协定》(The Deal)中成功地塑造了托尼·布莱尔在大银幕上的“分身”了,所以皮尔斯·布鲁斯南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不会重复别人开创出来的已经过时的表演路数,他表示:“我和罗曼·波兰斯基都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可信的前领导人形象,同时你又不会联想到任何已知的政客身上——在就亚当来说,你能从这个人物身上感受到极具讽刺意味的真实感,同时又混杂了一种幽默气息,而且我愿意相信,这个男人身上还残留着一些良知的余味,即使他不得不生活在一种虚伪的表象之下。
亚当了解自己的生活,他也知道,如果没有他的妻子,他就等同于彻底地失败了。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生命中值得为之奋斗的东西太少了,一切都已经被安排妥当,才造成他习惯性地在别人面前戴上假面具。
当我彻底地了解了这个角色之后,自然地就迸发出了一种表演状态,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个茫然的男人,他是一个必须展示出超凡的领袖魅力、不得不受大家爱戴的政客,虽然他处处表现出一种睿智的沉稳,其实他对如何治理一个国家根本就没有任何想法,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受人操控的傀儡、一颗棋子。
”不难看出,《影子写手》带有明显的老式好莱坞剧情片的画面风格,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喜怒无常的闷闷不乐,对焦在的却是与当代的政治起伏有关的话题。
由于影片的内容始终处在一种阴郁的戏剧色彩当中,令皮尔斯·布鲁斯南在片场上就感受到了无形的压迫感与紧绷的情绪,他说:“罗曼·波兰斯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自然会将自己有过的体会和感受尽数地融入到故事里,不管他是以男人、电影人还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的身份,都带有一种明显的可触知感,占据的是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从影片的成分、类型和节奏分析,波兰斯基确实对老式的电影手段表现出了明显的崇尚之情,比如说上世纪70年代——他已经有超过10年的时间不曾涉足惊悚片的领域了,尤其是这种政治类的悬疑作品,更是第一次尝试,却出乎意料地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另类的美感。
”皮尔斯·布鲁斯南所阐述的一切,都将在镜头前得到更加明显的展示甚至是延伸,那是一种极有幽闭恐惧风格的神经性压抑。
本来,海岛的优美环境,不管是对影片中的人物还是对观众来说,都应该属于一种愉快的视觉享受,可是进入了罗曼·波兰斯基的想象力,他就是有办法制造出一种极富颠覆性的压迫感,布鲁斯南说:“作为一名来自于欧洲的电影导演,波兰斯基太了解自己想通过一部电影作品达成一种什么样的目的或是效果了。
而且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名真正的演员——在他所构思出来的电影世界当中,他知道应该如何演绎,继而获得他设想中的一切。
也许生活中的波兰斯基,是一个需要背负太多痛苦的男人,但在我看来,至少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他是快乐的……就我这样的演员来说,波兰斯基是我所能想象得到的最好的导演合作伙伴。
”就在《影子写手》所有的制作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时,却因为罗曼·波兰斯基在瑞士的意外被捕而陷入了尴尬的停滞当中,不过皮尔斯·布鲁斯南显然对此并不是很担心,他解释道:“说实话,波兰斯基被捕的消息确实把我吓了一大跳,不过我从不担心这个意外会对影片产生任何程度的影响。
反之,随着这次合作,我已经和波兰斯基发展成了好朋友,所以我更关系的是因为麻烦而缠身的他……像所有人一样,我期待着一切都能顺利地画上句点,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我认为这中间肯定是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我相信波兰斯基最终一定能够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虽然我不得不承认,这确实为影片蒙上了一层很有争议性的‘外衣’,但我想说的是,这不是它被制作出来的最终目的——所以实在是没什么讨论的必要,等时间到了,一切自然会有定夺。
”
自从开拍在即时获悉该片的阵容,就对该片充满期待,不过真看到了不免有些小失望。
和波兰斯基其他一些影片比,本片依然外表平静,而内里却少了些波澜,故事的连贯性也不是很好。
总体来说就是看得不太过瘾,但的确有几个值得称道的桥段。
一是伊万饰演的Ghost与首相妻子独处的那个雨夜,女演员Olivia Williams 细腻入微的内敛表演在极大增添了镜头张力的同时,对首相、妻子、秘书微妙的三角关系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并为最后的揭秘埋下伏笔。
二是伊万独自外出,这也是我认为全片最为精彩的剧情。
这段长达20分钟的外出分为驾驶自动导航车,拜访威尔金森饰演的大学教授,以及逃脱杀手追踪三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诡异,第二部分的台词隐晦而微妙,第三部分的音乐简直绝了,本没有什么惊险镜头、节奏也不是很快的追踪,被这音乐搞得紧张到令人窒息。
再有就是伊万在宾馆里查背景资料,很少看到影视剧里给平面资料如此长的镜头时间,波兰斯基在这里采用主观视角,模拟操作人观看电脑时的视线,以便于让镜头动起来。
同时运用超链接、图片、视频窗口以及人物阅读等方式,尽量避免镜头的枯燥,加之配以诡异的灯光效果,令人佩服这位老导演尝试新挑战的勇气。
最终,伊万在打印间里揭开全片谜底,相比那个比较牵强的“大阴谋”,更喜欢这种解谜的方式,颇有些希区柯克的感觉。
而那个极长的便条传送镜头,估计也只有波兰斯基敢这么用吧,换个年轻导演这么干肯定得被骂死。
可惜最后那个镜头被我猜到了,但是谁做的呢?
英国方面估计来不及,或许是美国方面吧。
最后,贴一下全片印象最深的一段台词,是布鲁斯南饰演的英国首相在飞机上对写手说的话——“假如我再次当选,我会在机场安排两架航班,一架航班的乘客不做任何背景调查,不违反任何公民自由,不使用任何刑讯得来的情报;另一架航班,我们采用一切手段来确保其安全。
我倒要看看他会让自己的孩子坐哪架航班。
”纠结啊……
“影子写手”俗称ghost,即鬼魂,比任何人都没有存在感,这样的小角色一旦牵扯进政客与情报人员的圈套,结果只有一个——等死吧。
Ewan的角色是个典型的Nobody,作为主角,悲剧到连个名字都没有。
拖到后面的cast,果然,就挂着一个“ghostwriter”。
这个没有名字的悲剧主角从接手前首相自传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倒霉透顶。
对于政治毫无经验的小作家凭着对真相的执著去挖掘不该挖掘的东西,最终得到答案了,小命也没了。
波兰斯基的电影一如既往地温柔并冷峻着。
作为一部悬疑题材电影,本片以首相的前任ghost的死亡为开场,没有一惊一乍的阴谋诡计和“追逐打闹”,唯一一场疑似追杀也只是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飙飙车。
最能体现悬疑色彩的也就是总也晴朗不了的天空以及荒芜的小岛景观。
无论是伦敦和前首相暂居的小岛,都是一样的阴冷潮湿,一片凄风苦雨。
像极了主角的心情:无聊、紧张到恐慌。
其实这也算是个在结尾异峰突起的故事。
之前一直装可怜的首相夫人,时而哭诉丈夫背着自己外遇,时而为丈夫的政治前景担忧,顺带勾引了Ewan419。
而皮尔斯南扮演的政坛明星则以“战争犯”形象出现,过于亲美和引渡恐怖分子对其严刑逼供,让他遭到抗议无数。
在调查过程中,主角和观众始终都在质疑首相的真实身份和所作所为,但事情却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Ewan经历一番惊魂找到了真相。
这个ghostwriter差一点点就成功,就要掀翻大人物、曝出大丑闻了,然而小人物在巨大的黑幕面前没有反抗的余地。
开放性结局伴随着漫天飞舞的隐藏着秘密的书稿默默宣布着着主角的failure。
如果这是迈克尔贝或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主角一定英雄般经受一番洗礼,飙车、躲追杀、爆破、玩杂技、顺带谈恋爱——最后掀翻目标人物。
如果这是保罗.格林格拉斯的电影,主角一定是困惑并坚持着,冷静地周旋于各个机构,凭一己之力改变现状。
如果这是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主角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和大人物同台对决,最后一定人仰马翻,正义不会总是胜利,但邪恶一定会以滑稽的方式收场。
如果这是彼得.杰克逊的电影,主角已经死了,他的灵魂会暗示其他人种种线索,他最终会上天堂,这是一部意识流的文艺片。
如果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
主角会出现在不同的叙事结构里,区分过去与现在的也许是他的围巾。
整个阴谋会在非线性叙事里慢慢揭开面纱,但那只是冰山一角,等到结尾处,所有疑惑揭开,主角必将死得更惨。
…………………………可是这是罗曼.波兰斯基的作品。
写实,带着点无奈的戏谑,冷静地展现了一个小人物抗争未果的悲惨遭遇。
说他不幸倒霉也好,被人暗杀了也罢,但它就是能足够说明事实——在这个黑暗的社会,离真相越远越安全,nobody还是好好地做公民吧可是寻找真相也是愉悦的过程。
Ewan朝阴谋的始作俑者举起香槟,一脸恍然大悟的自信笑容——真是英俊得闪闪发光。
Lang是个一直蒙在鼓里的花瓶首相,他觉得自己美貌与智慧并重,但其实在政界他是个傻白甜白痴,他的政治生涯是美国CIA精心挑选和操控的,他懵然无知,连睡在枕边的太太都是CIA的雇员,他一无所知,他被迫辞职前夕党内关于他被美国操控的流言甚嚣尘上,他感到受辱和气恼,这是他想写自传青史留名的主要原因。
直到他忠诚的幕僚,笔杆子,迈克抽丝剥茧发现这个惊天大秘密。
迈克告诉他,他不愿相信,更多是不愿面对自己半生竟然如此傻逼。
迈克死后他更烦躁了,似乎迈克说的是对的,于是他对太太也起了疑心,这就是为何Ghost writer观察到Ruth对Lang的建议语气时,问她,他似乎很看重你意见,你似乎参与他的政策挺多的,Ruth对新的ghost writer说,他以前挺听我的意见的,最近不听了。
因为Ruth的任务就是让丈夫听自己意见。
Ruth参与他的治国理政并不稀奇,也不会令人觉得突兀,因为Ruth也算是工党内高层了。
其实从Lang决定写自传起,整件事就被CIA安排了,以Paul为首的CIA这帮人得知Paul要写自传时心想妈的,这傻逼真多事儿啊,乐呵乐呵就下台得了,还真当自己牛逼啊。
于是他们安排了整件事,通知知名出版社的线人去承接出版任务,安排人提供自传所需的资讯。
把他们困在一个波士顿附近的岛上完成自传以便控制内容安全。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Lang找了迈克代笔,迈克是个非常严谨忠诚的幕僚,他在二审校验时发现了一些时间对不上,由此开始,加上党内流言的启发,他发现了这个惊天大秘密,这个秘密太大以至于根据自己的政治直觉他觉得自己会被谋杀,迅速联络了Lang在党内的对头,前外长莱因哈特,因为他比较谨慎,在没有百分百确认前,没有直接告诉他他的发现。
他把这个秘密以藏头诗的形式写在自传稿里。
干死迈克后,CIA不得不更深度插手这件事,Lang的太太Ruth给他推荐了Ghost,说他更合适写你的自传,你需要的不是深度,是文笔。
Ruth之所以选Ghost是因为她以为Ghost是个职业影子写手,拿钱润色干活,不署名,主要服务客户,为钱,没啥傻逼作家操守。
不会那么严谨再去核对资料啥的,哪知这个Ghost出于对客户负责和对自己枪手的职业尊重,还挺严谨,并且无意中发现了迈克留下的重大证据:Paul和lan的合影,以及莱因哈特的电话。
当他酒酣耳热,拿这张照片给Ruth看时,她大吃一惊花容失色,当然,能被CIA选中那演技必须一流,她大叫一声:天哪,Lang背着我干了多少坏事儿啊,不行,我的心好乱,我得出去静静,我得打给他。
于是她跑到室外,大雨中迅速打给自己上级Paul拿对策,Paul大概对她说,别慌,先稳住他。
回到房间她不得不使出第二招:睡了Ghost。
哪知她遇上了个一根筋,拔吊无情,风流一夜后他穿戴整齐说,不行,我得回酒店干活,不能在您家干,我怕我忍不住您的美色诱惑,影响我专业精神。
Ghost一到这个美国东岸的小岛就觉得好多事不对劲:这个岛上的别墅里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奇怪,厨师只会做三明治,妈的一天三顿三明治,这个亚裔中年妇女一言不发,像个鬼魂一样无声无息忽然出现又忽然不见了。
别墅里的园丁一看就是没干过活的,妈的刮着大风还他妈的扫树叶,硬扫了装进小车--同学们,这里我给大家科普一下,像这种海滨别墅,拿吹风机把树叶吹走就行了。
不需要扫,即便是扫也不是装trolly里而是装袋子。
以他职业敏感度,他觉得必然有个巨大的阴谋。
于是处处都留了个心眼儿。
Ghost的调查发生重大突破,他首先借了自行车骑到迈克遇害的海滩附近,遇到了个当地居民,老头说,老弟,其实呢,这人不可能是淹死的,淹死的冲不到这儿啊,Ghost说,卧槽,是啊,这他妈的是上游啊。
那你有没有告诉警察?
老头说:老弟,你当我傻逼吗?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这种事儿啊,见的太多了,我啥也没跟警察说,你看隔壁老太太就江湖经验不足,她对警察说她看到手电光,现在她“被跌落楼梯”植物人儿了。
Ghost的行踪引起了Ruth的极大恐慌她派人驱车把他弄回去了。
结果Ghost的好奇心被勾起,开着别墅里“专门给客人用的宝马”出去继续探索,BMW的新智能系统可以存储上一程的路线,他于是跟着迈克死前最后一次驾车的导航,开到了Paul的深山大宅里,Paul一开始不愿意见他,烦死了,小弟太不给力,连这个逼都搞不定。
后来Ghost说我有张你的照片哦。
他不得不让他进来,然后一问三不知:不知道,不清楚,我和他不熟。
Ghost从他敷衍但警惕的回答中印证了迈克的猜测。
Ghost知道自己会变成另一个被自杀的迈克,使出吃奶的劲儿躲过了追杀(CIA小弟确实比较屎,BMW确实比较给力),期间他联络了莱因哈特希望得到帮助,莱因哈特告诉他迈克死之间打给他说秘密隐藏在开篇里。
这时Lang打给他说私人飞机马上来接他。
不一会儿harthton的私人飞机降落接上了Ghost,ghost在飞机上告诉Lang他的发现,lang再次发怒(不愿面对自己被蒙蔽了整个任期以及半生生活的残酷现实),但他这时基本已经完全相信了。
Lang一下飞机就被安排好的刺客刺杀了(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因为Paul没有追杀成功Ghost,只好下令把Lang干掉。
Lang的遗作自传发布会上,lang的秘书阿米莉娅邀请Ghost一同前往,她是真心爱Lang的,做了他的幕僚和秘书多年,但她和Lang一样对自己被操弄的事一无所知。
发布会上Ghost把那份害死了两个人的手稿带过来送她说,你这么严密的保护这个手稿,现在书出版了,送给你做个留念吧,同时Ghost也注意到Paul出现在发布会,奥米利亚擦干眼泪说,我其实一点也不在乎这书稿,那只是我的一份工作,当时我那么紧张都是美方要求的,她也提到了迈克死前说秘密藏在开头。
Ghost作为一个职业写手,在这一瞬间忽然明白藏的意义,他赶紧找了个空房间,把开篇每个段落的开头串联起来,组成了一句话:paul作为CIA的高层招募了Ruth。
至此,最后一个秘密也被解开。
但是,他没有闷声大发财,也是为了验证,他把这句话写在纸上让人传递给正在代表亡夫发言的Ruth手上,Ruth再次花容失色。
匆匆下台告诉Paul,Ghost已经破解了她们的秘密。
Paul果断下令。
Ghost在发布会门口被疾驰的车撞死,这个惊天的政治阴谋永远埋葬。
这部戏让我想起《唐人街》,令人赞叹编剧的高超,情节细针密线又处处留下线索。
让人回味无穷。
他们都是讲一个惊天的政商共谋背后的一系列为掩盖阴谋的杀戮。
看到最后回头发现处处都是伏线。
去招募Ghost,出面的是Ruth派去的律师,律师还故意给了个假手稿Ghost并安排他被打劫,为这本回忆录在岛上完成找到合理性。
接下来,整个岛上别墅都是在CIA严密监控和安置之下的。
从笨手笨脚的园丁,表情极不自然的厨师。
到岛上唯一酒店里,Ghost是唯一的住客,他发现自己房间被翻了,跑去问前台有没有人去过我房间,前台头也不抬:没有。
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反应。
Ghost之所以能活到最后是因为连杀两个ghost writer用意太过明显。
最后他被撞死,不会有人把他和lang的自传联系起来,因为他签了保密协议并且是匿名做枪手的。
故事和演技上本片是一流的,即便从真实的现实政治看,也有颇多值得思索之处。
显然这个lang的原型是托尼布莱尔(片中美方的副总统应该是国务卿,黑人女性,莱斯)布莱尔的确年轻英俊,并且是名校高材生,年轻时还组过摇滚乐队,那几年的确是如宋丹丹小品里说的:海湾那疙瘩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
至于他是不是被CIA操控蒙蔽,不重要了,但为掩饰一些巨大的阴谋杀几个普通人再栽赃嫁祸或者让死者被自杀这些年已经见的太多了。
人活到四五十岁,悲哀的发现年轻时嘲笑的阴谋论都他妈是真的。
这时你就具备了片中老人的智慧,趋吉避凶,无奈但坦然活在政治阴谋的刀光剑影中。
故事应当从首相第一任写手写作中发现首相的叙述与资料记载相矛盾说起,首相以为是23岁认识他的妻子,应当是1977年。
但是从工党会员证件上看,1975年时候,首相已经是工党成员了(影片结尾,在飞机上,首相说明了,他记错了时间,他应当是不晚于75年认识了她的妻子)。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写手做了许多求证,发现一个另外的秘密:首相的妻子是中情局的特工。
美国人耶鲁毕业生(后来的哈佛教授)艾略特1971——1974年间在中央情报局工作,在这几年中他在英国剑桥读博士,发展了后来的首相夫人露丝成为中情局的特工。
他们认为当时年轻有魅力的郎(后来的首相)有政治潜力,以美色引导他进入政界,所以在1975年郎加入工党,投身政治。
在成为首相之后,他的政策深受夫人影响,为美国利益服务。
艾略特后来成为哈佛的教授,并成为首相夫人的导师,这应当是为方便联系而后来设定的身份,在此之前,71——74年间他们已经是上下级关系了。
首相年轻时候与艾略特同台演出,并有合影,但是两个人并不熟悉。
第一任写手知悉情况之后,把真相以每章首字藏头的方式隐晦的写入了首相的自传,并且对自传加以严格保密,不让首相夫人接触到全部自传,并且告诉首相秘书,自传中有重要秘密,在每章的开头部分(beginings,秘书显然也没有查看自传)。
与首相的政敌现任外交部长联系,这是以备不虞的方案,只是告知中情局人员渗透到决策层,但并没有具体说明是谁。
第一写手可能意识到如果暴露真相对英国的形象极为不利,所以始终没有对首相明言首相夫人是特工,只是侧面影响首相。
在一次影响未果的时候与首相发生了剧烈争吵,第一写手认识到必须要把美国势力从首相身边铲除,所以驱车前往首相夫人的上级特工哈佛教授艾略特住处,大概用意是指出已经知道首相夫人美国特工的真相,希望他们主动撤出,以避免两国之间的尴尬局面。
但是显然中情局不想如此,于是在他回程途中杀害了第一人写手。
在杀人之后,美国意识到自传中有秘密信息,首相夫人无法接触自传,所以她们就选个第二任写手,首相夫人接近并且勾引这个写手,以接近自传。
继任写手同样发现了首相叙述的矛盾处,以及第一人写手留下的资料,认识到首相转入政治的不正常,但是不知道首相夫人是特工。
在与首相夫人发生一夜情之后,首相夫人看到了自传,但是没有发现秘密何在。
继而写手要离开别墅,想带着自传去旅馆完成写作。
如果这样,中情局等于达到了目的,因为自传已经面目全非,秘密无从知晓了,所以他顺利的走出来。
因为他与前任写手共用一辆车,而前任写手最后一次驾驶该车是去中情局特工、哈佛教授艾略特的家里,车载导航记录了行程,因为此后没有人用过该车,所以当继任写手上车之后,导航再次启动,将写手引导到艾略特的家中。
在此继任写手其实并没有准确知道事情背后的秘密,只是知道事情与艾略特有紧密关系,但是这已经不能容忍了,所以艾略特派人追杀继任写手,好在继任写手聪明,侥幸逃过。
继任写手出于恐惧吧,联系了现任外长,并且得知自传的秘密在begining部分(其实应当是beginings,大概一直是电话联系,外长没有听清),于是推论首相是收到中情局特工艾略特的招募的错误结论。
首相意外被刺身亡之后,自传出版,已经不是当年第一写手的面目,秘密不能被知道了。
只是由于首相秘书无意说出是beginings,而不是begining,继任写手才最终得知秘密,但是最终也被杀害了,知道这个秘密的只剩下全世界的观众了。
电影中保存秘密的方式是每章藏头连缀,这个方式是在是小儿科的很,太俗。
海边的别墅实在是赏心悦目的美.波兰斯基还是死性不改,政治阴谋论;伊万估计是裸体惯了,这里都不放过
5/10. The storytelling isn't impressive, and it doesn't bear close scrutiny. But I love British accent.
。。惊悚么?NO!。。激情么?NO!。。神秘么?NO!。。这个故事编的太俗了。。又见samantha啊。。O(∩_∩)O哈哈~
大而无物。豆瓣真是不缺装B犯
这么大阵仗就写了首藏头诗啊!导演的好话我就不说了 cast倒是新颖 尽管近年来对伊万丧失兴致 但看到jim和samantha还是不厚道的笑了 jim第一次让我刮目相看 即使顶着固式形象 依然做出成功的区别演出 不愧是SNL出身
影片并未体现主角多么爱国或者多么正义,只能说好奇心害死猫。代笔还想求真相,你当你是记者啊?#不作死就不会死#
题材很严肃,包袱抖得格外冗长,最后手稿漫天飞舞的画面很好
大半夜的看的我直犯困
久负盛名的波兰斯基,有负盛名的本片导演
影片最大的特点便是它的后发制人。全片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作铺垫,支离破碎的线索,亦真亦假的信息,琢磨不透的人物,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最后的那个高潮做着准备。★★★★
很弱智的政治片,装十三专用片。
漏洞太多,不忍直视。英首相是美特工安插的puppet。。。还能设置点让民间国际观察家们更欢腾的秘密不
相比同时期的禁闭岛,金融公司等很多悬疑惊悚片来说,这部电影一个是悬疑不够足,第二是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前者做的,Evan自己所做的工作似乎不够多,加上双方直接交锋的机会又少,所以影片的大部分出彩的地方都在最后的三十分钟---------但是同样是惊悚片,可以感觉到Roman个人的特色
前面又臭又长。。。结局还行 前英国首相怎么一口美国音。。。伊万麦克格雷格第N次在银幕上露他的光PP。。。
老炮出手就是不一样……虽然所有的电影技法都不算新潮,但老炮就是能靠一套“太祖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原著解决了英国当代的所有问题,伊万还是不错的,波兰斯基难道真的因为这部电影给抓进去了?
对照张艺谋《影》:写手是汗青之影;妻子是政坛之影;美国是域外之影。从容简练的尾声给全片作下断语:显而易见的惊天秘密在手手相传中泥牛入海,喻义众目睽睽的举国阴谋;硕果仅存的至关证据被风吹云散后失落飘零,喻义出版发行的藏书隐秘。是升华的影的表意。
一部典型的为了结局而作的电影,看到最后还是难掩失望。虽然你抱着一堆稿子走来走去的样子很帅但也拜托擅于运用各种现代化设备吧。没有感情只有trick的片子是很难引起共鸣的。
重看@filmoteca 更喜欢了,阴郁深沉的景观,摄影机静默的游走,幽灵般盘桓的配乐造出绝无仅有的悬疑气氛,杀戮的锋芒一直潜伏在暗处伺机而动,直到最后一刻才露出冷光,或是游戏或是命运,都在漫天飞舞的手稿中宣告终结,再也无人知晓。
说实话我没怎么看懂- -... 我就看着伊万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