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法国女星伊娃·格林(Eva Green)的粉丝,自从看了她主演的《戏梦巴黎》之后就不可自拔,到处找她主演的片子。
前几天,阴差阳错地看了一部叫《完美感觉》(Perfect Sense)的电影,也是她主演的。
不看则已,一看就傻了眼:这部片子交代的故事背景和我们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的大疫情何其相似啊,只不过传染病主要损毁的是人类的感觉系统,不直接致死,但似乎更恐怖。
同时,它显然有世界末日的隐喻。
影片中,疫情是这么爆发的:某一天,世界上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患者的症状是先悲痛欲绝,紧接着丧失了嗅觉。
随后,这种病毒开始变种,被传染的患者先是饥饿万分地见什么吃什么,再是丧失了味觉。
这还没完,不久之后,凡被传染者先是出现暴力倾向,抓狂一番之后又丧失了听觉……即便疾控中心察觉到了这种病毒也无济于事,因为根本研究不出传播路径,仅知道它源于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以及正在全球不断扩散而已。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宣布这种病毒不传染,人们不必惊慌。
在病毒的轮番侵袭之下,世界陷入了恐慌,城市生活空间更是完全失序,就像经历了战争,人们只能被迫呆在家里。
这时候,户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趁乱满大街捡漏的机会主义者,另一种是继续在挤牛奶的农民和坚守岗位的士兵。
在出现传染病苗头的时候,在疾控中心工作的女流行病学家苏珊(伊娃·格林扮演)正好与自己住处楼下餐馆的行政主厨迈克尔厮混在了一起。
她已不年轻,试图找到一个归宿。
只是这名主厨以性为约会的唯一目的,这使苏珊的内心很不是滋味,只能边走边看。
与此同时,他俩先后被病毒传染,失去了嗅觉和味觉。
在一起的时候,苏珊甚至以品尝迈克尔的刮脸泡沫和洗浴肥皂来苦中作乐。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加重,苏珊和迈克尔各自的工作几乎停滞,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断增多,只是这时候迈克尔知道了苏珊无法生育,而迈克尔也道出了前女友身患癌症之时,他跑掉了的罪恶过往。
为此,俩人迅速弹开了——迈克尔开始尝试制作新的菜品,苏珊搬往自己的姐姐家住,继续冒险上班。
不过,他们俩又先后丧失了听觉,开始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
更为恐怖的是,苏珊得知了其他国家已经出现了丧失视觉病例的消息,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距离丧失视觉不远了。
在这种情况下,某种求生的本能或者内心需要被保护的冲动使苏珊突然产生了去寻找迈克尔的冲动,并在视觉丧失的最后一刻找到了他,几乎与此同时,迈克尔也丧失了视觉。
当他俩在街道上拥抱在一起之时,他们没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就像两尊雕塑摆在那里,构成了某种极端的讽刺。
当然,幸好苏珊和迈克尔最终拥抱在了一起,这样我们还得到些许慰藉……世界还在,但人类丧失了感觉,这比病死还可怕,这或许也是对末日最“优雅”的隐喻。
前段时间看《博尔赫斯谈话录》,双目已失明多年的他1980年在美国某高校接受访问时说,他现在最想的就是死去,并被迅速忘掉,只是当然不会自杀。
这么伟大的作家都在失去感觉之一之后难以免俗,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本片上映于2011年,极具预言色彩,虽然一直反响不大,但我能在这个特殊时期看到它也算是一种幸运。
活着不易,让我们珍惜吧,谁知道一觉醒来,我们会在哪个长筒皮靴里探出脑袋。
完美感觉想象天灾人祸,想象世界末日,想象悲伤地死去,却从未想象如此残忍地活着。
当所有感官失灵,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我们该如何活下去。
我的嘴里还有巧克力发腻的甜味,我的耳朵里还有从劣质音响中发出的旋律,而我转一下头,还能看见窗外灰蒙蒙的天。
不得不说,目前为止,我们的感官是完美的。
我们尝遍美食,也没少呕吐;我们喷洒香水,也没少闻臭屁;我们享受甜言蜜语,也没少恶语伤人;我们想看遍世界,却也视而不见。
片中,当人们疯狂吞咽食物时才开始变得精彩,味蕾在死亡前粗暴地扩张,但凡能吃的,花,生鱼,油,口红,都用来填充味蕾。
等一切归于平静,人们发现他们再也不需要上大众点评了,只要面粉和脂肪就够了。
几周后,人们渐渐忘记了美食曾经带给他们的贪恋,他们可以继续生活,最多挑剔面条的嚼劲。
事情永远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人们开始变得暴力,不管是身体上还是言语上,攻击、伤害自己最爱的人。
当听觉消失,人们无法听见自己的声音,却依旧渴望对方能够听见。
如果你足够幸运,你能听见那最后一声我爱你。
世界突然就变得安静了。
但生活依然可以继续。
士兵站岗,厨师精心地将食物装盘,人们依旧朗读、演奏乐器。
人们开始使用手语,识别唇形,努力让对方明白,也让自己明白对方。
直到这个世界即将一片黑暗,在光亮中,人们寻找彼此,紧紧相拥。
原来,爱是人类最后一种感官。
终于,爱成为了我们唯一的感官。
《完美感觉》。
7分。
大卫·马肯兹导演、伊万·麦克格雷格、伊娃·格林主演作品。
讲真,这个故事我完全不能接受。
即便它站在所谓人类生存的高度,探讨了许多宏大而又民生的话题,最后落在每一个人的味觉、嗅觉、听觉等等上。
但它并没有一个像样的故事,也没有一段正经的爱情,更不是人类一次伟大的救赎。
它就是导演莫名的表达,未知的恐惧,甚至无病的呻吟。
片中大量的镜头我都无法接受,它的病态、狂躁、失语都令我恶心。
但又怎么样呢?
这个导演曾经拍出了我无比喜爱的《赴汤蹈火》,而且最特么我无法忍受的,他竟然让伊娃·格林脱了……
《完美感觉》你生过病么?
我是指那种很严重的病,你站在眼光下,和别人一起站在阳光下,阳光打在你们的皮肤上,但是你知道你和他们都不同,你身上带着病毒或者别的什么恶疾,你站在阳光下,随时面对死亡。
影片中讲述了末日来临前,人类集体开始逐渐失去嗅觉、味觉、听觉,最后失去视觉,在这个悲伤压抑的过程里,却也让一对情侣相遇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做爱,吵架,分离,最后在失去听觉的那个清晨,他们在那个阳光异常透明的清晨,好像有预感似的奔向彼此,相拥在黑暗里,没有气味,没有声音,没有味道,没有眉目的模样,只有胸膛相依,脸颊相贴,眼泪的温度和心跳的震动。
我们会面对疾病,面对死亡,人事实上是向死而生的,只是这个过程被丢在近百年的时间长河里总是容易被遗忘。
但是我们知道生活总是会继续,爱也是。
有人说这是一部末世的爱情电影。
我并不赞同。
虽然看上去,故事是围绕着一对恋人的情感发展来展现的。
但他们哪有爱,他们有的只是做爱。
疯狂地做爱。
这只是种孤立无援时候的陪伴而已。
简单地说,当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更换或者更改的时候,当你不抓住眼前人就要独自迎接未知的末日的时候,换了谁,都会想当然地抓住那个“感觉比较投缘,应该能够相互照顾”的人作为陪伴。
这就是所谓的就算是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也许这片子只是想通过这种假设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有一天,世界不可逆转地变成了这样子,你会选择做什么?
不可否认,看着片子,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so,当一切走向末日,一切曾经被忽略的,也许瞬间会被无限放大;曾经不惜一切去重视的东西,也完全能够瞬间烟消云散。
因为末日将近,在无可挽回的当口,没有什么比放弃更容易的事情了。
就像一个情圣做爱后习惯赶走女伴,一个人入睡。
但却因为末日带来的无限恐惧与孤独感,反而赖在女人的房间里不忍离去。
这也许不是爱情,但不否认那是爱。
其实爱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也许就是陪伴。
因为,我们都不想孤单。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情节设置:人们在逐渐失去感觉的过程中那种反复的崩溃、躁动、理智和自我调整。
社会是这样,而疾病的发病特征也对应了这种社会变化。
当人们彻底接受习以为常的东西无可挽回的被失去的时候,就会开始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这就像是两栖动物发现自己已经逐渐失去水栖器官的时候,不得已地被动接受了陆生、爬行、直立、攀爬的命运。
谁说这不是一种进化。
然而随着影片的推进,这种生存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表现出的恐慌与颤栗也越发明显。
当一切陌生的事物一股脑地袭来,没有人能够继续平静地接受改变。
直到影片最后全面崩溃。
很容易想象,就算男女主角最后并没有那个拥抱,在他们的世界进入黑暗之后,也许遇到的(应该说是摸到)的第一个活人,也会成为他们日久生情(爱情、友情)的的对象。
当然,如果是曾经一起上过床的那个人的话,可能感觉更默契。
不过无所谓,因为反正我们要的只是陪伴。
因为我们都害怕孤单。
嗅觉功能消失殆尽,气味不再触动记忆,成千上万过往的片段逐渐消失。
烟雾的妖娆可以让我回想起你指尖的烟草味;香水瓶的分类会提醒我你喷洒了不同香水;咖啡的苦涩会代替它的独特香醇让我看到洋溢在你脸庞的表情。
失去味觉,终于可以让烈酒和白开水喝起来一种味道,我或许能灌入更多液体,更快自己变成在你面前酒醉的白痴;无法区分熟肉和生鱼片的口感会不会有理由跑遍全城的餐馆。
即便再也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还是能根据你的表情猜测你要吐露的文字;虽然无法再听到你的歌声却会把那些曲调保存在记忆的最深处;听不到雨点敲击玻璃的声音你一定会睡得更安心;当世上所有电影都成了默片,你会不会不再惊吓。
当黑暗来临我或许也不会惧怕,你总是在我的记忆里和梦里才会出现,我已习惯用这种方式来想念;手心的温度会告诉我你在身边;站在你前面时拂面的轻风会见证这一刻。
所有感官都可以失去,可回忆丢不掉甩不开,它们让你在我的海马回里分外深刻。
这场疾病来得毫无征兆,而我会记得与你相关的所有。
That’s how the darkness descends upon the world. But first the shining moments, a shared flinching of the brain’s temporal lobe, a profound appreciation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live. But most of all, a shared urge to reach out to one another to offer warmth, understanding, acceptance, forgiveness, love.从没有一部灾难片,如此文艺而让人感动。
你会哭泣,会觉得无助,会究诘。
总之,它让你有诸多情绪。
这是完美感觉的魔力。
太过文艺的科幻片,为了文艺放弃了节奏,基本上就靠着两位主演的名气和演技在支撑着,不敢想象,如果换两位名气稍小的,影片还能有这样的吸引力和评价吗?
虽然有内涵,可一味文艺的手法表现还是有些偏执了点。。。
说是完美感觉,实际上电影是说现代人根本没有感觉,被消费主义毒害,被精神上的麻木与迟钝污染,这种麻木与(对物质的)疯狂就是电影中传染病背后的真实含义。
味觉、听觉,最后是最重要的视觉,这些感觉的逐渐丧失,人也不人,能吃能睡,能挣能花,如此而已。
这些感觉既然是逐渐失去,就是要看人人在这过程中的举动。
意义在过程中。
这个过程当然是百家争鸣,有说政府的,有说企业的,从经济角度说的,从宗教角度说的,还有说外星人的。
但是,导演真正希望的估计还是大桥下音乐家的方法,这是最直击根本问题的,大家的感觉出问题了,那还得直面自己的感觉问题。
如果不能品尝,那么听吧。
或许只有失去,人才会在其他感官上更灵敏。
在听中,在音乐中,其实也有味道,这是我们以前不愿体味。
感觉的丧失,有人采取麻木的态度,life goes on。
有人加大剂量,就像电影中的餐厅,调料按斤放!
但是麻木就是麻木,将就之后,下猛料之后,结果只能是没有味觉的美食家在大厨都没有味觉的高档餐厅写出了全五星的美食评论!
荒诞。
下面,上帝果断决定需要撤掉人类的另一感觉。
听觉也没了。
一样的步骤,一样的症状,人类应对的很好。
首先是比较困难的将就着,只能待在家里吃配给的意大利面。
然后,成功将就了,人们在餐厅中继续用手语谈笑风生。
失去的已经够多了,再麻木的现代人现在都需要心灵的安慰。
比一般人做得更好的,有电影的男女主人公。
他们在最后的感觉丧失之前,找到了爱。
怎样拥有完美感觉?
通过爱。
为什么要有完美感觉?
为了真正地活着。
想起之前花了30分钟看完的2小时电影,the grey。
其中的小诗真是感人:Once again into the frey,into the best battle i will ever knowlive and die this daylive and die this day最后,dear friends, live, and really live.最后的然后:我也恨中英夹杂,如果还夹杂那是我很无奈。
电影拖着看得,胡乱解读不负责任。
如果描述客观的世界末日是物质的虚无,那么主观的末日论则是感官的消失,just u can't touch the world.没有了感官,世界还存在吗?
只想拥抱你,亲吻你的冲动还会存在吗?
被你抛弃和无视的失落还会长久吗?
面对永恒的虚无,生命不过是满足感官需求的每一个瞬间。
曾经的感知在记忆中填补着每一个没有反馈的行为所带来的末日般的失落,它让我越发的想念你,远离你……
文艺过头了,恶。一星给美胸,一星给特别的你游戏
这片完全是孤独寂寞冷
电影的创意不错,营造了一个感官逐渐崩溃的世界,但不喜欢在描述男女感情的一个个阶段中穿插的背景的交代,不过这又是这部影片所需要的时间线索。。。影片所处的世界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情感,但作为影片我未曾感受到情感上的触动
这海报和名字真心让我以为是纯粹的爱情片好么……太残酷了,失去味觉作为一个吃货那简直是生不如死,失去听觉那我的音乐怎么办,失去视觉还有那么多地方没去那么多电影和书没看……想想就想哭了
2.3 這是在說沒戀愛的到了末日都會帶著強烈恐懼死翹翹么...長篇長篇的音樂塞滿整部片,反倒只剩靜音無聲的幾段戲顯得飽滿充實。當感官喪失到最后的視覺部份影像的功能也完全喪失,這算是沒收拾好最后的結局嗎...假設先失去視覺該怎么拍下去啊...唔,柔焦柔的我眼都要出油了!!!!
很是发人深省的片子,如此之深情的末日哀伤,最终成了阳光明媚般的漆黑!文艺的让人窒息啊
虽然并不完美但值得给五星:1)表达不可表达之物:嗅觉,味觉(这点马肯兹比提克威聪明)2、听觉丧失那段太妙了。3)剪辑很有趣(金将军中枪),旁白主导,有些强了。4、小清新科幻片,当然,又是金融海啸的隐喻。
越来越纯粹的爱情
虽然毛茸茸的伊万蜀黍很美好╮(╯_╰)╭
可惜了两个好演员,画面色彩服装都很养眼,主题太宏大,也是个贪心的导演,既然想要从个人反映社会就不该这么急切又直白的把主题抛出。搞得两个人的表演就是在发神经一样。无感。
引发的深思有意义 但是这样的片.... 就 .... 嗯~
看到后面感觉像看无声电影,我们真的会这样吗...
人类逐渐失去嗅觉,味觉,听觉以及视觉,只有心中的爱存在。同样是瘟疫题材,比《传染病》更加科幻,更富有宗教色彩,但同时也更难以把握掌控。男女主角都不错(不过不坦胸露鸟会死么。。。),感觉是导演没有驾驭这种剧情的能力。一般般了吧。没有被震撼的感觉。
文艺片
科幻爱情始终不是我的菜,即便有伊万。
我更倾向于所有的传染病都是恋人/剧中人(in this case,eva green)凭空溺想出来的
猜火车中年时,霍乱时期的爱情,28天前传。恩,就是这么个咂巴凑。两分给伊娃姐的大秃脑门子,嗨伊万哥长露不衰的小JJ。
as long as love is still here
什么垃圾本子啊,无聊又没创意,絮絮叨叨的旁白也令人昏昏欲睡,电影拼命营造一种文艺又有深度的氛围似乎想引导观众思考,然而只让人觉得想睡觉,连伊娃格林的颜值也拯救不了。
感到悲伤而痛哭、厌世,丧失嗅觉;感到恐惧、极度饥饿,丧失味觉;愤怒、狂躁、仇恨,失去听觉;想拥抱某人的强烈欲望、给予温暖、理解、宽恕、爱,失去视觉;世界一片黑暗,但他们感受到对方的呼吸,就已经了然一切,他们亲吻,感受对方脸颊上的泪水,紧紧相拥双眼紧闭,遗忘整个世界,只剩完美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