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满是浪荡气息的季节,音响里放到了《涉足荒野》的主题曲El Condor Pasa (If I Could),思绪瞬间被拉回这部电影。
如果把看完电影的悲伤或沉重程度分级,我大概有4种:1. 毫无感觉2. 看的时候被一些套路所催泪,但看完也就完了3. 流了鳄鱼的眼泪,之后每一次回想都会陷入当时的情绪4. 看的时候或流泪或压抑,并从影片中汲取了力量总的来说,能让我看哭的电影特别少,《涉足荒野》就属于第四种。
2015年的北影节,我和小伙伴没抢到《教父》的票,于是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泪流满面。
即使现在回想,记忆回到那条大山大水绿野苍穹的徒步道,依然会因生命的无限而感动。
电影根据谢莉尔·斯瑞德的自传《Wild》改编,作者Cheryl深爱的母亲癌症过世,她陷入了悔恨,开始自暴自弃,与弟弟关系越来越差、吸毒、滥交,逼走了丈夫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只好堕胎。
那几年Cheryl的状态应了斯科特·菲兹杰拉德的那句话:“在灵魂的漫漫黑夜中,每一天都是凌晨三点钟”。
作者本人在徒步PCT十七年之后,才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出版,Cheryl本人是这样解释的:我一直不敢正视自己的经历,不愿意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部分。
我本来想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写成别人的经历。
生活坠入深渊后,她偶然在货架上看到一本PCT徒步之旅的指南书,,封面是上图的火山湖,那个瞬间她产生了一个执念,她要变回以前妈妈心里的那个自己。
在1995年,20年前,在一个季度内试图“通径”thru-hike PCT的不会超过30个人,她依然只身上路了,用了96天,1600公里,重生。
这是她在火山湖的照片。
当她看到那本旅行指南,她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我很喜欢这种充满巧合的执念,因为它也常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一种状态,本质是存在之后慢慢找到的,没有人可以决定你的本质,除了你自己。
所以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是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的。
我的个人观点是,如果有一件事你非常想做,有东西你非常想学,哪怕当下看来投入产出比不高,都要去做。
凡是强烈的、非负面的欲望,都不妨放任自流。
幸运的是,Cheryl在完成自己的执念的过程中找到了她需要的“本质”。
徒步旅行是一种治愈,孤独的旅途中她只有自己,肉体的磨难更激发了她对生命的强烈渴求,电影不断闪回,Cheryl面对自己和母亲曾经的亲密和伤害、自暴自弃的过往,面对破碎的婚姻和爱人,那些她想要放下的东西,先被一件件拾了起来。
想要放下的,必然先拿起。
第94天,Cheryl得到了这段旅途的意义,终于在众神之桥结束了旅程。
背负着“母亲”前行的重量,被留在河的那一边。
豆瓣一张剧照下面有一句话:《制造伍德斯托克》里的一段:“在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我的未来将是诚实、温暖和真实的,正如我现在知道——生活可以是那样”。
ps.最后说一下配乐,电影用的是画内音乐,就是由情节引出的配乐,比如电台里放的歌,角色的哼唱等,编剧是我很喜欢的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难怪配乐选的辣么棒!
主题曲El Condor Pasa (If I Could),是Simon & Garfunkel的,老组合了,《毕业生》里那首著名的The Sound Of Silence就是他们的.
这应该是我这辈子从头到尾认真看完的第一本英文书,我花了大概一个半月时间看完。
在从家到城里往返的火车上每天看几页,根据情节变化,有时候不管边上多吵都能看进去,有时候很安静但是注意力就是集中不起来。
因此有些部分我看书也确实没看懂,有些桥段也自然漏掉了。
四个小时之前我上网下载了这个片子,两个小时之前我看完了原著的最后一页,燃得不行,好像我和作者一样刷了PCT——挺厚的一本英文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对于雅思考了两次6分死活上不去了的我,精神上来说怎么也算是刷了个半程的PCT了吧。
当然主要并不是我好不容易看完这本书,主要还是跟着作者一路走过来最后被结尾感动。
合上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直接打开电影,一是因为我一直盼着这一天看完这本小说然后马上看改编电影,这肯定更能理解,二也是想说试着把看书没看懂的桥段在电影里补回来。
电影将近两个小时。
这种拍摄手法我还真没想到,优点是完全尊重原著作者的各种插入回忆;缺点是真的太尊重了,无限玩意识流闪回我这看过原著的有时候都觉得心慌。
大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贴合小说的,但是不能免俗啊,无论怎样都免不了“电影永远比不上原著给力”的事实。
单说电影本身的优点其实完全值得豆瓣的7.5分,那么在此小吐一下缺点吧,不吹不黑,当然知道所有小说改编电影都不容易,只是单纯讲讲。
实话实说,电影版至少跳过了40%的、我个人觉得比较精彩的桥段,例如Rainbow gathering,主角遭遇大黑熊和“要求了两回寄新鞋”之类的(更多没有拍出的情节这里暂时不细说了),Cheryl一路上遇到的旅伴电影里也比原著少了至少一半。
而电影版删除的这些旅伴中,我真不能理解居然少了Doug(同样,原著情节这里暂不细表),作者在原著中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个大哥,在她的旅程开始的早期,萍水相逢的此大哥帮了她不少忙,后来路上偶尔分分合合,小说最后提到Doug在和她最后一次告别后,2004年去了新西兰玩滑翔伞不幸失事遇难,年仅31岁。
Cheryl甚至在小说结尾鸣谢部分的最后一段再次提到他,“他将早日度过冥河到达另一个世界”。
这么一个重要的大哥,电影里没有出现,真是比较惋惜。
此外发现原著中一些桥段发生的时间线被打乱了,当然这不算硬伤吧——如果观众暂时没有看过原著或者不那么死忠原本的话。
只是看过原著后再这么看,确实觉得有点别扭。
有些看书的时候非常有画面感的部分,原著中有一个场景是说Cheryl在一片“她见过的最美最壮观的星空”下回顾自己的生活,放声大笑然后失声痛哭,读到这时我自己几乎都有身临其境想哭的冲动......然后就这么被电影忽略了。
还有些原著中挺占篇幅的桥段电影里有点敷衍着就一笔带过了(忍痛枪杀母亲的马那一段),这也没办法吧,毕竟有时间限制。
不过不得不说,看了电影确实帮我补回了一些之前看书没太看懂的地方——没有我之前期待的那么多,但总归还是有点帮助。
然后觉得电影女主角还是挺拼的,除了感觉这一口一个shit一口一个fuck原作者好像没有那么糙之外(不过Cheryl阿姨本人看着是要比电影女主糙一些,没看错的话作者本人就是客串的正片开始时把女主送上路的卡车司机),其他在路上的部分,特别是包括母亲去世后一段时间的各种没羞没臊的生活,这些都真是毫无保留的拍出来了。
相比之下其他男演员倒觉得有点假,原著里对作者来说差不多和Doug一个地位的Greg电影里看着居然略有点变态,而后半段原著里真有点变态的邮差(片中最后一个递给女主补给盒子的大叔)电影里却看着还挺nice. 反正如果真要喷的话,个人感觉就是有些男配角好像没怎么选好。
总之看了原著再看电影,总会有惋惜的意味觉得虎头蛇尾。
不过除此之外,还是挺不错的。
最后Cheryl阿姨牛逼!
背上一只和体重差不多的包,然后用3周多时间走过356公里的约翰缪尔步道(美国一条著名的徒步通道),让我们身临其境的观看一个女主角的经历,徒步现为朋友圈里最为热门的话题,也是最为简单方便的运动方式,走走更健康,但是像《涉足荒野》里的走法,估计不少人要打退堂鼓,好在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弱女子也能走,一定会激发不少人。
电影当然不是仅仅去表现行走途中的挑战和风景,而是探讨人生的意义,我不得不想到另一部悲剧电影《荒野生存》,人为什么会自讨苦吃,人活着的意义,当男主人公把仅存的钱物烧掉,表明他与世隔绝(放下)的决心时,对于我们这些天天计较名利得失,显得多么不堪。
同样女主角一度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让她看不清人生的路,借助于酒、毒品、性来麻醉自己,还好她选择了挑战自己,去做一件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事情,人生中真需要这样的充电休整的机会,休假是一个选择,但更多人是选择休闲和舒适,人多热闹的,绝不会让自己吃苦,生活中时不时挑战一下自己,做自己或者别人很难做到的事,从而会有许多在平时得不到的感受,不是去赶时髦、追潮流,听从内心的指引,难怕在别人眼里是一件傻事。
这样的电影很多如《127小时》、《北壁》、《绝命海拔》、《一切尽失》等,多值得一看。
等女主角走完全程,身心都得到了洗礼,旅途中那些罪和苦又算得了什么,我想她的人生会有另一种转机了,这就是她的自传。
年后第一次见到Y,才知道他整个春节都在老家的医院度过。
他的母亲突然查出重症,医生甚至暗示他们不必做更多努力了。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面对这一切的,只知道他请了长长的假,最近刚回来,大概很快又要再走。
Y与我同龄,与我一样来北京读大学,毕业后留下工作,也与我一样“晚熟”,久久飘在这个城市,扎不下根。
讲到春节期间经历的种种,他语气平静,大约独自面对苦痛久了,总归只能如此。
他谈起未来对父亲的安置——把他留在老家单独度日,接到北京共同租房过陌生的都市生活,亦或他自己回家乡就业从头开始?
每一种选择,似乎都不太对。
我们仿佛转眼之间就过了那种欣欣向荣的年纪,那时朋友们传来的消息多半是恋爱、结婚、生子一类,即便偶尔感情失意、创业失败,也都带着点蓬勃的傻气。
一眨眼,我们要面对老、病、死了。
甚至还没来得及学会挑稳重担,那责任自身已先行坍塌。
生活一夜之间突然变了模样,要怎么应对?
对他人尽责之外,自己的状态如何调适?
有人自此消沉,直至时间治愈,或麻木于痛苦,或放弃原来的轨道,或依靠运气,等待遇到新的人新的事开始新的生活。
另一些人自我意志强些,打起精神主动调整,尝试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读书、运动、修行、看心理医生、写作、独自旅行。
我比较习惯后两种,它们的共性在于,你必须长时间、无遮拦地面对自己。
起头的时候,总难免疙疙瘩瘩,互相看不惯——我每次出门第一天,都觉得自己做了很蠢很无聊的决定;每次写稿,也总要留出时间写废掉一个开篇——但慢慢的,当你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凝视自己的乐趣,乃至新奇。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此前从未观察到的一面,或者在梳理某个前因后果时,得到一个始料未及的答案。
这种源于坦诚的发现过程,往往最终带来信心和勇气。
最近看美国电影《涉足荒野》,又想起这些,虽然故事发生在大洋彼岸,但其中经历与我们每个人会遭遇的没什么不同。
女主角Cheryl无法面对妈妈的遽然离世,自暴自弃,婚姻破裂,无家可归。
后来她去走PCT长线(Pacific Crest Trail,太平洋山脊小径),在94天徒步路中找回了自己。
听上去有点鸡汤,但来自真实经历。
现实中的Cheryl在旅途之中亦写作,后来出了一本书,就叫《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PCT》。
电影拍得平淡简单,大多场景就是女主角一个人走在路上,没什么戏剧化的情节,所遇波折无非是带错装备、走错方向、路遇野兽或陌生人之类。
穿插并支撑这一旅途的,是大量碎片式的回忆,就像一个初学打坐的人,在刚刚坐下的一两分钟里,简直把所有能想的事情不分大小都想了一遍。
但正是这种逃无可逃的面对,教人学会接受,接受生活的不完美、自己的不完美。
也许正是因为抱着“不必强求,你随时可以放弃”的想法,Cheryl才走到了最后,比那些卯足了劲、打算来一次完美穿越的专业徒步者们走得还远。
旅程本身也在教授这些。
食物不足、饮用水不足、雨雪天气、途中湍流,这些最基本的困难成为最大的障碍,以千变万化的形式给你挫败。
行走在这样的路上,你会意识到人生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法则:想办法活着。
与此同时,它也帮你摒弃杂念,重新发现并感受那些最简单的美与快乐:日出日落、浩瀚星空、草木香气、一顿热气腾腾的饭带来的能量与欢欣……是哪个哲人说的,活比死好,笑比哭好,爱比恨好。
听来像是废话,难在时时践行。
Cheryl最终选择了妈妈的生活方式,时时抓住当下,感受善意与美。
妈妈有一段糟糕的婚姻,常常遭受丈夫咒骂毒打,后来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逃离,住在租来的狭窄房子里,收入拮据生活窘迫……但这一切都没有成为她的负担,她总是尽可能保持好心情,随时哼着歌谣起舞。
她永远有好奇心,中年时还与女儿进入同一大学去学习新的东西。
她教孩子们摘下植物的叶子,放在手里揉搓,低头享受清新的味道。
她甚至不后悔那段婚姻,因为这让她有了两个心爱的孩子。
她说,“每天太阳都会升起和落下,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你也可以好好享受美。
”人生有限,这是无可奈何的,慢慢走近老病死,让人悲春伤秋。
一旦切身体会到这些,不由会问为什么,继而试图在某种答案中寻求安慰,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宗教固然是可以庇护的场所之一,但对于我们这些自小没有于信仰体系中生活的人来说,大自然本身,生活本身,没有来世没有前生的现世本身,就是庇护所。
这是我最近常常想到的,无论是听完Y的讲述,或是看到《涉足荒野》。
李泽厚的一句话总萦于脑际,“强颜欢笑,度此人生,此即真、善、美。
”
这部电影是用了开头的几分钟然后就搁置了,下午接着看,然后出了一趟门,直到刚才看完,算是零碎的,并不完整。
中间我抽了三支烟,喝了一杯酒,吃了一顿饭。
可是并不影响我觉得它好,她让我觉得她就是我们所有人,所有心里有心结的人:我们就是那个她,痛苦沉堕、独自失声痛哭的那个人。
母亲病逝,她陷入无尽的痛苦里,其实如其说是母亲的的病逝带来的痛苦不如说是病逝只是一个契机,那之前她生命里所有的伤口都堆积在心里某个角落,就像一把火,点燃了所有的火药,然后她开始自暴自弃开沉沦。
在各个男人的身下,她是快乐的么?
不,她不快乐,她只是需要这种看似空虚的寂寞来填满那个黑洞,那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她有一个爱他的老公,他NICE可是她依然觉得孤独,她只有不断填满,再填满;她还有一个陪在身边的闺蜜艾米,当她得知她怀孕,凶巴巴的让她验孕,然后坐在她身边。
她比我幸运。
我虽然也有在那样的时候陪着我,可是她显然没有那么爱我,是的,这么多年,我终于明白了,她不可能比我在乎她更在乎我,而我总爱别人比自己多,而且我还以为所有人会都跟我一样。
我的母亲是个孩子,她活到现在也依然是在为自己而活,她是第一个带给我心理创伤的人。
小时候我只知道她不爱我,她只爱她自己,我在她面前会紧张和不知所粗,不知道如何跟她交流,生怕一不小心触碰到她的雷区而让她不高兴也不说话,我害怕那样的情形。
成年后我理解并且接受了那样的她,可是她让我的心理有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至今无法痊愈。
09年的冬天,我的身心千创百孔,我放任自己沉沦在黑夜的洞里,沉堕再沉堕,分不清白天和黑夜,药物让我无法入睡,就那样睁着眼看天黑了又白、白了又黑。
11年的冬天,彻底跟Y分开后和很多酒,也接二连三被人骗,我还记得那个跨年,我打扫了六个小时的卫生,跪在地上擦拭地板,把贫民区的房子擦拭的一尘不染,然后给自己做了一盹晚餐。
12年的6月,我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亲人,从那以后,我只能奢望在梦里能见到她。
现在,我有一个他,你问我他是否爱我?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也曾让我痛不欲生甚至想伤害自己,分分合合,终究是我在努力挣扎没有放手。
我在虚拟人生里然我们结了婚,生了一个男孩和女孩。
有时候看着穿着熊猫装的女儿,我可以看很久。
哪怕是虚拟的,也因为是我们的孩子而内心多了许多柔软。
那样小小的,心会柔软的像要融化。
在电影间歇的时候出去天下着毛毛细雨,我走在雨里,一直走一直走,突然很想就这样走,一直走。
像她,像很多人,走在路上,走。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那个对的人,也不知道我们能有怎样的结局。
但是如果不快乐了,就去徒步吧。
2015.02.22晚
所谓优秀的对于记忆的影像处理手法,无非是一次次的镜头切换,快速甚至看似杂乱绕花人眼,但跟当下景物合理地配合出提示和线索。
这部片子显然有做到这一点。
而且就内容来说,回忆画面呈现的顺序和逻辑也是略杂乱的,并且所有回忆组织起来其实也不太算一个太完整的故事,但这反而符合了回忆的特征,片段化,破碎化。
但我其实是不太喜欢这种回忆穿插的电影的,不管它的处理手法有多好,可能因为我还是更把电影看做一场导演跟观众的对话,我不太喜欢絮絮叨叨。
可是我觉得在这部野外徒步旅行的片子里却成立。
因为独自的野外旅行,个人所处的实际空间虽大,但从事件密度和时间胶囊的角度,却其实是部密室电影。
而在头脑里胡思乱想,则是最好的克服closure phobia的办法。
除非你有写幻想小说的天才,大部分人最便捷地消磨时间的大脑质料无非就是自己的回忆,特别是如果它还饱含狗血和情感,那简直再理想不过了。
是的,本片讲的就是一个从不进行户外的女主角,背了一大堆充满狗血和情感的回忆,和许多不必要的物品,一个人走上徒步穿越的漫长道路。
狗血(Drama)和情感(Emotion)与大自然(Wild)的对比渲染是此片最好的地方。
自然某种意义上就是狗血和情感的反面。
就像片中女主角有一次吐槽的那张指着银河系地球的位置说“You are here”的图一样,在野外,在星际,在一切浩瀚无边的存在面前,人实在是渺小,人生活中的那再猛烈的狗血也实在会亿万分之一秒内就湮没于宇宙巨大的平静里。
可是“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人生”。
但也许身临其境,在荒漠里行走一遭,这道理真的可以不知怎么的稍微锻炼出一丁点面对真实人生的力量(然后微微助动于四年后她的新生?
)。
尽管关在帐篷里她也就又沉溺到她起伏而刺激的回忆里。
并且她根本也没有那个心境去把这趟独自的徒步变成梭罗式的对自然的观察和参禅之旅。
除了最后那一点点独白有点感悟的意味,前面的日记什么的都是走逗逼路线的。
但她不得不坚持往前的白天里,她面对的是带错燃气的灶,过小而把脚打起血泡并且还滚下了山崖的鞋,以及巍峨不动的Huge F*cking Rock! 自然的客观性说好听点包容了感性任性的她,其实也就是让她无可奈何。
她一开始就有想过要回头的,只不过回去的路也已经看不到头了。
这里面关于女主这样的业余zuo死型徒步者与那些相对专业、准备充分、以此为生活一大乐趣甚至梦想的户外爱好者的对比,也是饶有兴味。
从女主各种天兵不靠谱的业余兼搞笑行为,到她跟路途上好几拨人类的相遇和接触,除了让女主显得更真是可爱,我隐隐觉得导演用这种“老子就是傻人有傻福,有小灾无大难死不了,F*ck几句总还是搞定“的情形,无来由地呐喊了一回,野外不仅仅是你们户外驴友们的!
也是老子的!
这里也许也在某种意义上否定了或者说质疑了专业驴友的某种把进入自然此事对待得过于慎重刻意甚至拔高的倾向,多少人是因为这件事的cool而在进行,跟女主这种生活狗血到带有很大严重但却又略滑稽的性质的出发点比起来,反而好像不那么接地气了。
自然就客观地在那里,天兵的女主,还是专业的户外爱好者,对于自然来说,其实都没差。
没有什么超越生活本身,不管是艺术,还是自然。
客观地来说,除了准备和经验的硬伤以外,业余同学在忍受生理上的艰难上当然也是弱得多的。
但是就意志上来说,以及里面有一个驴友问到的如何克服孤独感来说,女主这样的创伤求复原型业余选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她明明就是在这看似孤独的路上成功逃离了生活或者更多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藩篱,隔膜和孤独。
所以她坚持下来了,但那个非常专业的裸泳男因为恶劣天气而退出了。
情绪上的“优势”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有助于增加生理上的承受力。
或者说也许正是这种生理上的艰难和不适,反倒能让之前已经行尸走肉了的女主感觉到活着。
当然,电影整个看下来,非户外驴友的观众(我),还是会产生一种想要行动起来,想要学人家发展出这个把野外变成生活中常规一部分的爱好的冲动来。
并且也不会有人昏头到看了之后觉得不经过学习和充足的准备像女主那样出发不是在找死。。。
所以总的来说,本片主要是讲狗血如何在自然中被稀释,或者是在讨论这种稀释的可能性。
并不是在说,有什么问题你徒步户外走一遭,或者灵修一回,或者去一趟西藏,就像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解决问题的这种鸡汤的路线。
以及狗血之前的母女情刻画得是非常感人的,感人到至少让我觉得母亲去世后的狗血和这次冲动的旅行背后的动机其实是有说服力的。
而对母亲的刻画,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好吧,其实貌似又有鸡汤的嫌疑。
简而言之,母亲是一个相信逆袭连洗碗都要高兴地哼小曲扭屁股的生活样样其实都不如意的屌丝。
但是编剧也说了,这个无比乐观的屌丝居然四十多岁就死了。。。
没有让屌丝逆袭成功好吗,无非只是说她有一个真的很爱她甚至依赖她的女儿;但另一方面你可能也可以觉得她对她的教育也不是那么成功好吗。
所以这部电影还是能够得到我的好评的。
因为宁狗血勿鸡汤。
最终却还是得到了主题要表达的那份感动。
在刚结束旅行到家回神的日子,看了这部光看简介就预知自己会喜欢的电影。
从第一个镜头那风景开始,你知道自己会爱上这部影片所带给你的东西。
你熟悉它们,但还是无可救药的爱上了。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女孩因为一堆糟事走上了野外徒步达三个月的旅途。
就像每个出发去旅行的人一样,背负行李的同时背负着自己的故事。
你会在每个青旅遇上这样一群人,听到许多人各自不同的故事。
大部分的故事都有些黑灰色部分,也许你只是记住那些人,因为有时候他们选择的道路跟大部分人是不一样的。
似乎每个人都希望一趟旅行能改变自己或改变些什么,希望人走在远离过去的路上,哪怕最终都会回来,有些东西会改变。
所以很多人会一次次上路,有些最终选择四海为家。
谢莉尔也是这样期待改变生活,找回迷失前的自己。
一个背着大包不堪负荷的徒步菜鸟上路了。
没走一会就累了,就想放弃了,这种体会也曾有过,会不停的声讨自己,为什么来受这个罪。
同样的,当选择前进还是后退时,疲惫的你回头看看来时路,哪怕只走了短短十来分钟,你决定还是前进吧,与其再受累走回头路,不如踏入未知,也许前面有你想要寻找的东西。
前面有吗?
前方给你大部分的是感知身体各种痛苦,渴了、累了、酸了、痛了、好像受伤了、饿了、腿举不起来还得举呀,然后头脑中不停的咒骂自己,你傻了跑到这边来做什么?
真是有病自找虐受!
路怎么都走不完?
下坡就是休息下坡就是休息!
没走错路吧!?
大脑就像个歇斯底里的人反复重复咒骂质疑虚假安慰等闹个不停。
而身体在不停的缓慢前进。
是的,确实如自虐一般,我和谢莉尔最初一样,徒步对于菜鸟就是不断龟速前进又遭受着身心自虐的过程,风景?
事后才察觉到不管你多么小心避免摔倒扭伤走路,那些风景已经映入你眼睛,刻在你的记忆中了。
最后她改变了吗?
过去永远不会改变,但是她找回了重新开始生活的自信,通过这条路的磨练。
这一路的风景是绝美的,但过程大部分是痛苦的,身体和心灵备受煎熬,还有那种孤独无人倾述的日子。
反省剖析内心,大部分不是在静谧中完成,而在踏入的每一步,每一个为前进而付出的汗水泪水中。
当身体遭受巨大的必须忍受的考验时,你才真正看清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时候道路在那时才会清晰。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寻找自己要走的路。
这不是一次两次简单的说走就走的旅行能得出答案的。
它需要你不断的付出努力以及挣扎,也许每一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
但长时间达两三个月的徒步旅行,你需要你付出大量准备考量,然后付出身心的努力去达成,也许对迷茫的人,可以一试,比如我。
欲扬先抑:美国人真的是先要把自己堕落成肉馅再走出来,太美国了。
然而看女主一点点走过四季,寻找自己,最后一段太动人了,那些what if‘s,那些过去悔恨过的时光,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音乐也很棒。
|quotes:What if I forgave myself? I thought. What if I forgave myself even though I’d done something I shouldn’t have? What if I was a liar and a cheat and there was no excuse for what I’d done other than because it was what I wanted and needed to do? What if I was sorry, but if I could go back in time I wouldn’t do anything differently than I had done? What if I’d actually wanted to fuck every one of those men? What if heroin taught me something? What if yes was the right answer instead of no? What if what made me do all those things everyone thought I shouldn’t have done was what also had got me here? What if I was never redeemed? What if I already was?
谁也不知道怎样做好一件事也许这事你做好了另一样又不行了要是我迷失了自己呢?
要是我开始后悔了呢?
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是不是我只想跟这些地图一起睡在野外呢?
如果她没有教我这些事情会怎么样?
如果我做的事情就是为了要把我引来这儿会怎么样呢?
要是我从来没有被救赎会怎么样呢?
我花了很多年让我成为了我妈希望我成为的那种女人它花了我4年7个月3天来做这个没有旁人相助在错失风景 饱经沧桑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我不知道一路向前 将何去何从感谢你 我一次次想起过去的生活让我懂了很多 甚至那些你都不知道的东西四年前 也是在这座桥就是这里 我跟一个男人结了婚9年之后我跟这个男人生了儿子 Carter又过了一年 我的女儿出生了 我给她取了我母亲的名字 Bobby我意识到我可以继续生活下去美好的事物经历太多 但永远没有尽头那些美好就是我所拥有的一切我的生活与常人并无二致美丽而又神秘近在眼前 触手可及就像它们就是我的一样涉足荒野 就是生活
PCT的走向基本上沿着美国西部的喀斯喀特山脉(Cascade Range)和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最高的山脊,北起美加边境,南至美墨边境,纵贯华盛顿、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等三州,全长2650英里(4265公里),沿途经过25个国家森林和7个国家公园,其中包括华盛顿州的瑞尼尔山(Mt. Rainier)国家公园,俄勒冈州的火山口湖(Crate Lake)国家公园和加州的红杉(Sequoia)与优胜美地(Yosemite)国家公园。
离开南加州的沙漠前往高山区, 高山区的路线有95%和著名的(John Muir Trail 约翰谬尔步道)重叠, 步道最高点是4009m的Forester Pass。
约翰缪尔步道(John Muir Trail)从优山美地峡谷(Yosemite Valley)中的半穹峰(Half Dome)山脚,延伸到海拔4400多米的惠特尼峰(Mount Whitney)山顶,通过安塞尔·亚当斯荒野,红杉国家公园,国王峡谷国家公园,全长约356公里。
由北至南而行,穿越整个步道约需3个星期。
刚读完《山中最后一季》,配合服用
果然和我想象的一样烂,丧母后酗酒滥交能理解然后为了重生就徒步也是醉了,关键她在没经验的情况下一路平安背着跟自己差不多重的背包走了几个月你特么逗我吗
导演用碎片式的回忆再现了一个女人的自我救赎,这让故事显得非常完整,而且在戏剧张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仅靠着不间断的抒情音乐完成了流畅的叙事和剪辑。这片子并没有明显的用力痕迹,它故事甚至会让驴友们觉得特矫情和流水账,但背后的那份觉悟和人情味很有杀伤力,何况还有沿途的风景。★★★
很棒,推荐
预想和实际差太大,也并没有体现过多在hiking过程中的细节,电影既要解释女主的背景故事,又要粗糙涉及hiking,时间也不允许。原书应该才更精彩。
也没想到今年会开始看徒步电影
音乐和歌很好听,可能在当年还比较新鲜,现在已经烂大街的“踏上苦旅 自我救赎”的故事。
冲着极高的评分和一群驴友看了试映,大失所望,既没有炫丽的自然风光,也没有啥深刻内涵,女主的自我放纵和放逐令人莫名其妙,老美驴友也说离书本差距太大了,不过在豆瓣也如此高分,可能很多国人比老美还深刻的理解了美国文化。
不可否认大自然的确能给予人心灵之力,但以跋山涉水来坚定前行之路一说太过勉强,心灵上的升华更是无稽之谈,片中为心灵之旅铺垫的所有告别则更像是逃避,逃离过往种种,而仅因途中陌生人的善意逃着逃着就突然醒悟简直离谱,这种旅行只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离家出走,把它称为磨难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人生大概就是一滩神圣的烂泥。by me
徒步救赎之旅的题材不算新颖,各种闪回也有些杂乱,和前作一样还是充斥着许多动物的象征。可能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多多少少经历过这样的伤痛,结尾看到小男孩哼唱的《红河谷》还是落泪了。
看看风景就行
荒野细节很多,闪回情绪也不错,但两者联系很弱,整体感差一大截。闪回刚开始放的内容太多导致进度和公路部分对不上,后期女主一个人懂得坚强并享受这场徒步时,还不断放闪回,出轨和老公这部分其实没必要这么大篇幅。可能还是说的太浅了吧。公路部分合格
人过了一定的年纪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让徒步纯粹一点不好吗?(没看完 真的看不下去
老掉牙那套 broken life, get on the road, find true me,实在乏善可陈
let it be
非常女性主义。小孩唱歌的那段泪奔了。
人生如遠足,經歷千難萬險未必就可以解開心結、脫胎換骨,但非得經歷過、走過,才看到另外一番風景。最後她終於學會了let it be。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男孩唱過「紅河村」後,她突然間崩潰了,那時她的旅程行將結束,但心裡的愧疚、思念卻無法斷絕
女主演的不错,电影叙事运镜节奏配乐也很舒服。可是我真的很讨厌这个故事啊。自己步步作死然后独自旅行了就[找回自我][救赎人生]了,太无耻了吧。[我吸毒,我滥交,我出轨,我作死但我是个好姑娘?]excuse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