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

Under sandet,十个拆弹的少年(港),拆弹少年(台),血肉之区,Land of Mine,Unter dem Sand,nter dem Sand - Das Versprechen der Freiheit

主演:罗兰·默勒,米克尔·福尔斯加德,路易斯·霍夫曼,乔尔·巴斯曼,埃米尔·贝尔顿,奥斯卡·贝尔顿,奥斯卡·柏克曼,莱昂·赛德尔,劳拉·布罗,马德斯·瑞艾森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德国语言:丹麦语,德语,英语年份:2015

《地雷区》剧照

地雷区 剧照 NO.1地雷区 剧照 NO.2地雷区 剧照 NO.3地雷区 剧照 NO.4地雷区 剧照 NO.5地雷区 剧照 NO.6地雷区 剧照 NO.13地雷区 剧照 NO.14地雷区 剧照 NO.15地雷区 剧照 NO.16地雷区 剧照 NO.17地雷区 剧照 NO.18地雷区 剧照 NO.19地雷区 剧照 NO.20

《地雷区》剧情介绍

地雷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丹麦军官卡尔(罗兰德·莫尔 Roland Møller 饰)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亡魂复活信号哪吒之魔童降世龙之家族第二季恋爱操作团垃圾教师吹向越南的风五味人生料理往事:江户时代的老菜谱海之谣傻钱夏目友人帐第四季竞赛迪纳员一剪成衣第一季小女神花铃冲出地球悲情母子金玉不是良缘闪烁恶人心辛追传奇黑色警报第三季厄尔自助餐厅的女子天团安娜华特的离奇命运桃花绽放勇气明日边缘花之屋第二季超能黄瓜五十而立枪林弹雨

《地雷区》长篇影评

 1 ) 这才是好电影!!!打脸商业大片!!==

某天晚上看了一部丹麦的影片,名字叫《地雷区》。

这片儿,真的是相当不错,让我回味无穷。

片尾音乐起初打动我的是影片的摄影构图,像这样耐看的片儿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影片的好多镜头都极为动人!

色彩、场景布置、虚实、大小、远近变化,让人领略到了摄影与摄像的艺术感染力!

对美术理解力是有深刻提示的!

关键一点,影片的节奏极为舒缓,情节发展自然而然,感情变化自然流露,没有商业片的矫情,更没有无脑明星的光溜,但却是让人内心紧张不断加剧!

这并不矛盾!

因为大海的平静一时掩饰了波涛的汹涌!

细细的品读故事,内容更打动人!

这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时,欧洲战场刚刚结束战斗,丹麦的西海岸有大片的雷区需要人排除。

主人公是丹麦的一个军士长和一群德国的小士兵。

对于德国小兵,当然这都是很无奈,很悲催的,他们要排除的地雷正是他们的同胞长辈埋下的(丹麦是军事弱国,所以留下少年兵排雷,童子军容易控制,这应该是个原因)。

影片从败退的德国兵队伍开始,慢慢的引入故事情节,慢慢的交代故事的人物。

镜头和故事情节,节奏比较舒缓一点儿也不快,像一个细细道来的故事,一点也不像商业片那样的浮躁。

(全是内心戏!

商业烂片怎么比???

)而且配乐低沉而悠扬,和着极为广阔壮观的场景让人很舒服。

德国小兵命运当然很悲惨了,既没有什么尊严,还要饿着肚子去排地雷。

而且随时都会被炸得血肉模糊!

但这就是报应吗?

是自作自受吗?

德国纳粹给世界带来的痛苦!!

唉,悲惨的人类啊,再不要有战争了,这是最终幻想吗?

呜呼哀哉!

人类的语言能够说的清人类的悲惨吗?

我不想骂那些所谓的商业大片什么大制作了,什么神剧了,因为我骂的太累了。

大家想要得到真正的享受,还是自己看一看这个片儿吧!

(奥斯卡外语片提名,真值!

)在影片故事结束之后的片尾字幕音乐,极为动人啊!

是一首忧伤的吉他曲。

诉说了那些悲惨的灵魂!

当当当当!!!!!

--影片从一队德国的败兵开始!

然后!

军士长遇到了被押解途中的德国俘虏!

看到一名俘虏手中的丹麦旗帜(大概是),军士长难以抑制内心的仇恨!

怒斥着

军士长先来到了雷场!

进行了前期的勘察!

这海景,大气!!

但这是雷场!

败军之师!

(童子军易于控制和管理,被留下进行了细致的排雷工作)

悲惨的双胞胎兄弟!!

(二战后期,德国的兵源已经枯竭)

内心的梗!

工兵排雷教官!!

丹麦一方的!

(二战之初,丹麦很快崩溃,马上投降,国家遭到了德国纳粹的蹂躏)

小心翼翼 拆除引信

引爆了!

死人了!

吓死人了!

上阵

小兵们来到了雷场驻地

壮阔的镜头,军士长乘风而来!

初次见面

军士长来了!

他怀疑,他困惑,怎么是一群孩子?

并非他之前遇到的成年士兵!

依然是满怀仇恨的军士长!!

怒斥着这帮孩子!

我们该如何...............

总戴着钢盔的小兵

沮丧忧郁的孩子

黄金分割的镜头!

负有艰巨使命的硬汉!!

经典构图!

景深运用突出主体!

来到了雷场!

很有苍凉感!

开始排雷作业!

地雷如繁星密布!

清理完指定的雷场,就可以回德国了,所以大家都以命相搏!

得不到给养,太饿了,偷拿小盆友的面包!

兄弟两个闲暇时玩小虫!

他们的命运,不如虫子!!

运用了小景深!!

黄金分割和景深营造了这个镜头!

精心布置的场景,有主有次,这个摄影构图给多少分?

雷场复杂,突然的意外!

双胞胎的哥哥(或者是弟弟)死了之后!

剩下的那个也失去了魂魄!!

几次不幸的悲伤使军士长心生怜悯!

内心的仇恨已逝去,留下了忧伤而纠结的同情!

孤寂的雷场!!

那是一座新坟嘛?

内心矛盾痛苦的煎熬,军士长扮演矛盾的角色,既给小兵灾难的任务,还得偷食物给他们,也给他们一点生的希望,还在最悲惨时,给他们人的尊严.......

迷茫的未来!

迷茫的梦!

(主角之一,很聪明有责任很善良,发明了一种方框来提高排雷的准确度并提高了效率)

孤零零的身影衬托着孤寂的荒原!

全是内心戏!

商业烂片怎么比???

心灵的理解之后!

仇恨渐平!

生之希望!

内心的仇恨与戒备的移除!

孤独的兄弟!!

这大场景!

悲壮苍凉!

动感的镜头!!

毕竟还是孩子

成为了朋友!!

在扫除了地雷的沙滩上,大家内心是舒畅的,充满希望的,小兵们感受到了成长与成熟!

和谐的场景!

镜头极美!

没有了地雷,和谐的玩耍!

尽情的释放!

(某片排雷作业完成的区域)

真是畅快!

欢愉之后!

一声巨响,军士长的狗死了!

小狗触发了地雷,因为德国小兵没有排干净地雷!

心塞啊,这时候是拔凉拔凉的:(

遭到了训斥,并遭到了军士长的羞辱、侮辱,因为军士长的孤独伙伴小狗死了!

以身试雷!!

遭到了残酷惩罚

军士长的惩罚!!

雷场踱步

男人心的纠结!!

惩罚小兵!

可是内心悲伤!

(远景近景的对比)

逆光的运用!!

小姑娘出事了,妈妈来求救!

小姑娘误入雷区!

一同营救!!

无法走出阴影的兄弟!!

一点点的营救

老天保佑,孩子别动!

剩下的兄弟,无所顾忌的雷场漫步!!

走向了小姑娘!

对话小姑娘......

小姑娘得救之后,生无可奈的兄弟选择了.......

.......

化作了一缕青烟,兄弟在天堂相聚了!!

消失了.......

悲伤的小哥

逆光的运用!

生无可恋!

由仇恨转而生怜悯!

雷场巨大,地雷密布,任务的艰巨,简直不可完成!

伤亡不断,打击不断,小哥受不了了......

若慈父般的军士长,给小兵 生的力量!

......

检视着用血肉生命趟过的雷场

雷场快清理完了,拆除引信的地雷要装车运走

工作的成果,内心的期待!

结果,刹那间什么都没了!

突然地雷引爆了!

摧毁了一切

......

......

剩下了4 个!

木然、茫然......我还活着???

说好要放哪四个孩子回去德国!!

可是却又被派出执行扫雷任务!

硬汉不干了!

怼!

没有一丝同情心的上司!

德国俘虏,哪有人权可言,这是报应?!

军士长在煎熬!!

这就是我的命运〒_〒

不解命运的安排(っ╥╯﹏╰╥c)

小兵们又开始了排雷作业!

内心极寒!

4人被重新集合!

很是纳闷不解

原来,军士长的努力使他们重获自由!!

......

......

回望一眼............

消失在森林中......

 2 ) 一个惊喜和一个遗憾

影片有一惊喜,和一个遗憾。

惊喜是第一颗地雷爆炸的处理。

任务开始前的简单集训,没有经验的士兵挨个进入半封闭空间,独自拆除一颗地雷。

镜头忠实再现了每一个士兵进入后拆除地雷的状态,有快有慢,有稳有急,一直吊着心,就知道有事情要发生,却不知什么时候发生,是哪个士兵第一个遭遇不幸?

终于这个士兵犹豫、害怕,镜头定格在他迟迟不敢下手,怕是就他了,军官走进来催促,怕是要和军官同归于尽了,士兵却执拗颤抖说一定要自己拆除,军官走出来,对旁的军官说捂好耳朵,不几秒,士兵提着拆好的地雷走出来。

心里佩服,感慨处理的简洁诙谐,有惊无险。

欢喜士兵的近景晃过一个人影,另一个士兵去拆他的雷,以为是轻松的恍惚镜头,还在看欢喜士兵和为他欢喜的队友,军官似乎也松口气,要说他的允诺。

砰!

里面爆炸了。

被人忽视的意外。

由于第一次面对这么强烈的对比,我身体不自觉跃起,可能也发出了惊声,泪一直蔓延到中场。

遗憾是双胞胎兄弟自觉选择死亡的片段。

自兄弟遇难后另一个兄弟一直旁若无事,通过昆虫、老鼠观看生命的意义。

这天农场女孩无知走进地雷区,大家奋力解救,他迟迟出现,心意已决,旁若无人走过危险区到女孩身边,镜头慢下来,夕阳格外柔和,只有女孩和他,拆下上次缠在玩偶腿上的纱布绑在头上,让女孩觉得世界多么宁静,大哥哥还有一个对他格外重要的兄弟。

镜头转到旁边,排除地雷的队友刚好到达,女孩被安全送出。

然后是他的背影,未动,我便知道他要选择什么了。

镜头从这时起给了很多队友骚乱和队长及军官的特写镜头,加上他自己心意已决的神态特写,略显拖沓像电视剧告别场景。

接着他转过身走向危险区,不归路,自主选择的凄美与自由之路。

镜头拉远,暖色调沙滩,众人和他分置两侧,他走几步,蘑菇云升起幻化成灰。

遗憾的是,这时为何不给女孩一个特写镜头。

我想看到与这个走向死亡的男人才发生静谧关系的孩子,是怎样的状态,她眼前如此鲜活戏剧而反常的事件势必对她造成影响,她以后对世界、战争、生命的认识势必会源于此。

为什么不对孩子进行稍多一点的描写?

这么美丽的死亡之路是不是需要更深情一些?

孩子在影片中出现的意义是不是可以更认真一些?

影片的题材对中国人至少是全新的。

战后德国战俘留在丹麦,拆除他们埋下的地雷。

强者变成弱者,以前纳粹别人,现在被别人纳粹。

影片中的小分队都还未成年,貌似世界观还未成立,就来为国家买单。

所以战争结束了,可是结束了吗?

残酷持续,伤痛持续,伤口需要多少年愈合?

就这一点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这显然不是极致之作,但也有惊喜之处,何况题材另辟蹊径,已经俘获很多人的心。

结合最近看的影片,就完整性和动人程度来说,个人更喜欢韩国洪尚秀导演的 《这时对那时错》。

算是友好推荐吧!

 3 ) 舍善而趋恶并非人类本性

柏拉图说,舍善而趋恶并非人类的本性。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战争呢?

当希特勒把犹太人称为臭虫、老鼠时,德国人对犹太人实施了无差别化的大屠杀,因为在德国人眼中,清除犹太人就像清除臭虫和老鼠一样理所当然。

当然,在战争结束后,由这些该死的德国鬼子,去清理那些埋在丹麦海岸线上数百万枚德国人埋下的地雷,也同样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然而,人们在符号化一样事情之后,仇恨便会产生得更容易些,当我们希望看到德国鬼子在排雷时,被自己埋下的地雷炸得血肉横飞,便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该死的德国鬼子,自作自受了吧!

而当我们知道,这些排雷的德国鬼子,他们叫威廉,叫路希维德,叫恩格斯,叫本,他们只是一群在战争后期被迫入伍的小孩子,他们只是一群虽然吃不饱却冒着生命危险拼命排雷,只想早点回家过上正常生活的小孩子,去符号化后,我们就会面临和军士长拉斯穆森一样的抉择,让不让他们吃饱,给不给他们希望。

电影还是套路化了,拉斯穆森也正如大家希望的那样最终战胜了自己对德国鬼子的仇恨,然而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明知道他们会死,明知道他们下一刻会死,但是真当那一刻到来的时候,还是会猝不及防的让你心颤,生命凋落的这么干脆利落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舍善而趋恶并非人类的本性,惟愿国家强盛,不好战,不忘战,因为战争摧毁的,不是德国鬼子,而是和你朝夕相处的威廉、路希维德、恩格斯、本……

 4 ) 丹麦对二战后的反思 以及德国与日本的区别

  电影《地雷区》也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二战德国战败后,大批德国俘虏被迫徒手挖地雷。

其中很多人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许碰巧是在停战前刚刚参军,却要为国家的战争罪行付出生命代价。

  战时德军为防盟军登陆,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

一向做事严谨的德国人留下了地雷分布地图,这些报告就成了被俘虏的孩子们的悲剧的来源。

丹麦政府完全没打算想办法机械排雷,有那么多德军战俘呢,多好的活体地雷探测器啊,让他们一步一步探测,一个一个用手挖出来好了。

  《地雷区》里镜头常常是远景,安静的海滩上,孩子们匍匐在地,用小棍子轻轻戳沙子,慢慢寻找地雷。

但是看电影的人是绷紧神经的,不知道接下来什么时候就会刚好有一个可怜虫刚好引爆某颗地雷。

于是前一刻还静谧着的远景画面上会出现一股黑烟,拉近镜头,一片皮开肉绽。

  在这一片荒芜的沙滩下埋着地雷,德国孩子们毫无尊严地死在这里。

回家的愿望是支撑孩子们挣扎下去的唯一理由,有的说要回去找妈妈,自己的妈妈能做出全柏林最好吃的饭,他们可以开饭馆;有的说要当去建筑工人,祖国德意志一定需要重建;有的说要找个姑娘生儿子,跟儿子一起开公司。

  丹麦军士长卡尔开始时深恨德国人,可是眼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被炸残疼得拼命喊妈妈,送医不治身亡,更甚者勉强能找到肢体碎块,大概心底柔软的人性也慢慢复苏了,他对这些俘虏逐渐好起来,给他们找吃的,放假带孩子们玩足球。

可是再严谨的地图也有失误,偏偏卡尔的爱犬就被炸死了,卡尔又变得狂躁,都是德国佬的错。

最终剩下的那些疲惫与绝望的孩子们自杀的自杀,被炸死的被炸死,海滩安全了,可德国孩子只剩下最后四个。

丹麦军队甚至骗了德国战俘,他们完成任务也不能回家,因为“丹麦人想看着德国人像苍蝇一样死去”。

剩下的四人被送去参加新的排雷任务,军士长卡尔假冒司机把孩子们接出来,送到德国边境,微笑目送孩子们逃过国界,跑向自己的祖国和希望。

  事实上,二战爆发时,丹麦只抵抗过几个小时。

自行车作战连队(然而叫小队更贴切通共没几个人)奋战了一整天是因为没接收到停战广播通知,所以白打了一日。

  当时德军登陆,丹麦王室与议会在凌晨开了几小时会议之后决定同意接受德国“保护”。

电影《开战日》讲的就是几个自行车连队老兵回忆的内容:德国陆路坦克入境丹麦,军队接到迎战命令后骑上自行车去迎战,又不知道德国人在哪,吭哧吭哧在公路上泥里草地里蹬着车紧张地寻找着敌军,有点悲壮而滑稽。

  当然,与装备精良的捷克人的完全不抵抗全面欢迎被保护相比起来,装备落后的丹麦人确实抵抗了几小时,然而更多丹麦平民像是看热闹一样看着德军开进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老照片上,哥本哈根市民聚集在码头好奇围观伪装成商船的德国军舰驶入港口的情景。

事实上德国对丹麦人不算太坏,与对犹太人和波兰人比起来那就好得太多了,比日本对满洲还要好。

但是最后德国战败了,唾弃纳粹就成了最最政治正确最有良心的事情。

发动侵略又战败的德国就是坏,德国战俘就不配有人权。

  在二战结束70周年的时候丹麦拍了这样一部电影,大概也是反思当年的不人道。

《地雷区》里军士长卡尔的心理变化正是由仇恨变为同情、宽恕与救赎。

电影之外  现在丹麦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也是最“社会主义”的国家,全民高福利,教育免费。

(当然要靠高税收:美国官方数字丹麦人均税收65%,我在曼谷认识的一个医学院的丹麦小哥说是40%)。

丹麦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大国,几乎全民出行靠自行车。

跟二战时不同,二战骑自行车打仗是因为军备差,而现在是一种生活理念。

现在如果去丹麦能看到的都是优哉游哉享受户外生活的丹麦人,良好的治安。

国家强大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才有底气去原谅(或是反思)历史错误。

  德国是二战后最悲惨的国家,也是认罪最到位的国家。

七十几年过去了,德国人民还活在认罪的阴影里,对其它人种或民族不可以有任何不友好,稍有不慎就会被扣上种族歧视甚至纳粹的帽子。

就像前几年的德国电视剧《土耳其语入门》里一样,土耳其姑娘跟德国姑娘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可生气吵起架来土耳其姑娘当街说德国姑娘是个纳粹,引得街上几个年轻人侧目,德国姑娘被噎得百口莫辩。

前些年土耳其人大举移民德国造成的社会问题还没解决完,近年叙利亚难民又造成了更多问题。

然而德国人不可以委屈,依然要欢迎所有人来,为了继续赎罪二战。

现在如果去德国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被恐袭炸坏的建筑在重建,公厕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比起西边德国的全面反省,世界人民继续监督的现状,东边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显得很奇怪了。

日本政府从来没有真正认罪和反省,然而国内原谅日本的声浪越来越高。

事实上,“原谅日本”是政治和历史概念,并不是平民的事。

平民百姓要做的是和平相处,相互理解,不去搞暴动,不去砸日货,不去威胁普通日本人在中国的安全。

  况且日本政府是无法跟德国相提并论的,德国在冒着危险接收着可能混入了恐怖分子的难民,而日本是一个不适合穆斯林生活的国家。

德国政府接受全世界人民的监督,日本政府似乎被部分中国平民呼吁着原谅了。

这股“放下过去原谅日本”的声浪来得危险。

  现在在中国,追究日本二战责任似乎成为了政治不正确。

依旧义正言辞督促日本认罪道歉的韩国显得势单力薄。

中国年轻人觉得中韩的英雄主义抗战片常让人反胃。

然而,通篇save the world(拯救世界) 的美国大片却很受欢迎。

确实,美国电影拍得更好而中国主旋律好作品比例还太少。

可其实美国英雄系列漫改电影以及很大一部分战争片的核心都是美国主旋律,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全球人民:美国人会来拯救世界的。

当然美国有拍得好的反战片比如本周依旧在院线有排片的《血战钢锯岭》(此处预测奥斯卡导演奖),然而大部分的美国电影都在向世界人们不断输出着美国价值观:美国无限正确,无限尊重人权。

虽然事实上是美国闷声发了一百多年的战争财,直到今天亦然。

  想搞懂一段战争史要学会尊敬每一个参战国最基本的语言,想有不偏颇的价值观就要用多视角去看事情。

丹麦交出的答卷可以打个高分。

最后推荐几部欧洲的二战电影: 丹麦:开战日 9. April地雷区 Under sandet俄罗斯:女狙击手 Битва за Севастопол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苏联版爱沙尼亚 :1944 德国:我们的父辈 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黑皮书 Zwartboek挪威 / 瑞典白色严冬 Into the White波兰:卡廷惨案 Katyń钢琴家 The Pianist

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5 ) 拆弹少年们

#地雷区##Land of Mine# 今晚看完的 从一开始“难道是我聋了”的“娇喘”开始 就有点全片暴力与血腥的基调 让二战后战败方德国士兵去扫雷 士官长被分到一群十几岁的小毛头 一开始对他们很严格很凶残 但后来也会给他们带粮食 在他们受到其他丹麦军官的羞辱时 会替他们反击 好像情况在慢慢好转 但猝不及防在已经确认无雷的海滩上 士官长的爱犬不幸踩到 去世 之后的他马上变了脸色 先是让负责那块区域的人学狗 之后让他们一行人手勾手肩并肩一步步走在扫过的区域 当然 扫雷这种高危工作 死伤正常 还有自杀的 最后只剩下四个人 本来要被调到另一个地方继续扫雷的他们 被士官长救了下来 跨越国界跨越战争跨越歧视的人性之美

 6 ) 他们只不过是成年人的罪与罚

“西方兵圣”克劳维茨讲过一句话:“胜利只是简单地实现了一个更好的政治现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战斗最惨烈,规模最大,甚至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战争,对于电影人来说似乎有着取之不尽的题材,而战争的残酷不仅仅体现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在战争结束后原本敌对的双方和平相处的战线后方,更是一个充满人性考验的地方。

《地雷区》讲述的是一个我们不太常见的二战故事。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Martin Zandvliet)的镜头语言比较平实,明显属于受好莱坞电影影响比较大的那一类北欧导演。

但丹麦海岸线萧瑟的远景和阴冷的色调还是奠定了整部电影沉重的气质。

即使战争已经结束,但流血却不会停止。

电影中的孩子士兵和地雷区这样的并置显然会有不少震撼和残忍的场面。

但马丁·赞里维特对于暴力的使用显得相对克制,因为那一张张稚嫩、肮脏的面孔和隐藏在沙子下面随时可能会被引爆的地雷已经成为了这个无形的战区里最令人心痛的主角。

只不过,虽然《地雷区》几乎具备了一部成功的电影所需要的所有要素,但马丁·赞里维特对于叙事的把控还是显得不够老道,由罗兰德·莫尔(Roland Møller)扮演的残酷无情的军士长卡尔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改变对这帮孩子战俘的偏见,并且迅速的转变成一位亦敌亦友的慈父形象。

这直接导致了整部电影在情感上却少了层次感,更缺乏了可信度。

但是得益于罗兰德·莫尔和一群孩子的出色表演,当我们获悉那段真实的历史的同时,那一双双在战火的摧残之后需仍然透彻明亮的眼睛还是能够直击我们的心灵。

毕竟,战争太残酷了。

克劳维茨其实还有一句引发后人无数争议的话:“暴力的使用是无限度的。

”而在《地雷区》里,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两个敌对的国家之间在硝烟过后的仇恨的延续。

这些过于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自己在经历着什么。

他们只不过是在被迫承担这场战争酿成的恶果,他们是那些已死和未死的成年人的罪与罚。

 7 ) 既然已如此残酷,又何必狗尾续貂,涂抹一点人性?

《地雷区》是多年以来最令我感到震撼的电影!

战败的满脸稚气的德国军人要在胜利的丹麦军人的监督下清理掉德军在丹麦海岸埋下的地雷,丹麦人不欢迎他们,丹麦军人肆意的侮辱这些战败的德国士兵,尽管他们仅仅是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

丹麦士兵不愿意看到他们在丹麦土地上出现,他们之所以还在那里,仅仅是为了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作为排雷的工具罢了并且,根本就没有想让他们活着离开丹麦。

电影一开始就充满了张力与剧烈的矛盾冲突。

镜头语言冷静,残酷。

这种宁静的残酷简直是对人的神经的巨大折磨,甚至远远超过了《血战钢锯岭》那种血肉横飞的残酷。

气氛压抑令人几乎无法呼吸。

究竟什么是法西斯?

法西斯难道只是一种意识形态?

一种极权统治方式?

一种政权组织方式?

或者说是一种野蛮的信仰?

我看法西斯更是一种人的本性,是人本性的邪恶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不分民族、种族不分战胜战败,它总会在某个时刻跳出来肆虐。

难道仅仅因为战胜了就可以毫无人性的迫使一脸稚气的战败士兵的血肉作为排雷工具吗?

这明明是一群孩子。

这在本质上和法西斯毫无区别,这简直是对反法西斯的无情的嘲笑与批判!

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刻意涂抹的那一丝人性!

 8 ) 在“德国人不挖,难道要丹麦人挖吗”之外

几个小时前,在资料馆看完该片,看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其实我自己也忍不住自问:“这些地雷,不让德国人挖,难道还要丹麦人挖吗?

” 再细细想来,便发现这问题实在没意义。

影片要讨论的,是“地雷该谁挖”吗?

显然不是。

二战结束后,约两千德国人在丹麦沿海挖地雷,大部分为年轻人,且其的一半在这项任务中丧命或重伤。

这已是历史的事实。

而战争的历史敏感性和战争中人性的复杂,让这一问题无解,并将永远无解。

所以,影片展现的和讨论的,正如导演所说,是在战争结束后,在后战争时代,人们怎样生存的命题。

片中的人物,被抽离了宏大的国族身份,而成为某一类个体。

从而显示出更多的人性。

他们的故事,至少让观众感知,战争的双方胜败与否。

个人总是辛苦的生存,无论肉体还是精神。

控诉战争,向往和平的影视作品,国内从来不少。

看来看去,总是敌人多残忍,我军多坚强。

最终苦尽甘来,红旗高展,观众长舒一口气。

展示战争残酷的同时,总也不忘隐隐灌输敌人的可憎。

与其反思战争本身,可能更多还是买下了恨的种子。

如《秋日》《鬼子来了》《南京南京》等另类视角的影片还是极少。

而《地雷区》无疑提供了展现后战争时代的另一视角,一群年轻的德国小伙子,在海边一个个拆除他们父辈买下的地雷。

而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并不在丹麦,而在于战争本身。

影片不对双方进行深度的是非判断,而是呈现一种难解的处境。

一种由战争本身,而非战争中的某一方,或某个个体造成的困境,因此,看完了影片,观众终于可以去反思战争,从而向往和平,而不是心存憎恨。

当然,我也十分好奇该片在丹麦本土的票房情况与观众接受程度。

可惜问题没能问出。

也许欧洲的一体化以及德国在二战后的积极作为,能够削弱战争造成的历史性的国家隔阂。

而当下中国的情况不能与其一概而论,因而我也无意拿国内抗战影片与之比较。

试想在如今背景下若国内出现类似影片,我也很难在情感上进行认同。

对于本片,我无意同情某方,而是深思于它提供的看待战争的视角。

真正的用个体身份考察战争,反思战争。

从战争本身出发来反对战争。

 9 ) 《地雷区》随感

1. 看到开头一个军官对另一个人的爆揍,想看一遍《路西法效应》。

2. 想去有着像是撒了一瓶蓝墨水蓝的透彻同时也清澈的透彻同时有一滩白色沙滩的大海边。

3. 感觉会看的很揪心,开始没多久就练习排雷,怕是观众和里面的工兵一样担心雷会爆吧。

4. 工兵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更揪心了。

5. 天海之处的巨型十字架太帅了,好像是在看EVA。

6. 从军士长到军士长先生。

7. 孩子有时比大人还坚强,而大人有时又脆弱得像个孩子。

8. 结尾要是真的就好了。

 10 ) 谁种下地雷,谁就该扫除地雷吗?

1945年5月,希特勒战败,两千名德军俘虏被遣至丹麦西海岸,排除德军在此埋下的两百万颗地雷。

仅从历史事件的视角去看,这只是打扫二战战场中的一件小事而已,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法西斯的战时暴行及其灭亡结局。

二战导致近六千万人死亡,其中六百万是犹太人,德国也付出了八百万生命的代价……这些数字只显示着灾难的规模,含有冷静、客观的意味。

但在死亡面前,冷静与客观是没有意义的。

已有很多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记述、探讨、反思这场灾难,但大多具有相似的道德视角,反纳粹、反法西斯主义是大的基调。

这种反,当然是无可厚非的、正确的,但战争中存在着更多临时性也随时性发生的善恶立场和由此产生的恐怖与死亡。

所以,看待历史,还需要更多基于真实细节的视角。

丹麦电影《地雷区》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

电影的故事背景,就是开头所说的德军俘虏于丹麦海岸线扫雷的史实。

主人公是丹麦军官卡尔,他在电影开头殴打德军战俘,是反纳粹主义、对大恶的仇视的表现,也是前述的那种“大基调”的典型。

卡尔负责管控一小队德军战俘进行自己片区内的扫雷工作。

这些俘虏都是少年(二战尾声时,德国已无成年人可充军,只能征召大量少年兵),卡尔一开始也对他们充满仇视、管教严苛。

随着扫雷的进行,少年战俘们在饥饿和爆炸事故中一一死去,同时死去的还有他们对回国重建家园、回归日常生活的单纯、美好的愿望。

死亡,“鲜活”地在卡尔面前反复发生,少年们在死亡面前的恐惧、痛苦、绝望,逐渐构建起一种新的、更加真实可触的悲剧状态,卡尔在这个状态里回复到人的天然的怜悯与善意之中,他为少年们窃取面包、解除了门上横栓对他们的囚禁、与他们在沙滩上踢球,在上级军官面前袒护他们,等等。

卡尔逐渐清醒,意识到庞大的恶行是庞大系统所造成的,无论是侵略方还是反侵略方,在仇视中表现出了同样的恶,无论是德国士兵还是丹麦士兵,在巨大系统中都具有相同的个人的无奈处境。

而对应于此,人也应该怀有同样的、无偏见的善。

电影的最后,卡尔违背军令,擅自偷运幸存的几个少年,将他们送到边境线,让他们逃离丹麦、回到德国。

卡尔已不再相信“德军种下地雷,德军就应该自己拆除地雷”这种简单粗暴、泯灭个人的观念,他从一个满怀仇恨的军官,变成一个心怀怜悯的宽容者,而这种宽容,恰是藏匿在历史巨浪的褶皱中,需要被重新发现的普遍的道德。

可能只有无偏见的善,才能真正消除产生大恶的机会,这是电影《地雷区》给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有价值的视角。

《地雷区》短评

都没什么好洗的,倾向性太重

5分钟前
  • 从你美丽的流域
  • 还行

13:04 32:28 53:45 65:45 81:12 84:43

6分钟前
  • 十禾
  • 推荐

几次当然的爆炸想想也意味深长。全片节奏古怪。

9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有点煽情,可男孩真的美如天使!

11分钟前
  • cat
  • 还行

战争让狂热的民族主义来鼓吹狂热的仇恨,用来杀死更多无辜的,或者是可怜的人。

15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还行

平凡人在战争中是无辜的。

16分钟前
  • M
  • 较差

其實覺得電影情緒方面有些過頭了.....卡爾雖兇狠卻是一個好人,但拆彈少年的產生是德國民族跟國家必須承受的苦果,老實說我認為丹麥軍官的思維看似殘忍但可以理解。

19分钟前
  • Sherylkim
  • 还行

这些雷应该让纳粹德国的领导按军衔和行政级别来扫,元帅将军死完了校官递补,可惜战争中残留的这些“雷”已经仇恨、伤痛,都需要“孩子们”作为代价来挖。

20分钟前
  • 没纹身的男孩
  • 力荐

还行,市场上不会讨好!2017年10月18日

22分钟前
  • 陶子冬
  • 还行

演技还是有的,反思也还可以。

27分钟前
  • 的确良少
  • 较差

居然那么高分!不科学!

32分钟前
  • 小芒民
  • 较差

剧情不咋样。宁外为什么不能用机器或者铁球之类的碾压过去引爆??

35分钟前
  • 一九八四
  • 很差

全世界的狗奴疯起来都是很吓人的。

38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这个逻辑在哪里?

40分钟前
  • 树叶梗子
  • 较差

二战人物历史,德国战争,人性军事,欧洲德国丹麦,剧情一般般,有点零散

41分钟前
  • 西瓜🍉
  • 较差

剧情有些平淡,不同国家、种族的侵略,导致的仇恨、报复行为体现得差了一些,我觉得国内这类型的影片拍得更好更真实一些

42分钟前
  • 风行依然
  • 还行

地雷不止在沙土里,还在心里

47分钟前
  • 木偶
  • 推荐

当我们把视角从宏大对焦到渺小,从国家回归到个人,取出那些情绪化的东西,冷静的去思考。或许就会发现很多让我们愤慨的,激越的,甚至是咬牙切齿的情绪,可能都是不真实的。而真正真实的只有人性。

52分钟前
  • ,等一束未来的
  • 较差

哪怕是一群孩子,哪怕是沦为战俘,都让人很钦佩德国人的聪慧和坚毅。对命令的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就怕命令最初的源头不干净。一群德国孩子,偿还另一群德国人的债。

5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题材很好,但是人物显得单薄了些。少年的死亡和无休止的排雷,却也是早就在意料之中了的。军官的转变是很不错的展现。算是清楚明白地从小处反映了一段历史,却并不精彩动人。

60分钟前
  • 成都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