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长的一天

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The Emperor in August,Japan's Longest Day

主演:役所广司,本木雅弘,松坂桃李,堤真一,山崎努,宫本裕子,神野三铃,木场胜己,木村绿子,小松和重,松山研一,户田惠梨香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日本最长的一天》剧照

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2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3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4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5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6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3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4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5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6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7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8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9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20

《日本最长的一天》剧情介绍

日本最长的一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方面,业已77岁高龄的铃木贯太郎(山崎努 饰)经天皇裕仁(本木雅弘 饰)的劝说,同意出任新一届的首相。在随后的组阁中,陆军大将阿南惟几(役所广司 饰)确认为陆军大臣的人选。在此期间,希特勒饮弹自尽,欧洲战场尘埃落定,日本站在了 历史的十字路口。以畑中健二(松坂桃李 饰)等少壮派军人为代表的主战派摩拳擦掌,等待和同盟国进行本土决战。政府高层方面则出于各种考虑,就是否终止战争进行激烈讨论。东京大空袭、《波茨坦公告》、长崎-广岛原爆。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各方势力的碰撞也到了关键时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辣警狂花3亮剑斑马逆行杀手信徒第二季误入君梦奥菲莉娅白砂的水族馆狙击手嫁个老公过日子历史的使命门锁放松之人环形使者老婆大人II心理师之都市末日我们的浪漫电影科学×冒险与生存!那孩子的孩子玩具枪来日方长逃离欲望岛老千3:独眼杰克非常警事爱的千丝万缕爱我就别想太多谎言屋第三季行星与共风中的女王第二季十一月的罪行

《日本最长的一天》长篇影评

 1 ) 该如何去看电影

电影的怯魅:看电影经常会有一种自我鼓吹自我激励自我洗脑的情绪,比如看那些风光纪录片,会被引导自我感动了。

至少看电影的时候有一种希望被感染被震撼被感动的倾向。

这个电影也让我下意识,或许我想着切身去体验日本人最长的一天,希望能够被那个“伟大”时刻震撼到。

然后我就悄悄被电影引导着。

突然,我想我是中国人啊,我干嘛要去理解他们日本人呢,至少不该去代入二战日本的情绪,比如电影里面笑谈长沙战役,如果我跟着电影走我应该跟他们一样哈哈哈大笑,但是长沙战役他们杀戮的可是中国人啊。

然后就端正了对这个电影的态度,减少自我感动。

突然也发现了看电影的一条新的思路,没有必要被电影带着走,我们看电影,也是为了理解世界感受世界。

前段时间看了韩国的政变电影,南山的部长们和首尔之春,拍的那个紧张刺激,让人如临其境,本来也还想自我感动的,发现竟然是一场失败的政变,龌龊的政变,也不知道如何情绪了。

看日本电影和韩国电影,让人佩服的还是日本这个民族,大和民族仿佛顶天立地,哪怕危险临头也井然有序。

哪怕在最危难亡国之际,也是团结避免分裂,筹备国家再次复兴,可遇见日本复兴在未来历史可能还会出现。

而大韩民族太那个儿戏了政变搞得跟东南亚那些国家差不多,现代社会下依然有很多丑闻,还有堕落糜烂资本盛行的韩风。

好像把韩国说的一无是处了 。

中国呢?

我们这个国家如何呢?

我们的特质是什么?

有什么特质能让我们再度复兴?

初稿,后面再整理。

 2 ) 今天才知道倭寇至今不承认战败的原因

今天才知道倭寇至今不承认战败的原因:他们非得战斗到家门口,被杀的片甲不留才能承认失败。

天朝,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

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日本看不到任何赢得希望以及通过谈判获得体面失败才宣布无条件投向。

太平洋失败日本失去本土防御手段、各种战略物资无法运回本土支持作战。

看看苏联出兵东北关东军过半物资调回本土看出日本物资极度匮乏,日本拍摄电影、纪录片表明后期日本食品严重短缺,战争末期仅有货船不是运兵运粮食矿产。

 3 ) 观赏角度看电影

少点政治眼光,随口谈下电影。

本片并没有很严重的“受害者心理”,也没有很严重的“反思战争”情结,相对来说比较中规中矩,比较中立(就算有倾也是微倾),反而成了一个特色。

看腻了其他日本爱拍的“受害者”电影,也看腻了一大堆的各国拍的“反思战争”题材(不觉得“反思战争”基本成了标签吗?

拍个战争相关片不“反思”一下就被怀疑“没深度”,欧洲反思的效果也越来越好,清真寺稳步增长),要是清一色都是这两类片,天天反思来反思去或者天天觉得自己受迫害,岂不是无聊透顶,都是套路。

日本人反不反思,道不道歉,也不是电影的本位,电影就算拍日本反思一万遍,也就是个电影,电影拍日本人正义凛然,那不还是个电影么。

所以看日本片儿不用那么凝重,先放下什么民族国家的“大义身份”,想象自己是个法国人看着远东国家最后发生的自己基本不了解的事儿,不就平静很多了。

所以啊,看电影就是观赏,就像看书一样,偶尔来个清淡的新口味不是很好吗

 4 ) 也许是最好的日本二战电影-续评2015新版《日本最长的一天》

新版超越老版的情况确实不多见,很多时候能接近老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可以持平似乎就是奇迹了,但这部2015的一天却是一个很大的意外: 在演员的表演上,老版的无疑是三船的阿南最为抢眼,但是和新版役所广司的阿南比起来单薄、平面了许多,这个不是演员三船的问题,而是导演冈本的诉求所致,老版总共用了157分钟,新版只得136分,这足足21分的差距,到头来却是新版的给人印象更深刻,人物刻画更来神采,可见,原田真人和冈本喜八之着力点有很大不同,这样说已经对冈本很客气了,其实是老版使用更长的篇幅却只取得一般的效果,新版之阿南妻子篇、阿南亡子篇、阿南侍卫篇,均是老版所缺乏的,尤其是切腹前阿南掌掴部下一场更是点睛神笔,这一笔比老版升华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还有天皇的塑造,老版只是几次露出了戴着白手套的手,而新版突破窠臼,顶住压力,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为人的天皇,这个改变非同小可,其含义也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非常符合当下世界范围内此类题材电影之科学、进步的做法,日本历来视天皇为神,日本人自己拍的电影,尤其是涉及1945八月份的电影里可以正视天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之前的《军阀》倒是露过正脸,但那死板+闪烁的正脸,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和只露白手套其实没什么区别。

而新版一天如此刻画天皇,这样的勇气是绝对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刻画要比原先的反复播放原爆的画面之反省来的更加的彻底,更加的有力,天皇不是神,是人,人的缺点他都可能具有,所以,发动战争这样的人类罪行在他身上也是可以发生的,也是不应该逃避的,享受皇室荣耀天皇来,抹脖子切肚子就军人来扛,这不太合理 说白了,老版只注意到了还原事实,新版则是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丰富了血与肉,赋予了精气神,直面了是与非,这个新版不仅要好于1967的老版,而且说是所有日本二战电影里最为深刻最为精彩的一部也不为过更多老K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老KK影

 5 ) 觉悟决定态度,简单说几句观后感

关于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有点难评价,起初是把它看作“日本815投降纪实”的严肃题材,并带着审视态度去观看;当然也晓得但凡涉及政治、立场、价值观之类的话,都很受争议。

2015年8月日本终战70周年公映了这部新版的《日本最长的一天》;这是翻拍自1967年冈本喜八的同名影片,黑白原版片源各大在线视频网不难找到,只是片长有点吃不消。

本片以2小时10分钟的篇幅讲述二战史上:日本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向盟军投降前一天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与其视为“历史”,更确切应该叫做“秘史”。

又从拍摄阵容、格局来说,或许能喻作日本的《建国大业》制作,除了不爽好几个非常跳跃的剪辑段落,整体品质算不上差。

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能感觉偏沉闷,毕竟它的意图是力求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真相。

可惜看完之后,会不自觉地把《日本最长的一天》与德国的《帝国的毁灭》对比,相同点显然都描写两个法西斯帝国的最后时刻,不过制片的态度截然相反。

所以我认为:这部《日本最长的一天》拍得既圆滑尤其缺乏诚意。

德国的《帝国的毁灭》可以把最后十二夜的希特勒刻意丑化未必完全真实,但是《日本最长的一天》却几乎只把日本昭和天皇的形象格外美化。

无论日本民族对天皇持有敬畏也罢,既身为侵略战争发动国一方,又摆出一副善行品格,这点我比较难理解。

又及,其他军官角色一身“热血”、“忠心”的光环加护,显示日本军国主义的盲目性,同时也麻痹到无法自省的地步。

从影片中看到,日本内阁商议决定投降是基于自身的“利益立场”出发,包括受到两枚原子弹和各处大空袭的促使;然而最重要戏幕集中在年轻军官畑中带领的“反投降”政变“宫城事件”上,继后是军人权力最高代表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切腹自尽。

可见战争责任几乎都卸在军人身上,所谓的战争反思态度十分模糊。

这部电影是乏味的平铺叙事方式,因此提早了解电影里出现角色职位,最简单是记服装颜色,有助于观影快速入戏。

皇室:戴眼镜的 * 天皇:昭和(本木雅弘 饰演)海军部:白色军服 * 海军大臣:米内光政 * 军令部:丰田副武陆军部:绿色军服 * 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役所广司 饰演) * 陆军大将:东条英机 * 陆军少佐:畑中健二:战末期“宫城事件”的主谋者之一近卫师:负责天皇宫城护卫东部军官区:东日本地区防卫部队内阁:黑色西服 * 总理大臣:铃木贯太郎(山崎努 饰演) * 内阁书籍官长:迫水久常(堤真一 饰演) 温馨提醒,戸田恵梨香和莲佛美沙子仅酱油几个镜头(不到5分钟),所以不要抱看偶像的期望了。

 6 ) 黎明之後是霧霾

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看,日本这个国家在二战最后投降而不是继续所谓的“玉碎”,都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然而真实的人和故事往往十分感性。

影片中展现是一个从军国主义的感性角度看待的这段历史,影片从这个角度对“终战”始末进行了还原。

请不要会错意,我认为本片在还原历史这一点上,既不“客观”也不“忠实”更不“老实”。

如要要比喻的话,它更像是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的招魂幡,仔细感受一下,幡下亡魂的阵阵阴风就会吹拂你的脸颊,受害者与加害者的鲜血也会在你脚下汇流成河。

影片从美、英、中发布的《波兹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刻无条件投降”开始。

采用了分段叙事将故事分割成更易于叙事的段落,也能强化影片想传达的信息。

和1967年的同名老片一样,片中的人们各有纠葛,但都是效忠天皇陛下与为国殚精竭虑的正人君子,即使东条的形象也只是稍显固执而已。

本片找来本木雅弘饰演裕仁也是颇具心思,礼仪师的奏鸣曲中暖男大叔为原本相貌不甚雅观甚至有些猥琐的天皇陛下加分不少,温柔的声线更是让银幕前的人都对他是位仁慈心怀天下(日本)苍生的君主信以为真。

裕仁的仁在影片中体现得十分充裕,他是一个喜欢海洋生物学、对日本特有的植物如数家珍、对民众受苦而万分煎熬的人,一个被战争被时代所裹挟而身不由己的人。

诚然,世界上又有几人超脱,几人不被环境和他人所影响,但是将他身为君主的责任无限的淡化而不停突出其无奈则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客观的叙事方式。

影片在粉饰和掩饰上的功力绝对得益于日本人善于纠结细节的特点与深厚造诣。

67年的老片中的一段就充分体现了这点,当时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针对《波兹坦公告》的记者招待会上使用了“默杀”这一用语作为回应。

67版就抓住这个略显暧昧的词语,企图衍生出日本的投降意愿因为表达含蓄与翻译不准确而曲解,最终被原子弹“误炸”。

15版影片运用了同样逻辑的悲剧叙事,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开明君主与一群正直臣下领导的国家最终在强硬的外界武力下过于踌躇与矜持而增加了本国与本民族的痛苦,而最后君主冒着自己被“当作”始作俑者而挺身而出终止战争的故事。

影片故事讲完后,我们来看看招魂幡下的黑历史。

在军国主义者看来,终战之前日本并未可轻言战败,当时还有700万的海外部队。

他们眼中的黑夜恐怕要从关东军的一夕覆灭和两枚原子弹开始。

但事实是日本民族的黑夜从明治维新打出攘夷旗号到奉行大东亚共荣的纲领就已经开始了。

他们用从白种人手中解放亚细亚其他民族为口号,用残暴侵略来夺取其他民族的资源乃至生命的行径,早已将日本拖下了深渊。

长达几十年的黑夜终于在付出了千万人的鲜血之后,随着二战的结束迎来了黎明。

只可惜战后接管的美国人又亲手为这个黎明笼罩上了层层重雾。

不光是在日本,美国国内敢于对对日政策与天皇战争责任提出不同意见的学者也同样收到打压。

David Bergamini着的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1971)中收录了大量的力证,可作者却从此遭到围攻。

不过美国已经在变了,曾着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2004)的学者Herbert P.Bix在去年又在纽约时报的论坛版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裕仁:幕后操纵者而不是傀儡》的文章。

不过日本还在有毒的迷雾中徘徊,战后又七十年过去了,还拍出这样的主流影片就是明证。

日本宫内厅编纂《昭和天皇实录》花费了整整二十四年,直到去年九月才得以完成。

了解历史的人知道帝王的实录其实是记录性的史书,照理在现代特别是有计算机帮助编辑的时代不应该花费这么久编纂。

日本政府与史官想必也是为这位天皇如何定性而头疼。

同样是Herbert P.Bix教授,当时还收到邀请为这部实录做评论,不过日本人附加了不能讨论裕仁在二战中的角色与责任作为条件,气得教授立马拒绝,并发表了头先提到的文章。

日本作为国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对于日本政坛中的左翼右翼,这都是一个终极问题。

“成为正常国家”这根胡萝卜就像是雾霾中挂出的一根胡萝卜,政治人物依靠嗅觉只能找到这条出路。

最近的安保法案就是一次新的“正常化”尝试。

虽然成为日本正常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军国主义化,不过右翼的安倍政府依赖的是怎样的思潮来推动法案就再明显不过了。

庆幸的是,七十年的反战文化终究还是会浇灌出光明之花。

席卷日本的百万人反安保法案的抗议行动,包括一万五千多名学者教授参与,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等八十七所大学结成“百所大学声援活动”。

京都大学的声明写到:『战争,始于防卫的借口。

战争,瞬间便失去掌控。

精神,不应是被操控的对象。

生命,不应是被摆布的棋子。

大海,不应被军事基地侵占。

天空,不应被战斗机的噪音污染。

我们愿活在以催生新知为荣的『特殊』国度,而不愿活在将流血当作奉献的『普通』国家。

为了维护和创造生存的场所、思考的自由,我们必须首先阻止权力的跋扈。

』 日本的真正黎明将在这些声音传达到每个民众的心中之后悄然到来。

 7 ) 每一个读不懂日本的都该看这部片子。

俞天任写过一本《天皇的皇上有五颗星》。

麦克阿瑟这么看当时的日本的:“一个国家和国民,像终战时的日本人这样彻底屈服在历史上是没有前例的。

日本人所经历的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败北,武装兵力的毁灭,产业基地的丧失,也不仅仅是国土被外国军人的刺刀所占领,而是几个世纪以来被日本人以为不灭而坚守着的日本式生存方式,因为这次的战败而连根拔去了。

”经过战争的涅槃,看看今天日本的成就,难道就没有中国人好奇日本是怎样的民族吗?

看过此片,你就会明白,原来日本人从人神天皇到普通百姓的素质决定了这是一个令人尊重民族。

 8 ) 我有一个天才发明的想法

我尽量摒弃“国恨利益关系”去思考里面主战派的一个观点:“本土决战才是战斗的开始,如果我们投入2000万神风特工队,那么我们一定可以胜利。

”支持主战派从上层官员到下层民众,都认为为国牺牲是英雄好汉,求和妥协是懦夫叛徒。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主和派只不过是认为日本在战场上输了,为了避免更多无谓的牺牲才选择妥协,而不是他们反对战争。

我上网查了一下,二战时期日本有7000多万人口,也就是说如果主战派的观点要实行,有将近30%的人口都要开赴一线,这还不算后勤和后方军需供给链的人。

我想,肯定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希望成为神风,有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也有被迫去当炮灰的懦夫叛徒。

那么,为什么一部人就可以像主战派那样,轻易代表千千万万的人做决定,并且是事关这千万人自身生死的决定???

直到昨天看了《克拉克森的农场》,我突然发现即使我没有他有钱,但我也可以有和他一样绝妙的想法解决上面那个问题,真是个天才。

这个想法就是发明一个传送机器,叫英雄懦夫选择舱。

这个舱只能进入舱内后控制,且每次只能进入一个人。

然后进去的人面前有两个按钮,一个叫战争无畏超级英钮,一个叫妥协懦弱胆小懦夫。

当你按下英雄键,你就会被传送到神风英雄竞技场;当你按下懦夫钮,就到胆小懦夫沙发室。

竞技场里面每人一个红裤衩和一根狼牙棒,进去就开打,用最原始的方式厮杀。

在沙发室里,你会有一台电视24小时直播竞技场。

每当遇到需要打仗的时候,交战双方的所有人都排队挨个进选择舱里自由选择是成为英雄,还是懦夫。

然后选择成为懦夫的人就在沙发室里看着英雄们在竞技场厮杀。

交战双方人数会公平匹配,比如一方有100个英雄,另一方只有10个,那么竞技场会自动生成90个匹配平均战斗力的虚拟英雄帮助人数落后方,当然虚拟英雄也会胆怯受伤死亡完全仿照现实人体。

最后赢得一方可以提出他们的要求,如果对方的懦夫同意,战争结束,如果懦夫不同意,就继续打。

最后直到失败方的懦夫同意胜利方的英雄提出的条件。

万一全打死了,就再排一次队,要是没人选择当英雄,大家就开始和谈。

如果这个发明实现了,请给我这个有天才想法的人留一个永久懦夫沙发外加10箱快乐水。

 9 ) 《日本最长的一天》:战争的艰难结束

可以当成一部拍摄精致的纪录片来看。

服化道以及各种场景都很考究,还原度很高。

如果熟悉那段历史和里面的人物,观影障碍会少一些;如果不熟悉,可能会觉得有点闷,因为出场人物众多,容易脸盲。

故事推进的节奏很快,煽情的点也控制得恰到好处,效果有了,又没有太铺张。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幕:一是阿南惟几回到陆军省,少壮军人都暴动去了,空无一人,只有收音机里反复播放着请民众第二天收听重要广播的新闻。

阿南默然关掉收音机,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悠扬的爵士乐,叫他忍不住坐下来静静地听。

镜头拉远,昏暗的走廊仿佛深深的隧道,把人吞噬。

二是畑中少佐带人占领广播电台,在播音员故意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仍然对着话筒念出准备好的暴动宣言。

明知道那是不可能被播出、也永远不会有听众的广播,还是读了出来。

一道道汗水从畑中脸上滑过。

山崎老爷演的出色,本木雅弘也不错,堤真一发挥的空间小了点人物方面,阿南一以贯之地被塑造成悲情英雄,铃木贯太郎则被处理成老谋深算型,表面装傻,心里明白,不像他那些倒霉的前任,既没有让内阁垮台,也没有被刺杀(二二六的时候已经被刺过一次了),最终在武强文弱的时代里,推了历史一把,让战争在自己的任期里结束了。

比较有惊喜的是东条英机,一共出现四次,每次都是反面0担当。

尤其是在陆军省煽动少壮军官暴动和在阿南办公室为了一幅新增加的字画而咆哮的两场戏,很出彩。

不知道东条是不是因为已经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缘故,所以干脆就被导演抛弃,成为彻头彻尾背锅的人。

阿南为什么非要切腹?

也是玩完了吧。

原因一:作为陆军大臣,他当然是不愿意承认已经打输了。

这事关军人的荣誉,不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怎能言败?

但另一方面,裕仁是皇帝,又是赐军服又是过问女儿的婚礼,皇恩浩荡;铃木是老上级,提拔自己当了陆军大臣,也有赏识之恩,他们都决定降了,自己又怎么能不服从?

所以心里肯定很矛盾。

原因二:身为陆军大臣而在投降决议上签字,哪怕最后确实这样做了,阿南内心肯定也还是纠结,不甘心固然是一个因素,另外也清楚自己将来会一直被非议,泥虹的陆军在他阿南的手里,盖上了战败的章。

光是这个责任,就足够压死他了。

如果活下去,未来日子肯定很难过。

但是为了大局,这个最难的事,阿南还是扛下来,去做了。

原因三:阿南只要活着,就会被少壮军人抬上神轿,被推到暴动的风口浪尖上,他不想给他们这个借口,而且如果陆军叛乱,他这个陆军大臣一定脱不了干系,罪责难逃。

但是如果他不答应,那少壮军人首先就会先杀掉他。

如果那样死了,实在太不值得。

反正怎么看,都是“死”路。

原因四:少壮军官要下克上,阿南内心里是理解兼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又很清楚地知道,这种冲动的起义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不过白白送死。

他想保全这些年轻人的性命,又明白自己做不到,将来眼睁睁看着他们被处死或自杀,他也痛苦。

原因五:关于“本土决战”,阿南也算力争过了,无论怎样都想维护陆军的体面,可是改变不了什么,走到这一步,全面战败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阿南又不是傻瓜,看到女人都拿起长矛开始操练,就明白男人打不赢的仗,要女人去打,真是一个笑话。

但是,如果降了,放下了武器,会有什么结果?

自己被当成战犯事小,国体无存或者更严重的事,他也不愿意去面对。

所以,索性就不去面对了吧,一死了之,眼不见为净。

至于影片评分为什么不高,当然是在上映的这个时间点上,没有做到中国观众想要的“谢罪”或是“忏悔”,但这毕竟是拍给自己国人看的电影,本来就没想要面对国外的观众。

也不能要求每个日本导演在拍这段历史的时候,心里时时念着别的国家,从本片的立场来看,基本上就是在说:尽快结束战争是正确的,哪怕为了本国的民众,也一定要结束它,放下武器、停止顽抗,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这样去做。

这个角度固然离我们的诉求有很大距离,但肯定有其积极一面的。

最后最后,要说的就是,无论如何,还是要记住这些为了结束战争而付出的努力。

在那么多的偶然里面,只要一个小的环节出了问题,战争就有可能再继续下去,垂死挣扎也好,负隅顽抗也罢,时间每往后拖一天,都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死难者。

至少在这个点上,影片中的很多人都做出了“对”的选择,没有让错误再延续下去。

尤其是那些写好三十份遗书来保护录音盘的侍从、御书房的女官、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几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做这些事,这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良心。

 10 ) 日本终战

今天适逢日本投降75周年纪念日,推荐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导演:原田真人,7.2/10,描写的是45年4月,日军渐显败相后,铃木贯太郎接任首相,阿南惟几出任陆军大臣,在接连遭受苏军出兵,东京大轰炸,两次核爆以后,铃木秉承裕仁天皇意图,接受盟军最后通牒,结束这次战争,最长的一天说的就是8月15日,裕仁发布终战讲话之前的一夜,少壮派军官受东条英机鼓动,发动政变,阻止终战。

各个角色演绎得都很精彩充分,电影中出现的天皇,铃木贯太郎,阿南惟几等人,都进行了一定的美化,缺乏对战争责任的反思,就其整体客观性而言,我觉得大部分可信,值得批判的观看,深思中日的民族性差异,日本虽然二战完败,但还是一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对手。

日本无论是作为当年的战争机器,还是随后几十年的经济机器,其整体效率,个体素质都是一流的。

与这样的强国为邻,需要我们更多的反思和改进自己。

《日本最长的一天》短评

画面充满日本味道,最后一天,军队的斗争,为了国体必须放弃军队

6分钟前
  • 江天暮雪
  • 还行

最直观的感受是,老登们都知道这世界是咋回事,该投就投吧;但小年轻们被军国主义洗脑太深,只想着送死了。

10分钟前
  • 麻鸦小民
  • 还行

充满了莫名的喜感。。。

13分钟前
  • 历史理性
  • 还行

那么好的片子怎么只有这点分数?顶起来!

18分钟前
  • 华袍上的虱子
  • 推荐

日本人的民族性确实不适合共和,还是保留着个“皇帝”对日本的发展更有利~~

22分钟前
  • 机械师
  • 力荐

松坂桃李还挺努力,但小白脸就是小白脸

25分钟前
  • 我爱水煮肉
  • 较差

真是xnmbyy

26分钟前
  • taka小卷卷
  • 较差

東洋版的華爾奇麗雅…

31分钟前
  • 虛無
  • 力荐

弱者永远没有站在舞台上的资格。

33分钟前
  • 阿冉
  • 还行

新版不亚于旧版

37分钟前
  • zzy
  • 推荐

优缺点明显。几方冲突拍得挺有水平,利落不煽情,主要人物都拍得有自己动机,是非常立体的。/缺点是天皇给摘得一干二净,那你干脆别拍天皇好吗?从天皇的拍法再看其他内容,于较高水平的故事讲述之外,总觉得哪不对劲,仔细一看确如其他评论所说,“贤相明君慈父义士”,对哦,那怎么就最长的一天了呢?/确实不像是“反战”,而是在“反思战败”。看似有情怀,反而格局小了。/很多片子可以少用三观套,或可以架空历史,但这个题材决定了它无法脱离这种评价体系啊。

40分钟前
  • 火锅品鉴师
  • 还行

透過軍人、政客工整利落的行為舉止,以一種日本特有的生活美學形態,掩蓋了所有反思和批判的可能。

41分钟前
  • lento
  • 较差

帝国主义的辣鸡。

45分钟前
  • Yuimokin
  • 还行

一般

49分钟前
  • piu的一声
  • 还行

全世界的荷尔蒙青年都有同样的无脑毛病

53分钟前
  • 邓君一
  • 较差

可悲的是,剧里谈笑风生地提到中国山西,提到长沙会战,提到常德,然而在本土被重创下又渴望着保全国民不愿生灵涂炭,又恶心,又不得不承认视角的差异;虽然之后也被糟蹋了很多年,但与中国的苦难相比远远不够

57分钟前
  • 水合氢离子
  • 较差

5.5,让裕仁登场是个大败笔,然后阿南惟几切腹的也比原版差的多,连点血都没喷

58分钟前
  • мая
  • 还行

对比老版和真实事件,很多该有描绘的都没有,后40分钟开始进入正题,还没把节奏调动起来就结束了,失败的“大作”

1小时前
  • HenriqueZZZ
  • 较差

二律背反的战争反思,不必苛求。

1小时前
  • 空语因明
  • 推荐

为什么这个国家最终会沦为全民无限责任?因为一开始它就是这么被设计的。或反过来说,这个民族似乎真的很喜欢抬神教,因此才有了天皇制。日本人就是没法摆脱精神上的忠义观,天皇制必须天荒地老,如果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匪道即王道相比,日本不管是皇道派还是统制派皆不像刘备、袁世凯般,打下天下必自己坐天下,不,日本人更喜欢抬着神轿,在台下怎么斗都行,就是不要不自己坐上去。这个合法性上没有疑义、责任却无限向社会下层转嫁的明治维新终于彻底的失败了,当初维新的元勋们是否知道他们种下了个什么恶魔,这个政体不断的擦除日本社会的“良知的自由”,把所有国民的道德伦理判断力拴在帝国的机枪炮口,抬着天皇制这台神轿一路狂奔的扑向地狱……我想起了金敏的《红辣椒》,那群浩浩荡荡抬神教队伍奏响的进行曲依然阴魂不散

1小时前
  • 瑒💫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