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神探》是一部非常Cool的电影,只需要十分钟的时间,你就会被李维斯的Cool(《黑客帝国》后遗症?
)和电影本身散发出来了黑暗气息所深深吸引住。
首先,康斯坦丁是一个非常好玩的人,他虽然和一般的超级英雄有共通之处,一个可以在人间和地狱间行走的驱魔人,但是他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神父,倒像一个坑蒙拐骗的浪荡子。
他自然善恶分明,知道打击魔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事一开头戏仿《大法师》的那种Cool,就可以让世界上所有的驱魔人都目瞪口呆,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却发现他的道德观却有点模糊,他铲奸除恶,但是却不一定会用最正当的方法,这样就使得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那种就算面对大恶人,也要采用堂堂正正手段来“以德服人”的大英雄有了本质的区别,而成为了一个非常另类的形象。
由康斯坦丁的个人形象,引出《地狱神探》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神圣和世俗、高尚和平凡的区别模糊化,因为传统的驱魔人和神父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圣徒形象,但是康斯坦丁近乎坏孩子的放荡行径却可以引起社会下层人民的共鸣。
而这种模糊化的倾向甚至涉及到了某些根本的信仰问题。
因为在人类世界的宗教信仰中,大家一直觉得信仰上帝是一种绝对正确而不可怀疑的行为,但是事实上,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世间从古到今,善和恶,正与邪的力量就在一直相互对立,并且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选择行善或者作恶,由此来决定他死后的归宿,行善者上天堂,作恶者下地狱,本质上就是一个吸引外来人口的问题,好像有两个国家,都喜欢大家能够去他们的地方定居,于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广告,摆出各自的优厚条件吸引那些犹豫不决的人们作出对自己有力的选择,上帝和魔鬼其实都在用人类的灵魂作为赌注,进行着一场永远没有终止的赌注,赌谁能够获得更多的外来高素质人才。
于是,人类之所以一生遭受着各种骚扰和诱惑,其实只是神鬼之间一场无聊的菠菜游戏,而更多的诱惑可能不是来自于魔鬼,而是来自于人类一直信奉的上帝。
这样一来,信奉上帝或者信奉魔鬼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人若是想上天堂,就要改邪归正,也变成了一种强权者的政治教化。
这是一种非常大胆但是有“生命危险”的猜想,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康斯坦丁虽然以“反上帝、反人类”的叛逆行为开始,但是逐渐又回到了重新认识上帝的老路上,最后心甘情愿的把自己作为牺牲献给了上帝,这样一种“浪子回头”式的故事,终究使得《地狱神探》没有办法摆脱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类型片的束缚,而将所有罪恶的幕后黑手推到上帝身旁的大天使身上时,似乎也看到了某些三流侦探片的味道。
片名:《康斯坦丁》
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主演:基努·李维斯、蕾切尔·薇姿、希亚·拉伯夫、蒂尔达·斯文顿、彼得·斯特曼、杰曼·翰苏时长:121分钟上映时间/地区:2005年/美国、德国关键词: 奇幻惊悚 动作 剧情
推荐理由:影片根据DC Comics/Vertigo出版的系列漫画《地狱神探》改编,但是为了区别,而是用了《康斯坦丁》作为片名,我个人觉得反而更出彩,《地狱神探》这个名字老师会让我想起《地狱男爵》,两部电影前后相差一年,但是两位男主角的颜值确差别太大。
《康斯坦丁》其实还出了电视剧版,拍的还不错,电影看不过瘾的可以去看剧集。
据说一开始导演和男主都另有其人,男主定的尼古拉斯·凯奇,恕我直言,他看起来太老气横秋,实在演不出来基努·李维斯这种浑然天成的帅气。
说到基努·李维斯,他真的是一位值得尊重的演员,人生经历用坎坷来形容都太单薄,有兴趣的可以私下了解。
曾经风靡全球的经典系列影片《黑客帝国》,他在里面下腰过子弹的慢镜头成为了经典,帅到炸裂。
影片的女主演蕾切尔·薇姿是一位英国籍演员,我一直觉得她和“球花”莫妮卡·贝鲁奇有一种相似的神韵美,或许来自五官,她曾经出演过《木乃伊》系列电影。
影片的另一位女主演蒂尔达·斯文顿,曾经出演过《纳尼亚传奇》系列电影,还有《奇异博士》里面让人印象深刻的Master,她虽然不像“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那样久负盛名,但是在我看来她们俩的风格其实很像,属于同一戏路的演员,但是凯特的戏路还是要更多面一点。
最后一位影片中的驱魔小助理,由美国演员希亚·拉伯夫扮演,看过《变形金刚》系列的对他一定不陌生,就是前两部的男主啦,但是他已经在2014年1月11日宣布了退出娱乐圈。
回到电影本身,这是一部讲驱魔的电影,穿插了几条不同的剧情线,基努·李维斯扮演的约翰·康斯坦丁并不是我们在其他电影中所见的正义感十足的传统英雄形象,相反,他在里面扮演的身患癌症的驱魔师,驱逐恶鬼却无法进入天堂,他甚至希望通过救赎人类来获得进入天堂的资格,影片的结尾虽然没有给出好人上天堂的结果,但康斯坦丁在与恶魔战斗的最终阶段明白了救赎的真正含义,至少他在身体上获得了治愈。
这部电影同样包含了我喜爱的几个元素,奇幻、宗教,里面出现的几个元素或者说神话形象,比如加百列、撒旦之子、路西法,这些元素都是经常出现在欧美魔幻奇幻类电影中的常客,不同的导演都能拍出不同的风格。
要说演技,大家不要当真,主要看看男人怎么抽烟最帅。
恐怖指数,据说游戏更带劲儿。
看过《Constantine》这部影片的人或许会觉得本文的命题有些奇怪,因为无论怎样看,这部影片都是一个神鬼故事,或者更彻底地来说,是一个在基督徒们看来都不一定很“现实”的故事。
那么,为何我要就这部影片来谈论现实主义这个主题呢?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因为正如克罗齐所说的那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意味着: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如何客观(这里客观其标准取决于何种程度上脱离当下的现实)地表达一段历史,无论历史学科如何自诩是最无须争议的人文学科,事实上,任何一种特定的历史表达都毫无例外地存在于当下的理论眼界(观点)中。
任何完全脱离当下的表达不仅是没有意义的,更是无从想象的。
因此,虽然鬼或者外星人是世界上最容易画的东西,但每一个被画出来的鬼或外星人身上我们毫无例外都能看到地球生命体的影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神鬼故事这样题材的电影毫无疑问不会是出自子虚乌有的纯粹臆造,相反,它一样来自于最真的现实。
并且,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现实主义的好作品反倒不容易让人分辨出其现实性落实于何种具体的现实之上,因为现实生活总是相我们呈现出未伏先起的延续性和枝繁叶茂的关联性,而以超现实主义形式来呈现的作品却因为其往往过于浓郁的象征意味而被一眼看出它的言外之意。
我常说我不喜欢超现实主义作品,这正是因为我认为其形式恰恰是其局限所在。
别以为我们希望看到一部主题鲜明的作品,恰恰相反,那些主题鲜明的作品我们往往一笑而过,似乎再无回首之必要,而被视为佳作的则常常是些令我们难以一言概之的作品。
由此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形式的作品的共同困境:一方面借以表达故事的素材脱离现实世界,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会关心同自己毫不相干的或者说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意义的东西,比如一个疯子的臆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伟大的思想都曾被视为疯子的臆想,后来才呈现其意义,但这种现象不是推翻了上述观点,而恰好说明人们漠视疯子的臆想——即便它很可能是伟大的思想),因此,超现实主义形式的作品必须表达出虚幻的素材同现实世界的关联。
这个困境的当代表现形式便是:一方面故事情节要编排得越发新奇和精彩,另一方面故事对现实世界的影射要越发贴近和深入。
在我看来,直接描述现实题材是首先的选择。
因为对于一部优秀作品来说,形式不是超越于内容之上的可供选择的东西,相反,当代哲学告诉我们:形式和内容本是同一件事。
因此,如果一个作者心中有了创作热情,却在如何选择表达方式这个问题上感到犹豫,那么,只能说他还不能创作出真正的作品(以海德格尔的话来说,还没有制造出作品同大地的关联)。
相信自己功力的大师们无不从直接的现实开始的,能“知人论世”方才表明学到了家,而如果一部作品非要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表达,那么其理由绝不应该只是为了“抓眼球”。
应当说,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超现实主义作品,或多或少都是功力缺乏的表现。
这里,千万不要把功力看作是技巧,有时候技巧纯熟反倒是缺乏功力的表现,因此,这里功力的意思是——是否对现实生活有足够的领会。
如果领会是充分的,那么表达形式就不会成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反之,超现实主义作品就是比现实主义作品要逊一些的作品,前者不如后者的地方在于:它对自己的无知不够诚实,换言之,它事实上逃避了现实。
因此,超现实主义作品一度繁荣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不是别的,正是创造力的衰竭。
我们丝毫不必过分感叹迪斯尼的惊人想象力,如果小丑鱼尼莫同它的父亲的对话完全可以在一部普通的肥皂剧的父子之间展开,那么迪斯尼所费尽心思营造出来的炫目的海底世界除了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外就别无用处。
当然,对儿童而言,尚有教化的意味,但对成人来说,这样的意味如果还能成立,那么除了说明当代成人的幼稚化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武侠作品被称为“成人的童话”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难相信,一个生活空乏的成人会从武侠小说中获取臆想中的满足,而对一个现实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的成人来说,武侠小说除了消遣之外要给它附加上很多重大意义是没有多少必要的。
另外,超现实主义作品除了神鬼、童话、武侠等形式之外,还有更隐秘的形式,比如某些日剧和韩剧。
看上去那些影片描述的都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实,但是,这只是表象,并非在故事情节上选择生活中具体场景和对象便是现实主义,只要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便明白:那些俊男靓女们终日无所事事,却开着名车住着豪宅,消费高档娱乐场所,并且,不论何时出场都是靓衣如新、丝缕不乱,等等,更不必说许多人情事理都完全脱节了,这一切都表明:这类影片不过是一种新的意淫,不穿古装而穿名牌的“童话”罢了。
这类影片成熟人士当然不会当真,但另一类作品则更具欺骗性,那就是突出细节的作品,比如《走向共和》这样的历史题材剧或者岩井俊二的一些爱情剧,这些当然都是不错的作品,但是问题在于:前者是以细节的真实来颠覆历史的真实,后者则在细节同整体之间树立起无限的距离,于是人物形象化作了细节的符号,人们只是在单纯唯美的细节中独自沉溺,在现实的最遥远的一端完全忘记现实本身。
我们知道,现实的生活总是富于关联,而细节化作品的特色就在于忠实罗列素材的同时放弃这样的关联,于是,原本透过那些关联(马克思所谓的“历史的”关联)而呈现出来的意义(现实的意义)便消失了,仿佛意义可以由作者或受众自己任意构建一般。
诚然,当代哲学的确说要让作者放弃他同作品的直接关联,但这仅仅是说要放弃作者先行设定并纳入作品的关联,而不是放弃大地自身的关联,同样,受众参与作品也不是说受众可以脱离现实将作品任意地解释。
脱离大地的就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在那样的作品中细节化很多时候恰恰就是逃避现实的最有效也最不易觉察的方式。
回到影片上来,《Constantine》虽然是取意于宗教背景的神鬼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天使-魔鬼故事”),但其象征意味一目了然。
相比起基诺里维斯的其他两部影片《黑客帝国》和《魔鬼代言人》来说,在立意方面可谓是最逊色的一部。
《黑客帝国》至少就其第一部而言,是非常优秀的超现实主义形式的现实主义影片,其立意是最为深刻的。
要注意的是,这里立意二字绝不是意指那种命题作文式的立意,而是就其同现实的关联而言的。
可以说,《黑客帝国》正是我们远离大地的现实状况的写照。
而《魔鬼代言人》则气魄稍微小一些,不敢说对整个世界说“It’s not real”,只是通过一个律师的口说“It’s not good”。
问题在于,讨论“real”的问题是同大地关联的,而“good”则不,这只要听到过尼采的呼声就足够了:“从来就没有道德现象,只有对现象的道德解释。
”幸好最后作品触及了边缘,它将罪恶(伦理或道德判断)归结于虚荣,而谈到虚荣,当然也就触及了真实性的问题。
但是,虚荣被作了双重的误解:首先被误解为本能,作品仿佛要通过它的结局告诉我们虚荣是每个人的本能,谁都无法幸免的人的劣根性,这个说法很多人乐于接受,因为人性本恶论某种程度上都相当彻底地原谅了这种恶,本能的先天性使得我们能够逃避对自身的审判,然而一个狼孩是不可能懂得什么叫虚荣的,所以虚荣的根源只能是社会性而非自然属性。
显然,在当代我们都很容易地觉察到这样一个事实:承认自己是好人比承认自己是坏人要具有更大的勇气,后者可以极大地讨好他人,而前者则无时无刻都要面对来自他人和自身的审判。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人如此需要幽默感了,因为自我嘲讽是取悦大众的最佳方式,米兰昆德拉批判媚俗的工具正是媚俗本身。
第二个误解就是私人性,即,善恶是个人的选择。
这是对第一点的必要补充,任何一个不愿被臭骂的人性本恶论者都不能忘记必须承认人的自由意志,正如在狮城辩论赛场上,复旦大学代表队抽到人性本恶立场后只能强调人对自身的驾驭一样。
人仿佛能通过教化或者相互制约来控制本性,而实现这种控制的唯一可能在于自由意志。
不难看出,这两种误解是同一件事:“虚荣”或者“恶”这样的本质属性同任何一种先天的生物属性一样,事实上与人(没有社会性的人同动物无异)无关,建立这样一种本质只不过是建立了一种与人无关的普遍性,这正是所谓的“唯物主义”的“客观”所在。
而正因为有了这种外在的普遍性(与人无关的客观性),所以才有了与之相对的抽象的纯粹主观性——自由意志,换个词来说,就是想怎样就怎样的主观任意性,而这正是所谓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法宝。
此二者诞生于同一个前提之下,这个前提就是理智形而上学(马克思所说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不过是分享同一前提的两极这句话正是这个意思)。
事实上,虚荣根本不是最终的问题所在,一个具有充分自知之明的人丝毫不必因为宣称自己远离虚荣而负担任何外在的压力(当然也不会有这样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恰恰是虚荣的结果),因为虚荣根本不是什么与生俱来的东西,将虚荣说成本质属性正如国民经济学家将资本主义原则说成由来如此一样,是在为自身的罪恶进行辩护——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比喻,因为虚荣和资本主义原则本就是异化在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的表现而已。
根本的问题在于,个人的现实性既不是他的生物属性也不是他的个体自由意志,而是社会性(所谓“社会关系的总和”),值得强调的是,这个社会性绝不是脱离自然属性并与之对立的社会性,而恰恰是赋予任何自然属性以人的意义的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种不再主客分立而统一起来的自然和人才是“大地”一词的意义所在。
具体来说,一个律师的恶行绝非源自先天属性,同样,他的善举也不是自由意志的苏醒,说到底,讨论一个律师(仿佛他是一个抽象的个体)的善恶距离批判现实尚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真正的现实主义必当指出:律师不过是法律的人格化,而现代法制则是现代性原则的一种体现,进而,现代性原则所表达的现实就是异化。
《Constantine》的糟糕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没有走出《魔鬼代言人》的那样一种误解,反而变本加厉地将这种误解形式化、夸张化。
在这部影片中,善恶对立变成了基本设定:一方是代表善的上帝和天使,一方是代表恶的撒旦和小鬼,而人的世界竟成为善恶对抗的一个价值中立地区,而上帝和撒旦的对抗要分出胜负,却必须由人类自身选择来决定。
这正是《魔鬼代言人》之第二个误解的图式化:人性或者说无善无恶,或者说“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影片中那些半天使和半魔鬼就是后者的象征符号),但是人却有自由意志去做决定。
剧情就在这样的基本设定中展开。
主人公Constantine是选择天堂的,却总是摸不到天堂之门,因为他不想下地狱的缘故只是因为他是捉鬼的,就好像警察不会愿意同他抓住的罪犯关在一座牢房里一样。
然而进入天堂的条件是自我牺牲,于是,他自私的愿望无法被满足。
由于抽烟过度,主人公身患肺癌,死期将近,于是他非常焦急,企图寻找进入天堂的法门。
故事的结局是:主人公通过自杀来拯救他所爱的人,根据《圣经》,自杀是要下地狱的,然而上帝却裁决说主人公是自我牺牲所以应该进天堂,撒旦不甘失败,他取走了主人公的癌细胞,让主人公继续存活在人的世界中,期望继续这场角逐。
回到人间的Constantine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于是戒烟。
影片在符号化的设定中展开故事,当然不可能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相反,它是失败的超现实主义形式的作品的典型例子。
情节固然是相当刺激的,但不用说,都是非常外在的,或者说止于感官的。
人们事实上是不会从这样的影片中发现现实生活中善恶对立的真正根源的,更不用说对此进行批判了。
如果一个人如路易王那样抱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样的观点的话,这部影片甚至连最起码的劝善的意义都无法实现,这恰恰是由于其对人的价值作了完全外在的界定的结果。
我当然不是说一部影片非要有一个凌驾其上的主题,我只是说仅仅作为一篇命题作文来说这部影片也不合格。
当然,这只是一部娱乐片,考评其境界未免小题大作。
我只是借此来说事罢了。
最后要说的是,一部影片是否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前者是就作品的创作而言(包括受众参与的创作),后者是就对作品的批判而言,也就是外在地评判作品的结果。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切被幻想出来的神秘主义的东西都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即便是梦呓也寓含了某种现实的存在,因此再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也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便是失败的作品也一样。
就《Constantine》这部影片来说,图式化的设定背后正是技术化的价值观,承认人的脱离现实的自由意志是价值中立的就同承认科学技术和货币是价值中立的一样,是异化世界的价值观的体现。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是虚假的活动和虚假的历史,但同时他强调黑格尔哲学是历史“真实之一段”,同样地,要扬弃异化并不是要简单否定现实,而是首先要承认异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现实。
只是我们不能通过承认这是现实来为之辩护,仿佛那是由来如此并永远如此的一样。
我始终相信,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才是真正伟大的作品,而这种现实主义并不因其形式而得名,也不因其即便是幻想也必然具有的现实性的内容而得名,这种现实主义之所以是现实主义乃在于它是脱离主观的形式和超越那种与人无关的“客观”的内容,是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一言以蔽之,它“制造大地”(海德格尔语)。
加百列对康斯坦丁说你15岁以来每天抽30根烟注定要下地狱,我擦,虽然他以前因为老是看到鬼而自杀,但后来救了很多被鬼害的人还抵不过吗,上天堂那么难?
原来加百列背叛上帝勾结撒旦之子,最后康斯坦丁割腕唤来撒旦路西法,在加百列要用杀死耶稣的士兵的命运之矛破开安吉拉独自让撒旦之子复活时。
然后康斯坦丁要撒旦让安吉拉的妹妹伊莎贝拉安息,自己跟他回地狱,撒旦答应了,但因为康斯坦丁的献身行为,他被上帝召回天堂。
撒旦为了要康斯坦丁的灵魂留在地狱,让他活下来,把康斯坦丁的肺癌治好了。
加百列的翅膀被撒旦弄断成了人类,康斯坦丁得到了命运之矛把它交给了安吉拉藏起来不让人找到。
他的徒弟因为和他一起救安吉拉被加百列弄死,但是后来徒弟长了翅膀成了新的加百列
嗯,這電影主題老套(就是基督教傳統的神魔拿人類靈魂玩拔河的永久命題),故事空洞(一條薄弱不堪的主線配上若干解釋不通的分支),人物平板(從耍帥的 Constantine 到展示內衣的 Angela 再到帶賽主角身旁照例絕對會死於非命的一干配角皆然),特效也只差強人意——不過坦白說這一切都無所謂,因為單是片中幾名天使惡魔的超炫扮相就完全讓我覺得值回票價,哇哈哈。
尤其當飾演加百列的 Tilda Swinton(!
)在壁爐旁翩然轉過身來,一頭日本漫畫美男式的微鬈略長金髮、一身剪裁洗鍊優雅俊逸的西裝、一雙伸展欲振的灰黑翅膀……真真光彩奪目,令人二話不說驚豔拜倒。
(然後她另一個全白造型也同樣充滿不知所云的精彩細節)還有穿著講究義大利西裝頭髮梳得油亮齊整儼然拉丁情人模樣的 Balthazar(咦?
這不是東方三智者之一嗎,為什麼變成壞蛋陣營的走卒啊?
),一身無懈可擊的白唯腳邊略沾些黑、外套胸前口袋插細紫花邊白手帕的撒旦(中年男子的稀疏平頭,臉色透出放縱痕跡),加上半點不鳥年代或寫實這類勞什子只管追求效果的場景(如男主角住處那些搭配離奇的家具裝潢),各種莫名其妙但奇特有趣的小道具,等等、等等,結果我可以根本不管情節,光看這些就眼花撩亂為之大樂。
嗯,當然非常堆砌、非常刻意、非常流於斧鑿,但當造型美術被卯起來搞到如此「玩物喪志」的程度,差不多本身便已是足夠 justify 自己存在的理由,我反而很心甘情願接受它的誇張離譜。
美国又一部搬上大荧幕的漫画改编作品,与以往不同的是康斯坦丁是一个带有黑色气质的另类英雄。
对,他也是救世主型的,然,他的救世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由,只是为了死后上天堂。
这个从15岁开始每天抽30根烟男人的肺千疮百孔,黝黑透亮。
康斯坦丁矛盾重重,与生俱来游走于天堂和地狱的天赋在他看来是一种诅咒,一种灾难。
他所有的愿望就是上天堂,因为地狱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他亲手抓的。
可惜年少时的他不堪鬼眼重负自杀的行径使他违反了天主教的教义,注定要下地狱,无论捉多少鬼怪,积多少福德。
整个故事围绕着路西华之子妄图突破界限来到人间,重组一个由他统治的世界。
我们的英雄当然就充当毁灭他的计划的救世主,美丽的女主角是能力强大的通灵者和需要拯救的受害者,最后的最后happy ending。
很俗套呵。
然,诚如一些人所说这是一部略具cult精神的商业大片。
从演员到画面到故事走向都符合大片要求,一点点cult又让它和一般电影有了些微不同,比如片中对于大天使长加百利的诠释。
个人认为美国人一向不擅长说理,一部好莱坞大片一旦试图说理,通常都比较难看。
拍mv出身的本片导演并没有落入这一陷阱,而是比较聪明的发挥了自己在影像上的优势,述说了一个带点神奇色彩的故事,看着挺有趣。
基努李维斯,有人说他在扮酷,我倒觉得还好,反正卖相是真的不错。
一双大手(伊的一只手几乎可以罩住蕾切尔维兹整个腹部)漂亮的令人垂涎,夹烟的姿势很好看,最后在光芒中对着路西华竖起中指的pose令人拍案。
女主角方面,虽然速同学对和她同名的蕾切尔感觉平平,不过我还是觉得她长得挺甜。
其他,加百利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路西华卖相不如想象,撒旦的话应该是一种邪恶的英俊吧,不过可是伊脸上佞妄孩子气的表情还是合格。
好消息是一点儿也不吓人,跳脸杀什么的不在话下!
坏消息是现在对视听语言的潜意识拆解已经开始影响体验了,从主角登场的俯仰角,到告解室模拟,到圣母环绕,以至于一看到女主揭开玻璃瓶放走蜘蛛,我就知道,康斯坦丁会因为尼古丁中毒自取灭亡,但也一定会因为女主横插一脚出现转机。
总体而言很好看,拍得精致,选角也美貌(似乎基努里维斯重复了张震在“绣春刀”里美丽二木头的命运呢……摸下巴),但看完回味时突然反应过来,这好像并不是个带有浪漫元素的,讴歌“天使和恶魔一直在战斗,战场就是人的心”的善恶救赎片?
而是……民间更喜闻乐见的“愚弄死神”那挂?
康斯坦丁为达成救自己一条小命的目的(要么上天堂,要么活下去,反正死也不下地狱),不惜愚弄神魔,发挥超一流诈术连自己都骗——他必然对安琪拉有几分真心,否则,也不能拉响能为天堂所感并通过认证的牺牲精神。
只不过从结局反推,这份感情很可能是他故意放任的……有点意思,也算沾了设定的光,要换成《灰侦探》的世界,这明晃晃的bug可卡不上!
剩下唯一的问题,大概就只有没看原著漫画,我并不理解为啥撒旦对他的灵魂如此专情了。
这随叫随到,指哪打哪的架势……图他抽烟口气大,图他玩水不洗澡?
图他打死混种恶魔自报家门有礼貌?
笑得要死——地狱也有圣经,比人间还多几个章(因为没有审核制度吗);撒旦替康斯坦丁祛除肺部癌细胞,像煞噶腰子(大人,捡不起脸面的话请捡捡您的逼格);加百列和康斯坦丁短时间对峙,都比男女主铺垫了一整条故事线的起承转合好磕(呜哇这发型!
如图,犹如漫画破壁却合衬至此,蒂尔达赛高!
不过我觉得她的个人特质不是雌雄莫辨,因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女性嘛,就像男装塔尔——那更接近一种去性化的枯寂,反而引人想去捕捉薄脆下流转的生机)。
果然,二元对立就是永远的神,就像友人曾说朱迪·福斯特总结好演员特质,是女演员带一点疯狂,男演员带一点脆弱,那么最好味的天使,也一定是圣洁中带一点癫狂,最迷人的恶魔,则是癫狂中带一点理性的存在吧,阿门!
基努·里维斯是个通灵者,能看到藏在人间的天使与恶魔,这令他痛苦不已,还因为尝试过自杀而不得上天堂。
他在电影里玩命的抽烟来麻痹自己,终于搞成了肺癌晚期,这时候他发现撒旦的儿子竟然背着爹和天使长加百利勾结要到人间来撒野,无奈之下只好找撒旦打小报告,代价是自己的灵魂归撒旦。
撒旦去把儿子和加百利收拾了,基努·里维斯却被上帝抬走了,临走时还朝撒旦伸中指。
仔细分析一下,本片里天堂一方的都是不守信用的家伙,天使长加百利是蒂尔达·斯文顿演的,气质很不错,不过时常飙脏话,诸如'You're fucked',整个一疯子。
上帝虽然没有正式露面,但是很腹黑,抛弃天使长,偷走里维斯。
再看地狱方面,撒旦的儿子虽然淘气,但当爹的撒旦是全片最守信用的人,最后还被上帝和基努·里维斯摆了一道,无奈之下把基努·里维斯晚期癌症的肺给换了让他恢复了健康,还被人伸中指,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再往深一层看,本片的主旨其实和宗教无关,就一句话:吸烟有害健康。
基努·里维斯从头到尾在玩命的抽烟和咳嗽,他在片中一枪打烂的也是“吸烟有害健康”的广告牌,而烟草公司的股东正是撒旦。
不过这是否也从侧面说明烟草公司都是守信用的?
也是烟草公司的股东撒旦同志最后救了基努·里维斯一命。
本片里的天使翅膀竟然都是黑的,恶魔倒都恰如其分。
地狱的景象是最大亮点,挺有创意。
基努·里维斯一把年纪了总不见老,不容易。
女主角蕾切尔·薇兹总演这类灵异惊悚片,不过一直是花瓶,她在本片中最大的贡献是跳了两次楼还砸穿几十层墙壁,就是我们常在动画片里看到的那种。
本片居然还有我最讨厌的《变形金刚》的男猪,一如既往的聒噪,最后还英雄殉职取代了蒂尔达·斯文顿... 这一惨剧发生在字幕结束之后。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康斯坦丁》:天主教的黑色衍生物上帝和撒旦定了一个协议,谁也不能直接插手人间,只能间接的诱惑人类选择天堂或者是地狱。
天堂、地狱、人间三者平行,有些人死后上了天堂,有些人则入了地狱。
而影片中的主人公康斯坦丁是个异类,他自小就有一种超能力可以洞察到在人间的恶魔或者天使,由于幼时对这种超能力的恐惧他选择了自杀,但他却没有能成功死去。
天主教义规定自杀的人是不能够进天堂的,于是康斯坦丁便开始利用自己的超能力除掉那些违反协议的恶魔来取悦上帝,希望借此换取自己进入天堂的门票。
基努·里维斯 的确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演员,在《黑客帝国》的第一集中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那个穿白衬衫、半系半挂领带的安德森形象几乎是他最棒的形象,雅痞一体的味道,而在后两集的超人英雄尼奥形象则酷过了头,有些没劲。
很高兴在《地狱神探》的康斯坦丁也能以这种形象出现。
说实话 基努·里维斯 天生就是拿来当偶象的,那张混血修长的脸庞时常神情漠然,即使在真实生活中他也低调得不象个明星。
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亏钱也无所谓,玩“天狼星乐队”又或者飙车,他对金钱的低调态度让人觉得惊讶。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已经厌倦那些刻意作秀的明星们,在反传统的年代 基努·里维斯 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一个至酷的偶象。
他出演康斯坦丁这个反英雄式人物在我看来再合适不过。
康斯坦丁并不是一个漫画中传统的超级英雄的形象,他也不是行侠仗义、锄强扶弱的侠客人物,尽管他在某些特征上让人想起了伟大的“小李飞刀”李寻欢先生。
李寻欢身染重病却依旧饮酒不止,而康斯坦丁癌症晚期命将不保却总是烟不离手,同样的极端另类英雄形象。
只不过李寻欢是真正的侠客,而康斯坦丁却只是个自私的驱魔人。
影片给予康斯坦丁的形象较之原著的漫画形象还是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原著《Hellblazer》这个漫画书系列中的康斯坦丁则是个正邪之间的人物,他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和冷漠的心,他甚至可以为了引诱和除掉恶魔而牺牲自己的朋友来达成目的,比之电影似乎要更加黑色几分。
但是影片《地狱神探》作为一部公映的主流商业娱乐片,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肯定是要顾及到主流的价值观和影响性,更离不开对票房的考虑。
因此在影片中康斯坦丁的形象虽然是反英雄的,但是终归还是英雄,正面大过负面,基本上还属于一个好人的范畴。
毕竟人们还是喜欢英雄多过坏蛋。
电影的故事依托于天主教的教义,以及由此衍生的大量的想象,故事显得非常怪诞和奇妙,有些依据典故又有些颠覆,加之那种灰暗的基调使整片显得颇为不同。
康斯坦丁这个虚构人物带着绝望、颓废、及对抗权威的叛逆精神,一个反英雄的代表人物。
康斯坦丁因为去过地狱,又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很希望死后能进天堂。
而偏偏天主教徒自杀后是肯定进不了天堂的,他于是拼命替上帝办事,除掉那些在人间违规的恶魔来保持着上帝与撒旦在人间的平衡。
但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没法进天堂,因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源自他自私的目的。
康斯坦丁事实上藐视一切权威,对上帝也好对撒旦也好,他其实多为自己考虑而在委曲求全。
康斯坦丁本身的气质也决定了影片的某些基调,对神魔们不存敬意和畏惧,甚至于对神品质的置疑。
影片最末处康斯坦丁因为自我牺牲而得以升入天堂,当他飘向天堂时朝着背后的撒旦伸出了中指,简直酷到了极致。
影片中出现的天使长加百利也是一个颠覆,彻底模糊了人类心目中神的概念。
影片对神魔的一些理解并不全然来自正统的天主教义,似乎吸收了相当多的野史之类的传说,使影片中的故事更加丰富,很有意思。
影片的最末,天使长加百利和撒旦的儿子一起合作,企图统治人间,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从而和天堂、地狱三足鼎立。
这倒是非常厉害的构想,康斯坦丁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无法阻止,于是找来撒旦阻止他儿子的行为。
当天使长加百利见到撒旦时,叫他:“堕落天使,路西法。
”加百利与路西法原来同为天使,彼此相熟,一见面便直呼其名。
让人有真实的有趣感。
加百利扮演者蒂尔达·斯维顿有多年出演莎翁戏剧的经验,因此她所扮演的加百利的确有种高傲的气质。
影片镜头所至大都是破败陈旧,这也是为了铺陈出一种灰色电影的基调,这么看来洛杉矶还是比较适合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一般漫长的字幕后,有一段隐藏的情节,康斯坦丁在他死去助手的墓地前留下超漂亮的打火机,然后助手突然破土而出化身天使上天去也。
=====================================================
青春的倔强和孤独——《康斯坦丁》观后这是一部很CULT风的影片。
里面充满了各种颓废的味道,破败与诡异充斥其间,宗教、恶魔的凶杀,以及不再温暖和干净的天使。
正如我们每个人的记忆轨迹一样,幼年总认为一切事物都简单美好的,长大了一点才开始慢慢读懂世界的阴暗面。
这里面的过程因人而异,结局是同样的灰暗。
比如你因单纯善良而被摆了一道,哦不,摆了无数道。
为了不再继续被下去,你如同挨揍多了自然练就实用武学一样,开始把接受阴暗面作为生存技能练会。
正如混马路牙子的会把板砖功夫练到那么炉火纯青。
世界观的成长是伴随着痛苦和极端的,我也曾有被教育到认为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的时候,认为世界就是这么黑色与冷酷。
那个时候感觉非常的孤独,不过我始终认为应该在心底保存一份最后的天真和简单的,因为只有这份天真和简单能最后证明我是我,少了它们,我已然是了别人,这就如同守卫男人老二一样庄严神圣,没了就不再是我了,而是太监某,天下的男爷们各有不同,天下的太监都一个鸟样。
这中间的对抗需要一个倔强的过程。
一个倔强并孤独的人,会有大把时间静下来思考一些问题,这个思考因不存在别人意见的融入和打扰而显得独特,这种独特让行为方式逐渐特立独行,并给气质造成一种神秘感和怪异感,还有可能带一点颓废感,这无形中会愈发加深你的孤独。
我把这种特质称之为——“管他呢”特质,学术上的英文名称应该叫“Who cares!”ers。
我的英文连小学生都比不过,这次借助了百度翻译。
“管他呢”特质的人,会呈现出一种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
只有懂得的人晓得并非如此简单,也只有懂得的人会猛一拍桌子,你娘啊,天杀的正确啊!
之所以这样,因为只有“管他呢”者才会理解“管他呢”者,除此之外,你该永远安心做一个异类:在别人虔诚地膜拜上帝的时候,只有这种人会说,上帝只是一个玩蚂蚁的小孩。
这种见解在熟知宗教的人眼里,是绝对正确的。
你知道所有的慈悲最终是置身局外的慈悲,你就真正懂得了宗教。
而在无知者的眼里,是对神极大的不敬。
他们认为神的慈爱就是给其所需,需要钱的时候因慈悲给了他们钱,饿了因神的慈悲而给了他们饭,需要啪啪的时候,因神的慈悲给了他们杜蕾斯。
他们因此作为理由和目的,展现出投资一般的虔诚。
在别人娘炮一般注重养生、饮食和作息的时候,只有“管他呢”者会烟不离手,想抽就抽,肺癌晚期什么的,有什么所谓呢。
林语堂曾说“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既然是一个旅客,那么行色匆匆的旅途上,大部分遇到的都是行色匆匆的行人,没有人会在意你手里的烟。
在别人因为恶魔惶恐不安的时候,只有这种人会平静淡定地跟恶魔对抗,反正天生有这种能力,也完全不在乎抓多少恶魔都不会改变自己终究要下地狱的宿命,更糟糕的是,下了地狱后住一起的还都是自己亲手抓过的。
条子最恐怖悲惨的命运,就是跟自己亲手抓进去的人成了狱友,事实上那种情况下菊花盛开为向日葵只是时间问题,且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防守好菊花那么简单。
即便如此,即使孤军奋斗,即使狼狈不堪,即使明知结局很荒诞,但从未想过撤。
因为管他呢。
在发现只有自己知道是真理的时候,即使全世界都说不可能,也始终坚持。
在一个由蜡烛构成的世界,唯一的灯泡是孤独和危险的,因为蜡烛容不下你,尽管你更代表光明,依然会被反驳、诽谤、嫉妒和欺压、污蔑和迫害。
灯泡的坚持需要逆天的勇气,但“管他呢”牌灯泡既懒得解释,也从不放弃。
在你发现你所信任的人,与你所对抗的奸邪正在联手,你会怎么做?
实话告诉你,这种情况唯一一个不利于的,就是你自己。
他们因为利益而背叛而联合,而你就是他们利益果实的毁灭者。
你又少了一个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个伙伴或依靠,这仅仅加深了你内心的那点孤独而已,从未影响过你的意志和坚持。
我始终坚信的,这类人尽管外在坚硬冷酷如冰,内心是柔软温暖的美好存在。
一切的倔强和孤独最终在守卫的,一切的坚硬冷酷守卫的,最终正是自己的这份柔软和温暖。
置身败局从未想过求饶,为了一线胜机逆转的机会,付出可能牺牲一切筹码的代价,在胜机覆灭之时,想到的仅仅是做点什么,让喜欢的人或喜欢自己的人不那么难过。
从未解释过自己一点不自私,尽管看起来自己应该会很自私。
意外因救赎冲抵了罪孽,叩开天堂之门的时候,康斯坦丁所做的,是淡定地回身对撒旦致以微笑加竖个中指。
你总会遇到一些想要置你死地的人渣,那么在你因坚持和放手一搏而最终获胜的时候,送他个微笑加上中指作为礼物,是最美妙的。
帅得无牵无拌。
男主太帅了~ 虽然内容不完全说得通,但是画面做的不错的。我对雪弗兰的植入式广告非常不满,连男主看完都咳吐了!
对这种宗教题材的确实提不起兴趣
我不喜欢。好吧可能是我没有看懂。。
考古毁一生系列,信仰之跃系列,看了就想抽烟系列,神♂父师♂徒基♂友相爱♂相杀(有用的全挂了),碍事儿拖后腿的女人(还活着),路西法进♂入了我的身体,高电脑特技驱魔人,特效还可以的商业电影,剧情也就那样吧,看看特效就好咯。
看了几十分钟属实看不下去了
美人拍了个圣经故事演义又再次告诉我们撒旦总是守信又大方的,买一送二,童叟无欺。上帝又小气又奸诈经常任意解释合同条款一点商业信用也么的,气得撒旦一怒之下生意也不要做了,成了个徒手取焦油精细外科手术家,生生把本来比划着ILoveyou的手势都要上天堂了的神棍(帅哥)从上帝那里截胡还给了他漂亮脸色貌美如花。但是没用,因为再美以后还是要去做程序员敲代码……
这完全是对原著的侮辱,彻底乱七八糟.除了Tilda演的加百列有点看头之外,整个装酷都是一团乱麻,最后不过是因为选择了牺牲而破了地狱诅咒可以去天堂了,原来整个片子都不过是一部冷笑话而已.还是去看原著吧
相当经典的一部非典型超英片,在第三次重看后,依然觉得无甚可挑剔之处。本着暗黑英雄的原著漫画打底,电影剧本精准地选择了精彩且相对完整独立的恶魔之子复活篇章,将原著打造的世界观完整地呈现之余,还随着故事的进展,将主角的身世背景、不羁个性、奇特能力描述出来,最终成功塑造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型格角色形象,可以说是康斯坦丁和基努里维斯的互相成就了。结合各种神秘诡异的宗教元素,打造出一个令人大呼过瘾的电影世界。故事内核是主角的自我救赎:多年的驱魔工作仍未被上帝宽恕,快因绝症而死时却陷入了恶魔之子降临的阴谋,在连串惊险的追查后还是败于加百列的叛变,甘心就死召来撒旦时竟完成了自我牺牲,即将进入天堂又被不甘心的撒旦救回一命。整体可谓跌宕起伏又理所当然,还留下了续作空间。但快20年过去了,续作还没拍好吗?
1.耶稣毁灭人类,撒旦拯救人类,赞;2.尼玛,这片就是基努·李维斯的耍帅秀,那两次中指,酷毙了。
居然在戒烟日看到这部电影。真是不好看本来应该给1星的,考虑到对本片的主题应该是戒烟,还是多给一颗星吧。
配角们是最大惊喜,特效出色,故事精彩,还有华丽丽的中世纪范,简直可以说是部艺术大片,光凭天使亦恶魔这个想法就完败各种商业流水线
混合型烟草也抽成这样了,不容易。
信奉上帝或者信奉魔鬼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人若是想上天堂,就要改邪归正,也变成了一种强权者的政治教化。这是一种非常大胆但是有“生命危险”的猜想,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康斯坦丁虽然以“反上帝、反人类”的叛逆行为开始,但是逐渐又回到了重新认识上帝的老路上,最后心甘情愿的把自己作为牺牲献给了上帝,这样一种“浪子回头”式的故事,终究使得《地狱神探》没有办法摆脱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类型片的束缚,而将所有罪恶的幕后黑手推到上帝身旁的大天使身上时,似乎也看到了某些三流侦探片的味道。
为神马一扯到圣经、上帝、撒旦、天使、恶魔之类的东东,“做作”之态就如此堂而皇之出笼了呢?!片子前半段倒还不算坏,越到后面越分崩离析,尤其是加百列最后天雷滚滚的台词...啧啧,Tilda大妈你也失足了吧~
其中关于地狱和人间的这种存在概念我比较赞同
看这片子形同经历自我摧残。一没人告诉说这其实是恐怖片,好容易从蓝可儿的惊吓中刚刚痊愈的心再次遭到摧毁。二是偶像的轰然崩坏。片尾基努张大嘴痛苦哀嚎时,不慎目睹其中布满了黢黑的蛀牙,以后的人生岁月中凡追忆起他音容笑貌,脑中都不免要再三唤醒这蛀牙的一幕。这种痛失,十个能量棒也补不回来。
首先是一个戒烟公益片,其次是个gay片
这故事实在太逗了。上帝是撒旦的儿子。
专业无痛人流,就找康斯坦丁
为什么Lucifa要把丫肺癌晚期治好??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