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时刻

Tick,滴答,滴答……轰隆隆,梦想期限(港)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亚历山德拉·希普,罗宾·德·齐泽斯,凡妮莎·哈金斯,约书亚·亨利,乔纳森·马克·谢尔曼,MJ·罗德里格斯,朱迪斯·赖特,布莱德利·惠特福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倒数时刻》剧照

倒数时刻 剧照 NO.1倒数时刻 剧照 NO.2倒数时刻 剧照 NO.3倒数时刻 剧照 NO.4倒数时刻 剧照 NO.5倒数时刻 剧照 NO.6倒数时刻 剧照 NO.13倒数时刻 剧照 NO.14倒数时刻 剧照 NO.15倒数时刻 剧照 NO.16倒数时刻 剧照 NO.17倒数时刻 剧照 NO.18倒数时刻 剧照 NO.19倒数时刻 剧照 NO.20

《倒数时刻》剧情介绍

倒数时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设定在1990年,主角为加菲饰演的Jon,一个年轻、雄心勃勃的音乐剧作曲家。他在纽约一边当侍者,一边写一部叫《Superbia》的音乐剧,希望能平步青云,开启事业。但他从女友Susan那里感受到了压力,对方已经厌倦了任男友的职业前途牵制自己的人生;同时,Jon的室友Michael也放弃了创作梦想,做了一份高收入的广告业工作。快30岁的Jon非常焦虑:自己的梦想是否值得继续拼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希腊环游记美女或野兽败犬战火英雄转弯之后特殊协议归路哥哥,谁带你回家光·渊渺生一页天体的秩序我的老板是小猪新冠时期的爱情铁轨边一人军团腐坏之巫蝙蝠亲亲偷心人灿烂这一刻八岐大蛇后来叶落情未了广告狂人第七季别有洞天乱世玉缘布兰卡和弹吉他的人指环王1:护戒使者谍之屋别闹,天使大人钢之炼金术师FA

《倒数时刻》长篇影评

 1 ) 觉得太呱噪

可能是我自己最近没心情 ... 看完了觉得情感上麻木着完全没被调动,感官上觉得很吵很呱噪。

整个剧很LMM,信息密度很大。

开场说明Jonathan Larson在Rent试映当天意外去世,之后通过tick tick boom穿插日常来回顾1990年前后他创作Superbia的故事。

我觉得一个让我看得有些不舒服的点是,从头到尾整个剧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高能的情绪之中,又甚少铺垫。

就像一首只有副歌的歌曲,一遍一遍循环播放,没有足够细节、留白以及时间让我带入其中产生共鸣,所以看得很疲惫。

从开场的party,介绍每个人的小故事,到男主面对创作上的死线,生活中的潦倒,与死党价值观时有的碰撞,和女朋友的渐行渐远,每件事都被戏剧化的处理后呈现出来。

加上加菲的表演,分分钟瞪着大眼睛,用每一根毛孔展示着他的努力,告诉你这个moment是有多tmd重要 ... 我看起来就只是觉得很尴尬。

我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对加菲的表演过敏。

上一部看他的电影可能是血战钢锯岭,也不记得当时觉得有什么违和,不知道为什么这一部他总是一副悲天悯人的神态,看得我很尴尬。

可能是此类故事看得太多了麻木了?

觉得其实整部片子没什么硬伤,剪辑衔接给人一镜到底的感觉也挺酷炫的,但又不觉得有新意,最多只能说不过不失。

剧情上也不怎么喜欢,有的地方忍不住翻了白眼。

比如男主赶工最后一首歌的某天晚上,女朋友上门吵架。

女票Susan控诉说,在他潜意识里,他是艺术家而自己就只是艺术家的女朋友,言下之意只是附属品,Susan的梦想和意愿并没有被给予同样的重要性。

我当下觉得一针见血,谁知Susan话锋一转说,我当然知道你不想放弃你的事业,我想跟你讨论这件事,我觉得我可能只是想听你说你不想我离开。

我大跌眼镜,huh,what?

所以只要有爱情附属品这件事也是ok的?

然后这场戏同时间配了musical里面由加菲和女演员以调侃方式异常欢快的表现的一首情侣吵架歌,就... 镜头前后切换,前一幕是加菲睁着大圆眼睛在搞笑,下一幕是他含着泪水跟女票说我当然不想你走 ... 我不知道LMM想要的是什么效果,但我看着就只觉得很分裂很奇怪,我想说很荒诞但是又觉得它不配荒诞这个词,现实生活中的荒诞感有时候会带来悠长的感受,但这一幕并没有,只有尴尬。

尴尬这个词我已经写了第三遍,但是我能力有限真的想不到一个更合适的表达。

剧里面男主的人设我也真的是爱不起来。

他被描述成了一个,完全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没长大的,天才。

里面的对话场景也经常很魔幻,大部分都带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配合泪水和咆哮(想到马景涛),像20年前的偶像剧。

朋友说,我HIV positive,男主哭着说,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女朋友上门,男主说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不是,男主说,你怎么不先打电话来。

停电了,男主咆哮,你怎么能不先通知我就断我电,你这就是耍流氓!

然后当下跟死党冷战,女朋友也不接电话,他自己的narrative竟然是我不知道为什么 ... 我惊呆了,您竟然不知道为什么?!

这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别人圈围绕我自转的生活模式,生产力靠灵感爆发,不定时炸弹式的朋友,我真的很害怕。

成年人的世界是有死线有责任的。

比如女朋友说星期三之前要给工作方一个答复,比如朋友坦诚HIV的片段中需要接工作电话,比如最基本的要交电费,等等 ... 这些事情对于天才的男主,似乎都是不重要的。

而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需要遵守成人世界规则的再平庸不过的人,我觉得很受冒犯。

这么说有点夸张,但就是看了会在心里翻白眼,为什么这片子(以及很多其他片子也同样)要表现出,似乎有天分的人就有权利理直气壮的不遵守规则。

剧里Michael安慰男主说,“唉我只是个平庸的演员,你知道纽约有多少个平庸的演员?

又有几个Jonathan Larson?

只有一个!!

” 我当下有觉得被刺痛。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已经疲惫于英雄的故事。

没错Jonathan Larson只有一个,Jonathan Larson们的故事却已经被写了无数遍,可不可以也看看那些终究趋于平庸一事无成却仍要继续生活的普通人?

当然了大概这只能说明我是有多敏感脆弱 ... 跟这剧也没关系 ... 嗯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喜欢Diner那场,借用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oerge吐槽小餐厅繁忙的周末,还见到了厨师间的LMM,和要求加alcohol的Schuyler Sisters,很欢快。

Focus group那一场的胖lady应该是Into the woods里的小红帽?

还有之后一场男主大半夜跑去一个stadium,掀了人家的钢琴唱的歌也觉得很好听。

临结束的一首Louder than words,歌词很动人。

Why do we play with fire? ... Although we know we're in for some pain?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我会想到,想要挣脱束缚想要自由,有时候逼自己做一些辛苦却自知有益的事情,那些觉得辛苦的时刻,似乎能更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我之前试着听过Rent,但是没有connect到。

可能之后会再看一下musical。

电影最后Larson本人的footage很动人。

 2 ) 一点点思考

最开始看倒数时刻是因为加菲和石头。

石头的爱乐之城lalaland,加菲倒数时刻TickTickboom,前后冲奥。

不过这部片子相对而言,歌比爱乐之城的好听一些,可能各人审美不同,与此同时讲的东西比爱乐之城的杂很多,诸如年龄焦虑,爱情和事业的冲突,友情等等。

很多东西在倒计时,即将到来的三十岁生日,马上直面三十岁还一事无成的人生,女友打算开启人生的全新阶段而自己将何去何从,马上开演的被自己视为人生转折点的音乐剧处女座上映,以及朋友在倒计时的生命。

那么那么那么多,主角觉得不可能跨过去的坎,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垮了他,三十岁之前没有成名是否人生就将一辈子黯淡无光?

直到他生日前夕作品上映,一切就悄然揭露了。

作品上映人生没有起色,好友也接收了死亡的命运,女友决定分手,而自己迎来了三十岁生日。

这些好像会压垮我们的讯息随着倒计时而逐渐放大,我们私以为来临的时刻必将石破天惊,但实际上他就和众多平凡的日子一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

人生他还是这样,世界没有因为这些事情而毁灭。

人太容易给自己施加枷锁了,看开一些可能会活得更轻松一点。

 3 ) 《倒数时刻》

最近觉得不如以前快乐了。

原因可能是来自日新月异的科技对行业的冲击,让人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可能是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去羡慕不同的生活。

也可能就是单纯的不知道什么能够让自己快乐起来了。

我问了下AI,人为什么会快乐,大概就是会分泌一些奖励性的神经递质类似多巴胺、内啡肽。

可是大家都不能解释为什么会分泌这些。

为什么我见到她能分泌,见到另一个人就不能分泌。

所以我也分不清是因为快乐才分泌,还是因为分泌才快乐。

淡泊名利并不一定比追逐名利更高尚,只是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同。

我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的到快乐,你在其他地方得到幸福,只要自己的快乐没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些快乐并没有高下之分。

乔纳森的认为的快乐就是创作,这属于精神上的满足,但是当他的成果不被接受的时候他仍然会很失落。

如果单纯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不是应该已经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么,为什么还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

所以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时,也会伴随着一定物质的需求,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个世界太快了,快得我们只能不断地前行,却忽略了停下来思考。

思考怎样才能更快乐,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快乐。

引用罗曼罗兰的另一句话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4 ) Tick, Tick…Boom!

Hi你好呀本周周末看了《倒数时刻》,英文原名很能体现这部电影的主题,所以直接引用过来了。

这部电影是关于乔纳森·拉森(Jonathan Larson)的音乐传记片,主要讲述即将30岁的乔纳森对音乐剧编剧梦想的追求。

他看到自己的朋友从舞者转行为广告营销人员后收入增长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他面对深爱的的恋人却不得不放手让她追求自己心中所想,最后看到自己用八年时间创造的作品仅仅收获赞美却无法搬上舞台,却依然坚持音乐剧创作梦想。

故事开场便是乔纳森对于即将到来的30岁的恐慌。

他一事无成,平时在餐馆打着零工糊口,空闲时间进行舞台剧创作,平时和自己的好友合租在破落的公寓里。

主人公一声“what can i do?

”引发共鸣。

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将自己八年以来创作的音乐剧搬上舞台,在30岁之前扬名立万。

《倒数时刻》中主人公乔纳森的好友兼室友朋友放弃舞蹈的梦想,变得现实,转而去广告公司工作。

当主人公看着昔日好友领着着丰厚的工资和福利、住着宽敞又明亮的公寓,心中怎么会不起波澜呢?

同时,乔纳森的女友苏珊原是优秀的现代舞舞者,但经历脚腕受伤,休养半年后,失去对现代舞的热忱,希望离开竞争压力巨大的纽约。

直到在音乐创作社团获得斯蒂芬桑德海姆的认可,让男主认为自己还可以继续一段时间。

可是耗时八年的作品试演结束,仅仅受到称赞,这并不足以让该音乐剧呈现在舞台上,经纪人只能建议乔纳森继续创作继续投稿,等待被人认可。

这一切都在撼动乔纳森的坚持。

乔纳森想要放弃了,他跟自己的好友吐露自己无法在30岁成功的委屈与悲愤,但他的好友却告诉他自己身患艾滋命不久矣,而乔纳森的30岁并不是终点,乔纳森依然有时间追寻梦想。

关于“30岁”这一时间节点其实在十年前的台湾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里也有这样的刻画——林依晨饰演的程又青面对即将到来的30岁也渴望时间可以慢一点,但是依然不得不在30岁生日这一天应对糟心的工作和没有男友的自己。

对于30岁的恐惧真的是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国籍。

虽然俗语有云“三十而立”,但我们也总听到“中年危机”,面对中年的到来又能有谁不迷茫、不焦虑呢?

前段时间和前同事小G聊天,小G透露在深圳的无耐与迷茫,说再坚持2年,如果到那时工作依然没有起色就回家乡。

这应该是无数在一线漂泊的人的心声。

北漂、沪漂、深漂们住在拥挤的出租屋里,为了生活向现实低头,总觉得不能一直这样漂下去,仿佛30岁就是那个终点,30岁没法买房留下来就回家乡或去二线城市。

其实如何选择没有对错,只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给自己的30岁去设限,即使是中年人依然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这个梦想可以是成为艺术家,也可以是面对困难的无畏,也可以是面对挫折的坚持。

只是在追求的道路上会背负更多的责任,只要你的选择在和身边的人去沟通后能够获得谅解或支持,那便是可以的。

《倒数时刻》影片的最后告诉观众,乔纳森的《吉屋出租》在他35岁时登上百老汇舞台,只可惜他因大动脉瘤没有看到他最终作品的火爆。

《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的程又青经历30岁后才找到热爱的工作和相互理解的男友。

人生前进的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永远会充满荆棘。

向所有还在坚持的人致敬!

 5 ) Jonathan Larson,我永远爱你

作为拉森本人和原版音乐剧的忠实粉丝,知道LMM要拍这部戏时是非常激动的。

That's what we call legend stans legend:一位普林策+托尼双料得主致敬another.我对TTB的喜爱不亚于吉屋出租,往小了说它讲音乐人与性少数群体fear or love的抉择,往大了说它讲所有在现实内外徘徊的人之心情。

无常的生死,不得的理想,缺憾的人生,拉森用自己的经历(和幻想)与所有人共鸣。

拉森是如此的乐观:所以在被人说“That's why you‘re just a waiter”时还化用桑德海姆的Sunday写一首戏谑的悲喜曲,在破旧的公寓里怀疑人生选择时依然歌颂波西米亚生活。

Cages or wingsWhich do you prefer?Ask the birds 我想拉森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就足以感染我,更不提他的才华。

LMM给TTB贡献了什么:完整的叙事和更多细节的拉森人生是作为一部两小时电影高于舞台剧的基本义务,让Jon作为一个鲜活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舞台剧里的一个角色被大家理解和喜爱;而拿出了the Jonathan Larson Project(e.g. Rhapsody)甚至未出版过的demo(e.g Swimming)放入故事脉络中也太太太让人惊喜了。

bonus还有Rent原卡和众大咖客串的Sunday,桑德海姆《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原production的录影带等等,当然片尾曲拉森自己的footage虽然在网上看过无数遍还是哭惨了。

为了这些细节我大概还会反复多看几遍。

排开我对TTB发自内心的共鸣和喜爱,说说本片我不太满意的地方:为了叙事自然毁掉Green Green Dress和Therapy也太不好,Therapy甚至还没LMM自己唱得好(笑),Suger就随便哼了两下, See Her Smile好像直接消失了?

也许LMM是把TTB当音乐传记而非歌舞电影来拍吧。

排除这些缺点,还是感谢LMM把立体鲜活的Jonathan Larson搬上荧幕,让大众不再将他简单认识为早逝的‘Rent' creator,而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饱含爱与热忱的人。

PS. 本以为看本片已经哭得很惨了,又看了电影首映礼上唱One Song Glory…眼泪决堤x2

 6 ) 嘀嗒,嘀嗒……砰!

2015年1月20日,音乐剧《汉密尔顿》于纽约公共剧院进行首次演出,半年后的8月6日登上百老汇舞台,迅速引起大热,为百老汇赚取了6.5亿元的票房,更吸引了奥巴马夫妇、“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汤姆·克鲁斯等政界人士和好莱坞名流。

接下来的几年里该剧便开启了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热议,直到疫情打断了这部剧的巡演。

2020年,《汉密尔顿》官摄版在迪士尼平台上映,这部音乐剧也得以通过互联网被世界所看到,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部现象级神作的打造者——该剧的编剧、作曲及主演林-曼努尔·米兰达。

emmm放错了再来!

这部用嘻哈元素串联起来的讲述历史人物汉密尔顿的音乐剧不仅迎合了欧美年轻人的主流音乐审美、改变了传统音乐剧的模式,更为林-曼努尔·米兰达赢得了执导一部属于自己的音乐电影的机会。

今天BLUE想和大家聊的就是这部由林-曼努尔·米兰达接下执导棒的处女作——《倒数时刻》。

注意!!!

本文涉及重大剧透!!!

请谨慎观看!!!

作为一部讲述音乐剧界传奇人物乔纳森·拉森的传记片,影片从开场便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观影感受。

复古的摄像机,并不清晰的画质,一头乱发地从大幕后出场鞠躬的加菲,舞台上的表演者和乐队。

电影从一开始便将场景设定在主角乔纳森·拉森的音乐剧《倒数时刻》的舞台上,由他直接为我们讲述三十岁前的自己。

这样“戏中戏”的形式不禁给电影蒙上了一层真真假假的薄纱,故事从讲故事人的口中说出来,或多或少会带上一些夸张的意味,也为电影中一言不合就唱跳的场面添加了几分戏剧性色彩。

影片从这个住在纽约东区一个杂乱破旧的公寓里的年轻人出发,在过去的八年中他在作为一个咖啡店服务生的同时,还兼顾着创作一部音乐剧《傲慢》。

在八年后的今天,他距离三十岁生日仅剩一周,而他在这三十年中唯一的成就便是这部《傲慢》,而在面对着该剧首演前的焦灼之时,乔纳森还不得不面对来自朋友、爱人与未来的选择。

虽说是这一部主要讲述乔纳森拉森成长历程的电影,真正打动BLUE的却不止是乔纳森这个人物,更是乔纳森身边的这些“选择”。

下面BLUE想分别与大家聊一聊这部电影中不同人物的故事。

乔纳森

作为这部讲述“天才”的电影的主角,乔纳森并不如此类其他电影的主角一般带着一种鲜明的孤独色彩,相反的是,从影片一开头他便走上舞台,面对着台下的观众,真诚如好友般的为我们讲述他的故事。

他有着如迈克一般的好友,从儿时一起上学,到如今一起来到纽约、合租一间窄小破旧的公寓、一起拼搏演艺梦想;他有着如苏珊一般的爱人,带着同样的艺术追求和追逐艺术梦想的执着于纽约这个人间天堂抑或人间地狱中扶持生存;他有着打工的咖啡店中的好友,在面对首演即将开始的兴奋和三十岁即将到来的焦虑并存之际,仍有人可以倾诉抱怨。

可他的孤独又被悄悄地藏进了影片的小小角落:迈克放弃了演员的身份转向广告行业,拿到月薪五位数的报酬,并即将从二人合租的公寓中搬走;苏珊在事业关键期扭伤脚踝,康复后逐渐对挚爱的现代舞失去热情,并在伯克郡找到一份舞蹈教师的工作;咖啡店的好友HIV病毒难以控制,发病入院。

乔纳森在三十岁前夕所经历的惶恐不仅来自于年龄的增长,更来源于焦灼的抉择:是否接受迈克推荐的工作、是否抽出时间与苏珊聊聊她的工作、是否去医院看望濒死的朋友......而乔纳森似乎把一切都押解在了这部他花费十年时间写下的剧本上,为此他放弃工作、爱人、朋友,搞砸他的生活。

庆幸的是,他的首演是无比成功的,虽说只是一场内部的演出,在场的来自百老汇的制作人们却都对他提出了极高的评价。

本以为乔纳森从此即将名利双收走上人生巅峰,影片却并没有顺观众的意。

一步三回头的盯着电话机的乔纳森终于接到了来自经纪人罗拉的电话,话筒那边满是赞美。

“你知道那些导演都说了什么吗?

他们都打电话来,不停地向我说着‘好一个乔纳森,好一个乔纳森!

'他们可都在期待着你的下一部作品哪!

”罗拉如是说。

“下一部作品?

那这一部呢?

”“乔纳森,我和你说过,你的这部作品对于百老汇来说太文艺了,没有人会愿意出钱来看它的。

你以为什么是剧作家?

剧作家就是不停地投稿、写下一部、投稿、写下一部......"这部影片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当镜头聚焦在乔纳森身上的时候,总会伴随着一种类似定时炸弹正倒计时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仿佛永不停歇似的,而在乔纳森从接起电话到挂断电话的过程中,滴答声却从未出现,相反的,由一种近乎让人窒息的死寂来代替。

影片最令人动容的部分出现在这通电话之后。

乔纳森几乎崩溃地找到此时正在广告公司工作的迈克,请求他再让自己试一试之前迈克推荐过的工作。

在这场近乎争吵的辩论中,乔纳森向迈克大吼”我没有时间了",而迈克的一句“我感染了艾滋病毒”则令乔纳森彻底失声。

当那丧钟般的滴答声轰鸣着在乔耳边响起时,他才意识到三十岁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消逝,而他的朋友所面对的才是真实的、冰冷的墓地。

夜晚的乔纳森,坐在废弃已久的剧场舞台上的钢琴前。

他穿着破旧的衣裳,指尖落在琴键上,清冷的月光打在他单薄的身子上。

他唱着他的朋友,唱他们从小到大的生活,暴雨让他的身子湿透,却燃起他心中的烈火。

那时,面对着空无一人的观众席,他的脑袋里已然奏起了巨大的回响。

影片的最后,功成名就的乔纳森走上舞台,台下响起无数喝彩。

这时他已三十五岁有余,离他当初所期望的那个目标相差甚远,然而他还是让自己成为了那个“在咖啡店打工的剧作家”,而不是一个“有爱好的服务生”。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一种最为重大的束缚的话,那么在BLUE看来,属于乔纳森的枷锁一定是对“年少成名”的渴望。

在与朋友的交谈中,他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对于即将迈入三十岁的恐惧,不止一次提到了那些年纪轻轻便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例如在影片中频频出现的音乐剧界传奇人物,于27岁便迎来了第一场百老汇演出的斯蒂芬桑德海姆),这与乔纳森的天赋也是分不开的,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似乎用尽了自己的整个青春来“写了一部永远都不会成功的音乐剧”。

“我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乔纳森如是说。

不论是对于乔纳森这样的天才而言,还是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三十岁这个年纪似乎总是格外的敏感。

对于普通人来说,三十岁意味着稳定的工作、稳固的家庭,三十岁意味着韶华易逝,从此人生进入了一个不可”浪费“的阶段。

而对于乔纳森来说,三十岁意味着生活的截止,即使他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一流的剧作家却也敌不过十八流的生活质量,更不用说此时”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变成了一个再虚幻不过的泡影。

然而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不仅是因为他对于某件事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更是因为他有着于狂风暴雨中打磨出的坚韧和对于自己能力的肯定。

正如本片的主角乔纳森一般,花费五年时间写出的一部《吉屋出租》不仅为三十五岁的他带来了荣誉与财富,更改变了当时的美国,被百老汇铭记的不止是《吉屋出租》,更是乔纳森·拉森。

迈克

作为乔纳森的至交好友,亦是一同打拼演艺事业的伙伴,迈克是那个先放弃演艺梦想,转而着手广告工作的人。

通常在某些励志电影中,常常用放弃理想、为了金钱去做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的人来作为反面例子,以此衬托出主角的坚韧。

然而这部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电影,却为迈克这个人物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艾滋病在美国各地悄然传播,但当时由于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静脉吸毒和男同性恋群体中,并未引起当局的重视,甚至颇有放任不管之势,而到了八十年代末,艾滋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头号敌人,然而由于当局长期的忽视,对于艾滋病的研究始终停滞不前,以至于无药可治,死亡率极高,甚至一旦HIV(艾滋病毒)检测呈阳性,基本上就被宣告了死亡。

而作为当时同性恋群体中的一员的迈克,在面对着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威胁的时候,选择了放弃虚幻的演员生涯,依靠广告行业提前享受人生。

正如他对乔纳森说的“我只是一个平庸的演员,纽约到处都是平庸的演员,可乔纳森拉尔森呢?

只有一个。

我们无法批评迈克的选择,相反,我们应当看到的是他的勇敢和对于自我的清晰认知。

勇敢不仅是他敢于在恐惧面前保持自我,更是他在放弃并不适合自己的行业时的果断。

诚然,不是每个人都是乔纳森这样的天才,更多的是像迈克这样的普通人,但是BLUE觉得,像迈克这样的人非但不是生活的屈服者,反而是敢于面对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生命的勇者。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也不是坚持就一定会成功,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无畏,只要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那便是最最珍贵的人生。

“成名要趁早”,很多年来,我们一直被这五个字所牢牢缠绕着。

不论是电视上年纪轻轻的“神童”,还是视频软件上越来越年轻的面孔,“成功”的期限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成功焦虑”之中。

“你必须在XX岁买到房子。

”“你应该在XX岁有至少XX的存款。

”“你为什么还在浪费时间?

”质问的声音越来越大,可当三十岁的你达到了这些“你本应”时,那些质问的声音却并不会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你应该......"。

可是BLUE认为,没有人的努力是理所应当的,每个人都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成功”的标准也应该由自己来界定。

而这些所谓的“应该”也不过是副隐形的镣铐,一味的纵容别人的话语来干涉自己的生活,不仅不会堵住别人的嘴,还会束住自己的手脚。

与其将这部电影看作乔纳森的个人传记电影,不如将它形容为关于理想与热爱的众生相。

影片中不仅将笔墨留给了乔纳森这个极具天赋、却被生活所困的音乐剧天才形象,更将镜头对准了如乔纳森的好友迈克和乔纳森女友苏珊这样的鲜明形象,使得影片的故事由“天才之困”变成了“众生之困”。

这也是这部影片能从众多传记片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我想,不论是在乔纳森的身上还是迈克、苏珊的身上,我们总是能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的。

本文的题目取自这部电影的英文名:tick,tick……boom!

犹如丧钟般不断鞭策着人的脚步。

嘀嗒,嘀嗒,嘀嗒,倒计时的声音永远在不断的响起,那么,当这滴答声悄然截止之时,那声巨大的“砰”,究竟是生活的崩坏还是夜空中那片绚烂的烟火呢?

由你自己决定。

影评来自个人公众号:BLUE蓝色影单如有兴趣,请移步公众号,还有更多发布。

资历尚浅,水平有限,个人观点,不求苟同。

谢谢。

 7 ) 能和林漫威生活在同一时代我好幸福

今天百老汇传奇作曲家史蒂芬·桑德海姆去世,享年91岁,桑德海姆就是当所有人不看好jon时给予他信念和动力的人啊

一部需要眼泪支付的电影,前半部的碎碎念式故事刷掉了没有情感的人,有情感的人被jon的生活被jon一点一点感化,后半段冲上高潮让人爆泪不断,最后一首歌承载了太多情感,是jon人生的起起落落,是jon拥有的爱情与友情,是jon失去的朋友,是jon的梦想与才华,是jon为音乐剧分献青春却英年早逝没能看到首演的遗憾。

前面的歌都伴有画面,最后一场仅仅是舞台,没有生活剪影没有演员爆泪表演,这首歌的歌词贯穿了整部电影贯穿了整个jon的人生,链接了所有的遗憾失落坚持与梦想,最后一首歌让观众回味整部电影回味整个jon的人生,当我们意识到一个如此有才华一个如此鲜活的人,甚至没能看上自己的首演,眼泪怎么止得住!

我从来没有在一部电影上流这么多眼泪,那个时代有乔纳森拉森,这个时代有林漫威,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一年来国外进来的片子没几部上八分的,ticktickboom真的当之无愧我已经没泪可流了,没有看过比这更动人的传记电影(可能因为我爱音乐剧吧我看谁能抢加菲的奥斯卡影帝和我爸一起看的,实话实说一起看到LGBTQ有关确实会不自在,前半部分的碎碎念式真的会让没耐心没感性的人放弃,我爸看了一半说这不就是一部唱歌的电影就走了,这让我后半部分观影体验非常棒,前半部分如果没耐心确实会觉得就是一部乱七八糟的凸显音乐的电影,我看电影前两天就已经在疯狂补课jon的一生听他写的歌,所以看的时候根本不无聊,反而非常迫切的想要知道他的更多。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音乐剧改电影的教科书级作品了,一场表演从头贯穿到结尾,所有故事都在演出主线上分支出来,林漫威真的很厉害,男女主分手那段为了不突出感情戏和现场音乐表演穿插,这为最后情感表达做足了铺垫,真的就如片名tick tick一样全片都是在快节奏tick声下进行,让人感受到时间人生不也是这样,只有攒足了tick才有boom,只有坚持住tick,才能赢来boom来个奥斯卡林漫威就EOGT了!

空间看到一句话

 8 ) 热爱需要努力吗,擅长意味着一做就能做好吗?

上周看了《倒数时刻 Tick, Tick...Boom!》,太喜欢了!

随机波动的主播Zhiqi在直播的时候说过一段大概的话,意思是热爱里包含痛苦,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是愿意承受和经历为这件事付出而带来的辛劳。

就像电影的主角Larson,他热爱作曲,他就要愿意花八年的漫长时间,边写音乐剧边在咖啡馆打工,住在局促的阁楼里,承受着因为迟交房租电费而被断电的压力,以及抵御女友和好朋友都逐渐放弃创作转而找到高薪工作的诱惑,甚至是顶着跟他们分道扬镳的压力。

在我们看来,Larson当然是极具天赋的,但他也同样经历过无人问津,被挑刺被否定的过程,也经历过花了八年时间,背水一战写一部剧,虽然大受好评却依然没办法获得经济回报的沮丧挫败。

更何况是其他看起来没有他这样有天赋的创作者呢?

有天跟朋友吃午饭,聊到写作的天赋。

我说,我已经不相信所谓的写作天赋,真正的天才能有几个,但是写得好的作家很多。

在我看来,写得好是靠不停地写,一篇文章接着一篇文章,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一本书接着一本书写下去,写出来的。

朋友说,其实能有写的冲动,就已经是一种天赋了。

深以为然。

Larson在八年之后,在业内第一次演出了他的音乐剧,虽然好评如潮,但然后呢?

资深剧作家告诉他,由于制作人只关心能否获得回报,这部剧还没法在百老汇上演。

Larson问她,那我现在需要怎么做?

资深剧作家告诉他:“剧作家的生涯就是连续不断地写作,亲爱的。

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作为在这行打滚多年的人,让我给你一个忠告吧,下一步剧尝试写你了解的事。

快动笔吧。

吃完午饭走回去的路上,听到周轶君在一期节目里说,天分不是一干这件事就能干好,而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感到极大的愉悦,是你真的喜欢做这件事。

顶尖的尖子能有几个,背后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一辈子找到一件真正喜欢的,做了一件爱做的事,不感到空虚,就很幸运了。

而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也提供了更丰富的注脚。

有个虽然不再摘金但依然受人瞩目的身影——曾经的梦之队跳水成员郭晶晶——又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一次她的身份是跳水项目的裁判长。

作为一颗曾经如此耀眼,获得77枚金牌的星星,大概所有人都断定她具有跳水天赋吧。

但只有仔细了解过她的跳水生涯才会知道,她的摘金之路充满坎坷。

在郭晶晶之前,有初代跳水皇后高敏,紧接着是天才少年伏明霞,充满了梦一般的天才叙事。

而接班人郭晶晶在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候,就紧张得忘记了转体动作;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郭晶晶与复出的伏明霞在双人3米跳板项目上,也因为两人配合失误而错失金牌。

很长一段时间里,郭晶晶都笼罩在前人的天才叙事之下,争议不断。

对于很多奥运冠军,大众的第一反应都是他们极具天赋,他们很擅长做这件事。

但往背后挖掘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才会发现他们也经历过很多的挫败、痛苦、伤病。

比如非常受人瞩目的“微笑剑后”江旻憓,大家看到的是她的果决、笑容、光芒。

但在赛后的采访中,她喜极而泣说:“我终于没有再输了!

次次都输,这次终于赢了。

”业外人这才知道,她在东京奥运会止步八强之后,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谷期,经历过很多次的“失败”。

Zhiqi说,热爱固然珍贵,但没有通过刻苦努力验证的热爱是否只是一时兴起?

那场直播之后,我依然在思考这个问题,对热爱、努力、天赋、擅长、成就之间是什么关系。

没有为热爱努力,承受其中包含的痛苦、挫败、孤独,算得上真正的热爱吗?

只有一做就能做好,才是擅长、有天赋吗?

擅长把一件不喜欢的事做好是幸运还是束缚?

看完《倒数时刻》之后,我心里的答案逐渐变得清晰。

最近读完了安妮·埃尔诺的《写作是一把刀》,她在访谈中提到,她最开始的作品投稿,也被出版社拒稿了十几次

 9 ) 如此好哭的传记电影,我总结了10句经典台词

老实说我没有想到这部传记电影会如此好哭。

Jonathan Larson以Rent一剧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四座托尼奖,六项戏剧协会奖,纽约剧评家组织奖的最佳音乐剧奖,纽约外剧评人奖以及三座Obies奖。

但戏剧的是Jonathan Larson并没有见证这些空前的成功与荣誉,他在Rent公映前一天意外去世。

电影展现的是他一生中前两部重要的剧作:Superbia《傲慢》和Tick, Tick, Boom! 《倒数时刻》。

故事聚焦在他在成名之前,好友转行到高薪的广告行业,女友退而求其次到二三线城市当舞蹈老师,只有不愿向现实低头的Jonathan在穷困潦倒中的焦虑、挣扎,他用对爱人、友人的极度"自私"换取对音乐、艺术的极度"忠诚"。

30岁将至,对比别的成功艺术家,他给自己设了倒计时,滴答滴答流逝的不只是时钟,还有他炽热的才华和自我较劲的魄力——1 ...Lately I've Been Hearing This Sound Everywhere I Go. Like A Tick, Tick, Tick."

最近我一直听到这个声音,无论我去哪都能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Larson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Tick, Tick,Boom! 开篇介绍他一直听到的滴答声,正是他对30岁还未成功的焦灼不安的具象描绘。

看看他都对标了哪些成功艺术家——

Stephen Joshua Sondheim 斯蒂芬.乔舒亚.桑德海姆(1930年3月22日-2021年11月26日),美国音乐剧词曲作者、电影配乐家,被誉为概念音乐剧鼻祖。

代表作West Side STory《西区故事》上演时仅27岁。

Paul McCartney 保罗·麦卡特尼,1942年6月18日出生于英国英格兰默西赛德郡利物浦,英国男歌手、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前披头士、羽翼乐队成员。

John Winston Lennon 约翰·温斯顿·列侬 (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于英国利物浦,英国男歌手,音乐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摇滚乐队Beatles"披头士"成员。

1970年披头士乐队发行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顺其自然》时,二人一个28岁,一个刚好30岁。

这大抵就是天才间的自我内卷吧~2 "And In Eight Days, My Youth Will Be Over Forever. And What Exactly Do I Have To Show For Myself?"再过八天,我的青春将一去不复返。

而我能拿什么来展示自己的成就呢?

距离生日只有八天,距离"三十岁成功必须成功"的目标仅剩八天,背水一战的Larson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耗时八年创作的Superbia《傲慢》上。

3 "...You Get To A Certain Age, And You Stop Being A Writer Who Waits Tables, And You Become A Waiter With A Hobby."到了一定年龄,你就不再是端着餐盘的作家,你变成了一个有爱好的服务员。

在Larson看来,如果到30岁事业上还一事无成,就不好意思再说自己是兼职服务生作家,只能自嘲是有着写作爱好的服务员了。

4 Are You Letting Yourself Be Led By Fear Or By Love?"你是被恐惧牵着走,还是被爱引导着?

看到Larson几乎逼疯自己的状态,好友Michael一语点醒梦中人,你究竟是因为恐惧还是热爱在坚持呢?

这句话也被记在了Larson的素材本上,天才也是靠点滴积累成就的。

5 What Is The Point Of Money, If You're Not Going To Spend It On The People That You Love?"钱不能用在心爱的人身上,赚来又有何意义?

如果说Larson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王子,Michael就是偶尔拉他向人间靠拢的伙伴。

电费都交不上了Larson还在积极筹备party,并振振有词赚钱就是要为心爱的人花啊,我就是这么爱你们。

6 "You Just Keep Throwing Them Against The Wall, Hoping Against Hope That Eventually Something Sticks."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Superbia试映反响热烈,所有人都在夸赞Larson的才华却没有一人愿意投资。

Rola告诉他"你开始写下一部剧,写完了再写一部,剧作家的生涯就是不断地写作。

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写就写,但为什么要把剧作"扔到墙上"呢?

throw sth against the wall and see if it sticks 这句俗语原本是用来检验意大利面的一个古老的方法,把一根面条扔在冰箱上,如果它粘住了就可以从沸水里捞出来了。

这个比喻最开始是作为一个检验,看某事知否已经完成或者准备好。

后来表示一个检验看哪种方式比较有效。

最后Rola还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建议,鼓励Larson写自己了解的东西,于是我们看到了Tick, Tick, Boom!7 "I Think This Is A Musical That Knows Exactly What It Is."我认为这是个主题明确的音乐剧

Larson对标的偶像Stephen Sondheim给了他足够的肯定,"First rate lyric and tune." (一流的歌词和曲调)五个字足以让他再坚持两年。

8 "I'm Sorry For Enjoying My Life While I Still Have Time."很抱歉我趁自己还没死想好好享受人生

一个是光有掌声却穷困潦倒的倒霉蛋,一个是放弃了舞台过上优渥生活的病人。

两人在街上的争吵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Michael气到踮脚的这一段排比句非常有气势也非常令人心酸:I'm sorry for getting a nice car, Jon.I'm sorry for moving into an appartment with central heatin.I'm sorry for enjoying my life while I still have time.我们允许天才为了理想放弃面包,也要包容稍显平庸的人选择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9 "It Changed The Definition Of What A Musical Could Be."它(《吉屋出租》)改变了音乐剧的定义。

Susan最后的叙述中,提到Rent重新定义了音乐剧。

Larson用自己非凡炽热的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赢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改变了世俗看待艺术的眼光。

只是遗憾他自己无法看到这一切了。

10 "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是恐惧还是爱,宝贝,别说出答案,行动远胜于言语。

最后这首Louder Than Words是本片我最爱的歌曲,高度概括了Larson对待艺术的忠贞与热烈,又燃又感动。

平庸如我,在天才的故事里感受他的自信张扬与迷茫无助的,也获得了莫名的安慰和力量。

 10 ) 翻译一下关于superbia的背景

以下翻译自Wiki of Jonathan Larson:1983年,Larson准备将奥威尔的《1984》改编成一部剧,并赶在1984年制作完成,但奥威尔拒绝给出改编授权。

所以Larson把原本为1984写的一些东西改写成基于未来世界设定的一部新剧,也就是《傲慢(superbia)》。

superbia几经修改。

故事设定在2064年,在最初的几版,主人公Josh Out是外城(OUTLAND)的一员。

在外城,所有人一出生就被抹去情感,但Josh的情感却在阴差阳错下被保留了下来。

他成长为发明家,穷其一生寻找唤醒家庭、唤醒整个外城社会情感的方法。

一天,Josh发现了一个音乐盒(Music Box,划重点),可以帮助外城人找回丢失的情感。

在内城(INCITY)住着内城人,他们都是精英名流,每天拍着有脚本的生活真人秀,做成娱乐节目展示给外城人。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同龄的内城女孩Elizabeth In,说服他把音乐盒的力量传播出去。

在内城,为了完成使命,Josh需要抵抗各种名利的诱惑。

终版的剧本更加阴暗,Larson对情感的力量、人类对现代科技的依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一版里,Josh和Elizabeth一开始就已结为夫妻,而且他们都是外城人。

Elizabeth和其他外城人一样,对现代科技成瘾,而且没有真正的爱的能力。

故事开端,Josh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开了Elizabeth,而Elizabeth从对科技的沉迷之中清醒过来,去追随Josh。

-分割线-正如电影中所讲,虽然superbia获得赏识,却没真正成功商演。

电影中有两首歌出自superbia:Come to Your Senses和Sextet Montage.两首歌都提到了music box。

看完上述简介,再去听一遍歌词,相信大家会对这两首歌有更深的理解😃

《倒数时刻》短评

艺术门类大融合的流媒体年代,更能看出各门艺术类型独立存在的意义。某种跨界的“壁”,不是调试视听语言、精简叙事节奏就能轻松突破的——更何况,如这般自信的“创作者”所钟爱的,就是用所谓原汁原味的懒惰挑战双边的水准。

7分钟前
  • Lynchman
  • 较差

可能是这类故事我真的看太多了,不管有多喜欢seasons of love,对这部的感受也只是一般【当然有的歌还是不错的】

12分钟前
  • 口袋_肥力士
  • 还行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普通人最怕那些让人看不懂的高于生活。导演把电影分成三个维度表达,生活表达灵感来源,舞台剧表达高于生活的展示,坐在台上的娓娓道来恰如其分的把两部分缝到一起,即超越了舞台剧的限制,又增加了电影的表达边界。咖啡馆一幕把电影布景推开变成舞台剧,处处皆有此种别样风情。最喜欢的一幕是no more,配合现代舞编排,那真的是我们第一次拥有独立生活空间的欢欣雀跃。很多生活灵感的记录,让我想起冬天我的厨房,阳光撒下,我特别想这样歌舞起来,它接近人的本能。最可贵的是它又兼有讽刺跟幽默,panel一幕那位口吐芬芳半句不离音乐理论跟分类的乐评人,几乎是豆瓣评论家们了,即幽默风趣又让人感慨,为什么乐评人就要理论向呢。整部电影着重表达生活灵感,就是告诉大家艺术之美,处处皆是生活的点滴。

17分钟前
  • 姜小白
  • 力荐

有时候觉得电影评论真是残酷,明明是真事但放到电影维度就是稀烂,也跟导演选取桥段有关吧。精彩之处在于用三空间连一个唱段,典型就是与好友离别那段。其实除了最后一首,所有歌我都喜欢,尤其女友吵架的那段声情并茂

21分钟前
  • 半弦月
  • 较差

最好玩的是那段去广告公司做研究小组赚外快。-I don’t understand how u can take any of this seriously. -because they pay me. -money isn’t everything. -Well it doesn’t hurt. -are u sure about that?

22分钟前
  • 东林君
  • 还行

看着卡菲就出戏,还以为蜘蛛侠去跳百老汇。和波西米亚狂想曲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23分钟前
  • thierry chen
  • 很差

关于创作焦虑的部分还是拍的挺准的,但整体还是太平庸了。最大问题是没有拍出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和独特魅力,反而拍的更像一个纯虚构的励志故事,这是最大的遗憾。

26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其中辛酸,也许身为创作者更感同身受吧,想起自己三十岁前焦虑到离职去写自己的作品,以及现在,废了三年心血的作品还在漫漫无期的打磨中,早已明白了要不停地写下去写下去,已经开始了下一部和再下一部的构思,但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像曾经一样孤注一掷,必须向现实妥协养活自己。tick tick boom,就是创作者的那份对流逝时间的恐惧和燃尽自身追求一刻灿烂的创作热情吧。

29分钟前
  • Luinrandr老刚
  • 力荐

我不算真正了解故事的背景,但是不管你是不是musical fans你都会在这个故事里找到打动你的一个点,无论是是坚持是恋爱是失望还是希望。我哭了大概五次,sunday那里百老汇蟠桃宴式的致敬,试唱会还有swimming都非常动人,难得每首曲子都倾注了真心和热情,太好听了。另外加菲真的太优秀。Thanks for all。

31分钟前
  • 冥王星的灯笼裤
  • 力荐

受不了打鸡血的男主从头至尾的亢奋劲,浮躁的表演让一首连着一首的励志MV变成了的浅薄的鸡汤集。 8.2/5.19万 短评1.94万 %75/20/5 【IMDb7.5/9.4万,全球票房11.27万美元】

32分钟前
  • 安心
  • 较差

不是我的菜,跟la la land比不是一个量级的。歌很一般,没啥记忆点,调度也没亮点,林的《汉密尔顿》我就不感冒,这部也一样。

33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较差

太喜欢了,超好看的!电影还是比较舞台风,但对于一个宽街迷妹,处处都能看出各种彩蛋,我在电影院里从头到尾都超激动。Jonathan Larson的歌确实是好好听!加菲展现出了不为人知的一面,唱歌超棒,还是自弹自唱,采访里一直说到他开拍前不会唱歌不会弹琴,但从电影的效果来看,他的唱跳表演都被林聚聚调教得非常好,非常具有舞台感!当年我没看成AIA,加菲什么时候再回宽街啊,不一定要演话剧,音乐剧绝对可以啊!加菲明年男主必须要提名,我希望他拿奖!我家Ben出场不多,但非常可爱,竟然都没让他开口唱歌,好歹也让他唱两句呗!林聚聚首次执导还是可以的,剧情流畅,节奏很好,唱歌和文戏转换我觉得都很自然!还有不愧是林聚聚,整个宽街的人都被他请来客串,我就在那数星星!

38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力荐

歌曲打动不了俺。

42分钟前
  • 雨中散步
  • 还行

音量逐渐推高,情绪越来越浓,唱的是生活的琐碎,歌的是生命的长度。每一个音符都在细数时间,每一个音调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不论朋友、爱人,失落、迷惘,都是灵感的来源,让自己疯魔,铸就为一个艺术家。当最后来了一个call back,结合到真实的人物,一阵眼泪感叹世事无常。

47分钟前
  • 倚风帘
  • 力荐

音乐剧的流畅被碎片化的倒叙打乱 感觉既享受不到叙事的节奏也享受不到音乐的快乐

48分钟前
  • YiQiao
  • 较差

选几个喜闻乐见的热门议题+几首好听的歌,很生硬,很无聊,有种《娱乐无极限X音乐不断》的感觉。

53分钟前
  • 哪吒男
  • 较差

原来是吉屋出租composer原型又丧又燃怀念他们一起长大,儿时的下午最美好

55分钟前
  • Pauline
  • 还行

怎么会如此肤浅老套

59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较差

哭死了,加菲真的是好演员

1小时前
  • Xaviera
  • 推荐

是一部让人时刻保持热泪盈眶的音乐传记片,用音乐剧讲音乐剧作家乔纳森·拉森30岁前倒数一个星期,有困厄中的真诚,有挣扎里的决绝,有在现实的错愕和梦想的触不可及之间摇摆不定的真实,还有源于生活碎片的情绪堆叠出的强大感染力,无论哪种程度都令人动容。LMM在保留自身音乐剧风格的同时,也能看出视听上借鉴了鲍勃·福斯,将音乐蒙太奇运用得尤为出色,尤其是中段那首I feel bad That you feel bad,配合着拉森与女友矛盾爆发的情节,是我心目中的MVP最佳段落。加菲的表演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真诚力量,他的那双大眼睛总是饱含热泪,虽然唱功不如专业歌手,但这种扑面而来的真诚太容易引起共鸣了。

1小时前
  • Anim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