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
Морфий,Morfiy,Morphine
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主演:Leonid Bichevin,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安德烈·帕宁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08
简介:《吗啡》以布尔加科夫的同名日记体小说为蓝本,同时将布氏早期行医题材的多篇短篇小说糅合于其中以丰富细节内容,色彩与配乐相得益彰地展现出了布尔加科夫式的尖锐与冷冽风格。 影片发生年代位于20世纪早期,年轻的俄国医生米哈伊尔·波利亚科夫来到偏远乡村的一家小诊所,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他小有经验,他工作努力并赢得同事的认同。一..详细 >
加半颗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治病救人者的陷落~
场景冷酷,节奏利落。青年医生以吗啡疗痛,如饮鸩止渴,清醒里的沦陷,终将毁灭,结尾在默片欢笑中的自杀,冷静而震撼。故事背景选取俄国二月革命时期,政治隐喻明显。冰冻的俄罗斯大地,社会百病丛生,革命的暴力来拯救民族之病,如吗啡一般,看似解决问题,实则毒瘾愈深,滑向深渊。
在字幕很烂的情况下我依然被这个故事震撼了。医生做手术前先闷一口伏特加,不愧是你,俄罗斯。
难受,垂头丧气,又不知如何是好。烟草,伏特加,吗啡。白喉,手术刀,医生。上校的遗孀,地主的女儿,护士安娜。一个好人救了病人,一个好人开始病了,一个病人治愈病人,最后,病人们都死了。1917年,离今天,其实不远。楼下核酸检测与集中隔离开始了,病人们也该下楼了。一定要活着,而且,一定要好好活着。我们对一切,对世界、对历史、对国家,都那么的无力。不如将这力量赋予自己的生命,人类在一场场疾病中被毁灭,存活下来的人,就更不该忘却,就更应该勇敢。
这种段落处理果然如同名家的短篇小说合集一样,有时让人意犹未尽,有时也让观众短暂休息。这电影全篇带有着沙俄时期文学作品的那种阴郁,虽不知配乐来自于什么时候,但也加深这种感觉。
将他一个医生慢慢吗啡上瘾最后死了,看不出有舍感想,记流水账
补巴拉巴诺夫名作。开场雪车调度嗲。章节切分总超出该情节一部分。欢快小调贯彻始终,阅读乐趣+黑色幽默一路并进,直到电影中的电影院哄堂大笑。白喉废奴,截肢贵族,方兴未艾的革命乱浪则似尚未被研究出结构式的morphine,一浪更比一浪凶。
吗啡不是解药,革命也不是。
为什么我看这电影就想起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吗啡烟熏妆
编剧一般 不过当年的风貌看着也挺有意思的
像在看小说,结局设计得很讽刺。
俄国以外的人看这部电影会有距离
冰天雪地,电影里就没有出现一天阳光明媚的日子。
电影好看到觉得只拥有电影只有电影的陪伴都可以很好很平静很放松很充实的度过以后的很多日子!导演是调度高手,内容丰富,要啥有啥,演员们全体都特别棒!可爱的俄罗斯!可怕的十月geming!乌拉~~~
影片从非常刁钻的角度去展现俄国两次革命 放弃正面描摹 从远离政治漩涡的西伯利亚小镇入手 沿着缺席抵达在场 故事作为一种符号其能指被赋予了深层的所指内涵 年轻医生在闭塞小镇成了执掌民众生杀大权的沙皇 同时指代着俄国最高政权的拥有者 而吗啡则是权力的象征 医生自毁预言苏联解体 同时对电影自反
布尔加科夫是个牛逼哄哄的人
感觉巴导每部片都值得三刷。
一般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