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依之地

Nomadland,浪迹天地(港),游牧人生(台),游牧之地

主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大卫·斯特雷泽恩,德里克·贾尼斯,泰·斯特雷泽恩,卡特·克利福德,彼得·斯皮尔斯,盖伊·德福雷斯特,帕特里夏·格里尔,琳达·梅,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无依之地》剧照

无依之地 剧照 NO.1无依之地 剧照 NO.2无依之地 剧照 NO.3无依之地 剧照 NO.4无依之地 剧照 NO.5无依之地 剧照 NO.6无依之地 剧照 NO.13无依之地 剧照 NO.14无依之地 剧照 NO.15无依之地 剧照 NO.16无依之地 剧照 NO.17无依之地 剧照 NO.18无依之地 剧照 NO.19无依之地 剧照 NO.20

《无依之地》剧情介绍

无依之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8年金融危机下,美国内华达州昂皮尔小镇的重要经济支柱石膏厂倒闭,人去镇空,这里的邮政编码也被取消。丈夫去世后,几乎在在昂皮尔小镇度过了一生的弗恩(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无力独撑生活。为了将生活成本压到最低,她将简陋的家当搬上了改装后的厢式货车,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西行的公路生活。她在亚马逊流水线上、在游乐园的咖啡厅里、在国家森林公园做临时工。一路上,她和许多厢式货车寄居者相遇、相识,彼此帮助,并缔结了友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幸福银魂荆棘流氓篇玩命毒师盛装我只要我们在一起其他人春来定风波冒名顶替最佳男友进化论超人前传第六季Plage:有隐情的人齐聚的合租屋许你春风野马负负得正带我回家时空线索欢喜一家人·人生小事构筑不要离开我你在找我吗?拾荒少年战国无双招待关键协议蝙蝠侠之子银河守卫队装刀凯第二季海的钥匙猫眼神探之红莲姐姐的妄想日记OVA3汉阳造

《无依之地》长篇影评

 1 ) 未知的旅程,不变的终点

备受瞩目的赵婷导演的第三部剧情长片《无依之地》如约在今秋的各大电影节亮相了,在纽约电影节上展映之前,它早已一鼓作气拿下了威尼斯金狮和多伦多的人民选择奖,成为多少有些星光黯淡的2020年电影季最闪耀的那颗星。

然而,熟悉这位导演或者看过她上一部作品《骑士》的观众应该知道,《无依之地》和往年在此时“领跑”的影片(比如《罗马》《三块广告牌》等等)都不一样。

作为独立电影,它在气质上无疑要低调许多,话题性、野心或者鲜明的执导风格都不是贴在它身上的标签。

所以对于那些不做足准备、打算把这部电影当成通常意义上的“爆款”来看待的观众来说,《无依之地》很可能不会超出他们的期待。

我自己是通过上一部《骑士》认识这位美国女导演的,之所以强调美国,是因为除了国籍身份,赵婷的电影与中国一点边都沾不上,而任何想要通过“东方”美学去解构她作品的尝试都是相当荒唐的。

不管是《骑士》还是《无依之地》,它们本质上都是十分“美国”。

对边缘人的关注,纪录片质感的影像,内敛克制的情绪,淡化的情节,从每一个角度看它都是血统非常纯正的美国独立电影。

而在赵婷身上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她对素材的捕捉能力和细腻的感受力,以及在冰冷的现实与影像的诗意之间取得的恰到好处的平衡。

与《骑士》全程聚焦在由布雷迪所饰演的自己的身上相比,《无依之地》则更“有章可循”。

电影以杰西卡·布鲁德的同名纪实作品为蓝本,讲述了由于经济萧条而失去家园的女主人公Fern历时一整年的游民(Nomad)经历。

首尾呼应,三处自然风景的转场,片尾的主题升华,这些十分工整的手法应与电影的文学底板有很大关系。

由此一来,《骑士》中走进一个人物内心深处挣扎的“血肉感”被冲淡,故事张力和共情也不再那么强烈,取而代之的是文本层面的层次,主题的深入,和视野的不断拓展。

看完全片,让人陷入回想的可能不是影像和人物身上的悲凉,而是这悲凉背后固执而坚硬的力量。

纪录风格更显著的《骑士》是柔软的,动情的,而《无依之地》则更空旷,更深沉。

科恩嫂极其沉稳的表演为影片注入了丰沛的情感,上述影片结构上的“僵硬”,正是通过其精湛的演出变得柔和与圆润起来。

电影其实不太着眼于Fern的遭遇本身,而是重在讲述她与其他游民之间的关系,和她与土地自然之间的关系。

某种程度上她也和我们一样,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逐步认知Nomad这一群体的。

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联结闪烁着温柔的光辉。

Fern与Linda May的友谊,他们之间的互相扶持,与Swankie的交心,听她想象死亡和生命尽头的样子,和Dave一家人的相遇,既亲密又保持着距离,可以说《无依之地》正是借围绕在女主角周围的每一个“可依之人”层层展开的。

他们各自生命轨迹里的孤独与勇敢,经过这些短暂而温暖的相伴而变得格外特别和富含力量。

这部电影也不动声色地带我们走进了美国不为人知的一面,《骑士》中遭遇重伤的布雷迪,最后在大超市里做着收银员的工作,明晃晃的白灯光下,他略显生涩的操作让人心生伤感。

这部电影里场景则换在亚马逊的仓库,讲的还是同样的故事。

在这个精密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深处,有太多像布雷迪和Fern一样我们根本看不见脸庞的普通人,维持着它的运行,而这些人寻常的表情里又藏着怎样的羁绊和秘密,就更不为人所知了。

有趣的是,《骑士》和《无依之地》都花了很多笔墨去描写自然,并经常把角色置身于宽广的天地间,但在这份气度和无言背后,电影归根结底说的还是这些人与国家之间的距离。

在布雷迪破碎的“骑士梦”里,在Fern不曾停歇的游民路上,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个国家冰冷的模样。

关于游民为什么选择一直“在路上”,是这部依然遵从着纪录初心的剧情片表意的核心,而这也是在拍摄了《骑士》之后,以Docufiction出家的赵婷导演对拓展其电影叙事边界的有力尝试。

在前作中,布雷迪的经历本身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不夸张地说,只要摄影机架在他面前的时间足够长,我们就不难读到一个异常鲜活而立体的人物。

与之相比,《无依之地》则更依赖素材的编织和情绪的递进,而这部电影也成功做到了在纪录一类特殊人群生活的基础上实现了更深层的有关生命的思考。

实际上从影片的前半段开始,我们不难发现导演有意识地在角色对话中强调游民们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表达,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一开始都是“被迫”上路,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某种笃定的信念,强大的自我认知,和回望过往时的温柔姿态。

紧接着是Swankie一段非常优美的关于死亡的独白,“如果能在我闭上眼之前看到燕子环绕,那也就此生无憾了。

”这样富含诗意的语句,并不仅仅是在大自然中触景生情这么简单。

影片结尾Fern和Bob Wells的短暂对话,以彼此做参照,再度审视自己的一生和其中经历的失去与坚持,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在路上”背后更深刻的意义,它既是生的延续,也是对死亡的超越。

生活的打击并不等同于生命的虚度,在一幅“满眼尽是边缘人”的图景里,我们看不到懦弱、崩溃和受欺压这些“苦情戏码”,有的只是极其清醒的自知,和对彼此最具诚意的敬重。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依之地》实现了对的《骑士》的超越,或许布雷迪身上还未发生的故事被提前写到了《无依之地》中每一个人的人生选择里。

作为观众,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从对他者故事的“观看”转变为与影像中的角色保持一种“互不打扰”的平行状态。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那么独特,作为讲述者有时需要做的仅仅是平等相待而已。

这部“目的性”并不十分强烈的《无依之地》做到了这一点,以职业演员的身份介入到真实游民生活里的科恩嫂也做到了这一点。

面对这些我们此时此刻还疏于感受的生命体验,诗意和浪漫固然是轻浮的字眼,但轻易用残酷和冰冷去注解它们又会是对这部电影最大的不敬。

 2 ) 平庸的自赏

无聊的困难的观影体验。

108分钟感觉过去了四个小时。

首先大量的配乐喧宾夺主又自作多情。

一部分影象很美,或者只是风光的美,但不喜欢这种全篇悲戚的色调,大部分是“有密度”(傍晚或凌晨或阴天或阴郁的房车与室内)的天光,缺失的阳光或直射光只能让观众意识到由于这种主观的选择性影调导致的不真实感与虚假感,这种过于主观的引导反而让影片的真实感与共情感大打折扣。

另外车在路上、人物漫步于荒野的“自赏”镜头过多,这种毫不克制的抒情反而导致观众的逆反,它们让原本现实意味浓厚的影片远离现实。

失败的配乐+单拎出来节奏不错却与配乐和叙事为互相削弱力量的剪辑+自赏的影调,除了最后“圣诞”老头说的那句感人的话(也因全片对文本的有意回避而显得有说教感)。

其他一切都是个人比较讨厌反感的模式,那种无趣的孤芳自赏让人感到肉麻,演员成了雕琢后的木偶,毫无活力,毫无趣味。

泛滥的抒情让影片文本流于表面与时尚,想到那些所谓的诗意电影,无聊且平庸。

 3 ) How many times I’ve saved myself

#DVD 感觉影片是一部奥得赛式的“归家之旅”作品,以公路片的形式把爱与家这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在最后演绎了那心中的平静。

影片的风格,叙事的节奏和女主的演绎都非常好。

现实主义风格结合马力克式的诗意呈现出一种非常细腻的质感。

画面把影片想给出的答案做了一个比较好的诠释,非常喜欢电影中的很多小细节。

开场的圣诞颂歌“What Child is This”和体育用品商店播放的“White Christmas” 都点名了时间,而前者的内容还有自我救赎的意思。

同事Angela身上的The Smith的歌词纹身也非常有意思,《Rubber Ring》有拯救的含义,就如同溺水的人遇到一个轮胎圈,它带着生的希望,非常巧的是昨天刚跟许久未见的友邻在《奥赛罗》的放映厅偶遇,她说是被The Smith的专辑《This Charming Man》的封面吸引来看《奥赛罗》的,随后我俩还对他们所有的封面进行了一顿搜索,也刚好查了一下The Smith个乐队!

商店里小女孩所说麦克白的台词则是麦克白哀悼他妻子死后空虚的生活,对照了女主失去丈夫这唯一的亲人后正处于这“无家”和“处处为家”的虚无中,此时会想起同事的另一个纹身也对此有呼应,《Home is a question mark》的歌词Home is it just a word? or is it something you carry within you? 这是一个疑问,”How many times I’ve saved myself“ 仿佛是奥德赛之旅中她找寻到的答案。

视觉上,镜头还是中规中矩的叙事中近景镜头居多,还有很多大远景对于环境与女主关系的呈现,而特写镜头多用于呈现女主相对压抑的状态,几场手持对照的都是面临一些可能改变的不安。

昏暗的房车内的小设计都在提醒那周围一直存在的爱。

大量的自然空镜结合着舒缓的配乐还是给了这稍显压抑的故事一个明确的目标。

影片整体偏冷的调色也让少数几次暖色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房车还是火堆旁亦或者是Dave的家中。

最喜欢的镜头是女主走在回家路上时那个背影的低位跟镜头。

听觉上,片中的配乐主要是钢琴曲,也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笔,算是女主自己世界中的乐曲,即使现场收音的音乐都会进行混音处理,造成两种乐曲同时响起,而钢琴曲在其中仍然作为主要呈现的部分。

另一处是在接近结尾处Dave家中的钢琴曲,即使是那么温馨,始终是别人的曲子,而结尾处内心的钢琴曲再次响起时似乎也是她坚定信念一直走下去的证明。

有场戏不太喜欢,借钱时面对家人的进攻性可以理解类似于敏感神经被触碰的反射,弧线上看也还行,但故事内容上看还是拧巴。

 4 ) 样本

其实中国不乏无依之地里游牧民族似的群体,比如三和大神,或是流浪到鹤岗的李海。

这些都是高度发达资本主义世界中被流放的群体。

就像无依之地里的主角一样,忽而在巨型的亚马逊工厂打零工,忽而又被放逐到边缘凄凉之地,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失去温情的小镇家乡,还是因为地产金融化,资本主义日益恶劣的劳动派遣变得无家可归,其坚硬的生活细节恰好和这个时代主流而庸俗的,高度虚伪景观化内卷化的中产阶级生活相左。

我觉得这样的群体,他们的叙事是最能戳穿时代谎言有利的样本,可惜的是在这块地上,我们不能讲述。

也许三和大神与本片可以看做一种全球化前奏的解体样本。

 5 ) 轮上游牧族

这个片的中文译名是一个完全的disaster, 似乎要给你一种“这个片要批判美国资产阶级吸血了“或者“被社会排挤的穷困的人民生活“,不不不这些你都不会看到,那不是这个片要讲的东西。

事实上这是一个文艺片,讲的是生命与消亡,爱与平和。

然后它用的形式很美国,很多细节也很美国,如果你看不懂觉得很无聊,那就对了,这个片是拍给美国人看的,是一部披着商业片外皮的文艺片,对外国人来说不应该好看,也许加拿大人除外。

片子的开头,是在 Woyming的 Red Desert Rose Campground。

这个宿营地在美国北部最重要的东西向公路I-80边上,亚麻公司在这里设了一个分拣中心,感恩节到元旦期间招聘Amazon CamperForce工作。

工作期间时薪15, 另外亚麻再支付camping site费一个月395(好便宜,可能是冬季的价钱)。

另外这个宿营地有洗衣机烘干机,美国人民都游牧了还要用机器洗衣服烘衣服,环保人士能把美国人轰成渣渣。

之后过了元旦女主工作结束就去了RTR( Rubber Tramp Rendezvous ),这是一个轮上游牧族在沙漠里BLM土地上的每年1月份的大聚会。

聚会的地点前几年是在Quartzsite附近的BLM土地上,但是2020年的因为BLM不允许大规模聚会换到了附近一个县的Fairground.很多与会者反对这个,因为Fairground不能camping.其实RTR在Quartzsite附近举办的原因是同一时间在Quartzsite会举办Quartzsite Tent Show,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RV show, 在会上游牧族也可以投简历找工作。

这就是女主投简历的桥段。

也许是在Tent Show上找到了工作,女主接下来去了南达州的坏地国家公园做了一段时间camp host. 之后遇到了做汉堡的老爷爷。

老爷爷后来被儿子接回家了。

如果你好奇游牧族都能做些什么工作,这个RTR2021的Virtual meet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WEc8QGe1U8 会告诉你很多信息。

感觉女主有点像贾科长《三峡好人》里的赵婷一样,像一根线串起了很多珍珠。

收集石头开车去了阿拉斯加的得癌症的阿姨,度过了精彩的一生,选择在路上消亡。

而游牧了不少年头的翻汉堡老爷爷,选择了回家抱孙子尽享天伦之乐。

在路边喝啤酒的威斯康星青年,到底会经历怎么样的更多的人生?

我们的女主选择了继续在路上。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温情的文艺片。

但是文艺是要有气氛的。

像我看到女主在坏地国家公园里差点迷路那段,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哇这个地方好玩我要去!

但是也有很多人无感,并觉得会迷路有什么好的。

或者是会质疑这样在路上到底有什么好。

There is nothing wrong being a city girl. Stay warm in your cozy apartment and toss a glass of Napa wine, this film is just not for you. 如果你是会围坐在野外的火堆边,为逝去的同类往火里扔一颗石头并觉得这有意义的人,那么这个片子是为你制作的。

 6 ) 人生来孤独,孤独死去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2020年的一切都是魔幻的。

因为疫情原因,北美电影市场折戟,第93届奥斯卡奖也从往年的2月底推迟到了4月底。

更魔幻的是,宋丹丹的闺女赵婷,有可能会凭借《无依之地》拿下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奖。

你没看错,是宋丹丹的闺女。

准确来讲是她的继女,不过赵婷从小就在国外读书,跟和平女士羁绊不深。

今年九月,赵婷凭借《无依之地》在威尼斯拿下金狮奖,这也是历史上第八部由华人导演执导拿下金狮奖的作品。

随后《无依之地》又拿下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人民选择奖”。

这个奖项一贯有奥斯卡风向标之称,因此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对《无依之地》来说,应该不成问题。

如果《无依之地》入围,这也将是自《卧虎藏龙》以来,华人导演首次入围该奖项。

而在制作《无依之地》的同时,赵婷还在制作另外一部世人皆知的大片——《永恒族》。

一边是独立电影,一边是最顶级的商业大片,赵导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本事,也让我想到最近国内影视圈的魔幻事迹。

同样是青年电影人,赵婷的出现可以说是给其他同辈好好上了一课,看看什么叫电影作者、什么叫电影。

主演是凭借《冰血暴》和《三块广告牌》两度摘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科恩嫂。

项目的灵感来源于科恩嫂看过的一本小说——《荒原:在21世纪的美国生存》。

早在2017年多伦多电影节上,科恩嫂看完赵婷导演的《骑士》惊呆了。

《骑士》剧照她认为赵婷在《骑士》里表现出的粗中有细,非常适合翻拍《荒原》这本小说。

于是邀请赵婷来做这部片子的导演。

有趣的是,赵婷既拍独立电影,也拍商业大片,而科恩嫂身处好莱坞名利场的塔尖,拍的片子、说的话、做的事又非常的不好莱坞。

在红毯上要么素颜、要么叼着烟、要么穿着拖鞋,还在颁奖礼上大胆呼吁男女电影人同工同酬两个非典型好莱坞电影人最终呈现出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

《无依之地》讲述的是流浪者们的故事。

美国石膏公司关闭小镇恩派尔的工厂后,当地居民和员工被迫搬迁,原本住在这里的科恩嫂开一辆房车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说是房车,其实只是一辆小小的二手厢车,经过科恩嫂的改造,可以在车内做饭、起居。

其实她大可以申请退休,领退休金过日子。

但她喜欢有工作可做的状态,过不惯靠着养老金过活的闲散日子。

就这样,科恩嫂一边流浪一边工作。

她在亚马逊工厂打工;

在森林公园当管理员;

在餐馆做侍应生……

但居所永远是那辆小小的房车。

也有人问起她是否无家可归,她斩钉截铁地纠正,“我只是无房可归”。

流浪路上,科恩嫂遇见了“流浪者互助会”。

原来,美国有非常多像科恩嫂这样一直在路上的人,他们被称作“现代游牧民”。

他们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摆小摊交换闲置物品、交流学习流浪生活必备技能。

科恩嫂也因此认识了不少同为流浪者的朋友。

他们不会相约而行,但也许会在路上再次相逢,一个老姐妹就曾多次跟科恩嫂偶遇,两人一起打工,一起spa。

也有的人可能一别就是永远,另一个老姐妹因为癌症扩散在流浪的路上离开人世。

相熟的游牧民们还给她举办了非常别具一格的葬礼。

还有一个跟科恩嫂很投缘的大哥,为刚出生的孙子停止了流浪,回到老家。

科恩嫂去大哥家探望,大哥向她表白了心迹,邀请她留下来一起生活。

但科恩嫂拒绝了这份好意,再次上路了。

影片很简单,但有里有面。

最直观的首先是面子。

提起美国西部,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西部片里火红的落日、热情的沙漠还有潇洒的牛仔和佳人。

《无依之地》里的西部则是寂寥荒芜的。

旅程的大多数时间只有科恩嫂一个人。

她一个人顶着凛冽的风去海边散步,海风灌进鼻腔,从耳边呼啸而过。

一个人见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一个人舒展开来,赤裸裸体在无人问津的池子里泡着。

洒脱是真洒脱,但这个得厚码!

纵使过着艰苦的流浪生活,《无依之地》呈现出的画面却让人感觉到平静自由。

再来说里子。

影片结束,片尾缓缓出现两行字:“献给不得不上路的人,我们路上见”。

单片尾这一个“不得不上路”就十分值得玩味。

而影片一开始就明示了必须上路的原因。

工厂关停,居民被迫搬离原本居住的城镇,大时代中的经济问题影响了个人命运,像科恩嫂这样失去爱人和工作的单身女人上路了。

赵婷关注的是社会上的边缘人,有退休、失业之后无法再就业的中老年人,有饱受越战后遗症折磨的老兵。

他们围坐在篝火边,手持镜头扫过每个人的脸,黯淡而不稳固。

他们嘴上说着与自己、与生活和解,表现出的却是疲累和迷茫,短暂地抱团取暖之后,天再次放亮之后,他们又得孤独的上路。

鲜少有人真的关心这些“隐形人”。

他们被迫成为了“本土吉普赛”。

而让他们走上流浪之路的,是血淋淋的现实,是漏洞百出的社保体制。

在“流浪者互助会”的分享中,一个流浪圈大V提到,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被美元和市场“暴政”奴役。

为了稳定的工作、为了房子、为了下一代能更好地进入弱肉强食的丛林,他们疯狂耕耘,内卷不断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出现的流浪者多数是中老年人。

经济衰弱、养老体系出现漏洞的情况下,最先冲击的就是这帮已经被剥削了一辈子的中老年人。

在工厂或是办公室做了一辈子螺丝钉,公司倒闭或退休后,他们很难被再次雇佣做以前同样的工作。

他们也因此失去房子、失去保障,有的则走上流浪之路。

这部电影原著小说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羁旅漂泊之人的真实流浪记,经济大衰退期的深刻反思录。

赵婷本人是政治学出身,后来才又学的电影。

尽管电影话里话外都是对体制对社会的不满,但导演已经进行了去政治化处理。

《无依之地》讲的并非是美国的故事,而是关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想想最近几年在主流电影节广受关注的作品,《何以为家》《小偷家族》《寄生虫》。

一个比一个凄凉,足以反映世界经济形势的惨淡。

不管是哪个国家,人们都在面临着“无依”的境地。

但在“无依”的背后,流浪者们仍有乐观浪漫的一面。

科恩嫂在旅途中逐渐放下对逝去的爱人、消失的小镇的执念。

她不再执着于有形的事物,终于意识到“回忆在,人就在”。

一个老姐妹的梦想是建一栋完全自给自足的房子,把废弃的轮胎、瓶瓶罐罐都利用起来,并且不产生垃圾,也不会污染环境。

更妙的是,老姐妹把这件事看做是在打造艺术品,并且能传给子孙后代。

患癌症去世的老姐妹生前则感慨,虽然混了一辈子就剩下这么一个小车,但她一点也不后悔。

因为她觉得,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而非拥有多少财富。

她这一生见识了无数美好风光,人生已经完整了。

老姐妹的说辞非常像《银翼杀手》里,仿生人临终时著名的遗言。

我一边感叹着这群吉普赛人生命力之顽强,一边不免怀疑,在随时可能断粮的现状前,这到底是真的超脱,还是“无产者”聊以自慰的借口。

电影没给出答案,我想每个观众也有自己的判断。

我知道对于习惯了枪炮轰鸣、英雄呐喊的观众来说,《无依之地》可能太过平淡,吃不下这波安利。

但我依然希望,在用视效大片填补空虚之余,我们能留一点宁静,看看这些痛苦但坚毅的灵魂,也留一份清醒审视自己的内心。

就像那个流浪圈大V所说,他从不道永别,只说路上见。

我也希望能在电影院与这部佳片重逢。

点点在看,一起许个愿,未来能在电影院看到《无依之地》。

最后说一句:赵婷是新的华人导演之光!

毋庸置疑!

别揪着人家国籍不放啦,公开资料显示赵导是实打实的中国公民。

期待她站上奥斯卡领奖台!

今天就聊到这,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阿苏

 7 ) 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

这部影评的标题,我是引用了作家李娟的一句话,她在作品《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里说道:“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

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这部电影的女主,她给我的感觉,就和李娟的外婆一样,都属于吃尽苦头却又看起来满不在乎,她们极少流露深情,但与之接触过的人都会明白,她不是无情的人。

演员本身的个性,其实或多或少也赋予了这个角色一定的特性,再加上之前女主演过电影《三块广告牌》,那个母亲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一看到她,就感觉她特别tough,特别坚韧不拔,她绝对不会对生活妥协,任何困难都无法击垮她。

不过和《三块广告牌》不同的,Fern这个角色的情绪是隐忍克制,极尽收敛的。

Fern这种个性,我非常了解。

因为这种类型人往往比较独立,她总是和人群之间保持着比较疏离的,礼貌的距离。

这种人自立自强,遇到困难会咬着牙硬撑,绝不示弱。

不过越是习惯性隐忍克制的人,其实内心越是柔软,越是深情。

因为她不轻易敞开心扉,一旦她敞开心扉去爱一个人,那一定就是忠贞不渝,用生命去爱的。

所以当她遇到她丈夫的时候,她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毫不犹豫抛下一切,随着丈夫去了荒漠。

我相信每一个遇到真爱的人,都会忍不住想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TA不在了,我该怎么办?

我和老公深夜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做这个思想实验,我忍不住去想,如果我失去了他,我该怎么办?

有一次我越想越心酸,越想越悲凉,竟忍不住哭了起来。

说起来有点好笑,但一旦想到这个世界里没有了他,我到底该如何存活呢?

电影中那个失去儿子的男人鲍勃说了同样的话:“一想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我该如何在没有他的世界里存活呢?

”女主失去丈夫之后,也是一种同样的感受,世界那么大,却感觉无限的苍凉。

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分享人生的人,再也没有人可以一起共进晚餐,一起相拥入眠,一起说说笑笑,那该是多么的寂寞如雪的生活呀。

但抱着他哭完之后,我又擦干眼泪告诉他,如果我真的失去他,我也不会自杀,我还是会活下去,我会带着对他的记忆,在这个世界上,无比孤独地活下去。

我想这就是人生的常态吧,有多少人是心里带着伤痛,依然在继续前行。

每一个流浪在路上的人,大多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心里有一个无法填满的洞。

因为疼痛,所以选择放逐,把自己放逐在路上。

对女主来说,她丈夫死了之后,其实她就不再有家的概念,那个共建家园的另一半提前离开了,那么无论她把自己放逐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对她来说都一样。

最重要的人已经不存在,生活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区别呢?

虽然人人心中都有隐痛,但是这个世界依然是让人留恋的。

除了爱情之外,还有亲情、友情、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散发的善意。

那些社会底层的,支离破碎的人之间产生的友情,更是弥足珍贵。

女主在路上遇到的所有的人,心里都有一段不愿提及的隐痛。

他们在相遇的短暂时间里,努力生活,抱团取暖,尽自己的所能,给对方提供一些温暖和慰藉。

在路上的每一个人,生活都很艰难,几乎都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依然选择相互帮助,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予对方一些善意,让对方不至于在人生的荒原中被冻死。

我想正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温度,让女主觉得这个世界没那么冷漠。

可惜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每一次相遇,就意味着分别。

每次相遇,就像是露营地里点起的明亮篝火,大家围着温暖的火尽情地唱歌跳舞,仿佛这欢愉永远不会结束。

离别的时候,就像那一节节燃尽的木头,只剩下灰烬。

缘分到了,不得不挥挥手,再次上路。

没人能长久地陪在身边。

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再建立亲密的关系,是难上加难。

大多数人都已经有了稳定的社交圈,有了家庭孩子,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宿。

流浪的朋友们,好多又重新找到家园,并且不再流浪。

但女主却没有,中年之后想重新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很难。

更别说再重新寻找一个灵魂伴侣,再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去重新开始,这一切都太难了。

每次有人离开,看上去满不在乎的女主,总会站在原地,远远地看着对方的车驶出视线之外。

她的脸上看似没表情,但我知道,她的心里面一定是恋恋不舍,很伤感很难受的。

在她丈夫去世之后,正是身边的这些朋友给了她那么一点温暖,让她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每一次分离,都可能是永别。

但他们依然抱有期待,期待下一次,他们又能够在路上重逢。

当这颗灵魂无法安放在一个固定的屋檐下的时候,女主把自己的心投放给了整个世界,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永远沉默,却又对所有人敞开怀抱,它可以给所有受伤的人永恒的慰藉。

在电影中,女主遇到一个朋友,她得了癌症,命不久矣,但是她看待死亡的态度很洒脱,她讲了一段话,特别感人。

“今年我就75岁了,我觉得这辈子过得挺不错了,我在到处划皮艇的时候见过很多美好的事物:在爱达荷河边,我见过一家子的麋鹿;在科罗拉多的湖上,一只巨大的白色鹈鹕落在我的皮艇前方;划过一个弯角后,有一块悬崖,我看到上百只燕子停在上面,还有燕子在空中飞舞,因为河水的倒映,看起来就像我也飞起来了。

还有刚刚孵化的雏燕,小小的蛋壳从悬崖落到水面漂浮着,那些白白的蛋壳,简直太美妙了,我觉得我经历得够多了,我的人生已经完整了。

如果就在那一刻死去的话,对我来说,完全没有问题。

她已经看过世界上太多美丽的风景,大自然无比慷慨,给予她宝贵的财富,这一切都让她感觉,这一辈子活得够本了,哪怕死去,也不后悔活过。

一个孤独的人,也许最好的归宿,就是把自己的灵魂放逐给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

当女主独自在路上流浪,她开着车穿越壮丽的自然景观,开车驶过千年树木的空洞,穿过无边无际的原野和荒漠,走在悬崖峭壁上,听着滔天骇浪,感受呼啸的风从脸庞吹过。

她独自一人,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显得如此渺小。

那一刻,我相信她的心中也会感到一阵巨大的平静和安慰。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还有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我想她还是愿意继续前行,她会带着对丈夫的记忆,继续活下去。

那份内心的伤痛也许不会痊愈,但是谁不是心里千疮百孔,脸上依然带着淡然的微笑呢?

那些表面看起来那么毫不在乎的人,绝对不是无情的人呀。

 8 ) 路过

我感觉不到它应该提供的情绪,也没有看到其他更深层的事物存在的关联,我以为它碎片化的影像和平淡的表现方式是一种积累,会在某一时刻爆发,但这一时刻没有出现,它展现出来的一切都裸露原始而且毫无深意,这其实挺让我困惑的——我能因为一部电影缺少更原始的驱动力而指责它吗?

或者说,只呈现影像自身是一种失策或者失责吗?

或许是,或许不是,不论如何,《无依之地》都苍白得可怕,尤其是它试图用滥情的钢琴弦乐和苍凉的自然景观来煽动观众的时候,有什么情绪可以供你煽动呢?

而且那些影像永远不能像《利维坦》里的黑色海水那样,真正成为电影的一部分,它缺少重量,也缺少真实感,太多时候我强烈地感到自己并不在场,只是路过。

我也不喜欢那句“献给所有不得不上路的人”,电影展示出来的一切都在告诉我,导演并没有真正看到那些人的痛苦,反而将其视之为某种救赎。

她非但什么都没有接近,还将她看到的东西自作主张地浪漫化了,这个人简直傲慢得无可救药。

 9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Swankie发来那一段分辨率很糟糕的燕子视频的时候,我差点就哭了。

在还没走上伟光正的法学院道路之前,我念过一个三年的文科学位。

因为是以liberalism出名的学校,这里汇聚了各式各样的人:有一对著名教授夫妻,男的曾是教士,女的曾是修女。

有许许多多的基佬,Les,变性者,各种对身份存疑的人......脱开那个环境,即使是在美国这种五光十色的地方,很多人也会被认为是非主流,但他们真的很妙。

我学校宿舍的第一个室友是个45岁左右的白人女性,花白长发,房间里有一个小小神龛。

她说她从小没有父母,20岁的时候在纽约美林做秘书,很赚了不少钱,但她痛恨那个文化——她曾经被诟病走路的时候腿分得太开,外八字。

“那是因为我跳过芭蕾舞!

”她恨恨地说。

后来她离开了纽约,辗转来到这里念书。

她总是非常穷,几乎从不在外面吃饭,大概做秘书时挣的钱已经差不多都花光了。

她去最便宜的超市,买回来的是临期减价的蔬菜水果和肉,还有fair trade茶叶咖啡。

那些东西当然有很多溢价,但是她并不在乎,就像她从来不在外面吃饭,但如果在外面吃了饭,必须要给25%的小费一样。

曾经我以为美国人都是这样的,后来发现不是,只有有一类的美国人是这样的,比如说电影里的Fern。

Empire小镇彻底失败的底色和失却爱人的痛苦,当然是沉重的。

但对于人生来说,那是一段过往。

以这个角色来说,几乎无法判断如果Empire没有被荒废,失去Bob的Fern会不会走上同样的这条路,或者如果Bob没有去世,他们会不会一起住在van里。

当然这些条件都是既定的:无法回头的过往,失去爱人的痛苦,和贫穷的现实。

但我觉得这些对女主的人生选择来说都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她就会跟Linda May走或者和Dave及他的家人住在一起,尤其前者来说对她几乎是最容易的也付出最少的选择,远远比要和自己的姐姐妥协并回归家庭生活简单容易得多。

这一点是我觉得Nomadland立意最高明的地方。

整个电影充满了哀而不伤的氛围。

增一分则显得煽情,减一分则无法触及人心。

我看完以后甚至并不觉得心情沉重,而是像见了一个老朋友,彼此分享了真实的笑和泪。

非要把这个电影的题目译成《无依之地》,其实是带了某种中产角度去揣测这群人的人生,充满了毫不必要的价值判断。

就像非要把Fern塞去她姐姐的家里一样。

 10 ) 心安理得的孤独,自洽的归宿

在《无依之地》的开头,弗恩开着她的房车,穿过寒冷的内达华公路。

当风吹动窗户时,她对着空旷的道路,独自哼唱着不合时宜的赞美诗。

她的目的地是亚马逊的一个仓库,她将在那里耗费几周的时间,密封包裹以备运送。

这样的工作或许并非天赐之选,但它将帮助她和许多流动的劳动力度过一个艰难的冬季。

“我不是无家可归(homeless),我只是无房可住(houseless)。

”藉由这样的漂泊,《无依之地》似乎试图对“家”这个概念的意义进行沉思:它是否必然存在于一栋建筑中,或者只是一辆车就够了?

安全感和归属感存在的前提,是否注定是亲缘关系?

上述这些东西,在电影的不同时刻,弗恩或许会失去它们。

但也恰恰是这部没有多少情节、也经常没有对话的电影,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同情她,就像她自己也一点不需要同情自己一样。

在一个几乎没有情节负担的故事中,我们跟随着流浪者弗恩,这位60多岁的女人。

弗恩独立、聪明、足智多谋,但也经常难以被理解。

她对她所采取的朴素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依恋,生存技能让她在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保持漂浮,即使现实并不是没有为她提供看似可取的选择。

弗恩在这里不是受害者:她有选择,即便对她而言,没有一个是有吸引力的。

老实说,弗恩并不总是一个容易爱或被爱的人,她与萍水相逢的戴夫以及妹妹多莉的关系就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在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的演绎里,她又是一位迷人的、坚强的女性,你不能不支持她,即使你并不总是理解她的理由。

弗恩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安静,她很少说话,除非她有话要说。

她是工人阶级,偶尔粗鲁地直言不讳,但她也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女人:我们看到她独自在房车里练习长笛,我们也看到她向一个年轻的旅行者背诵了一首记忆中的诗。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用她兼具深度与模糊性的表演暗示:弗恩不断更迭的生活轨迹,既是对某样东西的寻找,也是对其他东西的回避,甚至她自己也不完全确定这两种东西究竟是什么。

导演赵婷善于呈现其镜头构图的抒情美:长时间的拍摄,角色被放在前景中,背景巨大如画的风景使角色相形见绌。

这些镜头有一种明信片般的美感,主题与雄伟绚丽的水彩画相映衬,但从不为了追求特定的视觉效果而美化自然。

这些孤独的道路、崎岖的山脉和岩石沙漠,是游牧民生活的固有部分。

从内华达山脉到南达科他州的荒地,再到亚利桑那州的沙漠,有时弗恩透过车窗看到一头奔跑的野牛,有时她独自一人赤身裸体漂浮在瀑布边的森林泉水中,这些暗示了她从大自然中汲取的力量和独立精神。

然而,叠加在这些难以忘怀的、广袤的自然风貌之上的,是21世纪的资本主义。

对美国中西部风光的欣赏融入了叙事,这种叙事经常将弗恩房车的狭小空间与她车外的开阔空间进行对比。

弗恩的工作场景也经常被从远处拍摄,镜头仿佛在强调它们的非人尺度;但是,无论是电影制作者还是角色,都没有对现代劳动的剥削性质进行任何说教或反诘,这些是留给观众自己去体会的。

弗恩是一个仍在哀痛中的个体,对人与人的关联与互动的渴望,一直干扰着她尝试表现出来的笃定。

她没有被陌生人或认识她的人抛弃——人们主动提出接纳她的意愿,只不过那些从来都不是她想要的。

在游牧者的群体中,人们相互交叉,互相帮助,但从不试图把彼此抓得太紧,她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游牧者群体内部看似疏离却实属珍贵的情谊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地方——老年男女在超越政治陈规的善良梦想中彼此照顾,这份来来往往的友谊不受距离限制。

像弗恩一样,他们中的许多人接近退休年龄,但他们没有努力维持他们曾经拥有的东西,而是削减了他们的欲望需求。

他们是上一次经济衰退的难民,是不断上涨的房价的难民——然而,创作者拒绝把他们仅仅归结为日益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副产品。

透过这些人物,人们能够不带怀旧之情地审视美利坚早期开疆拓土的思路,同时也不需要将我们社会结构中正在被侵蚀或已经失败的部分病理化。

通过必要的人生选择,这一群人已经以过往职业生涯的磨砺换取了一种不稳定且小心翼翼的解放——陌生人在彼此的生活中进进出出,没有障碍:交换香烟、三明治或工具,分享他们过去的创伤,以及在开阔的空间中找寻宁静。

如果说,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支正在消失的美国蓝领社会的挽歌,那么它也是对这个世界上幸存的和正在适应的被遗弃者的个性化赞美。

《无依之地》不仅仅是边缘生活的编年史,它也在向我们展示那些已经远离主流、开拓自己的道路的个体正在如何塑造自己的身份。

电影里的美国广袤而又荒凉,一直延伸到昏暗的地平线。

可是,这部电影向人们展示,在艰难和心痛的同时,这种生活方式也有宁静,甚至是一种欣快——没有房子和财产的负担,人们可以在爱默生和马克·吐温时代的传统中获得光荣而又非常美国化的自由。

我们不一定都能直接感受到弗恩曾有过的挣扎,但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不安和不确定感。

COVID-19揭示了社会中巨大的断层线,以及对于那些身处裂缝边缘的人来说,生活是多么不易。

游牧民的形象似乎是对2020年动荡和焦虑的回答,这些形象包含了最简单事物的许多美好。

游牧群体里都是生活过的人,生活总是会带来一些痛苦,但定义它们的是快乐——自给自足的快乐,凑合着用你所拥有的东西,尽可能以交换来获得你所需要的东西。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小世界,一些人遵循着相同的迁移模式,并相互碰撞。

创作者通常倾向于判断他们的角色:好人在这里,坏人在那里;哪些是主角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影结束时,他们到底应该开心还是难过;他们的宿命是否是注定的……但是,赵婷却以不加评判的方式邀请观众自己决定他们对弗恩生活方式的看法。

弗恩认为她不需要被救赎或拯救,导演也没有按下暂停键试图让我们同情她,与此同时,也从未低估她的孤独和悲伤。

弗恩可能属于这样的一种游牧传统,但仅凭传统无法解释她内心深处的矛盾。

她从柔软温暖的床上退缩,仿佛这些温馨是与自己相当疏远的事情;她渴望孤独,从中感到舒适,然而陌生人的陪伴也同样是重要的。

我们可以像阅读地图一样阅读她的这些人格,它引导我们更加深入内心世界,给模糊的个人历史赋予形状和形式。

弗恩以她笨拙的步态和扭曲、谨慎的微笑,成为她所观察的一切的主人,成为她长途驾车时所看到的田野和山脉的主人,成为她停留片刻的溪流的主人,成为她可能碰巧瞥见的威严的野牛的主人。

什么是家?

她的家就在这条路带她去的任何地方——无房可住,但从不无家可归,即使孤独,但也平心静气、心安理得。

如果你想从生活中获得更多,你必须失去对单调的安全感的偏好,采取一种杂乱无章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你看来首先是疯狂的;但一旦你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你就会看到它的全部意义和难以置信的美丽。

影片最后,当弗恩看着现如今空荡荡的内华达小镇、工厂和她度过大半生的家时,早期场景的两句台词引起共鸣。

一句是她对穿过沙漠到山里的景色的描述:“我们的路上什么也没有。

(There was nothing in our way.)”另一句是她从父亲那里学到的话:“记住的东西就是生命。

(What's remembered lives.)”《无依之地》是一部不张扬的电影,它恰当地展现了曲折、从容不迫的非叙事性层次感,而不是用标准的功架来构建故事。

重要的是,它的许多安静的、看似无关紧要的遭遇和孤独沉思时刻的累积效应,反映出了“局外人”存在于世的独特写照。

如果沉浸在电影时而忧郁、时而明亮的节奏中,你会发现不少的美丽、宁静,这些都很自洽,都很舒适。

《无依之地》短评

3.5,面前旷荡广袤的,不是无依之地,而就是人生啊。核心提取出来也蛮鸡汤的,刚开始还以为是比较严肃的社会议题,后半段一路滑到了“和爱的人总会遇见”这个调性,重回工厂也变成了抒情段落,就还挺奇怪的。可能会朝迈克·李的方向发展?

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当然,很容易指摘说赵婷的改编过于浪漫化,但电影本身并不必然承担社会学责任。就其审美层面而言,这一百分钟的大写意,既一言不发,又滔滔不绝,那些痛苦的难堪的窘迫的屈辱的,被省略也被超越。东坡和佛印,肚里有什么,眼里又有什么?

11分钟前
  • 袁长庚
  • 推荐

真好。另,是不是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

16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可能没认真看吧,完全不知道讲的啥。像访谈一样的伪纪录片。过的生活,感受,结识的人,接触的事物,完全没有同感。老年了无牵挂、老无所依、不得不漂泊,这哪是诗和远方,只是觉得累和折腾。结识新朋友,看美丽的风景,算了吧,累。

18分钟前
  • Inferno
  • 较差

寡淡、松散,文本层面原生性断裂,于是情感也难以嵌入,比凯莉·雷查德的《温蒂和露西》差了太多。赵婷显然用上了《骑士》的经验,所以质感是没问题的,科恩嫂的表演也没问题,我们看到了这个女性的骄傲和敏感;但游牧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深刻影响了故事编排,那些间隔和留白所营造出的疏离感,又被喧宾夺主的配乐破坏,令我始终难以体味这种孤独。在路上的无所依傍或团结互助,不应该囿于景片式的展览。

22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更能理解paco那句“足够关照人 自然会是女权的”

26分钟前
  • K
  • 推荐

不知道这个片在国内能撑多久 很久前我献血时就看过了这个片 觉得还不错 至少这是我的菜 叙事在后端有点散漫 不过音乐和感情真的是一流的

31分钟前
  • 段荆棘同学
  • 推荐

唯美摄影抒情镜头很泰伦斯·马力克!纪实化叙事镜头很贾樟柯!叙事玩不转的导演,就算摄影抒情玩出花来,电影依旧没戏。讲好故事的电影才是主流,说未来能超越安叔的简直是丧心病狂!

33分钟前
  • 海德文
  • 还行

影片基本上就是在营造一个周而复始的圈 主人公的活动轨迹 跟那个戒指一样 是个环形宿命 所以这个片子基本上在呈现不断流转的轨迹化运动 但事实上没有锚定点 如果非要将这种思路作为影片辩护的手段 那么视听上不用那么讲究 搞得跟小青年文艺风格一样算是哪门子事? 如果你把那种跟钢琴伴奏清泉流水一样的剪辑视为小清新的MV影像的延伸 那么跟镜头风格倒是很匹配 两星不能再多了 要学马利克或者学肯洛奇都可以 但得往一种风格上走 不然做出来的都是夹生饭

35分钟前
  • 灰狼
  • 较差

亲人的离去,治愈需要多长时间?“回忆在,人就在。”我相信这句话。从完全接受的那一刻起,不再和情绪做对抗,我知道自己已不再需要被“治愈”。

38分钟前
  • Yuyii
  • 推荐

大了已经不太爱看这种消沉吧啦飘忽不定的片子了,放十年前可能比较喜欢。。想起在美国的自驾旅行,只是每一秒都是开心的

42分钟前
  • Anakin
  • 还行

不太能看下去,没有一个事件是能令人专注的,甚至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来说镜头从来没有认真倾听过它的那些上路人,总是忍不住切到麦克多蒙德。

46分钟前
  • 奥利
  • 较差

第一位中国女导演获金狮大奖。

50分钟前
  • 白话
  • 推荐

说穿了就是火人节的升级版嘛。影片是深度聚焦了一种广受城市中产阶级好评的生活方式。好或者不好另说,是对胃口的,对的是占领审美以及文化中心的城市中层以上的人群的所想所好。精美但是浅显,那种叶公好龙式的凝视与氛围感。

55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略失望 配乐和剪辑一般般 当友人描述曾经在爱达荷看到的景色 刚要眼泛泪光 配乐接着就起了 每次配乐起就像是在说我们要进入人物内心时刻了!要么就是路上经历的混剪 告诉我们她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总之记录式的镜头在这里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反而让剧情部分显得更刻意

60分钟前
  • 泡在茶杯里
  • 还行

上次遇到边看边哭得止不住的片子还是《再生号》,这个年龄看这个片儿真是太代入了,这种穿透胸口的孤独感那么空洞、那么宽大又那么细致入微,就好像影片中提到的星尘一样。似乎无限可能的当代社会,在生存的边缘处却把可能性压缩成了一条线。绝对不是出于贫困、疾病或者任何理由,Fern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非常具体的生活方式的!虽然也有人出于各种境况不得不变成homeless,Fern虽然也有困境,但这种方式是她权衡了所有最后选择的【生活】,如果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原因,就把这个片儿拍小了,所以现在特别精妙。看到燕子的时候简直哭死。

1小时前
  • U 兔
  • 力荐

演员没得说,但好一点的旅行vlog都比赵导会叙事运镜啊……说好了找不到工作,还不断在几份工作中反复跳跃……

1小时前
  • 砹韧
  • 较差

There is no final goodbye. I will see you down the road.

1小时前
  • 文化沙哈拉
  • 还行

毫无诗意

1小时前
  • 河原宏
  • 较差

Amazon 赞助的么?配乐太糊弄了。

1小时前
  • ButcherV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