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广电总局会不会让此片在中国公映,这么好的反日抗日题材是符合当下的环境,可是,借古讽今,表面说日本军国主义罪孽,实则在讽当今的一个大国。
还是日本的创作人细腻……[咖啡] 这部片可以拿到奥斯卡外语片去试试。
苍井优自从扶桑花🌺女孩之后就没有什么大的奖项了。
这次虽说演技基本j合格,但也有和以前雷同的表演痕迹
《间谍之妻》大基调是反战的,但创作者想写的,还是女性在夫权社会里的被动和弱势地位。
女主聪子在妻子和间谍的妻子两种身份之间,其实是没有立场的,她只有对丈夫的爱,这种爱几乎完全等同于顺从。
聪子也不是没自己拿过主意,她告发了丈夫的同党以保护丈夫。
但这一节显得突兀强加,动机上不能自圆其说,结果上也解释不过去 --- 即便同党没有招供,丈夫真能安全逃脱?
他可是战争时期的叛国罪嫌疑犯。
聪子第二次顺从自己的意志,就是看完纪录片后决意反战和反对自己的国家,道德上加入丈夫的行列,行动上成为一名间谍的同党。
这个巨大的转折来的极不自然,有一点令人狐疑:人性的自私懦弱,不是一部纪录片就能轻松克服的吧?
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轻松地去掉民族国家身份,成为一名“世界公民”吧?
所以是情节毁掉了创作者想营造的主题表述,电影过于热衷于罗织事件的转折,而缺乏令人信服的人物心理动因铺垫,观众出现怀疑,说理就再无可能。
但值得赞许的是创作者对日本战争期间所犯罪行的揭露。
直接呈现日军在满洲进行化学武器人体实验的罪行,这对今天的日本右翼势力是一种直接的挑战吧?
这一点看还是要对《间谍之妻》表示敬意!
“这可能是短暂的爱,但它依然给我快乐”。
一种无力的愤慨和痛声哭诉,耽于爱情里的日本女性和自以为世界主义的男性,追求各不相同,但在战争大环境里的宿命是相同的。
第一次看黑泽清的电影,精准表达情绪和服务叙事的调度结合台词真是叫好,虽然光和布景有些话剧一样的出戏,但是做的很漂亮就是。
公车上一整个虚幻的不真实的打光也是很大胆了,“在现实世界中植入一个幻影之吻”,一首歌唱尽电影的命题。
印象深刻的几个调度,一个是影片开始不久,始终处在前景主导地位的丈夫和后景收拾家务的妻子,两人闲聊,然后摇镜头跟随丈夫把布帛给妻子要她做西服而不是和服,台词很有意味,始终是主导地位的丈夫和即使有疑惑不满但服从的妻子;
但右边的玻璃光有点出戏一个是日本士兵训话,镜头右摇到前景是准备出发去满洲的丈夫和文雄,而背景音是“寻找是否有可疑人员和检查行李”,服务于叙事;
镜头摇到丈夫一个是多次出现的楼梯拐角,每一次的出现都意味着转折生变和选择,而镜头长度和声音都在把控着影片节奏和情绪,黑泽清做的很细节了。
背景钟声敲打着妻子不安的心
钟声敲打着丈夫愤怒的心影片打光也常常在同一画面里出现冷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对比,因此观众能明显感觉到事情的不妙,以及也许会发生的纠结矛盾。
妻子的怀疑
丈夫的愤怒镜头一转,站在这扇彩色玻璃下的丈夫仿佛沐浴在周身的宗教圣光中。
是的,之后电影的解答,因为他是世界主义者,追求公平正义。
打光服务于人物女主第一次被太治传唤,处于被审判地位和弱势地位。
问话完才回头对视
仰拍
俯拍夫妻两人第一次对峙,但都没有说实话,都是阴阳脸打光。
因为这段的猜疑,接着的镜头是妻子做的梦,用光区别开梦与现实。
打的很硬
稍柔一点丈夫始终强调的,也是两人最终的悲剧诞生原因。
战争无法把两个真正相爱的人分离,但是各自对于幸福的追求不同,因而两颗心最终分离。
内心希望的光
即使是叛逃,因为爱情至上,丈夫第一次把她列入计划中,她为可能帮到丈夫是如此高兴。
日本女性的普遍画像。
“这段痛苦的爱情是一条单行道”,因此注定是荒凉孤独的结局。
谈到奥斯维辛,会想到集中营门口的“Arbeit macht frei”(劳动使你自由),会想到那些奋勇拯救犹太人的英雄,会想到臭名昭著的毒气室,会想到大屠杀纪念馆中堆积成山的鞋子,但也一定不会忘记焚尸炉。
如果说什么可以象征20世纪人类苦难历史,那么焚尸炉必然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毒气室是卡夫卡式的“让人像狗一样死去”,那么焚尸炉就是进一步试图用狰狞的火焰吞噬历史的牺牲者,让尸体像黑烟一样消散。
然而在焚烧之后,黑烟向上升腾,化作黑色的幽灵,牢笼着世间的一切,发酵着密闭的腥味,随后伴着点点星光,化作灰烬,向下坠落,牢牢黏附在血色的伤口上,拒绝完好如初的幻象。
导演深知呈现罪恶的困难之处。
他没有像《黑太阳》一样,沉浸于现实主义逻辑,用强烈的视觉图象去震撼观众,而是通过男主人公对日寇的间接描述、日寇人体实验影像的沉默诉说,用寥寥数笔去点透历史罪证的本质,进而将东北上空的黑烟提升到人类苦难的巅峰。
无论导演是否有意地将此与奥斯维辛相观互照,都无法遮掩他对于现代历史的深刻认知。
我们可以重温一下这两处:(1)“我想买药(medicine)。
我们偶尔从汽车上看到了堆起之物(mounds)。
我首先以为它们是被处理的农作物(disposed farm crops)。
近看,我可以看到许多的手脚(hands and feet)伸出。
烟冒出来了(Smoke was coming out)。
尸骸被烧毁了(Corpses were being burned)。
瘟疫受害者的尸骸。
”【人不配称为人,仅仅是长着手脚的农作物,换言之,在此情况下,亚里士多德的生命三分法、阿甘本的生命二分法被全部还原为植物一元论,它们被收割、被消耗,被杀害,被处理,被倾抛,在死后像麦秸一样被焚毁。
“药”必须来自这样的过程,这是最残酷的炼丹术。
换言之,炼丹术才是现代性屠杀的隐喻。
】(2)日本人打扮为医生,表情轻松、开心甚至骄傲,然后我们看到了器官,看到了等待死亡的受难者,看到了层层叠叠的尸骸,尸骸像垃圾一样被日寇抛弃。
最后,我们看到了受害者,他们似乎知晓了即将死亡的命运,凝视着镜头。
【那是死亡的回望,化作尖刀,刺透时间的浓雾,一刀一刀地切割着我,仿佛多看一眼,我就离死亡更近。
可当我移开目光的时候,我彷佛又杀害了他们一次。
于是,真正感受到的不是己身的疼痛,而是无尽的愧赧。
正是在这一刻,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列维纳斯所谓的面容之呼召。
】但就像男主角所说的,那些刽子手,“他们是逃不掉的”。
一直在想看列表里面,因为海报上的两位主演是在太吸引人了。
但是看下来,除了反战思想,整部电影是不是稍显空虚了?
有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地方① 导演好喜欢各种背景镜头
②聡子有很多大笑的戏份,感觉莫名其妙。
③福原这个角色,高桥一生演的太帅了!
这一幕的对比好强烈,福原穿西装也太好看了!
④聡子去警局,一次是洋装;一次是和服。
还有收到英国商人送的丝绸,聪子说用来做和服,福原说用来做洋装。
已经下头的东出演的发小说你们这个家里大家都穿的洋装。
各种呼应很到位。
两处印象很深的台词「日本は負ける。
遅から早から必ず負ける。
」这和最后空袭的时候聪子在火堆里说的台词相呼应。
「僕が忠誠を誓うのが国じゃない。
万国共通の正義だ。
だからこのような不正義を見過ごすにはいけない。
」
医生来看望聪子那一幕,聪子关于“我疯了”的自白,听了不下十遍。
有很多电影解说账号解说了了:疯的不是我,是这个国家。
这意思可差的太远了。
「私は一切狂っておりません。
ただ、それがつまり、私は狂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なんです。
きっとこの国では。
」第一次听到这台词的时候没反应过来,反反复复听了好多遍,各种分析成分,日语职业病发作。
这部电影里最有深度的台词之一。
「これで日本は負ける。
戦争も終わる。
お見事です。
」和上面福原的台词相对应了。
绝!
最后聪子一直跑啊跑,跑到海边,在那哭的撕心裂肺。
电影给了个非常有开放性的结局,希望聪子能在米国和福原重逢。
忘了说,相互告密的两场戏也很妙。
总之有很多留白,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部荒诞剧,公私两个层面的全线崩溃。
公共层面的荒诞,是男人们为了各自“高尚”的“政治”理念、“正义”观,大义凌然地破坏,结果是所有其他人都要为他们的“崇高精神”付出最大的代价。
日常交流时我们也经常会对话题进行区分,政治、经济,这些是严肃的话题,情感、家庭,这些似乎是女性的话题。
然而严肃的话题就是男人的话题,只是男性通过把自己代表为人,男人话题就变成了人的话题。
女人的话题就是次一等,是情情爱爱不上台面的琐碎小事。
但仔细想想,这世上最糟糕的事,不正是从对这些“小事”的抹煞开始的吗?
大家都少扯一些“政治”,“正义”,就像女主一样“目光短浅”,只要求追求自己的小范围的幸福,世界反而会美好多了。
不过最觉荒诞的,是故事里这对夫妻的私人关系。
这是看起来般配的一对,妻子虽不是个“革命家”,却也坚定又热烈。
她一再地表达了自己渴望与爱人真正“在一起”,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她的果断和深情观众都能看得到,结果她的爱人,那个充满“人道主义”的丈夫,完全不接受她,也不相信蕴含在女性这种情感下的力量。
无论是想保护她也好,还是认为这种“人类事业”大任只能他自己去完成也好,在她发现自己被骗了的那一幕,我只觉得太荒谬了,这样的亲密关系,毫不值得
2.3观影后所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日本拍的反战片,尤其是那句“日本败了,真棒啊”从未想过会在日本电影里出现。
演员也都是知名演员,高桥一生也太帅了!
未曾想结局如此沉痛,原本养尊处优的他们被伪满洲的非人道行为唤醒了正义后,也就再也不可能过从前的安定生活了。
女主角就代表着广大善良人民,无知,被政府哄骗,她的被唤醒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希望。
女主出卖文雄一度让人气愤,但这才是她能和丈夫从心灵走到一起的转折点吧!
之前丈夫只是把她当小鸟供着,而这个行动才证明女主有这方面的才能。
也许全片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这对夫妇通过行动真正成为了理想的同行者。
结局太令人惋惜,完全没有想到女主会被抓男主会去世这样的结局,谁告的密?
影片也没有揭晓,难道是家里的女仆?
最后这些机密又是否送到了国际?
……可是他们献出了自己的幸福,正义胜于国家……2.4更新看了影评,才明白最后的剧情。
原来妻子被抓是丈夫安排的,换了影片保住了妻子在国内平安,虽然需要装疯。
这样丈夫自己一个人出海没那么危险。
片尾丈夫的死亡证明系伪造,也应该说明丈夫没有死。
后来妻子去美国,应该和丈夫团聚了。
妙啊!!!
不是BE!
因为高桥一生知道的这部电影,加上其最近获的奖,看完想说无论从电影的角度还是立意的角度都是近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第一次看日本拍的二战片,画风一度以为在看国产抗日神剧,但又担心剧情走向不是我们期望的,没想到最后看到的是一个站在普世正义的角度叙述的反战片,个人认为其立意是更深刻的,也了解到现在至少有一部分日本人是可以直面这段历史的,希望这部电影能给更多日本人这样的勇气。
黑白影片那个证据看的很沉重,而这段血淋淋的历史由日本人拍出来又具有更不同的意义,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二十分钟以后的剧情相当紧凑,总担心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而剧情一直在反转再反转。
中间女主去举报那段虽然像有人说的冒了太大的险不合理,但也是那一段最揪人心弦,一直在心里问女主究竟是什么立场去做这件事。
后面夫妇两人计划偷渡以过结婚纪念日为由买贵金属,两人欢快的时光加上观众因为电影名字脑补的女主光环,一度以为只有女主能走男主会被抓,女主帮助实现了丈夫的梦想,万万没想到的是女主刚上船就被抓了,更加没想到的是影片被换了,集体看电影那段女主的表情变化相当考验演技,惊讶、恍然大悟、担心…很多种情绪在眼中闪过,不愧是拿了最佳女主了。
但就女主那段希望这些军人看影片能悔改,试图劝说男二重拾正义来说,女主的人设还是太过天真了…虽然男女主那么极力想把证据送出去,观众看到最后直到女主被捕进入精神病院都可以想象男主历经坎坷成功了,但最后加的字幕却把观众再度拉回战争的现实中,没有女主想的那么天真和理想化,那条路充满凶险,男主深知这一点所以做出了自己承担一切风险的决定,将男主对妻子的爱渲染至极致,也留下了男主这一路到底经历过什么的巨大空白…令人唏嘘。
抛开战争话题,高桥一生可太适合演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暖男了!!!
如果把那两个充满戏剧性的反转看做桥梁,第一次过桥的时候,她用自己的努力把丈夫身边的障碍都扫除了,两人的关系被构建起来,看似坚不可摧的同盟在“第二次过桥”的时候被尽数摧毁,结构又解构,最后换来的是一无所有。
这部片子真正的迷人之处并不在于这“结构与解构”之上,而在于一切本该戏剧性的反转,皆发生两位立场相对的主角之间:妻子默默地决定支持他的决定,丈夫默默地将那卷胶片换成了电影......沉默着沉默着,电影走到了最后的高潮:妻子来到海滩边,痛苦地哭泣。
很难说清楚那份撕心裂肺是什么,因为只有表象的东西在电影里出现了:她的丈夫走了,把她留在了日本......高桥一生冷酷的表情是表象,在那之下隐藏的是强大的内心,还是伪装的敌意,没有人知道,一心爱慕他的妻子更不会知道......所有的原因,包括过去发生的那些事,都无从得知。
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政治立场相左的亲密之人的关系......一层一层的对立被两次看似生硬却让人浮想联翩的反转包裹,这部片子无疑将样板戏玩出了花样。
NHK前几年制作出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731部队的纪录片,的确非常难得。
很快,NHK今年就推出了这一部电影。
当看到简介里说到“震惊世界”的事件时,我就意识到了很可能就说的是这个历史事件。
话说,前段时间看到文章解析说,NHK以前对二战日军犯下的惨无人道的罪行都比较回避,最近出现的改变源于NHK领导人的更替。
第一遍看这部电影时,发现这影片里的主角,尤其是这个妻子,有些地方怎么性格转换这么唐突?
苍井优的演技怎么变得这么差了?
这和不错的电影评分和评价形成很大的反差啊。
所以就专门跳回到一些转换很大的地方重看,这才注意到了第一次观影时忽略的内容。
这篇影评主要聚焦于电影比较容易让人疑惑的几个部分。
妻子本来是怀疑丈夫出轨,和护士发生了关系,并且要和护士私奔到美国。
所以在梦到丈夫和护士的鱼水之欢后惊醒。
但毕竟和丈夫生活了那么多年,妻子是了解丈夫的。
理智的妻子为了了解真相,先去见了文雄。
从他那里了解到了,丈夫和文雄在满洲发现了很惊人的秘密。
秘密具体是什么,文雄不愿意说。
说明事件非常严重,严重到文雄也不愿意其他任何人被卷进来受到牵连。
但同时,妻子也从文雄那里得知了,他对丈夫的尊敬,和对揭露事实的决心。
所以知道就算被捕,文雄不会向警方透露更多消息。
和丈夫沟通后,妻子本来是不支持丈夫要揭露他在满洲看到的事件的。
因为这样会让丈夫成为间谍,漂泊美国,会影响到他们富裕和“美好”的生活。
妻子从丈夫办公地地下室偷偷拿回了丈夫从满洲带回来的笔记本和录像带,在家里看录像带就意识到了事件的可怖。
之后妻子去见宪兵朋友。
这一段,我一共看了三遍,要仔细看才能看到注意不到的问题。
我从妻子的表情和反应琢磨出来她内心的转变。
去见宪兵朋友,她其实也挺犹豫的,本来也只拿了一本原始笔记本,就是说明她留了一手。
宪兵朋友告诉她,护士是被客栈老板奸杀的,她才意识到,其实这个事件比她想象的更严重。
她意识到了,宪兵朋友是在撒谎。
正因为事件非常严重,所以他们才会撒谎欺骗伪造出客栈老板杀了护士的假想。
好朋友这层关系倒是更加深了事态严重性的程度。
所以,妻子意识到,护士其实是被宪兵等人杀死的。
妻子心想,如果此时不给出一点点把柄,宪兵会穷究不舍,迟早会发现更大的证据:录影带和笔记的英文翻译。
有了这些,宪兵等人会立马意识到丈夫这是要叛逃。
这样她丈夫以及自己乃至文雄都会陷入非常大的牢狱之中。
所以妻子这时给出了原版笔记本,让宪兵以为只是文雄的小打小闹,意气用事。
所以这才是理智的选择。
也因此,妻子之后见到丈夫,也出现了对他即将揭露事件的态度的改变:从反对到支持和参与。
很多人觉得最后丈夫把妻子供出来,是不爱妻子。
恰恰相反。
丈夫真的爱她老婆,而且让老婆留下可能才是最好的方法。
丈夫从一开始就瞒着妻子,因为妻子知道的越少,越不会被牵连进来。
他故意留了个假录像,这样就无法坐实老婆是间谍的罪名,反倒会让政府人员认为这是恶作剧,或者认为妻子精神有问题。
所以妻子就算被抓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老婆也顺理成章地装疯,这样就可以自保进疯人院活下去。
丈夫这么选择,和他对逃亡之路的不可预测性和危险程度有关。
因为那时候日本已经被美国实施封锁了。
唯一去美国的方式就是偷渡。
偷渡逃亡之路非常坎坷,可能老婆就会在途中与他失散,两人丧命也很都有可能。
最后有消息说,丈夫的船被炸了。
其实,很可能就是日本间谍炸的。
去了美国也不一定会有好日子,二战时期日本裔美国人被关进集中营就是例子。
留在日本毕竟有家人朋友在可以照应着。
所以两权相害取其轻,丈夫选择了寄出匿名信,让妻子被捕,自己一个人偷渡出海。
其实,看妻子被抓后,宪兵播放假录像带,以及妻子装疯这段,尤其是妻子表情的变化,我突然意识到:父(丈夫)爱如山的道理。
丈夫不声不响,就已经把妻子的之后几年的路都精心安排好了:确保妻子安全最重要,逃亡天涯的事情就让自己一个人来承担。
男主死亡证明有伪造痕迹,其实是说明美国政府在有意暗中保护这个日本证人了。
制造死亡的假想,是为了防止男主被日本间谍和右翼势力报复和暗杀,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妻子不被追杀。
而后字幕也说了,妻子几年后就前往美国,其实是也受到了美国保护,被送到美国与丈夫相见了。
painful love, one way road. 太痛了,陪着优酱嚎啕大哭。
拍得糙糙的,有人说是SP,难怪了。战争时期的爱情啊……
这片还不是舞台剧,而是电视剧。很通透、白亮的打光,把服化道伧俗简陋的毛病完全暴露了出来,历史现场感弱爆。几个美国演员的存在像是国产抗战剧里的走穴老外龙套。整个主题的表达也是过分主旋律,所有的人物都顺着一个调子走。黑泽清这几年的水平是急速下坠。
一言难尽...拍得不能说不好,但细节处理非常糙...剧情值得吐槽的地方很多,比如妻子转变那么快也就算了(可能为了情节戏剧性),但都不跟夫君通个气就做那个决定,而且是个高危决定,前一秒钟还想踏踏实实过洋盘小日子,后一秒钟就开始杀伐决断勇敢弃子,是不是有点扯~~然后俩人下了个决定,又开始高高兴兴过家家似得准备了半天,说是整盘缠,大部分时间都没啥谍战气氛...黑泽清真的除了少数几部,都这个调调,有佳句无佳章~
妻子出卖侄子,丈夫出卖妻子,作为日本拍一部这样子的电影显得底气不足且空洞
【4.5+】反战不必多说。重点在于Satoko在特殊时代下却拥有其主体性,而究其蜕变来源基于观看的动作:舞台感自然是强调“演绎”的刻意为之,光影成为重要的心理叙写机制。顺滑运动与丰富细节同那段“戏中戏”形成对比:我们观看他人隐匿于黑暗之中的观看,这也得已解释为何她最终仍是一个“Wife of a Spy”的“方法派”演员。女性的时代之殇,和关于目光的强力隐喻-触碰银幕。
如果说《在世界的角落》是在加强“败者=女性=受害”的话语,那黑泽清则是在揭示这种构建本身。它的政治性在于脱离那些更容易展示的帝国军妻或者为国造兵器的妇孺,反其道而行从一个“良心觉醒”的正义使者的家庭入手,用前半段塑造出一个貌似充满能动性的女性角色;再在后半段展示“她”为何仍是历史的”演员“而非导演,仍是一个没有名字的“间谍的妻子”。也是在正视史实性上的军国残虐与女性受害的同时,揭露出历史话语构建上的战胜者正义论与受害者的女性化。而作为“爱”的苍井优和作为“正义”的高桥一生是一对在用自身实在的矛盾性消解对方抽象的确定性的因子,她们之间的联姻注定是对“家国同构”本身的揭露。
妇女节观影
烂不可闻,黑泽清果然现在只能只配拍SB电视剧了。真的,SB太多
不吐槽节奏剧情,就苍井优这性格和情绪忽冷忽热是,我就吃不消
真的是难看难听得让我想骂人。苍井优应该不是演技烂的偶像派,但真的很多情绪表达莫名其妙,声音尤其想让我静音。这么好的题材怎么做得这么小成本小清新。。。
观感很奇怪,不知道怎么评价。说是勇敢反战揭露731吧,总觉得哪里不合理。第一次恍然大悟是在察觉苍井优被高桥一生告密之后。第二次恍然大悟是在看了Biograph电影公司之后,发现导演从第一部电影的剪辑就开始玩心机。那个年代的普通影像,就应该纯叙事没什么剧情的。伪满的外景接在家庭小剧场前,说明金蝉脱壳是早早就定下的计谋了。女人再机智,再说服自己可以为爱情背叛(本来也不值得)的祖国,也敌不过男人冷酷的筹谋在先啊。
黑泽清的反战电影,没有美化或丑化任何一方,反而将其放置大环境下,对现实的抨击。无论是右翼还是同盟国,在我方利益面前,大家是棋子、工具人,哪儿有什么理想和大爱,坑起身边人来毫不眨眼。片中最倒霉的两个人(主角和文雄),都是对理想和爱情抱有幻想的人,在大环境下,友情、爱情不值一提,太讽刺了(苍井优应该为了理想和丈夫,主动暴露目标才对,思想觉悟不高啊)。这个故事非常好,但日剧SP的质感看得有些出戏,胶片感更强些就更好了
反而喜欢这舞台感,用如此抽离的舞台表演形式展现。
献礼片即视感……有几场戏就很黑泽清,剩下不痛不痒的时间还是太多了。这种角色被东出昌大整明白了啊,越演越会。
结尾字幕出来我都懵了,就…这就结束了?电影散得很有水平
高桥一生的演技越来越能get。20210619大光明上海电影节大屏幕上看,发现悬疑被破梗就只能看脸了。
本年度首次踩雷,质感完全是网剧长相。前30分钟的节奏把控可以用煎熬来形容。人设糟、逻辑乱、演技差、台词尬。该表达的被忽略,该留白的却直白。
银狮奖最佳导演?不至于吧,没有那么好啊!
办公室从没有这么空,同时扭头望向深处。冬日太阳也不觉得温暖。电车窗外模糊的光明。傲慢的警察只有在电影面前能被嘲弄。日剧感太强了缺乏电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