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血色孤语养狗的人看起来都不太邪恶养狗的人看起来都不太邪恶。
是的,即使《血色孤语》的男主出场就带有精神病标签,但是他一个整天心心念念要按时回家喂狗的人,还能做出多残忍的事?
不得不称赞影片的滤镜太过完美,不仅男主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甚至屏幕外的我们都无法旁观者清。
《血色孤语》的主线其实是男主的精神崩溃。
男主从一个能正常工作坚持心理治疗的人,变成了一个拒绝服药以杀人为乐的人。
影片大多数的对话来自男主和他家猫狗,其实就是男主的精神世界,这个角度很有新意。
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强调滥杀的结果,也没有一味地讨论现实对错,而是尽力地展现男主失控的精神世界。
希望我们的世界能更多包容,更多善意。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优点:去血腥化。
服装是粉粉的,滤镜是闪闪的,猫狗是可爱的。
虽然剧情里有杀人分尸的场景,但是在滤镜的加持下,尤其是在男主的精神世界中,一切都被美好的事物替代了,甚至割下来的人头们还争相感谢男主,要跟他做朋友。
虽然台词中有很多反社会倾向,但是从猫狗嘴里说出来,邪恶性顿时减半,成功依靠男主的中二属性蒙混过关。
缺点:戏剧性过强,逻辑性稍差。
男主出场时是一个近乎正常的人,工作认真,社交努力,在周围口碑挺不错。
但在杀第一个女人时,没有什么特别的契机或者刺激,男主跌倒后将匕首刺入了女人腹部,随即引发了男主一系列暴力行为。
虽然影片很注重展现男主的精神世界,但在首次杀人这个重要转折点上,却铺垫不足。
个人评分:7.5分(四星)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时候不是在紧锁眉头就是在瞠目结舌。
看完这部影片后,一定希望大声问创作者,你X到底怎么想的啊!
首先要感谢互联网,如果不是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内地观众就要与这部影片无缘了。
现在很多内地观众的电影观看习惯其实还不够成熟,就像很多人看完《一步之遥》之后都会说“看不懂”一样。
很想把这些看不懂的观众拉到电影院,然后放一些《电锯惊魂》、《人皮客栈》之类的影片,再来问他们,“请问这电影您看懂了没?
”当然,这些影片可能有些极端,很多人也知道他们卖的主要是血腥。
那换一些,《发条橙子》、《飞越疯人院》……请问这些您又看懂了多少?
电影,冯小刚导演曾经说过,就是创作者用光影为观众塑造出一些梦,观众走进电影院就是为了做一个梦。
所以按照冯导的说法,电影就应有很大一部分数量,是对现实生活的荒诞演义,让人们看到很多跟自己生活完全不相关的世界。
这才是很多创作者应该钻研的问题,非得让影片接的十足地气,那看正能量不如去看《新闻联播》,负能量就去台湾看看电视上各大新闻频道就好。
说了这么多,就是因为《血色孤语》为观众呈上了一个太有特色,太过冲突的观影体验。
看完之后很难去说出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怎样精彩的故事,更不要提去阐释这个导演到底要表达什么。
或许这部电影,正是创作者通过理解,去探索影像所能表达一种极致的可能性。
这部影片前1/3就是一个传统屌丝男的悲剧爱情故事,剧中瑞安•雷诺兹扮演的主人公一直有神经病,但整个人很暖很阳光。
也正是因为这份神经病让其在现实生活中很不受姑娘待见。
但当观众刚要同情这个主人公时,剧情急转直下,直接切换到可爱的变态模式。
如果快进看看影片,那么一旦快进到一个冰箱里三颗人头对话的场景,就一定会被这部影片独特的气质所吸引。
这部影片的主人公绝对可以被称为“世界最纠结的人”,一边痛哭流涕渴望和大家和妹子成为好朋友,一边把盛着一块块被剁碎女人尸体的饭盒在家里摆成墙,一边再继续不停地寻求忏悔和谅解……就像人们会问“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一样,这部影片的最大问题就是“药,吃还是不吃”。
如果吃,就要承认你是一个病人。
但不吃,你就将离开梦的虚拟世界,就要看到血淋淋的现实。
相信很多人看完影片,都会对主人公不吃药后,现实世界逐渐浮现的一幕记忆深刻。
整个观影体验中,就是你绝不会看到你想看到的场景,但你不想看到的画面影片会分量十足的给你。
就像这样一部电影你总觉得会露个点,但整不下来就是啥都没给你看;你没准备好看到金发妹子的死,马上就让瑞安•雷诺兹穿着一套粉嫩的工作服一点点割下来她的头。
或许,如今的我们也生活在梦中,梦境中的我们可以跟一个人头成为好朋友,可以由猫狗指引我们的生活。
可现实却恰恰是人头上的皮肤正在一点点被侵蚀、腐烂,猫狗也不可能真正与我们交流。
所以对于现实来说,让我们看到美好世界的药是什么,梦想还是幸运?
无论是什么,都希望我们可以拥有停不下来的药,毕竟不是谁都愿意、也有勇气看到血腥残酷的现实。
最后的最后,就是下图带来的一个疑问,那颗人头吃完麦片后东西会咽到哪里去?
相似的惊魂记 似曾相识 恐惧感触目感却记忆犹新 得以见到一个人的童年身心健康有多么重要 长话短说 瑞安雷诺兹能演精神分裂已是新高度哈 新颖的是和以往男孩A或惊魂记 不同 邪念一方是猫的代表 防御意识善念是狗的代表没有父亲 又被母亲抛弃 却逼死自己的刀下 还有什么能比对一个孩子造成的打击更大?
瑞安演的可以 就是太性感 这个精神分裂病人有点帅
私心很喜欢这部电影,底下是我对THE VOICES的一些思考简单提出:1.Jerry独自居住在废弃的保龄球馆,个人认为是有寓意的,其重点在bowling alone这个议题,相关讨论可找关键词搜寻,牵涉层面甚广。
而这个寓意会带到整部电影的理解。
2.关於Lucifer,直接联想到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Jerry就是路西法效应的一个结果,他从小虽有遗传性的精神病症,但其实这还不足以让他杀人,因母亲的脆弱(他能得到的母爱父爱不多,对母亲更多会像照顾者),家庭的破碎使他童年悲惨,我猜这样的状况也让他难以社会化完全。
之前看过一个访问,有点难再找到,大致内容是说杀人魔的外表或许长大了,但心智状态其实都停留在小孩的阶段,这会让他们减少道德观念,倾向去执行某些常人不做的事,某种无知的残酷。
这点在某些杀人魔的身上能看到,在片中的Jerry身上也能看到。
他像孩童一样单纯,对女人的追求和喜欢都表现得像初恋的小男孩一样手足无措,还有因为他生理已经成熟,却缺乏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异性的正常互动,以及精神状态的混乱,无法纾解的心理折磨,都让他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与扭曲的价值观,难以融入社会(活在自己世界,不善判断对方的情绪感受)。
3.关於Jerry後来是不是类似快乐杀人的状态?
有一点我满好奇的,Jerry有没有把尸块吃掉啊?
那些分尸的盒子後来其实看不太出来在房子何处,我在想他是不是吃掉...囧!!!(话说之前有一个食人魔的案件,该食人魔因为从小没有朋友遭受排挤,非常渴望得到人际温暖,他寻找到一个男人愿意让他烹煮食用,他将其吃掉是因为他认为如此可以让两人永远在一起)还有为何他一直认为杀人时让他第一次感觉到真正活着?
他是否因此得到生理上的快感或者吃掉他们减少孤独感无法得知。
4.片尾的sing a happy song,这应该不是他真的上天堂,而是他对个人精神的弥补,他自己幻想出来的,大家都上天堂,我做错事但我悔改了,所以大家会原谅我,他的幻想都是乾净明亮美好的(例如他自己的居所丶眼中的fiona丶尸体们),现实世界毕竟对他太残酷,最後他还是遁逃到幻觉里去。
连结到他一开始提到的Lucifer,堕落天使!
他就是自己口中的堕落天使路西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他所幻想天堂里的人只有四个人有名字(他以及三位被杀害的女性)?!
片尾名单中关於母亲和继父都是没有姓名的!
所以他才会问他的心理医师,是不是他被上帝遗漏,上帝不肯原谅他,他不想当撒旦,他想回上帝怀抱,於是幻想中的天堂上帝也来了。
天使在他与母亲的心里是特别重要的概念,尤其男主角大概认为自己只是暂时被上帝放逐到人间而已,是以他始终保持善良的信念,直到局势越来越糟。
之前的治疗医生都是比较局外人的方式,想表达尽责的关怀,在专业上的,只是工作式的,医病关系是不信任,也没有真心的,医生总是隔了一个政府在那里,表示你不听话我就惩罚你。
个人做过谘商,谘商师会尽倾听的责任,但感觉其实很疏远,他们在听,却又没有在听。
可医生被绑架後,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Jerry的情况不再只是学术上的研究,她自己又面临危机,於是她恐怕是首次拿出了诚意帮助Jerry(自己),这比做评估给点药物的例行任务要有效多了,是两人坦白对谈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医师被救後开始关心起Jerry,这时候理论上的病患才走进她的心里。
医生的一席话让Jerry发现他不是唯一一个那麽孤单的人,他在这里的表情和情绪各方面都是最接近正常的一次,他的眼神终於对焦在了现实。
5.sing a happy song,男主角很喜欢这首歌,可以翻翻歌词,大意是唱歌可以带来快乐之类的,Jerry被放鸽子在车上就放了音乐来听,音乐应该是...正确来说他认知内非自己的声音会给他带来安慰。
如片名the voices,男主角最缺与他者的连系,幻听给他带来很大的支持,他能够藉此感觉到与外界的沟通和连结。
而片中刻意的粉色调,欢乐明亮的布置,一方面降低令人作呕的恶心冲击,一方面带来违和的诡异感,还有这是男主角看待世界的重要方式,现实很苦,他必须竭尽所能跌入幻觉里才能活下去,他并不是不知道这些是幻觉,而是跳脱出来他就失去生活的意义,男主角跟一般杀人魔不太一样,他是有点天真的,除了最後那位胖姐之外,他杀人是源自於孩童时期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认知,帮对方解决痛苦的方法,他认为这是一种表达善意的行为,虽然他为此良心不安。
从男主角角度来看,善恶一直相随,不是那麽绝对,他的善透过恶呈现,但外人来看这是恶的表现,他的怪是因为他没有所谓正常世界的基模(RR把这一切诠释得很讨喜,恐怖并可爱XD),不过大家都把他排挤在主流交际圈之外。
6.关於他与Lisa,他通过跟Lisa发生关系来满足长期以来的欲望之外,还达到他殷殷期盼的不孤独啦~(洒花)这让我联想到Georges Bataille的不连贯生命理论,肉体关系可以突破封闭个体的孤独感,终於跟人家有点连结的Jerry东窗事发让他万劫不复...。
另外,杀掉Lisa後Jerry使用了猫和狗的声音在对话,跟少年pi的老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代表主角自己的某一面向,在幻觉天堂开头猫犬的对话,Jerry认为他的善战胜了恶,并在某种程度上不再为两者拉扯而苦,他的善与恶得以平衡。
7.RR近来的多方尝试突破真让人(我)开心,the voices绝对是他目前最棒的电影吧,woman in gold的萌律师也很棒,照这样看来明年deadpool不上电影院看个10次对不起他!!!目前大概想到这里,the voices和american psycho都是藉由精神病徵丶失序丶空洞的荒谬等等来讽刺背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所以就没有那些认真搞血腥的那麽恐怖,恐怖点是在人心变异),又贴近了现代人的真实生活,当然两位大帅哥让电影精彩度增加了九万倍不止///。
片名简直恰如其份却不得其味,要是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就好了,喜欢这种无能为力的黑色幽默,想当个好人也一直认为自己是好人却一杀再杀搞砸一切。
好惨好幽默qaq最后小贱贱那张天生乐观派的脸面对火光一脸无助无知脆弱真得可怜可爱~如果结尾是猫猫狗狗真得会说话就好啦 歌舞也还行,挺离谱的。
喜欢电影里那种人人都告诉你你是精神病人,你不一样,主角还要努力正常然后结果一败涂地的价值观。
正常人无法理解疯子,疯子觉得自己是无辜的,但是他仍抱有歉意,不是很可爱吗?
他甚至知道自己病了要找医生~仿佛他只是犯了个小错。
(萨莉真可爱!
她穿的碎花小裙子也很少女心 没有终成眷属真可惜)
很难定义《血色孤语》这部片子。
搞笑的恐怖片?
荒诞的喜剧片?
亦或者是神经质的剧情片?
总之,让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说,导演的视角很独到。
男主总是和自己养的两只”萌宠”对话,代表正直的狗和代表邪恶的猫。
狗总是谆谆教导希望他积极向上,与人为善,健康快乐地生活;而猫却让他承认自己就是个不被人待见的傻瓜坏蛋,怂恿他杀人、再杀人。
他暗恋的女子被他失手杀死了,而喜欢他的女子让他产生了想过正常人生活的短暂幻想;但面对现实总是很痛苦,当他吃下心理医生开的药后,他看到了自己脏乱不堪的房间,看到了死气沉沉的猫和狗,看到了被自己剁成数盒的人肉便当,看到了冰箱里快要发霉的头颅。
所以,他拒绝再吃药,“鲜活”的日子又回来了!
房间干净明亮,猫和狗又开始叽叽喳喳,甚至连冰箱里的脑袋都活泼可爱地又可以陪他聊天了。
这段拍得最好玩的。
当然,无论是变态杀人狂还是精神分裂的杀人狂,最终总是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的。
所以他最后还是死了。
不过,在死之前,他放过了自己的心理医生。
因为心理医生说,“你并不孤单,我也会听到一些声音。
”他说,“你为什么不早这么说呢,我十几年的病其实可以十几秒就治好。
”一句话解开了他多年的心结,他并不是古怪的、不正常的,而是和大家一样的人。
电影拍得血腥,但又夸张、搞笑。
看完后,再想起,却会印象深刻。
我想也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也或多或少和主角一样,内心深处驻扎着猫和狗,一个恶魔,一个天使。
当我们不愿意接受某件事或者自己所处的现实时,我们也会很自然地用心理暗示或其他方式来麻痹自己,让自己觉得舒服,如同男主角拒绝吃药一般。
而当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时,我们需要的绝不是被别人说教,被人批判。
我们只是希望有人对自己说,你并不孤单,我和你一样,同在。
这。。
原本是个悲伤恐怖又孤独的故事。
讲述一个精神病患者如何如何先后杀人,然后把死者们的脑袋存放在冰箱里……这样一说,会不会觉得这恐怖又变态的心理片已经司空见惯。
即便是硬要站在一个精神病的角度去讲述故事,也不见得多么引人入胜。
不过这部片子在主人公的选择和设置上十分高明,主角被定为一个童心未泯的人物,并在站在第一人称的视角完成了电影别具一格的表达,一举多得。
杰瑞童年时可以将自己主观的念头具象化成自己眼中的“客观”世界(可以说大多数人在童年都体会过是主客观不分的感受),只可惜这种“天赋”由于自己资深精神病患母亲的误导,令他愈加深信这些“客观具象”的真实存在,并延续到了成年。
他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让他虽然成年可本质上依然是个能被三言两语左右行为的孩子。
然后他的这种在我看来是“艺术天赋”的能力,对于一个“孩子”,无疑是场灾难。
而灾难撞上了杰瑞童话般的世界,于是刻薄的喵星人,忠诚的汪星人,明丽粉嫩的色调,萦绕四周的蝴蝶,以及会说话的脑袋,挟持着懦弱善良的杰瑞欢天喜地地粉墨登场这原本是个悲伤恐怖又孤独的故事。。。
记得以前学单词的时候,老师把alone和lonely放在一起教,前者可以做副词,后者就是形容词,alone是一个人的孤单的状态,但是lonely更强调主观感受,不仅是孤单了更像是心空空荡荡的凄清。
男主就存在于这种状态之中,不断地假象成猫狗和自己对话。
他知道自己有病,定时看心理医生,他也害怕那种杀戮的欲望,好不容易说服自己吃药,可是一觉醒来,房间肮脏又血迹斑斑,冰箱里的人头扭曲可怕,连吵吵嚷嚷的猫狗都不搭理自己了。
不得不说导演在色彩上很直观告诉我们,病着的时候世界都带着高饱和度的美,吃了药之后的世界就像从美图秀秀瞬间掉到了身份证证件照一样不忍直视。
不懂男主的这种心理疾病是人格分裂还是啥,但是得病这锅必须得他爹来背。
他的母亲有这样的心理疾病,作为丈夫,他的选择是把她关进精神病院。
看着儿子把袜子当朋友,作为父亲,他的选择是声嘶力竭戳破。
我不知道这种心理疾病可否被治愈或者难度几何,只是觉得在家庭中不被理解和换位思考,不断加强“我有病”这种心理暗示,自卑和孤独只会把亲情越推越远。
于是母亲自杀,唯一相互理解的人离开了,他能如何。
于是,幼时留不住自己最爱的人成为了执念。
挥刀杀死了菲奥娜,其实也只是让她留下来,永远的。
杰瑞有太多的害怕,他害怕失去,害怕不被爱,害怕走出自己的世界其实只不过是怕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出来,却没有人接纳我,我回不去了,却还是一个人。
于是被绑架的心理医生说Being alone in the world is the root of all suffering.But you are not alone.他长长舒一口气,我是觉得他真的听进去了。
如果当初他的父亲可以对他说“没关系你还有我”会不会不一样。
一般影片中变态的内心总逃不过童年创伤的套路,而“血色孤语”的主人公杰瑞则是一个天生的神经病。
由于他的母亲因精神疾病自杀未死而流血痛苦时,曾要求杰瑞帮助她死,于是给杰瑞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当有人受伤或快死但死不了时,他应当去帮助他们解脱。
这部影片中有两种视角,一种是杰瑞幻想中的鲜艳明亮视角,另一种是现实中的灰暗污秽。
而幻想视角占了大多数,只是偶尔露出丑恶狰狞的一面时才使观众想起这其实是在案板上剁人肉。
导演借了神经病的世界观,把夸张的卡通手法带进了电影,教唆杰瑞的猫狗和冰箱中开口说话的头颅使影片的效果看起来更加诡异!
虽是变态杀人狂的故事,却没有任何一惊一乍的恐怖桥段。
全片光线充足,格调明朗,气氛上,毫无压抑之感。
片名 the voices,本意是男主的幻听。
但翻译成血色孤语,也是很有讲究。
孤语中的孤字,正是本片的一个主题。
孤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困扰着广大单身狗。
而男主也饱受孤独的折磨。
虽然片中,男主自诉的停药原因是,服药之后的平静感。
但其实是服药后的孤独感。
另外,在剧情上,本片绝不拖泥带水,故事线紧凑。
大结局的歌舞,属实是电影界顶级的。
其实cult片也是可以商业化 这部是个例子 如果让小众独立导演拍 会如何 去年诡异电影节的开幕片 今天终于弥补上了
诡异的电影…也看不懂要表达啥…
还挺喜欢这种怪诞风格的小品,格局不大,内容到是挺丰富的,荒诞又可爱。孤独的气氛从头蔓延到尾,但通过喜剧的表现手法来讲一个悲剧的故事,却让讽刺更具力度,同时加深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唯一遗憾是故事有点小草率,但最终通过瑞恩·雷诺兹的表演给圆了回来,总的说来还是一部惊喜之作。
还行,有点好玩
啥破玩意 - -
好想養隻狗
没劲,美术还不错但怎么2014还在拍这款类型片中俯拾即是的精神病渴爱渴女incel男...现实和幻想的割裂做得冲击力欠缺,精神分析追溯童年阴影但浅尝辄止毫无说服力不如不拍,除了耶稣开叉车之外哪里都令人失望
三星半 童话恐怖片 结尾令人震惊!
看后无感留脚印~
有种甜美的吓人感 RR好乖啊❤
出人意料的不错,我本把它当作一部b级cult片来看,没想到是这样一部奇妙的连环杀手的自述。是看过所有同题材作品中最叫人同情的一部,而且它实际上也并没有多么用力地去渲染主角的悲惨身世。同时在几乎所有的暴力场景处挪开镜头,棉花糖粉的色调把悲惨的事实粉饰,终于叫我明白为什么精神病人会放弃吃药了。
相当奇葩的一部黑色喜剧
弱智
无甚新意。瑞恩雷诺兹是个好声优。
满脑子都是那猫嘴一动一动的,萌死个人
ugc.有一半的血是被萌出来的。在黑色荒诞片和惊悚恐怖片中游移不定,最后裹上一层自我分裂相互博弈的糖衣匆匆了事。略带复古味,前半段平行剪辑和真实-幻觉落差很带感,后半段勘探童年阴影开始,酷味渐消。导演还是不够狠心不够腹黑,结尾欢乐歌舞,让电影像片子里失控的夜行车,一下子开进了虚无里。
忧伤又粉红的精神病人的故事(如果不是杀人和精神病两个姑娘说不定都是她的)
快去吃药
雷诺兹居然还会演戏
精神病儿欢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