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悲剧发生的时候,我们首先想的是为什么会这样?
本片也是这样,本来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大家都应该有的幸福结局,夫妻和睦,经过十月怀胎,迎来新生命的诞生!
可是,突然孩子没了!
所有的一切看似都没有问题,孩子甚至还哭过!
为什么!
谁该为孩子的死负责任呢?!
医学解剖没有给出答案!
于是大家找了一个替罪羊,连舆论都支持,助产士应该为此事负责任!
我一开始就纳闷,这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会选择在家里分娩,而且没有借助任何高科技仪器,只有一个原始的胎心放大器。
生孩子自古以来就是鬼门关,现在之所以没有那么可怕,是因为有现代科技,否则一旦难产大出血,不仅孩子保不住,大人也难保平安!
我自己就经历了破水,去医院折腾了近12个小时几乎要被拉起剖腹的痛苦时刻!
情况太多变,没有办法预估!
有人很容易,有人很难!
当然这不是本片的主题,它只是载体!
主题是该怪谁?
接下来怎么办?
在法庭上,辩方律师问:你做这个决定前一定是知道有这样的风险的!
女主陷入沉思!
是啊,这是一直被大家忽视的事实!
然而真的被忽视了吗?
其实不然!
只是大家一直都小心翼翼地没有说,但其实心里是这么想的!
比如母亲,在一次聚会争执后,终于说出:你如果听我的话,你现在正抱着你的女儿!
我想这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总有人要告诉你该怎么做?
如果你没有这么做,接下来吃亏在眼前!
我想女主在沉默中,也在默默消化自己决定的后果,她骗不了自己,她怨不了别人!
既然自己做了决定,就要承担这个决定的后果!
她无法像别人一样释放自己的悲痛,我想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自责吧!
没有办法说出口的自责。
所以她不愿去起诉助产士。
身边人虽然帮她找了替罪羊,但其实也没有放过她——看我们没有怪你,我们还帮你尽量挽回一些损失!
你该收回你该死的自尊!
该俯首帖耳吧!
难道不是吗?
有没有隐隐约约感到那种种压抑的提醒,虽然他们没有说出来,但是他们也没有耐心等你慢慢恢复!
更想以此让你忍气吞声,接受别人的安排吗?
她选择了不接受,一切的不曾经过她的好意和安排。
想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太难了!
但我们能在失败和伤痛中学着长大!
彼此能一直相互尊重和包容也太难了!
那个没有出现的下一个会更好吗?!
美国犹太文学研究者阿伦·明茨(Alan Mintz, 1947-2017)在他的《流行文化与在美国塑造大屠杀记忆》(Popular Culture and the Shaping of Holocaust Memory in America)中提到,大屠杀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虽然其发生在与美国隔着大西洋的欧洲且和大多数美国人的关系不大。
而让这一与美国关系并不紧密的历史事件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既和美国犹太人在传媒和教育方面的不懈努力有关,同样也受惠于一系列讲述大屠杀的流行文化产品,如1978年在美国NBC电视台上映的电视剧《大屠杀》、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以及2002年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钢琴家》等等。
随着关于大屠杀的流行文化推动了其的传播,更多关于这个历史事件的流行文化产品被制作出来,与此同时,大屠杀也被植入一些与它表面上没有关系的电影当中,比如最近在Netflix上上映的一部电影——《女人的碎片》。
《女人的碎片》(Pieces of a Woman)是一部于2021年1月7日在流媒体平台Netflix上上映的剧情片。
该片由凯内尔·穆德卢佐执导,讲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同样也是一个女人——在与这段悲伤晦暗人生经历的抗争中如何同造成自己惨痛经历的助产士、同母亲以及同自己和解的。
女主玛莎(凡妮莎·柯比饰)自小家境富裕,但母亲强势,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女儿的生活。
出于对母亲的叛逆,成年的玛莎在各个方面都与母亲做对:她找了母亲根本瞧不上的筑桥工人肖恩(希亚·拉博夫饰)为丈夫,并在怀孕之后不听母亲劝告,执意在家里生产——电影就是以极端真实地表现玛莎在家里分娩的场景开始的。
结果,玛莎之前预定的产科医生由于另外一位产妇的难产未能到玛莎家来为她接生,顶替她来的是一位玛莎并不熟悉的助产士。
在这位陌生助产士的帮助下,玛莎虽然痛苦但还是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女儿在出生几分钟之后便呼吸困难、全身发紫,之后便去世了。
这位助产士被警察逮捕,面临指控,而玛莎则陷入失去女儿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她一直在逃避这个事实,但现实总是有意无意在提醒她,她的女儿死了,而且她需要处理一切事宜。
就在此过程中,玛莎希望把女儿的遗体送给科研机构做研究,而母亲则让她好好安葬她,同时,母亲希望玛莎能够指证那位助产士犯的错误。
玛莎想逃而不能逃,在丈夫离开之后(被她母亲逼走的),只能出庭,但当她在无意当中看到女儿刚刚出生、一家人幸福地拥着她小小身躯的照片时,她忽然释然了,在法庭上大声且明确地说出助产士并没有错误,而之后她也和自己的母亲和解了——在母亲出现了明显的阿兹海默症症状之后。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与痛苦、与敌人、与母亲和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虽然最后玛莎与自己和过去和解了,但整部电影气氛晦暗阴沉,充斥着玛莎作为一个死了女儿的母亲和深受母亲影响的女儿的绝望与压抑。
最令人心碎的是,明明她选择在家里分娩是对母亲无时无刻不希望控制她的反抗,而她的母亲却在悲剧发生之后若无其事地对她说:“如果你当初听我的,现在你正抱着你的女儿呢。
”这是何等的打击与嘲弄,一句话就塑造了一位控制欲极强且令人生厌的强势母亲形象,故而玛莎的行为逻辑可以得到解释——她就是要不顾一切、甚至堵上自己和孩子性命也要反抗母亲。
然而,电影对母女行事背后的心理动因的挖掘并没有止于此,而是通过母亲对对助产士发起诉讼这件事的强硬态度展现了母亲强势之原因——她是个大屠杀幸存者。
在母亲家的聚会上,母亲为玛莎的案子请来了她那金牌律师的表姐,告诉想逃避、想尽快结束一切的玛莎一定要强硬起来,起诉那个带给她不幸的助产士。
而当母亲告诉玛莎为什么要如此强硬时,她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占领区犹太人进行清剿,展开了后来被称为“大屠杀”的行动,在此过程中,玛莎母亲的父亲被送去了集中营,而玛莎当时怀孕的外婆则跑到荒野里的一处破房子里生下了玛莎的母亲。
为了让玛莎的母亲和她自己活下来,玛莎外婆不得不每天只给玛莎母亲喂一点点奶,这一是因为食物有限,她也不能为玛莎母亲提供更多的奶,二是因为她必须得保证玛莎母亲没有体力哭泣以防德国人找到她们。
在战争结束之后,玛莎外婆带着奄奄一息的玛莎母亲找到医生,请求医生救救她女儿,医生说这孩子营养太差已经没救了,放弃吧。
但在玛莎外婆的苦苦哀求下,医生还是打算放手一试。
他拎着女婴的脚说,如果她能把头抬起来,那就说明她有活下来的意愿,而就在此刻,什么都不懂的玛莎母亲抬起了头。
玛莎母亲这样一段话不仅解释了她如此强势的原因——她之所以知道自己这段惨痛的经历,一定是玛莎外婆从小就告诉她,人只有强硬起来才能活下去,而且还把这部电影同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后代的生存状况联系了起来。
而这种连接,一方面不仅能够合理解释电影中的两个与主题看似无关的情节——为什么玛莎丈夫所修的桥在电影中那么重要?
为什么玛莎母亲最后换上了阿兹海默症?
——另一方面也在历史和心理的纵向上拓展了电影的深度。
西方学界往往称向玛莎母亲这种在婴幼儿以及童年时期经历过大屠杀的人为1.5代人,他们虽然经历过大屠杀,但他们却因为年纪太小而不记得或者不能完全搞清楚发生了什么事。
尽管这样,惨烈的大屠杀还是会给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带来创伤,这种创伤不仅源于已经进入到潜意识层的婴幼儿时期的记忆,更源于经历过大屠杀的抚养人对其造成的影响。
显而易见,在玛莎母亲的成长历程中,玛莎的外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经历过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战争与灾难,经历过丈夫被带走(很可能后来就死在集中营里了),也经历过女儿的生死一线。
而玛莎外婆在大屠杀中所受的创伤通过一遍遍向女儿讲述她在绝境中抬起头来的经历传递给女儿,让潜意识已经受到伤害的女儿再次在无意之间接受了来自母亲的创伤,之后,玛莎母亲再通过极度控制和指挥玛莎的生活,把来自大屠杀的创伤再次传递到玛莎身上——直至玛莎女儿的死亡。
人类历史幽深处的创伤就这样通过讲述与抚育、控制与反抗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仿佛一代又一代的人类用时间给苦痛建立了传递的桥梁一样——这也是为什么,玛莎丈夫肖恩建的那座桥,到电影的最后也没有修好的原因。
尽管在电影的开头,满心期待女儿降生的肖恩说要让自己那有着崭新人生的女儿成为经过这座桥的第一个人,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女儿也可能是这个传承历史苦痛家族的新一代继承者。
他所建的桥,既连接了河的两岸,也是一种代际沟通的象征——幸福可以传递,痛苦亦可以。
然而,在女儿死亡之后,建立这传递痛苦之桥的工作也戛然而止了。
肖恩和玛莎分了手,回了老家,而玛莎则在与命运和与母亲的较量中(其实与母亲的较量除去情绪方面因素,大部分也是在与命运较量)意识到只有把苦痛留在自己这里不让它传递下去——无论是传递给或许无辜或许有罪的助产士还是自己的女儿——才是自己得到解脱、自己放过自己的唯一途径。
女儿的死让她看清楚了这一点。
电影不止一次表现玛莎吃苹果的镜头,直到电影最后她才说出,在女儿刚出生时,她在女儿身上闻到了一股苹果的味道。
也许并没有实际证据,但玛莎女儿之死与苹果之间的联系让我想到《圣经·创世纪》中夏娃吃的智慧果——在吃完智慧果之后,夏娃便有了智慧。
而女儿去世之后,各种反抗母亲、追求自我的玛莎(其实反抗又何尝不是一种反向被控制)在啃着苹果中意识到,也许此时正是阻断痛苦传递的时刻。
而也正是在此时,母亲患上了阿兹海默症。
尽管电影中对此的表现只有几个镜头,但还是让观众看明白了,母亲正在遗忘,遗忘丢过的钥匙、点过的蛋糕,还有过去几百万人的生命消逝在个别人偏执也野心中的痛苦。
母亲遗忘的是死之轻易,而玛莎原谅的则是生之艰难,而在这死生之间,被历史碾碎了的女性,向历史幽深处伸出手去,寻回了自己失却的碎片。
不止是玛莎,也不知是玛莎的母亲,而是像她们一样千千万万个生活在痛苦传递中的女人。
《女人的碎片》讲述的不仅是当代女人的无助,更是表现在面对历史问题代际传递的苦痛时、女人应该采取的态度。
它看似在讲碎片,其实,当“碎片”这个词语被提及时,它就已经向往着完整的重生了。
而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也在这样一个与之几乎无关的故事中,再次展现在美国观众面前,提醒着,警示着,也像电影中那条河一样在虚构中流淌着。
在电影节线下停摆的2020年,《女人的碎片》获得了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题名,女主角凡妮莎·柯比更是摘得影后桂冠。
荣誉似乎已经证明了影片本身的成功。
影片的情节非常简单,生活在波士顿的年轻夫妇玛莎和肖恩决定在家中分娩,结果婴儿出生后不幸死亡,两人迅速被痛苦淹没。
肖恩陷于酗酒、出轨,最后选择了离开。
玛莎独自面对愤怒与痛苦,同时要处理与丈夫、母亲、被起诉的助产士的复杂关系。
最终玛莎重建了生活秩序,与自己及他人达成了和解。
女性生育和丧子之痛,两个主题的叠加本身就足以引起观众强烈的情绪,无论这种情绪来自于体验还是想象。
也正是因为如此,没有经历过生育没有做过父母的人(不论男女)对影片的评价,总被认为有那么一点“隔岸观火”的嫌疑;而为人父母或是经历过类似不幸的观众的评价,却也难免带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发挥。
然而,是否具有评价影片的资格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如果只有死过一次才能讲述或讨论死亡,那么人类文明史上绝大多数的伟大创作都值得怀疑。
虽然如此,从观众的评价观察影片仍然是一条有趣的通道。
观众评价的分歧高度集中于影片开头接近30分钟的女主角在家中分娩的长镜头。
分歧既关乎柯比表演的还原度,也关乎场景的必要性。
有关必要性的分歧反映了对于主人公玛莎之痛苦的不同理解:认为对漫长而粗粝的生产过程之记录是必要的,意味着认同孕育生命正是一切“破碎”的开始;认为没有必要,则大体上认同于“破碎”始于新生儿的死亡。
这一认知的差异则进一步影响了对影片主题的理解:前者意味着玛莎象征着全体女性的普遍境遇,后者则更多地指向一种特殊境遇,毕竟失去孩子的女性相对而言是少数的。
但无论是从哪一条路径认知或评价,影片本身都存在着无法忽视的缺憾。
认为不必要的观众一般会同时认为,影片对玛莎在新生命逝去之后的身心状况呈现得非常细腻。
长久的沉默、寂寥的行走、近乎麻木的神态,真实精准地还原了过度刺激之后近于“行尸走肉”的状态。
这样静谧克制的表演与镜头语言,既与玛莎的精神状态相呼应,实际上也为观众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避免了悲伤的沉溺。
但上厕所时脱下的成人纸尿裤、逛超市时自然分泌出的乳汁,这些镌刻在肉身之上的无声标记,仍然让观众在毫无防备之时被疼痛穿透刺伤,也窥见了玛莎在平静之下的暗潮。
然而,也正是因为玛莎在悲剧发生之后的独角戏是成功的、非常充分的,反而使得分娩长镜头有了炫技之嫌。
也就是说,分娩的场景即使用分镜头表现,或者不用那么长的时长,也并不会削弱影片对玛莎之痛苦的表现力度,更不会减轻玛莎的痛苦本身。
沿着这一思路前进,大概率地会认为影片以小女孩爬上苹果树作为尾声是失败的。
一方面,影片几乎匀速的叙述时间被突然打破。
10月、11月、次年1月、2月、3月、4月,影片中刻意标记的时间是均衡的,情绪在其中以强烈的力度但缓慢的速度释放。
结尾处的小女孩显然已经四五岁了,突然的变速让影片仿佛从现实主义一脚踩空掉入了童话传奇的时间线之中。
更重要的是,这突然提速所刻意展示的温情脉脉的治愈,在粗粝的分娩和漫长痛苦的衬托之下显得过分轻易,甚至流露出虚假和可疑。
观众在此提出质疑是难免的:时间真的能够抚平一切创伤吗?
另一个新生命真的能够替代逝去的生命吗?
审美偏好各有不同,有人喜欢温暖美好的happy ending,也有人享受在文艺作品中“找虐”;但无论哪一种偏好,大概都不会觉得 “痛苦”与“治愈”互相消解能够被视为圆满的创作。
从分娩长镜头是必要的这一起点出发同样也会遭遇矛盾。
认为它是必要的,自然不是认为生产难不难、痛不痛会影响母亲对孩子的珍爱程度,从而影响玛莎失去孩子的痛苦程度;而是认为生育的艰辛、疼痛和风险象征着女性的生存处境,失去孩子只是玛莎破碎的生活中最悲伤的一块碎片。
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从这个角度切入,影片想要关注的便由一种特殊境遇过渡到了女性整体的普遍的境遇。
从情节的副线来看,影片确实有此意图:玛莎与肖恩“女高男低”的跨阶级婚姻、玛莎与母亲累积多年的母女矛盾、玛莎、母亲与助产士以及律师的“女性战争”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展现女性生存处境的情节设置——聚焦于女性与他人的关系。
然而影片在玛莎的关系刻画上恰恰是失败的,失败在刻板、简单和变化突兀。
身为建筑工人的丈夫粗糙、无礼,在性和酒精中自我麻醉,这是最为刻板的工人阶级形象,也是对婚姻破裂最空洞的想象。
玛莎与母亲的关系更是套路,强势的母亲希望女儿按照母亲规定的期待的方式生活,女儿不愿屈服,从着装打扮的日常小事到婚姻生育的重大抉择都透露着对母亲的反抗。
玛莎与母亲的和解始于母亲对往事的深情讲述,玛莎对助产士的原谅则通过法庭上的慷慨陈词来表达,这些突然的小高潮都依托于编剧的金手指而缺乏充分的铺垫。
然而从故事性的角度看,这些失于简单刻板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构成了故事的完整性——破碎的玛莎通过修复与他人(也包括逝去的孩子)的关系完成了自我疗愈。
也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影片结尾的小女孩和苹果树也可以被视作是必要的,新生命的再次诞生和健康成长才是真正的“痊愈”。
或许可以说,影片的症结恰恰在于试图用完整的形式去表达女性破碎的情绪,最终导致了它作为艺术作品的撕裂破碎:当玛莎独自一人的时候是冷峻压抑的现实主义,当其他人出现的时候瞬间切换成了市级卫视的八点档。
将该片与不少观众也提到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下文简称《曼彻斯特》)稍作对比或许更能看清问题所在。
两部影片有着一致的主题“丧子之痛”,有着身份相同的工人阶级父亲;《曼彻斯特》中的船、大海、冰雪与《女人的碎片》中的桥、苹果、冰雪也构成近似的隐喻。
由于自身过失失去孩子的李·钱德勒被病逝的哥哥指定为侄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影片的主线便是李回到家乡与帕特里克的接触沟通。
《曼彻斯特》是真正破碎的,李的语言、行为、意识是破碎的,与他人的关系是破碎的,影片的结构和时间线是破碎的,甚至连最后的结局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破碎的。
李放弃了对帕特里克的监护权,将他交给了哥哥的好友领养,他向16岁的少年坦承“我受不了” ——重新落在他身上的“父职”并没有修复他的创伤。
当然,叔侄二人虽艰难缓慢但仍旧逐渐走近的关系暗示了更好的未来,结尾李的离去表达的是治愈开始的可能性而非完成。
当影片并不试图保持故事的完整性的时候,反而更圆满地呈现了“男人的碎片”;当影片并不试图讲述男性的普遍境遇而专注于某个男性的特殊经历时,反而流露了更诚恳的坚实的关怀。
我私人的遗憾也正在于此,为何男性的痛苦总是拥有更纯熟、充分、圆满的表达,而女性的痛苦总是在表达和消解的矛盾中悬浮。
据报道称《女人的碎片》与导演编剧夫妇的亲身经历有关,是一部自我疗愈之作。
那么在此说影片是消费女性议题自然是一种险恶的臆测,但影片讲述女性处境失于简单的缺憾依然是不可否认的。
当然了,我会觉得《曼彻斯特》更好,或许也只是因为身为女性其实并不真正懂得男性的痛苦罢了。
距离产生美。
我希望这个解释是真的。
注:本文已发表于《北青艺评》,发表时有删改。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让人看过之后情绪复杂。
失去孩子的痛苦令人难以想象。
男主和女主在女儿到来之前虽然有着由于经济实力和阶级差距带来的隐忧,但两人一心期待着女儿的到来,似乎一切充满希望。
可女儿的意外离世令所有的美好分崩离析。
在悲剧发生过后,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
女主一边面临生产过后的身体变化诸如漏尿、溢奶,一边要承受女儿夭折的打击和外界的眼光。
她变得安静、寡言和封闭。
她的伴侣要求沟通,她的母亲要求正义,她却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动地去面对这伤痛。
她闻着超市里的苹果,看着地铁里欢声笑语的孩子,一个人在夜店买醉,到书店里去寻找催芽的书。
男主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去处理难以愈合的失去。
他要求沟通却得不到回应;他要求性爱却在女主不同意他撕扯自己的裤子后埋怨她令他兴致全无;他开始重拾恶习,酗酒吸毒;他变现女主母亲赠送的汽车;他在身体上背叛自己的伴侣,和女主的堂姐也是负责案件的律师做爱。
不出意外,一半的夫妻/伴侣选择在失去孩子过后离婚或结束关系。
两人在处理失去的不同步就如同男主对出轨对象解释大桥共振的不同步。
他和女主的关系最终也如大桥一样坍塌。
无论过程多么痛苦,时间还是会让人平静。
在孩子离去的半年后,女主同意出庭作证。
最终看到女儿照片的时候决定不对助产士继续追诉。
影片最后,女主带着男主留下的帽子将女儿的骨灰撒在了建成的大桥,一切似乎也像波澜无漪的水面一样趋于平静。
最终的镜头里,全片第一次出现了阳光和绿草,女主迎来了自己的孩子,生活似乎也如茂盛的苹果树一样有了新的希望。
很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直白,人物少,看起来省脑子。
几年前,孩子出生。
妻子躺在病床上,疼痛的呻吟。
我不能分担她的痛苦,只能心疼的掉泪。
等到进入产房,那一个小时的时间十分漫长。
我焦躁不安的等待,尤其当医生出来通知另一产妇的家属生产不顺时,我更加不安。
直到得知母子平安,一颗悬着的心落地,踏实下来之后感觉到身体回过血来,手脚开始一阵阵发麻。
电影开头十多分钟的分娩戏份让我想起来这段往事。
气氛渲染的很好,痛得翻来覆去的玛莎,和他手忙脚乱的丈夫肖恩,以及经验不足的助产士。
一镜到底很好的体现了不安和慌乱。
越发加深对孩子出生的期待。
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一个失去初生女儿的母亲经过最初的痛苦和逃避,终于勇敢面对生活找回了自我。
原本幸福的夫妻,体贴的丈夫,温柔的妻子,在失去孩子后各自承担着痛苦。
突然的厄运降临,两人不再坦诚相对。
玛莎尤其不愿提及这件事,选择了逃避。
因为母亲在墓碑上弄错了女儿的名字,玛莎大发雷霆。
她愤怒命运的不公,以及母亲和丈夫对女儿名字的不在意。
争吵时她似乎想摘下婚戒,预示着他们婚姻的失败。
她是矛盾的,总是有意无意的关注身边的孩子,又想抹除女儿的痕迹。
照片,婴儿床甚至是女儿的遗体她也想要捐献出去。
她也不愿面对这件案子的审理。
丈夫想念孩子,玛莎尝试抹去。
两人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
丈夫开始抽烟,酗酒,出轨甚至吸毒。
婚姻早已名存实亡。
故事开始在九月,夫妻带着对新生命的期待,这时天气尚且不算冷。
待到厄运降临后,漫长的冬季开始了,冰天雪地,阳光总也透不进来。
玛莎像受伤的刺猬,随时竖起尖刺保护自己。
她一边默默的培养起苹果的种子,期待着它的发芽,仿佛像当初期待着女儿的降生。
玛莎的母亲希望女儿能面对她,直视惨淡的生活,正视淋漓的鲜血。
女儿抗拒着她,她恨自己的母亲。
母亲尝试抚摸玛莎,玛莎受惊一般伸手挡住,别过脸去,像受伤的小鹿。
母亲安慰的手尚未伸出又收回,她不忍心女儿受到惊扰。
当肖恩终于逃离了此地,不再回来。
她开始渐渐收拾起破碎一地的身心。
开始洗刷碗盘,走上法庭,悉心照料的果核终于开始发芽。
她终于走出了痛苦,在女儿的照片前,悲伤重新回到身体,她开始痛哭流涕。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 头脑特工队里的 桥段。
青春期的少女叛逆的发泄着她对父母亲的愤怒,转而离家出走。
当代表悲伤的蓝色忧忧终于夺回了情绪控制台的控制权,她开始流泪,悲伤治愈了她的痛苦。
她把女儿的骨灰撒向春暖融化的河水里。
多年后,种子长成了硕果累累的苹果树,女儿安娜已经能够爬到树上摘苹果。
冬天已经过去,时间使得伤口愈合,使得果树成熟,使得女儿长大。
《Piecesof a woman》●In brief,the story tells that A woman and her husband decided at home birth but ends in unimaginable tragedy.★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e movie. P1---The frist Part was a opening for 30-minute :At first Martha found her amniotic fluid is broken, so her husband immediately called the midwife. But the midwife who was been responsible for taking care of Martha didn't have time to come , so they had have to accept another midwife came to their house to help them.The scene of Martha‘s delivery at home is extremely fascinating ,During the 30 minutes of her delivery, I seemed could feel same pain with her due to the realistic performance by the actress-Vanessa,i mean it truly.At the end of the first part in the movie,Martha finally gave birth to a girl,However,there is no time for she and her husband to enjoy the joy ,the midwife found that the baby's body began to turn blue,The first part ended with the baby's death. P2——The second part of the film is lasted 40 minutes:This part mainly record the life about Martha how she begins yearlong odyssey after losing her baby girl,During that period ,Martha must learn to navigate her grief, while working through fractious relationships with her husband and her domineering mother. P3——The last part is the last 50 minutes :The first scene of the third part is in a family party,There were some disputes at the family party,Finally, her mother persuaded her to face the reality and pluck up her courage to go into thecourt to sued the midwife who helped her give birth smoothly. But in the end, when she saw a picture which was took by her husband ;She stareed the picture with tears because is a picture of her and her death daughter ,she was holding her newborn daughter sat on the bed at the unforgettable time;Then She realized that the delivery nurse was not guilty,She went back to the court to clarify everything , At the same time, she completely 、Wholeheartedly said goodbye to her past.The ending of the film is obscure,The director didn't explain many things to the audience,but we only can saw there was a little girl picking apples on the apple tree, and then Then Martha appeared under the tree and her told the girl it's time for dinner,so the little girl jumped into her arms nimbly,They left the scene hand in hand,At the end of the shot, there is only one apple tree left;Morever, there was always a detail in the Part1 and Part 2 of the film—Martha have ever said that her newborn smelled like an apple,so she had been eating apples all the time after she losting her daughter,In my opinion,I think it's a clever idea for the film to take the apple tree in the final cut. 2.21.2022.Mon
看Pieces of a Woman(《女人的碎片》)之前,就听人说,看这部片的时候会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已经知道这是部悲伤的电影。
开头是长达三十分钟惊心动魄的在家分娩镜头,在经历了孩子心率太低后,孩子终于出生了,夫妇两人抱着孩子欣喜无比的时候,我跟助产士一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以为只是虚惊一场。
结果急转直下,孩子短暂地来到世间,身体迅速发青,猝不及防又走了。
虽然有心理准备,我还是咯噔吓了一跳。
面对猝不及防的丧失,本来相爱的夫妇两人渐行渐远。
女主玛莎悲痛但也克制,没有撕心裂肺的镜头,冷酷的脸上写满疲倦和心碎。
她第一次激烈表达情绪是在给女儿选墓碑样式,在女儿名字的拼法上跟丈夫出现了分歧,她说墓碑上写的不是她女儿的名字,应该用美国拼法,她丈夫认为应该用匈牙利拼法,并轻描淡写说这只是小细节。
玛莎听了很生气,与其说是生气,更多的是失望,她马上拿起衣服掉头就走,说小细节,你说得对,这只是小细节,反正也不会有丧礼,纠结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真是浪费时间,反正我已经决定了要把女儿的遗体捐赠给大学作医学研究。
她极其孤独,没有人可以帮她,就连曾经彼此深爱的丈夫,在这样的苦难面前,也没有和她站在一起。
他不同意捐赠女儿的遗体,他不管玛莎的反对,听从她母亲的指示去起诉助产士,顺势还跟负责这个案子的检察官睡了。
他也是悲伤的,他跑去海边哭着问,你为什么不愿意活下来,他对着结冰的海边大吼“为什么”。
但他的悲伤很快被出轨、酗酒所稀释,他也无法感同身受玛莎怀着孩子的每个月的身体的变化、生完孩子又失去孩子后身体的反应和内心的悲恸,他邀玛莎跟他一起出去旅游散心,被拒绝后他逼迫玛莎跟她上床,连让玛莎自己拉下拉链的几秒钟都不给,暴烈地撕扯她的裤子,后来他恼怒地甩下一句“我完全没有兴致了”,留下掩面啜泣的玛莎就走。
面对失去的痛苦,玛莎独自缓慢、安静又坚定地调整自己,她回去上班,然后又辞了职,在超市轻轻抚摸着仔细闻红苹果的香气,在浴室淋浴发很久呆,在雪地里抽烟,深蓝色的指甲油剥落,给皑皑白雪染了色,在雪地里跑步,去处理女儿的遗体,决定捐赠遗体给医学研究,跟母亲和丈夫对抗,去书店找书,回家把苹果核一个个切下来,按着书上教的方式一步步做好,等待苹果核发芽......
这是她面对的方式。
而她母亲认为她在逃避,她母亲是个专横的中产,希望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她认为正确的面对方式是起诉助产士,让她赔偿,伸张正义;她母亲动情地说我不希望别人评论你,然后不知道第几次给她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讲她小时候在父亲被拉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如何幸存,如何抬起头,捍卫自己,希望玛莎也像自己一样,去法庭对质,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否则永远无法面对伤痛,走出阴霾。
玛莎第二次激烈表达情绪是在这时候,她愤怒地大声告诉她母亲,我有在面对,伸张正义是你想要的方式,是你需要的,不是我的方式,不是我想要的;你觉得我很羞耻,你担心的不是别人怎么评论我,你只是想要我符合他们的价值观;我不在意别人怎么议论我,他们的感受不重要,我怎么想才重要,这是关于我的身体!
前几天刚好看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博主Alex在死产后发的一个视频,她在怀孕六个月后发生了胎停,经历了死产,在视频里她忍不住泪流不止,说希望在经历过这次苦难后能够变得更强大,朋友告诉她,你不一定要强大,这个时候你怎么做都可以,可以任性可以无理取闹,你可以用很多时间来哀悼,你不一定要有正能量。
我觉得很感动,这种时候能够给予的不多,但可以给予受到伤害的人足够的时间,让她去悲伤,去流泪,去倒下,然后让她用自己的方式慢慢站起来。
被强行灌输正能量和被告知怎么做才正确,只会令人窒息。
Alex说,她丈夫一直陪在她身边,她一直都记得她丈夫跟她说,他觉得最难过的地方是,有些地方我帮不到你,只能你自己一个人去调整。
听到这句话我眼泪也跟着掉下来。
如果玛莎的丈夫也给予她很多的陪伴,跟她说最真诚体己的话,告诉她,我一直会在你身边,但是有些东西是我体会不到的,是我帮不到你的,需要你自己来拉自己一把,他们大概就不会越走越远,最后分崩离析,玛莎也会少很多孤独和寒冷。
有个印象很深的细节,失去女儿后,玛莎回到公司上班,有个男同事占用了她的办公室,理直气壮地一点没怂地要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后,她去厕所,从门最下端看到她脱下内裤和纸尿裤;后来她去商场,静静看着橱窗里小女孩的衣服,怔怔看着店里的小女孩挪不开眼,女孩也怔怔看着她因为漏奶湿掉的衣服,她尴尬地赶紧走开。
没有了孩子,但身体反应依然跟其他生完孩子的妈妈一样,其中隐秘的难过、孤独、尴尬、屈辱,只有自己知道。
Alex也在视频里说到,最痛苦的时候是,她的身体知道她生下了一个孩子,但不知道TA是死的,所以身体会分泌催产素,乳腺会分泌乳汁,还是会涨奶、漏奶,更难受的是会非常非常想有个孩子抱在怀里,感觉想去偷个孩子抱着喂奶,想立刻马上领养一个婴儿抱着。
那种女性身体和激素的反应,只有经历过的女性自己才能够体会。
Alex流产后非常难过和自责,觉得为什么别人都能平平安安把孩子生下来,自己却不能。
后来她去google后才发现,她不是少数,很多人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只是很少有人说出来,她说希望录这个视频把这件事说出来,可以帮助到也在遭受同样经历的人,告诉她们,这不是一件羞耻的事。
去年Meghan也公开了她曾经流产的消息,她在New York Times里有一篇文章The Losses We Share里写,失去孩子的悲伤是巨大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女性都经历过流产,但说出来的人很少,因为这是禁忌,伴随着羞耻。
但当有人开始勇敢地讲述自己的流产故事的时候,打破沉默,其他经历过同样悲剧的人像是被得到了许可,才敢敞开心扉,开始述说。
Meghan在和Harry结婚成为王妃之前就说过,她希望能为女性发出更多的声音,讲述更多女性的经历,她也是这么做的。
有人说,流产是这个社会的禁忌,像Meghan这样的女性分享自己的经历是去污名和分解耻辱的重要一步,也给同样失去孩子的女性发送信号:你会感到无比孤独,但你不是独自一人。
谈论死产、流产不仅是社会的禁忌,在很多失去孩子的夫妻之间也是。
在一次采访中,编剧Kata Wéber提到,《女人的碎片》的灵感来源于她和她丈夫、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导演Kornél Mundruczó的孩子流产的经历,Wéber说她在怀孕的时候失去了他们的孩子,但他们不谈论这件事,即便在夫妻关系中,这也是禁忌。
这部电影想要打破沉默。
在面对失去的痛苦,Wéber独自搬到柏林一段时间,试图把这段经历写出来。
她说,我必须离开一段时间来表达自己,我感到我的身体被剥夺了,不是我自己的了,我必须离开,通过写作来重获我的身体,这是我的疗愈方式。
后来,Mundruczó看了Wéber在笔记本上记下的关于流产的笔记,鼓励她写成一个故事,后来他们基于此拍成了《女人的碎片》。
尽管悲伤,但玛莎没有彻底放弃过希望,她依然穿绯红色的大衣,或穿红色靴子、背红色包,表情冷酷,拿着红通通的苹果,把核保存下来,等待它发芽那一天。
后来丈夫在玛莎母亲的金钱诱惑下,在漫天细雪中头也不不回地离开了。
玛莎独自生活,她挣扎着后来也同意了出庭。
玛莎作为证人出庭,她说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散发着苹果的香气。
她从镇定地回答到回忆起生产那晚后开始流泪,申请休庭休息,后来她去冲洗照片,看到自己抱着刚出生的女儿的照片后,泪流满面。
新生命给她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笃定。
回到法庭上,她对着助产士说,这个女士并没有故意伤害我的女儿,那天晚上她只是想接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我觉得这件事不是你的错,我要谢谢你,发生这种事肯定是有原因的,但原因不在法庭里。
后来她看着旁听庭审的母亲说,如果我站在这里要求补偿,那我就是在说我失去的是可以补偿的,但它是补偿不了的,我没法让她复活,任何金钱、判决或者刑罚都不能让她复活。
我怎么能让自己的痛苦施加给其他人?
我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短暂瞬间不是为了让我那么做,我知道她不会希望我那么做的。
她完成了对母亲的对抗,也在给这个悲剧收尾,而后她将女儿的骨灰撒向大海。
仿佛在告诉母亲,她用自己的方式也可以走出来,可以慢慢move on。
她跟很多女性一样,独自走过了一段幽暗的、漫长的、不为人知的旅程,捡起了散了一地的碎片,再竭力拼凑完整。
她在慢慢治愈自己,但我们都知道,有一些碎片会一直一直埋在内心深处,陪着她走更长的旅程。
有一些场景很触动我:1.肖恩哭着求玛莎不要捐赠孩子,肖恩是真的很爱他的孩子,有血有肉;2.肖恩想和玛莎作爱,但是当时玛莎还在丧女之痛里没走出来,结果肖恩和咨询的律师发生了关系,男性永远比女性能够更快脱离一个糟糕的状态,有时候可能以一种残忍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的“已经恢复”;3.玛莎爱上了吃苹果,因为记忆里女儿是苹果的气味。
有一次苹果没吃完,肖恩问她苹果还吃吗都泛黄了(孩子离去时身体也泛黄);4.玛莎妈妈虽然强势但不左右她的人生,会争吵会试图劝阻,但最终也是选择尊重,只期待女儿拥有一个良好的结局,最后母女握手言和收获温馨家庭。
但真正戳我的是女主内心深处的善良,她站在法庭上说,“That is not why my daughter came into this world for the time that she did”。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到一个人的善良可能会让她在一个负面情绪里呆的更久,因为她不能够纯粹理性地用利益观去衡量一切,当周围的人以友好的、正确的姿态提醒你来处理当下时,你会很混沌,比常人更容易情绪不稳甚至有会做出一些精神分裂的行为(有时候也许会短暂地伤害到身边爱自己的人),也许是因为:于个人而言情与理的平衡,是需要以高度善意去解读情形继而做出的判断与选择。
有时候我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面对事件善良和理性会打架,也会有更长的时间沉浸在难以摆脱的负面情绪里,偶尔会精神上短暂性情绪化失控 伤害到身边爱自己的人,会恃宠而骄觉得他们都会理解都会原谅都能忍受——但事实上只有血缘可以做到这一点,要感谢一切陪伴我度过糟糕境遇的人,尤其是血缘,也尤其是非血缘。
我这个小矫情,26岁刚开始的日子里认识到这一切,还算早的吧,还算幸运的吧哈哈。
玛莎执意在家生产,为的是与母亲强势控制的生活划清界限。
但是她失败了,她的孩子生下来就死在了她怀中。
那一抹浴缸中的鲜血,成了她胸口永远的“红字”,她被卡在了“生门”中不得而出。
玛莎打定主意在家生孩子再站起身来,一袭红衣包裹,她已是残缺的人。
她不顾家人极力阻挠,把孩子尸体送至医学研究机构,希望赋予她那短暂生命以一点微不足道的价值。
两次签字,一次迎来新生,一次送走亡灵,可两者只相隔短短几天,却仿佛用尽了她的余生。
那是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血色自此成为玛莎的人生底色她在工作中变得刻薄,在家人面前变得敏感、阴翳、孤兀。
任何一个亲人、朋友跳出来以关心为名提起那件事,都让她觉得自己像被一遍遍扒光了一般被审判、被羞辱。
她拒绝了母亲苦口婆心的说教和干涉,冷漠对待丈夫想要出游和亲昵(侵犯)的邀约……她与周遭人的关系断崖式地下沉。
孩子意外死亡,让夫妻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她的孩子死了。
在这场横亘在她眼前的变故面前,他们的悲伤和需索是如此不对等。
她需要时间去化解这排山倒海的痛,而这恰恰是周围的人不愿给她的。
每个人都在敦促她要“move on”,他们表现得殷勤而全能,他们轻描淡写甚至绝口不提那场事故。
他们甚至将孩子之死归咎于助产士,企图从中获得某种责任转嫁后的解脱。
母亲的强势干涉让玛莎觉得更加窒息但是此时此刻,这种“安慰”显得如此廉价、蛮横而面目可憎。
它们如同她受伤后在其伤口上狠狠撒下的那把盐,以为是在杀菌消毒,实际却增加了她痛苦的尖锐性——她更加无法与自己、与任何人和解。
只有时间,才能慢慢疗愈人生的伤痛中间那段冰冷的河,她是如何泅渡上岸的,这里不再赘述。
最终的结果有点像童话。
助产士被玛莎当庭原谅。
雪停了,大桥修好了,腐烂的苹果核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新的果实。
玛莎把孩子的骨灰撒向大海,又当上了妈妈。
将孩子的骨灰洒向大海,是玛莎准备“放下”的重要仪式感只不过这一次,孩子与新一轮的亲密关系,能否弥合她支离破碎的生命?
一个童话般的结尾不想多说生育或孩子之于女性意味着什么。
几乎所有赞颂母爱伟大者皆是对女性的道德绑架和对女性独立人格的亵渎。
这个电影讲的不是母亲失去孩子所罹受的痛,而是悲剧发生后,人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带来的二次伤害。
坍塌后又被重建的大桥是时间线中明显的隐喻一直认同萨特的理论“他人即地狱”。
处在困境关系里的人,尤其是女人,永远是破碎而不自由的。
某种程度上,他人是其自我发展、自我完成的羁绊与负累。
她们似乎永远活在各种家庭、社会角色扮演里,而在自我世界中缺席;永远被裹挟在他人的评价、期待、界定和目光中不得扯脱;永远被捆绑在社会秩序的乌合之众里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所以最终,让玛莎分崩离析的不是那个死掉的孩子,而是她身上背负的母亲之名、妻子之名、女儿之名、姐妹之名……那些无形却沉重的标签、责任、道义、“正能量”紧紧缠绕着她、撕扯着她的伤口,成为一次次“加害”于她的理由。
微妙的亲情关系成为“加害”于玛莎的二次伤害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伦理悲剧都来自于这类亲密关系的塌陷,尤其是在中国这种以传统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结构中。
两代之间以“都是为你好”为名过多地插手对方的生活,又以“都是你的错”来洗脱自己人生的失败;夫妻甚至朋友之间没有任何隐私空间,谁都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他人的一切指手画脚、品头论足……
婚姻关系的变化在该片中值得玩味这些纠缠胶着又矛盾对抗的联结,带来的不是启示、滋养与帮扶,而是无止尽的博弈、挤占和损耗。
说到底,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丧失界限感的亲密关系是危险而有悖人性的。
能与生命中重要的人保持舒适的距离,不试图去占有、控制和支配,将他当成独立的灵魂去尊重和理解,让他自己去面对和处理他遭遇的种种,恰如其分地陪他走完某一段人生路,是种多么宝贵的成全。
被当庭原谅的助产士玛莎最终选择了原谅,是因为她清醒地意识到唯一能为孩子亡故负责的人是自己,唯一能让她走出这段阴霾的人,也只有她自己。
玛莎看到这张照片的瞬间,选择了放下和宽恕我们又何尝不是。
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他毕生要完成的课业而来,理应放开手让他去主导、去决定、去经历、去担负、去清算、去了结。
我们则退回来去完成我们自己。
这不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善意么?
当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现代女人,非要在家中由稳婆接生,可事后由于未知原因,婴儿诞下不久便遭夭折。
这位孕妇到底是该遭受非议,还是该备受同情?
国内很多观众在观看《女人的碎片》时,最大的争议和情绪点基本都集中于此。
2020《女人的碎片》可事实上,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在拍摄此片时,并非旨在探讨女主角的伦理过错,而是由这样一桩悲惨事件延伸出她作为女性的身份焦虑、人格独立等一系列问题。
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女主角玛莎在一家大公司上班,衣着光鲜,谈吐优雅。
母亲虽然曾于二战时期在集中营中有过非人的遭遇,但如今生活优渥富足。
而玛莎的丈夫肖恩,则是一位在桥梁建筑工地的蓝领阶层,留着彪悍的络腮胡子,脾气暴躁强硬,对颐指气使的丈母娘时有不满,可好在对玛莎百依百顺。
而此时,玛莎和肖恩正面临着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两人的女儿即将诞生。
可玛莎选择了和大多数孕妇不一样的分娩方式,不在医院里得到周到安全的接生照顾;而是提前预约了一位助产士(接生婆),在分娩的当天,由助产士直接在家中接生。
与他人不同的接生方式,自然暗藏着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在分娩当天,当玛莎的羊水破掉之后,肖恩立即联系了助产士芭芭拉。
可好巧不巧的是,后者正在帮别的孕妇接生,因此只能委托另外一位助产士伍德沃德代劳。
起初,伍德沃德通过检测胎儿的心率,断言一切正常。
因此随后便安排玛莎开始分娩。
然而在此后的心率检测中,伍德沃德发现,情况不太对劲,便嘱咐肖恩立即联系医院。
然而,助产士伍德沃德并没有中断玛莎的分娩,而是鼓励她继续用力,试图做最后的努力,将胎儿顺利生出。
在玛莎的努力下,女儿终于诞生。
本以为危险就此打住,可婴儿的皮肤却渐渐变成紫色,且失去了呼吸。
当救护车到达家门口时,已然错过了抢救良机。
此后,影片便在玛莎漫长的心灵恢复中逐步展开。
将近一个月后,玛莎身穿呢子大衣,脚踩高跟鞋,看似若无其事地到公司去上班。
对于助产士的失判,导致女儿的死亡,她没有心情追究其刑事责任,而是将女儿的遗体捐献给科研机构做研究。
对于这一切,丈夫肖恩,与玛莎的母亲都极力反对。
在母亲看来,玛莎必须得起诉伍德沃德,将所有因失去孩儿的愤怒和悲伤发泄到这位失职的助产士身上。
同样,对于肖恩来说,他接受不了爱女成为手术刀下的解剖对象,更无法忍受不将其妥善下葬的结果。
在众人看来,玛莎貌似一意孤行,对肖恩和母亲的劝告置若罔闻;甚至还因自己看似“冷冰冰”的态度,没有迎合肖恩的性欲;加之母亲的推波助澜,最终与丈夫分道扬镳。
影片最后,玛莎还是走到控诉伍德沃德的法庭上成为证人,她会当庭指证伍德沃德,从而将其送入大牢,并索要巨额赔偿吗?
亦或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
其实,玛莎对伍德沃德的态度并非是本片重点,伍德沃德到底是否为婴儿夭折的罪魁祸首也非关键所在。
实际上,《女人的碎片》中所呈现最多的桥段,乃是玛莎与她周围一切之间的矛盾、差异和反抗。
尤其是在婴儿去世之后,这种异样的不适感越发明显。
比如在她产后首次回到公司的时候,所有同事都对她侧目相待,有种看到怪物一般的异样。
最明显的便是那位坐在她工位的黑人小哥,在面对玛莎让其腾位置时,他宛若看到鬼一样。
亦或是玛莎在超市购物时,碰到的一位自称母亲牌友的陌生老太太,她不由玛莎分说半句,走上来便对玛莎安慰同情,甚至别扭地用拥抱表示自己的哀悼。
这其中,最过分的则是来自母亲的诸般干涉。
玛莎本来希望将女儿的遗体捐赠给科研机构做研究,对于助产士一事也选择息事宁人。
但母亲却总是不由分说地强迫玛莎走上法庭,用愤怒和公正将心中的痛苦翻篇;同样,母亲也和玛莎的丈夫一起逼迫玛莎让女儿遗体入土安葬。
因为在母亲看来,苦难和痛苦必须得用血泪和强硬态度才能做到彻底翻篇,她特地以“自己的母亲在二战时期为了生养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向玛莎举例。
而在此,母亲无意间道出,如果玛莎一开始按照她的意思在医院里安稳待产,便不会出现这样的惨剧。
由此不难看出,玛莎所反抗的根源到底为何。
如果当我们细致分析肖恩和玛莎的差异,以及玛莎为什么会选择肖恩作为丈夫,对这一疑问可能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肖恩显然有着非常明显的暴力倾向,对待连襟克里斯,他会用拳头猛击车门表示震慑;在和医生咨询女儿死因时,也更是粗口连篇,丝毫不能克制自己的暴躁情绪。
最为代表性的一处桥段,便是他在情绪不稳定时半强迫式地要求玛莎和他做爱,甚至粗鲁地撕扯玛莎的衣裤。
而当玛莎稍有反抗,打算自行脱下衣服时,他立马负气出走。
虽然将肖恩和玛莎的婚姻描述为阶级之间的不对等,或有对爱情纯洁性的玷污。
然而,当我们看到如此之多有关肖恩那无端暴怒、且克制不住的性格时,很难不让人怀疑玛莎爱上他到底图的是什么?
其实在影片一开始,从肖恩面对丈母娘为其一家买车时的言行就不难看出缘由。
肖恩虽然一边接受,却一边骂骂咧咧,对丈母娘非议不止,而玛莎在一旁却没有丝毫的不满和难堪。
因此,《女人的碎片》中最根本的矛盾,不是发生在玛莎和肖恩之间,也并非是玛莎和伍德沃德之间,而是聚焦于玛莎和母亲之间。
玛莎选择一位粗鲁底层的男人做自己丈夫,才会让母亲屡屡受气;而选择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分娩时,以家中自由待产的方式,或许便是对母亲的反抗。
所以,导演穆德卢佐在影片开头,用那段引人入胜的23分钟长镜头全面展现玛莎生育过程,将玛莎的无畏和坚韧作为视觉层面最重要的情绪牵引力,乃是埋下了对母亲反抗的草蛇灰线。
因为,只有在自己分娩下一代时,把握住肉体的控制权,才能摆脱掉与上一代的精神连接,这或许是玛莎如此坚持在家中分娩的最关键的心理动因。
当然,全片在表现玛莎和母亲的这一矛盾时,同样将这种疏离感和抵抗感,遍布在每一处画面中。
在处理外景时,很明显能看出本片和相似题材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部都是有关主角在失去子女以后如何治愈内心的影片,同样也都用室外的阴郁天气、冰雪场景来营造一种伤感的氛围。
可一旦到室内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心不在焉的龃龉又会立即溢出银幕之外。
比如开头那段分娩长镜头,三人之间看似平衡,实则波涛汹涌的紧张感。
而当玛莎携肖恩到母亲家中拜访时,肖恩和克里斯那饶有兴致的攀谈声,萦绕在玛莎的四周;而镜头的运动轨迹却始终和玛莎如影随形,以一种优雅却疏离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紧接着,便是玛莎和母亲之间的矛盾爆发。
进一步来说,影片前半段让玛莎一直以“行走”的方式出现,同样是在暗合玛莎那忐忑不安的心态。
她少言寡语,尤其是在失去孩子之后,更是与肖恩交流甚少,唯有心里却潜藏着巨大的波涛;只因周围所有声音都在训诫她应该“如何做”,而从不问她自己“想要怎么做”。
对于这一心理层面的暗示,《女人的碎片》所运用的更多是象征手段。
比如片中多次出现“苹果”这一关键意像,当玛莎在超市挑选苹果时,她会细致地嗅着苹果的味道;而当她和肖恩发生矛盾时,又会无意识地收拾起桌面上剩下的苹果核;甚至于,玛莎会特地去书店购买有关苹果催芽的植物学方面的书籍,用来在家中培育苹果树种子。
显然,苹果的不同状态,以及苹果本身的寓意,乃是导演附着在玛莎身上的言外之意。
这一巧妙的象征在影片高潮部分的庭审戏上,曾有过明确的解答:那已逝的女婴身上有着苹果的味道,这是玛莎有关这个孩子的最敏感也是最直接的气味记忆。
然而,进一步说,苹果、苹果核、苹果催芽培育等影像和桥段的设计,更是在暗喻玛莎希望借用它“再现怀孕”的状态。
因为有关女儿最甜美的记忆,不是来源于女儿的“在世”记忆,而是她的“诞生之前”。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的片尾会添上玛莎的女儿爬上枝繁叶茂的苹果树这一笔了。
而片中另一极富象征意味的,便是肖恩原本修建的那座桥。
导演穆德卢佐在此,既用它的修建进度作为篇章画面,直接打上日期,表示时间的流逝;同样也用它作为伤口缝合的程度,即玛莎失去孩子之后,心中悲伤的治愈程度。
无论是苹果还是桥梁,穆德卢佐显然将其处理的非常巧妙而肃穆,同时又不失灵动的精彩。
当然,本片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演员凡妮莎·柯比的出色演技了。
为了将玛莎这一复杂的、且主要靠内心戏和微妙表情演绎的角色能够完美呈现,凡妮莎·柯比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
她在编剧卡塔·韦伯的帮助下,了解到很多失去孩子的妇女真实的心态。
片中那段助产士被指控有罪的桥段,其实就来自匈牙利一桩真实的案件。
一位接生婆因为在家中为孕妇分娩造成事故,最终被判刑五年监禁。
演员凡妮莎更是对美国本地的助产士行业做了进一步了解。
纪录片《新生儿产业》的一位家庭自然分娩专家,甚至做了她的顾问。
从该专家口中得知,在美国的家庭自然分娩现状中,这其实是相当禁忌的话题,助产士经常会被歧视和仇视。
可一旦要询问孕妇们真正的分娩需求,却鲜有人问津。
毕竟在其丈夫和整个社会眼中,医院才是唯一稳妥的地方。
凡妮莎也正是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方能将玛莎这一角色演绎得更加到位;不但在台词表现上让我们体会到她的愤怒和被孤立感,更是从她的眼神和举止中看到与角色熨帖的悲剧底色。
因此,她能凭借本片擒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也就在预料之内了。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预测,在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中,她或许能跟“科恩嫂”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一样,成为影后的热门人选。
而《女人的碎片》这部影片,也让我们看到罕见的有关孕妇选择在家分娩失败后,如何面对周遭质疑并进而反抗的故事。
更进一步来说,它其实是让我们去反思,当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变成悲剧之后,我们是否该将箭头指向一位女人?
作者| 花无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到目前唯一一部看完想鼓掌的 全程揪着心 从恐婚恐育恐亲密关系转为女性的和解 前作就看得出是相当细腻的男导演 原来第一个被人类偷尝的禁果正是它们孕育的婴孩 啊突然就释然了 (不知道打五星是不是有冲动的部分 毕竟已经连续看了两天的烂片了)
在飞机上差点哭出来
差得有点多,不知道想干嘛,到底是谁的碎片?每个剧情的变化点都莫名其妙,像是幼儿园编故事。
开头一段生产过程真是令人窒息,中间一大段剧情以及指甲油植物的特写、种子的意象等等都落入套路,庭审发言救回来一些。
了无新意,几无必要
每个人都在寻求自我和解和修复的方式,逃避,背叛,缄默,咆哮,与其委罪于人,不如宽恕自己,桥能重建,籽会发芽,只可惜这单薄的隐喻和浮于表面的情节,始终无法共情
故事不难看但电影挺难看的(画面干净得让各层面痛苦都显得虚浮(看到有友邻提及汗的缺失,非常一语中的🙇🏻♀️想写在男性身上的批判刻意得让人抽离🚬想把人当人就应该把每个人都当人母女桥段只有窒息,无法理解从始至终试图以权力控制他人生活、把自己的诉求以正义与爱之名强加在对方身上的母亲怎么最后大家就莫名其妙和解了😅
7.5
再漂亮的长镜头也抵不过虚伪造作的自我感动,这生小孩的时候干嘛要不断揉胸啊???
神经病,生孩子不去医院
两星给女性的身心体验,其他的要么空洞,要么累赘。前面的压抑配着糟糕一点的女性状态更好,现在看起来太精致了,后面怎么就微笑和解了呢?希亚拉博夫是来干嘛的,删了也不影响。
无论故事和视听手法都有点套路了,人物弧光和最终价值落脚也平平无奇,基本猜的到。除了前半小时的长镜头表演挺好以外都没有达到预期
电影名容易让人觉得它是个女性控诉的故事,实则不然,她有强大、光辉的形象。影片从一短段男主开幕,接着是一长段精彩的分娩戏,奠定了一个基准角度:女人的心境,他人能否真的做到感同身受?接着故事刻画了两对小说式的关系:1、丈夫自然不能亲身体验分娩的痛苦,却非常崩溃,呼应开篇,于他来讲,这种崩溃可能来自同事间的面子,否则为何他不去上班呢;2、而好强的母亲爱面子了一辈子,正在面临老年遗忘症,仍然能详细摆出她出生时的经历。观众明白,没有谁真正站在女主角度考虑,她必须要走向自我解救。这可能是一种欧洲知识分子才会有的视角,是好莱坞既得利益的导演们没有的。它让这个美国演员出演的美国故事,有了区别于美式叙事的光芒和温度。好莱坞需要更多这样的视角拯救。
7.1/10品质平平。拖沓且寡淡,分娩戏份导致头重脚轻,作为支点的庭审也站不住脚。夫妻感情和母女感情没有厘清,胡乱交织在一起,分不清重点。丈夫的形象不立体,他选择肉体出轨、重拾烟酒,究竟是因为懦弱还是悲痛?他究竟是一个挣扎的父亲、丈夫,还是一个懦弱的窝囊废?镜头语言值得赞赏,长镜头非常不错,算是锦上添花。女主表现很亮眼,我觉得值一个表演奖。其实不烂,就是平庸。它血淋淋地呈现了一个本就有裂痕,遭遇意外,最终分崩离析的家庭。以及一个执拗、善良、坚强与脆弱共存的母亲。但完成度并不高,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没有迸发出戏剧张力,也很难感染观众。远远不及《海边的曼彻斯特》,可能是我预期太高。她把关与孩子的一切抹去,却执着苹果核的生长,疼痛终究难以放下。
女主演的是真的差,前面铺垫的不够多,后面刻画的不够深。
3.5,一个关于“女性做选择”的故事,凡妮莎柯比有几场不错的戏,包括漫长而痛苦的分娩,与母亲的对峙(另一种意义的分娩),以及法庭戏。有一些很难接受的过于直白和无趣的隐喻,但是即便是男性观众,也能体会到最终喘气的释放感,挺好的。(整个观影过程就像被分娩生产出来?)
好久没看过这么烂的片了。形式大于内容
宽恕就像一颗种子,可以结出很多果实。
到美国发展的匈牙利导演新作,该片得到老导演马丁斯克西斯监制。女主气质上并不讨人喜欢,戏份多,幸运地获得了威尼斯最佳女主。开场半小时的生孩子场面的调度,掌控精彩,苹果籽育种等细节也还不错。其它一般了。
男性不要试图理解女性在生育这件事上的牺牲和悲伤。把问题高高抛起,中间段却又轻轻放下,结局挺有力的,但总觉得没被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