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史诗般的同志电影,Your Name Engraved Herein,The Name Engraved In Your Heart

主演:陈昊森,曾敬骅,邵奕玫,戴立忍,王识贤,法比欧,魏如萱,曲献平,杨杰宇,林晖闵,邱治澔,王彩桦,黄良,吴承洋,黎安,邱昊奇,林志儒,苏达,洪都拉斯,陈文彬,陈怡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闽南语年份:2020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剧照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2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4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5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3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4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5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7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8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19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剧照 NO.20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剧情介绍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两位少年前往台北,那里的一切冲击着这两个少年的感官。学校宿舍里发生了对同性恋的霸凌,尽管禁忌一一解放,学校也开始招收女生,但同性恋三个字仍如毒蛇猛兽人人唾弃。而两个男孩间原本暧昧的情愫,也因一个女孩的介入,而就此被打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立地成魔朦胧的青春竖笛与双肩背包第二季不死者之王第二季屋顶上的绿宝石男人的秘密拳族DOPE麻药取缔部特搜课成瘾剂量拉丁血与泪:巴西歌王的不羁星途重新开始吴大观仙剑四营火怪谈伤心的解药西游记之七十二变龙之心4:心火之战九指新娘老牛家的战争笨蛋·测验·召唤兽:祭龙门镖局之为2归来宽恕河岸男孩恩怨双截棍重启无赦之仇苏格兰飞人摇滚电台剃须。然后捡到女高中生。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长篇影评

 1 ) 感谢电影替我们完成不可能完成的梦。

“ 希望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不管我喜歡誰,都不再奇怪 ”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山海》里面有几处歌词和电影画面简直完美呼应,特别是那几句“我看着那少年…”“于是转身向山里/大海走去”“…我给不起”,听完这首歌我甚至感觉自己心脏漏跳了一拍。

我和我的Birdy已经整整十五年没见,那是个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一转身真的就是一辈子。

后来从朋友那里知道他结婚还生了宝宝,一切过得都好,我也便心满意足。

不是联系不上对方,只是真的没有必要,因为情意早已深埋于心,不打扰便是给对方最后的温柔。

电影里面张家汉在这么多年后总算等到了Birdy的告白,我看的当下竟然也跟着遗憾起来,因为我从未想象也不会奢求三十年后我们还能再见。

如果这都不算happy ending的话那什么才是呢。

看着他们从一开始的尬聊到坦承,有种时光飞逝的错觉。

不久前他们才在教官室里大打出手,搭着火车到海边,在电话里哭着放歌,接着几十年的时光 就过去了。

张家汉已经不是当年的张家汉,Birdy也不是当年的Birdy,他们对彼此可能已经没有爱了,但当时被爱灼伤的疤痕仍存在着,有时不经意摸到,那些喜悦和遗憾便涌上心头。

感谢电影替我们完成不可能完成的梦。

「辛班 社会组」「高二甲班 自然组」两个少年在那刻一眼万年

 2 ) 这十年最好的台湾爱情电影

今天终于来威秀看两位新人演员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全片结构饱满,情节紧凑,泪点蛮多的,也就坐在后面偷偷抹泪了四五次吧。

爱啊,无关国界、性别、美丑和年龄,就像张家汉心酸地质问神父:“有什么不一样,你爱的是女生,我爱的是男生,你爱的多一点还是我爱的少一点?!

”一、邂逅 两人在游泳课第一次邂逅,单纯疯狂的birdy成功吸引了同样简单善良的张家汉。

深夜翻墙再次相遇,家汉特地去浴室送上跌打药,还机缘巧合地救了一样是同志的师弟,两人开始了更多互动。

二、相恋 当女生主动爬上身诱惑家汉,他才恐惧地发现自己好像对女孩子没反应。

与birdy兄弟相称整日混在一起,半夜在宿舍的上铺一起吃坚果(坚果开剥的声音像就心跳一样砰砰砰)、偷电影海报、公路上飙机车、夏天在家汉的床上一起午睡,一种莫名的情愫在滋生。

三、确认心意同时对彼此产生了好感,家汉安静birdy更热烈直接,因为同侪的校园暴力,birdy选择沉默地保护家汉,跟刚好对他有兴趣的师妹班班“恋爱”了。

一直到birdy骑机车出车祸,家汉帮他搓澡(此处省略一万字,说实话。

这里有震撼到,算是新人演员的两位拍的真很可以),birdy再也憋不住了,情不自禁地回了一个吻。

收到了对方的回应,却在那之后,birdy刻意避开了家汉。

四、分手 气球事件让birdy留校观察,班班被开除,birdy被爸爸在学校爆揍,家汉不忍替他挨揍。

这个时候的birdy,面对越来越浓烈的感情,面对学业,他决定冷处理这段感情。

两人去外岛旅行,做了最后的“告别”。

五、中年再相遇片尾算是整部电影最让我惊喜的一部分,很多爱情片让主角再相遇就美好大结局了,可是导演给了满满的戏份和惊喜。

年中的家汉是戴导饰演,把那种女生巧遇初恋的内心小九九表现的淋漓尽致,真的完全很小女生的感觉,竟然还捂嘴,我以为男生是更淡定的。

只是可惜了班班,夹在两男主之间毁掉了自己的前半生。

她后来跟birdy离婚一个人带着孩子,才发现有些事情是后天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改变的,怪不了任何人。

早知道这份感情就不那么努力了。

一些个人感受婚姻,也跟做题一样,要婚过才有犯错的机会,才有自主选择的机会。

华人社会里,婚姻是人生头等大事,第一次婚姻更是如此,你再不正确家人也穷尽力气把你扭正,直到发现这段婚姻真的支离破碎了,才终于愿意对你松绑。

倒推一下,如果我们都知道,这次婚姻会失败,是不是会更用心对待?

坚定不移地只跟着自己的心走?!

用隐秘一些的方式,悄悄的躲开大众的审视。

片尾看瀑布那幕,配乐突然停掉,用了瀑布倾泄万马奔腾的原声,对应了中年家汉此刻的心境,哪怕外界喧嚣如雨,如今的我终于可以再无人干扰的爱我所爱。

要说不足,这么好的爱情电影,配乐弱了些,主题曲多好听啊,配乐再丰富一点就更好了。

前几年的《爱乐之城》,今年是《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在别人的故事回忆自己,曾经有一个人那么爱我,也不错。

 3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压抑让爱更深刻

当很多障碍不复成为障碍后的“就那样”和索然无味其实才是生活大杀器,能感受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其实何其珍贵和美好,那是人类的美好幻象,还陶醉得如此真实。

【先碎碎念一下】上一部让我感受到如此强烈“后座力”的影片是《Call Me By Your Name》,这次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刚好同为同志题材的影片。

然而作为完全不腐的直女,二者或许只是在某种相似的角度诱发了情绪反应,让我在回想起影片的时候只会留下对一段旋律一个画面的记忆,以及一种惆怅又浪漫的感受。

所以不会在乎两部影片中面目模糊的女性角色和揣摩“情不知所起”或是其他相处细节,也注定写不成什么正经影评了。

———————————————“影评”分割线————————————————————————看完影片后和友人在影院附近的店内闲聊,我突发奇想:要是我们读书那个时候能更方便无顾虑地使用手机,能随时说出想说的话,是不是暧昧早就顺利升级成早恋了?

友人笑:可是那样也就没意思了啊。

我也笑:也对哦。

影视剧鲜少讲述两人顺利在一起和和美美生活的故事,一是因为日日保持新鲜感实在艰难,甜蜜日常看多了也真的很腻,二是宇宙公认定律:暧昧期总是最动人。

经过日思夜想翻来覆去的琢磨,承受不能明确表达的痛苦,活在“这世界除了你再也不会有更好的人了”的狭窄视野和牛角尖里,“走在你身边的伙伴”才能在压抑之下,成为“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而面对重重阻碍的同志群体,则能让这样的暧昧期被推向极致,又虐又美又揪心。

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年阿汉和Birdy轻轻松松说出“其实我那个时候是很爱你的”,接连重复当年假装听不懂的wanan,我会有种“一秒破功”的感受,像是看到被吹得很大很圆很美的一个红气球,突然被一根细细的针刺破。

其实,是不是现实里从来就不存在一以贯之的浪漫,只有浪漫的片断和感受?

而电影作为造梦师,正好帮我们重温了这样的感受?

比如蓝色游泳池边的笑容,巴士上流动的光影,对方干净的睡颜,某次电话里的对话,加上“如果有下次,我会再爱一次”,为情境加分无限的音乐,会让你达到某种颅内高潮,相信这些片段里的真心,也重温自己过往在某个片段的真心。

事实上,同名小说里,Birdy不是阿汉第一个产生兴趣的男生,二人情感的爆发和日常的身体互动,也绝对不止那场令人叹为观止、情绪层层堆叠的浴室戏。

电影聪明地作了留白和取舍,让每一次的触碰和爆发,都让人更有新鲜的、甚至紧张到窒息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生活哪里有这么简单。

小说里班班的戏份更多,和阿汉的互动更多,三人的关系更复杂,成年阿汉还和Birdy聊起这些年经历的不同男生……这也更像我们所面对的真实。

以前最不能理解的就是《海豚湾恋人》类的“小时候达成约定,长大后居然可以仿佛成长经历都是空白般破镜重圆”,现在想来,影视作品也只能给我们呈现更简单更纯粹的故事,因为更好操作,也因为现实中太少见,而大家其实很向往。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缺少文艺作品呢:这些当时被外在和内在环境共同造就的刻骨铭心,变成歌曲,变成影视作品,呈现最浓烈的情绪,让你在某一个瞬间看到自己,让剧中人代你去疯去发泄去释放,而你则有了听着电话里的主题曲一起落泪的机会,日常继续做个体面而情绪稳定的人。

如果你身为“浪漫体质”却无法在生活中高频率遇见浪漫,或者是识别出了同类但容易弄得遍体鳞伤,那文艺作品是极佳的情绪安放点。

当很多障碍不复成为障碍后的“就那样”和索然无味其实才是生活大杀器,能感受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其实何其珍贵和美好,那是人类的美好幻象,还陶醉得如此真实。

——————————————稍微讲回一点电影的分界线——————————————————这两天看了不少台媒关于这部电影的访问,有对导演的,还有演员的互动之类,从管弦乐队要即时学会上嘴吹的精益求精,到导演拿出当年的情书帮助演员进入情境,包括演员提前“同居”两个月培养感情,对大尺度戏的理解,以及片中对历史情境的还原,选择的歌曲《这个世界》、《拥挤的乐园》,还有为电影加分无数的主题曲《刻在我心底的名字》(羞涩附上本人的一个cover版:https://node.kg.qq.com/play?s=BGPiHzB0P_jwuB8N&g_f=personal)(恭喜获奖!

),都能感觉到尽心尽力和浓浓的人文关怀。

羡慕能拍出这样的影片的地方,更佩服他们背后的努力和汗水。

所以啊,好电影就是这样诞生的。

 4 ) 那些错失的岁月,是时代刻在他们身上最痛的伤疤

作者: pASslosS 就在本月初,《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成为首部票房突破1亿新台币大关的LGBTQ电影,也是台湾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几十部LGBTQ电影中票房最成功的一部。

本片由《刺客聂隐娘》《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摄影师姚宏易担任摄影指导,杜笃之担任声音指导。

在今年金马奖上,该片也荣获最佳摄影以及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两项大奖。

电影开篇引用了《旧约 雅歌》 8章7节里的一句话: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短短一句已然隐喻了故事全局。

故事发生在1987年,当时台湾刚刚解除了长达几十年的戒严令,但社会上变革之风依然微弱,步入了顽固而压抑的保守主义。

这种风向也依然扎根在阿汉所在的天主教学校,那里的生活与往常一样,充满了男子气概的军事化管理,讲求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以及对天主教的绝对信仰。

暴虐的教育把这里的男孩子训练成用暴力彰显阳刚气质的男人,这意味着他们会对“不够阳刚”的男性进行羞辱和践踏。

其中有一段暴力情节被描述得触目惊心,他们在公厕对一个男孩子进行了残酷的羞辱和迫害。

阿汉与Birdy在加拿大神父所管理的乐队相遇,Birdy这个名字是其本名的谐音,来自艾伦·帕克电影《鸟人》里疯癫人物Birdy,他继承了这个人物的荒谬和特质,成了学校出了名的不服管教的学生。

而作为一个家里有着“专制父亲”和“优秀哥哥”的年轻学生,阿汉面临着许多心魔。

因为成绩不好,他在高中被分入社会组,这让他受到了父亲的蔑视,因为社会组在其父辈眼中毫无前途。

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两代人的隔阂,那个时代不仅落后于年轻一代的需求,更落后于阿汉与Birdy的需求。

他们的父辈是被时代压抑和侵蚀的产物,其对人生的定义是“活着”,但阿汉这代年轻人却已经在探讨“爱情与自由”。

在代表学校到台北参加蒋经国葬礼的旅行中,阿汉和Birdy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

他们在街上闲逛,而早在1988年,台北街头就已经有平权人士。

影片在此致敬了80年代为同性恋群体发声的祁家威先生,他被称为“台湾首位公开出柜的男同志”。

这名祁家威先生的化身举着一个简陋的标语牌,上面写着“结婚是每个人的权利!

同性恋不是病!

” 这朴素而利落的笔迹,并没有如今铺天盖地的彩虹旗那般华丽,但其中之珍贵,难以用语言形容。

在这一情节中,他遭到了执法人员的暴力对待,阿汉和Birdy下意识去帮助他,却并没有察觉到他们是“共同体”。

这就是那个“牢笼未曾显现”的残酷年代,如今的人们可以坚韧地对抗并打破束缚,但阿汉和Birdy则是看不见笼子的笼中之鸟。

另一贯穿于全片的线索是一首蔡兰钦的《这个世界》,他们总是反复唱着: 在这个世界,一点欢乐,有一点悲伤,谁也无法逃开。

我们的世界,并不像你说的真有那么坏,你又何必感慨。

用你的关怀和所有的爱,为这个世界,添一些美丽色彩。

这首歌算是对年轻灵魂的鼓舞。

旅行中的他们还在探索对爱情的理解,在碰触那面铜墙铁壁之前肆意想象,似乎只有在这首歌的保护下,他们的爱情才能安然绽放。

值得一提的是,蔡兰钦于1987年去世,享年22岁。

这意味着他们的爱情在最开始就已经萦绕着死亡气息。

但是初恋总是伴随着对死亡的想象,所以才会热烈极致,对他们而言,无论如何都要在精神上自杀一次。

随后,他们的确以某种方式杀死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Birdy发现自己喜欢阿汉之后便不再那么勇敢了。

此时正巧学校开始招收女学生,他便交了一个女朋友证明自己是直男,他利用阿汉做了许多事,刻意去伤害阿汉的情感。

在这种校园氛围下,爱情本来就是禁忌,而同性之间的爱情则是禁忌中的禁忌,所有的教条都在绞尽脑汁去证明阿汉的爱不是爱,只有异性恋的爱是爱,就像教父所说的,你们是“在乎”但不是“爱”。

此前神父也曾告诉过年轻学生“要活在当下,享受恋情”,可惜这句话的主语并不包括阿汉也不包括Birdy。

有趣的是,影片对Birdy的女朋友和未来伴侣也有提及,男同志之间那个虚置的“女朋友”,是同性恋情感不可被诉说的证明。

在剧情中,通过交女朋友来否认自己的同性恋身份,通过“抢女朋友”而包揽过错……这种“不可诉说”将在他们未来的人生引爆更多的悲剧。

男同和同妻的家庭也是如此。

看起来男性无需去迫害一个无辜的异性恋女性,但是社会压力会逼迫他们必须按照“正确答案”填补空缺,最终的受害者既是女性也是男性,而他们本不该因为任何错误的人牺牲自己。

落后的体制就是会让人们互相怨恨,做彼此的替罪羊,然后无穷无尽地赎罪,对人性的抹杀莫过于此。

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处是,当Birdy和阿汉在浴室里第一次面对了自己的激情和欲望,随后跌入了长久的悲伤。

他们本不该有这种悲伤。

阿汉这个人物大概有80%是基于导演柳广辉自己的经历。

最初,他的目的不是拍一部同性恋电影,而是拍一部回忆初恋的影片。

只不过,他的初恋恰好是一个男孩喜欢另一个男孩的故事。

值得肯定的是,导演并没有把影片拍成关于“出柜”的滥俗故事,因为对于LGBTQ群体的真实人生来说,出柜是个“伪结局”,尽管它可以作为一种勇气的证明,但永远不会是故事的终结。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非常适合被看作台湾LGBTQ平权史的里程碑之作,因为这是一部深深植根于历史的电影。

影片不仅揭露了几十年来台湾“被宣扬的开放”下的伪善,也展现了同性恋群体所遭受的全方位压抑,与此同时还回溯了台湾的LGBTQ群体已经走了多远,走得多不容易。

导演曾说他特别希望《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能传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那里的法律仍将同性恋与罪名等同。

而这两个地方之所以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们是电影主题曲的词曲作者许媛婷、佳旺和陈文华的故乡。

其实直到现在,大多数70年代生人的台湾男同性恋仍会选择一种非常低调的生活,他们暴露性取向的压力和风险都要大于年轻人。

所有迟来的庆祝和平权成功后的欢腾对他们来说都有些“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已经被那个时代伤害,任何喜讯都只能有限地消除他们的心防。

有人疑惑,难道同性恋之间这种轰轰烈烈的情感才算爱情吗?

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这部影片的情感之所以如此强烈,正是因为这些情感曾被压制在深海之下,你所看到的一切是他们的情感特写,但当镜头逐渐后退,阿汉和Birdy的故事便会被那个时代遮掩抹杀到所剩无几。

这不是一场比较同性恋和异性恋谁的爱情更加轰轰烈烈的游戏,这是对伤疤的回忆,本该发生在青春年华的爱情直到中年之后才有了续篇,而错失的岁月正是时代刻在他们身上最痛的伤疤。

在片尾处,阿汉在酒吧看到Birdy的身影,内心挣扎着不敢前去相认,随后却又在酒吧等待数日,直到Birdy奇迹般地出现。

他们不够幸运,也不能轻而易举地从中恢复,但他们的故事肯定了平权的意义,那就是不要再让这种创伤延续下去。

 5 ) MV级水准的影片,金曲奖水准的主题曲

期待值太高了,等了几个月,成片就像一部大型唯美的MV。

优点真的就只有双男主的颜、主题曲了!

看了一下好评,基本上是把个人的回忆、情绪带到影片里去了。

抛开个人情感不说。

回归影片本身。

剧情支离破碎,场景切换无厘头,最后中年片段刻意煽情团圆,尴尬都可以抠出三室一厅了。

精华全在预告片里,浪费俩小时。

内心万马奔腾,淦。

热评第一说这是“台湾10年来最好的爱情电影”...?????

 6 ) 我是有多无聊才会十一刷这部电影

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到今天,刚好一个月。

一个月之内十一刷电影,至今仍然走不出来。

看了无数电影花絮,剧组采访,另外听了N遍电影音频和原声音乐。

非常后悔当初点开这一部电影,我一个白天上班晚上带娃的中年妇女,当初只是为了放松一下,想利用一点点的午休时间看一部轻松纯爱电影,当时看到豆瓣评分不高,还犹豫了一下。

结果看完之后却发现,电影后劲这么大,让我看了又看,现在只能牺牲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来看电影,甚至还想花更多的时间去挖掘电影背后的故事。

看《天堂电影院》的时候,有一个情节是电影院里的一个观众跟着电影里面的人物很投入地在表演,当时我还在想,这是看了多少遍才能把台词背的那么熟,情绪拿捏的那么好。

然后我就发现,十刷电影后,我也拥有了这种技能。

先说不喜欢的部分吧。

首先说这部电影槽点是在是太多了,湾湾言情剧中的咆哮式表演方式30多年没有变过,Birdy都拄着拐杖打着绷带还一定要去洗澡,感觉完全不符合逻辑,好像是为了某些大家都懂的目的刻意安排出来的情节,看的时候感觉有点尴尬。

而且神父的表演感太强烈了,可能是因为语言的问题,神父的扮演者法比欧曾经说过,和森森对戏的时候,为了避免让森森出戏,他对于台词的发音有很努力地在练习。

也许就是法比欧把全部精力放在台词上,表演就显得生硬、被动,使得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无法入戏。

当时也没有自动带入那个时代,总觉得阿汉那么帅,不应该是一个会为情所困的人。

但在经过了二刷、三刷之后,我慢慢的被带入了那个环境,慢慢能够体会到阿汉当时的痛苦心境。

中年之后的戏有点牵强,明白导演是想在影片最后,探讨一下社会问题,借用中年班班的嘴骂骂当年的制度,当年的社会环境。

用班班三十年的遭遇映射出同妻这个群体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可是真的没有必要,你找了这么帅的演员,拍一部刻骨铭心的初恋,就会足够打动人。

如果一定要上升到反思社会制度的层面上,难度会很大,更何况前面还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品,想要超越会很难。

导演另外还想通过中年 Birdy告诉我们,当年他是真的爱着阿汉。

可是有些话,说的太明白反而没有意思了,再说,你是对年轻演员的表现没有信心吗,是对自己设计的剧本没有信心吗。

还有神父那个同性恋人,安排的太刻意了。

正如很多网友都提到的本片最大的缺陷就是情节太跳脱,导演太贪心,想拍的东西太多,但是东拍一下西拍一下,像一个大杂烩一般,主题不够突出,导致很多人在看过影片之后非常失望。

庆幸我是在本片已经失去热度的时候再看的,之前没有做过任何功课,剧情、主创完全不了解,所以看的时候不会有太多失望,而且两个年轻演员有颜值、肯努力,实在是为电影加分不少。

很多人说两个主角很像,实际上,如果对两个人很熟,你会发现两个人其实完全不像,而且两个人的说话声音也不一样。

森森微博有几张两人带口罩的照片,甚至只看眼睛,就可以很清楚地分辨两个人。

但是可能因为导演偏爱的演员风格相似,拍到后面剪了短发,包括眉毛应该也是出自一个化妆师的手,两个人就不小心变得有点相似了。

我一开始对电影没有做任何功课,根本不认识两个主演,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脸盲。

从第25分钟开始,我才发现可以用鼻子来区分两个人。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观众入戏比较慢,看的莫名其妙。

所以第一次看的时候,印象不是很好,这可能也是一些观众对电影评价不高的原因吧。

其实还是喜欢的部分更多一些。

好多人觉得电影好多事情交代的不清楚,在看过小说之后,把一些隐藏情节补全了,然后觉得电影拍的不好。

实际上,是先拍出来电影,然后又出的小说。

在剧本创作之初,内容是非常完整的,拍摄的也是非常完整的,但是剧本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为了控制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导演只好舍弃了一部分东西,这样就导致情节略有割裂,甚至有的情节出现的很突然。

小说里面提到的荣哥,剧本里是真的有,而且电影也拍摄了,但是导演和编剧经过考虑认为,阿汉的初恋一定要是 Birdyオ够打动人心,就没有使用这一部分内容,甚至连拍摄的原始素材部没有保留。

而小说则不需要受篇幅的限制,甚至可以增加很多作者自己的体会,所以小说是作者在把电影的剧本拿走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的一个再创作,很多心情的描写都是小说作者自己加进去的,连编剧都说,没想到他加的太多了。

这么看来,其实小说就是一个高配的同人罢了。

客观的说,小说也不错,但是那就是另外一个阿汉和 Birdy的故事了,而不再是森森和骅骅演绎的阿汉和 Birdy。

这部电影的配乐真是堪称经典,电影的音乐总监侯志坚解释说,每一样乐器都是有角色的,小号代表了呐喊、索求,更多表现了欲望的东西,弦乐则代表了给予或者安抚,钢琴是旁观和讲述。

最喜欢的是阿汉在泳池下看Birdy时的《呼喊》,剥核桃时的《心跳》,班班给 Birdy喉糖时的《妒嫉》,中年阿汉和班班聊天时的《救赎》,两人互道晚安时的《WANAN》,最最喜欢的是洗澡时的《关于爱》。

电影中的配乐总是在情绪流转时,慢慢的出现,烘托主角的心境。

浴室的那一幕,先响起的是配乐《潮湿》,然后配乐恰到好处的停止,让轻微的喘息声慢慢浮现出来。

在这一幕的结尾,又重新响起了配乐《关于爱》,小号和大提琴交织,表示阿汉的爱终于得到了回应,但是悲伤的旋律又在暗示,这种回应就是一切故事的终结,两个人就在这一个点交汇,然后就会向两个方向越走越远。

还有电影的摄影、美术设计,使用了略带一点怀旧感的色泽,把每一个镜头都拍的那么美。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觉得阿汉比 Birdy帅,看了两位演员的真人却发现,骅骅更帅一些。

影片的结构也很工整,前四分之一是初识时两人幸福的相处过程,四分之二部分升入高三,面临外界的质疑,两个人情感开始冲突。

影片正中间出现高潮,两人表明心迹,但在四分之三部分迎来更激烈的冲突,最后一部分回忆结束,转( qiang)为(xing)现( sheng)实(hua)。

关于剧情,很多人说 Birdy很渣,不爱阿汉又玩命撩,把直男掰弯之后又甩了他。

还有人说 Birdy像学弟一样,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男生,并且用 Birdy说的“这个世界没有人懂我啦”来证实,这个推测存在一定合理性。

不过在编剧的剧本创作最初却不是这样设计的,编剧的设计是 Birdy和阿汉一起心动的,只是当时两个人并不知道是爱情。

两个人也是两情相悦才玩在一起的,并且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

后来 Birdy也是无意中才发现对阿汉有不一样的情愫,一种超越友情的感觉。

但是在当下的那个环境,又不知道这个喜欢是可不可以发生的。

结合学弟的遭遇以及大巴他们的霸凌,再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就会觉得这种感觉是错误的,并且希望通过和正常人一样交女朋友的方式让自己回归正确的轨道,也希望阿汉可以回归正确的轨道,这正是爱阿汉的一种方式。

关于Birdy冲出浴室,帮助学弟的那一幕,很多人认为由于Birdy是同,所以他感同身受,所以要出来帮学弟。

甚至在一场映后QA时,骅骅也说,Birdy也许是曾经遭受过霸凌,所以才会对霸凌这么痛恨。

但是编剧瞿导说,他当初的设计是,第一次冲出浴室确实是对这种行为痛恨,但没有想那么多。

第二次Birdy冲出浴室,与其说是为了帮助学弟,不如说,Birdy更想帮助的是阿汉,因为阿汉不打下去,大巴他们可能会觉得阿汉不合群,是异类,会疏远阿汉(我们都住过校,知道不合群会怎么样)。

阿汉如果打下去,又不符合阿汉的性格和人设,阿汉自己会很自责痛苦。

Birdy不舍得阿汉陷入痛苦的纠结,哪怕自己出去会遭受大巴他们的排斥,也要冲出去为阿汉解围,更加说明了他非常在乎阿汉。

不过虽然瞿导这个设计非常暖,但是广大观众包括我自己都没有get到,也是很尴尬啊。

影片中, Birdy敢违反校规,敢去偷海报、偷气球,这样一个什么都不怕的人,在面对同性之爱的时候,却选择了逃避。

这恰好说明了,结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阿汉是基督徒这一因素(虽然不是很虔诚,十字架都比反了),接受阿汉的爱会让阿汉众叛亲离,甚至会让阿汉下地狱,这是比起其他事情都可怕的最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 Birdy才会退缩。

有人说,爱他就勇敢的面对,可是大家不要忘了,那是在1987年,很多人都没有出生的年代,Birdy还只是一个没有离开父母的孩子。

所以说他的做法是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观念去看待当年的事情。

那么多人都在骂 Birdy渣,可是换到当时的那个社会环境,谁会做的比 Birdy更好呢。

骅骅曾经多次表示过,Birdy一直骗自己喜欢的是班班,但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爱的只有阿汉,并且很早就爱上了,所以才会和班班离婚。

甚至森森还表示过,其实 Birdy更痛。

所以电影中,才有班班说和 Birdy谈恋爱时,太像在拍琼瑶电影了,因为 Birdy谈的恋爱完全是模仿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

关于结尾,三十年后,两人重逢,面容已变得苍老,失去了年轻的激情,但两人都对对方念念不忘,正好能够呼应主题刻在心底的名字。

这种设定实际上我是能够接受的,这样的结局很现实,而且阿汉的那一句“你管他去死哦”,正是一个提起自己又爱又恨又无法忘怀的人时候的真实表现。

但是Birdy的选角实在是太失败了,泡面头也很出戏。

导演和监制都说过,其实在五十多岁愿意演这种角色的演员本来就不多,帅的演员又很贵,所以可选择的范围太小。

而扮演中年 Birdy的王识贤是主动跳出来的,想要演这个角色,然后导演和监制就决定了。

这么一看,原来中年演员的选角是那么的草率,完全不像选年轻演员时那么的慎重,以至于看电影时,观众本来都酝酿好的情绪一下子被破坏了,很失败。

不过,两个年轻主演实在是太出色了,火华社社长的经历告诉我们,新人演员演同性题材,是出名的一个捷径,但两位演员并不是为了快速出名而敷衍完成表演,两个人确实也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用心为我们带来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

因为头发长度的原因,头发长的戏先拍,头发短的戏后拍,所以开拍第一幕就是影片结尾的讲电话的戏。

情绪非常重,两个主演都很紧张,怕表现不好。

但两人互相帮助互相激励,最后还是出色的完成了表演。

这一幕完成后,导演和监制都觉得捡到宝,两个演员表现非常好,又潜力无限,更加有信心,后面就不断加码。

预算从三千万到五千万,再到七千万(据说大部分钱是花在了美术上),当然最终的结果一定也是超过了导演和监制两个人最初的预期。

骅骅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在阿汉家里的那一场戏。

因为那一场戏,阿汉的设定是必须要流泪跟难过的,而Birdy的戏没有要求哭。

但是在拍摄过程中,因为森森演的太好了,骅骅完全把自己当成了 Birdy,看着阿汉的眼睛,很真实的感受到了阿汉带给他的情绪,想起一直以来辜负了阿汉的真情,很突然的(情绪)就来了,觉得很愧疚,当下那个愧疚感一出来,眼泪也收不住了。

甚至饰演妈妈的彩桦姐,开拍之前还和导演嘻嘻哈哈,开拍之后,两个演员表现那么出色,一下子把她的情绪也带动出来了,也流了泪。

另外影片中,两个人在泳池第一次见面,阿汉轻轻的挑了一下眉,轻到你看质量低的资源时根本看不出来,就是很有那种心动的感觉。

两人说这也是影片另外一个很难的部分,由于短发的戏是后拍的,当时两个人前面已经拍了很多了,很熟悉了,又要拍出那种初见心动的感觉,不太好诠释。

还有浴室的表演,监制说过,这里面的表演切分开来前后会有七段情绪,开始是敌对生气,中间转换几次,包括有原谅、愧疚、以及以后不知怎么面对等等,而两个人的表现也让他非常满意,还说你完全猜不到他们的潜力。

骅骅也说,这一场戏,难的不是动作上面,最难的是情感上的诠释,因为没有台词,摄影机又离得非常近,所有的情绪都要通过微表情以及眼神来表现,这里面的戏如果一旦有一点点用演的,(情绪上)就会有缝隙,大银幕上就会很明显。

所以,在表演过程中,两个人完全的进入了角色,在那个环境、那个当下,很多表演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当时所有的情绪都是真实流露。

在剧本设计里,Birdy对阿汉说了一声对不起,在表演过程中,骅骅因为完全进入了当下的那个情绪中,就连说了三声对不起。

甚至在已经拍摄完毕,森森走出了浴室,仍然无法出戏,蹲在地上大哭。

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大家都知道电影有两个版本,为台北电影节上映的北影版和戏院上映的院线版。

导演和两个主演在参加一个访谈的时候,主持人提到,因为浴室那一幕,是个公共空间,两个人这样好紧张,好担心会被人发现。

森森就说他比较喜欢北影版的浴室戏,因为那里面他有捂住骅骅的嘴,还有咬骅骅。

但是因为当时电影还没有上映,导演怕剧透,马上拦住森森的话说,你这样讲的,有点情欲啊,我们是爱情电影。

主持人和森森又马上澄清,没有没有,这不是情欲戏。

说到那个都市传说北影版,大家都觉得很神秘,越神秘就越想看。

虽然我没有看过,但看过几个台湾网友写的观后感,发现北影版实际上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好。

首先院线版是在北影版的基础上修改的,剧情是没有变化的,只不过在一些细节部分有微调,就是这些微调导致了情绪方便略有不同。

简单来说,北影版更多展现了Birdy在每次做出让阿汉伤心的事情之后,自己也很落寞的微妙情绪,但都没有展现给阿汉,浴室戏的部分,也是阿汉强迫的因素更多一些,所以到最后阿汉也不知道Birdy是不是在乎自己。

而院线版的剪辑,增加了两个人在一起睡觉,妈妈挪动电风扇的情节,同时更多展现了Birdy对阿汉表现出愧疚的情绪,浴室的部分也没有强迫因素。

院线版的剪辑向观众展现出了阿汉能够感觉到Birdy也是爱着他的,这是双向暗恋。

就像金庸最后出版的小说和他最初在明报发表的小说不一样,院线版是经过再三斟酌后的最终版本,更有告白感,所以是比北影版更好的版本。

关于表演,导演曾经说过,两个演员都太投入情绪了,好几场戏拍完之后,都哭到不能自己,让人很揪心。

因为两个这么年轻的演员,一下子就要掏出这么赤裸的情感来演这部戏,可是他们的表演经验不多,万一情绪收不回来,会不会伤到自己,就很怕他们会受伤。

更辛苦的是演完了,你又需要想办法走出来。

在这方面,骅骅遇到的困难会稍微小一些。

监制说过,在拍摄过程中,骅骅需要一个激将法,要问,这个事情你可以吗。

然后在你和他讲戏时,讲到某一个点,就可以停下来,骅骅就能够掌握到了。

而森森则是需要用感情去触动他,让他觉得能够感同身受,把他推到那个(角色的)位置,陪你到你导演的那个(角色的)世界。

这么看来,貌似骅骅在演技方面略胜一筹,但是森森却要为这部戏更加投入,付出更多。

森森也不止一次表示过,张家汉的某一个部分永远留在了他的身体里面。

正是由于森森在表演时比骅骅入戏更深,后期宣传的时候,经常会哭哭。

他自己还说,之前自己不是个爱哭的人,但是张家汉打开了他的某一些开关。

看了这么多访谈节目,你会感觉,森森是个性格很开朗乐观,情商很高,非常可爱,超级爱讲冷笑话,也比较能放得开的人。

骅骅就是一个话不多,很安静稳重的一个人。

两个人正好和电影里的性格相反。

在电影宣传最初,在主持人的要求下做一些亲密互动,森森会先用眼神询问骅骅可不可以,骅骅轻轻点头认可之后再表演,很暖。

后期,两个人可能是商量好了,亲密的互动都非常自然。

有时候觉得,骅骅是那个很优秀的学霸孩子。

你们不需要交流,就知道他可以做的很好,一路走来,你只需要看着他的背影就好。

而森森就是那个在某一个方面的先天条件略有不足,但是努力学习,用心付出,并且用其他方面的长处来补偿他的短板,时常还会向你撒娇的那个孩子,你无法不有偏心。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能打动我,最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会帮我们找回那种大家早已失去的青涩、纯真。

很喜欢里面的一句台词,“所以我谈的是爱不是欲望,欲望是只想身体的靠近,我要的是他心里面真的能够接受我”。

真的,当年的那个17岁的孩子,所有的爱都是纯真的,不掺杂欲望的,这是现代人都失去的东西。

看这部电影,会让你重新回到17岁,每一个人都会回忆起当年的那一个人,结局有可能是痛苦的,甚至是怨恨的,但是,回到当下的那个心境,无论怎样,都是刻骨铭心的。

另外,公园里面的那个老人,相信很多人看过之后,都和我一样会有严重的不适。

但是仔细想想,那个老人也是很可怜的,因为都没有遇到好的环境和好的年代,他只能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带着面具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有谁知道他心里的痛,又有谁知道他年轻的时候不是另外一个阿汉呢。

Anyway,我从三刷开始,就把中年戏和公园那一段跳过了。

--补充的分界线--有人看我就再写一点电影背后的故事,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是写给一些不知道的人看吧。

首先本片的导演柳广辉和编剧兼监制瞿友宁是高中同学,因为瞿友宁本来也是一名导演,后面也用瞿导来称呼他。

本片的故事是柳导自己的故事,阿汉的原型就是柳导。

他在高中时发现自己喜欢一个叫Birdy的男生,可是一直以来,正确的人生观都是王子爱上公主的故事,没有王子可以爱上王子的故事,更没有人告诉他喜欢男生是被允许的。

而且当时他们上的还是一个很保守的教会学校,连柳导自己都觉得喜欢上男生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但是爱情来了,神也挡不住,它就是来了。

所以柳导当时非常痛苦,非常纠结,他甚至自己都不敢承认这是爱情。

所以他就骗自己,只想和那个男生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他在28张A3纸大小的纸上记录了自己的心路,还用很小的字,写的密密麻麻的。

他把这些拿给那个男生看,然后把那个男生吓跑了。

Birdy的原型是当年的那个真正的Birdy,但是性格方面的原型是瞿导。

瞿导当年是校刊舍的,很有才,还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才子。

收集海报的事也是瞿导的亲身经历,他还曾经因为在高三时和高一的学妹谈恋爱,偷了一个热气球用来表白,不过这个气球后来破掉了,没有表白成功。

他还因为和学妹谈恋爱,学妹被退学,他留校察看,但是他一气之下也自己退学了。

还有班班那个人,当年也是有的,连名字都一样。

所以,影片中,台湾本地的妈妈,外省的老兵爸爸,教会学校,第一年招收女生,管乐社,气球告白,退学,社会对同志的歧视与不理解都是真实存在的,观众们即使是因为年代或者年龄的原因对影片不理解,但那就是当时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影片中,阿汉的痛苦可能是有一些艺术加工夸大了,但是柳导当年感受到的痛苦,没有阿汉的百分之百也有百分之九十。

瞿导当时就知道柳导的故事,是他鼓励柳导把当年的故事讲出来,还帮助柳导写剧本,于是就有了本片。

选角时,他们认为,首先电影是美的事物,所以演员一定要帅,尤其眼神一定要很迷人,眼睛里面要有故事,要有一种电。

他们试了很多演员,但是觉得有一些表演经验很丰富的演员,会有一些油气。

然后他们目光转向了一些素人,但是那些素人又太素了。

后来柳导提起演红色气球的那个小平头,打算找他来试试。

可是森森演红色气球时还叫陈世承,两位导演找他还费一番功夫。

最后他们见了森森,觉得森森首先气质很干净,没有油油的感觉,很符合他们那个年代高中生的气质。

然后森森非常坦诚的和他们聊天,也分享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

包括森森自己的姐姐也是一位同志,他一开始也很不明白姐姐为什么会喜欢女生,但是后来慢慢地也理解了姐姐。

他拍红色气球,是想告诉姐姐,他支持她,而且觉得姐姐很棒。

这些都是森森对姐姐表达爱的方式。

两位导演和森森聊天时,觉得首先外形方面很满意,他们两个人正好从两个方向看森森,都觉得很好看。

然后他们觉得森森很坦诚的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这种真诚征服了两位导演。

他们觉得,森森能让他们爱上他,也一定会让观众爱上他。

碰面结束后,柳导握着森森的手,就感觉到森森一定会把他的故事诠释的非常好。

所以森森根本连试戏都没有试,两位导演就确定了他是饰演阿汉最好的人选。

不过当时森森还不知道。

然后又有朋友给他们推荐了骅骅,他们和骅骅第一次碰面,对骅骅的外形也是比较满意的。

但是发现你问他一个问题,他要过很久才回答,而且还不敢看两位导演。

两位导演觉得他太害羞了,就很着急,说糟糕,他只有帅吗,那其他的部分怎么办。

直到让骅骅回去试了段戏,导演看到骅骅的试戏后,就惊为天人了,发现骅骅是天才型的演员。

他在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面前,会比较放的开,然后他表演起来和平常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这样的一个反差让两位导演觉得很好,当即就决定让骅骅来扮演 Birdy。

两位导演考虑到骅骅只有在熟悉的环境下才会稳定地发挥,然后就在电影开拍前两个月就安排两位主演住在一起培养感情,当然了是分房睡的。

事实证明这个安排是很有效的,影片拍摄过程中两个人的默契程度很高,表演也很顺利。

关于故事的结尾,我们都知道剧本的设定是Birdy也爱阿汉,但是种种原因不能和他在一起,于是两个人错过了三十年,最后迎来了希望。

不管两个人是不是还能再续前缘,至少有这个希望。

可现实生活中,柳导的那个Birdy是不是爱过他,谁都不知道,大概率是没有爱过吧。

这再一次论证了天堂电影院中的那句话,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柳导和瞿导设计的这个故事,也是想给自己一个好的结局,和自己的过去达成一个和解。

瞿导还曾经包场并邀请Birdy与所有的高中同学去看这部电影,但是Birdy拒绝了,他说希望自己去看。

实际上,柳导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不太喜欢公开自己的私事,可是为了宣传这部电影,他每次上节目都要说一遍自己的故事,自己都说感觉很赤裸。

两位导演和两位主演在上中年班班的扮演者魏如萱的电台节目时,魏如萱问到柳导,如果Birdy现在回来找你你会接受他吗,因为柳导现在有一个固定伴侣,连我这个中年妇女都知道,标准答案应该是,不会,都过去了blabla…可是柳导,犹豫了几秒钟,说了一句,那我的现在这个要怎么办。

魏如萱都很震惊,没想到柳导会这样回答,因为这样就表示他还没有放下Birdy。

柳导说,没有办法啊,我是双鱼座,就是这么多情。

先想到这么多,后面想起再补充。

 7 ) 评分骤跌!但绝对是年度颜值最高的同性片

看死君:从豆瓣8.3分一路跌落到7.1分,这部年度最热门同志电影的宿命,似乎已然注定。

但不得不说,对影迷们而言,能够每年看到一两部这样精心制作的台湾同志片,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哪怕导演的能力撑不起他的野心,但至少比什么都不让拍要好得多。

“花园”第29期,我们锁定《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栏目| 花园作者|Elle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对于同性题材,台湾电影人一直没有停止探索。

从《蓝色大门》里孟克柔在性取向上的挣扎,到《孽子》里渴望自由的禁忌之恋,从《女朋友,男朋友》里与社会变革彼此交织的三角关系,再到《谁先爱上他的》里以同妻视角审视婚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台湾同性题材电影正在慢慢成熟。

2002《蓝色大门》

2003《孽子》

2012《女朋友,男朋友》

2018《谁先爱上他的》而今年大热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则是对这一题材的再次探索,正如影片重点所描述的便是在那个特殊年代下两颗渴望爱情的心如何慢慢靠近。

目前,此片已成为台湾影史上首部破亿的同性电影,同时也稳坐今年台片票房第二宝座,可以说在岛内掀起了一股旋风。

在我看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之所以票房大卖,不单单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质量过关(即便评论界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也有着一批拥趸);更重要的是,它以超越性别和年龄的情感唤起了我们对爱的追寻之心。

- 相遇 -故事发生在80年代,当时正值台湾解严,万物复苏,每个人似乎都能从空气中嗅到“自由”的味道。

张家汉在泳池里第一次邂逅了隔壁班的王柏德,两人分属于不同的科系,看起来八杆子打不着;但缘分就是那么奇妙,因为邂逅时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冥冥之中为他们后来的感情线埋下了微妙的伏笔。

电影在铺陈渲染他们彼此的情感时,没有很刻意去设计一些让爱情升温的桥段,而是让王柏德和张家汉的暗涌的情愫在琐碎的日常里悄然氤氲开。

他们会一起躲在被子里偷吃零食,偷吃时发出的声音被张家汉形容很像“心跳声”;他们会一起对着神明许下些不着边际的愿望;一起骑着机车在街头狂飙;一起逃到海边游泳;甚至还在电影院外点歌给中意的人。

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慢慢地勾画着两个人的情愫。

简洁的镜头下,我们恍然意识到,同性之间的爱似乎跟异性恋有所不同;异性之爱更容易被平凡和琐碎所冲散,同性之爱却注定逃不过动荡的常态,尤其是他们身处的那个时代,同性恋便意味着一种“罪”,意味着“下地狱”。

- 冲突 -影片开头,引用了《圣经·雅歌》第八章第七节:“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以此暗示影片中的这段感情将遇到很多荆棘。

导演通过很多细节展现了这种困境的无处不在。

比如,当张家汉和王柏德去台北时,一个声援同婚法案的青年在桥上被强制带走;再比如,两人所就读的维特中学向来歧视同性恋,甚至会有整个宿舍的男生联合起来集体霸凌同性少年;而在张家汉的父亲心中,考上好大学交个好女友的大哥才是真榜样。

在那个刚刚拨云见日的年代里,同性恋注定没有办法做到想爱就爱,“我爱你”这三个字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禁忌,这中间隔了太多的障碍。

于是,张家汉只能用罗马字母里的“W-A-N-A-N”代替“我爱你”,在电话里诉说出自己对于王柏德的爱,而王柏德则唯有用三毛的文字表白。

那个逼仄的社会,终究没有给这种形式的爱太多喘息的空间;但也正是这种困境,推动着艰难生存的爱在封闭的状态下奔向巅峰(也是终点)。

影片中,两场重要的戏都选择了封闭场所:一次是在KTV;张家汉亲吻了王柏德,另一次是在浴室里,王柏德突破内心障碍亲吻了张家汉。

两场戏互相对应,也印证了张家汉的那句“爱是要让对方彻底接受自己。

- 自我 -在面对自身的真实情感上,两个人都经历过摇摆不定的混乱的状态。

他们对彼此的爱,是一种模糊的、难以把握的感觉。

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当维特中学开始招收女生,王柏德决定要和女生班班展开一段“正常人的恋爱”,这可以看作他对自我身份的一次探索。

王柏德的英文名叫Birdy,这其实是取自艾伦·帕克1984年的经典作品《鸟人》。

那部电影里的主人公就叫Birdy,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总是渴望能够像天空中那些无拘无束的鸟儿那样,冲破束缚自由飞翔。

1984《鸟人》王柏德的身上有着Birdy的影子,他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得很勇敢,无所畏惧。

他会站出来搀扶受欺凌的同学,他还会跟教导主任对着干,他总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抗争,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偏偏除了他自己对张家汉的感情。

他和班班交往,让他能够暂时逃离张家汉的爱;对他来说,让他去直面自己对同性的爱,终究太过痛苦。

而张家汉的性格与王柏德完全不同,很多时候他没有王柏德那么勇敢;但在对自己喜欢的人这件事上,与王柏德的逃离有所不同,他反而一次次直面自己,跟自己的身份激烈交锋。

在王柏德决定与班班拍拖后,他的内心发生了动摇,他甚至通过与中年男子的身体触碰去探索自己的情感取向。

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也极度想要将自己与同性恋划开界限,尝试去交往女生,去开展一段不需要交付太多承受力的恋爱,然而最终皆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

整部电影就是这样,在琐碎和冲突中讲述着这段不被外界认可的爱,就像是慢慢撕开一道道难以被觉察的伤口。

影片所讲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导演用了很多笔墨在人物的自我审视和自我追寻上,使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具有层次感,也足以触动到一部分观众的内心深处。

电影里不断出现的神父,更像是角色自我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媒介。

在教堂里,张家汉一直声嘶力竭地质问着神父,“爱是什么?

”“爱一个人有罪吗”,而神父对普世之爱的定义,也让张家汉对爱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知。

- 告别和重逢 -这场被设置了重重关卡的爱情,以一种戛然而止的方式宣告结束。

中年的张家汉在同学会结束后拨通了王柏德的电话,这时电影很巧妙地剪切到30年前他们的最后一次对话。

张家汉在电话亭里把自己写的歌放给王柏德听。

他不断地投币,渴望这份爱可以不要停止,一直延续下去。

直到30年后,早已褪去少年气息的两人再度重逢,而曾经的记忆却变成了一堆泡沫。

那个夏日,他们互相喜欢,但却找不到任何可以继续走下去的路,于是分道扬镳;而如今,那些障碍都被移除,但却再也找不到重新返途的道路。

中年张家汉和王柏德漫步在凌晨的街道,镜头剪切到30年前的某个日落时分。

他们唱着歌,所有的爱都在旋律和歌词里飘荡,就好像他们之间的爱,只能悸动于某个特定时空里。

只有在那里,爱情才能以一种最完整、最纯粹的状态保存着。

在我看来,饱受诟病的中年重逢桥段恰恰是电影的亮点。

那种经历太多考验后的异国相遇所表现出来的尴尬与隔阂,让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得更饱满。

它不但验证了那段电光火石之爱的难以挽回,也折射出特殊年代下“爱而不得”的残酷性。

- 关于爱-电影里有句台词:每个人的初恋,都跟史诗电影一样伟大。

本质上,《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就是一部追溯爱的电影。

它探讨的是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以及什么是爱。

张家汉和王柏德的故事里是导演刘广辉关于年少时代的记忆,也是对许多人青春期情感的一次重现。

抛开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样的感情其实看起来很平凡;但终有那么一些人,会基于自身经历而觉得刻骨铭心。

虽然我们早在电影一开始便知道,两个主角各自错过的命运无法避免,但我们终究还是会被那些一起嬉戏打闹的日常所打动。

爱虽然无法永远延续,但或许会在各自今后的人生里,成为彼此继续前行、冲破风浪的动力。

我以为,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站在一个制高点去讲述“爱”这件事,而是把它彻底融入点滴的日常,并与日常的情绪融为一体;继而让观众们借助电影里的人物,不自觉地回想起自己的故事。

这大概是观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时最特别的体验吧!

栏目| 花园;作者| Elle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8 ) 为低分和差评感到有些气愤。。

看评论,很多人说看不懂,剧情割裂什么的,本人想默默地反驳一下。

首先这部戏的每一个情节、片段,都是!

汉!

的!

回!

忆!

不信你回想一下?

哪一个情节没有汉,哪一个情节是单独Birdy一个人的?

不管是哪个镜头,不管是和什么主角配角路人甲,汉都是在场的!

所以对于那些说剪辑混乱的朋友,我只想弱弱地反驳你们,这剪辑的背后是有逻辑的。

然后说到Birdy,有人说感觉Birdy没那么爱汉,天哪臣妾简直要跳出来打抱不平了。

这部戏从一开始,就已经暗示了Birdy非常爱汉,只是片内的设置实在是太隐喻了,说好听的就是艺术表达水平太高,大多数人欣赏不过来,因为这涉及到一些有年代的梗,比如过去的歌曲和时代背景,这些东西观众没有深刻的艺术阅历是无法感触到的(本人也感触不到,也是听大神说的)列举例子:在开始乐队排练的那段,提到那句什么“正好他也在看你”的时候,汉看向了Birdy,发现Birdy也在看着他。

注意这个镜头没?

是汉看过去的时候,Birdy『已经』在看着他了。

在场的各位同学目光都是朝前看的,你坐在前面的Birdy回头干什么?

干什么呀?

(好气)这里果断定义赤裸裸的暗恋了。

中间有一个镜头,汉和母亲在学校,被主任说学习成绩下降的事,隔着一片草丛的Birdy在偷听着,脸上表情复杂。

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桥段?

结合后面Birdy的意思“我不想耽误你”,这个不想耽误的念头就是从这次的偷听开始的,Birdy心地很善良,不想看着喜欢的人堕落。

中间代表学校去祭奠的那段,在一个不懂是什么房间的那段情节,Birdy点了首歌说送给汉,还说歌手已经死了,等等,光看那歌的歌词已经暗示得很明了了,具体是什么就不说了,实在是太隐晦,只能不负责任地说一句“懂的都懂,不懂就算”,这里就连选曲都十分讲究,不得不佩服选曲人的艺术储备。。

跳楼那段,Birdy为什么被汉的舍友骂“打死这个txl”这样的话?

这里又是一个极度隐喻的设置,汉的舍友怎么知道他Birdy“是”txl的?

这里有一个很细的情节,汉上去挡住舍友,舍友并没有揍他,而是把他拨开,继续上去抓Birdy,然后Birdy爬上墙的时候,那个眼镜仔说什么“怕了,别这样,我们闹着玩的”之类。

如果说有人在背后告发了他们两,那么汉会被一起揍的,最少也是舍友们与他决裂,总不可能说汉的舍友双标吧?

对外人不能容忍,对自己人随你的便?

那就不会有一开始他们厕所霸凌txl学弟的事情了。

汉没被舍友另类对待的原因只有一个,Birdy把锅揽到自己身上了。

记得原本小说里,Birdy是为了保护汉,和汉的舍友说是他勾引的汉,而且其实他更想上的人是汉的舍友(最高最凶的那个),然后他们才打Birdy的。

再有Birdy到汉家吵架的那段,看起来两人已经撕得很彻底,为什么汉跑出去了Birdy立马就追上去了?

还一直追到底?

其实Birdy很爱汉,但他感觉到汉的感情已经烧到了彼此,他才想下狠料去找汉的父母,可没想到汉在刺激下更加无所谓了,也是在那个时候Birdy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再来一个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东西设计得很隐喻的证据:汉被大爷按在墙上那段,背景有一张大大的青天白日7,然后汉大喊了一句XXXXX。

不说了,政治的东西咱们get it 就好,不可过分解读。

除去最后的中年戏不讲,前面的每一个情节都是藏着感情的,表面上是汉有多爱Birdy,其实要说的更多的是Birdy的爱,因为实在太过隐喻了,导致很多人都觉得不知所云剧情割裂。

其实各位朋友们可以先给Birdy代入一个人物生平,一开始就说Birdy是转学来的,或许他在以前的地方受过情伤,而且那种看起来越疯的人背后的伤口越大,Birdy在换了学校后,面对新的感情是小心翼翼的,才会造成这种表里不一的假象。

有这么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整部电影就好理解多了。。

最后必须得吐槽一句,中年戏真的太冲击视觉了,把小演员画老也好啊,找两个形象一般的大叔特别是Birdy那位真的是把前面青春剧留下的美好幻想都败光了,要青春又要文艺又要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真的行不通。。

至少颜党无法接受啊

 9 ) 遗失的笔墨

2020年平安夜(写完已经是圣诞了)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网盘见之后有一点失落,阿汉的塑造是及格的,然而birdy却始终缺失了很多,不甘心的我翻起了当时买的原小说,小说到手后怕影响观感就只看了几个片段,今晚把小说过了一遍才发现birdy遗落的笔墨还不少,摘了几个印象深刻的段落给电影来个“马后炮”。

剧透预警

p46台北谒陵之行后返校前,在mtv馆(类似网吧)里两个人看了《鸟人》,电影结束,birdy似睡非睡,而阿汉则献上初吻。

剧版未提及的阿汉和荣哥那段应该只是S骚扰或者猥X?

p99阿汉、birdy、班班三个人在夜市吃饭时,班班戏言阿汉和birdy才是在谈恋爱,birdy一时兴起抓住阿汉要亲下去,本来是玩闹,结果阿汉猛虎出笼给坐实了。

p110偷气球事件,birdy是自损一千伤敌八百,剧版里这点小心机是藏的真好。

p171直到三十年后,阿汉和birdy在加拿大再相遇,birdy才道出当年翻脸的内情,birdy“跳楼”前和阿汉的几个室友有过会面和争执,还是为了保护阿汉,才选择疏远。

而这些班班早就知道了,但是在和阿汉的会面里并不解开谜题,这个女人还是有点报复心。

这里才是我对这部电影最摸不明白的地方,birdy转变的动机,看到后来大概能猜到,无外乎就是为保护阿汉,但是要观众猜出来的答案真的大可不必。

各种删删减减,birdy的形象从前半段的“激进青年”到后半段的“战五渣”,那点“锐意”就这么消磨没了?

只有birdy借车时在教堂的一眼黯淡无光大概可能好像是表现隐忍的悲伤,还不明不白的看向地面发笑,这个节奏,点播一首丁当的“猜不透”。

多年以后的终于会面,两个人唠家常一般得闲聊,仿佛一切都云淡风轻,但是,三十年后的birdy怎么唯唯诺诺,复读那年听主题曲听傻了?

都藏着掖着三十年了,还人在2020年的加拿大,阿门,要等到见上帝才说清楚么,这里对birdy的形象太伤了,生生扣走一部分让观众自己脑补。

要不是多次晚安呼应了年少时未道明的表白,这结局真看不下去了,其实给个牵手就很好,参考原书。

p172土鳖有位管主做了更全面的对比https://youtu.be/uSDqjlrO-5s如果觉得电影意犹未尽,强烈建议看看小说,电商有售,30分钟的阅读量能补完很多,超值。

20210126补充内容水星文创的书是改写小说,这个不好混淆。

有人说到先后问题,如果先有这本改写小说后有的电影,那拍的是真对不起台湾那票房;比较明确的是先有电影后有改写小说,小说承担的是补完作用,后半段的再会要续貂就续的顺遂好看些,不然成片效果就是差强人意,怪不得我去翻书解惑。

我是先知道电影,然后买了书等资源,因为怕剧透(事实上也没什么可透的),书就看了两页,直到看完电影觉得故事讲不清才去翻书,也才有这么一篇牢骚,先剧后书,观看顺序和作品顺序皆如此,本末倒置梗请远离。

只是因为期待高,所以更想读懂这部电影。

 10 ) 三個象徵

在另一篇文寫了四個符號和兩首插入曲,想再寫點或許只看過一次後不會立刻察覺的三個象徵。

1. 櫃子開頭神父要大家練習肺活量「我們看看誰的氣比較長」,直至大家都起身,只有Birdy還沉在水中努力憋著氣。

除了證明自己破紀錄以外,是否也正暗示著,王柏德是全片四個同志(家漢、柏德、學弟、神父)被傳統桎梏最深最沉,遲遲不敢浮上水面,出櫃宣告性向的那位?

最後阿漢拉了一把Birdy,是他親自讓柏德由教條的束縛中解放,把柏德從那個「早知道生下來就把你掐死」的威嚴父權中救出。

Birdy對阿漢的感情開始萌芽了。

在淋浴間裡,張王兩人對慾望的探索一發不可收拾。

可悲的是,只有在兩平方公尺不到的逼仄空間內,主角們才可以坦然面對彼此,慰藉被整個大環境壓迫的心靈。

一旦「走出」這個淋浴間後,一切必須回歸世俗所謂異性戀的正常,Birdy再也無法自在面對阿漢的情感了。

2. 服儀所有需著制服的團體生活場景中,王柏德都是扣子全扣好、衣襬紮進褲子。

即便髮禁解除了,他仍維持著短髮,也沒有把褲子改成當時流行的喇叭褲。

另外,電話場景中觀眾有機會一瞥Birdy家中的陳設:牆上有致贈民意代表的匾額,獎盃與洋酒羅列,可見王家在地方上有一定勢力,王父有本事讓獨子高二轉進維特中學還當上家長會長。

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背景下,王柏德不得不按照父親的期望做個至少外表看起來合規的學生。

唯有在兩人跑到澎湖的旅程裡,Birdy暫時卸下了服儀,扣子不扣、衣襬不紮了。

在那個只有兩人的吉貝嶼海邊,Birdy終於能稍微循著本性做自己。

和服飾有關的另一個彩蛋是:少年Birdy喜愛以格紋搭配的便服style,在中年阿漢的穿著上體現出來。

少年Birdy的手錶,中年阿漢也有一只。

三十年後的阿漢用這樣的方式紀念刻在心底的名字。

3. 機車片中媽媽用私房錢替阿漢買了機車後,阿漢載著Birdy快樂飆車,駛離那個擁擠的樂園。

機車承載的是兩人情竇初開的象徵。

再次出現機車畫面時,阿漢後座卻變成了班班,Birdy一旁手拉手唱著歌。

原本專屬兩人的私密被奪取了,「我以為這世界是繞著我們轉的,怎麼我突然像是別人。

」最後一次出現機車時,已是車禍倒在路旁被撞壞。

Birdy能用錢賠壞掉的機車,卻賠上了兩人一輩子的感情。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短评

如果结局停在打电话那段的话可以再加一星

6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这难道不是回学校2么?滤镜、配乐、色调比八佰还八佰,太可怕了。

9分钟前
  • 冰块队长
  • 很差

金马奖到底欠了戴立忍多少个最佳男配了?

14分钟前
  • 推荐

电影本身有很多毛病,但80年代的台湾真的很迷人。

15分钟前
  • 席德
  • 推荐

口区+崆峒

1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很差

本质上是一场故作姿态盲目自怜的cosplay,cos为情所困时世不容的俊美男同性恋,cos追求自由反抗体制的觉醒学生,cos宗教花玻璃下上帝的顺民或逆子。创造者的心态早已被各种先行的观念或概念灌满,把人物情节通通甩在身后八丈远,导致呈现出的一切都如此滞重、生硬、虚浮,煽情都煽得那么举步维艰力不从心。突如其来的n年后并不构成剧作结构,实则是故事坍塌汽化到无法挽救的最后一根稻草。

19分钟前
  • 易晟
  • 很差

原来我对bl的接受度只限于美少男 已经在反思了 瀑布那段非常的春光乍泄诶

24分钟前
  • 蹲屎少女
  • 推荐

好好看,順便恭喜破億~

27分钟前
  • 暗夜小邱
  • 力荐

多一星是衝著兩位男主的顏給的。同樣類型劇情的電影中,這部真的很平庸。穿插一堆多餘的劇情顯得畫蛇添足,神父、魏如萱、長大後的劇情 ,完全可以捨棄。不知道是因為我自己年紀大了,還是因為這部真的拍的不怎麼樣,無法感受到它想傳遞的那種青春和遺憾,同樣類型的電影裡,<盛夏光年>,和這片中讓我覺得有抄襲嫌疑的橋段—<春光乍洩>,更出彩。

32分钟前
  • ZV
  • 还行

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关系,我还是比较欣赏古代那种惺惺相惜,重情重义。比如伯牙子期,管仲鲍书牙,刘关张,三侠五义,或在近代古惑仔里,香港警匪片,但也是逐渐没落得无影踪……如今影视剧一划去希腊的同性之恋,私欲占了上风,情义就变了味道,除了一种反抗挣扎的力量在外,其余只剩下取悦女性了。

36分钟前
  • LS
  • 还行

后面那段真的有拉胯耶,尽管戴立忍帅的很稳定,但是前面少年的情感真的很真挚,很凶猛,像两头野兽在戒严的枪林弹雨中穿梭,真的是千刀万剐的感情才生动了,爱一次用完所有能力,技能冷却一辈子,能在青春时代谈过这样一段还求什么呢,大部分人不论弯直可能几辈子都没有呢。

37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挂掉电话 海边戛然而止就好了 不必再重逢 留白给予想象空间或许会更好

39分钟前
  • none
  • 推荐

解严前后的台湾历史片段刻画得还行。至于这个爱情故事嘛,暗恋、隐忍、重逢,编剧都采取了最偷懒的桥段,再加上导演技巧欠缺,令人尴尬。前半个小时分不清谁是谁……(幸好后来他们发型变了)很奇怪八组拳师为什么不打《刻你名》,这里面对同妻就毫无尊重啊,女性在里面也就是工具人(当然里面几乎所有人都是为了展现某种社会变迁的工具人)唯一看得下去的角色是张家汉的妈妈。

42分钟前
  • 江声走
  • 较差

演員表現俱佳,跨越數十年的愛情篇幅,也終於走出苦悶的同志片套路,只可惜好幾場戲的剪接情緒斷裂,時代考據大多也只淪為符號,不過「WANAN」一出實在太甜蜜了。

43分钟前
  • Bear Chiu
  • 推荐

觉得什么都讲了,却又觉得什么都没讲好,故事情节稍显拖沓,两个年轻演员演技也差点意思,好在画面美,又控诉了社会的强势,为了少数群体而发声,不过这样的电影多了,就发现只是流于形式,为了迎合市场迎合观众,并不是影片真正想要表达与诉说的内涵,所以想要传递的东西就浮于表面,不够深刻也不够动人。台湾解严时代下的两个青年,懵懂的情愫乍起,异常敏感又病态的现实下,刻骨铭心的爱情写照,相爱却只能自陷沉痛的漩涡,爱你才更要把你推开,那种复杂矛盾又纠结的内心,让两个人只能无尽的挫伤,注定的悲剧,却终究也没能跨过自己的人生,真的能够放下吗?真的有那么容易忘掉舍弃吗?与生俱来的东西,就理所应当去追寻,从来没有什么罪不可赦,神从来给予都只是善良与爱,神父未必在地狱,那些常人也未必在天堂,因为我们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46分钟前
  • 芝士汉堡.
  • 还行

王家卫也真是不给人活路,同性恋故事怎么拍都是两种,要么是低配春光乍泄,要么连春光乍泄的边都挨不上。娄导的春风沉醉算是有点新角度,这种纯爱片就洗洗睡吧。加上对同妻可以说极度扁平的刻画,再减一分。

51分钟前
  • 摩托喇嘛
  • 较差

没有成年后的部分会更好

55分钟前
  • N.N.
  • 推荐

果然这种片只能靠看预告意淫

56分钟前
  • 电动牡蛎
  • 还行

所有鬼吼鬼叫表达情感的电影我都打2星

59分钟前
  • 游坦
  • 较差

你们两个不要再打了啦,要打去床上打!

1小时前
  • inc.LOUD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