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已经真实到接近纪录片了。
全片几乎都是手持摄影机,镜头一直有轻微的摇晃;每每人物开口讲话时,镜头前总会有一个近距离的他人遮挡物,这种通过长焦镜头来展现事件的手法在这部片子里随处可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插入一段电视新闻,缓一缓电影节奏...这些处理不仅让影片的表达更加自然和真实,更让观众扮演了一个见证者,甚至是偷窥者的角色。
这种处理一直延续到了影片结尾。
最具张力和震撼感的一幕居然是通过一个手机录像呈现出来的。
太真实了。
整个故事的各种矛盾,无论是劳资矛盾还是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在恰当的时刻被恰当地刻画出来。
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冲突,还是通过人物外形和说话方式展示的差距,都被处理得极其真实可感。
在讲述各种矛盾的同时,导演也安插了一些富有情感的情节,在适当放缓戏剧节奏的同时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另外啊,导演的选角也十分有意思。
当时有个女主角的独白情节,耳机里的评价员直接说:“这位女主真的是非常典型的工人形象。
大概是近几年欧洲电影里最丑的女主了。
” 还有关于资产阶级大boss的选角,是一个秃顶薄唇的男演员。
当他在“聆听”工人们的心声时,那一副皱着眉头微微撅嘴的表情真的太符合资本家的形象了.....可是啊,让人唏嘘的是,资本家永远是团结一致保护自己的钱,工人却四分五裂,各有各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表达流利、热情似火的男主角在最后透出了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他妥协了。
并最终选择了“不成功,便成仁”的结束方式。
男主角去医院看望刚出生的外孙那一段大概是全片节奏最慢的一段了。
镜头难得地长时间集中在一个点上,即使是男主角转了个身把镜头挡住了,拍摄依然在继续。
这一段把生和温暖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和之后男主的“赴死”行成了残酷的对照。
再说到人物形象。
这部片子里的人物都没有很明显的脸谱化形象。
甚至主角光环都十分薄弱。
他只是一个站出来的人而已,他也有自己的家庭和情感,他也有无助压抑欲说还休的时候。
尽管最后的结局许是有点点多余,但影片是需要这样的角色和情节的。
还有配乐。
我太喜欢了。
大量的后摇乐出现的时机都精准到了极致。
把人物内心世界和环境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这时候不需要任何台词和同期声。
需要的是安静。
安静的注视。
期间有段时间犯困的不得了,是配乐把我拽回来的。
还值得一说的是,导演真的是一个非常善于把控戏剧节奏的人。
每每在情绪和氛围达到一个顶点之时 都会..戛然而止。
然后切到下一个场景。
在长时间的积淀和渲染之后是一瞬间的静默。
作为一个看到中途甚至有点犯困的观众,我是被这样富于变化的节奏吸引了的。
影片在集中展现矛盾的时候,人物台词那叫一个狂轰滥炸。
可导演似乎很能抓住观众的“疲劳点”,总能在在合适的时机“叫停”密集的轰炸,好把我们从走神的悬崖边拉回来。
说到这里,片子里还有多次画幅的变化。
影片尺寸在“电影(纪录片)”、电视和手机三者之间切换,让画面更加富有运动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
(怎么感觉像是在答阅读理解题)(我真的写不来影评)(啊好苦恼)还想谈谈我最欣赏的最后一段“手机录像”。
先是完全看不清的乱晃,然后勉强聚焦到男主角身上。
而且只聚焦到了他一个人身上。
手机没有照到他人的任何反应,而且也是在男主自焚的一瞬间停止了摄像。
这样一个极具张力的情节居然以一个画质很渣的手机录像来呈现。
这种巨大的反差反而会增加事件的震撼力。
死亡。
这件事对于任何人都是震撼的。
无论是同伴还是敌人。
无论是经历者还是旁边者。
有时候想想,哪怕只是改变这件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许都不会落到这种地步。
但这种想法的出现已经是在事件发生并且尘埃落定之后了。
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事啊。
话说回来呢,这样的情节要是放到国产片上,指不定会如何如何大肆渲染,胡滥煽情催泪。
我完全可以想象它的套路了。
虽然影片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中国,但国产片很多套路化的东西也许该去除去除。
听故事嘛,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故事也许会更好听一点。
其实我很难得会欣赏这样类型的片子,以前也没有看过类似题材。
包括对于阶级矛盾和工人斗争这种也不感兴趣。
但《开战》这个片子,是真的优秀。
导演太会“讲故事”了,演员们也太会“讲故事”了。
这两个“讲故事”不一样。
总之我这个听故事的人,听得很舒服。
真的。
结尾的掌声雷动,大概是最好的反馈了。
回想一下马克思吧: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剧中资本家丑陋的嘴脸暴露无疑,在他们眼中只有利润、股东利益,1000多个家庭的死活根本不在它们的考虑范围。
虽然镜头前只有工人的身影,但透过这些镜头不难看出资方智囊团的诡计:拖延、分化瓦解、故意激怒、抓住口实,最终达到目的。
而劳方只是天真的提出要求,等待,然后被设计好的圈套耍的团团转。
有文化的流氓太可怕,受过高等教育的资本家是魔鬼。
看着劳方的男主挂在眼角的眼泪,心理说不出的无奈。
最终的火焰是用生命诉说还是宣泄,个中滋味……其实,剧中有个人说破了劳方的诡计却没人重视,这个故事告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想干倒资本家不能只依靠团结和冲动,更需要谋略!
其实西方国家的工人阶级在斗争时真应该看看我们的毛主席语录。
客观,真实,导演的操作让整个过程呈现得引人入胜。
看完先是很同情法国企业,一面是民族大义,一面是激烈的国际竞争。
电影中充满了精彩的对话博弈,每一方都是教科书水平的发挥。
工人们在拉高自身成本,降低竞争力这条路上一去不返,并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体制如此,逼着他们走向绝路。
这就是法国式悲剧。
看了法国电影En guerre,看的时候因为太饿(没有吃午饭)所以头晕晕的,加上是非常写实的罢工镜头,所以晃得厉害让我有点难受。
故事很简单,场景也异常简单,甚至我觉得这是一部特别低成本的影片,但是拿到戛纳特别奖,就是因为写实。
主线就是一家总部在德国的汽车公司要关闭在小城Agen的零部件工厂,理由是该工厂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两年前1100个工人给公司签了协议同意每周从工作35小时到40小时,以换来稳定的工作。
但是两年后,公司在每年盈利超过1800万的情况下仍然不守诺言要关闭工厂。
(背后的原因是想转移到东欧的工厂雇佣更廉价的劳动力以扩大领导层的收益)。
工人有工会组织Laurent为首去找法国的PDG谈判,几次三番被忽悠不得见人,都是下面的小喽啰来挡。
后来还找了爱丽舍宫的顾问帮忙协商,但由于在一次抗议活动中工人情绪太激动导致了一些动手事件以致政府不再愿意介入。
之后工人们坚持要求法国PDG联系德国大老板坐下来谈判,几经周折德国老板终于答应与他们见面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个好结局。
无奈,谈判无果。
结局?
Laurent居然自己跑去Dimke德国总部门口自焚而死,为其他工人争取谈判的机会,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做牺牲可以,但是到这个地步,真的值得吗?
记得让我感觉最真实的部分并非是所谓的简单的“穷人向富人讨个说法”这个故事,也不是在事件中企业、政府和群众产生的利益冲突、更不是Laurent一声声声嘶力竭的“请问你们遵守你们的诺言了吗?
公平何在?
”,这些,身为观众的我,基于对社会、对世界、对法国的认识,并不意外。
真正让我感觉到真实的是:罢工的工人在艰难持续3个月之后产生了两组分歧意见,一小部分人想要争取拿到更高数额的支票,买断。
但以Laurent为首的大部分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他们要的是“每个月都能领到的支票(工资)”而不是一次性买断。
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多都4、50岁了,都有自己的家庭要养,表面上牵涉到的是1100个员工,背后是4000多个人的生存问题。
电影里Laurent对着一个支持谈高价钱买断的人说,你已经55岁了,你现在可以拿2万5的支票,甚至4万欧走人,但是之后呢,你有没有想过以后?
你还去找工作吗?
Agen附近根本没有别的工作机会,我们不保住这份制造汽车零部件工厂的工作,我们以后怎么办?
你到退休的那几年,你怎么办!?
在两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有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站出来想说些公道话,说自己是公司的cadre(管理层)但也要随着工厂关闭而失业,虽然和大家不一样(别人都是ouvrier工人),但是他希望大家理解到领导层最想看到的就是罢工的人自己内部产生分歧(要钱还是要前途),然后一个女的很激动地要他报出自己的工资,男人自然没说,是的,他如果说了肯定只会引发更多的愤怒,那女的说你不说我说,我现在四十多岁了,我每个月就挣1400欧,我还有三个孩子要养!
当时真的是很震撼,也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个现实中,回想影片开头的那句bertolt brecht 的名言黑底白字地打在屏幕上:Celui qui combat peut perdre, mais celui qui ne combat pas a déjà perdu. (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有些人,是有使命感的。
比如Laurent,他对大家说,我女儿已经21岁了,孙子刚出世,我没什么可输的。
如果你们不想斗,我现在就走人。
可是他最终为了大家的利益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
值得吗?
我不知道,但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有血有肉有使命感的人的。
无论世界教会我们如何圆滑。
(完)
强烈建议,对《劳动法》和劳动仲裁心怀忐忑的老板、满怀信心的员工,都去看一看这部法国下岗工人的维权灾难记录片,《开战》En Guerre (2018)理解一下,为什么,双方斗争的关键,变成了比惨?
为什么,公众关注的焦点,永远是比惨?
为什么,以道德名义的个人牺牲,成了Leader的宿命?
为什么,一部工人阶级立场的电影里,赢家还是资本家。
《开战》的其他翻译名称:权益战争(陆)、打工仔革命(港) 、 At War(英)《开战》这部法国电影,你不用看中文字幕,也能明白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情绪,是电影的唯一主题。
刚失去工作的情绪,激烈抗拒。
谈判一个月内,理智温柔。
法律上失败之后,走上街头。
总统都靠不住的时候,暴力倾诉。
内部分歧、分裂的时刻,互相伤害。
社会舆论上失败之后,Leader成了罪魁祸首。
Leader用生命绝望一搏,赢得了权益战争,所有骂过他赞过他的同事,在墓碑前,一起沉默。
《开战》讲了法国一个三线城市,1100名因为工厂关闭下岗的工人,保卫工作的过程。
工人谈判的手段、言辞、技巧、态度、行动,灵活多变、稳准狠。
有闪电战,有舆论战,有持久战。
关门打狗、围点打援、围魏救赵,三十六计频出。
反观老板,呆若木鸡,来回来去,老三样:1. 诉诸法律,法理不亏。
法律让赔多少就赔多少。
2. 拖延时间,等待变化。
等待工人内部分歧。
3. 坚守底线,亏钱不干。
拼Money的损失,看股东和工人的钱,谁先认怂。
电影的结尾,结束在谈判重新开始。
德国的工厂是否关闭?
法国的工人的能否保住工作?
欧元说了不算。
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说了才算。
看得过程中百感交集 一群人忙活了两个月只为了见老板一面 好大的谱啊 经典领导嘴脸 我恨不得进电影里弄死它 看见两个资本家走狗下来哄弄人那段 警察把他们推出去和强行进工厂那段 罢工者内部分裂那段 为什么全世界无产阶级者不能联合起来 太可悲了但也太现实了 确实没有办法 结尾处那段处理我自己理解的挺有意思 因主角的牺牲 公司让步 一方面来说这是给他在天之灵的安慰 一方面来说这是对资本家批判的留情 给资本家小小的洗白!
资本家就是万恶的 从它们目中无人的态度上看 怎么批判它们都不为过 现实就是这么可悲 我们在现世应该怎么做?
做一个加缪式的勇士 为注定失败的事做斗争 我想我们所有无产者都应该心存理想 心存信念 在需要我们抗争的时候绝不退缩 即使困难即使注定失败 但也要斗争 这不是我们想不想的问题 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使命!
这是我们的责任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 拍摄这样电影也是一种责任 文艺工作者要属于人民 为人民发声 希望所有无产者都心存理想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 世界就是我们的 世界属于人民 伟大的人性光辉属于人民!
而那些资本家 那些上层阶级的禽兽 它们属于地狱!
它们终将属于地狱!
这话不是我说的,列宁原话——工人阶级的力量来源于组织起来,没有组织起来的劳苦大众(或者叫无产阶级)都是乌合之众。
其实刚看完,我内心打分区间9-9.5分,但仔细思考后,觉得没有这么高。
电影本身是极其精彩的,摄影风格营造极强的现场感,仿佛参与其中。
台词部分,真实的粗糙和精致的分析与不同人物完美融合。
表演也是无比真实,脾气不好的人上去可能要打起来了。
这三种真实拧成一股更巨大的力量,感染力倍增。
先说下引子:公司高层与1100员工签订了5年的协议,1100员工每周免费加班5小时,公司会保证5年内员工的工作。
两年后公司盈利1700万欧元,宣布破产。
而据影片内法国的算法,如果不免费,这1100员工每周额外工作5小时持续两年,工资是500万欧元,保险金300万欧元,奖金600万欧元,总共1400万欧元。
排除钻牛角尖的部分。
我相信每个人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性,法国特性之一就是自由。
我国特性之一是坚忍。
自由的负面效果是放纵,坚忍的负面效果是奴性。
先不谈大规模的罢工在我国有没有,每周免费加班5小时,是很常见的情况吧,压根不需要签订什么协议。
有些人会觉得如果每周只加班5小时那就谢天谢地了,有些人恨不得主动加班,别说每周5小时了,10小时,15小时都有人愿意。
因为可以“升职加薪”嘛,因为在为“理想”奋斗嘛。
别试图钻“免费”这个空子,分两点说,第一点:确实存在免费的加班。
第二点:有一定补偿的加班。
加班很大程度上是要公司节约成本,2个人当3个甚至更多人用,只要发2.4的工资。
关于员工之间的恶性竞争,企业对于员工的压榨、套牢和无情淘汰,这里就不多探究了。
当我们谈工资的时候,我们就谈工资,不谈理想,不谈感情。
只有当一个人是在为自己打工的时候,加班才合情合理,显然那个时候的自己不是员工,而是股东。
8小时工作制是多少鲜血换来的,好了伤疤忘了疼。
工人阶级如何对抗了?
任何情况,至始至终,都围绕团结和瓦解团结进行。
首先,因为工人阶层的集体利益需求,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就需要一个领袖。
而工人阶级领袖要有个极大的能力,把核心问题简明概括地讲清楚。
如果扩大范围就需要口号化。
比如面对无法进行的协商,管理阶层的种种说辞,男主说: “我们签订了协议,白纸黑纸的协议,您保证会保护我们的工作,不是一年两年三年四年,而是至少五年,到五年后,我们再看这个协议还要不要继续保留。
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信守承诺,那您守不守信用……要么你们信守承诺,我们复工,要么你们违背自己签订的协议。
那我们就继续占领车间和仓库,没什么好说的。
” 一针见血,无法反驳。
资本家巴不得一团乱麻,工人阶级力量涣散,去做很多没有实际意义的事。
而后,往往会发出过激言论和小规模的暴力冲突,这对工人阶级是没有好处的。
小规模的冲突上,工人阶级处仍于弱势,削减力量,引发内部矛盾。
资本家权衡利益后,会收买媒体,对工人阶级进行负面报道,利用舆论给工人阶级施压。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同时也会失去政府的些许支持。
拖延,继续拖延,无休止的拖延。
我们来谈谈这个“拖延”,一方面,过于理想化的思想觉悟是无法实现到每个个体上的,历史已说明一切,否则不会出现“法律”。
另一方面,生活需求上,工人阶级掌握资源较少,耗不过资本家。
分歧出现了,一部人妥协,很大原因是接受了资本家的甜头,也有小部分只执着于眼前的利益。
由于形成新的利益关系,再无法团结。
出路,坚持的人继续耗,并找到新的道路,这一点其实是极其难的,绝大多数部分情况走到上一步就不了了之。
本片选择的出路,里面涉及的国际化,名族主义,地方政权,地方企业家很有意思。
主人公对分化进行了总结:“我们发过誓要保持团结,我们要阻止工厂关闭,这些我们都说过,我们要保住饭碗,不过我现在要对你们说,我面前这群哥们儿(指被分化的),那帮人(指高级管理层)意见也不统一,跟我们一样,他们有时也会吵架,可一旦涉及到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特别团结,手拉手,他们很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想让我告诉你们(指被分化的)吗?
有了对面你们(指被分化的)这些人,他们就踏实了。
” 殉道,导演安排了一个生活上并不是走入绝路的人,来领导,来殉道。
因为他早早清楚资了本家的把戏,不留把柄。
我们现实生活其实也越来越陷入这样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恶意地揣测别人,我们逐渐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美好。
到底是因为什么,连一个倒在路上的老人,我们都扶不起。
那就要说到,我经过仔细思考,给原本打的9.0-9.5,又降回到8.0-8.5分。
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资本家有绝对优势。
国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不允许有大规模的暴力冲突。
由种族主义产生的冲突不考虑在内。
再强大的工会,只是对矛盾和问题进行处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工人阶级。
没法从源头上处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
罢工,存在于公司内部的罢工不具有持续性、代表性和重大意义,行业内的罢工才具有效果和重大意义,比如出租车,航空业…… 所以,最后,影片工人阶级利益的需求逻辑:我们不是需求同情以及补偿,我们是要双方信守承诺。
但我想说,我们不是要什么8小时工作日,什么加班费,什么奖金,什么福利,我们只是要拿属于我们自己的,包括剩余劳动价值。
尽管本片是极好的,但也止步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愤怒中的理性:面对由工会代表和带领的1100名员工因工厂被迫关闭而失去工作的抗争,分厂厂长马前卒和传话筒的角色确凿无疑;市政府乃至总统的道德援助苍白无力,他们选择牺牲1100人的工作而拥抱外国资本(民族国家,财团可以进出而社会事务画地为牢);法律的裁决结果显得冰冷无情而无视公序良俗道德契约;那些资本家和企业家号称以人为本的伪善面孔被撕下。
当地工会为代表的工人群体、高管代表的企业集团、市政社会事务部代表的政府、工会内部的决裂分歧、国家机器的介入、阿让蒙梭工会的联合罢工向集团公司的施压,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力量在工人运动中的博弈尽显无疑。
此外,脱离群体的斗争,洛朗的个人生活场景又展示了工人的生活切面,丰富了工人的形象。
新闻报道提纲挈领的把握了运动的阶段性标志事件,却在国家机器使用暴力时缺席。
愤怒的工人最终压过了理性,采取了暴力行动造成抗争运动的失败,但这失败却如一颗火种。
洛朗最终选择在德国集团总部大楼自焚来显示抗争决心,引发社会舆论。
最终逼迫德国集团撤销对涉事员工的辞退并重启与贝翰工会代表团的谈判。
谈判结果未知。
法国电影《开战》用非常写实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运动。
身为无产阶级的一员,我对这类题材的影片一向很感兴趣,例如《恶老板》《抱歉打扰》这种让底层韭菜发泄的纯喜剧爽片,以及《三和人才市场》这种境外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
《开战》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抗议人群中的写实镜头、穿插的电视新闻画面会给你一种临场感;它也不是一部意淫爽片,因为影片完整的为观众展现了一场罢工斗争的艰难、残酷、悲壮,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正义必胜。
真正的罢工斗争是怎样的?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概念,我们身边有农民工讨薪,有劳动仲裁,有程序员抗议“996工作制”,但是真正的罢工离我们很远了。
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会制度完善、示威游行自由、失业救济金数目可观,却不知道原来面对大企业,欧美国家的工人一样很弱势、很无助。
《开战》讲的是法国一个小城中,一家德国跨国企业决定关闭这里的工厂,1100多名法国工人面临失业,以男主角劳伦为首的工人们随即以工会为组织,举行了数月的罢工斗争,反对关闭工厂。
公司高层决定关闭工厂的理由很简单,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法国小城的分厂虽然依旧盈利,利润却无法满足股东们的需要,因此他们决定将工厂搬到罗马尼亚,那里的工人工资只有法国的五分之一。
而法国工人们面临的问题,是公司单方面撕毁向工人承诺继续经营5年的协议,是公司拒不支付加班费,是小城方圆五十里之内已经没有其他就业机会。
这些工人有的年近半百,也无法找到其他工作,关闭工厂就意味着失业,意味着无法养家糊口。
按照影片中公司高管的立场,工人们在小城找不到其他工作,自然可以“搬到其他地方”,可此番言论立即遭到了工人们的斥责。
资本主义的运作理念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被当做资本主义的一个优越性。
即资源集中在哪,企业就跑到那,资源耗尽,企业撤退。
因此北上广集中了全国的资源,年轻人们就必须到北上广租房工作,老北京土著们承担不起一线的竞争压力,就要逐渐向北京远郊搬迁。
家园情怀?
8小时工作制?
只有被惯坏了的欧洲工人才会在意这些!
就像影片里的法国工人们,加班之后每周仍只需工作40个小时,即每天8个小时,这也叫加班?
当然了,所谓的“优化配置”也只是大资本家们自以为的“优化配置”,实际操作没有那么完美,往往是资源“瞎J8配置”,供求关系失衡,这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一部讲述工人罢工的电影,立场自然会站在工人一边,但是如我前面所说,这并不是一部意淫爽片,而是一部“吵架电影”,甚至会让人看得心累、烦躁。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工人们在争吵,他们和公司管理层争吵,和政府代表争吵,自己内部也在争吵。
镜头中的工人们总是愤怒的、暴虐的,高管、老板、官员则是体面的、风度翩翩的。
精英们不仅体面,谈判话术也非常有欺骗性,首先他们会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工人的举动,是与工人们站在同一条船上,其次,重点是其次,他们会完全拒绝工人的全部要求,车轱辘话来回说,一个拖字诀不变。
影片中每次争吵、示威、镇压的画面,都会伴随着激烈如战歌般的背景音乐,然而就当场面白热化的时候,当观众或者已经代入角色中,或者因争吵而感到焦躁时,画面会被突然切掉,突然静音,只留下一个黑色的屏幕,将观众拉回现实,形成一种情绪上的反差冲击,同时给观众留出思考的时间。
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愤怒?
为什么事情始终得不到解决?
如果换做是我又能怎么办?
作为一名同样经历过多次裁员,经历过失业数月的打工者,我对主人公必然会产生共情,我也曾浏览过一些网友劳动仲裁经历的分享,结论是不能当包子,但维权之路也绝对不容易。
从某种角度来说,《开战》是具有科普性质的,因为影片讲的是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把精彩的与无奈的,残酷的与悲壮的,值得借鉴的与值得反思的都呈现了出来,算是历史上无数工人运动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二战以后的工人运动,就像中世纪的农民起义一样,都是底层韭菜们“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这些斗争最终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为什么?
因为资本家们往往学历更高、人脉更广、信息资源更丰富,而工人们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工贼也永远会在适当的时候的诞生。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是小资精英公知大V们与网民撕逼时最常用的一个挡箭牌,悲哀的是勒庞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更悲哀的,是知道自己这辈子永远也无法实现阶级跃升,成为资产阶级,也永远无法摆脱底层的内卷、酱缸,无法摆脱乌合之众。
(当然,酱缸文化并非中国特有)
我们管那些接受资本家的收买,破坏罢工的工人叫做工贼,把那些自愿接受“996工作制”的打工仔叫做奋斗逼,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什么群体是永远铁板一块的。
就像影片中男主角劳伦的诉求是继续办厂,其他工人的诉求只是多要点遣散费,于是工人之间开始内讧,接受大资本家收买的工贼开始诞生,工人阶级土鳖、乌合之众的一面开始显现。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跨国公司大老板被迫与工人代表谈判之后,谈判没能取得一致,少部分愤怒的、不理智的工人们诉诸暴力,将大老板和保镖们一顿痛扁,让工人们在道义上彻底失去了舆论支持,从受害者变为暴民,一些同情罢工的政客、民众也转变了立场。
可以说,在影片的前半段,工会领袖即男主角劳伦的斗争策略是教科书级别的。
他制止工人们对公司高管的侮辱、挑衅行为,避免被对方抓到把柄,还巧妙的利用了大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引入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参与收购,让这场罢工的赢面很大。
可惜的是,乌合之众的局限性还是难以避免。
而部分工贼的利益诉求仅仅是“搞大事情,多拿遣散费”,让这场罢工的性质也变成了彻底的“按闹分配”。
最后,事情朝着双方都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展,承受压力的劳伦在公司大楼前引火自焚,公司怕事情继续恶化,接受了工人的全部条件,工贼们则在劳伦的葬礼上羞愧不已。
一场本该在法律框架内协商解决的劳资纠纷,最终还是演变为一场流血事件、“按闹分配”,暴露了所谓工会制度的摆设作用,暴露了无产阶级的局限性,也暴露了大资本家的贪婪。
外国的月亮圆吗?
还是比较圆的,毕竟他们可以参与到与统治阶级的博弈之中。
但是这场博弈也更为残酷,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绝非在网上对“996”发发牢骚那么简单,其中的团结人群、提振军心、斗争策略、法律支持等等,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学好的。
很难讲看过的感受,真的很难讲,是回想片段都要闭眼思考几秒的过程我其实蛮现实主义的,电影过程中一直在分析男主的动机。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彻头彻尾的利他主义者,我偏向于他沉浸于个人被追捧被报道的荣光里,限于另一种意义无法自拔,直到最后这种表演性的人格将他引向光荣的牺牲与毁灭。
可如果仅是如此的话,我为什么会流泪呢,为何会在他将石油泼向自己时禁不住内心的尖叫,为什么又在电影结束时震颤不止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在我心中,“生命”的价值太高贵,任何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都无法再用理性刻薄的语言去分析,只能去承认也必须承认:他们是英雄有个短评写着,如果删去私人生活和配乐,可能会更加合适,我不认同。
私人生活的部分在我看来是种缓慢的铺垫。
见到新生的外孙后再选择壮烈的牺牲,抱起新生的婴儿就好像在做最后的告别,新生与死亡的对比让我一下子明白男主前去探望便是一种无声的告别,是永别。
音乐则随着画面而推进,有的是与人物心理契合,有的则是一种暗示就像最后的不断加急的鼓点,勾起不安与焦虑。
我原本以为是报复一环的加剧,以为缩小的画面是狙击枪的瞄准镜。
直到看到他向自己泼上汽油——我心中什么都明白了。
反抗不公是有用的吗?
苦苦坚持是有用的吗?
流血牺牲是有用的吗?
以死亡换取转机是有用的吗?
是有用的吧。
至少我这样想着。
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如果能够改变历史轨迹的分毫,都会将最终结果推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反抗不一定成功,而不反抗一定失败。
反思着,也努力反抗着。
至少在那里,他们还拥有对话的机会。
我,史蒂芬·布塞,“一招鲜吃遍天”。
他们法国工人不替国家想,让他下岗不下岗!
镜头如何延展情绪和压制软弱的剪辑。
我对这个题材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所以我的五星值十星——金棕榈奖,我第一个说。
没有观赏性
结局真是有点让人大跌眼镜,所幸导演还是理智的,手机屏视角总要好过药神里怼到脸上的特写。《血色星期天》一天的短跨度,但仍不惜花篇幅捕捉人性和浪漫,《开战》是三个月的长跨度,反而牺牲人物以保持全程紧绷,两片都选择了与文本叙事空间相悖方式呈现“失控”,都是佳作,消音黑屏的转场方式也是异曲同工,《开战》虽有瑕疵,但我吃死这套,无脑五星。
文森特·林顿的表演牛。整个蓝星上已经没有可以媲美表彰他的表演的奖项了。戛纳愧不敢当,奥斯卡愧不能受。看到评论区咯噔了一句,我也来一句。实在太欣赏林顿的表演了,看他的表演有一种心被征服的感觉。电影还不错,“大桌子”版“二怒汉”。白毛很美啊,有气质。夫为信念而生,烈火焚身之战斗,始有棱,终有节
纪录片的拍摄视角。
不是我的风格,看了三次才勉强看完。所谓集体活动,都是这样容易失控而盲目。
长达两个小时的吵架片,看了半小时脑子轰轰作响
3.5 唔 非常法国的电影
注定被淘汰的阶层,不甘心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
可以配合《大海高歌》一併觀看,儘管兩套戲嘅切入點不同,《大海高歌》切入點在於企業家和企業的前景,而《開戰》切入點著落於打工仔身上,而且兩套系都有打工仔以自焚來向資方控訴,睇落都幾大同小異。這套藉描寫一個因資方在有利潤情況下關閉工廠而引發的工業行動,寫實呈現全球化和資本主義下的工人悲歌。憤怒嘅Laurent率領工友發起工運,起初只是和平示威,事件卻越演越烈,工人內部也出現分歧。Laurent堅守底線,反而令佢成為眾矢之的,最後以自焚來向資方控訴,的確令人心酸。
说实话,这种内部性批判根本不行。演了出啥?为了返工而罢工的无敌后现代反讽喜剧?这种内部性的,出于如此荒唐理由的已经被自然化的罢工,似乎仅仅是晚期资本主义的一个小感冒而已。没有人明白,问题的根本,从来就不是什么全球化,自由贸易等这种内部性的狗屁玩意,就如同罢工作为小感冒一样,解雇,失业,也从来都是在资本主义叙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且正常的现象”。作为工人阶级应该去做的是彻底拒斥这种叙事,一种动摇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根基的先锋性行动。对话,对话有个🔨用 @2019-12-02 19:23:24
他赢了吗?他没有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对各种官腔极有共鸣,很有趣,观影过程中一直多少有点同情反派,甚至是德国BOSS,他也无力左右资本世界的规则。喜欢那个参加罢工会议的管理层胖子。
后半段真好
摄影牛逼啊。奇绝的角度,几乎没有主角的特写镜头,全部用手持、肩扛营造出的在场感、纪录感,嘈杂、真实、极端,很是了不起。。。
抛开立场来说,男主Laurent真的是把这次抗争当做了一场战役,所以在全盘皆输之后,他做出了那么极端的举动。电影如同一部纪录片,通过大量手持摄影,让观众如同一个旁观者,或者是一个记者,增添了参与感与临场感。只不过,由于Laurent的诉求过于极端,没有折中的方案,使得这场战役没有获胜,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不明智的。打仗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胜利,而不是玉石俱焚。但是他的精神和决心是值得称颂的,他的行为是悲壮的。电影里的那些对抗、爆粗和内部瓦解、分裂,以及如真实事件一样的声嘶力竭般的争辩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