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清这部电影的立意是什么,从开始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部电影是有关什么的,梦想?
看起来有些荒唐。
友情?
确实像是现实中的友情。
爱情?
看起来甚是传奇。
直到阿兹海默症的出现,而高蓓念念不忘的仍旧是寻找她的“罗大佑”这件事情上,才在我心里刻上了这是一部宣传阿兹海默症的爱情电影。
迷妹罗曼史在我看来,影片的高光时刻几乎全都在周冬雨和魏晨身上,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喜欢魏晨而戴上的有色眼镜,毕竟偶像这种事情自古就如此嘛。
迷妹罗曼史高蓓见证了深圳的发展与成长,可以说高蓓的青春与深圳的发现几乎是紧紧相连的,而叶伟军恰巧的出现在了这样一个青春正好时少女的身边,爱情自然而然的就来了。
或许还有更深一层的立意,一个怀才不遇的公子遇见了一个满眼都是他的女孩,或许一开始只是误会,但是随着发展慢慢深爱,只可惜当初的误会没有解决,误会越来越大,最后无法控制。
迷妹罗曼史 对于影片这种事情,本就是千人千面,背后的故事我就不再过多的加以探讨了。
他们年少时侯的兵荒马乱有了一个浪漫的结局,处在不同时代的我们,应该也会有不同的浪漫存在吧。
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就买票去看了,整个影厅只有我一个人是我没想到的。
后来也有看到说电影的票房和口碑都不太尽人意。
其实,看电影之前并没有了解太多相关的信息,也是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是一部帮妈妈追忆的电影。
它想要说:妈妈也曾经是女孩,也有关于她的少女的梦。
即使是看完电影之后,它所想要表达的主题也并没有引起我很大的共鸣,我想可能是母子间的关系、情感铺垫太少,又要在这基础上加上科技化、智能化的天马行空,而削弱了感情上的沉淀。
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我看电影时的投入,因为吸引我的不是帮妈妈追忆的原因,不是追忆的过程,当然也不是结果,而是所追的那个“忆”本身。
让我动容的不是 经过种种,儿子终于发觉妈妈不是铜墙铁壁,也不是满口胡言,也和他一样也为爱执着,为梦狂奔;让我动容的是 妈妈一直以来追的那个“梦”。
我不知道,当儿子了解妈妈的那段记忆后是不是会觉得妈妈当年就是个傻傻的追星女孩;又或者会佩服妈妈当年的勇敢与激情。
我只知道,无论别人怎么觉得,无论别人怎么说,那都是妈妈最舍不得的青春,最珍惜的爱。
那是说出来很轻,但是一字一句,一呼一吸都重重的只有我知道的爱。
每天下班后,都会路途迢迢,准时出现在酒吧,听他唱歌,给他捧场,那时的心情一定和我在电影首映前一周就不停的刷新票务,前一天就抢好票的心情一样吧,怕赶不上公交车,怕抢不到第一场最中间的位置,即使明明你都看不见我,也不想错过看着你的机会的心情是一样的。
打扮的漂漂亮亮,在去见他的路上心情雀雀起舞时,那时嘴里哼的曲调一定和我在出发前几天就开始搭配衣服时哼的歌曲很像吧,因为激动的心情,喜欢的感觉和被幸福充盈的音符是一样的。
独自坐在麦当劳里,面前虽然是全中国第一份巨无霸,但仍旧直直的望着窗外的眼睛,和我在人群中默默地注视着他离开时的背影的眼睛应该也是一样的吧,明明感觉眼泪就要控制不住的涌上来了,也硬生生的把它压下去,怕泪水让眼睛蒙上雾气,看不清那个快要出现或者将要消失的你,装着害怕和倔强的眼睛一定是一样的。
可能时间不一样,地点不一样,情形也不一样,但爱一个人的心 一定是一样的。
电影里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刻。
第一个是高蓓第一次去叶伟军家时,捧着一本泰戈尔的诗集本,一字一句念了起来。
叶伟军不想让她念,便去抢她手里的诗集本,他追,她逃。
她在停留的每一处,都会点亮一盏灯,每打开一盏灯都会念一节诗句,那一刻,她不是逃跑者,也不是引导者,她想要做一个同行者,想陪他一起追梦,在陪伴的路上,她努力的想要快一步,快一步去打开那盏灯,好让那盏灯照亮他的路,让他不要害怕,也不要退缩。
看着他们在屋里周旋,原本昏暗的房间,亮起一盏盏灯,点亮的不仅仅是她手里的诗,还是他晦暗的心情和暗淡无光的梦。
点亮的最后一盏灯在他们慌乱的追逐中被撞倒在地,灯光一闪一闪,明暗交替,像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对梦想的犹豫,但更像是悸动的心跳,有不知所措,更有期许与憧憬。
第二个场景是高蓓骑着自行车去追乐谱那段。
导演说那种飞跃山海的能量,是女孩恋爱时发出来的光芒。
不过触动我的反而是高蓓抓住乐谱从天上坠落的那一刻,那一瞬间她稳稳地落在了叶伟军摩托的后座。
那一刻,他就像是骑士伸臂在面她前,把她的莽撞,无措和歌曲变成云彩,带回放在他的足边。
让我觉得,你看,我的飞跃山海不是自以为是,是何时你都会出现的自负;我的满腔热情也不是一厢情愿,是何地都有你陪伴的自信。
你的梦,不只是你的,也是我的;我的爱,不只是我的,也是我们的。
或许我GET到的点,并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但我这个人总是这样,喜欢去西餐厅点一碗炸酱面,去川菜馆点一盘饺子,你要是问我他家的主打菜好不好吃我不知道,不过我喜欢去,就像是你问我这部电影拍的好不好,我无法评价,只是我爱看。
爱看的原因也很简单,和电影里的女主一样,因为里面的那个人,也是我曾经和永远的梦。
他在我的整个青春里闪闪发光,那个人是我随时随地都愿意去奔赴的人,也是我无论如何也不愿忘记的人,是我遇见过的 最美的人。
好故事,周冬雨贡献了神之演技,当她向歌手要签名的那个时候,当她在台阶上向歌手靠近的时候。
她眼里的那种羞涩,雀跃,少女感让我提心吊胆,我害怕后面的剧情里她受到伤害,希望破灭。
故事里作为一个没太多文化的工厂女工,她是真的发明了瑜伽裤,跑赢了马拉松,国内第一个吃上肯德基(或者麦当劳,记不清了)她真的很了不起。
但是她却认错了罗大佑。
她一直以为模仿的歌手就是罗大佑,当她在台阶下将模仿者当成真罗大佑,向歌手要签名时,歌手和周围的人都在嘲笑她,她自己无所察觉。
我太心疼她了。
《迷妹罗曼史》是这个档期我最想看的电影。
一方面电影阵容强大,演员表上从闫妮、盛一伦、周冬雨到魏晨、秦海璐、刘循子墨,堪称奢华;另一方面,到底多好的剧本能吸引到这么多演员?
这让我很好奇,而“罗大佑有个私生子”的元素,确实让人很想知道电影会怎样去讲这个故事。
看过之后,发现除了找到想要的答案之外,电影还给了我很多预期之外的感触。
首先,没想到故事会讲得这么带劲,《迷妹罗曼史》像是上紧的发条,一直到最后测试飞行滑板的彩蛋部分,才让观众松下一口气。
电影几乎没有一场废戏,开篇用一场“骗局”把盛一伦饰演的高歌引到节目里,站在台上,他和闫妮饰演的母亲高蓓将罗大佑是自己父亲的“秘密”公之于众,是真相还是谎言?
最后能不能找到父亲?
这些悬念环环相扣,一直留到了电影最后。
母子二人为了找到真相,远赴深圳和罗大佑对质,高歌遇到了母亲旧时工友和曾一起打拼的小伙伴,在追问真相的同时,观众和高歌一起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
剧本扎实、节奏紧凑,桥段设定巧妙,单纯从叙事层面来说,《迷妹罗曼史》是一部成功的喜剧爱情片。
其次,是电影在亲情和爱情方面的表达令人感动。
单亲家庭长大的高歌,已经到了母亲需要自己照顾的年纪,母子关系被描绘的太真实了,第一场戏高歌就担心母亲会乱说话、给自己惹麻烦,男孩都是这样,小时候父母是英雄,大一点了觉得父母没那么了不起,等到长大成人,往往越来越觉得父母没用……这种关系的变化,让高歌和高蓓隔阂越来越深,也让他根本不相信父亲会是罗大佑。
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会对母亲大吼大叫,却意识不到自己的态度有多糟糕,母亲一直在吃药,他却视而不见,不知道母亲得了阿兹海默症。
电影中这样的母子关系是对现实的精准投射,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伤害的就是身边最亲的人,电影用一系列写实的细节铺垫,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当然,抛出问题也要解决问题,高歌通过母亲的旧友重新认识了母亲,最终有了令人欣慰的结局。
爱情方面的表达,真的不愧对片名“罗曼史”三个字,天真无邪的“厂妹”爱上了有音乐梦想的歌手,周冬雨和魏晨这一对情侣档真的太好磕了,两个人相处的场景,美术部门下了很多功夫,既怀旧温馨,又不乏浪漫情调,可以说满足了所有追星女孩对爱情的幻想,骑摩托车吹风、坐在树杈上哼唱、看自己爱慕的人表演、在散落的乐器里亲吻……这段爱情可不只是一味的撒糖,周冬雨饰演的年轻高蓓也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傻白甜,感情的波折让观众从中尝到了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两个人的感情传递甜蜜和回味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痛和成长,从而让两个人都变成更好的自己。
年轻时的高蓓是个小“迷妹”,喜欢罗大佑的歌,并开始自己奇妙的追星过程,但相比当下的饭圈文化,会发现不同年代的追星可谓天壤之别。
很多人都会把当年疯狂追逐刘德华的杨丽娟当成非理智追星的“鼻祖”,但当下的饭圈文化,相比杨丽娟那个年代已经大不相同。
一方面是花样繁多,粉丝变成有组织、有纪律的粉丝团,帮自己的偶像控评、反黑、冲榜,从而得到和偶像工作室对话的机会,看似自己和偶像的距离更“近”一些;集资给偶像应援,往剧组和节目组送礼物,新歌由实体专辑变成了数字专辑,选秀节目的打投更是花样翻新,从网络投票到购买视频会员、实体物品来换取投票资格等等,粉丝们成了乖乖等着被收割的韭菜。
另一方面是年轻人们被引导的追星越来越疯狂、越来越盲目。
偶像发新歌上万份的买,为了让偶像顺利出道粉丝集资额高达数百万,选秀节目需要打投,极端做法就是前段时间被报道的将开盖扫码投票后的乳制品倒进下水道……至此,饭圈文化充满了铜臭气息,早已不再是最初单纯的“喜欢”。
相对而言,看《迷妹罗曼史》,真的好怀念那个年代啊!
电影里除了百听不厌的《恋曲1990》,还有双卡录音机、磁带、贴满墙的海报,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打投、没有控评,也没有粉丝团,每个人都是单纯的遵从自己的内心,买自己喜欢歌手的磁带、海报,最多看两场演唱会,这才是“饭圈文化”应该有的样子。
所以,倒牛奶事件被各界批评、选秀节目被叫停、整顿饭圈文化、理智追星的倡议一次又一次被提出,《迷妹罗曼史》在“追星”这个层面其实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也给年轻观众做出了正确地引导。
情怀爱情片。
90年代,北京亚运会的那首《亚洲雄风》留住了多少记忆,还有老旧小区门口的烫头发机器坐了一排烫头发的妇女,市井气让人回味。
那时的爱情,简单的就是幸福的对望,欲言又止的羞涩,全力以赴的支持,心心相惜的陪伴,但是品味起来却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男主是个买烤串的,一次他被自己的两个朋友坑了。
让他送烤串,结果上了一个真人创业赢赞助的节目,他极力反对参加这个节目,但是他的两个朋友煽风点火,非要让他参加。
还有男主的母亲也上台爆料,男主是罗大佑的儿子,男主的母亲还是90年代流行踏脚裤的创始人,另外还是中国第一个吃麦当劳的人。
这么多殊荣让节目的参与的大老板愿意出资赞助他创业。
对于两个朋友没有经过他同意就让他上节目,男主非常反感。
当然母亲爆料的事,他也很反感。
但是为了证明一切,他还是毅然带着母亲去了北京的罗大佑演唱会,想通过对峙让一切昭然。
两个伙伴也一路跟来了,他们做了网上直播,想扩散这个爆炸性的认父风波。
男主一开始很抗拒,后来女伙伴说自己可以带他们找到罗大佑,男主只好作罢。
四个人冒充记者闯进了后场,但是保安很快反应过来,四个人分了两组逃跑,男主和女伙伴跑进了罗大佑的休息室,但是没有说上几句话,罗大佑就上台了。
男伙伴与男主妈一起逃跑,但是男主妈是马拉松运动员,一下子就跑没影了。
大家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男主妈。
最后在一家肯德基店里找到了男主妈,把他带了回去。
一天有个保险公司的老总将男主还有两个伙伴接走,告诉他们她是男主妈以前工厂的工友,男主妈是通过她喜欢上了罗大佑的歌。
后来在一个酒吧遇上了一个驻唱歌手,这个歌手经常打扮成罗大佑的模样唱歌。
男主妈天天在后门口等歌手,但是他每次卸了妆,根本就认不出来。
歌手喜欢自己创作歌曲,但是投资包装他的老板不喜欢,让他继续模仿罗大佑,这让歌手很痛苦,想离开这个地方,去自由创作,去闯一闯。
但是男主妈却继续支持歌手,也和歌手产生了感情,有了男主。
为了制造影响,男主妈让歌手去她厂里办一场演唱会。
但是厂里的老板却收门票,被公安抓了,因为歌手也参与了,歌手也被抓了,但歌手一直没有说男主的妈是策划的事。
他们通过男主一直哼唱的妈妈小时候教的一首歌的段落,知道这是一个传呼机号码,就把这个号码发了出去,寻找这个机主。
最后找到了以前歌手乐队里的一个人,告诉他们歌手坐牢的事。
一直都没有举行的那场演唱会却在男主妈的脑海里无数次的举报,热闹非凡,也许是只为她举行的吧!
最后男主的妈又见到了久违的歌手,两个人紧紧相拥。
男主妈与歌手的爱恋让人感动,充斥着90恋曲的味道,清新而感人。
那首只有男主妈知道的歌曲很好听,坐在满是花朵的枝头,轻轻弹唱,也许是这世间最美的事吧!
魏晨演唱的《恋曲1990》和罗大佑的大相径庭,但是很有恋爱的感觉,很清新,很动听。
周冬雨的痴恋让人感动,那种傻傻的爱,有谁能够抗拒,还有那种欲说还休的羞涩也许只有周冬雨能演得让人寒毛直竖吧!
因为甜死了!
分离也不是因为始乱终弃,还是因为无言地承担,为了爱人,放下一切,默默去承受,让人动容。
其实与其说男主妈是因为阿兹海默让自己逝去了记忆,分不清罗大佑的真假与否,还不如说男主妈宁愿停留在深深地爱恋中不愿自拔,这样的深情,真是让人不得不感动!
坐在摩托车后,肆意地呼喊,全力地宣泄,是因为爱情的放纵;轻轻靠在肩头,幸福而满足,久久不愿离开,就让甜蜜弥漫……太美的爱恋……魏晨演戏不错,歌唱得也不错,看来在《八佰》和《金刚川》等影片里都有所历练了。
反观男主的表演就有点呆了,虽然的确自己的私隐被无限放大,置于人前,是很不爽,但是当得知母亲的痴情绝恋,还有病情时,满眼的哀伤没有看出来,是支持,还是反对也没有看出来。
另外一个烤串的,竟然全程开得都是奔驰。
闫妮感觉是个跑龙套的,一出场就感觉有点问题,儿子竟然一点没感觉出来,还要小女友发现,真是服了他了。
周冬雨追小偷那段用了游戏的动画蛮好玩的。
麦兜也蛮有情怀的。
当初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那首《遇见最美的你》,是网易云主页上推荐的电影歌曲,看到宣传海报的时候我的心底生出一丝好奇,就去搜了电影名,那个时候是电影上映之前,我看了预告片,以为又是一个同李焕英一样穿越过去帮母亲圆梦的故事,最近穿越题材层出不穷,但里面罗大佑这个缘由令我觉得新鲜,再加上里面热闹的场面,感觉还不错,还有就是里面年轻的周冬雨和魏晨惊艳到了我。
到了电影院,我是提前十五分钟进去的,就只有我一个人,电影开场后才陆陆续续地来了四个人。
整个偌大的电影席,只有我们五个人。
在我看到电影的前二十分钟时,我就意识到这部电影肯定不行了,缺点太过于致命和严重,我仔细看了现代部分四个人的对话部分,尤其是盛一伦的台词,简直是惨不忍睹,不知所云,听起来刺耳难受。
但这部电影做得很好的一点是,它把悬念隐藏得很好,所有出其不意、富有想象力的部分都放在了九十年代,这让我坚持了下去。
但很显然有一对情侣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在开场二十分钟后就默默地走了出去。
若是评价这部电影是恰钱烂片也不恰当,整个故事的核心问题是,妈妈爱的那个男人究竟是不是罗大佑,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把握住了整个故事的命脉所在,因为一个纯真少女的误会而引发的一段浪漫爱情是整部电影最高光的部分。
其中的创造力和新意,以及对台词场景的打磨,完全值得八分以上的评价,可以明显看出来,导演在这一块儿下了心思,这使整部电影变得挺拔立体,给人的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在我看来,最真挚的情感往往是能打败那些华丽的镜头,永远帅气幽默的话语的,因为它是人体中永恒运转不息的逻辑体系。
《迷妹罗曼史》讲的是一个最简单的故事,一个罗大佑的迷妹爱上了一个在舞厅翻唱罗大佑的普通男孩,一直以为他就是真正的罗大佑,直到他们再次相见。
假扮罗大佑的叶伟军出狱后为什么没有找高蓓?
因为他的自卑,不翻唱罗大佑的歌,他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不得志的驻场歌手,就像《遇见最美的你》这首歌里唱的“少了自卑,相爱很平凡。
”褪去那层名为罗大佑的谎言,这就是在风雨飘摇困境中两个平凡人的相爱。
高蓓真的在意叶伟军是不是真的罗大佑吗?
有一个细节,两人到竹林避雨,听到高蓓说为了去看自己唱歌辞了工作,叶伟军的笑意慢慢淡了下来,然后拿下了那顶为了模仿罗大佑而戴上的假发。
这时高蓓看向他,面对他脸上的不安忐忑,突然咯咯咯地笑起来,说我知道,你们明星台上台下不一样的。
这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叶伟军这里想说:我不是罗大佑,不值得你这样不顾一切地喜欢我;而高蓓这里想说:即便你没有罗大佑这层光环,我也一样喜欢你。
还有作为一个女生而言,魏晨饰演的叶伟军真的太苏太撩了,不管是逛街时将周冬雨整个搂在怀里脸上挂着坏坏的漫不经心的笑,在工作室抱着吉他笑着应和高蓓即兴的钢琴弹奏,自己原创歌曲被拒绝最落拓失意时也温柔地满足高蓓想要举办演出的要求。
这是一个多么温柔善良,带着灰蓝色忧郁感,令人心动不已的男人呀。
总而言之,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如果有人觉得不值得,那也是理所应当,可以在电影下线后去看剪辑版的。
这部电影总结下来就是:幻想症的儿子和脑残基友加上一个十分想出名的女人,带着年轻时候脑子不太好,老了得老年痴呆的老妈,找睡了女人不负责的老爸的故事。
中间还穿插了一个不知道为什么存在的飞翔滑板的故事,以及一个从头到尾没停下来过的直播广告。
真的很想吐槽,男主的声音真的很不咋地,让我十分出戏!
闫妮最后踩着滑板飞上去的样子,真是尬的我能用脚趾头扣出三室一厅,不明白为什么这三个人要接这个戏。
要表扬周冬雨和魏晨真的很配,里边的歌很好听!
2021年突然在网络上兴起了一个梗:“欢迎来到九零年代”,随后便是一阵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一阵港风怀旧,或是一代巨星年轻时颜值巅峰的视像,或是一些过去年代时髦的日常……毫不夸张地说,那真是一个格外特殊且珍贵的年代,特殊之处在于彼时中国的流行文化达到了盛极的状态,珍贵之处在于此后的三十年,一直还在模仿与重复。
5月28日院线上映的电影《迷妹罗曼史》就是一部关于流行文化盛极年代里的追星故事,准确来说是一个关于厂妹的青春爱情故事。
电影主要讲述由盛一伦饰演的90后小伙高歌,意外在自己工作的电视台里参加了一档综艺节目,至此单亲的妈妈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告诉高歌,其父亲是知名音乐人罗大佑。
虽然高歌从小就是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科技狂人,但他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随即,他趁着罗大佑前往深圳开演唱会的契机,带着母亲一同前往想要寻找真相。
其实对于高歌母亲高蓓的追星行为,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毕竟每一个曾追星过的女孩都会默默称自己的偶像为“老公”。
然而,单亲家庭长大的高歌偏偏性格执拗,他为了阻止闫妮所饰演的母亲把他爸爸是罗大佑的谎言继续散播出去,他甚至想要与其当面对质。
岂料人算不如天算,在人山人海的深圳,高歌与自己母亲走散了……在好友豆豆及小编导余微的帮助之下,高歌遇到了母亲年轻时候的工友,至此,母亲曾经疯狂的青春爱情故事也拉开帷幕。
甜美的周冬雨扮演少女时期的高蓓,在寻找母亲青春记忆的过程中,高蓓高歌母子的关系也随之变化,影片最终落脚到了亲情之上,尤其是倡导当下社会最热议的老龄化问题。
细细品来,当下日渐老去的60后、70后人群,也是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的父辈们,他们的青春与老去轨迹,正是被青春撞出了摩登火花的美好年代啊。
近三十年的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太快,以至于可以说三五年就是一代人,于是乎,我们转念一想,如果没有及时的沟通,那么我们和自己的父辈其实已经差了好几辈人,最终是难以沟通,更不要提相互理解了。
如此说来,我们便很好的理解了每两代人之间,就存在着诸多的隔阂。
当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自己父母辈的生活,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他们思维模式和行为依据,最终两代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迷妹罗曼史》这部电影,粗看之下是一部青春喜剧片,但是细细想来,这部电影引申出来的社会问题,正是当下社会不少人所处的生活旋涡,值得所有观众思考。
从追星这个角度出发,让自己与父母辈的人,也有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更好地做到了两代人情感上的和解。
《迷妹罗曼史》全片看下来,像是母亲带着孩子去理解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爱,而这种爱,在90后的儿子看来,原本是陌生的,但也是熟悉的。
90年代,深圳厂妹高蓓绝对是一个时髦的人,追星罗大佑,第一个吃麦当劳的中国人、朋友是刘德华……至于这些事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全片的怀旧基调,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电影里有一段戏令人影响极为深刻,那就是周冬雨穿着健美裤跳健美操,然后在街头售卖健美裤。
那是市场经济,摩登文化最好的年代,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那么充满了挑战,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人穿健美裤,虽然现在街头摆摊也赚不到什么钱,但那值得纪念的摩登年代,永远存在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影片的最后,也是最令人难过的一幕,高歌的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她努力地回忆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也努力与儿子分享着那个值得纪念的年代。
最终还是抵不过时间的摧残,让人忍不住一声叹息。
正是有了这一声叹息,才让这部复古味十足《迷妹罗曼史》更值得当下年轻人带着父母去看看,毕竟电影里怀旧的元素,能让我们看看父母年轻的时候有多潮,那时候的他们,简直都被青春撞出了摩登火花。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罗大佑的一首《恋曲1990》,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又唱出了多少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歌词中有情感的真挚流露,有浪漫的心绪和淡淡的哀伤,配合着罗大佑独特的嗓音相得益彰,时隔三十多年仍然历久弥新,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神曲。
而当下的大银幕上,以《恋曲1990》为蓝本的影片《迷妹罗曼史》正在上映,影片透过一个找寻与被找寻的故事,将两位主人公曲折坎坷的爱情带给观众,看着他们在大银幕上的一举一动,观众仿佛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回到了那段青葱岁月,回味那个曾朝思暮想的人。
《迷妹罗曼史》的故事颇具年代感,聚焦于改革开放的深圳,以纺织女工的高蓓的视角展开故事。
热爱生活、阳光开朗的高蓓,痴迷于罗大佑的歌曲《恋曲1990》,是个标准的小迷妹,阴差阳错她来到了酒吧,遇到了自称“罗大佑”的神秘男子,并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这段爱情带给她的不只刻骨铭心,还留下了一个神秘的谜团,以致三十年后她依然念念不忘,还在苦苦地寻求着答案……
与名噪一时的电视剧《外来妹》不同,影片《迷妹罗曼史》更注重对男女主人公情感的细腻刻画。
男女主人公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两个人,一个是文艺范儿十足的厂妹,另一个是创作型的模仿歌手,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两个人既定的命运。
脍炙人口的《恋曲1990》,成为双方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的幕后推手,而一次声势浩大的演出成为了分水岭,命运的捉弄不期而至,令两人在兜兜转转中苦苦找寻,在彷徨迷惘中寻求答案。
片中,周冬雨出演的高蓓与魏晨演出的“罗大佑”,上演了一段甜美又虐心的爱情。
俩人因歌曲而结缘并相爱,一句我是高蓓的开场白远远胜过千言万语,让两颗孤独的心越走越近。
酒吧的演出现场就是俩人最好的月老,而线下的排练场又成了他们灵魂碰撞的所在地,俩人在生活中相互依存、演出后结伴而行,餐桌上无话不说……一切的一切都是这样的顺其自然,着实羡煞旁人。
看着他俩在大银幕上狂撒狗粮,在祝福他们收获爱情的同时,也满足你对爱情的一切幻想。
对当下的人来说,爱情似乎已经不那么纯粹了,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属性和含义,使人们面对爱情时,更迷惘和无助。
《迷妹罗曼史》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上个世界90年代,跟随男女主人公的身影,去体会最最纯真的爱情。
从单纯的付出到被对方所认可,从逐步加深了解到下定决心在一起,从替对方坐牢到三十年间的独自等候,一对恋人的心路历程,就是这么的心酸又心疼。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当年还懵懵懂懂听《恋曲1990》的我们,早已进入到不惑之年,而爱情这种由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组成的奇妙情愫,也早已改头换面变了摸样,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
而不变的是我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渴望。
就像高蓓和“罗大佑”一样,尽管他们的爱情荒废了三十年,尽管他们已经两鬓斑白青春不再,但他们的爱情却可以善始善终,这也是爱情魅力之所在。
我正是和我妈妈一起看的这部电影,算是机缘巧合,在商场逛街的时候路过播放预告片的屏幕,因为妈妈喜欢看闫妮演的电视剧,再加上有周冬雨,所以她也很想看这个电影。
说来也巧,当年《山楂树之恋》上映时,我也是和我妈妈一起看的,如今周冬雨已经是了不起的三金影后了。
这部电影里的周冬雨演技依旧在线,那个执著的追着小偷一直跑的高蓓、见到偶像时害羞又充满期待的高蓓、在生活中沉浸在幻想里经常出神的高蓓、跳健美操时活力四射的高蓓……周冬雨把一个九十年代初在大城市打工的小姑娘演绎的活灵活现。
电影中的很多情节都让我感触满深的,虽然年代不同,却仍然让我很有共鸣,像是女工们在宿舍里用大大的录音机听着卡带的场景,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在还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用WALKMAN CD随身听的日子,我也是非常喜欢躺在床上听歌。
还有高蓓为了见偶像“罗大佑”而去酒吧“追星”的情节,也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去看五月天演唱会的日子……原来那个年代的一切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原来妈妈们年轻的时候也是和我们一样的。
最让我动容的,是闫妮演的现代的高蓓、那个得了阿茨海默症的高蓓,依然记得年轻时和爱人一起弹奏的曲子,记得爱人用音符哼唱给她的呼机号码……当现代的高蓓在钢琴前按下琴键时,画面闪回,出现了1990年的高蓓,两个高蓓的脸上是同样幸福的笑容。
电影中没有交待高蓓是如何抚养儿子长大的,但是未婚的单亲妈妈想来是不容易的,年轻时和爱人在一起的事对她来说是最美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变越美好,也是得了阿茨海默症的高蓓最深刻的记忆。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经接触过专门研究阿茨海默症的医学教授,专门了解过阿茨海默症,所以看到这里时,真心觉得闫妮演的真好。
棒呆的90年代,还行的动画部分,拉垮的现代剧情。前两个如果单拎出来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及格的存在,融杂了最后一个,好感降低N个档次。这电影的真正主角应该是周冬雨和魏晨,魏晨太帅了,周冬雨和他很搭,为他俩三星。黄觉就出场不到一分钟,还以为后面俩人还有点故事呢,结果就没了,彩蛋还是三个人搁那用滑板飞,,闫妮现在不适合拍电影,她和她儿子让人想到《美容针》,太出戏了,还有两个配角也很鸡肋,剧情也无趣,最后一幕重逢差点看笑了。不过u1s1,一个人包场的感觉还是挺爽的。
负分你值得。
三分打给魏晨,好帅啊,海边那一幕讲真的拍的好美
真的就预告片的水准,精华都在里面了。虽然挂着监制的名,但是我想这帮演员都应该是李少红请来的。一个是亲儿子的于小彤,盛一伦应该是演员请就位的时候发现的。至于周冬雨和闫妮就更不要说了。可是这么不伦不类堪比言承旭那部《有一点动心》,到底是怀旧呢还是鼓吹直播新浪潮,乱七八糟。说真的,你单纯拍一部怀旧片也比这么凌乱的一部电影好很多,每况愈下江郎才尽真的是李少红最好的写照了。
这不开个演唱会是没办法收场了 90年代单独出道吧
构想真的蛮好,拍的真的挺烂。感觉里面的男生都好痴呆,周冬雨和闫妮是真的好。
魏晨!魏晨!魏晨!
给魏晨
前半段有点无聊 但后半段好好看 周冬雨和魏晨的cp感怎么这么强
现代部分和90部分不是一个层次,有周冬雨的镜头就是电影,她和魏晨纯真的恋爱还是很感人。健身裤卡带呼机……满满90年代的因素。总而言之,还是值得一看的。还有,由此可见,周冬雨以前的资源是真真不行啊。带两个60后姐姐一起看,她们深有感触,罗大佑的歌一出来就说这个以前很火,健美裤一出来就说,这个当年很流行……这部片适合60,70后回忆青春,也适合90,00后了解父母的青春。周冬雨一出现,电影感就出来了,她和魏晨部分,单纯美好,就是一部青春爱情片。
魏晨好帅!周冬雨好可爱!
压了几年的电影 魏晨跟周冬雨太配了也
除了周冬雨和魏晨那段,其他的可以说不知所云😅开始思索为什么要浪费这一个半小时,李少红我以后会绕道了。
剧情略低幼,甚至有些胡编滥造。周冬雨演技棒的,可以说是全片唯一的亮点了。
烂
冬雨魏晨的部分太甜了,一抹生动的亮色,海边太有feel了,四星都给90年
我认为魏晨的表现值得五星🧡
两星全给魏晨和他的歌声;后期配音连口型都对不上,真的一言难尽。
再烂也掩盖不了周冬雨的灵气,再好也掩盖不了盛一伦的痴呆
魏晨少年感好强 和周冬雨我嗑到了 主角团三个人太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