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岸EAST SHORE JAZZ CLUB2012年12月7日、晚上九点半江湖酒吧2012年12月8日 晚上八点半+ MANUEL HERMIA TRIOhttp://wangbamusic.com
浮现三毛书中那个军官,带他进城出城的那一个。
那个咖啡馆里的男人,坐在长椅上聊天的那一个。
她的书并没有看完,剩下的连塑封都没有拆开,因为她只活了前几本而已。
llva说你只是背叛了你的妻子,而我却背叛了整个法国。
她唯一没有背叛的就自己而已。
影评有人说她是水性杨花的荡妇,如果这样会让你好受些,她会欣然接受这个称呼,是我觉得,谁又在乎呢。
我走了,我们来世再见。
我们结束了,因为我不想生活在不确定中。
只是你不知道,她的决绝与爱情,同样热烈到让人窒息,不曾背叛自己。
有谁这样幸运呢?
总是在陷入困境时,有神力相助,这个神力后来都发展成爱情。
爱情让她在战争时过得轻松,快乐!
爱情让她逃避了战后被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困境。
爱情让她从单纯的少女蜕变为成熟有内涵的女人。
她的每一次困境,都让她成长,成熟。
都是更好的生活的开始。
困境让她的人生丰富多彩。
如果一生与初恋相伴到老,也会越过越好,但是人生就变会变得单调。
她能让自己陷入困境,也能让自己自救脱离困境。
爱情神力是她自己给自己赢得的。
因为她不仅年轻,而且有活力。
不仅漂亮,而且善良, 不仅多情,而且大胆追求,不仅勇敢,而且敢于直面人生。
这样的女人,才能赢得这样丰富的爱。
花了两天时间忙里偷闲,终于看完了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克劳德-勒卢什的致敬之作《Ces amours-là》中文译名《这样的爱》。
一个法国女人和五个男人的爱情纠葛,可谓情海浮生缘。
这是我心中最好的爱情战争电影没有之一❤️🎬,无可替代!
连《英国病人》都无法与之媲美!
无愧是导演花了五十年倾心打造的剧本,是情感的迸发,是回忆的找寻,更是历史的沉淀。
勒鲁什在一众“左岸派”中可以算作是最擅长表达爱情的导演了,去年看完了他的代表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至今尚在回味,我将它的电影海报一直贴在宿舍墙上,我最爱的法兰西自由女神的旁边,象征着自由爱,平等爱当然还有博爱。
这样的爱 (2010)8.02010 / 法国 / 剧情 爱情 / 克洛德·勒卢什 / 奥黛丽·达娜 多米尼克·皮侬最爱的战争爱情电影没有之一❤️🇫🇷
电影Ces amours-la中文译名《这样的爱》2010
导演克劳德-勒卢什的另一代表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1966
一个法国女人和五个男人的爱情纠葛
导演克劳德-勒卢什 整部电影不仅妙在剧情和人物设置,更多的是它令人震惊的配乐和巧妙的非传统叙事手法——蒙太奇。
不同时空的画面拼接在一起,不断转换,行云流水;倒叙,插叙,明线暗线并行,双线交织,将处于同一时空下不同的地方的人们以及不同时空下同一地方的几代人有机地联结起来,流畅自然,没有丝毫违和,因为联系他们的是一首谱写出所有人生命共性的爵士乐《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真是太精妙了!
六个完全不同的人本该形同陌路,却因为一首《狂风暴雨》(中文译名,其实我认为直译更好)生命产生了交集。
或许是时代的缘故,也是战乱年代的常态——仗把人近了,近得只剩一条缝,而爱正在这微小的缝隙中滋生蔓延。
乍看,女人游刃有余地游走在五个不同的男人之间,是真爱?
还是那个特殊年代激发的求生欲使然?
当然我从不认为片中的女人是不知廉耻的荡妇,我更认为她是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是真诚感性的良女。
只能说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存之道,而女主正是用爱情在战争中保全了生命。
因为战争中没有哪个国家能赢得所有,而爱总能战胜一切。
战时,她背叛初恋男友情陷德国军官;战后,又在两个美国男人之间徘徊;直到中年终寻真爱,用传奇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才是这样的爱。
于我而言,爱上初恋男友,是猎奇;爱上德国军官,是恩谢;同时爱上两个美国人,是情欲;而最后爱上律师,是救赎。
没有一段感情缺乏充足的理由,缺少爱的沃土和情的根基,因而段段真挚动人!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是永恒的故事——爱,但是导演把它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大背景下,让爱情有了更深刻的历史支撑,得到了升华。
更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辩别是非美丑善恶,很多问题都没有一个定性的答案,只有待光阴流转,岁月沉淀之后,作为事情的亲历者方才能领悟。
我相信导演本人作为二战的亲历者,就是剧中那个热爱电影的犹太男孩,以旁观者的视角注视着发生在伊甸宫里的一切。
当然,伊甸宫也绝非一家普通电影院,它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意象,他以此为依托,让电影中所有的角色都相识于此。
从1936-2010,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女主的心路历程。
当年近九旬的伊娃再次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战争的硝烟不再,昔日跳查尔斯顿舞的人们也已然远去,这样的爱都去哪儿了?
只剩下一张张模糊的脸,一段段破碎的剪影。
所幸。
音乐犹在,爱得到了永生!
配乐和剧中主配角的歌声成了这部片子的灵魂。
本片的另一亮点是导演对电影史的致敬。
“也许就是因为那一吻,我才会在之后的50年里,拍了如此之多的爱情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片是导演到了职业生涯的末期的一个以自己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回顾,尤其结尾处导演将43部电影的 43个镜头,穿插在一起,把永恒的爱写进了一生的履历。
只可惜法国新浪潮的时代🇫🇷🎥已经落下帷幕。
💔🫡😭 最后我不住发问,如果说伊娃-勒穆瓦纳有罪,也只罪在太容易坠入爱河,但对于一个视爱情高于一切的人,这真的是罪吗?
我想枷锁和囚禁,只有一个词与之相称,那就是婚姻。
伊娃选择了爱情,嫁给了爱情,而她也永远自由。
这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生活。
c’est la vie !!!
克勞德雷路許的作品沒看過幾部,不過《情海浮生錄》真的很能看出導演的風格。
以二戰時期一位法國女子的坎坷情史為故事中心,電影不但演盡了愛情和命運的巧合與流轉,還以音樂、藝術、電影貫穿了戰爭中的苦難(又一部和集中營有關的電影),甚至首尾還把時間拉開至百年的跨度,充滿自傳性質地道出電影對於導演自己的意義所在。
裏面插入的童年與戲院的記憶,老片和時代的連結,到最後以電影創作來總結一切的時代與人事,也可說是雷路許版的《新天堂樂園》。
也滿喜歡片頭的電影配樂場景,那透過玻璃的層層疊影頗與整部電影風格有所呼應,其中多時間多線敘事和多層意義的設計,多少也來自於導演的熟練和自信,也是這電影得以成立的關鍵。
電影以法庭戲和謀殺案為開場,律師的結辯做為整部電影的敘事,總覺這設計有點勉強,女主角和五位男人的情愛牽扯也未免太多情,但愛情做為導演創作生涯最重要的主題,在這部五十年紀念作中當然談愛談得理直氣壯。
裏面男女主雙線故事到最後的聚合也直讓人想到《偶然與巧合》。
對雷路許過去的電影有美好記憶的觀眾,應該也不會對這部片失望。
很浪漫的一部电影,在不经意间点过深刻如命运之类的话题。
有很多人觉得伊娃滥情从而使得这部电影不值一提,我想这也许是他们的认知不够到位。
二战的大背景下,一切都渲染紧张仓促。
伊娃或许只是想找寄托。
她亦可以不顾一切,抛弃家国。
她曾经在盟军将要胜利时却希求德国军官带她走……也许是个人的原因,所以常被影片中的小细节所吸引,诸如伊娃在过尽千帆,回到法国后,与昔日恋人的那一番谈话,无奈地回答“我爱的太轻率”。
诸如白与黑酒吧里躁动喧嚣之下,西蒙问她还相不相信爱情。
又比如伊娃与那位德国军官最后的无声对望。
还有之前在德国战败之时,德国军官待在房里没有出逃,只是默默地演奏起琴。
以及更多。
当然,最主要是关于吉姆,这个偏执将近疯狂的人。
爱他,并不只是第一眼的惊艳。
以上一切都是个人的喜爱。
影片是由两条线交织而成。
西蒙的一条同样引人入胜感慨万分不胜唏嘘。
总而言之,构思巧妙,发人深省。
还好吧,音乐大赞,电影在德法战争年代为背景,以男主作为当事人和律师身份说的故事,先别急着批判女主的滥情,也许有也许无,并非全是实事,只是讲故事有个圆满的说法,让谋杀案当事人更容易引起同情而脱罪,一个专业的律师不都这样吗?
1,继父,女主生在意大利,随母亲来法国,继父是法国人摄影师,是法国抵抗德国的地下组织人之一,在法国影剧院做播放员掩藏身份,德国二名军人的死抓走继父,女主不知道情况下要求德国军官救助,救下后反被同盟军怀疑,看到女儿跟德国人一起,也吐口水表示憎恶,被同盟军放定时爆炸,继父母亲死于影剧院大楼,女主成了影剧院的播放员 2,德国军官, 女主太容易堕入爱河了,每个对她有点恩的人都喜欢,以报恩方式爱上帮助她救继父的德国军官,背叛全法国人去爱着德国军官。
法国在美国的支援下,让德国战事吃紧,德国军官也愤然指责女主继父的事,独自离开女主,战争过后,女主从美国回来还去见了他,只是毁了容与妻子在一起,自然不能在一起了 3,前男友,爱上德国军官以后,跟男友也坦然承认不爱他了,虽然被男友吐口水,那口水估计是带有痛恨女主移情别恋的意思,也有痛恨女友爱上纳粹的意思,当时两国在交战,德国是侵略者,都痛恨德国,女主无可奈何,只能说下辈子再爱他,战争结束,女主回来,男友已经结婚生子,已做上律师,爱情事业都可以,也不能在一起了,介绍了一个男主律师给女主,女主最后又说了一句下辈子再爱他,真的交待了下世真在一起了 5,美国黑白大兵, 战争还在继续,女主以通敌罪被同盟来抓捕,又报恩式的爱上帮助她逃脱抓捕的二个黑白美国兵,这里吐槽一下,故事里抓捕也太放松了吧,一次不行就没有下次再抓了吗?
与两个美国兵先来个黑白夹心饼干三人行,然后选择一个拳击手穷黑人,作为以后的结婚对象,这里故事又有点破三观,二人明知三人行却仍然抢着结婚,没选中的战地记者富白人起了妒忌心,战争中开枪无情打中了黑人,女主与活着回来的美国白人结婚了,还买下了影剧院送给女主,这里又吐槽一下,是因为黑人没死回来了,还是白人心生内疚情况下暴露了,被女主知道了事实,女主又不能爱美国白人了,独自回到法国,后来美国白人来到法国,以枪没子弹骗女主枪杀了自己,死在了爱人之手,刚好应证了男主只接谋杀案的安排 6,男主钢琴师,故事里还有一条暗线在同时进行,男主就隐藏其中,钢琴师一直跟一群拍戏还有歌唱的,抵抗地下组织等人在一起,在战争中流离碾转,还一直梦想做一个律师,战争结束后做了律师,女主为了一张离婚证主动接近,未想他不接离婚案,只接谋杀案。
美国白人被杀后,男主律师编故事以据力争不是谋杀,是美国白人对女主的自杀报复,最终帮助女主洗脱罪名 其实男主所讲故事中,女主虽然做错很多事,爱错很多人,可每一段情都是真的,只是去得也快,不为每段情所困,更是懂恩之人,不会为情杀人。
每段情爱都是在战争中男主讲的故事,并不真实,只是证明女主有情有义,借以开脱罪名而已,谁会在意过去又无法证实的事,女主的情爱只是放大了战争的残酷,让法官专注战争创伤多一点同情女主,只有女主杀人跟法庭以后的事才是事实,其它的都是无根据的虚拟,编的故事有许多小瑕疵也无人去注意了,毕竟赢了官司抱得美人归!
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其实只是在说明法国的摄影吏。
故事里的事呢,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今天上海法语培训中心邀请作为学员的我参加他们的电影之夜活动,看了这部电影,还把男主角请到了现场.屋子不大,120分钟的电影从6点半放到8点半.席间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有各色人种,而且所有人都会说法语,除了我这个新手.电影可以说是女主角Liva的感情史混杂着男主角的成长史以及背景历史.女主角的博爱令我真正见识了法国人.初恋男友,德国军官,2个美国士兵,最后是真爱的那个律师,一个一个爱过来.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要是换做我,可没那种勇气.当然,要是没那样的敢爱敢恨,最后她也遇不到那个正确的人.本剧穿插着法国从一战到二战结束后的历史.所以法国人看起来会比较有感触.不知为何在场的法国人看了开头修女脱了衣服追着教父跑的SM镜头会哈哈大笑...还有就是其中的音乐值得一听.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集中营里男主人公弹狱友唱的那首爱之余烬 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真的很有那种轻松而浪漫的法国气息.他完全吸引了我,也吸引了集中营窗外的一群人,所以当纳粹士兵一枪打死演唱者又一枪打死一位入神的聆听着时,全场一片惊呼声.纳粹以为自己能消灭艺术,到最后他们只消灭了自己.当然德国人也不见得不热爱艺术.那对手风琴搭档在巴黎的德军总部门口唱歌也没有人管,而那位德国军官在于女主角邂逅时不合时宜地吹奏的马赛曲以及生命最后时刻在炮火中的乐曲无不表现出音乐与艺术的不分国界.最后男主角过来和我们打招呼,回答我们提的关于电影的问题,据他说最后一幕那个拿摄像机的就是当年导演的化身,这部电影是导演年轻时所经历的真事,经过一些艺术创作得出的.随后男主角又为我们当场弹奏了影片最后的钢琴曲,2分多钟的表演博得一致好评...当然散场后我主动找到了他提出了一个纰漏--2战时美国实行种族隔离,白人和黑人不可能一起参军,当然这是后话.
从《伊冯娜的香水》到《这样的爱》到《三年》,法国人的爱情是决绝而极端浪漫的,这样的爱情,与世界上任何一地任何一国对比,都旗帜鲜明。
且不说萨特和波伏娃那样耳熟能详的经典话题,说决绝,有卡米尔,有阿黛尔雨果,极致而生命之爱;说浪漫,有波伏娃,有莎乐美,迷人而无法占有。
没有一个国家能那样极致极端对立性的演绎爱情,《这样的爱》里伊娃是属于大多数的那种浪漫主义爱路线的。
法国这一类影视作品里的女性,迷人浪漫,但都来自于她们在爱情里无法让对方掌控,然而她们的这种无法掌控又来自于她们本生对爱情的领悟比别人更深痛和害怕。
就像《携手人生》里凯特所演绎的法国哲学女作家,对真爱追寻、渴望,但因追寻渴望而深深明白的不得,矛盾的领悟,冲跨着她们建立平淡而普通的感受,她们无法深入浅出地假装不曾体会,爱不是心目中那样,在现实中,现实之爱残缺不美好,无法在肉欲与灵魂间平衡,甚至无法在物质世俗观与理想主义间生存,哲学式的敏感和思辨推至她疯癫而痛苦。
这是怎样一个环节,如此自由地让女性深入地体会爱情于现实就是一个伪命题,因而法国人总是情深特别高地明白爱情是不存在的浪漫,却又时而被拿来做精神危机抵御现实的残忍。
他们放纵爱,因为他们知道那不是爱;他们痴迷爱,因为他们知道唯有爱不可得。
这样的情商之爱,在其他电影中真的很少见,爱之深恨之切不能算,那也不过是蜻蜓点水式的领悟,对于法国人的那种,几乎是疯子的论题领域。
法国人的浪漫只有法国人自己可以谈,极端现实,又极端理想主义浪漫。
现实时,爱人们可以是床上的性伴侣而已,可以只是金钱利益权利交融的战友而已;浪漫时,爱人们是思念着未谋面就疯狂欲死的约定,爱人们是牵着手奔跑着就可以赛过时间量过距离的一生。
法国人的爱情,只有两面:现实,浪漫。
这种对爱的演绎法,俨然是戏剧界里最戏剧的爱情表演形式,只有在法国人手里,它表现得行云流水般自然不造作,深深感染看客和故事本身。
无论为不为故事情节叫好,法国人的爱情演绎方式极端刻骨铭心,不悲不伤也能刻骨铭心,让人恨不得一生地想要或者逃避。
正如伊娃那样,他们很容易对爱绝望,又很容易对爱重生。
然而她们自由,然而她们高尚,然而她们没有世俗,然而她们不为欲望。
中国的导演一定导不出这样的电影。
这太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了。
在这片沃土上女主角被称之为婊子,根本就获得不了任何同情,大家都想罚她浸猪笼。
她在法庭上一定不会胜诉,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执行枪决,那么她就不可能和那个真爱在一起。
在这里物欲横流,本来就很难遇到真爱,遇到了也活活被拆散——不是被社会拆散就是被父母拆散再不就是被法庭拆散。
这操蛋的人生呀!
这里的人也不可能有像吉姆的曾祖父那样的体魄,靠着一双赤脚跑胜了骑着马和赶着马车的富人,赢得了两百多英里的荒漠...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是被三聚氰胺、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地沟油浇灌出来的。
所以除了国家队的大块头外其他的都变成了真正的china(陶瓷)吉姆曾祖父的荒漠里勘探到石油居然还能归他曾祖父所有...天理何在呀那可是国家的资源呀。
在这片沃土上别说你地里的石油不是你的,就算你自己花钱买的房子也只有几十年的使用权。
好的,无力吐槽完毕,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唯一不做作的,真挚情感流露的法国片——我只看过这一部法国片。
这是一部电影史、两场战争的伤痕史、一个女人的风流史、一个男人的择业史。
这几部史诗通过命运交织在一起,角色的设置也非常具宿命性,西蒙的父亲是名导演,母亲是名演员,伊娃的母亲是名妓女,继父是名电影放映员,我今天看的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多具有概括性的总结。
西蒙是伊娃的辩护律师,他深深理解这个女人。
那个德国军官救了她唯一的亲人,为她吹法国国歌《马赛曲》而惊动了其它纳粹军官,可爱的蓝色天使,女人怎会不销魂?
她的初恋,文文绉绉的法律系青年。
会讨老婆开心的浪漫法国小男人。
看着他白白净净的面庞留着两撇密密麻麻的小胡子,像洒在卡布奇诺发泡牛奶上分布不均的巧克力粉。
哪个女人不爱甜?
勇敢、英俊、机智的一黑一白的两个美国大兵挽救了伊娃,让她免受私刑和耻辱。
他们三人行了...如果说伊娃有罪,不要怪她太容易掉进爱河,是因为那河里诱惑她的筹码太大了。
西蒙为她做的感同身受的辩护,多像情话,贯穿了整场影片,相当于贯穿了一部电影史、两场战争的伤痕史、一个女人的风流史、一个男人的择业史。
西蒙最爱的那首《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也伴随了伊娃的一生,她在这首歌里跳舞,她母亲和继父就在这首歌里相遇。
伊娃和莎乐美都发现了西蒙脖子上的伤,西蒙在向伊娃诉说童年的遭遇时多像当年他在集中营羞涩地面对他的初恋莎乐美,时空你就这样多情地穿越吧,让西蒙把初恋情感移到伊娃身上吧。
不宿命,不真爱。
@Alliance Français avec Laurent Couson
法国人,法国人……音乐+三分
其实这是一部政治讽喻电影 从傀儡政府到自由法国到北大西洋公约到独立自主的外交军事到法德联手欧洲一体化 正好按顺序对应着女主人公情人们的国籍
我看不懂真正的内涵,。这不悲伤,生活就是这样。多情,,,想要是个幸福的人所以多情,寻寻觅觅自己的真爱,哪一次才会是真的?不是只有试过才能知道吗!?
那个年代的爱情和那个年代的电影梦
仍然是属于Claude_Lelouch 的命运交响曲,但是结合了影史和导演自己的故事,第一次觉得导演的电影超出于戏剧性,因为如有雷同,纯属有意
着实没看懂…也许是结构有点混乱…剧情有些丰富…
其实我没有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拍摄和表现手法,但是是导演到了职业生涯的末期的一个以自己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回顾,尤其结尾处导演的53个片子的53个镜头,还是让人很感动,法国新浪潮的时代很快就要完全成为历史
一个女人的五次感情经历,不知是神经大条还是因为中文对白,感触不深。
勒鲁什,你真是个艺术大师。。这不光是电影也是部音乐剧,这么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的爱情片,终于从另一个角度广义地阐述了爱,说实话其实我并不愿意去分解爱。好吗?
配乐很强大,女主醉入情网的速度是以分钟计算的。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好多,但杂而不乱。C'est la vie~~
人生未了,情不老
和无耻混蛋一样讲了个二战时期法国电影院女孩的故事。听马赛曲听到大笑也就是它了。德国军官为博红颜一笑在作战部里吹法国国歌,美国大兵为争取女主,在战场上向死党背后放冷枪,被判无罪后又赚了个律师男人,女主真有一手。剪辑和配乐相当上乘。
电影的音乐才是主角,盖过了单薄的剧情和演技。本来以为背景音乐和艺术化的剪辑与画面是为了冲淡电影和人生的跌宕多变与残忍,直到电影结尾,才明白,忽略所有,如果把电影仅仅看作是给电影中“失明”了的母亲的礼物与敬意,那么突出声音弱化剧情或许也是另一种表达。
人可是这样的洒脱,爱或者不爱,一念之间?
Franchement,vous êtes encore capable d’aimer quelqu’un.真的,你依然能够去爱 。不了解人生,怎么去了解爱。这样的爱,充满着争议,可它的确发生了,爱与真爱,那便是人生啊。PS:女主角很有气场!故事真的很是荡气回肠,精彩!
就像每个男人背后有一群支持他的女人一样,每一个被历史记住的女人身边也有一群伴随她并见证她辉煌人生的男人们!
3.5阅片不够不能很好体会到迷影情怀啊,比如没看出楼梯上的希区柯克的电影海报这些小细节呀!但还是能感受到导演对电影的热爱。
战争、立场、时间、年龄等等,爱情与以上所有因素都无关,只因双方是眼中彼此的唯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