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是一部很有意思的伊朗电影。
通常情况下的电影拍摄现场,都是导演指挥身前的摄像机捕捉镜头前方的演员动作,这是一部正常电影最主要的观察视角,即导演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场景之外注视着整个拍摄过程。
而《出租车》的导演别出心裁。
全片仅有两个摄像视角,一个是车头位置的行车记录仪为主,另外一个是手持佳能相机作为补充,所有的镜头都是定位于出租车,由内而外进行拍摄,不管是车辆正前方,还是驾驶位,或者副驾驶位。
同时由于车内空间狭小局促,使得镜头前的压迫感异常强烈,为深挖影片背后蕴含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而导演贾法•帕纳西本人则亲身上阵,充当了驾驶员身份的男一号。
如果这部电影有演员的话。
因为他更像是一个采访者和观察者,他的采访和观察对象就是车上一拨又一拨形形色色的乘客。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剧情电影,倒不如说更像是一部伪装的纪录片,核心就是一场伊朗首都德黑兰的街头访谈。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处于一种不停对话的状态,直到结尾摄像头被流氓拆毁,画面漆黑一片地遗憾落幕。
我们会看到一辆黄色出租车大摇大摆的行驶在德黑兰熙熙攘攘的街道上。
来来往往的乘客坐上车,每个人在镜头的注视下,直率坦白地回答了司机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不断移动的小小“摄影棚”中,通过仪表板上的镜头,在这次有趣而充满戏剧色彩的旅程中,作为外人的我们可以偷偷掀起罩在伊朗头上厚厚的黑纱,窥探到下面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故事开始于一起拼车的女教师的一位自由职业者,他们对于世界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番批驳之后,我们才发现其中一位是社会人(读yin),要么劫匪,要么小偷;
接着上车的是一位青年女性,她要护送因为车祸而身受重伤的丈夫去医院,但是谈话的重点却在于怎么保护好对于自己至关重要的遗产继承权,关键之处就是通过手机保留下来的遗嘱录音;然后登场的是一位充满喜剧色彩的小人物,他的日常生活主要内容是卖盗版光碟,顺便吐槽伊朗电影审查制度。
而他的主要客户之一,就是一位为了拍摄题材限制而日渐烦恼的电影学院大学生;
还有信奉神秘宗教,神神叨叨,一心想着放生的一对老姐妹, 被男权实力残酷打压但依然默默反抗的女权主义律师,受人欺侮但是只好忍气吞声的老邻居等等;
影片的高潮开始于司机的小侄女上车以后,这个天真烂漫但又古灵精怪的小姑娘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童言无忌。
角度之刁钻,言辞之犀利,思考之深邃,无不令屏幕前的观众为之汗颜。
可以说,如果把这些问题打印出来,丢给世界各国的每一个成年人,简直就是一篇充满了战斗主义和思辨主义精神的檄文。
影片开始的调子是轻松而愉快的,但是随着车上乘客的更替,整个节奏和氛围也越来越沉重。
八十分钟的片子里面塞入了大量的现实主义批判内容,却因为其巧妙地表现形式而一点也不显得累赘。
这里不得不归功于导演的奇思妙想和精湛技巧,然而这一切其实都是逼出来的。
贾法•帕纳西,伊朗电影导演和编剧。
1960年出生的他毕业于德黑兰的电影与电视学院,曾经担任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助理导演,受益颇深。
1995年他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白气球》,描述一个小女孩和哥哥拜托路人帮他们找回落到水沟底下的纸钞的故事,这为他赢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以及东京电影节青年电影樱花金奖,甫一亮相,身手不凡。
1997年,贾法的第二部作品《谁能带我回家》,叙述一个小女孩放学后等不到妈妈,而决定自己找路回家的过程,影片则为他赢得了卢卡诺影展金豹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贾法的第三部作品《生命的圆圈》,描写伊朗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并且以特别的轮舞形式拍摄,无论手法或内容都叫人耳目一新,让贾法首度入围威尼斯影展竞赛单元,并难得地连获金狮奖及贾比西影评人奖的双料肯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贾法对女性以及社会议题的关切,让他走出了与其他伊朗导演传统路线迥异的风格。
2003年,贾法的《深红的金子》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2006年的《越位》同样将镜头对准伊朗女性,再次赢得国际关注。
但是,大家不要忘记伊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2010年12月20日,伊朗官方宣布,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贾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帕纳西的遭遇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股抗议浪潮。
这部《出租车》是他提前出狱后自拍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就一举拿下了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这里还有一则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绝非有趣的新闻。
2015年2月14号柏林电影节闭幕颁奖礼,《出租车》摘得最高荣誉金熊奖,但是因为伊朗当局限制帕纳西出境而未能到场领奖,贾法的侄女(就是电影里那个伶牙俐齿的鬼马小萝莉)代他出席领取了金熊奖,并在台上流下了眼泪。
在颁奖后举行的发布会上,其他获奖者均捧熊拍照,唯有金熊“无人认领”,孤零零被放在地上供拍照,成为柏林电影历史上令人唏嘘的一幕。
在片中我们看到批判,看到抱怨,看到愤怒,同样我们也看到热爱,看到关心,看到对于自己祖国未来的担忧,看到对于年轻一代的希冀,以及导演本人永不放弃的坚持。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贾法•帕纳西就是这样的人。
引用一段导演的原话作为结尾吧。
“我是一名电影工作者,我什么都不做,只拍电影。
电影是我的语言和生命的意义。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拍电影。
因为当我被推入最深的角落时,我与自我相连。
在如此私密之处,尽管限制诸多,创作的需求已超越了欲望。
我心系电影艺术。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如何,我都要继续拍电影。
只有这样,我才能尊重自己,感受到我还活着。
” 你可以抢走我的DV,但你无法抹去我的记忆!
延伸阅读一座城•一部电影•在布鲁日一座城•一部电影•早安,琅勃拉邦一座城•一部电影•铁西区一座城•一部电影•底特律从《E.T.》到《头号玩家》,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才过了十年,难道就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吗?
《监守自盗Inside Job》世界上每多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这个世界的未来就多一分希望最好的霸王别姬,最好的张国荣这是一部每一帧画面都可以拿来做手机屏幕的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记忆》政治正确的《水形物语》和非常鸡贼的德尔•托罗天才的另外一面:《万物理论》爱,尊严以及最后的死亡:《爱在记忆消失前》《奇迹男孩》:孩子,勇敢些,朝前冲吧!
所谓读书,不过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问西东》好的地方非常好,不好的地方,依然很糟糕那些有趣的,古怪的,但是电影院里面看不到的好电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脑袋里面已经对艺术层面的政治斗争失去了概念,也不知道是新闻看的少了还是新闻看的多了,总觉得一切都在歌舞升平,和谐美满中有序的进行。
特别是电影,除了少数几个不着调的导演还扯淡的拍几部出来讨论一下社会不公,人心叵测,剩下的基本上都把精力集中在了取悦观众上面了,一年到头上映的片子,十部里面有八部是喜剧,先别管拍的好笑不好笑,总之都是拍着胸脯大声吆喝着这是喜剧,说拍这个片子的目的就是让各位老板们笑的开心,诚意是大大的有,当然这个诚意是骗钱的诚意,不是拍片的诚意。
就像前段时间,为了家庭和谐我领着媳妇去看了一个叫煎饼侠的电影,整个九十分钟我都在纠结我太妈的是应该笑还是不应该笑,不笑钱就浪费了,笑了就太傻逼了,总之很纠结,不过我媳妇笑的很开心,但是据我所知她是那种花我的钱就开心的人,我觉得花钱让她看一个半小时新闻联播她也能笑得出来。
扯淡扯远了,我也不知道从民主的程度来讲,我们比伊朗高了多少,但是我觉得远远还没有高到那种可以高枕无忧的只图享乐的份儿上。
有备无患,警钟长鸣。
当我们去电影院,能看见有一部追求民主自由的电影正在放映的时候,就是我们可以只看喜剧片的时候了。
F30:《出租车》~导演:贾法.帕纳西~伊朗,这位曾经被禁言又入狱的导演,成为司机在出租车上的半天,通过出租车内置摄像头,展现的伊朗现状~电影随意得让你感觉这些乘客就是伊朗大街上随时碰到的,很多位女性,老、中、青,导演一定是要为女性说些什么的,他那可爱的侄女,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教育禁锢着,可是另外却是已经让我们看到伊朗女性的自信与思考,那层黑色的纱裙已经不能罩住她们的光芒了~车子里来了些什么人呢:教师、抢劫犯、DVD盗卖者、车祸夫妇、学导演的学生、迷信的老妇人、被抢劫的邻居、抢劫邻居的店员、女律师...直至最后的入侵者,短短的时间,丰富的人物,进入镜像的还远远不止这些,却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的出现,让你不经意间,不是片面地已经了解了伊朗很多,加入了,导演的思考~导演用善的眼光,清醒地看待着身边的一切,所以,车上的每一位,也都有着他或她无奈与善的一面,大家都在挣扎着生活,但是,展现在他们(她们)脸上的笑容,真的很纯朴与真诚。
那个笑容里,你能看到伊朗的温柔,伊朗,肯定、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安和可怕,我希望,有一天,可以踏上那一片土地,去感受战争背后的柔嫩与真实~片头与片尾,是那二弦的家伙--冬不拉吗?!
这个声音,应该才是它真正的声音,低调的导演,真的很棒!
实验性质很强,不过我好像没有很喜欢呢,节奏怪怪的。。
这种迂腐与自卑同在的现代社会怪相看多了,大篇幅是在说盗版和伊朗的电影制度,对于天朝影迷来着这都不是个事啊。
其实让一个小女孩唠唠叨叨来报制度我觉得略做作,有劲的点是女孩让男孩子去还钱的初衷是否则我的电影就废了,就跟我们捡了五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初衷是歌是这么唱的差不多,所以花儿们也就这么废了。
我个人觉得形式大于内容,这些点不用帕纳西冒着再次坐牢的风险告诉我们听,其实我们应该都知道的吧,我倒是期待一些跟我印象中不一样的中东。
#出租车# 首先惊讶于这个片子的基调很轻快,因为似乎很少看到类似这样的电影,用一种不那么压抑的方式讲了很多比较压抑的事情。
看taxi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想到贾樟柯,不过贾科长似乎更喜欢用一种相对沉重的方式。
第二惊讶于这个电影的内容量很大,虽然它只有78分钟左右,而且仅仅在一辆出租车上,电影的形式也限制了它的镜头语言,但它讲了很多的问题,涵盖了法律,宗教,家庭,人性,电影审查,政府等等,导演野心有点大,希望在出租车上展现社会百态,一个微缩的伊朗社会景观。
缺憾是这个伪纪录片有非常明显的刻意味道,缜密的情节安排和本片的镜头语言的对比其实还蛮让我有种出离感的。
点到为止的一些话题确实难以让人深入思考,一个话题结束后,后面扑面而来很多新的话题,就让人比较难有喘息和思考的机会。
从篇幅来看,导演主要还是借女孩儿和捧花阿姨之口批判了电影审查制度,批判了政府对自由的不尊重,大陆人民想和伊朗人民远程握个爪哈。
一只玫瑰花献给所有电影工作者,这是导演对自己,对和他一样的电影工作者的敬意,这只玫瑰放在车头的一段长镜头,仿佛是导演在表达对自由与美好的憧憬,而我也这么相信了,然而很快他就推翻了这个想法,偷车的镜头,声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终光明与玫瑰被抹去,只留下声音带来的压抑体验,虽然结尾还是充满了设计的刻意感,但这还是全篇我感到最压抑的部分。
嗯,taxi的形式给人感觉很新鲜,虽然可能还是更喜欢一次别离一点。
最后想说,看到豆瓣上有些旁友觉得这是向西方媒体的谄媚,贾科长这几年也被贴上了谄媚的标签。
但在克服审查十分艰难的土地上,这样的作品我们真的觉得太多了吗?
———————————————————————b站有资源哦!
其实在这种时候,内心就有点矛盾,,常常反对盗版又无往不在其恩惠之中,所以这个世界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它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人性的善恶美丑,道德法律等等我所能想到的绝大部分东西,大概它们都不是绝对的吧。
《出租车》是一部抗议伊朗电影制度的严肃电影,在一副黑色喜剧加行动电影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导演贾法·帕纳西迂回射出的讽刺利箭,片子拍摄手法看似简单,结构却极其精巧,转场顺畅,不留痕迹,好像就是一部出租车视角毫无导演、表演设计的纪录片。
如何拍一部可以被发行的电影?
那就是遵守可发行电影的一切教条,具体来说就是不拍任何涉及政治经济议题的题材,不拍任何表现“肮脏现实”的题材等。
作为小乘客和司机侄女的小导演在电影教条的指导下,十分艰难的想完成一部可以发行的电影,却不得要领,只好胡乱拍自己的叔叔(作为导演的出租车司机),尝试让一个拍电影的叔叔解答要义。
片中抗议式的电影元素十足:盗版DVD商和他的盗版货品、车载摄像仪、苹果手机、数码照相机,以及最后被小偷砸车要偷走的记忆棒等。
这一切,都是非法之下的暗流!
片子中出现了拥抱玫瑰花的法律工作者(导演好友),她正要搭乘出租车去监狱探望被释放的囚犯(政治犯?
),车内两者的对话,仿佛就是法律界迫害代表和电影界迫害代表的对话,诉说的境遇和经验毫无意外的相同。
玫瑰花和盗版DVD一样,在轻松对话中显得可贵。
上晚课很不专心的看了一段,洗完澡上床睡觉前又迷迷糊糊看了剩下的,期间还暂停很多次听室友讲话,刷了一会小红书。
虽然觉得又很长很平平的很无聊,还是一帧帧每一段都看完了。
如果不是知道这是一部广受大家好评,著名的伊朗导演拍的电影,我可能中途弃片。
知道了这个前提你又觉得看完它,总得悟出什么来。
应该在心理学是什么效应吧。
但是有很神奇的一种感觉,不是因为先入为主知道是好片产生的感觉。
即使我这种用碎片时间断续地看电影,在连续看完一段时间,进入了它想要我们进入的情景中后,再看其他一切东西都好像换了一种视角,或者说像是很久没见过世界一切都感到熟悉又陌生,好像第一次见的视角。
所有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角度看,听,感受,思考,不一定所有东西都是自然而然本该这样,产生这种感觉。
甚至觉得拍电影一板一眼的正规模式也不应该是正统的。
产生了戴着很夸张的头戴式类似vr眼镜的设备第一视角拍很正常的生活,这样的想法。
也许第一天带上的时候是外星人或者长相独特怪异的人看待世界的视角,第二天一模一样的路线,第三天一模一样生活轨迹,遇到的人们是什么反应我又是什么心理?
也许要把我带上眼镜能从镜子里看到特殊的自己的画面删掉。
也许装置里面有第一视角里自己的手能改变看到物体形状的功能。
这样遇到对我投来异样眼光,让我不适的人,我就可以在我的视角里让他扭曲。
一个外形奇特的人心理变化也很吸引人。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尝试这么做。
说句实话,这个著名的导演我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关于伊朗的电影也没看过什么,只是依稀记得一部《我在伊朗长大》-充满了阴郁和无奈的感觉。
第一眼看到片子的时候,我内心是拒绝的。
这特么神马玩意,卖萌的纪录片么?
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
接下来的一个个故事还算令人触动,尤其是到了导演去接完侄女后,侄女为了拍电影要男孩归还捡到的钱,大概算是全片的高潮部分吧?
近乎与道德绑架的强制性的拾金不昧,实在 令人哑然失笑。
当然,影片当中,小女孩还提到了哪些电影不能够拍摄,更不可能上映,呃,为了水表,大家自己看吧,毕竟说出来有影射我TG的意味,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
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折射出伊朗人民的人生百态,让人唏嘘不已。
《出租车》Taxi2015,孤石影评7.4分,大众级。
出租车每天出没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市井百态,虽然每个乘客在车上时间很短,可是把所有乘客加在一起,就会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的纠结,可加在一起就是整个社会矛盾的缩影。
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就是用出租车的视角,讲述了这座城市的矛盾,乃至整个国家的矛盾,并因此获得2015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遗憾的是,由于伊朗政府电影审查制度,导致他被软禁,不能亲自到柏林领奖;为防止罪过牵连,电影最后也没有播放演职人员名单。
之前看过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印象深刻,这次《出租车》同样精彩,电影除了视角独特,表演非常自然,不露表演痕迹,甚至让人怀疑是真的乘客上上下下;能把故事连贯起来,还得益于导演的剪辑手法,在不同人中寻找故事的连贯性。
虽然只看了这两部电影,还让我对伊朗电影肃然起敬。
<图片3><图片2>
影片通过出租车这样一个小窗口展示了伊朗社会的多种面貌。
导演被禁止拍电影,无奈之下假装出租车司机,采取这样一种记录影像的方式来拍摄题材。
第一个乘客是一个盗版碟贩卖商,将国外的优秀影片卖给一个电影学院的学生,并且把导演也作为了同伙。
盗版碟贩卖商说到:“如果没有我在贩卖国外的碟片,那么国外的优秀影片就不会被人看到。
”这充分说明了伊朗国内的电影市场封闭的事实。
没有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伊朗国内的像电影之类的艺术创作就是一个梦。
第二个乘客是两个老女人,她们赶时间去一个地方放生金鱼,要是金鱼死了,她们的寿命也将终结了。
有时候,有些信仰是愚昧且无知的。
第三个乘客是一个小女孩,是导演的侄女。
小女孩的老师布置了一项拍摄短片的作业,所以小女孩从上车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拍摄窗外的场景。
她拍到一个拾垃圾的小男孩捡了新郎掉在地上的钱,觉得这不符合她的短片里强调的积极正面的精神,所以她恳求小男孩把钱还给新郎,然而小男孩又捡了新郎的另一张掉在地上的钱,走了。
小孩的世界很单纯,认为世界一定很美很纯洁,也希望从影片里看到的是一切粉饰太平的东西,但是世界不会因为你而改变,反而世界会给呈现给你完全相反的面貌。
第四个乘客是一个全身上下散发着独立、自由、有思想气息的女性律师。
她拿着一大捧红色的玫瑰花,去监狱里看望被冤枉入狱的一个女孩,想看看她是否能够帮助女孩。
她说:“他们把你的生活变成一座监狱,当你走出家门,这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他们让你的挚友,变成仇敌,要么你只能逃离这里,要么你只能期待把牢底坐穿。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两个小伙子砸碎了导演的车窗,翻找记忆卡。
封闭、粉饰太平、法制不健全,这是一面反应伊朗社会百态的镜子。
失望。以为真如简介所说有形形色色乘客描绘伊朗精神风貌。最后还是落在了实在过浓的政治说教上。导演继续为了反抗为了发声而拍片的执念就很难突破怪圈。小女孩演的太假一股浓浓的staged风好像小学班里三好生做班会或者国旗下的演讲的感觉。
如果真的是纪录片,可以打满分,可惜找来的演员一个个全都太蹩脚,太假了,甚至连商业电影的代入感都不如,更别提什么反应社会了,看的时候只能想到“好假好假好假....”
雖然有攝像機提醒觀眾這是紀錄片,可是偽裝的形式并沒有去到極致(比起探訪驚魂居然還有第三視角鏡頭的隨意剪接),賣盜版碟的角色原本可以把結構帶入下一層次(偽記錄—被揭穿—接近再現真實的記錄),可是形式還是流於表面(小女孩好愛演),借電影明志更是沒太大必要,顯得多餘,這是訴求不是創作
「你得在鏡頭當好人,否則我拍不成能上映的電影。」當創作者視造假為常態,紀錄片與劇情片並無分別;將這一層隱喻拉至戲外,帕納西為了重現現實竟不得不用最不現實的劇情片一法,又是否是一種不可免去的罪?
没想到居然那么好笑,好几段笑翻全场。跟天朝太多相似也因此特别有共鸣。全片在一辆出租车通过不同乘客来看伊朗社会,打破虚实界限最终完成导演的政治诉求,并表达出他对电影的热爱,这样的电影让人无法不喜欢。
哦,这么说吧:电影是没有国界的,在伊朗和中国之间就更没有国界了……
当一个电影失去美感,表达的思想再宏伟奇妙,也是浪费时间,更何况还没有
小小的出租车内,一天不到的时间,虚化现实虚构的伪记录形式,对于伊朗社会万象的深刻表达,帕纳西那阳光的笑容,送给所有爱电影人的一束玫瑰。 9.0分★★★★☆
2015-02-15 03:01柏林金熊颁奖后标记想看,还记得贾法小侄女上台时的情形。一部极为特殊、里外自洽的电影,这朵花送给热爱电影的人们。资料馆。
命题很好,但是内容稍欠火候,最后一段细思恐极
如果要看,还是先要得有好字幕版本。
结尾是个特别精彩的黑色幽默,就像烟灰缸上的盖子,呼应着开头小伙子吐槽偷车贼的段子,把整个故事塞进了黑洞洞的烟灰缸里。讽刺的依然是伊朗政府的虚伪与自欺欺人之态!
电影本身并不是特别出彩,因为政治诉求倾向过于明显,所以反而失去了几分真实感,更加像是为了表达一些政见和反映一些伊朗的文化封建现象而“制造”出几件事件。尽管如此,精神仍可嘉。
剧情
@小西天。因拍电影而坐牢,为能重获自由而绝食,帕纳西却笑得坦荡从容,车厢里漫谈伊朗社会的种种问题,而能保持良好的幽默感。可敬的创作姿态和生命状态。《出租车》当然是对《十段生命的律动》和其他阿巴斯电影的模仿致敬,但也是被勒令20年不能拍片,只能躲在封闭空间,调用有限资源的帕纳西被迫的选择。几个事件里车载监控、手机、相机等不同摄影媒介的接力巧妙地解决了导演不直接参与摄影机运动的难题。几组主要人物比阿巴斯的《十》更有趣,尤其是碟贩和侄女汉娜小姐。女律师献上的一枝玫瑰,与有荣焉。P.S.邻座小姐姐全程自言自语,看电影像开了弹幕,热热闹闹,也是特别的观影体验。
可以说获奖是意义大于质量,伪纪录片的形式有弊有利,狭小的内部空间在流动中见证了社会生态,但也不能避免落入视野的桎梏,未够灵动。
At Zaf at home. It&#39;s not what I&#39;d expected.
剧情2星,背后的故事和引发的思考加一星。小姑娘是什么时候知道“可以公映screenable”和“不可以公映unscreenable”的区别的?老师的教育(不能拍摄国家的阴暗面、正面人物不准打领带、不能有波斯名字)比某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小姑娘代叔叔去柏林领奖,回国又要面对被禁止拍片的叔叔和被判入狱的温柔漂亮阿姨,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跟《一次别离》一样,坐牢好像在这个国度是一件近乎“稀松平常”的事情,无论是法官不公正判罚还是叛国这样的意识形态问题——当然了,谁又有资格评价谁呢?律师阿姨一路都在浅笑,说到关乎性命的事情也是如此,为什么看上去柔弱的女子会有如此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被律师什么协会禁止从事相关工作和被电影什么协会禁止拍片,真是讽刺。说到绝食抗议的看球女生,想到一个两难问题,用他人的生命来推动进步,心里会不会不安
摆拍出伊朗百态,和中国很像。
4.5 狐假虎威,一星给愈禁愈勇的导演,一星给德黑兰街景实拍,一星给前景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