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是新奇的,五六年前告别电视后,基本上只能依靠网络新媒体来接收时事新闻——本身我也没有看报的习惯,对于非洲人民生活状态的认知也停留在了那时候。
近几年“接触”黑人,基本都来自于好莱坞层出不穷的黑人电影,即跳脱出非洲这片土地、宣扬民族平等的美式故事,鲜有像《驭风男孩》这样刻画非洲人民生活状态的电影,它是纯粹的、原生态的,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现在的非洲之所以依旧落后,通过这个电影其实也可以略窥一斑。
习惯了靠天吃饭的非洲兄弟们,在饥荒年份中,靠着一个半文盲的孩子,做了一个风力发电机实现了抽水灌溉,最终帮助人们一起度过了饥荒年,这个故事虽然在开头就表明了是真人真事,电影结尾也加上人物原型的影像资料,但仍然让人觉得很难相信。
站在中国劳动人民的思维模式下来看,无非就是人工灌溉而已,在电力被发明以前几千年里,中国人的祖先始终在这么做,水力资源丰富的地方用水车,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用风力,水利风力都没有的地方就用人力,人力踩水车取水灌溉,在现代科技设备普及前就已经沿用了几千年。
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天气干旱而且冬季寒冷,每年只能收获一季,即便如此,同样面积的土地也养育了比非洲要多的多的人口。
如果水车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就挖水库修运河,总之与天斗、与地斗、与一起自然力量抗争。
而在非洲,做一个风车都能值得拍一部电影,这到底是在说这个孩子有多聪明,还是说其他人多懒惰多麻木?
另外电影中这种电力设计方案恐怕可行性不太高,不知道是不是编剧为了说清楚剧情故意大大简化了。
首先这种给自行车照明用的永磁直流发电机功率太低,也就是5瓦左右,而且电压不稳定,要想通过这种发电机给蓄电池供电难度很大,要么需要控制转速,要么就要添加稳压器,这些都不具备条件。
即便这些条件达成了,用蓄电池再去供水泵抽水,这样的效率,如果是给三五盆观赏花卉偶尔浇点水还可以,要给养活全村人的农田灌溉就真是太天方夜谭了。
如果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还是值得推荐的,尤其是电影想表达的思想是值得赞扬的,要改变命运需要的是科学知识,不管是一个人的,一个家庭的,一个村庄的,又或者似乎一个国家的命运。
不仅仅需要一个男孩的上进,而是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马拉维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在层层压迫下,外国公司的欺诈勒索(烟草公司强买强卖),本地政府的腐败暴力(殴打本地酋长,封锁饥荒消息),饥荒下的百姓为了填饱肚子开始抢劫更加弱小的妇女和孩子。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让所有孩子上学读书有文化,一个国家强大文明与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公民文化水平。
另外关于宗教,电影一开始主人公一家吃饭前一期做祈祷,应该是信奉基督教。
在葬礼上披着羽毛踩着高跷的人在做各种宗教仪式,应该是本地的土著信仰,再到最后酋长葬礼上,出现了很多穆斯林。
苦难是宗教传播的助燃剂,而宗教又是苦难的麻醉剂。
这些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勤劳与科学。
-分割线--看了后面很多评论,看来还是在表达观点上有点偏差,引起了误解,做一下说明1 我非常支持创新,支持教育,认为这是改变人类命运的唯一途径,我只是反对在过分夸大,尤其是标注着真人真事。
例如,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如果一部电影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这部电影讲述爱因斯坦搞学术研究,拓展了人类知识的边界,这就是对的。
但为了表现爱因斯坦伟大,说爱因斯坦亲自参与制造原子弹并提前结束了二战,这就是胡说八道,是不对的。
2 对于贫困国家的人民群众持同情态度,这就好比看到实际有劳动能力的人却选择不劳动,转而以乞讨为生(不包含卖艺的和诈骗乞讨的),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但不会给予施舍,在中国缺能致富的工作,但不缺能糊口的工作,有同样的钱,给环卫工人买瓶矿泉水更有意义一些。
3 关于这个电影的故事是否合理,个人觉得关键在于主人公发明的这个灌溉系统能提供多少水,如下图所示
种植出度过饥荒的粮食,所需的水量 设定为A
全村人手动取水灌溉所能提供给的水量 设定为B
主人公制造的发电机能提供水量,设定为C现在来看下A、B、C这个三个数值在各种取值情况下的故事是什么样的,首先B+C必须大于等于A,否则故事不成立(故事结局是人们度过了饥荒年)。
现在看B和C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来看:一、B远远大于C;二、B和C大差不差;三、C远远大于B另外还有个隐藏条件,评论里有一部分是争论C这个数值到底是大是小,我们搁置争议,先不管,但B这个数值应该是可以估算的
这样大概二十多人的劳动力,人工取水灌溉大概的取水量大概能估算出来吧。
现在挨个看下这三种情况B远远大于C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有没有C,意义不大,现在面对的可是生死威胁,多挑一桶水就能活命,少挑一桶水就会饿死,这时候还讨价还价的人,也是真没救了。
C可有可无,这部电影还有什么意义呢?
B和C大差不差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电动抽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但又不足像有一个真发电机真水泵一样解决实际问题,象征意义更大一些,尤其是针对没有人工灌溉习惯的当地村民而言,但如果是这样的话,电影把水泵抽出水来的场面,描述的像好莱坞最后一秒营救一样,这就过分夸大了。
C远远大于B的情况,really?
二十多个人的功率远远低于12W?
really?
电影里的水流量是这个效果
按照功率的计算公式P=FV,在抽水的场景里就是克服水的重力做功,即便不考虑机械损耗,按照12W的发动机功率,假设充放电没有损耗,实际功率为6W,6W的概念就是1秒内把6克的水从1米深的井里抽上来(假设村里的井水位距地面1米,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功率的水流速度,装满一瓶可乐(小瓶装的)也要1分40秒,对比图上的水流量就知道差别了。
科技意味着什么1/9/2022The boy who harnessed the wind刚裸辞、对于职业有些”中年危机”的我这几天在收集一些非专业性质但是有关于 engineering 的书籍和电影,于是今天看了这部电影。
看到临近最后,我的想法是“难道以前不可以搭建引水管道,人工每天挑几次去灌溉作物吗?
”,但是放在影片结束后看到现实中的这些活生生的人,想象他们的生活怎样因此得到改变,任何小聪明或者 cynicism 就都撤退了。
电影里的父亲的形象是老实人,正直,能吃苦,但做人比较被动、脑筋不活泛。
William 继承了父亲吃苦坚韧和母亲聪明能干的优点,看似结交“问题少年”其实是让人跟随自己一起做事,有领导力。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部电影展示了科技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风电和水泵相结合可以实实在在让马拉维的这个村庄的人不再靠祈雨来实现可靠的作物收成,让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在我心目中这就是 technology 的意义。
现如今在美国,tech 已经成为了制造各种 modern gadgets、softwares/apps、social network 的基于互联网的软硬件公司的代名词,不再指代早已黯然失色的传统工业。
运用互联网实现生活的便利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当然依旧有它的巨大的积极的意义,比如现如今非洲的移动支付网络的覆盖让商业活动和个人支付得以实现。
但与此同时,很多大厂在重金研发的 “new tech” 不过就是更加让人沉溺的社交娱乐产品,在我来看已经不再是服务于人类 well-being 的有益的科技了。
我承认这些非黑即白的想法过于粗糙浅显,但至少这部电影留给我正面的印象是 energy technology still has its place in this modern world.
少年出生于一个非洲国家——马维拉,一个非洲小国,巫术盛行,常年饱受着干旱、饥荒,还有瘟疫和艾滋病的困扰。
如其他非洲国家一样,这个小国非常贫穷,只有百分之二的人可以用电。
那儿似乎什么缺,只有风不缺。
风从其他人耳边吹过,他们只是感受清凉,而少年威廉却紧抓住作文https://www.zuowen8.com/了风,让全村人都可以用土电。
他为了造这个风车,千方百计的寻找学习的途径。
他只依靠一本《利用能源》和一些废铜烂铁,为了拿到父亲的车,他带领朋友们去抢。
但是,他遭到了一次次歧视,而他始终没有放弃。
一次次的尝试了之后,他成功了,他成了他们村的一个传奇英雄,为全村带来了财富。
所以知识可以创造奇迹。
所以我们也是向他学习,运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人生的奇迹。
第一次听说马拉维这个国家,应该是在某联合国机构实习的时候了解到最不发达国家 (Least developed country, LDCs)这个概念时。
因为天灾人祸,这个国家似乎一直被当作非洲发展的最短木板、发展项目的试点基地出现在联合国的各种报告上。
比较惭愧的是,虽然经常见到甚至说起这个国家,但我作为一个自诩关注非洲的国际发展专业学生,却一直对马拉维的人文地理欠缺了解。
所以看到影片当中很多画面的第一印象是大受震撼:葬礼不远处的原始神灵形象(magic,不知道翻译成什么)、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穿着西服交钱上学还不给grace period的只有一块黑板的学校、辽阔得望不到边但却寸草不生的原野、原野上开过的卡车和追逐着卡车讨要粮食的灾民、灾民因为饿极而抢劫斗殴的刀光血影。
这个非洲决计不是African American让人联想到的那个非洲(以至于在讨论时我脱口而出African American和African totally different groups),但也和我以往认识的非洲有些出入。
气氛渲染得很到位,看到后面就忍不住在掉金豆。
关于剧情,起承转合的主线本身很明确,更值得分析的是人物形象。
Trywell这个父亲角色是充满矛盾同时也饱含张力的。
一方面,他和终生不出村子的乡民不同,曾经在从商时窥见了现代世界的光影,在能力所及之内坚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在饥荒和无能政权的压迫之下,他不得不倒向传统的神灵祷告,把因循守旧当作毅力一错再错,同时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否认孩子的能动性,甚至成为障碍。
他拥有爱情和美满的家庭,却并没能帮他完全摆脱传统社会大家长独断专行的特质,尤其是在把自己的口粮都让给了亲邻的情况下。
所以母亲这个角色显得如此重要,也如此值得钦佩:她坚持让女儿上大学说绝不能只当家庭主妇,在Trywell执迷不悟时攻破她的防线,最终促成了William的尝试。
如果说影片当中有什么能让人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看到希望,那么除了William之外,也就是这位伟大的母亲了。
虽然她的女儿最终选择了嫁作housewife,虽然非洲还有那么多女性认为家庭暴力理所应当,但觉醒和开明是可能的,而且如果能让财富和权力掌握在女性手中,那么整个社区乃至国家都会变得更好些(对不起ted talk看上头了)。
至于那个在困难关头抛弃了家人的女孩,可能之后当她看到自己的弟弟所走上的道路,也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吧。
现实世界的悲剧并没有随着这个家庭的窘境而结束。
事实是,马拉维的饥荒直到几年前仍在继续,而今世界被疫情席卷,这些倚仗不得自然馈赠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从另一个角度想,即便是非洲涌现了很多像William这样得偿所愿到西方世界接受教育的青年,在完成学业之后,如果他们不愿意造成brain drain,那么回到自己的祖国,真的有让他们不忘初心、发光发热的机会吗?
William Kamkwamba现在成了标杆式人物,但又有多少非洲青年能够像他这样引起媒体的关注?
个体式的努力没有得到系统的推广和支持,往往也只能艰难维持而已,非洲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看完了电影只能说发展学者需要想的是最多的。
这部电影里只有Trywell那个还在经商的朋友提了一句IMF,此外完全没见到西方发展援助和多边机构的影子,在这场危机当中他们是否是缺位的,如果不是的话,他们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William在书上学到风力发电的例子是美国,那么为什么非洲大陆如此丰富的清洁能源从未得到发掘。
电影可以只聚焦本土社区,但现实世界当中的影响因素远不可能如此单一,腐败的政府和前殖民势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其他国家又在这场危机当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是更宏大的图景。
一方面,系统的发展援助不可能寄希望于非洲每个国家都出现William这样的天才少年,但另一方面,依托西方意识形态所建立起来的发展援助框架很容易扼杀本土社区的能动性,也不符合赋权赋能的出发点本身。
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把发展援助作为一种策略和工具用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和挖掘当地社区的潜力,而不是作为一项培养出了众多利益相关团队的事业本身,是每一个真正致力于国际发展的researcher/practitioner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们因为没有食物而争夺绝望,因为男主的知识而又看到了希望;因为男主父亲的无知拒绝又再次的绝望,直到最后看到水流的那一刻,人们才真正的看到了希望。
可值得说的是男主对知识的渴望,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很值得学习。
知识在这部电影中显得多么的重要,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才更让观众觉得演的真实深刻。
现在联想现实,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寒门出贵子,已经是上一个年代的事情了。
现在舒适但不优渥的环境,犹如温水煮青蛙,让下一代人变得骄奢淫逸 ,而不自知。
最后笑侃总结一下:科技改变生活。
番外篇:小时候听长辈谈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工业不发达,农业是第一产业。
靠天吃饭,粮食没有只能饿肚子啃树皮吃观音土。
贫穷落后才是当时中国的代名词。
看过了这部电影的中的周围环境情景,才能真实联想到,那时长辈说的到底是有多艰苦。
赶紧把碗里剩的一粒米饭吃了,以后可不敢浪费粮食。
另附当时三年饥荒简介地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B9%B4%E5%9B%B0%E9%9A%BE%E6%97%B6%E6%9C%9F
以后,提到马拉维,我就会想起那位名叫坎宽巴的励志少年。
看电影时惊讶于非洲大地的落后,但仔细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时代又何尝不是如此那般?
小山村直到我上四年级才通电,那时,已经是1994年,20世纪末期。
在这之前,山村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把整个屋子熏得黢黑的那种。
村里有一家人很勤劳能干,凭自己的努力买来了发电机,他家住在我家对面的山坡上,交通极为不便,因此,我很是佩服那家人。
山村通电之后,渐渐地也买了电视机,黑白的,用杆子架接收天线的那种,只能收到可怜的两个台,中央一和陕西台。
有时候天气不好,电视里一片雪花,滋滋啦啦,于是一个人在屋外耐心转动天线,一个人在屋内慢慢指挥,再转一下,再转一下,嗯,好了,哎呀,又不行了,继续转!
好好好,手别松,就这样!
稳住!
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周末,和老爸一起看泰森的拳王争霸赛,电视里打得火热,电视外的我也捏紧了拳头,趁势比划几下。
那时代的足球联赛还是甲A甲B时代,陕西在当时还叫国力,每到周末也会有球赛转播,还记得那时的解说叫姜小京,也是主持《五环短波》的播音员。
足球赛没有拳王争霸赛的那种疾风闪电,有时候一场球下来,双方斗志全无,踢出个0比0,所以经常看得我昏昏欲睡,哈欠连天。
最开心的是看连续剧,一追就是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那时候的插播广告也日益增多变长,一点点挑衅观众的忍耐力。
小孩子最恨那些冗长的广告,一边骂骂咧咧一边抓紧时间上厕所。
干旱是非洲躲不过的天灾,而过于干旱意味着没有水,没有生命可以生存。
这部电影居然是根据实事改编而成,人一生的命运因为风而彻底改变,一群人的命运因为风而彻底改变。
我不禁拷问自己,如果自己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下会做什么事?
我会怎么选择呢?
是放弃希望还是努力学习知识,或者加入革命军?
现实如此残酷、恶劣,我会怎么办呢?
说什么都不得而知,但是我觉得我可能没威廉姆这么好学,也没他这么聪明,也没有他意志坚强。
所以风车发电送水的事迹与我无干,我依旧平庸而碌碌无为。
片子三观很正,有触发人知识改变命运的希冀,有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也有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呐喊。
现实生活中还真就遇到过这么一个人,胡兴,前中兴的副总裁。
此人经历那是真的非常丰富、励志!
如何从小山村一步步走到大城市上海,又走上英国牛津大学读博?
你敢想吗?
众生百态,每个人的活法都不一样,每个人经受的挫折和考验也都不一样。
但是有些道理确实亘古至今都没有变的,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当然需要你去主动争取!人的一生不是定式的,除非你选择了放弃。
回想我2020年的经历,略感波折不惊,先是疫情前三天离了职,要去互联网。
结果到了互联网只呆了一周就被辞退了。
上帝关上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
我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无业生涯,那可真叫落魄无奈呀。
不放弃终归还是有希望的,很快找到了师兄帮忙内推进了一家大央企,这次我再也没想过放弃或者抵御不了挫折和困难。
一切都太轻松了,相比那俩月的心塞和焦虑。
人终归要经历一些磨难才会真的成长起来,这意味着很多人在磨难的时候夭折掉了,没有成长。
幸运的是,我挺过来了。
面前的路就越来越顺畅了!
之所以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围绕风车转的。
就是因为在那一个地方没有水源,二是大家的思想平庸,没有这么多的先进设备。
所以这个男孩是沾出来发明了一个像这样的供水机。
这个电影应该是让人类不要保留那种原始的思想,要创新勇于创新嘛。
还有尊重孩子的理想和梦想。
也要努力的突破自己的思想,就像这个电影里头的父亲一样。
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让他去琢磨去飞翔。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有感动、有异域风情,正好在看了几本关于非洲的书之后,可以更深刻的感受现代的非洲。
先说几个有意思的事情。
电视中讲非洲人开始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所以不晓得几时能够去上学。
不过他们自己有个小技巧,就是让孩子用手从头顶伸向另一侧,如果手能够够着耳朵,就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纪。
现学现用,让海贝马上实验,结果真是如此啊。
四岁的海贝手从头顶伸到另一侧,距离耳朵还差两寸。
再有两年应该就能够着了。
其次是故事发生的这个国家,马拉维,第一次听到这个国家,我在地图上找了好半天,才在非洲的南部南纬15°找到了这个夹缝中的国家,他被完美的夹在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赞比亚四个国家之间。
第三呢关于非洲耕种的情况。
后来网上讨论大多在说非洲人耕种中存在的问题,我想可能并不是人骨子里懒惰,而是耕种方式的不同。
再加上非洲本身的自然条件比较好,并不是特别的贫瘠。
相比较最近在看的《山海情》剧里,宁夏地区缺水的情况,两者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整个故事非常简单,不过非洲普通乡镇的风情在剧里有了直观的展示。
我喜欢热带,向往热带的生活,因为那里住房条件不用太好,可食用的植物生长快速,热带的人总给人一种欢快的、不需为生活操心的乐天派感觉,然而在马拉维,伴随着殖民后遗症和政治上的幼稚,让一场天灾变成了人祸。
难以想象,现在的社会上还会有饥荒、有无法填满的肚皮。
整个国家都处于极度贫困之中,没有自己的产业、耕种也是最原始的方式,一场连日的暴雨和干旱就可以让整个国家停摆。
这是多么脆弱的国家,出卖树木给大企业换取微薄收入,没有了树木之后泥土开始流失,真的是让人有一种绝望感,一代一代周而复始,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被这个时代远远地抛在了时代之外。
Kamkwamba,好长的一串名字,真正体现了知识改变命运。
或许是他的幸运,或许是知识的力量,拯救了整个村落,也拯救了自己的命运。
这部电影从故事到书籍到拍摄,我相信Kamkwamba已经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也相信他会为贫瘠的非洲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近还看了一本书《漫漫求水路》,讲的也是发生在非洲、与水有关的故事。
南苏丹经历了战乱之后,国家依旧陷入贫困之中,96年和16年,时隔20年,依旧贫穷、依旧缺水。
连最基础的生存资源都缺乏的话,怎么可能要求这个国家来拯救自我呢?
非洲的故事和非洲的未来还是很令人担忧。
《驭风男孩》,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朴素的道理,当周遭环境一团乱的时候,拯救自我的只有自己。
整部影片的拍摄还是略为拖沓,前段和后段的故事衔接的不够紧密,不过就第一次拍摄的导演而言,已经是很不错了。
希望以后可以多看到与现代非洲有关的真实故事。
铺垫过长,显得故事性很弱,比起很多讲述非洲的电影,饥荒没有被放大,而且这个所谓的驭风男孩前半段也显得像个配角。
政治正确的笑话罢了,分明靠人力挑水就能解决的问题,却寄希望于一个完全不知道行不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的风力发动机?简直把懒惰写在了大屏幕上
被感动到了...
最大的价值在于极少的黑人反思自己本土生态的一个主题,借助驭风这个相对诗意和便于影视表达的情节,展现了现代非洲百姓的生存境遇和困惑,政府的贪婪和民众的短视,生态破坏和经济体制下的人心不古,正因为电影格局很宽广,故事简单中却透出最具有说服人心的力量,转动的风叶和歌声是普通非洲农民在生存于一方的热土最深沉的爱,基于现实而很伟大的一部非洲剧。
井里有水还缺水成这个样?
全村人的希望,知識改變命運。
上海电影博物馆今天状态不好,影响观影。现实永远是最具有力量的
上帝如风,无所不触。
我喜欢社会问题剧,对没完没了的恋爱故事和人性矫情的幽微弱点也腻味了。所以发自肺腑地喜欢这部电影里的力量感。更因为自己曾经无比贫穷,感同身受。电影,是具有明确社会功能的,如果否定这个,电影就会被抛弃。小说也一样。
三星半。有井有水咋就不挑呢?好歹种一点呀。
netflix難得出個好的 這個片子告訴我們 要學習啊朋友們
干枯的土地 直言不讳的酋长 不理解的父亲 团结爱村庄的村民们以及动手能力贼强的非洲小男孩 风力发电了不起 上学读书更了不起
剧情冗长,无趣,导演太让观众们看到非洲家园当前面临的困境了,却忽视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最后的点也没有让人觉得有所改变,其实这更像是一个记录片
chewy好厉害,处女作就那么成熟,节奏有些慢,但是把握的又很稳,小男孩的眼睛好清澈,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原始的美丽。
我感觉要见识过贫穷和困窘同时理解其中原因的人才能真正被电影深刻触动。无怪乎IMDB评分并不算高。
👏👏👏。自然,土地,困境,出路——也是好巧同时正在读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的第一部,颇有相似的命题。我们都是人类之子。
题材内容选对赢一半
很多电影因真实改编而提高了很多评分,而艺术性却不值那么多分。毕竟这也是人性之一,观众总是对真实的事物更信赖。这部电影我给7.3分。如果喜欢真实故事,干嘛不去看《故事会》?去看《知音》?去看《读者》?新闻比电影更真实,看新闻就好了。当然,这部电影编排和各位演员演技都不错,但艺术性只能说中规中矩。但,故事中的励志部分确实值得人们学习,这次电影只是应用了声光电传播了故事、扩大了故事效应。
出于剧情刻画的需要,自信满满的人物造型下,已看不到任何黑非洲的影子,满满都是英美式价值体系下的黑人。
就在这里只有洪水和狂风,我们可能会被强暴或者饿死。“我会砍下我的手臂喂你,你就会知道你是我的孩子”!姐姐还是走了,就下了自行车上的直流发电机。转动的风车,带来了浇田的水,和照明的电,还有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