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开篇“别人.......你呢?
”的质问,让窒息感扑面而来,此刻的我不是坐在客厅看着这部短片,而是被丢在大马路上的公共空间里,被周围人指点、责问的怪物。
后段对话里,妈妈一直说是自己错了,自己生错了,小时候那么乖的“我”,花家里钱出国留学的“我”,学艺术的“我”,长大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我”变成了什么样呢?
一个男同性恋,对女人硬不起来,不能过“正常”生活,不能“光宗耀祖”。
于是“我”还要安慰妈妈没有生错,“我们”都开始哭起来。
而“我”有什么错呢?
有谁能来告诉“我”,“我”没有被生错,没有活错呢。
中国人一生都活在规训、自责、反思里,从古至今都在愿意吃苦,咀嚼痛苦。
同源共苦、光宗耀祖是太重的负担枷锁。
最后过马路的妈妈看到了正在拍她的“我”,脸笑成了花,公交车驶过,妈妈还望着我,笑颜停留在公交车窗户上。
画面定格,影片结束。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你是波光粼粼的水面、是天台的妈妈,是拂着风的手指、是铁路站台名、是24字、是山间月,是我望向的你。
中国式审美、超8胶片拍摄,真实对白插入,诗一般的旁白文字、慢悠悠不经心又真诚的配音,让这部短片太真实、太私密、太中国了。
全片看似在讲lgbtq+群体,可呈现出的成长路径、结婚生子、集体创伤、中国家庭话题,人人皆可以在这里引发共情、看到自己,千千万万个家庭,同一矛盾困局。
甚至会恍惚,从温州到北京,从小城到都市,原来我们的时代从未进步,一切都似乎止步不前,我们一直活在,甚至未来也将活在中国特色代际关系与社会里。
好像在这部短片里看到了自己,不管是在纽约,还是回到家乡,我们都在找寻自我,才发现原来你、我、TA,好奇的小男孩、网聊的25岁男人皆是自己。
看完全片,有点失望,可能期望值太高,不过好在影片坦诚真挚。
其实我是蛮挑剔一人,很多被打高分的学生短片在我看来都审美贫乏(更多的是主题上的而不是画面),但这部直接给五星鼓励一下导演吧。
(其实我之前觉得他给导演系毕联拍的《湖贝不再》摄影上有点程式化的用力过猛)。
相对于戛纳另一个Vlog短片,这部姑且你可以刻薄地说它是超8mm胶片Vlog?
但它的影像审美非常电影化的,我可以自由跳跃地从开篇的声画处理联想到《正午显影》中的鬼魅开场,斑驳绿影中山野漫步里去跳接河濑直美早期的森林影像,或者是从迁徙与放逐人生串场回溯起杜可风的异乡人身份,但拍伴侣时的亲密感觉联想起安迪·沃霍尔的实验影像或是南·戈尔丁的私影像等等。
我可以不去care导演或许没有指涉任何作者或是规避任何可能性的互文本,其实最触动我的还是他的性别表达,但我又不关注这个欲望本身,而是她/他和家庭、伦理及人际关系之间的扭曲裙带,母亲的哭声惊悚却又无奈,我太知道活成父母/正常人眼中的怪物是怎样的感觉了。
尽管我本人钢铁直男,但我没有一刻觉得导演有矫情的嫌疑,也不想做情感价值的判断,因为至少我相信导演在拍摄本片的初衷时是被他内心真诚的情感所击穿。
导演的画面符合我的审美,是那种自然而然的美学流露。
旁白娓娓道来,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很适合,但文本不算惊艳,比如说“他是我,她也是我”这样的话,看似很有哲学味道,但其实太过频繁出现在时下各种媒介中。
片子最珍贵的还是那段和母亲的对话,特别是最后共同哭泣的片段。
“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
”“你没有做错什么?
”着实令人动容。
母亲是善良的,她还在为此寻找自己的错误。
有时候可能不是某个个体的错误,而是社会的病。
我最共情的是很多人似乎都有让自己不得不偏离固有人生模式的事故和故事。
它们可能是我们撕开规训社会给我们桎梏的切口。
而人生的大山需要我们面对,可能也正是它们的存在以及我们的勇敢,才让我们更能创造独特的人生,尽情体验人生的奇妙。
和他人的谈话录音原来可以以这种形式做成视频。
之前想过我爸妈来美国之后,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聊一聊各自的人生,然后做成视频,但又觉得录像会影响交流。
这样看来,这部片子给了我以后做我想做的视频的灵感。
而且我发现,做视频甚至电影,不需要每个画面都是清晰的。
最后给母亲的镜头,放大,模糊,噪点多,但依然可以撑得起电影的片段,不影响观众对于表达的感知。
贡献自己的隐私拍电影,为导演对电影的勇敢和对世界对自己的勇敢加一颗星。
四星给主题,没给的一星也在主题。
因为我觉得这个视角最后的转变可以更成熟,似乎拍这部片子的人就停在25岁,依旧充满迷茫...一代人 多少家庭的伤多少妈妈和孩子的矛盾。
爱,疼爱。
对于hope:小孩要开心,老人要光宗耀祖。
前一代留在父母身上的阴影投射在了这代人的身上,恰好这代又是最骗不过的一代。
"我学不会看你。
"实际上是"我不懂得如何爱你"。
大量的念白,经典真实的私密录音对话。
掏心掏肺,最后也哭得撕心裂肺。
蓦然回首,两颗心已经站在不同的位置。
"我怎么生出这个怪物"(这是0几年拍的?
胶卷效果?
)用很多温情的画面,讲着悲哀的故事。
给了"她"最好的画面,我是那样爱她...我看她没处理好爱与自我,我以为我做到了,才发现没有。
最喜欢水的隐喻:夏天的水 水中的追赶..."迁徙,流动,成为另个人"
夜晚拥挤的道路上,汽车的红色尾灯在超8毫米相机的模糊和摇晃中好像一片玫瑰花田;拍着妈妈在阳光下打理花朵的画面,配音却是残忍的失望、指责、质疑;上一秒妈妈说完“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怪物”,下一秒镜头特写到刀刃下张牙舞爪的螃蟹,妈妈剥开硬壳,一刀剁下蟹脚,发出咔嚓一声;拍摄的镜头开始随意起来,短片却在又一次争执后爆发的混乱哭声中进入高潮,“是我把你生错了……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你没有做错”。
这和《面子》里的母女对话简直构成了一个出柜的对子:“妈妈,我爱你,我也是…gay”,“你怎么能一面说爱我,一面又这样伤我的心呢?
”中国家庭的死结在于,双方都没有错,却彼此伤害。
然而解法并不难找。
中国人最重视风俗惯例,最要紧的是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姿态,如果同性恋去病化、同性婚姻合法化,民众或许不再难以接受。
但这条路被堵住了。
短片里熟悉的温州口音、山水和街景,让我沉浸其中乃至痛苦。
温州,北京,纽约,温州,绕了这么远的路,死结仍然存在。
我希望你看看我,希望你看到我的真心和本质,不希望你只看我的外壳和功能。
我能想象他在剪辑这些画面和声音的痛苦,因为对真诚的创作者来说,创作太需要勇气了,你的情绪、感受、观念,一旦化作文字或影像,就如此笃定地宣告了你是你。
看完《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我想了好久怎么去形容我的感受 勉强想到一个比喻觉得算是贴切 就好像傍晚的时候天空中月亮与太阳并存交替 但是人们从不会说傍晚有两个月亮莺子说这是种奇妙而引人的比喻欢欢说她居然看不太懂我想回应 但也不愿逼自己 所以写在这里说不清楚 像是在人们眼中太阳代表白天 月亮代表黑夜 像是社会和个人 母亲和我 可是傍晚的时分都会在天空相遇且并存 两两相望 并发出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你会回应我吗 可是注定会交替 没有对错他们可以都是月亮都是太阳 都只是个人思想的发光体 正因如此才有了这样的一天 所以我希望傍晚永远都可以有两个月亮
私影像的记录与意义:《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与几部冷门同影本文首发QAF公众号,非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一、《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一个同志纪录短片。
因为荣获戛纳短片金棕榈奖而被众人知晓。
它也是青年导演黄树立的影像日记,是作者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些思绪无法诉诸于言语,有些秘密只能藏在心里。
影像是一种记录的方式,也是一种表达,一种倾诉。
比较有意思的是,黄树立的影像叙述方式是“声画分离”的。
画外音与画面之间并不建立必然联系,这让整个影片的结构显得有些散漫。
散漫也为某种意义上的真实留出了结构的缝隙,留出让人回味的空间。
黄树立的画外音娓娓诉说着生命中那些爱过的人,笑容灿烂的同学友人,英俊倜傥的调酒师男友,初中时爱过的25岁男人,等等。
超八毫米相机擅长制造记忆追溯的朦胧调性。
镜头摇动间走过的人或事,像波光盈绿,雨水轻摇的夏日。
伸手想要接住,它却顺着手指间的空隙溜走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寻访旧居,巧遇温州打工女孩的一段。
那是黄树立的故乡,沉淀着黄树立的记忆与乡愁。
它也有点像是现实与梦境的某种叠印,温州女孩梳理着刚刚洗过的头发,风无声地穿过旧时的弄堂,一切都那么安静,静寂增加了对人事的思索力,也增加了不真实的梦境。
梦境,让真实看上去有些远,又有些近。
黄树立想要讲给母亲听的,是他一路走来的记忆,是他对父母相伴童年的眷恋,是他对家人无法道出的爱。
也是他身为同志对世界的某种体认。
而后者,才是他的“私影像”得以成立的意义之所在。
那么,我们如何定义同志的“私影像”呢。
同志私影像的意义是什么。
或者说,只要是LGBT导演拍摄的东西就可以命名为同志的“私影像”吗?
我们为什么需要记录下同志个体的心路历程,我们又该如何记录同志个体的日常。
同志个体对世界的感知与异性恋直人有什么区别,有哪些感觉是非同志不能切身理解的感觉,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并传递这样的感觉呢。
以印度导演苏德翰舒·萨利亚(Sudhanshu Saria)作品《孟买之恋》为例,这个片子的故事背景是2015年的印度,同性关系尚未除罪化的时代。
暌违多年的两位男主人公即使是在相见欢的场景,依然会有一种莫名的担心,似乎稍不留神他们就会在下一秒钟抱头痛哭。
唯有坐在高高的悬崖之上,面对混沌的虚空,那无边无际的虚无,唯有这样的时刻,他们才能忘记现实。
让人揪心的是,他们没有抓住短暂相聚的两天。
48小时转瞬即逝。
其中一个即将回到异性婚姻的常轨。
这时相爱的两个男人却来了一场“强奸”戏。
如果你不明白他们为何没有你想象的翻云覆雨,如果你不明白他为何在被他“强奸”之后才确认了对他的爱……那就看看这个电影吧。
但是不能仅仅用肉眼去看。
不同的电影诉诸于不同的感官,《孟买之恋》是一部需要用心,用思想去看的电影。
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爱情被判定的无望。
在同性关系被定罪的时空背景之下,作为同志的个体为何再也无法体验正常的男欢男爱。
这是一个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看懂的故事,是属于同志之间才能瞬间打通的感同身受。
安哲罗普洛斯1988年的名作《雾中风景》讲述一对寻父旅程的小姐弟。
他们遇到了一个有着古希腊气质的俊美男演员。
希腊青年指引他们看一张废弃胶片上的风景。
姐姐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他,也只有在他的面前,她才流露出无法自制的愤怒与悲伤。
姐姐莫名的愤怒与悲伤是因为她曾遭遇的暴力强奸。
她认为自己已被世界抛弃,在心仪的男子面前,她感到自身的不洁、丑陋和卑微。
在她发现青年的“同性恋”秘密之后,他们分手了。
离别在即,同性恋青年给了她一个拥抱,无关情欲,四目凝视间,彼此的心意却早已明了。
俯拍镜头之下空荡无尽的公路,让拥抱显得更加渺远。
深镜头把人还原到冷酷的社会空间。
在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看来,只有同志男性才能真正明白这个姐姐遭受的心灵创伤。
这是属于同志与边缘人群共通的感觉。
它无法诉诸言语。
唯有拥抱,似乎才能抵御社会的恶意与偏见。
回到《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前面讲到,这是黄树立导演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
他录下与母亲对话的场景,借由彼此的声音靠近对方。
观众亦可溯着声音,去感受隐藏在导演心中的那个秘密,至亲的人不得不面对的秘密,以及亲情被秘密刺破的锥心之痛。
它唤起同志情感共鸣之处在于,这是大多数的我们不能与亲人分享的秘密。
对于多数人来讲,坦诚以对,也许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们没有面对这个代价的勇气。
这也是片子让我们感到亲切的地方。
导演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
以自身为镜照,溯着摇晃朦胧的镜头,寻找那个不确切的答案。
有些观众诧异于母亲激动之下口不择言的那一句:“我怎么就生下你这个怪物?!
”他们不能理解导演为何要把它录下来。
对于导演来讲,重要的是记录与展示。
母亲的这句话,其实也是我们所在环境的某种折射。
因为是至亲之人,母亲没有顾忌地脱口而出。
她所接受的观念,以及被这一观念形塑的她的思维,让她无法明白这句话对儿子可能造成的伤害。
短片的结尾耐人寻味。
一辆穿行的巴士截断了他和母亲之间的对望。
它更像是一个隐喻:母亲始终不能坦然面对的儿子的——秘密。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说,我藏不住秘密,而且当你展示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的时候,它是一种解脱。
或许我们应该追问的是,母亲为什么要为儿子的同性恋感到羞耻,母亲为儿子感到的羞耻从何而来呢。
导演的镜头没有试图去揭示这一答案。
事实上,黄树立对生命过往的感知大多与阳光,风声,眷恋或者美好相关。
就像我们珍藏的旧相册,令人不安的,痛苦的被过滤了。
一页页翻过去,都是曾经的笑容灿烂。
黄树立借此告诉母亲,他珍惜所有生命的美好。
他希望并且相信母亲终能够理解。
二、《美国叔叔》与《1985》《美国叔叔》是年轻大陆导演项思宁根据亲身经历改编的短片,主角甚至就叫思宁。
故事讲述7岁小男孩闹闹非常开心叔叔思宁能从美国回国探亲,这次与思宁同行的还有一个美国友人帕特里克。
随着思宁与帕特里克的关系曝光,全家人的态度判若两人——除了依然粘人的小外甥...《美国叔叔》也是一个带有私影像色彩的同志出柜故事。
与其它众多以“出柜”为主题的影片不同,它的侧重点并非探讨如何出柜或出柜对同志个体及其家庭会带来哪些变化或者影响。
短片的容量决定了其内容主题探讨的局限性。
导演是借一个小男孩的视角看同志叔叔,并与成人世界的世故形成一种巨大反差。
小男孩闹闹与叔叔的美国男友之间似乎存在某种默契,他对美国叔叔有着莫名的信任与喜欢。
当然,相较于异性的姐姐/阿姨,大多数男孩童年时期更喜欢也亲近同性的哥哥或叔叔。
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呢。
从哪一天起,我们变得不再容忍男性之间的身体靠近呢。
曾经因为写一篇北非摩洛哥影片随手查过亚洲同性关系法律。
同性关系在大多数亚洲国家至今依然处于非法状态(多数是受英国殖民法律的影响)。
其中最为黑暗的可能是伊朗。
按百科上的文章介绍,伊朗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公开处决了近万名同性恋,很多人还是未成年。
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文章说,伊朗男性之间的接吻甚至可能被判鞭刑。
即使是除罪化或者同性关系合法化的很多社会,男性之间的牵手依然可能招来侧目。
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社会对男性之间的身体禁忌从何而来呢。
主人公闹闹还是一个学前班的小孩,他可以毫不在意大人们的非议,可以坦然牵美国叔叔的手,可以钻进叔叔的怀里,还可以摸摸叔叔的脸。
他让我想起我们的童年。
也让我想起一部很喜欢的美国影片《1985》。
也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以出柜为主线叙事的同志电影。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八零年代。
感染HIV的哥哥自知时日不多,在生命的最后一段,他鼓起勇气回到家乡,那里有萦绕在心的亲人,有心心念念的弟弟安德鲁。
安德鲁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少年,他有着和哥哥类似的清秀五官,清澈如小溪的双眸,就像青青稻田之下的水光,风吹过,一闪,又暗了下去。
哥哥和弟弟安德鲁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哥哥知道弟弟的未来也会走上他的路。
闹闹和安德鲁弟弟有不一样的气质。
但是我却不由地联想到,是否存在这个可能呢:闹闹的现在就是安德鲁弟弟的曾经,再过一些年,当闹闹长成一个少年,他也会变得安静沉默起来,也会慢慢变成忧郁的安德鲁弟弟。
再大一些,他会不会也变成压抑着悲伤的哥哥或者叔叔呢。
而我们似乎宁愿看着最亲的人承受痛苦,也不愿意坦然面对他们的秘密。
这就是所谓的正常世界吗?
是什么在改变我们呢。
哥哥留给弟弟安德鲁的遗言是:弟弟,我向你保证,你没有自己想的那样怪异。
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请记得我在你身边。
我会永远在你的身边,并为你骄傲。
安德鲁抱着哥哥睡过的枕头,就像抱着属于哥哥的记忆,舍不得放下来。
当安德鲁长到哥哥的年纪,再也无法如哥哥那样,与他最亲的人分享内心的秘密。
但是我记得哥哥的话,他会永远驻守在弟弟的身边。
当闹闹长成一个大人之后,他还会记得这个美国叔叔吗。
看完了。
好多话想说。
去年过年,树立说想拍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中间我们很久没联络,十月的某一天,在温州,我和树立约在一家巷子的咖啡馆,他带着他的八毫米胶片,说最近一直在记录一些素材。
咖啡馆在巷子深处,我们需要往里走很久。
六年了,他总是会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把一些有感觉的景或物记录下来,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
不仅是为了拍这个纪录片,对于生活他也一直如此,边走边记录。
摄影机是他的另一双眼睛。
我问他,有什么打算吗,疫情还回美国吗,他说不知道,想回。
我又问,那你在温州呆多久。
他说不知道,把片子弄完吧,但要弄的东西太多了。
他说昨天和妈妈进行了深度对话,算说开了,后劲十足。
当时我只是笑着说有多足,他也很夸张的说后面给你看,感觉这个片子后期剪辑的时候会很完蛋,反复来回听那些,蛮崩溃的。
再就是我们聊一些未来,人生和情感困惑,一个普通平常的午后date。
记得喝完咖啡他觉得饿,但是那条路上的三姐妹糯米饭不知道为什么关了,于是我陪他买了个饭团。
那天天好蓝。
直到今天,我看到了这份影像。
我不想说“片子”,那听起来太商业了,而这二十分钟太私人了。
在六月的第一天,我看到完整的成片,不带任何朋友滤镜来说,它高于我预期太多了。
我不是性少数,成长过程中也没有遇到过性别困惑,我震惊于能把这样私人私密的感受,扩大到让更多人去共情。
这也是第一次看树立的片子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受。
他所经历的痛苦、struggle、迷茫透过这些细碎的画面再次在我脑海中拼凑,过去的一些对话,一些笑着说的无奈,又在我记忆里滚了一遍。
他这次太敢了,好敢。
树立妈妈的声音一响起,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
其中有很多是因为同学七年,了解到阿姨的可爱包容外向性格(我封为瑞安赵涛),但即便如此,谈到这样的话题还是会。
评论里很多说声画不同步的 ,像vlog的各位你们不觉得声画同步才更残忍吗?
他一直在用画面消解这种沉重和痛苦。
如果让多数同类型人拍个关于自己的电影,拍出来的内容可能跟这部电影类似,一样的对话,一样的不被理解,一样的伤心流泪!
除了性取向问题,哪怕是不想结婚、不想生子、不想中规中矩的工作,都会被父母当作一个异类,仿佛与他们认知产生一点差异就是一个怪物,就会让他们失望。
电影很短,全篇用着跟背景对白、独白截然相反的情景,妈妈的笑容搭配着她的哭腔,注定是无法有效沟通。
“你这样怎么能光宗耀祖?
”“你生我就是光宗耀祖吗?
”这得是多少这个家庭的真实写照啊!
作者:Marie-Pauline Mollaret译者:陈苏闽来源:https://www.semainedelacritique.com/en/articles/about-dang-wo-wang-xiang-ni-de-shi-houAbout Dang Wo Wang Xiang Ni De Shi Hou (WIll You Look At Me)关于《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备注:影片英文名为Will You Look At Me黄树立以自省、以影像、以与母亲的对话、以其浪漫的日记般叙述,触碰着自我,触碰着家的记忆。
亲人之间彼此相爱,却有心结难解。
复杂的情感,衬着叙述中暧昧的幸福,在阳光下超八毫米胶片的温柔中,流淌。
胶片影像震颤着,似一封告别之书,句读中,令人心疼。
叙述者被迫成为了一个飘渺的虚影,在传统社会的文化下,浮游着,在自己的菲林中,飘散着,轻轻撕咬心弦。
Interview with Shuli Huang黄树立访谈疫情期间,我从纽约回到中国。
回国后,我买了台超八毫米相机,带着相机到处乱跑,开始随意拍摄身边的人。
最终,镜头落到了自己,落到了家人。
我试着用箱子里封存的胶片来起草一封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在我心中发芽的信件,这过程将近用了一年,断断续续的一年。
只是,生活充满未知和巧合,就像电影总是自由生长着,长成它自己的形状。
二零二一年,春节,我和母亲有了一次偶然的对话。
在对话里,我第一次,望向母亲,多年来,我第一次,从她的眼里,望见了恐惧,望见了悲伤,望见了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感;在那一刻,我也望见了自己,也许,也望见了电影。
这次对话,改变了我的生活,恰巧,也改变了我的电影。
当电影开始形成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某种文本的生命力在慢慢溢出,从流动的影像中溢出,带着新鲜,和自然。
而这溢出的生命力又拥抱着新的可能性,嵌入影像的流动中。
于是,我决定让影像在书写、剪切、拍摄的并置中自由生长,生生长流;不停地通过影像质询自己,暴露自己,探索自己。
这就像潜入内心,与记忆对话,与经验对话,与自我对话,用真诚抵达最原初的真实,疼痛,却也治愈。
在完成影片并向它告别后,我终于,喘了口气,也终于,再次望向了自己,望向了创作。
然而,作为影片叙述者,作为电影制作者,作为一个存在的人,却常常觉得,自己,在试图成为自己之时,在情感生猛的冲撞和淹没中,沉沦。
但为了这份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坦诚,今天我仍拍着电影,不停歇。
是我不懂吧,本来还以为是素人拍的,结果一看简历是北影摄影系的,那好歹能别晃了吗,我知道一堆人肯定会说手持的晃动有特别的韵味啊体现了什么啊巴拉巴拉的,但是我就是看着不舒服,要不是这么短,真的懒得看
应该是社会的错吧
关于自己关于母亲关于自己与母亲的秘密的碎片记忆。虽然不理解,但生活可能远比电影更残酷。
画面、声音和情感是割裂的。画面的质感来自于设备;独白的文本水平堪忧;找了一个讨巧的话题、讨巧的讲法,不真诚、不动人,也略做作。摄影很有美感,但和独白、对话揉在一堆就是不搭,观看时的注意力是悬空的,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总觉得有点顾影自怜的小资情调,创作者越悲怆,我越觉得好笑。
或许外国人不会懂,这才是我们的中国故事。审美在线。
刻板的同志印象,帅气的同居男友,有钱留学躲避家庭,却又卑微祈求家庭和解,以为这是大多数中国男同的现状,确实少数又少数有钱又矫情的同志生活
以自己的期望要求别人,因别人不符预期的选择惩罚自己。不是社会不进步,不宽容,而是很多人困在了过去。矛盾拉扯是无形之罚,也需要许多人的牺牲。
自叙的语气和八毫米胶片一样都是某种虚假乡愁的圆满媒介吧。一种交作业般的心态。但这会令一些人流泪。// B-
难以评价 待细品↓再刷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奖真的是纯纯的怜悯贵国了私影像没有私 诗电影不会写诗 家庭录像就TM欺负你妈 真的很久没有见过这么让人无语的电影了 吉祥如意我都勉强愿意给个两星 这个真的是 第一次看完让我怀疑人生了……
这个镜头有点像Lana Del Rey的MV
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观影体验吧。这个短片并没有打动我,抱歉。从影像和拍摄风格来说,可以想到许多类似的风格,因此没有在此吸引人。比较有记忆点的反而是在山里林间游泳的爸爸和摘花种花的妈妈,噢还有母子抱头痛哭“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什么也没有做错”。
而他对与母亲代际沟通找到的解法却是,一次次地呼喊大城市的名字。北京,纽约。但房租到期了,他还是要回家。
妈妈,你没错,你没有错。那么,是哪里错了呢
真切,唤起很多,在记忆里延宕了。/声与画反方向的拉扯,对话偶尔被城市的喧闹声盖过,多处想起阿克曼《家乡的消息》。
非电影。
补标
B站up主水平的旁白,画面酷爱捕捉风的形状,背景音细节处理很好,但故事整体还是私人化的故事,中国万万千千的同性恋都听到过的对话,没什么新意。
3.8
纵使对你有千般不理解和万般的恨,可每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还是笑着的。
感受到深深的依恋,画面很漂亮+成熟剪辑思路。意识上的自我认同,无法割舍的亲情依赖,沟通功能几乎失效——蛮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