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Call Me by Your Name,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港/台),以你的名义呼唤我,唤吾汝名,CMBYN,Chiamami col tuo nome

主演:艾米·汉莫,提莫西·查拉梅,迈克尔·斯图巴,阿蜜拉·卡萨,艾斯特·加瑞尔,维克图瓦尔·杜布瓦,旺妲·卡布里奥罗,安东尼奥·里莫尔迪,埃琳娜·布奇,马可·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巴西,美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希伯来语年份:2017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照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2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4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5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4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5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6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7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8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19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剧照 NO.20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情介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八十年代的意大利里维埃拉,每年夏天,十七岁的少年艾力奥(提莫西·查拉梅 Timothée Chalamet 饰)都会跟家人一起来此地度假。今年,和他们共享假日时光的,还有来自美国的奥利弗(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高大英俊热情开朗的奥利弗很快就获得了艾力奥一家人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渐渐产生了致命的吸引力,但性别和年龄的桎梏让他们迟迟无法跨出那关键的一步,与此同时,单纯善良的少女马奇娅(艾斯特·加莱尔 Esther Garrel 饰)也向艾力奥奉献着自己的感情和身体。最终,汹涌的激情冲破了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的防线,两人开始了一段注定不会有结果的恋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非常电竞队摇滚小子交叉点暗影之面女巫前线:塞勒姆要塞第一季晚安妈咪猎魔女战士超能兔战队狱卒人民公仆第一季明信片杀戮王媛媛贪壑难填武僧传奇之终极一战绝对忠诚之国家利益红色房间永不独行壮游退役团子大家族第二季甜心老爸武替道枪口之下微微一笑很诡异脱单宝典特殊演员苍之瞳的少女狂野的夏季人口交易四世同堂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长篇影评

 1 )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有哪些值得回味的细节?

如果说是细节的话,我想来说说为什么Elio就这么幸运能得到父母的包容—因为他父亲也是!

而且他母亲知道!

影片中有一对客人不可不注意,就是那对Gay couple。

这两个人可不是摆设!

镜头1:Elio在家几乎是散养的,但母亲却在让儿子穿那件本就不合身的衣服上循循善诱、软磨硬泡,父亲在听到“桑尼和雪儿”的评价之后气的直接离席了。

镜头2:Elio自作聪明阳奉阴违觉得自己没有穿那件衬衫就可以不用穿了,但父亲却大为关火!

问他是不是对同性恋有偏见,又说“如果你懂经济学,就会知道莫尼尔是一位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家,并且,并且,呃,并且是我的老朋友了。

”这里父亲对他和莫尼尔的关系措辞谨慎犹豫再三!

镜头3:二人来到之后,妈妈的行为也很值得琢磨,夸张的表情和大笑,这不就是见老公前任的姿势吗!!!

镜头4:结尾处直接划重点了:“…and i will say one more thing,it'll clean the air. I may come close,but i never have what you two have. Something always hold me back,or stood in the way…”啥叫“clean the air”?

我看的翻译版本里把它译为“消除芥蒂”,我觉得译得相当直白了!

所以,从这4个镜头很容易看出,Elio的父亲其实是跟莫尼尔有故事的!

而且妈妈也知道这事!!

 2 ) 爱上一座雕塑,做回一次男孩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影片结束全场起立致敬,鼓掌三次,当大幕出现Call Me By Your Name几个字时,当大幕完全彻底变黑进入字幕时,当主创羞涩地走上舞台所有人(起立)鼓掌时。

我从前排的一个人ins录下的现场视频里,看到了那个在角落里闪烁着泪光使劲鼓掌的我自己。

———————————————————————。

爱上一座雕塑,做回一次男孩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同志电影。

他汇集了一切这个80年代最美好的元素。

舞蹈,游泳,雕塑,湖水;乡村,怀旧,惬意,夏日;肉体,亲密,禁忌,荷尔蒙。

所有的纯爱与禁忌的碰撞,克制与放纵的交融,光,音,景,人浑然一体。

让这部长达132分钟但又讲了一个无比简单无比普通无比套路甚至和现代无脑玛丽苏BL文有撞戏的电影脱颖而出,他真正是脱离了平庸之辈,成为影史上绝对配得上留名的酷儿电影。

为什么说酷儿电影,而不说同志电影,酷儿电影这个新概念,一是为了统称更全面的LGBT电影,二是当今的LGBT电影最后的影片价值输送,越来越倾向于,无界(boundless)无边,无限,无判定。

Call Me by Your Name影毕,灯光亮起的一刹那,我心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无界感。

(以下内容不具有剧透)我们一般看到好的同志电影,TA们就像病毒像藤蔓看毕后萦绕在我们心间,我们对这对恋人最后的厮守终生/天各一方感同身受无限回味,我们怀念电影里TA们从开始暧昧的每一个瞬间到TA们突破桎梏,突破隔阂的每一次吻,每一次肌肤相亲。

TA们讲的情话,立下的誓言,乃至于影射的社会现实,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在影毕的时候可以带走关于同志群体的新领悟。

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不同在,它不是单纯的这样一部电影。

他其实也包含上文中提到的所有元素,只多不少,甚至更情欲四溅,更欲求不满。

但影毕留给观众的,却远远不止这些。

影片首先弱化处理了时代桎梏,1983年是个禁忌的年代,但是影片的少年父母形象设立异常开明,而环境也极度随性,骑着车去镇上拿稿中途找意大利妇人借水喝,无数次停在湖边放下心里手里的一切,只肖跳入湖中即可浑身轻盈。

在这样慵懒惬意的环境下,我们似乎暂时忘掉了社会环境的压力(虽然影片其实有隐忍地用区区几个镜头几句台词却更加强力地表达了当时的环境残酷,少年用桃子撸完扑向旅人怀里的时候压力感,以及最后Oliver打电话过来的心酸一句,“You are so lucky,我的父母是完全死板的父母”,区区几字,已然残酷)。

其次影片也隐去了多余的二人的人物桎梏,比如在少年的冬天就戛然而止,不再多叙述他之后失眠与日夜憔悴,也不再过多赘述那个已经远去的旅人。

(在小说里一直延伸到20年后,可真比电影悲多了。

这一切就像乌托邦一样不真实,来得快,去得快,留下的都快已经不是离别的惨痛本身,而是少年的成长,是父亲的一番真心话语,是只肖用你的名字呼唤我,我就会用我的叫你的一份回忆。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而无界感就来自于这些人尽皆知的“同志电影元素”都被弱化后的最后影片呈现效果-仅在二人内大做文章,大大刻画情感碰撞与内心纠结。

大大从Elio的视角去放大去扩写每一个内心躁动的小情绪。

少年爱上的是一座杰出完美的艺术品雕塑,旅人。

少年起初根本不敢甚至有些故意排挤这一位完美旅人,可能是在否认自己的性启蒙,更可能是一种融合了自卑,胆怯,害怕,纠结的复杂情绪让他难以启齿。

这个旅人,从长相到身高到才华到为人大概只能用完美二字概括,而少年这一个精妙的情绪流露,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藏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情绪吗?

我们想做一次少年,做回这个少年,去爱上一座雕塑,就算TA根本不会爱回来。

想真正经历内心翻江倒海般纠结的情绪,想真正奋不顾身,真正欲火焚身。

而现在的你我,在纷繁的小宇宙里,劳累的内心早已疲惫,自以为看得清天,瞧得着地,活的自我明白,却已没了这么爱一次,动一次心的能力。

我们渐渐地变得只会欣赏美丽的雕塑,与雕塑觥筹交错,表里不一,而不敢去爱上它。

我心里那个少年,因为这部电影,被彻底唤醒。

但唤醒的同时,我心里的另一个我,知道,在这个快餐浮躁的世界里爱上完美雕塑,太痛了。

It hurts so much to be in love with a masterpiece,哪里可能会有敢爱敢放手的能力,不过是苟且且安逸中寻求的自我平衡去不那么单纯的找上一个恋人。

也许,我们的未来会幸运地出现,但是我看到的是越来越浓的迷雾,是越来越渺茫的天空,我发现我无法做回这个少年,我只能在电影里这两小时,默默地,自卑地,纠结地,为他高兴,为他有这段并不圆满却独一无二的回忆而欢喜。

我们又想回到那个时代,我私以为8090年代是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黄金年代,我们想骑着车拿着稿,滚入水凼,跳入湖中,大吼:水好冰啊,居然这里能读书。

少年答道:这里是能读书,我都不记得我在这里读过多少本书了。

这是一个多么踏实美好,多么生活味浓厚的年代,平凡得如那位给水的妇人,如舞厅上去就蹦的旅人,如古堡旁跳舞的意大利情侣,如那对老gay老克勒。

一切都那么回归原本,没有一点滤镜,没有一点枷锁,是真正的做自己。

可我心里的另一个我,亦知道,在这个车轮永不停止的时代,我只能向前奔跑,我只能做一回回到美国订婚的旅人。

我懦弱,我没法奋不顾身,我只能活在当下,一步一步向前前进,而前进太快的代价,便是看不见旁边消逝得没影的风景。

我只能在两小时的电影里,为那个黄金年代默默地怀念,默默地唏嘘一去不复返,和自身早已深陷泥淖的无奈。

虽然这个故事要是发生在现代社会,说不定都成了,毕竟合法化了,时代进步了,车马邮件都快了,长岛与意大利托斯卡纳也就是8小时飞行的时空距离,但相比于现代社会的纷繁,和多层滤镜下所展现的美好,我更宁愿这个故事就终止在流光溢彩的1983年,保留它的真实,原本,与梦幻,最终即便是个悲剧,那也是无比凄美的,因为过程与回忆实在是太求之不得,太美好,太纯净,没有一点污浊,20年后我们再相遇,你我什么都记得。

这也是结尾这个离别遗憾没让我过度伤心,反让我觉得精彩绝伦的地方。

影片最后的父亲对话,尤其锦上添花。

父亲所说的真挚话语,没有一句涉及到,真正的LGBT术语,没有一句像我们振臂高呼的传统LGBT电影一样引领着自己的孩子去身份认同,给自己贴上标签,有一句maybe more than friendship,如此隐忍的表达不仅是时代背景的再次反射,然而更多的,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无界感的总结(结合父亲的所说的话):你所遇到的人与故事,都别样精彩,这里面没有那些明显的对错之分,高下之分,黑白之分,磨砺与成长,旧爱与新欢,睡了男人又睡女人,这最后都将是你人生的千万个碎片中的一片,这千万碎片最终成就的是独一无二的你,我们每个人只能活一回,所以遇之安之体验之,You are you。

你无需去主观选择你的性取向,你无需去站队,去认同,你无需做判定,你无需做价值判断,你无需成为任何标杆或旗帜,你可以直接逾越每一步,去单纯地,痴情地,简简单单地爱上一座完美的艺术品,I KNOW IT HURTS SO MUCH,可最终你都是你自己是主人,你要做的是无界,无疆,无限。

写到这里我已经是泪光打转了。

这就是一个80年代发生在意大利北部,一个美国旅人和一个意大利少年的普通故事,一个无比碎片化的汇集了一切流光溢彩心驰神往的元素甚至有些冗长的故事,不因为性别有什么不同,也不因为最后的结局而有什么不同,是一部没什么不同的电影。

但他就是好,就是真,就是光芒万丈,就是电影结束全场起立致敬。

---------------------少年曾说,夏季里就是等着冬季的到来,旅人曾反问,那冬天呢,冬天又期盼着夏天的降临嘛?

旅人走后的冬天真的残酷地来了。

窗外下起了鹅毛大雪,常去的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寒冰。

少年对着壁炉,火光下闪烁着的脸庞是停不下的泪水,他刚接到旅人的电话,一遍一遍地用自己的名字呼唤着旅人,所有情绪混杂的宣泄。

旅人已走远,少年的未来没有一点定数。

好了,多么深情,多么凄美,多么无奈,他都将存于我心,存于某年某日我来到意大利的每一个夏夜梦里。

合上这个故事,我也希望,我心里的少年能一直存留下去,如果有一天能真正唤醒那么一次爱恋,which is pretty much unlikely, 那我是上天宠儿,如果不会,我也会带着少年的感动,少年的成长,少年的“回忆”,在世间里走啊走啊走啊走啊。

谢谢《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个故事。

9 / 7 / 2017 多伦多首映除了炸天的OST,最后分享你们一首特别应景的歌,Madonna 的 Masterpiece,讲的就是爱上完美,去听吧,不后悔。

If you were the Mona Lisa, you would be hanging in the Louvre.Everyone would come to see you, you would be impossible to move.It seems to me is what you are, a rare and priceless work of art.Stay behind, your velvet rope, I WILL NOT RENOUNCE ALL HOPE.And I am right by your side,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Standing in front of a masterpiece.And I cannot tell you why, it hurts so much, to be in love with a masterpiece.Cuz after all, nothing is indestructible.送给所有想让初爱的美好永存于心的Adults with a young heart.--------------------------------------------思绪混乱,会慢慢修改与补充,文笔请见谅,关于一些打到我的细节(这里有些剧透,没看过书的伙伴就别往下划了)。

(影片用非常多的元素来包裹了一个简单的旅人和意大利男孩的夏季故事,让一部本身纯爱片的模式增添了无数的切入点和思考的地方。

也使这部电影一点都不无聊,帧帧都绝美。

镜头无数次特写两人的胴体,包括二人胴体的距离,来表示两人的彼此欲拒还迎,彼此与自身性格的冲突,与旅人来研究的雕塑课题,湖里打捞出来的美丽铜像,遥相呼应。

影片不少次给到的宗教信仰,旅人带着Stars of David项链在胸前,少年喜欢上了他,也开始带,旅人问他为什么不带,少年说,我妈妈说我们是Jews of Discretion.(独立自我的犹太人)Princess与Knight的妈妈故事会,speak or die与旅人和少年的契合。

二刷再补充,二刷时间:12月21日,三刷时间是12月28日。

 3 ) 人无再少年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绝对是我今年的年度期待。

从年初到年末,原著小说被我翻了好几遍,我感觉自己好像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热恋。

更美妙的是,这部电影似乎也是很多人的年度期待,仿佛这一年大家都在做着一场万人齐心的梦,为一个少年和他的那个夏天无法自拔。

所幸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电影结束时,我已经和Elio一样泣不成声。

NEW YORKER提供的插画读原著的时候读得最入迷的部分,就是Elio的敏感和幻想,他的欣喜,悲伤,愤怒,是我在看小说时最深的情感投入,也是我最担心电影能否改编成功的关键。

毕竟原书中有占到三分之一的心理描写。

然而电影用细腻柔和的叙事,恬静轻快的配乐,还有无懈可击的表演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切。

故事十分简单,然而在Timothée真挚且动人的表演中,我觉得他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那个为了爱情在夏天时而欢喜,时而悲伤的Elio。

他的每个小笑容,小动作,每一个动容的吻,每一滴震颤的泪,都是Elio。

Timothée的演技让我深深想到了《卡罗尔》里的Rooney Mara,是他成就了这部电影。

配上Sufjan Stevens那温婉轻诉的音乐,我仿佛融化在了电影的情境里。

在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夏天,我们和Elio一起在窗前迎接每年新的房客。

只是这一年的这一位叫Oliver的年轻学者悄悄地夺走了我们的心。

他打球的姿态,他的那一句悠扬的Laterrr,他骑着自行车像风一样的背影,他的自信与脆弱,你和我都看在眼里。

我们和Elio一样,爱上了我们曾经的爱情。

Elio的暗恋如山呼海啸,在平静的夏日波涛暗涌。

Oliver的简单的一个语气、一个表情,就足以让他前一刻如入云端,后一刻如坠深渊。

书中的Elio睿智而敏感,不断诘问自己,因为Oliver而神魂颠倒,乃至失落悲伤。

电影里的Elio显然更主动勇敢,他敢于直面自己的感受,从心所向,撩拨着Oliver的心绪,以至于让电影版的Oliver更显懦弱。

可当电影里Elio在蜜桃事件时哭泣,坠入Oliver的臂弯,这个叫Timothée的男孩又再一次让我相信他仍是那个敏感伤怀的Elio,他爱上自己的爱情,心绪不宁,就像每一个在爱情里患得患失的我们。

和原书有不一样的结尾,电影把书里第四章,十数年后Elio再次见到Oliver的情节删掉,只让我们看到Elio和Oliver的那番通话。

刚开始我有点失落,因为书里的第四章可是我最爱的段落。

六周的短暂邂逅让人记一辈子,这是原书给我最大的震撼。

可是当电影里Elio在电话这头不断喊着自己的名字来称呼Oliver,就像他们曾经做过的那样,Oliver在电话轻轻叹息,终于回应以自己的名字时,我突然被感动了。

书里面Elio没有得到的回应,没有得到的爱情,电影里他得到了啊。

那些遗憾,那些唏嘘,又能如何呢?

我和Elio一样,在光明节的壁炉前泪流满面。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书和电影我两者都爱,它们说的是同一个故事,却有着各自美丽的结局。

书里Oliver拿走了Elio的明信片,十五年后两人第一次重逢,Oliver让他猜卡片背后写的二字,谁能想到是Cor Cordium,真心,和“雪莱之死”的答案一样。

二十年后,Elio的父亲已经去世,两人再次相逢,无比唏嘘。

只是Elio依然对Oliver心心念念,二十年无怨无悔,而且还要一辈子爱下去,他说:“你是我将死之时唯一想要说再见的人,因为只有这样,这个我称之为人生的东西,才有其意义。

而若我有一天听到你死去的消息,那我所知的我的生命,这个在你面前和你对话的我,也将不复存在。

”是什么竟让六周的邂逅成了一辈子的刻骨铭心?

一时的欢愉竟要以永生的力量来记忆?

书的结局是让人心痛的,痛得像Ennis找到了Jack和自己的衬衣,像何宝荣再一次问黎耀辉,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而电影的结局是泪中带笑的,它像Theresse和Carol的重逢,像月光下的男孩们,甚至超越了性向,像每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爱情故事,不管最终它们是得到亦或者是失去。

当Elio的父亲对他说“ I envy you” (我羡慕你)时,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情绪。

爱情的欢愉转瞬即逝,爱情的悲伤却会持续一生。

Elio的父亲用他的“自己论”,圈点出了这一场邂逅的意义:浮生若梦,我们终将葬送我们的青春,不管爱过的人是否离去,我们都该感谢,感谢那些曾经在生命里存在过的人。

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爱情,不只是友谊,更多的是那一种绝无仅有的人生体验。

它逐渐成了我们的一部分,烙印在我们的记忆里,纤毫毕现。

那一件衬衫一个吻,都永远地消失了,随着时间在记忆里苍白,像那永远失去的青春和初恋。

可我和你一样,我什么都记得。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我们的十七岁,都再也不会回来了,曾经的爱情,也都已经变成了回忆。

我真的羡慕Elio有这样的家庭,他的母亲会在他最需要他的时候来接他,纵容他在车上哭泣。

他的父亲会用这样推心置腹的独白来告诉他人生的短暂,告诉他那些超越性向、爱情和友谊的东西值得我们用生命去体验,用青春去铭刻。

哪怕只有一次,哪怕是生离死别,我们也永远不会觉得可惜,像雪莱在诗中说道:趁天空还明媚,蔚蓝趁着花朵鲜艳 趁眼睛看来一切美好 趁夜幕还没降临 呵 趁现在时流还平静 做你的梦吧 且憩息 等醒来再哭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享一下父亲的那段独白,感谢同志亦凡人中文站友人的翻译:“在你最想不到的时候,命运会以最狡猾的方式找到我们的软肋。

但你要记住,我在这儿。

现在你也许希望自己不去感觉,也许你希望从不感觉这些,也许你是不想跟我说这些事情,但是...去感觉这些明显的感觉吧!

你有过一段美妙的友谊,也许比友谊更多,这让我羡慕。

站在我的角度,多数父母会希望整件事淡去,祈祷他们的孩子重新振作 但...我不是那样的家长。

为了让我们更快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去了太多东西,以致于不到30岁就一无所有。

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能给予对方的就越少。

但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这是多么的浪费! ”“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吗?

那我再说一件事情,让我们扫除芥蒂。

我可能曾经很接近,但我从没有过你们所拥有的。

总有什么,牵绊着我,挡在我的前面。

怎么过这一生是你的事情。

只要...记住,我们的心和身体只被给予这一次,而在你知道前,你的心会疲惫,而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人会愿意多看一眼,更不要说贴近它。

现在...你可能感到难过,痛苦。

别让它消失,更别说那些有过的快乐。

”安利下我写的原著书评《一小片私人的海》竟然翻页了: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08238/?start=100#comments200以后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08238/?start=200#comments

 4 ) 说说那个不被爱的女孩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好朋友极力推荐的一部片子,说实话,我是当风光片来看的,永远晴朗的天,阳光下的草地、球场、游泳池,院子里的餐桌,骑着自行车呼朋唤友去兜风,男主角简直生活在天堂。

由于注意力全在戏中人的美好生活上,至于剧情则一点都没渗入,可能是不太专心吧,男男之间的感情暗涌也大多不能get。

朋友从同志身份出发耐心地帮我梳理和解释了许多细节,我依然无感。

我想了想,坦白地对朋友说:这部片子有一点令我很不快,就是那个被当作试验品或者说是炮灰的女孩,她是无辜的,她本不应受到伤害。

我不知道女炮灰是否基情片的标配,《断臂山》中也有一个这样的角色,其中一个男主角的妻子,被形婚,被出轨,然后被离婚,我记得有一场戏是她哭着倾诉前夫在那段婚姻中对她造成的伤害,尽情将她的愤怒、委屈、怨气都发泄了出来。

当时我跟朋友一起在看这部片子,他对这个妻子的控诉表示不以为然,并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的厌恶。

这一点当时也令我非常不舒服。

不管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还是《断臂山》,这两个女性角色都是在没有任何过错的前提下被欺骗和利用了,然而,从主角视角来看,她们的痛苦不值一提。

甚至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那个女孩最后主动向伤害了她的男主角示好,还表示要永远做朋友。

不知道她在彼时是否已经知道了男孩的性取向,但是我觉得这个女孩的可爱和善意远远要比片中的爱情更美好。

在很多年前,我和朋友曾经试着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结果是不欢而散,甚至短暂绝交。

朋友的某一任男友是保守的潮汕男人,在家人的安排下相了亲,准备结婚。

我们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我非常愤怒,我认为这男的非常无耻,我甚至向朋友说“不要让我知道他是谁,不然我肯定发帖搞砸他的婚事!

”朋友则认为我不可理喻,他认为同志结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没什么可指责的。

那时候我俩还很年轻,都冲得很,动不动就放狠话,性子也一样的犟,爱走极端,一言不合就闹得不可开交。

事隔多年,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平静友好地对这个矛盾再次进行讨论。

朋友认为我这样平白代入一个配角的受害者身份来理解一部电影挺没劲的,毕竟剧情是为主角服务的。

我对他讲,《蓝宇》中陈捍东也结过婚,但是我却并没有因此而出戏。

我记得陈捍东和他的妻子认真说来只是一桩利益联姻,大概是因为影片没有描写他们之间的感情戏,而且他的妻子是以一个商界女强人的身份出现的,不论是利益还是感情上,都没有遭受明显的伤害和损失(剧情给我的大体印象如此,具体记不清了)。

而《断臂山》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女炮灰”都是怀着一腔真心投入了与男主角的感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伤害了。

最重要的是,这种伤害在我看来是完全可以避免,完全不必要发生的。

(划重点)当年我们争论的点是,朋友认为其实是男同将社会施予他们的伤害转嫁了一部分给了女人,他们也是受害人,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

这其中也有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因素在,作为一个异性恋,我无法切身感受到同志所面临的社会压力。

我很简单地认为一辈子单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怕受伤害想要隐藏自己的性取向也并非一件难事,即使真要找人形婚来减轻压力也可以有很多灵活处理的方式,比如找拉拉形婚,比如我也曾经假扮过朋友的女朋友跟他回老家,帮他应付家里人。

总之万不应当去伤害一个陌生人。

数年过去,现在我们再讨论这个问题时已经时过境迁。

朋友找到了一个可以相伴终生的伴侣,两人分别向各自的家人出了柜,并且已经共同生活了好几年,今年又买了房子,下半辈子就算是定下来了。

我想特别提到的一点是,朋友的母亲是一个没文化的农村老太太,不会说普通话,不识字,连十个阿拉伯数字都认不清,打电话都是靠背数字键的位置,出于对儿子的爱,她勇敢地接受了儿子的性取向,接受儿子带男朋友一起回农村过年,是不是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然而这确实发生了。

所以,怎么讲,不伤人,也不害己,并且拥有幸福,听起来很难,但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于是,朋友的立场便不够硬了,我们的讨论也不用像当年那样剑拔弩张了。

我们终于可以勉强达成共识了。

哪怕是在异性恋中,故意欺骗玩弄他人感情的人渣也是大有所在。

抛开性取向因素,假使片中的主角是异性恋,这样拿一个姑娘的感情来当做替代品或者试验品,也是不可取的。

朋友说,几乎每一个同志在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时,心里都会升起一种恐慌,因为这意味着人生将进入hard模式。

所以很多人都会急于寻找和验证一个确切的答案。

电影中男主角的行为也可以这么解释。

好吧,只能很无力地希望大家都不要经受这样的考验,不管男人还是女人。

 5 )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小说原著相比有哪些异同?

一个最惊讶的点。

原著中,分别之后在Oliver打来的第一通电话里,他们两个人并没有“Call me by your name”。

原著中写到的是,“收到他最后一封信之后九年”,Oliver再次来到他们家做客,而Elio此时在美国。

Elio父母打来电话,让Oliver与Elio通话。

"Elio,"he said.I could hear my parents and the voice of children in the background.No one could say my name that way."Elio",I repeated,to say it was speaking but also to spark our old game and show I'd forgotten nothing."It's Oliver,"he sad.He had forgotten.He had forgotten.书中多年后娶妻生子的Oliver已经忘记了他们的游戏了,看完之后一直在心里大呼Oliver“负心汉”。

而电影的结尾很美好,很温暖,这是年少Elio的安慰。

 6 ) 夏天的桃子最美味,恋爱的青年最可爱

一、故事情节 原著小说对环境和人物形象细致入微的描写(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形容词)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是大段大段Elio的心(脑)理(补)描(意)写(淫)和很多细节的暗示也给电影改编带来了很大难度。

例如说,在电影的前半部分,Oliver有两次把手搭在Elio肩膀上的桥段,第一次是在两个人骑自行车去镇上的时候,第二次是打排球的时候,其中第二次给了特写,但是Elio避开了。

小说里Elio的内心戏超级无敌丰富,希望Oliver的手永远不要拿开,但是又怕自己会错意把Oliver吓走所以才僵硬地躲开了还装作不喜欢身体接触的样子。

但是电影里其实不太容易展现Elio的这种一瞬间百转千回的纠结。

但是即使如此,这部电影的改编应该说非常优秀,这要归功于导演Luca Guadagnino和编剧James Ivory对情节取舍、影片节奏和整体风格的掌握,尤其是有些情节我觉得比小说里表现地更精彩。

1. 年轻的巴赫电影在英国上映以后北美上映之前放出了几个片段,最打动我的就是Elio给Oliver弹巴赫的这段。

虽然是原著情节,看书的时候只觉得这段很有趣,而电影以立体的方式,让观众真的听见三个不同版本的巴赫,看见Elio在三个版本里的变化的时候,就真的感叹这个情节设计得太巧妙、太高级了。

第一个版本是李斯特的巴赫,热情浪漫;第二个版本是布索尼的版本,庄严肃穆;第三个版本是年轻的巴赫献给他的兄弟的,深情忧郁。

这是Elio第一次试探Oliver对他的态度,可是因为Elio一直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的感情暴露,生怕Oliver知道以后会疏远他,所以选择了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对Oliver流露了心声。

但是看完以后倒回来想想,Oliver一开始提出听Elio弹琴,又何尝不是一种试探呢?

2. 一战雕像如果说巴赫的那场戏只是暗示的话,那么一战雕像前的这段戏就是明示了。

导演很聪明地安排两个人从雕像的两边走过:Oliver有一瞬间想听Elio说出心里话,可是到了捅破窗户纸的时候却又退缩了,在画面上就躲到了雕像的后面;而镜头在Elio最后一次说完“Because I wanted you to know”之后顺着Elio的视线看向了举着石头的雕像,就像在说Elio即使被拒绝也要告白的决心,但又有意不想让Oliver的拒绝来得那么快,所以避开了Oliver第一时间的反应。

两个人在这一小段互不相见的时间里互相下定了决心,在绕过雕像再次面对Oliver的时候,Elio的语气和动作就明显变得坚定了,相对比之下,Oliver的犹豫也能让人感觉到这段告白让他在情感上惊喜,可理智上却要拒绝的为难。

3. 山上的吻戏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自行体会吧。

反正Elio舔Oliver的那下,真是整个人都酥了。

4. 爸爸的话Elio离开之后,爸爸对Elio说的一段话是非常感人而且深刻的。

正如Oliver在电话里说的,能有这样的家长真的是太幸运了。

我们的父母可能很难做到这样,但我希望我能成为这样的家长。

“In your place, if there is pain, nurse it, and if there is a flame, don’t snuff it out, don’t be brutal with it. Withdrawal can be terrible thing when it keeps us awake at night, and watching others forget us sooner than we’d want to be forgotten is no better. 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 than we should 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 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 But to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what a waste!” Michale的表演非常内敛但非常走心,是真的把每句话说到了Elio心里,也说到了观众的心里。

当他在说到他曾经可能又机会拥有一段这样的“友谊”但最终却退缩了的时候,眼睛里隐隐有些水光,但是马上就收住了,这些细节真的太赞了。

5. 炉边的眼泪如果说Elio爸爸的一段话升华了这部戏的主题,那么结尾的这场哭戏绝对是这部电影点睛之笔。

这段之所以美,还真不是因为甜茶好看(虽然真的哭得美呆了),而是因为甜茶演出的“层次感”。

我记得以前王家卫在访问中曾经谈到巩俐在拍《2046》的时候有一段告别的戏,没有台词,王家卫先后用了两卷不同长度的胶片拍摄,而巩俐是那种你给她多长时间,她就能精准展现出多少层次的演员,让导演都舍不得喊卡。

甜茶这段,一开始是笑中带泪,因为知道Oliver没有忘记CMBYN的约定,知道Oliver爱他;可是慢慢笑容就褪去了,是意识到爱人是真的不会回来了的悲伤,咬着嘴唇抑制着不让情感崩溃(但是片尾曲响起来的时候我反正是哭了;在擦了一把眼泪以后,又努力地挤了一个笑容,想让自己假装没事;可是眼泪还是抑制不住地掉下来,开始啜泣;最后像是想通了一样,一边哭嘴角却挂着一个胜利一般的笑容,这是一段不后悔的爱情。

甜茶虽然一句台词没有,但却胜过了千言万语。

这段戏是电影原创的,也是电影的最后一幕戏。

其实我是感谢导演让故事在这里结束的,毕竟原著后面的故事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把北极甜虾捕捞起来以后在船上立刻煮熟急冻起来,锁住食材最鲜美的口感一样,让故事结束在这个冬天,就像就让这个爱情故事在被时间摧残之前给它画上一个不那么让人伤感的句点,让爱情停留在它最美好的时候。

二、人物塑造/演员表演1. Timothée Chalamet as Elio2017年最让人惊艳的演员非甜茶莫属,若非撞上Gary Oldman的神级表演,在今年的颁奖季或许可以收获几个影帝也说不定。

我觉得好演员也分两种,一种是靠智商和努力通过后天的训练一步一步磨练出高超演技的演员,很多方法派的演员其实都是这样(比如段奕宏);另一种演员与生俱来就有演戏的天赋,表演中透着浑然天成的灵气(比如周迅)。

甜茶就属于有灵气的。

Elio这个角色本身是很复杂的。

青春期的少年,充满活力、好奇心旺盛,有些孩子气总想装大人扮老成;可同时他又有着艺术家的敏感和脆弱,满腹心事却不敢在人前显露自己。

不需要台词,观众也能看出Elio暗恋时的纠结,仿佛都能想象Elio在心里掰花瓣“他喜欢我、他不喜欢我、他喜欢我、他不喜欢我……”;透过他的眼神和小动作,就可以看到他对Oliver热切的渴望,分分钟诱惑着对方。

表演由两个部分组成,台词和形体表情。

形体表情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炉边哭戏那段,上面已经讲过了这边就不赘述。

台词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战雕像那段,甜茶的台词处理。

“Because I wanted you to know”这句词一共说了四遍,而甜茶说出了4种不同的感觉——第一遍:脱口而出的心里话;第二遍:因为说出了心里话有点惶恐和小心翼翼;第三遍:有点自暴自弃的感慨和无奈,Oliver我真的想告诉你我多喜欢你;第四遍:渴望和肯定,我如此爱你,你为什么不懂呢?

2. Armie Hammer as Oliver其实相比于Elio,Oliver这个角色并不太好演。

原著里的Oliver其实戏份并不多,整个人物形象有一半是Elio在脑子里YY出来的,他的好他的坏都有那么点不真实,导致我看书的时候一度怀疑Oliver真的爱Elio吗,而且他们后来重逢的时候我几乎觉得这个Oliver和当年意大利夏天里的Oliver是两个人。

原著从Elio的视角看世界,他眼里的Oliver是个完美的人,可要把这样一个有点虚无缥缈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对演员来说是有挑战性的。

导演选择让锤子来饰演Oliver,不得不说非常有眼光。

单从外形来说,锤子的Oliver真的非常有说服力。

但从表演上来说,还是有美中不足之处的。

先说好的地方。

锤子有两场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是桃子play被Oliver发现了以后,Elio抢桃子被Oliver一把制住的那一段。

锤子这一段的处理真的挺棒的,从一开始的开玩笑到脸色一变认真起来制住Elio再到看到Elio大哭的惊讶和爱怜,那是第一次我真正感觉到Oliver是真心喜欢Elio,甚至爱得更深沉的;二是在罗马最后一夜激情过后,Oliver独自在阳台上回望Elio的那一眼,那种不舍简直要溢出荧幕了。

其实不只是这两场戏,锤子有好几处眼里明晃晃地闪着对Elio的欲望,可是情感却被理智压抑着,就是这一点让Oliver这个人物立体了起来。

但在锤子的台词时不时地会给我一种很可惜的感觉,总觉得离感情到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却总是失之毫厘,对比甜茶和Michael就觉得逊色一些。

例如说在书房谈论词源学的那段,他的处理让我觉得有点奇怪,如果说Oliver是在卖弄看起来又没有特别自信,如果说Oliver只是轻描淡写地展示自己的学识他的表现又有点刻意,总之有点两头不靠。

三、音乐其实第一次知道CMBYN大概是小半年前在英国的电影院里看了预告片,当时就觉得非常期待,可后来的生活就被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占据,完全把它给忘了。

直到某一天在微博上听到了舒肤佳老师的主题曲,对这部片的期待一下又被重新点燃了,就去买了kindle电子书,配着舒肤佳老师的原声带,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星期看完了原著。

虽然我也算是阅文无数的老司机了,还是经常在地铁上看得脸红心跳咬手指,可真正看到最后又觉得怅然若失,这个时候再听《Mystery of Love》和《Vision of Gideon》就特别有感触,于是循环播放了两个月。

趁着12月毕业典礼回英国的机会,刚到英国第一天就晚上把家长留在酒店,去电影院里看了这部电影。

我一直以《Mystery of Love》会是片尾曲,结果在两人去罗马路上的空镜片段里突然响起了这首歌,我一开始还挺意外的。

可仔细想想,这个时间点却是Elio的心境最符合这首歌的时刻了。

去罗马的时候,Elio的整个世界几乎都被Oliver占据,沉浸在这好像上帝恩赐的爱情里,虽然明知道爱人不久就要离开,可仍然奋不顾身地投入他的怀抱,因为隐隐期盼会有奇迹,爱情不会终止。

这首歌的旋律和编曲就像流动的河水,虽然表面上轻描淡写的,却又因为抱着一丝期待而隐隐有些躁动,既像初遇Oliver时候的Elio,又像失去Oliver时候的Elio。

就歌词而言,不得不说舒肤佳老师真的是一个诗人,Rogue River, Hephaestion, birthmark, blackbird这些意象真是含蓄又美好。

生命是河爱情是水,失去爱情就像河床枯涸,怎么办呢,就以这段爱情在身上留下的回忆和痛苦作为爱情的延续在生命中继续流淌吧。

在我看来,小说里的Elio和歌词更加贴合,他是真的把自己围在了一座叫Oliver的墙里,让初恋成为唯一的爱情,把忧愁和悲伤当作爱他的证据。

而片尾曲《Vision of Gideon》在炉边那段戏的时候完美插入,一遍一遍重复着”visions of Gideon”,和电话的最后Elio一遍一遍以Elio之名呼唤着Oliver相呼应,带着观众和Elio一起回忆着那个夏天和Oliver相遇相知相爱相离的一幕一幕,真是完美契合。

我一直觉得所有的影视音乐都应该是为剧情本身服务的,应该和剧情融为一体。

舒肤佳老师的这首歌,完全不突兀、不抢戏,就像唱出主人公的心声。

为舒肤佳老师打call!

另外就是坂本龙一的《M.A.Y in the backyard》和《Une barque sur l’ocean from miroirs》这两首古典风格的钢琴插曲我也非常喜欢,既是暗合了Elio改编钢琴曲的兴趣,又对暗示人物心理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总体评价这部片是我心里2017年的最美的电影,因为这是一部真正用电影语言好好讲故事的电影。

CMBYN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而事实上这也完全不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片子,它带给观众的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高潮。

同样是情感强烈的电影,《归来》在改编时只截取了原著最后的一小段感情进行了放大,而CMBYN的原著小说本身就是为了向读者传递Elio炽热的感情,用极其细腻的心理和环境描写让读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随Elio的忐忑而忐忑,因他的欢喜而欢喜,为他的伤心而伤心。

而电影可以说是将文字完整地翻译成了镜头语言。

如果要我评选最佳改编剧本奖,CMBYN当之无愧。

电影仿佛带着所有观众谈了一场两小时的初恋。

曲终人散,观众记住的不会是情节,而是会想起自己当年暗恋的忐忑,热恋的激情和失恋的难过。

正如小说里Elio爸爸曾经对这段感情的评价,“Parce que c’etait lui, parce que c’etait moi(因为是他,因为是我)”,所以如果非要给这部片贴个标签,我会贴上“爱情片”而非“LGBT电影”。

“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 Just remember,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看完电影的第一件事,就搜了一下夏天去意大利的来回机票,意大利之旅已经提上了日程。

 7 ) Call Me By Your Name與Carol的影像複習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在台北市映演熱門期間大多滿座。

我在台北市以外的地區,那一場電影,整間放映廳只有我一個觀眾。

開演沒多久,覺得似曾相識。

腦中的電影資料庫開始快速翻動,於是《Carol》不斷浮現出來。

青春成長與初識愛情本是共通經驗,這兩部唯美派電影有些類似的情境,採用相近的電影語言。

兩部唯美電影視覺比較。

注意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在愛情故事的描述方式。

一、故事開頭一之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介紹重要角色進場,先是艾里歐趴在窗邊。

此處的窗子就像故事的門戶,吸引觀眾好奇,期待有什麼樣的事情在窗外發生。

《卡蘿》稍微不太一樣,因為電影一開始是卡蘿和特芮絲相會,後來倒敍特芮絲的過去。

窗子的作用也是開啟故事的門戶。

一之二艾里歐由上往下看,帶有看輕的意味。

別忘記他一開始並不喜歡佔去房間的陌生人。

特芮絲其實也是看輕理查,但她是不自覺。

對照後來特芮絲屢屢由下往上看著卡蘿,區分出兩人在特芮絲內心的輕重。

一之三艾里歐看到的場景,奧利佛並沒有抬頭而看。

但是理查卻是抬頭望著特芮絲。

所以兩人交往期間,理查對特芮絲較為粘膩不捨。

二、觸覺試探,碰肩膀是合情合理的範圍但是奧利佛知道按肩做得過火一點,硬是抓了旁人來修正掩飾。

卡蘿以長輩關愛之姿,意圖模糊撫肩的訊息

三、聽覺的吸引力彈琴者放在銀幕的近處,對方放在遠處,表現艾里歐強大的吸引力。

卡蘿不但受到吸引,而且是起身越過房間界線,走近特芮絲的身邊。

四、嗅覺的吸引力艾里歐鑽進奧利佛的褲子裡。

這真是⋯⋯非常強烈的表現。

通常聞著對方的衣服是比較含蓄的情愫。

五、味覺的吸引力大部份電影裡的吃吃喝喝常有情欲的暗示。

奧利佛愛吃雞蛋已讓我暗自偷笑。

當艾里歐把杏桃蜜汁弄到滿身,我覺得性暗示已相當明顯,沒想到還有延伸的自慰。

特芮絲常常會看著卡蘿吃著食物,導演大多處理得很節制。

唯一狂放的一次是在車上大口咬著蘋果。

六、神魂顛倒《卡蘿》將鏡頭上下倒轉的床戲很明顯是用來形容神魂顛倒的感覺,《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還多一項涵義是顛倒稱呼,我變成你,你變成我。

七、纏綿交錯的擁抱凱特布蘭琪曾說她喜歡《卡蘿》兩人擁抱這一幕,分不清是誰的手臂。

其實還是分得出啦,這只是形容纏綿交錯。

《卡蘿》使用手臂,《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使用腿部。

八、隱喻離別的窗景為什麼會有一種好夢由來最易醒的感覺?

應該是注視的距離感,讓人覺得即將結束。

九、接人與收心兩部電影都有位開車把傷心人接回家的角色。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由母親表示關愛,《卡蘿》則由前女友傳授領悟。

十、思念只能電話託付兩人都在電話裡傾訴我想你。

這是個美好的舊時代,卡蘿用一封信交待分手,奧利佛用電話說明結婚和告別。

現代人大概只用微信搞定一切。

十一、我的心比冰雪更冷《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情事都在夏天發生,冰天雪地的鏡頭讓失戀更為苦寒。

《卡蘿》雖然都發生在冬季,但是導演硬是能用理查的搖頭和背影,以及風吹殘葉,讓心寒比冰雪更冷。

 8 )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有哪些值得回味的细节?

Elio表白当日午饭时流鼻血。

小说里写是因为Oliver那时在暗戳戳地用脚掌揉Elio的脚。

电影里没有拍桌下,使Elio流鼻血的原因不明不白,但模棱两可更有意思。

临分别前的晚上Elio看到Oliver和路边的陌生女人跳舞时蹲下身剧烈地呕吐。

呕吐是因为即将分别的感觉直击内心,是因为你看着心爱的人和陌生人快乐地起舞,你却不在其中,那一刻你就像一个外人。

瞬间也许你意识到,那个你深爱的人身上终究有些部分是不属于你的,而且他马上就会离去,于是便有突然难受得想把心都呕出来的感觉。

当然其实当晚Elio喝了很多酒,也可能呕吐是处于不胜酒力。

所以他呕吐的原因我们也说不清楚,就像他流鼻血的原因。

导演Luca Guadagnino对这两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简约,但回味无穷。

还有他们在海边握(铜像)手言和。

言和是Elio提出的,他们步行去海边时Elio是暗笑的,暗笑是因为他开心Oliver生气了。

临上车前Elio拿Chiara来刺激Oliver,说"great body"。

Oliver真的生气了。

他也暗地里喜欢Elio,所以Elio硬要把Chiara塞给他的时候他当然生气了。

Elio看他生气就自己高兴了。

因为这说明Oliver在乎他呀!

更有心的细节是他俩并排坐在车后座生闷气,Elio的爸爸看到了,问你们俩是怎么了?

没人回答。

他爸爸应该是一下子就看懂了两人在闹别扭,所以说,Oliver坐前边来,给我指路。

Elio当时很气愤惊讶地说what? 他爸爸这举止太体贴了。

自己的儿子和学生(暂称Oliver是他学生吧)闹别扭,学生住在他家里,但毕竟是外人。

如果他叫Elio坐副驾驶给他指路,当然作为外人的Oliver会更加觉得被孤立。

所以爸爸对他格外好,让他坐副驾驶。

这是非常emotionally intelligent的父亲对客人/学生/准女婿的特殊关怀。

 9 ) 初恋总是诀恋,一夏长如半生

意大利北部的夏天,十七岁男孩埃利欧赤裸上半身在房间里走动,白脸颊黑卷发,头发怎样凌乱都好看,雕塑似的眉脊和眼睛轮廓,脖颈间纤细银项链一闪,覆盖身体的肌肉薄到可忽略不计,是那种少年人的单薄清瘦,几乎没有脂肪,就像体内有静默无声的火,把脂肪燃尽了,囤积不住。

窗外传来汽车声,他悄声对小女友说,入侵者。

走到窗口张望,满地荫影里驶来一辆绿汽车。

那人走下车,从容自信地寒暄,与他父母握手如仪。

来人叫奥利弗,是埃利欧父亲的助手。

他一进他的房间就栽倒在床上,昏睡过去。

黄昏时光线收尽,埃利欧来叫他吃晚饭,为避免碰触,假装把书掉落地面。

奥利弗醒来与他交谈几句,惺忪地说,Later。

这是他第一次说出这个词。

看到有人讨论,埃利欧是什么时候爱上奥利弗的?

奥利弗又是什么时候爱上埃利欧的?

……其实在爱情片里爱的起源不必解释,就像一场雨下了就是下了,不用气象台的人出来讲冷暖空气如何相遇,况且演员的相貌已经如此有说服力了,两个人可以胜任一切故事里令人一见痴心的角色。

奥利弗高壮如俊美的大兽,走动似有橐橐声,黯金色短发向后梳理,额头宽大,带笑的蓝眼睛仿佛知悉一切。

第二天清晨早餐桌边,埃利欧不动声色地望向他开敞的领口,暗金色胸毛里一个六芒星吊坠。

那就是开始。

他的心像蛋杯里的卵,被轻轻击打出破绽。

之后他们有一场草地排球比赛——《莫里斯》中曾出现一场草地板球比赛。

衣服扔在草地上作为场地界线,打球的和旁观的青年穿得都很少,露出所有能露出的皮肤,每张面孔都姣好,闪着光泽。

埃利欧拿着水瓶给别人时,奥利弗忽然跑过来抢下,地仰头手指搭在肩胛骨上,指尖轻微用力,停留时间和亲昵程度都超过了熟不拘礼的范畴。

埃利欧一矮身子逃开。

这本该是尴尬的一刻,但奥利弗泰然自若地把它处理掉了。

你的背神经紧张?

你需要放松……然后把他交到旁边的女孩手中,丢下一个“later”,轻松脱身而去。

接下来夏日的节目轮流搬演,无非骑车游逛,游泳,听歌,晒太阳,弹琴,读书,跳舞。

日光和熏风里的每一餐都如盛宴。

埃利欧奔跑时轻盈地刺破夏日空气,汗水和水池里的水在他体表如闪闪发光的釉。

还有欲望如挥不去吹不掉的蝇子,盘旋、栖落在身体上。

每当奥利弗想要单方面结束交流,就轻巧地抛出一个“later”。

当他说,去游泳吧,就伸手拉对方起来。

他不容辩驳地掌控一切,说出的每句话都笃定,流利。

他永远不会露出破绽,永远成竹在胸。

大部分镜头是埃利欧的角度,让观者代入那种患得患失的心境。

当他在树下木桌上听歌写曲子,奥利弗在远景中出现了,他坐下了,开始悠闲地聊天了。

谁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暗恋者就像浑身生满木耳的树,看似静止不动,但所有耳孔都大张着,每条神经末梢都像磁石一样清晰地指向那个人的方向;嫉妒的时候,故意在对方面前谈起自己跟别人的关系——埃利欧对父亲说,我昨天差点就做爱了。

奥利弗的回应是在他面前亲吻共舞过的姑娘。

以及共行的时候,特意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特意落后一点,从后面望着那个人的背影。

——我也曾那样做过。

那酸楚的、时时绝望下一刻又充满希望的暗恋。

烟灰色衬衣。

祖母绿色衬衣。

牛仔蓝衣。

粉色衬衣。

鸭蛋青色衬衣。

水蓝色衬衣。

红色竖条纹衬衣。

夏威夷花衬衣。

横条纹蓝T恤。

无袖蓝灰色T恤。

无袖红蓝条纹T恤。

红T恤。

旧牛仔长裤。

卡其色长裤。

海蓝色短衫。

杏黄色短裤。

砖红色短裤。

深蓝绿花短裤。

卡其短裤裤管里露出的修长光腿。

高帮白球鞋。

踩塌后跟的帆布鞋。

挂在领口的太阳镜。

手腕上的布带和电子表。

手臂上淡金色的臂毛。

鲑鱼粉和水仙黄的建筑物。

所有颜色被夏日的强光冲洗得浅淡,像要流淌,或飞去。

蓊郁果园,果实累累的杏树。

无处不在的虫鸣,鸟鸣。

石头水池里溅起的涟漪和水声。

躺在湿漉漉的石头池边读书。

大而瘦的脚浸在水中,长的脚趾。

自行车,两辆自行车,自行车座上因用力蹬腿而扭动的圆润臀部。

肌肉厚实带有两道弧线的胸脯。

肋骨的条状阴影。

向后仰头时咽喉的曲线。

湿透了贴在大腿上的短裤。

吃饱了风鼓涨起来、微微晃动的衣襟。

衬衣上的条状湿渍。

关门开门时回荡在空旷大屋子里的回声。

夜晚的钢琴曲。

靠在门框上聆听的钢琴曲。

风摇撼枝叶的沙沙声。

雨打在枝叶上的滴答声。

仿佛能摸到晒得发烫的衣服,嗅到植物和皮肤被热浪蒸起的气息。

他们跟随教授到海边去看打捞起的雕塑,暮色下站立在海浪里,第一次互相呼叫对方的名字。

埃利欧。

奥利弗。

接着,在近五十分钟的暗流汹涌之后,终于迎来了大段华彩。

《七日谈》的暗示:说出来还是死去?

说出来。

说出来。

说出来。

隔着一战的残留遗址遥遥相对时说出来。

为什么告诉我这个?

因为我觉得你应该知道,我想要你知道。

他小声把那句话重复了一遍,以肯定的语气,慢慢地说。

再重复了一遍,因为我想要你知道。

是讲给自己的。

又缓缓走向他,重复了第三遍。

他们在另一边会合。

埃利欧站在他面前等待回答,像孩童撒娇讨糖一样扭动上半身。

奥利弗食指指尖点在他胸口,他低头看了看他点中的地方。

他开始像个天真鲁莽的小战士一样扑上去。

他带他到自己的私密浅塘。

这是我的地方,只属于我。

斑斑树荫笼罩池面,池中是阿尔卑斯山上流下的雪水,水面反射的波光映在他衬衣上,大腿上。

一切静谧,如梦如幻。

你会不会让我失望?

埃利欧往前跨一大步,跨到他面前。

当他们躺在青草丛里,所有悬念得到回应,奥利弗伸手抚摸他嘴唇的轮廓,犹如抚摸海底古希腊雕塑的嘴唇,手掌沿着他下颌骨的线条滑过去。

他们有了第一个吻。

然后是第二个。

各种声音极其清晰,让人感同身受。

衣服和头发摩擦草叶的簌簌声,嘴唇张开舌头在其中运动的嗒嗒声,喘息声,表示制止的鼻音,深呼吸时空气穿过鼻腔的嘶嘶声……那些声音像极细小的手指,搔着人灵魂褶皱里的茸毛。

在那段安宁得能听到心跳的段落之后,家中那两个聒噪的客人显得益发难以忍受。

埃利欧鼻子出血,匆忙离席之后,奥利弗也心神不宁,进屋找他。

他走进狭窄幽暗的过道,坐在他身边……他给他按摩足心,像兄长照料病童。

低声轻柔的慰藉和交谈。

轻笑。

呻吟。

奥利弗大腿上股外侧肌有一道清晰阴影。

埃利欧的手留恋在他肩头、脖颈。

他把他左脚放置在自己双腿间夹住,握着他右脚脚踝,情不自禁在脚背上一吻。

这个吻比之前草地中的吻更情致缠绵。

然而次日奥利弗忽然避而不见,就像有心玩弄埃利欧一样。

折磨他一天一夜后,又给他留下“午夜见”的纸条。

他读到纸条后原地转了个圈,把字条按在嘴上亲吻。

此后就是总也等不来的午夜。

白昼悠长。

教授跟奥利弗讨论雕塑的身体曲线与欲望,一墙之隔,埃利欧躺在外面沙发上辗转,听他们说话,度秒如年。

午后餐桌上他边说话边看表,奥利弗手握着他的手腕,询问时间,公开亲昵里隐藏着只有他们知道的调情。

有客人来访,晚上,埃利欧为那对同性恋情侣演奏钢琴。

远处奥利弗悄悄进屋上楼。

他结束表演,拙劣地伪装哈欠,上楼去。

夜色中他在露台上找到奥利弗,这一天的煎熬终于结束了。

电影到此处,真有点“螺蛳壳里做道场”,最简单的场景人物也做出了一波三折和简直不输给谍战片的揪心悬念,只能说爱本身就是千回百转的事,并无天灾人祸和命悬一线或世界即将毁灭时的拼死逃亡,所有波澜只发生在一个少年心里,爱或不爱,但却一样驰魂夺魄,荡气回肠——最私人的往往也最普世,只要观者爱上角色,跳进他的鞋子里,也会跟着他屏住呼吸,如临大敌。

月光里他们并肩靠在床边。

柔韧地向后弯折的腰。

想跳到他身上的努力。

缓缓挪动,踏到他脚趾上的赤脚。

夜虫鸣叫。

交叠的粗与细的肢体。

枕头上关于名字的约定。

用衬衣擦拭胸口。

黄色花纹枕头。

翌日清晨到池塘游泳,洗净身上痕迹。

奥利弗到镇上去,他忍不住去找他,站在他面前抚摸他吻过的嘴唇。

接下来是最棒最性感的一幕。

安静凌乱的房间里,少年对着阳光把玩熟透的桃子,长而白的手指像达芬奇的画。

指尖深深掐进果实的凹陷,掏出果核。

细微的、多汁的声音充满性暗示。

汁液淋漓流在胸口,他用桃子自慰。

奥利弗进来,从他胸口一路吻下去,从他肉体的味道发现了秘密,作势要咬一口桃子。

他们争夺。

他忽地扑进他怀中痛哭。

我不想让你走。

告别之前,还有几天最后的狂欢。

音乐变成梦呓似的温柔轻唱。

翠绿山野里,兽一样欢乐,狂叫,喊着自己的名字呼唤对方,开着黄色雏菊的瀑布边,一前一后奋力向山上攀登,期间忽然停顿下来抚摸他面孔。

异地小城夜晚街头的歌唱,呕吐,搀扶,亲吻。

奥利弗从逐渐亮起的旅店窗口走回床边,坐下,凝视他,面孔上终于现出悲戚。

车站月台上说不出话的面面相觑,难以结束的拥抱。

列车远去时,窗户里没有伸出告别的手臂。

对这次恋情来说,此即永诀。

少年几乎承受不住,他瘫坐在车站的椅子上,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不得不打电话求母亲来接。

受到重创后想要见到母亲的面孔,如此孩子气、令人动怜的一举。

他坐在母亲车里,支着头,像吃了什么极难吃的东西吐不出,愁苦得整张脸要掉下来,连痛哭的力气也丧失了。

那就是离别的滋味。

告别是死去一点点,送走深爱的人,是一次濒死体验,像一条肢体被割掉,像身子被劈成两半。

世界成了杂乱堆积的线条,眼睛在看而看不到,软弱得随时要倒下去……然而那一切,也都会过去的。

最后这注定夭折的夏日罗曼史尚有余绪——那些余绪、回响,像画纸上的阴影线条一样,令块和面更立体。

雪天里来了一个电话,奥利弗告知订婚的消息。

他先喊了埃利欧的名字,一连串地喊了十几次,在短暂的杂音后,他得到回应。

奥利弗。

他说他记得一切。

电话挂断。

他独自蹲在火炉前望着熊熊火焰,深深吸气,吐气,泪珠贯穿金橙色面颊。

蝇子回来了,在身上爬行,人们在身后忙碌,杯盘叮叮轻响,窗外大雪纷飞,他在冬日再次度过整个夏天,嘴角发出微笑。

这一天是节日,光明的节日,而他在阴影中。

当他回过头去,少年时代已经结束了。

埃利欧。

奥利弗。

Later。

Later。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原著,坦白讲,只是二流水平,不过,果真是二流小说才能改编出一流电影,电影把原著的缺陷变成了优点,不蔓不枝,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真像老子所说,涤除玄览,纯澈如婴儿,元气充沛。

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这个故事因其心无旁骛的讲述而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有趣的是虽有“同性”标签,但片子未涉及一丁点同性恋故事总要探讨的问题,把埃利欧或奥利弗置换成女性,所有情节依然成立。

宛如封在水晶球里的亭台楼宇间,两个水晶做的人恋爱了一回。

把水晶球晃一晃、颠倒再放正,它就下起雪来了。

当然,简洁绝不是简陋、简单,就像式样极简的白衬衣,对材质和版型的要求更高。

这部电影具有非常高级的审美(我的朋友H语),服化道摄录美都铆紧了没一个掉链子,共同交织成柔韧的经纬,稳稳托住这个故事,成为它迷人的质地和纹理。

李安说过一句话:“人们走进影院,你以为他们是来看演员,看导演的吗?

不,他们是来看自己的。

”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自己。

埃利欧所做的,也都曾是我做过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那么相似:走上去,逼近对方,坦白地发问,仰着头等待;并排躺着,坐起来端详,亲吻……人人都曾是埃利欧。

木心:“青春都有一份纯真、激情、向上、爱美、生动憨娈的意境,亦即是罗曼蒂克的醇髓,几乎可说少年青年个个是艺术家的坯、诗人的料、英雄豪杰的种。

”人人都有机会达到那种全神贯注、魂飞魄散的境界。

“年少”自然是一种美景,像植物初茁,不染尘埃。

第一次刻骨铭心的爱长得像一辈子。

那种掏尽全部灵魂和热力、极端自私的爱法,每人也都只有一次机会。

而蒂莫西对此的演绎浑然天成,很多表演像是从骨头皮肉里出来的,比如他和奥利弗站在池塘里,被捶打了一下,他不依不饶地追上,噼里啪啦从背后打了好多次还回去, 稚态可掬。

又如他们并肩靠在床头,马上就要上床的时候,两人都有点忸怩,蒂莫西的方法是低头往前走了几步,又一个圆圈转回来,没骨头似的撞进人怀里。

好了,再没有什么大道理可阐发了。

我私人觉得这电影简直棒极了,甚至觉得这才是最电影的电影,它彻底站在宏大叙事和轰轰烈烈的对立面,舍弃所有助力,雄辩地证明了最原始元素的力量。

埃利欧和奥利弗,也有草地里的倾情,也有一件衬衣,一座山,但这电影不是《莫里斯》也不是《断背山》。

不要大时代风波,不要曲折离奇,不要情怀,只靠画面、声音、光,和演员的表演,就倾倒了所有的心。

(end)

 10 ) 越美丽的东西,它越不可碰。

很难得有一部电影,我是如此想看,所以买了机票,坐着15小时的飞机千里迢迢来纽约看。

让人有点意外的是,尽管这部片在电影节大放异彩,豆瓣上这么多人期盼了一年, LGBT大本营的纽约都依旧只有两家电影院在放映,可以说,《断背山》过去这么多年,LGBT电影的小众性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哪怕 去年《月光男孩》得奖,也不见得对此有巨大帮助。

难怪傻逼兮兮的SONY Classic之前宣传时还用男主女配的海报图,是希望骗大家这是异性恋电影所以好让观众买票入场?

无论这招有没有效,总之我买的早上10点的场次就已经座无虚席,这一点来说并不常见,而且很多观众看起来并不是同志,有不少女性,还有一些年长的男性;观影途中,只有一位观众离场;影片结束后,很多观众留在椅子上不愿离开,一直等到职员表结束。

影片拍得很好,但剪辑是有瑕疵的,所以有些镜头的连接让人觉得有些莫名。

最大的遗憾,就是豆瓣上留言最多的那张海报,Oliver在水中用脚夹住Elio脚的那个镜头,被删掉了。

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像是自己在电影院谈了一场恋爱,然后失恋,经历悸动和心碎,如同一个少年。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与《爱乐之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讲一段恋情,最终未能在一起。

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却比后者更柔情,至少观影者不需在屏幕前看到Oliver与他人成家的影像,在意大利北部的皑皑白雪中电影乍然而止。

少年的初恋,爱的种子在他心中埋下的熊熊焰火在最后的长镜头中一点一点被悄悄被熄灭。

Oliver后来怎样了,和这场未有结局的恋爱一样,不得而知,不得而止。

《暗涌》里王菲云淡风轻唱着:“没理由 相恋可以没有暗涌 其实我再去爱惜你又有何用 难道这次我抱紧你未必落空”。

是啊,抱紧也没有用,最终还是会落空。

其实陷入爱里的两个人都知道这避不可免的结局,所以在那个与蜜桃有关的下午, Elio在Oliver怀中失声痛哭;所以在那个天色未亮的早上,Oliver看着床上熟睡的Elio眼泛泪光;所以在最终分别的车站,两人欲言又止,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次分别就是最后一别了,“然后天空又在涌起密云。

”除了片尾的长镜头,最喜欢的是爸爸的对话。

爸爸袒露心声说自己年轻时曾有机会陷入同样的恋情,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

“爱”在这个家里的表达是单纯的,与性别几乎无关。

Elio对Oliver的感情妈妈也是知道的,当Elio在离别的车站几乎失控打电话让妈妈来接他的时候,在车上一言不发的妈妈应该就已经知道了,或者更早一点,因为Oliver的旅程,甚至是妈妈提议爸爸让Elio加入的。

虽然未必能有结局,但爱的时候就要放手彻底去爱, 用尽全力去探索、去享受、去失去、去心碎 。

我始终觉得两人对彼此的着迷、犹疑的桥段导演并未拍得很好,自始至终我未能感到Oliver对Elio克制的情欲。

但两人试探的那场对话结束之后,一切都变得迷人起来。

夏日的意大利、山村田野的迷人景色,为这段恋情增加不少光辉。

这一点和《断背山》一样,在连绵的群山中,人的情感在大自然中得到最原始的展现,赤裸地暴露在日光下。

Elio可能在这段感情中的角色是被动的,然而他对爱的努力和争取却比Oliver要主动得多。

《下妻物语》中有说,“人在面对巨大幸福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更加懦弱;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

Oliver最终没有勇敢抓住Elio的爱,Elio陷入了他对那个女孩做的事一样的周而复始,全身心陷入爱情里,接着等到的是被对方掌控和伤害。

我觉得电影中的Oliver和《断背山》中的恩尼斯一样懦弱。

这段短短六周的恋情给Elio留下一生的印记,因为Elio在这个闷热仲夏夜里发现的,是此生再也无法寻找到的东西:完整的、彻底的亲密。

对Oliver来说也是一样的吗?

在我看来未必,可能意大利的这个夏天只是生命中的一段美好插曲,回去美国之后,他选择将日子重回原来的轨迹。

这也是为什么在最后的电话中,他告诉Elio他要订婚了。

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 will call you by mine. 为什么Oliver会说出这句话?

大概是因为他的内心想变成像Elio一样为爱痴狂的人,他想像Elio爱着他一样爱着Elio,然而他知道自己永远不能。

可能这也是他一开始克制的原因吧,因为预示到自己并没有勇气抛弃美国的一切,在那个保守的年代与Elio长久以往在一起。

“就假装你什么都没说”,Elio试探的时候,他这么回答。

但他又无法抗拒Elio带给他的原始欲望。

在禁止和打破禁忌的过程中,两人快乐与忧伤交织的每一分钟每一秒,有缘无分是这段感情中不可见的暗涌。

“我这辈子从来没做过这种事,就在我把自己的名字当成他的名字来轻唤时,我进入了一种无论过去或此后,我从未与任何人共享的境界。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短评

跳切?负片?Seriously?你以为你是Godard齁。摄影狠普通啊,不知其美在哪欸。短裤真的狠丑,并无美感。调度好无趣,戏还假。感受不到好评中说的东西,人物塑造感觉还是停留在表面啊,细腻在哪欸,所有情感在支离破碎的轶事里都爆发不出来也孕育不出来。最后的说教真是熬到水都干的鸡汤。不支持骗婚

7分钟前
  • Evilly ☣
  • 很差

SGIFF 2017 导演不行,编剧不行,剪辑不行,演员只有爸爸妈妈演得好

10分钟前
  • 阿格里奇怪
  • 较差

如果不是elio最后在壁炉前那一段独角戏,可能我只会打两星。oliver把意大利当自己藏二房的地方,elio一在男人那情感受挫就去草女人,真你爹天造地设的一对。真不懂为什么那么多腐人把这两个小时当做爱情圣经, 骗婚代代传的故事到底有什么可感动。电影原声带和取景都很美,但搭上这剧情真是鲜花插在牛粪上。

12分钟前
  • 板烧鸡腿饱
  • 还行

人生有很多夏天,但人生好像只有一次少年。你再也想不起来少年时期死去的最后一个夏天是哪一年,你只记得那只飞蝇嗡嗡嗡地掠过麦田的草尖,钻进夜晚窗外蝉鸣的树荫,划过手臂上的茸毛,停在傍晚的壁炉篝火前,沾过泳池边淌着水滴的脸。最后再也不知道飞去了哪里。

1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完全就是靠胶片质感和那些南欧意大利风情支撑,故事实在是太空了。不能单纯以同性为卖点,无论哪种性别取向的爱情片都需要一个故事支撑,而不是通过文艺分子腔调,故作高深的书籍,音乐来营造出似是而非的氛围

19分钟前
  • Libido
  • 较差

以娓娓道来的画面和笔触一点点铺陈,两位优秀男生彼此试探,吸引至水到渠成。很难会看到这样开明,放任的父母 ,电影终归是想表现更美好,理想化的现实。

22分钟前
  • 青山绿水
  • 推荐

再认真评价一下,这个故事的男主角(特别是攻)哪儿都是渣啊…电影是毫无疑问的美,但是这个价值观我看的毛骨悚然,里面的妹子们都是他们仲夏之恋的牺牲品么……以及两人怎么爱上的?第一眼看上的?抱着120分的期待看了一个70分的电影,心里难受。

23分钟前
  • 伊利昂
  • 还行

电影不仅完全还原并视觉化了小说的文字(Timothee Chalamet和Michael Stuhlbarg都演得太好了,而Armie Hammer的脸和长腿满足了Oliver所有的特质),更美的是在于,它给了一个你不曾有过的十七岁夏日,然后踩在这个节点,你以后也不大可能拥有这样的体验,像梦一般,停留在记忆里,特别美。

28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力荐

相对于这样一场爱情,我更需要这样一栋房子。

29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两个渣男的唯美之恋,,我只能这么说,,一个有了女友欢乐完才想起自己喜欢男的,一个早就订婚还是忍不住诱惑。感谢导演,画面语言像诗,感谢演员,个人魅力大于故事的一部电影。

33分钟前
  • 蓝抑郁剂Lily
  • 还行

如果有氛围帅哥的说法,那么这就是个氛围电影叭...

38分钟前
  • 贝寞海
  • 还行

get不到,而且一言难尽。不是对同性恋,而是对这俩主角。不就是性吸引吗,真没感觉这俩多有爱,期间还骗妹子,哪个都不落下。父母简直不真实,很梦幻了。分这么高评价这么好(居然比断背山还高- -),看了挺失望。

39分钟前
  • 御宝林
  • 较差

较《我是爱》并无提升,部分吸纳维斯康蒂式表面美同时,也继承了其忽视听觉的弊病。两个疑问:Oliver选角,台词撰写。什么演员才能驾驭学者身份?

42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还行

迷幻了。如果不是在意大利,如果不会弹钢琴,如果是未成年少女和美国佬……

43分钟前
  • 喂喂
  • 较差

那首曲子写得真难听……

45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较差

对不起还有五十分钟真撑不下去了……漂亮的取景地+同性就让全网集体高潮?从配乐到剧情有任何逻辑吗?看着不困吗?世界瞎了or我瞎了,一定是我瞎了。

48分钟前
  • 神童脚短
  • 很差

艾沃里和苍蝇-11/19/17 at MoMA

49分钟前
  • sheepfield
  • 很差

叫自己名字真的超尴尬…………………

50分钟前
  • 豆友79600565
  • 还行

真的,相比现在豆瓣9分以上的爱情片、儿童片、动画片,8分的更靠谱一点。比如寻梦环游记、比如这个

52分钟前
  • 请尊敬王道长
  • 较差

3.5 说起来实在是有点过誉。二人的情欲戏一般,除了桃子之外没有什么高级的拍法,反倒是“三特殊”的设定(特殊地点:意大利北部世外桃源;特殊家庭:父亲是雕塑教授,懂得古典美和人体美;特殊年代:80年代同性恋尚属禁忌)让人感觉这片子确实很有趣,男主实在是过于“幸运”。

57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