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安德烈亚斯·格鲁伯
主演:汉内洛勒·埃尔斯纳,弗朗西斯卡·薇兹,尼科·利尔施,克里斯蒂安·伍尔夫,约翰内斯·西尔贝施奈德,埃尔弗里德·伊拉尔,沃尔夫·巴霍夫纳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语言:德语年份:2016
简介:身为一个拥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孩子,反倒在一个传统的天主教社区生活。虽然他们一家都定时去教堂,但是这个社区的原教旨主义势力兴盛。所以,他们生活得很不如意。详细 >
@2017-07-03 02:12:50 @2020-05-21 11:10:44
三个女人面对自己种族,自己身份的截然不同的應對。在大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及周遭的环境,如何型塑了他们面对自身的態度。多重的压迫,既是历史底下的种族的压迫,又是性别的、甚至种族上的壓迫,交织出了一段段的人生
取的什么破名字。有关身份认同,题材不错但是完全搞砸了,剪辑这是完全照着脚本剪的吗?又臭又长的,剪掉半个小时,重新抽丝剥茧的做做结构也许还是个不错的片子,看这片子一直在想《再见列宁》
整部电影都是德国天气一般的压抑。直到二十几岁才对种族和歧视有了明确的概念,从深深的莫名其妙感,到现在的无意识的歧视与被歧视。外婆给出了被歧视的正确姿态,赞。
颜值可以
很压抑,对缺乏对特定历史了解的观众来说很长一段剧情都在打哑迷……
比较难忘的是小女孩和外婆之间的亲密关系,似懂非懂,慢慢其实都会懂。到了结尾,尽管哀伤,却很是妒忌这样的亲昵和记忆。想了很久也不曾记得自己外婆说过的半句原话。
看似美好的小镇却隐藏着许多罪恶,犹太人的身份危机、天主教的原教旨主义、战后创伤对汉娜一家的影响逐渐浮出水面,曾经善良纯真的汉娜在一串串事件后跟家人一起得到了成长。不过影片整体节奏缓慢,前半段叙事全靠悬念支撑,人物的许多行为动机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导演的讲述方式更是差强人意。★★★
moma。很难评分的一部电影
【SIFF·2016·第六部】《汉娜的睡犬》战争时期的不同视角。小女孩很灵气,善良的像天使一样,很多戏相当细腻了。比较偏爱就顺着她看下去了。战后创伤是可怕的,可怕到人们始终都还陷在一切敌对身份的后代也是不可饶恕的敌人这样的认知里。躲藏的犹太人习惯了受伤多么令人心疼。
德式「文革创伤片」 全部靠悬念坚持前半部分 知道后就不怎么想看下去了
女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只是结果给人点希望
德国人拍这个题材基本上就一个套路,本片也一样。有大量无数同题材里的浅显的隐喻一再出现,毒气熏土拨鼠,火车驶过的声音,半夜的狗叫,有点太不动脑子了,毕竟是拍电影不是纪录片,应该有一些更独到的地方才好。人物来说相对比较脸谱化,几种典型的人非常精准地出现在电影的不同角落,让电影像一张精心摆拍的照片,缺点就是太精准了。影片里老奶奶和汉娜的角色无疑是最成功的,老奶奶的角色是本片唯一敢指出房屋里的大象的人。其他的角色要么坏的太直白,要么如母亲的角色藏的太深邃。本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观众随着汉娜的视角,在弥漫着诡异气氛的家人和邻里中,慢慢找出无声回荡的历史的幽灵。
还可以
小說故事本身好,但拍的像著電視劇,導演功力不行。呼應歐洲種族主義戰後一直存在沒有消失。
看到很压抑,小女孩演的很好,片名有点不相符
Hannas schlafende Hunde @2017-10-20 19:11:51
被呈现得四平八稳,节奏相对缓慢,以女孩的视角看战后成人世界的荒唐跋扈执迷不悟,不新鲜,但依旧有着不一样的力量,似乎故事发生地在奥地利而非德国,则更有一层警示作用,那些没有因灾难性的错误而受到惩戒的人在战后照旧我行我素,女孩家三代女性应对事件的方式,颇具性格及时代特点
靠小女孩的纯真萌撑满全场的反犹排犹故事,线索明白如话,发生在一条街上的琐屑,小细节淤积,好心女导演的暖心之作。母女三人命运投射与交叠的设置挺好,但没有有力的势能推动也沦为套路。表达虽顺畅流利,但总也缺少一股将电影点化成杰作的力道,合情合理合规合格而已,隔靴不搔痒,触目不惊心。
看不懂的,可以思考的,也是好的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2017-07-03 02:12:50 @2020-05-21 11:10:44
三个女人面对自己种族,自己身份的截然不同的應對。在大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及周遭的环境,如何型塑了他们面对自身的態度。多重的压迫,既是历史底下的种族的压迫,又是性别的、甚至种族上的壓迫,交织出了一段段的人生
取的什么破名字。有关身份认同,题材不错但是完全搞砸了,剪辑这是完全照着脚本剪的吗?又臭又长的,剪掉半个小时,重新抽丝剥茧的做做结构也许还是个不错的片子,看这片子一直在想《再见列宁》
整部电影都是德国天气一般的压抑。直到二十几岁才对种族和歧视有了明确的概念,从深深的莫名其妙感,到现在的无意识的歧视与被歧视。外婆给出了被歧视的正确姿态,赞。
颜值可以
很压抑,对缺乏对特定历史了解的观众来说很长一段剧情都在打哑迷……
比较难忘的是小女孩和外婆之间的亲密关系,似懂非懂,慢慢其实都会懂。到了结尾,尽管哀伤,却很是妒忌这样的亲昵和记忆。想了很久也不曾记得自己外婆说过的半句原话。
看似美好的小镇却隐藏着许多罪恶,犹太人的身份危机、天主教的原教旨主义、战后创伤对汉娜一家的影响逐渐浮出水面,曾经善良纯真的汉娜在一串串事件后跟家人一起得到了成长。不过影片整体节奏缓慢,前半段叙事全靠悬念支撑,人物的许多行为动机也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导演的讲述方式更是差强人意。★★★
moma。很难评分的一部电影
【SIFF·2016·第六部】《汉娜的睡犬》战争时期的不同视角。小女孩很灵气,善良的像天使一样,很多戏相当细腻了。比较偏爱就顺着她看下去了。战后创伤是可怕的,可怕到人们始终都还陷在一切敌对身份的后代也是不可饶恕的敌人这样的认知里。躲藏的犹太人习惯了受伤多么令人心疼。
德式「文革创伤片」 全部靠悬念坚持前半部分 知道后就不怎么想看下去了
女版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只是结果给人点希望
德国人拍这个题材基本上就一个套路,本片也一样。有大量无数同题材里的浅显的隐喻一再出现,毒气熏土拨鼠,火车驶过的声音,半夜的狗叫,有点太不动脑子了,毕竟是拍电影不是纪录片,应该有一些更独到的地方才好。人物来说相对比较脸谱化,几种典型的人非常精准地出现在电影的不同角落,让电影像一张精心摆拍的照片,缺点就是太精准了。影片里老奶奶和汉娜的角色无疑是最成功的,老奶奶的角色是本片唯一敢指出房屋里的大象的人。其他的角色要么坏的太直白,要么如母亲的角色藏的太深邃。本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观众随着汉娜的视角,在弥漫着诡异气氛的家人和邻里中,慢慢找出无声回荡的历史的幽灵。
还可以
小說故事本身好,但拍的像著電視劇,導演功力不行。呼應歐洲種族主義戰後一直存在沒有消失。
看到很压抑,小女孩演的很好,片名有点不相符
Hannas schlafende Hunde @2017-10-20 19:11:51
被呈现得四平八稳,节奏相对缓慢,以女孩的视角看战后成人世界的荒唐跋扈执迷不悟,不新鲜,但依旧有着不一样的力量,似乎故事发生地在奥地利而非德国,则更有一层警示作用,那些没有因灾难性的错误而受到惩戒的人在战后照旧我行我素,女孩家三代女性应对事件的方式,颇具性格及时代特点
靠小女孩的纯真萌撑满全场的反犹排犹故事,线索明白如话,发生在一条街上的琐屑,小细节淤积,好心女导演的暖心之作。母女三人命运投射与交叠的设置挺好,但没有有力的势能推动也沦为套路。表达虽顺畅流利,但总也缺少一股将电影点化成杰作的力道,合情合理合规合格而已,隔靴不搔痒,触目不惊心。
看不懂的,可以思考的,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