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顺序分别为【打分原因】、【感受】、【题外话】。
先说结论,给了三星,画面画风戳我萌点,剧情其实我觉得还可以,翻译组的科普非常到位,人设有喜欢的也有无感的,总体感观OK。
但如果硬说推荐朋友去看大概没几个人会坚持,可能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名著混搭+蒸汽朋克风格的电影,但朋友之中没多少,所以就没有点到推荐。
介于15年那段时间一直对福尔摩斯这一块比较感兴趣+有事没事在书报亭买了《环球荧幕》,偶然被这部电影吸引了,虽然刚出来的时候就下载了;但一直到最近b站上架了,我才没事找了一个下午看完了。
剧情没有热门评论说得那么难懂,就着部分友善的弹幕看其实还是挺好理解的。
介于我小说还没买我就不讨论剧情改编了(而且我也不会讨论orz扶额),仅说说对于设定衍生出来的一些想法。
作品将背景设定在了19世纪末,尸者是主要劳动力,这让我想到曾经风靡一时的科幻世界的机器人设定。
其实就设定能力上而言个人觉得尸者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很相近,包括弗兰肯斯坦作为第一个有灵魂的尸者可以类比到第一个觉醒了智慧的AI这种设定,个人觉得如果坑深挖的话其实可以隐喻到对于到人工智能的堪忧等等,不过可能原作伊藤计划只写了个框架(主笔为圆城塔)+人工智能的设定是不是过分烂大街了所以没有深挖,我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一切都是作者的想法。
总体而言就是因为缺乏了对于灵魂这一设定的深挖/或者说是主题的一个升华,使得我觉得整部片子的剧情就过于平淡了,没有留下那种看完之后和其他观众在结束时津津乐道的讨论,整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看完了,然后可以忘了的那种。
不过最后那个彩蛋倒是挺有趣的,漫画结束时星期五疑似有了灵魂,并对华生(还是人类的时候)表现了出来,但电影似乎是两者做了等价交换的行为。
不过里面角色捏他的名著让我挺感兴趣的,有空可以补上(重点错)。
最后说一个奇怪的题外话,个人觉得《大侦探福尔马林》其实就设定上可能灵感来自于此书,无论是尸者、永生vs智慧、莫里亚蒂和麦考罗夫特两者的疑惑等等。
虽然漫画停更了,但按着这个说不定解答了部分漫画的疑惑呢233(只是个人感观)。
写这个纯属是因为看到很多短评和评论对这剧场版的误解(当然我的理解也不一定是正确的)。
如果看到这部剧场版评分这么低(725人,7.6分,2016.02.28),不知道要不要看好,给你一个建议:如果看,请不要快进,请好好留意字幕中对剧情或人物解析的备注。
如果不想听片尾曲,可以选择跳过,但请在1小时57分继续播放,那里有 星期五 的独白及后续的一些“剧情”。
剧场版 不算太复杂,当然这里得感谢一下 SumiSora&CASO 字幕组的备注了。
【这个剧场版的结局到底是啥?
】先看一下 星期五 的独白吧。
下面是剧场版中1小时57分开始 星期五 的独白(字幕组提供的,未作任何修改):华生博士我的笔尖划下如此文字他已经不再出现在这个平原他把手印封印在自己脑中另一种语言的大地遗忘掉了那段旅程而我……我要寻求我到底有自己的意识吗而我……我要回答这份意识是何时诞生的还是会诞生在将来的时光我所知道的还十分有限华生博士我还有许多话想要向你述说我作为物质化的文字存在于此此时此刻我能如此存续都是亏了你要是能实现的话至少有一句话想要说给你听愿这句话语化作物质为你留下的故事带来新的生命谢谢独白完毕后,出现了一段场景:4年后的伦敦,华生被两个人追杀,翻过围墙后,福尔摩斯驾驶着马车而来,华生上车后,马车飞奔而去,后面一辆马车紧随其后。
伯纳比(就是那个类似保护华生的男人)问机器人偶华生现在怎么了,她说:“一如既往,他和新的伙伴一起,在伦敦东奔西走。
”镜头转向一副望远镜,原来是 星期五 看看着华生东奔西跑的模样,星期五呲地一声,却没笑在脸上。
全剧完。
概述的语言一般哈,先说了上面这段也是为了那些没看的人儿。
在 Blu-ray「屍者の帝国」完全生産限定版 スペシャルブックレット (后面有)中有解释,但这里说说自己的看法:【最终,华生将手记的内容封印在自己的身体里,华生离去。
为了能让华生“复活”,星期五选择用文字,他笔下的世界是尸者的世界(人物的眼瞳都是失去光泽的,除了机器人偶哈达莉),那里的华生成为了私人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助手。
哈达莉则化名艾琳·艾德勒。
星期五 通过小说的形式让华生的灵魂延续。
】后续(2018.03.17)附上来自下方评论处 小伙伴 牧十_ 的看法,牧十 看了小说,比我这个只看了剧场版的来说,解读会更贴近我看完了小说,其实不是的,这不是星期五笔下的世界,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华生的尸者化过程与以往的不同,他是使用巴别塔的碎片(虽然动画删掉了关于巴别塔的描写,改成用维克多之书),所以最后的结果也无人知晓。
通过星期五的叙述来看,华生失去了过去的记忆,与M的弟弟(序言中提到M的弟弟是一个顾问侦探,肯定就是阿福嘛!
激动!
)一起进入了新的冒险。
所以星期五所说的华生出于另一个平原,是指原来的华生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星期五想找回原来的华生。
看起来这里可以直接接上《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故事了,Friday说不定可以化身为莫瑞亚提哦。
星期五所说的“希望语言化作实体”,那句希望的话即是“谢谢”,他真的很感谢华生带着他之前的冒险。
语言总轻飘飘的,会随风消逝,实体的话更加有分量且长久吧。
其实在书里的世界观中“语言”就是可以实体化的。
不过这部分动画没讲清楚啊,所以解释起来好麻烦。
附:以下116点引用来源:Blu-ray「屍者の帝国」完全生産限定版 スペシャルブックレット pp.8-11翻译:ssnake(百度百科也有这个)1. 尸者技术通过给失去灵素的尸体安装虚拟灵素,使其能够复生以执行特定的行动的技术。
由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于约一百年前确立。
通过安装特定的插件可以使尸者能够执行具体工作。
在1878年的今天,尸者已经作为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而尸者技术则受国家控制。
所有尸体都需要编上识别编号,尸者技术的个人运用则被禁止。
2. 华生与星期五华生曾与星期五一同,致力于证明灵魂存在的实验。
可是壮志未酬,星期五就病倒了。
那时,华生与星期五相约:作为尸者复活的星期五,要是能够再度获得灵魂,会用钢笔向华生送出暗号。
华生的名字来自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系列小说;而星期五则是丹尼尔·迪福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人物。
3. 大博弈(Great Game)指大英帝国与沙皇俄国争夺中亚霸权的战略冲突,词源是国际象棋中的博弈。
英俄两国均广泛以间谍活动为中心开展谍报战。
沃尔辛厄姆机构是大英帝国的谍报机构,其名源自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建立秘密警察系统的政治家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
4. 伦敦大英帝国的首都。
1878年正值维多利亚时代,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将大英帝国推向最高峰。
作中,尸者技术是帝国繁荣昌盛的基础之一。
此外,政府所有的巨大分析机「查尔斯·巴贝奇」位于伦敦塔内。
原伦敦大学医学生的华生作为特务前往的,则是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帝国的孟买。
5. 英属印度帝国~伽师华生在孟买与英国陆军军官伯纳比汇合。
现实中的伯纳比出生于1842年,1875年冬季开始骑马访问位于现乌兹别克斯坦附近的希瓦汗国并著书《希瓦骑行记》。
他们从维多利亚车站乘火车前往卡拉奇,再乘船沿印度河逆流而上,在那里与俄国特务尼古拉·克拉索托金接触。
在开伯尔山口的战斗中,能看到指挥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的布朗将军的身姿。
6. 尸件(Necroware)尸者化的操作顺序是:①获得尸体。
②切开延髓,将灵素注入机深深插入其中。
灵素注入机以碳锌电池(剧中的12年前,1866年由法国科学家勒克朗谢发明)为电源,通过打孔卡读卡器写入控制系统。
③根据尸者的使用目的,在控制系统上安装工作需要的插件。
控制系统、插件等控制尸者活动的软件,统称为尸件。
7. 新型尸者(Global Entrainment)让尸者像生者一般活动的四肢控制技术。
虽然其内幕曾一度不明郎,但卡拉马佐夫通过向生者强行写入虚拟灵素使其尸者化的方法将其实现。
尸者技术有三个基本原则:①禁止制造无法与生者相区别的尸者。
②禁止制造超越生者能力的尸者。
③禁止向生者写入灵素。
卡拉马佐夫的研究触犯了第三原则。
8. 阿列克塞·卡拉马佐夫卡拉马佐夫通过鸦片和音乐的力量,让生者进入变性意识状态(即催眠状态,让人拥有全知全能感、幸福感等的特殊的精神状态)实现向生者写入虚拟灵素。
卡拉马佐夫的名字来自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
尼古拉也来自同一小说。
又及,向尼古拉注入虚拟灵素的场景中,操作分析机的留胡须的尸者,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长子,德米特里。
9. 东京明治12年(1879年),刚刚结束明治维新的日本。
华生一行在日本桥附近的相扑巡演会场上与帝国陆军军官山泽静吾相遇,一同前往大里化学回收起藏匿的《维克多手记》。
大里化学的名字来自以日本为舞台的电影《007之雷霆谷》中登场的企业。
虽然华生得到并让星期五解析了手记,但其后突然出现的The One夺走了手记。
同时,华生被生物兵器尸者感染了霍乱。
10. 山泽静吾原萨摩藩士。
明治维新后加入陆军,1877年作为观战武官派赴俄土战争,并参加普列文要塞一战。
剧中观看相扑时,本人亦提及这件事。
又及,山泽当时看到俄军陷入苦战,不假思索地加入了战斗,成为一段趣闻。
其与尸者作战时的喝声被称为「猿啼」。
11. 维克多手记记载有一百年前,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制造最初的尸者The One时的记录。
只有The One拥有灵魂的秘密,据信也记载在其中。
其实际是由多张打孔卡组成的,需要通过分析机来解读。
在大里化学华生让星期五解析了手记。
其结果,在旧金山的暗渠里星期五的灵魂得以苏醒。
但是,手记也在大里化学被The One夺走。
12. 美国·旧金山华生在去往美国的里士满号上与哈达莉·莉莉丝重逢。
哈达莉是美国前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的秘书。
格兰特现在与民间军工企业合作在世界各地宣传尸者技术。
格兰特的名字源自真实的美国总统。
在旧金山,The One利用分析机「保罗·班扬」施放出手记的力量,发出特殊的声波让尸者失控。
在这混乱之中,星期五一瞬之间灵魂得以恢复。
13. 鹦鹉螺号从英国俘获,经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改造后的潜艇「USS鹦鹉螺号」。
哈达莉·莉莉丝也是爱迪生所制造的人型机器人。
哈达莉是维利耶·德·阿达姆科幻小说《未来夏娃》中登场的人型机器人的名字。
莉莉丝是犹太教传说中的女性恶魔,同时也是在夏娃之前的「最初的女性」。
爱迪生的原型当然是被称为门罗帕克的魔术师的发明家。
14. M与The OneM试图通过让尸者失控,触发人们进入变性意识状态,以强制写入尸件进行尸者化。
他认为,如果人类不存在意识,那么就不会有争端。
在鹦鹉螺号上,华生在星期五耳中塞入了降噪器,所以星期五不会失控。
The One的目的,则是复活封印在维克多大脑中的「新娘」的灵魂。
The One打算以哈达莉作为复活以后灵魂的容器,而The One自己的灵魂则移动到星期五体内。
15. 分析机列强均各自设置有分析机,以进行尸件的更新等运算。
The One的台词中提及的「八大分析机」是与大英帝国的「查尔斯·巴贝奇」相连接的奥丁、伊凡、波尔·班扬、格兰·拿破仑、山姆大叔、克里希那、女娲、黄帝。
查尔斯·巴贝奇这一名字来自设计出史上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的同名数学家。
16. 当一切结束后华生使用灵素注入机把《维克多手记》的内容封印在自己的脑中。
同时,失去了追寻手记的旅程中的所有回忆。
4年之后,华生成为了私人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助手。
哈达莉则化名艾琳·艾德勒(《福尔摩斯探案》系列短篇小说《波希米亚丑闻》中登场的人物 )。
星期五或许已经获得了意识,怀着对华生的思念,远远眺望他的身姿,脸上隐约浮现出微笑。
本作探讨的主题实际上是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点。
即:现代文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无条件信奉催生了以机械复制为内在逻辑、工具理性为表象的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的实用逻辑构成了本作的主线,代表工业文明的诸多名著(福尔摩斯、鲁宾逊漂流记、科学怪人、鹦鹉螺号等)以充实的形象在德里达式的互文技巧下形成交织,构建了世界观的宏大叙事。
暗线则是揭示人的实在的哑谜(这个是原作者伊藤计划的神来之笔,也是这部作品封神出彩之处)(有陀思妥耶斯斯基的克拉马佐夫兄弟与地下室手札、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西游or奥德修斯的取经与回归之旅,这些探讨人性的线索以事件或物件的方式隐晦地形成了一个串联)。
暗线其实很有意思,这是一个西方向东方的取经之路,这个经在距离上远离西方工业文明(借鉴了西游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札般不为其所容,更如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般晦涩难懂。
这条路的实质是从工业文明的实用理性召唤多元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存在先于本质,语言的多义性与个体间的异质性。
这是我所理解的伊藤计划的原意。
按照这个逻辑,剧情必然且只能是:人文主义暗线抬头、手札必须得到解密,主角必须要在工业社会召回前工业时代的人文精神,纠正这个错误的时间线,最终通过轮回转换到现实世界。
这部剧作最终成为一部来自于工业文明的史前史,收藏于图书馆的某个角落。
然而这个续写者在华生取经归来之后似乎就完全脱离了伊藤计划原定的框架,莫名其妙地塞了一些新世纪福音战士乱七八糟的剧情,导致最终逻辑混乱,也没把剧情圆上。
本作本来是一颗明珠,可惜被续写者糟蹋了。
这剧前半段还算比较正常 虽然尸者什么的猎奇些 追寻传说中造出来唯一拥有灵魂的theone尸者的笔记本很狗血但起码在未解密前 还属于正常的异类科技流画风万万没想到 打开那本笔记本后 就突然变成了魔幻剧灵魂跟不要钱似的从全世界飞来最后还全世界被还魂复活…………这笔记本绝逼是外星科技啊完全无法解释怎么全世界还在纸上涂鸦阶段 这本笔记本就已经能真的创造世界阶段了 还是在原主人已死的情况下算了 放飞就放飞吧 我就看大莱莱傻乐呵管你什么狗屁道理 灵不灵魂的
关于科幻小说我果然是外行的不能再外行了。
昨日看完了剧场版的动画,制作与画风客观讲真的无可挑剔,剧情客观讲也是真的到处硬伤。
对于突来的兴趣,有时我会选择性了解一下一些影视作品的背景和八卦,《尸》也是。
原著作者伊藤计划只写了序章就逝世了,如果这部作品由他本人来完成,是一定不会差的,毕竟我也是被设定吸引来的,可惜这个故事本来的面目我们已无从了解更多,真的是太可惜了,这种可惜不同于钱钟书于战乱丧失的《百合心》,潇洒随命的钱老不写就不写了,殊不知这成了一众书迷心口的朱砂痣,委屈巴巴地惦记着。
《尸》就不同了。
私以为科幻小说的作者们对“写”的执念十分强烈,这是一种不易理解的使命感,绮丽震撼的故事借他们之口为世人所知,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可惜我们真的无法见到《尸》本来的面目了。
伊藤的好友圆城塔续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这就变成圆城塔的故事了。
显然二人的风格与想法迥异,这也是作品最后出来不讨粉丝喜欢的原因吧。
但是剧场版的结局却很吸引我。
有人说“这就是圆城塔写给伊藤计划的情书啊”,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不全然否决。
华生选择失忆给予了星期五灵魂,星期五则让华生变成笔下世界的角色,永生于《福尔摩斯》(误)。
“谢谢你。
”我真的是十分讨厌自己的脑回路,看个科幻重点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对亡者的哀思。
纪念亡者的方式很多,扫墓,照片,歌曲,传记,或者只是单纯的惋惜哭泣,星期五把华生写成故事,让其得以在文字中永生,这可否是圆城塔对故友的特有的纪念方式呢?
毕竟伊藤希望自己的文字被我们之口传颂,某种角度讲,只要能被铭记,伊藤的任务就完成了吧。
“我并不清楚你的想法,但知道你对文字的看重,既然我已无法还原你的文字,容我狗续貂尾,私心让你活在真正的笔下世界,这样你就能随意写出自己的故事了。
”据说伊藤计划与圆城塔“出道”经历相仿,同为作家彼此也一定付出了许多。
这大概是一种极浪漫的纪念方式吧。
———————— 一直对能在看完科幻作品后写出详细解析及靠谱科普的观后感的人怀有崇高敬意,毕竟我是写不出对大众有实际帮助的东西却只是私自的情感泛滥的咸鱼。
相比那些头脑高速运转的天才们,我只是浅浅掠过尽力拾取揣测他们的“共情”的普通人,我只能片面低俗地去看见所谓的生死与爱,人之常情的可惜与限制,在基于科学与幻想,忧及过去未来涵盖畅游一切的思想面前,我只是他们的限于此时此刻的一个小零件。
感谢一切像带着使命来到世间用生命去创造超越生命的产物却少有体验最原始的喜怒哀乐的人们。
感谢他们的选择与放弃。
感谢他们的执着与受苦。
感谢他们的一切。
观影至80分钟处中途感想:华生已经别无选择了,他只能前进。
他人的牺牲,朋友生前的托付,他自己的强烈期望……不顾其他一切,只寄希望于朋友的复活,这是一种病态的爱。
大量的打斗,故事的跌宕起伏,华生和Friday的种种纠葛,配合着激昂的音乐,一切无疑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但是除却这些通俗的元素,还有华生在希望中的无比绝望的内心。
Friday在痛苦,在杀人,在嘶喊,华生却无法面对这些现实,他只是幻想着……在最需要实际行动的紧要关头,华生却以幻想反抗现实,他挣扎着,叫喊着,希望Friday能恢复理智,但事实终究是无情的。
你们体会到华生深深的痛苦和绝望的爱了吗?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
虽说前面的一些情节各种有既视感,故事的套路也像不知道被谁框定了一样按照着大流的动画轻小说发展,但还好这一段还不错。
不知道是哪里不对了,这个故事的发展太大了。
《和谐》和《虐杀器官》这两部虽说也是世界性的大结局,但其发展是以小见大的,这个故事感觉整个儿都反了过来……可能只是我感觉错误……我在看《虐杀器官》的时候还没怎么感觉到,但看《和谐》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伊藤计划本人在作品中的存在感了。
我总能轻易地想象出伊藤计划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抱怨。
《和谐》中“健康”这一观念被摆到了第一的位置,我曾奇怪作者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奇怪的乌托邦的设定,但我转念想到他是一边接受放化疗一边写小说的,忽然就明白了。
《和谐》大概包涵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怨念吧,《尸者的帝国》可能也是。
我再感叹一句,移情作用真是挺可怕的。
我是得知伊藤计划身患癌症却坚持写作,最后英年早逝这个消息之后再看他的小说的,然后我就不能好好地看书了,总是想到作者的这一背景,怎么想都绕不开他英年病逝的事,弄得我莫名其表地压力很大。
这次的动画化宣传的时候,也提到了他因病早逝的事,这可好,我更加无法好好思考了。
我想,伊藤计划是生着重病写小说的,那么谁敢否定他的三部小说呢?
这就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释怀的地方。
癌症治疗太过可怕,总之我是放弃思考了……P.S.《尸者的帝国》大陆版有生之年能看到吗……看到第90分钟:我发现一个奇妙的类比。
那个想创造出永久和平的人(他名字叫什么来着……)说那些以世界和平为志向的政治家,却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参与战争。
之前华生为复活Friday解剖了一个尸者士兵,这件事还被讽刺了。
这两者是一回事。
华生不是也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其他了吗?
明明是追求和平,却不断战争,就像华生,明明是追求幸福的幻想,却不断毁灭幸福,不断痛苦。
战争怎么能带来和平?
痛苦怎么能带来幸福?
终于看完了,感想如下:这啥啊……放片尾曲前的最后几分钟的暴走剧情我实在无法理解,华生有必要把自己也变成尸者吗?
有必要吗?
片尾曲结束后的那段有必要吗?
为什么强行和福尔摩斯的故事接上……这结局和《和谐》有区别吗?
坏话说得够多了,其实本作优点还是很多的,我没什么耐心,就不一一说了。
就像《虐杀器官》和《和谐》一样,这部作品给了我很多思考,有时候,一句话能启示我很多。
这部作品主要依靠它所表达的思想支撑起来的,如果它的主题没有这么有深度的话,那这个剧场版就和一般的中二动画无异了。
动画有些细节藏得太隐蔽,所以很难让人完全理解。
我没看过原著小说,所以对于剧情,对于结局自己解释了半天,随后看了其他人的解释发现自己理解偏了……我有点失望啊……
而尼正太 和马卡 用自己的死来阻止主角 第一个诞生灵魂的尸者 the one 在寻找同伴(新娘) 上司疯狂的用书的力量来毁灭人类的 杂音 希望建立永久的秩序和救赎(人偶妹纸的提到过爱迪生不希望存在杂音)而最后的一幕仿佛是上帝对人类的奖赏一般的赐予了两个尸者灵魂 算是最好的奇迹了吧
这部剧的底子是真的好,续作也是真的烂。
如果说eva是海德格尔式存在主义的宗教救赎探讨,那么这部剧就是德里达式的解构主义现代批判。
比起eva,这部剧的底子显得更深刻,也更完整。
我是愿意把尸者的帝国这部剧当做日本第一后现代科幻神作的。
好的作品总是在用各种门槛筛选读者,作者总喜欢存粹的荣誉而非廉价的媚俗。
就像红楼之于曹雪芹,城堡之于卡夫卡。
本雅明式的悲情文人也总也会有作品的价值得以呈现的时光。
命运总喜欢开一个世事无常的玩笑,伊藤计划英年早逝,囫囵修改而面目全非的续作怕是很难展现它真正的价值。
整部作品分为明暗双线,明线为以实用理性(在剧中表现为极端的工具理性)为支撑的现代工业文明,暗线为以道德伦理为支撑的古典人文精神。
伊藤用熟练的互文技巧将工业文明的物质景观交织成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代表工业文明的诸多名作,华生、鲁滨逊、鹦鹉螺号,以充实的形象勾勒了英美现代经验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大工业化社会。
在工具理性范畴下。
统治自然的合理性与阶级统治的非理性融为一体,获得了解放的生产力加固了异化的生产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大前提下,人的存在的合理性究竟为何,华生展开了他的追寻之路。
我想这也是伊藤自己的追寻之路,他由西向东,经欧美而由俄,由俄而归华、日,在反思了英美实用理性主义、陀思妥耶夫斯、托尔斯泰所宣扬的宗教救赎主义、而选择了以情为本体的东方入世主义人生观。
毫无疑问,在华生(伊藤)身上,有着一种古典主义的浪漫精神,他与友人的情支撑着他一路向东的漂泊之旅。
我所理解的尸者,是工业文明的史前生物,这个故事,也应该是工业文明的史前神话,故事的本质是对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的加西亚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批判。
故事的最后应该是从借助救世书,将工业文明的时间线轮转回真实现实的时间线,从而将作品还原为工业文明的史前史。
至于这个续写者,后面不知道在写些啥,说实话,我是真的搞不懂。。。。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部剧场版电影虽然被冠以伊藤计划三部曲之一,但其实伊藤聪在写完30页设定后就去世了,故事则由好友圆城塔代为完成。
可以看出作品中很多地方都有伊藤聪之前的两部作品的烙印,或者是刻意的致敬。
比如反派的M,他认为大国的政治家开始都是以和平为出发点,但往往最后还是为了本国人民的和平去侵略其他国家,这种与初衷完全相反的矛盾,其实就是《虐杀器官》的思想之一,暗讽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而从另一个反派THE ONE的视角来看,又可以看到人类的历史,即是斗争的历史,用他的话说就是“愚蠢而又目光短浅”。
M虽然看破了这一切,但他选择了错误的方法,把所有生者都变为尸者,这种无视人们的意志而实现的和平真的可以称之为和平吗?
(THE ONE不属于生者,所以他并不想拯救人类,而且一心想制造出一个类似于自己的有意识的新娘,摆脱作为唯一拥有意识的尸者的孤独。
)再者,作品也论述了一部分物质与意识,语言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伊藤聪作品中涵盖的主题(日本人喜欢把意识称为灵魂,中国则是精神)。
一般公认的是,物质先于意识,语言则是物质化的意识,而文字又是物质化的语言。
结合本作就是肉体是产生语言的物质条件,而如果尸者能够产生语言,那就相当于拥有了意识(灵魂),而文字又对学会语言有很大作用。
所以主角这么执着于让尸者说话,而又让星期五保持写笔记的原因。
这里就不详细说了,还是自己细细琢磨比较有意思。
谈下剧情,主角华生从始至终对于让星期五找回灵魂的执念,可以看出其实就是圆城塔对于已故友人的思念,所以把这种思念也带入进故事中,作为贯穿故事的中心线。
(伊藤聪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着实令人惋惜)。
不过遗憾的是,在故事的结局中,星期五并没有找回自己生前的灵魂(故事最后的萌发意识明显是另一个人),但主角为了完成约定和赎罪,让唯一知道笔记的自己变成了尸者。
与此同时,他也梦想着虽然不能把友人再一次复活为人,但如果同样是尸者的话,就能用同样的语言,再次攀谈吧(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两个人又重新拥有了意识),毕竟是友人去世前的话语一直支撑着他一路走过来的,最后结局中也表达了他的这个愿望。
总而言之,这基本是一部悼念亡友的作品,个人感觉除了人物命名的neta略扯淡,其实这部作品还是有一定思想的。
至少看过之后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比起一些粗糙烂制又毫无营养的东西好过几倍。
一开始觉得这动画设定挺有意思的,不像一般俗套的丧尸设定。
动画里有对于过度追求科技发展的反思,也有对于语言和灵魂的关系的辩证思考。
只是混乱的后半段让人看完之后似乎忘记了近乎完美的前半段,看完之后心情复杂,感觉自己好像有了一些思考,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很多人说要把伊藤计划和其好友的关系代入角色才能看懂,可第一次看这的观众哪知道这些啊?
要做到这份上才能理解的话,那我只能说这是一大败笔。
结尾虽然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然而跟其他开放式结局不同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试图去理解这部动画结尾的过程让人很痛苦。
这几天刚看完命运石之门,跟命运石之门极其巧妙的构思和严谨的设定比起来,看完尸者的帝国之后我真的没什么感觉。。。
说实话,前面和中间的剧情都还挺好的,到了后面逻辑别扭的地方有很多。。。
为啥给容器灌注灵魂要搭上全人类的性命?
没搞懂。。。。
像罪恶王冠里的结晶一样的东西又是什么鬼?
玄幻?
魔法?
说好的蒸汽朋克呢?
还有那个老头为啥要把机器人小姐姐变成她的新娘?
friday最后出现了意识又是怎么回事?
主角把自己的给他了?
主角既然把自己的意识封闭了,最后华生的意识又是哪来的?
还TM跟福尔摩斯在一起了?
后半段确实做的太仓促了,感觉很多地方都是强行自圆其说。
可惜了。。。
此片本可成為某種層面上的日系第一人,前提是序章不假、前提是「屍者」的觀念不落入Zombie與Robotics的凹槽、「生者」的自覺也不淪入認知科學的再驗。可惜可嘆是,大家也看到結果了--全自動機器人加入主角隊伍那一刻,我只差沒有破口大罵,哪有把答案寫進問題裏的笨說教?
我腐,但是这个搞基剧情不好看
后面真是又臭又长,基情四射
补
三星給畫面和配音。半星給兩位作者的友情。四寫五入四星
伊藤计划三部曲,最后BOSS的反转竟然是为了永生?有点太过于俗套。基友的约定和灵魂的注入题材不错,单就故事而言弱了点。
为什么结尾福尔摩斯了??
睁着眼睛胡编啊
画风真美
剧情非常二逼的一部动画电影,蒸汽朋克画风画工很不错,里面尸者很像甲铁城,用了很多梗比如弗兰肯斯坦啊21g的灵魂啊balabala,结果讲了半天是两个好基友的感情故事,所谓的尸者的帝国的大boss也只是个背锅的。
看的半懂不懂。岁数大了,很新事物格格不入了。
好好的剧情啊,差点毁在基上
设定是真的牛逼,僵尸、机器人、蒸汽、电、书、计算机交叉的宏大世界观。逻辑是真的简单,过家家似的。
画面和配乐值得三星,剧本太差,可惜了还算不错的设定。
1、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怎么这个年代还这么猖獗? 2、Duncan MacDougall的灵魂重量理论,数据样本从少的可怜,没有可重复性,这理论还能猖獗到这个年代也是醉了 3、前面还挺带感的,自从毛子死了后剧情走向开始乱成狗,不是观众智商问题,是剧情呈现问题。
续集 《福尔摩斯探案集》
故事其实很一般,所谓尸者的元素,给人感觉就是失魂人和丧尸的结合,到最后拿活人做,就和失魂人一样了。画面还算良心,看着挺漂亮的,奈何其实是搞基,我实在是没兴趣耐着性子看。越到后面就越是拿科学的幌子唬人了,看得我是一惊一乍,莫名其妙。到了结尾,华生终于找到了福尔摩斯,嗯,恶搞到位了
反派One搞的是人类补完计划 反派M搞的是美丽新世界 卡拉马佐夫那边没看懂 挚友的灵魂虽然未能找回 但他书写的文字编织了一个新的灵魂 这是伊藤计划想象中自己的救赎吗
什么破乱七八糟的,我居然还看完了真是奇迹
后面的剧本写得节奏太快,有点不合逻辑,为了异色而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