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瓦

Dalva,错爱的教育(港),爱的缺口(台),Love According to Dalva,According to Dalva

主演:塞尔达·萨姆森,亚历克西斯·曼蒂,范塔·圭拉斯,玛丽·德纳尔诺,让-路易·库洛奇,桑德利娜·布兰琪,玛雅·桑多兹,查利·德拉赫,罗曼·库斯托·哈兹,阿卜杜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2

《达尔瓦》剧照

《达尔瓦》剧情介绍

达尔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2岁女孩达尔瓦被有恋童癖的父亲从小严格控制并塑造成芭比娃娃的样子,她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与父亲相爱没有错,直到她的父亲被逮捕。本片是法国导演艾曼纽·妮可的长片处女作,她挑战了一个难度极大的道德主题,用克制清晰的镜头语言直指严肃尖锐的社会问题。摄影机紧紧跟随主角达尔瓦,记录她从被塑造的成熟女人、经过自我觉醒、慢慢学习成为一个年轻女孩的艰辛过程。饰演达尔瓦的新人演员塞尔达·萨姆森以强有力的表演荣获2022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新星奖,本片亦荣获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费比西影评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罗伊诉韦德案寻找幸福的赫克托EVA爆笑学园卧槽马蝙蝠侠:缄默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江山风雨情高护木的规矩德扑女王2:双面鬼王伴郎:再会想见你野山百里香人间,空间,时间和人非典型少年第四季妈妈的口供最动听的事蜂蜜与四叶草秦岭诡事之守护者我在天堂等你私人公主的圣诞节一饮而尽我的儿子摆荡人生德州电锯杀人狂佛罗里达男子女士复仇定制幸福冼星海内疚不要点开

《达尔瓦》长篇影评

 1 ) 权力

瓦尔达最初的妆容,衣着,如同青少年中心里的同龄人所评:哪里来的芭比娃娃。

她觉得自己是个女人,但实际上她还是个孩子。

看到后半段,她不再化妆,不再盘发,不再穿着蕾丝,才让人惊觉她的稚嫩和天真,才深切意识到在她身上发生过什么。

尽管电影没有描述她和父亲在一起的场景,但通过她出场时的装束和言谈举止,还有对于成年男性不自觉的依赖和献媚,可以想见她是怎样被培养成为一个性玩具,这就是现实中的“养成系”。

就很难不让人想到木下总统的名句:生活中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

达尔瓦的父亲为什么可以将一个女童塑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因为他是父亲,他天然拥有对这个孩子的抚养权,监护权,他运用这些权力,将达尔瓦视为个人私产,任意妄为。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会面临社会的监督,所以他不停搬家,远离人群,最后还是被发现,被判罪;社会接过了瓦尔达的抚养权和监护权,青少年中心虽然环境差一些,但没有人运用手中的权力去伤害她。

瓦尔达受到过严重的伤害,虽然她不自知,但她被解救了出来,就有纠正和愈合的希望。

没有人有权力将另一个人打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或者其他什么,没有人或者群体有这种权力。

如果他认为自己有,那就要把这种权力夺走或者夺回来,我觉得这就是瓦尔达所讲述的故事。

 2 ) 掉落的智齿

这个电影的落点很奇妙,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如何转变为女孩融入同龄人的故事。

因为她从小被掌控、被塑造成为一个女人,她习得爱的方式是畸形的,她对爱的认知也是畸形的, 所以我丝毫不意外她会想要得到其他男人的肌肤之亲甚至是和他们上床,包括她和学校里的同龄人讲述自己的痛苦,这也是她渴望收获朋友的一种手段,她用这个来表达自己的坦诚来吸引朋友,我太能理解她的心情,因为我曾因此负过伤。

她没有展望过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她迫切需要的是当下别人对她的爱,以及她对别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悲凉,因为我想起我已经开始凋零的不想去寻求我对他人重要性的佐证,但又偷偷地希望我对别人是重要的。

但经历了许多事情后,我接受了这个事实。

就像被拔掉了智齿缝线的伤口,疼痛,红肿,不知道什么时候消退,但已经开始习惯了他的存在,已经忍耐着与他共生。

不同的是,我的智齿再过几天可以去拆线,疼痛和红肿会褪去,我又可以张开口吃饭,大笑,但这个事实是炎热夏天里伤口腐生的蛆虫,一辈子就附在那里了。

幸运的是,达尔瓦最终碰到的都是有原则的耐心的愿意帮助她的不放弃她的人,当她重新走入庭审时,面对着铁栅栏背后与她遥遥相望的父亲,我想她已经做好未来和母亲一起畅想自己长大后会实现什么梦想的准备了。

电影的世界多好啊,落脚停止在你最想呈现的地方。

而生活的余韵远比这个繁琐悠长。

 3 ) 惊喜之作

达尔瓦是我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作品,整体的观感非常惊喜,超出预期。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混乱喧嚣的场景,警察闯入这个“家庭”,强行带走了男子。

因为观看之前大致了解过一些内容,知道这是一对父女,但是在开头的这场打斗戏里,达尔瓦一直叫喊父亲的名字,事后我回忆起来,这部片里她是否从未称呼她父亲为爸爸。

喧闹之后就是一段检查戏,达尔瓦身穿不合时宜的服饰,即使在医生面前也拒绝脱下,从这里开始到打人事件之前,她整体的身体语言都是紧绷的,不像一个小孩,而像个突然被抛入陌生环境的成年人。

这一点个人认为是很巧妙的,导演确实思考过一个远离常识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离开她所熟悉的环境可能会是一个什么状况。

她会佯装冷静,会不安,会假装服从。

即使父亲被逮捕,达尔瓦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按照她父亲所培养她的那样生活。

这个时期她自己是没有理解到她身上发生过什么的,她跟心理医生的对话直接表现了这一点,而导演把她置身于好几个基本是同龄人汇集的场所,比如收容所和学校,通过对比,体现出了她的异常。

我很喜欢的一点就是无论是心理医生还是社工,很难说他们在达尔瓦认识自身,重建自身生活秩序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决定性作用。

很久之前修读过一部分社会工作课程,从这个方面看的话,本片中的社工真实地过分,毕竟大家都不是超人,这只是一份工作。

他们有在帮忙,但是这不是一个温情的小孩受到成年人的伤害,于是用另外成年人的包容和爱解决一切的故事,这样就太俗套了。

本质上来讲,这是达尔瓦离开父亲的控制,自己第一次地去思考自身问题的故事。

她曾经对她父亲教给她的一切深信不疑。

但是通过与同龄人相处,在收容所生活,她自身对于她父亲的教育产生了疑问。

夜晚用手电筒在被子里悄悄观察自己的身体那一幕可以说是非常精彩,她在恐惧同学口中提到的病,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的身体,这是否是她第一次具有所谓的身体意识?

视觉效果来看,被子隆起的部分好像一个发光的蘑菇,又像一个小小的帐篷,在没有其他光源的夜里是如此的显眼。

题外话,光这个意象在本片中的运用可以说是十分明显,基本到了导演想要表达这个孩子的思想在发生一些转变,但是又不想絮絮叨叨直接讲出来的时候,一些光就会出现。

比如夜里观察自己身体的光亮,在车后座闭眼时候脸上移动的光斑,缩进衣柜睡觉时候缝隙里的光亮。

达尔瓦的一切认知基本都由父亲构造,被强制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后,通过心理医生与社工的言论,自身在与同龄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疑问,最终好不容易见到一面的父亲在她面前认罪,到这里为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如何使旧理念倒塌”的逻辑链条,以达尔瓦把出言不逊的同学暴打一顿为标志。

但是问题在于,认识到了旧理念的歪曲并不意味着已经准备好了面对新的生活。

可以看到的是在收容所的朋友萨米娅要去新家的时候,达尔瓦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倒退。

她重新穿上蕾丝服饰打扮地像个成熟女人,不拒绝年长的孩子超越边界的亲密,甚至于向中年男社工示好。

这点也是十分现实的。

实质上在心理问题的康复中,倒退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强奸案的受害者是儿童的情况下,存在一定可能,受害者在此后也无法处理自身亲密关系问题,遇到刺激便习惯性其转化到性缘关系中去解决。

达尔瓦在片中的表现就属于此类,很大程度上她很有可能难以分辨年长男性的情感。

爱不止一种形式,可以是友爱,关爱等程度较低的善。

如男社工愿意开车接送她,愿意陪她学习,她沮丧的时候会拥抱她。

但达尔瓦此前并没有任何面对这类复杂问题的经验,缺乏分辨能力的话,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她可能直接把男社工的好意理解为求欢,回到性缘叙事中来解决问题。

后续她一个人回到自己曾经的家中,蜷缩在衣柜睡了一个晚上之后的转变,个人认为属于导演理想化的一个处理,突兀谈不上。

达尔瓦今后的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她的母亲已经有了别的孩子与男友,她需要加入一个新的家庭。

萨米娅去了别的地方生活,学校会怎么样也不知道。

她要解决的问题已经够多了,如果在此处她不能具备一些理想化的勇气,影片可能会在迷茫中落下帷幕。

到结尾达尔瓦剪了短发,她父亲的庭审终于要开始,可以说很快过去就将与她挥别,新的一步何时踏出还未可知,但是她已经准备好面对。

可以说影片选择给出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充满希望的结尾。

 4 ) 希望少一些灵魂历经地狱

影片讲述了被父亲侵害,并且被灌输了畸形的性与爱观念的女孩,被社会救助后的故事。

女孩起初无法正确认知事实,不明白父亲的“爱”是错误的。

她拒绝社工的帮助,质疑所有人的观点,依旧按照被父亲教导的行为方式去生活。

万幸导演给了女孩一段好的友谊,一段好的社会帮助关系,给了她母亲。

当然坚韧如她,她自己是帮助她最多的那个人。

全片的视角很明亮、干净,配乐和无台词的画面反而饱含情绪。

印象最深的是,女孩连夜从救助站跑回家。

在一片狼藉的空房子里,她穿着不合年纪的成熟礼服,抱着兔子毛绒枕巾坐在衣柜里。

当阳光从柜门的缝隙照在她脸上的时候,她开始了本应该属于她这个年纪的生活。

虽然短短的88分钟让“灾后重建”看起来过于容易,但是我真切地希望,真实世界里的受害者可以这样坚定地走进阳光里,也希望少一些无辜的灵魂历经地狱。

 5 )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

从女孩的角度拍摄,完全是女孩自己的心理,而不是已经成熟知晓很多是非对错价值观的旁观受害者的角度。

他让她染发,穿黑丝高跟鞋,穿深v蕾丝吊带裙,他让她不穿内裤,他让她以为她是女人,可是她连月经都没来过。

她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选择,当选择给她的时候她的第一想法是你要给我什么好处,她面对可以自己选择时候的很无措。

对她而言喜欢和爱情就是与性沾边,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勾引,她并不懂什么是爱,她从一开始的抗拒收容所到后面收容所到其他孩子们对她的包容让她慢慢接纳了这里,也慢慢接纳了自己。

大部分美国影视中大部分孩子都抗拒收容所,而这里看到了收容所的另一面,当然收容所里也有好有坏,比如这里面的那个找达尔瓦的男孩。

孩子出生以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会决定画上去的是美好还是邪恶,而童年的一切会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

 6 ) Dalva,一个女孩、一个人的觉醒

23年的上海电影节,在被大家抢剩下的场次里挑挑拣拣,最终看了这部影片。

没想到遇到这部非常让我惊喜的影片。

电影的镜头和叙事简洁扎实,看起来很舒服,大量的特写镜头把女性和女性导演的细腻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我更想说的是这部电影中的小故事以及其中照见的人的觉醒。

影片描述了名为达尔瓦的12岁小女孩,被自己的生父洗脑控制性侵,坚信自己是一个成熟的女人与父亲相爱。

直到事情败露,父亲被捕,自己被送往救济院,但仍然无法接受周围人告知自己的事实。

随着和周围人的接触一点点增加,达尔瓦一点点发生了转变,也一点点接受了真想和现实。

看起来这是一个讲述恋童癖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自我觉醒和成长的故事。

马斯洛有提到过有提到过关于人的行为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匮乏动机”,由于缺乏生存所需的安全感而产生的行为动机,在儿童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儿童需要从父母(抚养者)身上获取足够多的安全感,如果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则会由于此种“匮乏”而被驱动行事,尝试通过行为取悦和满足父母。

另一种是“成长动机”,在满足基本安全需要之后,自发的成长需求驱动的行为,个人被这种驱动产生成长,变得更好,最终抵达自我实现。

Dalva在三岁的时候被父亲从母亲身边带走,此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被父亲带着搬家,与外界隔离,所能依靠之人只有父亲,所能获取的信息只有父亲,只有通过满足父亲才能获取足够的安全,此前的行为包括在被解救之初,Dalva的行为都是被“匮乏”所驱动。

而在逐渐遇到朋友、正义的教官员、自己的母亲之后,Dalva的世界不再只有一个声音,她获取的更多的力量和支持,最终实现了从“匮乏”转变为“成长”,勇敢迈出了转变的这一步。

影片的后半部分连着有几段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我看到影片中Dalva对Jayden说:“我害怕孤独,我害怕对别人变得无关紧要”。

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里最深切的孤独感也在对自己说着同样的话;我看到Dalva跑出救济院,一路跑回自己原来的家,一个人抱着玩具钻进衣柜,关上柜门。

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在觉得难过无助的时候也喜欢蜷缩在写字台下面,最近一次觉得整个世界都灰暗抛弃了我,也跑去桌子下面仅仅抱住自己,觉得安全了一些;我看到Dalva第二天被镜子反射的光照亮、被照醒,逐渐清醒钻出衣柜。

我仿佛看到Dalva内心有真正的东西觉醒了过来。

从最开始的沉睡,到睡眼惺忪,再到完全真正醒过来,这是Dalva的苏醒,也是Dalva内心中的Dalva的苏醒。

影片中Dalva头发的变化仿似她思想的象征,变化贯穿影片,非常有趣。

最最开始的时候,金黄色的头发像大人般盘在头顶,一丝不苟,像座思想的堡垒,也象征着Dalva此时内心中根深蒂固的对于父亲灌输的想法的坚信不疑。

在救济院的初期,金黄色的头发仍然被盘在头顶,但是已经开始有些凌乱,在去前往监狱见父亲之前,Dalva提前仔细的用发卡固定好。

此时的思想已经开始有些松动,但无法被立即破坏掉。

在救济院逐渐过了一段时间,结识了周围的人,Dalva放下了盘在头上的发髻,改扎一个马尾辫,从9岁开始被父亲染成金黄的头发由于停止染发,原本棕红的发色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象征着Dalva被灌输的思想发生改变,自我原本的意识正在逐渐冒出头来。

和寝室的朋友、管教员、母亲产生更多的联结之后,Dalva的马尾辫也散开来,披散着头发和大家跳舞旋转,显得自由而活泼。

Dalva仿佛恢复了天真的孩子气,开始进入真正觉醒的进程。

在舞会结束后,Dalva跑回原本居住的家里,次日一早醒来,亲手剪去了自己的长发,留下一头乱蓬蓬的短发,象征着Dalva的觉醒并坚定的与过去诀别。

全片的最后,Dalva的头发再次长长,披散在头上,在家人和管教员的陪伴下着走进了法庭,Dalva已经完成了觉醒。

愿每个人不要经历这样的痛苦。

愿经历过痛苦的人能够获得真正的陪伴和支持,获得自己真正的觉醒。

 7 ) 幼年时期

电影开篇呈现的是达尔瓦与父亲的强制分离。

一面是生父被警察逮捕,一面是女儿被儿童社工营救。

达尔瓦声嘶力竭呼喊着父亲姓名的画面,这是一个令人感到错愕又震惊的开场。

继续观看,观众才知可悲的真相,原来父母离婚后,判决给父亲的达尔瓦,自5岁至12岁,整整7年间都被生父灌输一种可怕的思想——父女之爱无道德界限,爱即男女之爱。

生父对尚处于懵懂孩童阶段的达尔瓦实施了“光源氏计划”,把幼女培养为自己理想中的女人,为此不惜长期不停搬家、远离人群,有意切断女儿与外界的社交联系。

父亲通过谎言建构了达尔瓦的世界,令她认为母亲是离家出走的,自己与父亲有着不可分离的羁绊,因此逐渐沦为父亲的玩物,并自我内化了这样的不正常的关系,以致无法融入同龄人中,也无法真正接纳母亲。

 8 ) 她被治愈了吗?

小女主的视角,让观众更好的体悟她的愤怒,困惑,挣扎,释然。。。

棘手的道德题材,只从侧面和各种细节上展示问题,一样让大家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完全没有猎奇的画面,没有暴力的画面和暗示,也完全没有身体的暴露。

从小被pua洗脑吗?

所以影片故事的开始,女主愤怒。

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相爱。

“从没有说过不字。

”所以她也不认为被强迫过。

当回归社会。

一点一滴的重新建立三观。

开始结交喜欢的朋友。

直到旁听法院审判的时候,她流露出的眼神是被治愈了吗?

 9 ) 向阳而生的女孩

电影在一阵黑暗的纷乱中开场,两个人被迫分开,男人一直叫着主人公的名字:达尔瓦。

这是部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电影,让我们对这人愈加的好奇。

达尔瓦的脸渐渐清晰,我们慢慢看到一个金色卷发的“女人”,一副情殇失落的样子,引领大家走进她的故事里。

达尔瓦被带到救助站,来到新的陌生的环境,她并不想开启这样的生活,她极不适应,反复的表达自己的困惑和不解。

她不明白为什么要和男人分开,他想去找那个男人,想回家,但没有人告诉她,告诉我们,男人因何被起捕获,导致被迫分开。

达尔瓦来到陌生的环境,周围的人不能理解她的爱情和生活,她只想回到过去。

在救助站的生活,我们渐渐能看到达尔瓦的不同,除了孤僻,不懂与人相处,她的穿着、打扮都是成熟“奶奶”风,她没有去商店自己选购过衣服,甚至答不上自己喜欢什么颜色。

她懂得的是接纳,社工给她挑选的衣服,那就是成为社工喜欢的样子。

达尔瓦的学校生活也不容易,她借室友的裤子,却来初潮了。

我们这才发现她才是个12岁左右的孩子,她稚嫩的脸庞和精致的装束,我们很难猜测她的年龄。

精明的同学发现了她的不同寻常,谈论到达尔瓦居住过的社区发生过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父亲囚禁、虐待女儿。

我们这才知道,达尔瓦口中的爱情为何物。

达尔瓦愈发觉得新环境不正常,她和周遭的人互相不能理解。

她继续奋起抵抗,想要弄个清楚。

她逃出救助站想要去看男人,绝食抗议,终于换来了去探监的机会。

她开心的装扮,在监狱中,为他脱去羽绒服,着上一席性感黑裙。

终于再次见到,男人的形象这才清晰,着实中年油腻男,又胖又老。

面对达尔瓦的感情依旧,父亲承认了“恋童癖”。

达尔瓦的世界崩塌了,她躲到一个小衣柜里,好像回到了她的原本的世界,她不肯出来,不愿接受过去的世界观被击破,她试图去修补,远离新的环境。

是室友带她走出了衣柜,教她在新环境里生活,注重自我的感受,要快乐。

她慢慢的和这个世界相处,明白了9岁就染头发是不好的,明白了爸爸喜欢和妈妈一样的金色卷发,明白了小孩都是穿运动服,走路也可以很张扬......她融入新的世界,没有那么容易,感觉到了孤独,她希望有人全心全意的关注她。

男社工经常陪伴和关心,达尔瓦觉得温暖,觉得应该用爱情和性爱来回馈。

救助站的聚会上,一个大男孩试探的拥抱,让她感觉到了放松,她感觉到了被爱,显然她还不明白爱是什么,但她希望有被温暖的关系。

影片的最后,主动回到救助站的达尔瓦剪去了烫的金发,穿上了运动服,走起了随意的步伐,来到法庭又见到了“父亲”。

我们仿佛能看到她已经和新的世界和解,她不再做一个被摆布的洋娃娃,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勇敢的步入新的生活,学习和身边的人相处,接收友情和亲情去爱身边的人。

电影主要刻画了主人公达尔瓦,讲述了她融入新环境的过程,把她的矛盾和不安描述给了大家,通过学校、救助站等生活场景,故事化的把达尔瓦慢慢转变的过程表现出来。

一个个的故事情节:和同学打架、喝醉酒跳舞、室友的荒唐母亲等,让整个电影丰富起来,也让一些表意的情绪镜头更加有深意。

我们很庆幸达尔瓦最后走了出来,也很荣幸陪她一起走过了这段经历。

 10 ) 枯萎的发质

我认为最动人的点在于达尔瓦因为萨米亚说她未改变本性迎合享受“性骚扰”和青少年保护工作者拒绝她求爱的刺激跑回那个家,主动的去找邻居联系收容所的时候,那个邻居家小姑娘问她,你是受伤了吗,达尔瓦她承认说是的,这一点真的很戳我。

达尔瓦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说明她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容易接受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善意了。

另外还有一个落泪的点是问题青少年们一块抢酒喝,在院子里互相打闹着,萨米亚教达尔瓦如何像一个孩子一样正常的走路,这场景正是一群有伤痛的孩子们开朗幸福的一面,即使大家存在着伤痛,但是这里可以互相说出自己的痛处,这里没有异类大家都是一样的,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安全舒适的归属地。

当然最最让我震惊和让人心痛的是达尔瓦在面对监狱里的犯罪嫌疑人时下意识脱去的衣服,从小培育的媚男价值观,这让我想起room里边的情景,从小染头发 化妆 穿那种衣服是她习以为常的事情,让人甚至想不到从小给她灌输了什么样的思想,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正常的,只有性才有爱,很恐怖,很窒息,这个世界烂人怎么这么多,让人太心痛。

《达尔瓦》短评

毫无看点

7分钟前
  • oudanny
  • 很差

3/10

12分钟前
  • Osion
  • 很差

一颗被扭曲的花朵要如何复原?这是个难题。当世界以陌生的面目展示在眼前,只能用人类最正常的爱将她引向正轨。

13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还行

2025.03.08 yxh

16分钟前
  • 还行

13th北影节第一场4.5☆各种微小的情绪,心理转变表现得细腻又扎实。看似是变体的Lolita,但其实从一开始Dalva就是a scared little girl .It's a story of how the order of one's whole world being shattered&rebuilt. And it shows marvelous courage.'I'm scared of being alone...of not being important to anyone again'But someone will come, and they will love u. 喜欢中间的那段醉酒舞蹈and OMG i love Jayden...

17分钟前
  • Red Joker
  • 推荐

主题政治正确但叙事实在糟糕,自我陶醉的文艺片路数,10分钟弃剧。

21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从性客体出走的女孩,重新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学着分辨伤害和爱。这部电影比较优秀的点在于聚焦儿童性侵可以不用刻画恋童癖的心理成因和私密欲念,不用呈现受害者被侵犯时的无措与痛苦,导演懂得在保持题材尖锐性的同时充满关怀。

25分钟前
  • Meraki
  • 还行

说不上来的滋味…

29分钟前
  • 菅田将晖
  • 还行

很小的一个切入点,很具象的事件,不由得令人觉得是女版的达内兄弟。有些时候如果不是离受害者那么接近,我们很难共情他们有别于常态的心理思维。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们更多的时候也主要是通过其详细丰沛的内心活动才能与之共鸣。而更多详尽的有关受害者所承受的压力与变化,影片刻画的深度还有所欠缺。

34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2023 BJIFF #75th Cannes#影评人周 被控制与被治愈 对父亲认知的转变有些突然

39分钟前
  • 凤瞳
  • 还行

给我感觉更偏向纪实片的风格,悲伤,愤怒,无奈,因为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展现得并不多,都有点淡淡的,更多的好像是迷茫,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会不自觉地要躲进柜子,要回到内心里那个能饮鸩止渴的错误选项。故事好像也就是在展现Dalva慢慢了解世界真实的样子,爱真实的样子。只能说这个小演员Zelda是真的厉害,7分。

43分钟前
  • JK阿达
  • 还行

不理解

46分钟前
  • 忠义手术刀
  • 较差

想起《我的小公主》,同样是童年的儿童,受到父母的控制和伤害,和收到伤害的自己“剥离”,和同龄的朋友们相处,即使是“抽烟,“饮酒”“在草地上的阳光下奔跑”也能认识到自己仅仅是一个“小女孩”而非“女人”,治愈的过程,逐渐敞开伤痕。评分:8.0/10。

51分钟前
  • 一杯柠檬茶
  • 推荐

[2022.08.25 @PE] HKIFF2022·27

52分钟前
  • Hanson Tang
  • 推荐

别人嘴里的恶魔,自己眼里的爱人,羽绒服下黑色蕾丝的开背衫,不断崩塌解构着全新的世界,摧毁并重建着。躲在被子里照亮自己每一寸肌肤,擦掉了口红摘掉了耳环,新的棕色头发正在生长,社会边缘的孩子躲在衣柜里寻找着阳光照射来的方向,那不过是片破碎,不过是片能直面的破碎。那就一刀两断,斩断所有青丝斩断接受所有审判。

57分钟前
  • 海雅的谷慕
  • 还行

无论如何,利用权力来操纵爱情就是有违伦理的,不仅仅与伦理有关。

59分钟前
  • 爱吃鱿鱼的猫
  • 推荐

将视角对准如何治愈创伤而不是创伤过程,是人道的。

1小时前
  • 抱住小熊椰
  • 推荐

无法理解女孩怎么突然就走出原来沉重的生活了

1小时前
  • 马特来步
  • 较差

角色是只有故事性没有个性的设定,那故事没有系统的原因和出路,水到难渠成啊。单纯的意外之祸+各方人的精心补救=活了,略悬浮,感觉还不如去细讲几个她和邻家女孩对视这样的瞬间,如果不能更深刻,那更主观能更深切。

1小时前
  • 香蛋🌈
  • 还行

少年叛逆+阵痛题材,这类片子很多,此片属于中等偏下的。此片跟《亲密》一样过于四平八稳,从叛逆到接受过快,就算孩子睡衣柜一宿明白要让人接受只有自己先接受,也需要探究出此变化的具体层次,《九三年夏天》这点就做的特别好。对脸部肌肉、喉结处运动的突出 属于新现实主义的基础拍法,没什么新鲜的

1小时前
  • 半弦月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