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推行正名運動,「老人痴呆症」改成「腦退化症」,這不僅還原了這個病的真面目,更向社會作出了警示:「腦退化症」正在年輕化。
我想所有人來說,這個病都使人非常難受,但對於正值壯年的四、五十歲中年人來說,這個病更是一場災難。
漸漸卸下家庭的重擔,事業正在升軌,他們卻要被逼從火線下退下來,渡邊謙演活了這個角色。
從一開始確診這個病,都己經預知了主角的命運,但渡邊謙卻能告訴我們「腦退化症」病人的心情。
不少老人在退休不久就患上重病,大多都是因為無法從繁忙的工作生法過渡到優閑的退休生活中,因此,對於患上此病的中年人,這樣的落差更大。
對於病人來說,完全「傻」了可能來得更好,但痛苦的是他們會有一刹那會醒過來,如主角一樣認為自己是家人的負累,痛哭失聲。
對於家人來說,更難適應,本來如超人一樣的人變成了嬰兒一樣需要無比耐性地去照顧。
照顧兒童時知道他們會一天一天長大;照顧「腦退化症」病人卻是知道他們只會一天一天差,腦中不時閃過他們以前的英姿,除了唏噓,更多的人會崩潰。
他們大多會把病人送到老人院,但也有人會像枝實子一樣,哭過後再挑起照顧佐伯的重擔。
誠如不少影評所說,渡邊謙在戲中並不是一枝獨秀的的,女主角的演出也非常出色。
如所有照顧者一樣,從她收藏起護養院的資料可看出她內心的掙扎,然而她最終還是堅持下來。
相對於病者來說,我們更應正視照顧者的需要。
不僅是政府應給予經濟上的支持,普通人也不應因為高錕獲諾貝爾獎而忽然熱衷,平時亦應多認識這個病,對於照顧者有更多體諒。
(芷宁写于2007年10月31日)有朋友于去年11月观摩了在北京举办的日本电影周,其中有一部渡边谦主演的影片《明日记忆》被数次提起,获悉该片讲述的是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故事后,又产生了观影犹豫,因为至少能或多或少地预见此类题材影片的悲伤基调和沉痛氛围。
不过,前一阵子看了加拿大影片《Away from Her》,这是部探讨严肃而残酷社会话题——老年痴呆症患者与家庭、他人之间该如何继续保有爱与关怀的影片,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发觉本人已被零七八碎的生活打磨得颇坚强了,所以再聊聊《明日记忆》应该没什么问题,也没心理负担。
有人说,该片是韩片《脑海中的橡皮擦》的熟龄版,看后本人却不这么认为,在《脑海中的橡皮擦》里,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只是推动浪漫悲情剧情的点缀和工具,而《明日记忆》则相对深远而现实的多,它细腻深刻地再现了阿兹海默症对病患生活、家庭、工作、习性等各方面复杂而多重的毁灭性抹杀和不可抗拒的影响。
时间会溜掉,记忆也会如此,一旦患病,阿兹海默症病人的记忆会逐渐消退无踪,脑海中切身生活的轨迹也会消亡殆尽,会忘记朋友、亲人、甚至忘记自己是谁……一种可怕而目前人类尚束手无策的病!
事业有成的佐伯雅行(渡边谦饰演)正值盛年(49岁),是某广告公司营业部部长,干练勤勉的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会有记忆丧失的那一天。
他的家庭美满幸福,和妻子枝实子(樋口可南子饰演)自学生时代就相识相恋,经历岁月感情弥坚,24岁的独女梨惠不久将结婚,腹内还孕育着小生命。
貌似佐伯的一切都处于人生的巅峰期和收获期。
然而,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的他开始有了健忘、失眠、头痛、眩晕等症状,起初他自以为得了抑郁症,随着状况日益严重,经医生诊断确定,他已然患了老年痴呆症。
佐伯的世界在不断缩小,每天他手持提示卡片,奔波在上下班路上和工作中,可无论他如何努力,记忆都在不断丢失,以往熟知的事物开始变得陌生,甚至不认得下属的脸,也不记得上班的路,忘记工作会议时间更是容易至极,于是,有个等不及他退休就想取代他职位的下属开始活动心眼了,于是,佐伯26年的勤恳工作最终换得了被迫离职的待遇。
这个讲求实际的世界不需要患有这种病症的人,哪怕你曾为公司立下多少汗马功劳。
佐伯仿佛被遗弃了,而妻子枝实子却始终对他不离不弃,温柔而坚强地支持并鼓励着绝望迷惘中的丈夫,并外出工作以养家用。
每天清早,她都会给丈夫留下日程提示,家中更是贴满了温暖的小贴示,晚上归来,又忙着做饭、照顾丈夫。
然而,佐伯的病情依旧越来越严重,记忆衰退、思维混沌、疑心病重,甚至出手打了枝实子……一天,被幻觉迷惑的他来到了年轻时来过的奥多摩山中,当枝实子前来找他时,他已不记得她了……向来都欣赏的渡边谦再次展现了他精湛的演技,他的表演很有层次感,分寸拿捏得火候刚好,特别是心理戏份,随着佐伯的患病和日益加重,渡边谦将一位饱受病痛折磨的男人刻画得入木三分,不论内心还是身体。
从2004年到2010年,从患病初期到愈发严重,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场景的转换,观众看到了那位原来意气风发、屡创佳绩的营业部长在逐渐变得木讷胆小、老态迟缓,眼神也由明亮犀利睿智逐渐变得黯淡呆滞空洞。
片中渡边谦有几处表演片段十分出彩,如,乍听到医生诊断结果时的难以置信、思绪如潮和瞬间爆发,在医院顶楼上,佐伯绝望地俯视着脚下的世界,内心悲愤而挣扎;如,找不到公司所在写字楼的佐伯惊慌失措,手握的记事纸张写满了各种提示,却找不到那个最需要的,仓皇间,纸张散落一地,恰有车辆驶来,佐伯狼狈爬起,趔趄着跑开,打手机向同事求助,那一刻他仿佛婴孩般恐慌无助、呼吸急促,那组眩晕且充满密集的紧迫感的镜头、渡边谦扎实而精彩的演出,令观者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再如,当佐伯离职时,空旷肃静的大楼前突然奔出几个青年,他们曾是佐伯的属下,各个拿出写有自己名字的照片,细心地再三叮嘱佐伯,千万别忘了他们,佐伯百感交集,对着他们深深鞠躬。
影片没有一味地给人悲伤,当伤感还没来得及彻底迸发的时候,又转为较明亮的一面,如佐伯告别属下的感人场景之后,便是外孙女芽吹的出生,新生命的诞生给了佐伯空前的快乐,他抱着婴儿像抱着希望。
又如之前女儿婚礼的戏份,需要发表演说的佐伯因紧张不仅弄丢了原稿,还忘记了原稿内容,此时枝实子悄悄握住佐伯的手说:“没关系,有我在。
”佐伯渐渐安下心来,讲出了个人相信比原稿更为出色更为感人的话。
当然,樋口可南子的枝实子塑造的也比较成功,有几场戏令人影响深刻:因丈夫患病,原本幸福的家突然失去了依靠和经济支柱,枝实子必须让自己成为佐伯的依靠,也必须撑起这个家,虽然她久已脱离社会,返回工作是困难且不易被认可的,但也是必须的,她请求朋友帮忙安排工作,朋友起先打趣一直养尊处优的她,而她则镇定而直白地说,“我需要钱。
”遭遇不幸时,男人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平复心态,而女人则比男人更理智也更能接受现实,并且努力寻找解决途径。
在枝实子身上这点得到了应证,她白天工作,晚上照顾丈夫,尽量以宽容理解来忍受佐伯越来越怪的脾气。
片尾,当枝实子去奥多摩山寻找走失一天的佐伯时,佐伯向迎面走来和他打招呼的枝实子做自我介绍:“我叫佐伯雅行。
”枝实子愣了愣,说:“我叫枝实子。
”佐伯感叹:“枝实子,好名字啊!
”闻言枝实子悲从心中生,眼中涌出了泪,在朝夕相处的丈夫眼中,她已经只是一个有着好名字的陌路人了。
当佐伯奇怪这个陌生女子的悲伤时,枝实子又慌忙强做礼貌的笑脸,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山去,长长的吊桥上,佐伯在前,枝实子紧随其后,如同在漫漫人生路上的追随。
看到最后的这组镜头,不免想起了片头的场景:2010年,枝实子将贴满照片的板子置于坐在轮椅上目光呆滞的佐伯面前,不厌其烦地诉说着照片上的人和事,而佐伯却毫无反应。
接着,镜头拉远,窗外夕阳已去,火烧云正云蒸霞蔚般地散发着绚烂又不忍消退的色彩,窗内,静坐着两个人,已经完全痴呆了的佐伯和他的妻子枝实子,静谧而安静的仿佛一副画。
另外,影片的配乐十分到位,在配合演员表演和内心波动的同时,推动着情节发展和观众情绪的酝酿,即动听悦耳,又发人深省,意味绵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4223380_d.html)
看完后其实很难过。
受不了至亲至爱的人生病,甚至连自己都不认识。
奶奶过世的前几年,也会健忘。
奶奶的弟弟来看她时,她把他完全当陌生人来看待,表情里一片茫然。
当时我舅爷失落得潸然泪下,我也很揪心。
外婆生前的时候,一直生病不断,外公虽然每天都骂骂咧咧,但每天都尽职尽责的照顾外婆,举办外婆丧礼的时候,外公写了一幅对联贴在礼堂上——“九旬离去白头流泪少人知,六十年前糟糠夫妻多恩爱。
”就是这一幅对联,感动着到场的无数年轻人。
我想我也会这样对待未来的丈夫,无论生老病死,都坚强的像枝实子那样乐观,勇敢的面对一切。
这是爱啊。
要多有缘分的人才能组成一个家,这份缘要怎么珍惜都觉得不足够。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的题材,情节已不是很新鲜的那种,看的就是演技!
毫无疑问,渡边谦在里面绝对惊艳了。
这几天一直在看谦叔的电影从《艺伎回忆录》,《最后的武士》,《硫磺岛的来信》到《爱命》《北之零年》,最后这部《明日的记忆》。
可以说这些片的质量都挺高的。
分开说:《艺妓回忆录》《北之零年》其实是女人的故事,而谦叔在里面的形象有特色,但是不立体丰满。
《最后的武士》和《硫磺岛的来信》实际上是好莱坞的产物(《艺妓回忆录》也是),前者也是一个配角,尽管抢走了汤姆哥的戏,但是个人却不是那么喜欢(窃以为谦叔的武士装扮很是稽)。
《硫磺岛的来信》终于是主角了,但是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爱命》我很喜欢,但是也有不理解的地方(也许是文化差异?
)最后这部《明日的回忆》绝对让我对渡边谦的划分等级高两等级(《不沉的太阳》还没有看,期待)。
《明日的记忆》,讲的是阿兹默症,俗称:老年痴呆。
佐伯(主人公)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中年人,但是突然发现自己老忘记人名,重复买同一样东西,精神容易恍惚。。。
起初当他得知自己可能是患有老年痴呆时,是不敢相信,然后怀疑医生的资历,然后就抓狂,然后在病发展的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他变得也越来越畏畏缩缩,面对别人的打趣,也只是一副无奈的表情(你可以发现渡边谦在处理佐伯对妻子无奈的表情和对一般人无奈的表情是不一样的。
)最后到了一种“做什么事都害怕得命”的状态,于是辞职在家。
这部电影我竟然哭了3次。
第一,是那个医生追到屋顶,对站在屋檐旁,还不能接受自己得了老年痴呆的佐伯说:“我父亲就是得的这种病。。。。。。。
我也有我能做的事,你也有你能做的事,不要放弃。。。。
”,感觉这种医生真的很难得啊,回忆起自己每次去医院都能满肚子气的经历。。。。
第二,就是病已经严重了的佐伯,要在女儿的结婚典礼上代表父辈说话,没有找到原稿的他,急的腰弯了九十度(感觉这里面佐伯的腰就是不停的在折),他妻子在旁边耳语:“不要怕,有我在你身边”,一边握着他的手,佐伯才得以平静,开始各种感谢了。。。。
第三:是在佐伯已经呆在家里约两年了吧(可想而知这时他只能在妻子枝实子的护理下勉强自理),每天没有事,就等着妻子回来,有一次枝实子回来晚了,佐伯不高兴了,开始发脾气,说:“你在外面是有人了吧?
啊!?
”(ps:日本女人好惨,日本人把女人压榨的很辛苦啊),最后在饭桌上,吃着吃着,佐伯就哽咽了:“这样的男子,我也不要,每天每天每天给你添麻烦,我也不要,我们离婚吧,快离婚吧(头不停的敲着桌子)。
”还有很多很多细节,让我动颜的,而这些细节,全部都是要用演技才能支持起来的,在这部戏中,渡边谦==佐伯,完全看不出其他之前我看过他演过的角色的影子。
狂躁,失落,无奈,木讷,孩子气,豁然。。。。。。
这个形象十分的丰满,这全部是要靠渡边谦有张力的表演了,听说,渡边谦曾经和血癌抗争了十年,恐怕他自己就深知一个身患重病人的苦痛之处,所以,渡边谦在这部电影幕后,比如监制啊,筹款啊,写信给原作者啊,做了很多工作,这样难怪,渡边谦演的这样入木三分。
我看的日本电影还不很多,以前只看欧美的,对于小日本电影,一直是处于鄙夷阶段,但是,看完这部电影突然发现,偏见是可以蒙蔽人双眼的东西。
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有两种态度:一是匍匐在其脚下,不敢直视(盲目的崇拜和畏惧),二是自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其他的东西是垃圾(盲目的鄙视)。
当然,这只是题外话了啦。
再来说说这部电影本身,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波折后,佐伯怀疑过,抓狂过,绝望过,挣扎过,无奈过,最后也只是接受了这冰冷的现实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差,好像这一切的心路历程,这一切的努力全是in vain,但是看到最后,我却有一种胸腔暖暖的感觉---因为他们爱过。
这就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啊,纵使世界在冰冷,纵使爱可能在冰冷的现实面前颤颤巍巍,但是同事的支持,妻子的爱,这种真实到环顾我们四周,都能见到的,都能拥有的爱,不同于小白电影里那种爱到惊天地,泣鬼神的要死要活,来得更有一种安全感,我们拥有幸福的方法,不是靠上天的恩赐(上天赐我一个高富帅,白富美来爱我吧!
o(╯□╰)o),而是靠珍惜,珍惜现在的拥有。
若是有一天,你是我的佐伯一般,枝实子便是我。
随着最后一幕,那刻着枝实子的陶艺茶杯寂静的呆在那里,音乐徐起,落下帷幕,一股股异样的暖流夺眶而出,那样的不离不弃,也只有五十岁左右的那一代人才能体味。
我总是对这样的温情片子,悲剧也好,戏剧也罢,与生俱来的无法抗拒,短发,朴素,简单,贤惠,这就是枝实子的真实写照,矛盾的情绪,为自己的丈夫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勇气,我向往,也希望能遇见一个属于我的佐伯,而我愿做他的枝实子。
相比于能让观众从头到尾笑场的喜剧影片,我更喜欢一部能让观众沉默深思的电影。
不幸的是,这类影片往往过程有些相对的“沉闷”,多数的观众不会刻意去寻找这类影片。
《明日的记忆》能让观众的心情沉重,能让观众对生命思考,能让观众珍惜美好的当下生活。
「少年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
曾经看到这没有特别感觉的专业名词,甚至常被用来当做笑话的素材。
此刻却让我沉重不已。
感谢演员精湛的表演,非常出色的演技,把一些只能在小说中发掘的想象通过他们的微妙细腻生动的表情一一传达出来。
通过本部影片可以从不同角度地了解到产生它的时代背景——日本这个国度。
“你真的沒問題嗎?
我會變得不再是我”“沒關係,有我在你身邊,我會永遠都在你身邊”和我之前看的幾部以失智癥為主題的影片不同這部片子將重點將失智癥患者從輕度到重度的轉變過程展現了出來以往我以為失智癥患者失智了什麼都不記得了就不會有什麼痛苦但看完這部片子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了失智癥並不是突然一下子就什麼都不記得了而是一段從輕度慢慢惡化的過程在這部影片中我感受到了患者在患病後因不能正常工作的挫敗感、覺得自己連累家人的內疚感、什麼都做不好的無能感、迫切想要留住回憶卻敵不過病魔的無力感……與此同時,作為照顧者的妻子也和患者同樣經歷著這樣的變化既要承擔起掙錢養家、照顧患者的責任,同時還要看著最愛的人經受痛苦、或是無來由的發脾氣,最痛苦的是看著他漸漸忘記了自己……如果我失智了,我會怎麼去面對那份將身邊重要的人和事慢慢忘記、自己失去基本的生活和社交能力成為家人的拖油瓶的無力感和愧疚自責感;如果我是那個照顧著,我又該如何年復一年地去面對病情只會不斷惡化的那個我愛的人(無論是父母還是伴侶),個中感受真的只有經歷過才能真切體會到,要做到同理真的很難……最後想說,找一個好的伴侶真的很重要,孩子遲早會有自己的家庭,最後陪著你走完人生的還是那個他(她)!
祝大家都能找到能相互扶持走完人生最後旅程的那個人
渡边谦,一位伟大的日本电影演员,从第一次看他的最后武士一直到该片,几乎每一步都让人很难忘。
那种质朴稳重的表演风格,深沉内敛气质,尤其是表演中存在的那种爆发力,他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不断的积累激情,一旦爆发震撼力极大。
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构成逻辑的,我们有时需要在理性之外寻觅答案。
明日的记忆,这是个不构成逻辑的标题,也是这本非常朴实的日本电影想要带给我们的思考。
当全世界都在用笛卡尔式的理性构筑着自己的人生和价值时,一种自然的生命感正渐渐地被我们疏远。
我们当中的绝大数,被这种肤浅的知性蒙蔽了眼睛。
当那些站在峰顶的精英们(牛顿,爱因斯坦)最终祈求上帝拯救人类的时候,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愚人还嘲笑他们的堕落。
但幸运的是,我们还存护着一种叫禅(ZEN)的文化,不管带着半信半疑的怀疑眼光还是似懂非懂的神秘观念,我们得承认,如这样一种文化固护着人类最后的那口井。
日本电影的持久魅力就在,对于一切凡尘事物,都能用一种清透纯净,如落花流水般质朴淡泊的禅的眼光来表现,且只需表现,无需解释,一切解释都是多余而落俗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感受,任感性指引,任自然和生命圆融,放弃理性,逻辑和规则,一切便通明了。
生活本真也就是如此简单朴实。
但明日一词对于理性追求中的我们,含太多的期待而过于严肃和深邃,以至于此刻与过去皆在为明日而活。
曾今此时,都投射于对无限未来的憧憬中,有始无终。
那明天之于我们到底是什么?
电影的标题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我们,而我们思索良苦也难回答,正如片中男主角的记忆障碍。
其实我们,都得了病。
现实是,我们无法保证自己拥有未来。
请伸出手腕,注视一下皮下青紫的脆弱地搏动血管,生命可以在任何一秒钟结束,谁也无法保证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世界记住的只有我们的过去和此刻。
理想呢?
有人会问。
美好的活着,或许更优雅点,享受生活,我们需要的生活的美好是亲人,朋友,自由和阳光,而这些我们皆已拥有,甚至在人生最初的那段岁月里就已曾享受,那么所有美好的愿望或我们所追求的明日皆已是我们的记忆,但这一点我们似乎不曾明了,更无所谓珍惜。
好电影的优秀之处在于它揭开了一切关于未知的神秘的面纱,暴露给我们最淳朴的真谛,让我们感怀,进而反省,从内心到外部都有所触动,哪怕是一点点。
主角渡边谦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演员,此片也是渡边谦第一次担当制片人,这样的一个冷门题材注定不能成为赚钱的商业大片,但这本电影的意义非凡。
渡边谦所演的男主人公是在现实社会下的企业中层,作为家庭的核心支柱,在不惑之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因此他的社会地位,整个家庭和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暴露了这个社会的种种丑恶,和人的社会地位的虚幻, 但同时,他也开始踏上了生命中的救赎之路,寻找真正的价值意义。
片中每每让人落泪的是与其妻之间的感情,再一次我不得不想起罗素曾说过爱情让人们活下去的动力 ,爱情之珍是说都说不完的。
电影最后自觉是本片的高潮,一段段宁静的长镜头刻画了一段意味深远,情意绵绵的回归之路。
导演带给我们的并非绝望,而似乎是新鲜的开始。
我们看到两人在吊桥上的一前一后,一回一望,一停一随,宛如青春年少般的情窦初开,与年轻时两人在林中相遇,挽手而入一般纯净美好。
这一段的回归路,也许是他“生命”中最后的记忆了,而我们所期待的明天也就是这般的幸福了。
不是癌症殘疾,也沒有皮肉之苦,卻更要命痛苦。
這是關於一個男人患上年輕痴呆症的故事。
電影對痴呆症寫來深入細膩,實在自然。
沒有肝腸寸斷的情節,但卻滲透著淡淡的淒酸。
當然不能抹殺渡邊謙精彩的演出,那份內疚和無奈極富感染力。
幾個重覆的長鏡頭,展現了他世界的孤寂。
屬於他的,像早已溜走,如此一去不返。
太太一直只待在旁,不離不棄。
但他的世界卻融不下其他人,有的只是很遠很遠的回憶。
幾場共餐的畫面,側面描寫他的無助,也突顯了此病的可怕性。
最後,就是甚麼都記不起。
無論如何牢牢緊記,轉頭卻忘了。
這是一種對內對外的折磨。
然而,電影後段走進一個自然閒適的故地,情感都慢慢釋懷。
放開胸懷,她與他默默地向前走。
雖然他忘記了,但只要一天她還記得,她與他也會同行。
她不會捨棄,他們共同締結的時光。
他們,還可以有很多個明天。
或者,這也是我們最後可以做的。
趁還未忘掉,好好珍惜過去現在我們所擁有的。
縱使有一天甚麼也記不起,存在的記憶也不會變。
央视六套。先看完影片,才看到的封面海报。很美,无论人生面对的是怎样的不幸与忘却。
瞬间赶脚自己也老年痴呆了
xzd
CCTV6友情放映。此前看过一部叫《Iris》的电影。和这部情节有些相似。都是夫妻一方罹患阿兹海默症后,另一方始终陪伴,不愿离去。不同的是,一部展现大师们强大的内心空间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持。一部则在生活的细微中令人感受相伴的幸福。
阿兹海默症
“脑海中的橡皮擦”的老年版。
看的有点郁闷。
人向死而生。PS1: 这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让我恐慌。PS2: 现在回头看卡司阵容,太华丽了吧。
一切伴着记忆、忘却。
橡皮擦系列。
感人。
影片前半段是典型的日本治愈系的调调,虽然有现实问题,但人物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后半段随着男主居家退休生活的开始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的恶化,易怒、烦躁表象下夫妻之间错位微妙的关系更让人觉得真实,现实生活既有女儿结婚的欣慰,也有病患的孤独,随之而来的回忆既有与妻子相恋的美好、也有对家庭忽视导致的遗憾。清新淡然、不偏不倚、又在结尾给人以希望。
20210707亥时CCTV阿尔海默症,问题出来了,没有解决办法。社会的残酷行,社畜一病,公司就把你踢出去了,好自为之!
假如有一天我忘了你,我该怎么办?
日本电影总是那么感人
海报美得有点像科幻片了。与同事们道别、嫁女儿、跟妻子“吵架”这几段泪目。(看完这片子点进“依然爱丽丝”的页面,怎么上面全是摩尔阿姨和小K的照片?)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让我看这种片子,不是又完全看到了自己吗?当我幼稚地发泄着自己的自卑的时候,肯定让你受了不少的苦吧。我想象了那么多年照顾人,最后却发现自己才是需要照顾的那一个。渐渐忘记一切,沉湎到最美好的过去里,就是将死的时候了吧。我还有未来吗?我何时会最终死去呢?我会忘记你吗?
鬼子的煽情电影不是癌症就是痴呆。
且行且珍惜
非常细腻的细节掌控,很多干净漂亮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