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于炮火

Louder Than Bombs,响亮的秘密(港),记忆乍响(台),比炸弹更响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伊莎贝尔·于佩尔,杰西·艾森伯格,戴文·德鲁伊,艾米·莱安,露比·杰琳斯,梅根·凯驰,大卫·斯特雷泽恩,瑞秋·布罗斯纳安,罗素·普斯勒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法国,丹麦,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5

《猛于炮火》剧照

猛于炮火 剧照 NO.1猛于炮火 剧照 NO.2猛于炮火 剧照 NO.3猛于炮火 剧照 NO.4猛于炮火 剧照 NO.5猛于炮火 剧照 NO.6猛于炮火 剧照 NO.13猛于炮火 剧照 NO.14猛于炮火 剧照 NO.15猛于炮火 剧照 NO.16猛于炮火 剧照 NO.17猛于炮火 剧照 NO.18猛于炮火 剧照 NO.19猛于炮火 剧照 NO.20

《猛于炮火》剧情介绍

猛于炮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位著名的战地女记者因车祸去世,几年后,她的作品展即将召开,前任同事计划发表的纪念文章将揭露她的真正死因。女记者的丈夫正处于和小儿子紧张的关系中,不知如何把真相告诉孩子,大儿子刚刚在婚姻中收获了爱情的结晶,然而并不开心,一家人忍受着秘密与谎言的折磨,真相的披露能否带来转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男孩遇见男孩最强的名医2心跳漏一拍第二季夜曲后庭花同桌的妳我的英格兰危机伺伏合法伴侣笑笑茶楼消失的大象没有过去的男人毒蝶进军马里亚奇命运与愤怒古墓丽影2JOJO的奇妙冒险星尘斗士天巡者饥饿站台2不可思议的海岸物语优雅女子科南天才一族齐天大圣抢救足球危机怪奇物语第二季维索茨基:生而无憾逃出叙利亚西藏班百味小厨神:中元大餐

《猛于炮火》长篇影评

 1 ) 更猛的不是炮火,是秘密与谎言

要为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找到一个参照,以此为基础来对其进行分析,我首先想到的是杨德昌的《一一》。

重点不止在于两部电影都围绕着一个家庭而展开,更在于关注的焦点始终放于个体的困境。

后者我们早就提及,让杨德昌的《一一》如此“不东方”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因为倘使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各式家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矛盾往往不由个体造成,而是在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牺牲中。

我们可以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发现此点。

因而将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认定为是一部关于“创伤修复”的电影,只能误入歧途。

这是一种美国电影的视阈假象,即便整部电影是由母语为英语的演员扮演,在美国拍摄完成。

我们可以设想,同一主题如果落入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情况会如何?

母亲的意外离世,作为一个叙事肇始点,将为整部电影提供叙事动力,将会有大量的笔墨来着色于其它家庭成员陷入的伤痛,将会有一些戏剧性的时刻让他们醒悟到:生活应当继续下去。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好莱坞叙事:便于输出一种价值观。

《猛于炮火》显然与此相异。

母亲(妻子)的离世虽然放大了这个家庭成员间的内部矛盾,比如父亲与正处于青春期的小儿子之间的关系,越演愈烈;但关键更在于,无论这一成员去世与否,每个人其实已经陷于困境之中。

父亲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时常需要前往战场拍照的妻子,夫妻关系早已有裂缝;大儿子面对女儿的降临反而陷入了失落之中,说明这段关系名存实亡;小儿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正受到爱情的苦苦折磨。

即便母亲依然存世(如同不在),以上情况只是在程度上小一点罢了。

在杨德昌的《一一》中,个体的困境处于孤立的状态中,他(她)说不出问题所在,自然也得不到理解。

某种程度上,被杨德昌所发现的这种沉默是中国人应对困境的独有方式,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才真正成为构筑民族影像的利器。

约阿希姆·提尔的《猛于炮火》走的是另一条道路,问题不仅可以被意识到(通过画外音的内心独白),而且可以尝试借助沟通去解决它(通过对话),但结果是一样的,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可以说,约阿希姆·提尔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精神状况,这与他一贯的电影理念是一致的。

无论在处女作《爱重奏》(2006),还是令其声名扬起的《 奥斯陆,8月31日》(2011),约阿希姆·提尔都将个体所身处的存在状态作为重点被突出。

因而,《猛于炮火》中情节的消失也就是情理之中,关键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发生之后。

同时,对于约阿希姆·提尔往这个家庭中引入的两个元素——秘密与谎言——也将得到理解,这两者都是逃离现实的方式。

秘密,是父亲与小儿子的数学老师搞上了关系;谎言,是大儿子向前女友隐瞒妻子生儿子的消息并骗其得了癌症以博得同情(结果是一次上床机会);秘密与谎言,是妻子在战地发展出的另一段关系。

当然,还有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小儿子身上被揭开的秘密,在真相面前被伤得遍体鳞伤(发现了父亲的外遇,发现了暗恋对象的低俗),但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切都无法逃避,秘密与谎言终将失效,而其所导致的结果将“猛于炮火”。

 2 ) 我真的很难沟通吗?

我真的很难沟通吗?

不,是因为我,这太困难了。

(No it's me,it's me too,it's hard,difficult.)“和我说话,对你来说很难吗?

我是说,我们没有必要事事意见统一,但是我认为,我们之间能正常沟通真的很重要。

””媒体已经变了,公众的注意力更加分散了,噪音比以前更多了。

””这让我感觉到,好像我还能对一些事物充满热情。

”“我不会再去看你了,我知道我自己搞砸了,我也会犯错,我总是以愚蠢的错误收场。

”你追求自己的信仰、梦想和激情,然后突然有一天,你的人生也就如此了,你被撕裂了,整个人从中心开始瓦解。

你有选择,但你无法掌控做出决定之后产生的结果。

某天清晨,你发现自己身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你在做一件你所信仰的,且认为重要的事情,然后你会觉得万分沮丧,因为你等不及想要再次回家。

然后等你真的回到家,你已经疲惫不堪。

回到家,计划三番五次变更,你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休息,你才能恢复精力。

映入他脑海中的,不是人生中的那些重大时刻,相反,他的思绪飘向记忆深处,抵达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小事。

他记起了前几天,在报纸上读到的那个句子,他不理解这个句子。

他想起来了藏在叔叔家阁楼上的旧行李箱,想起了来自陌生人的短暂目光,此刻无关紧要的记忆碎片,成了最后的时刻。

秒钟不再是秒钟,它延展成了分钟,时间已经停止。

因为你在一个地方拥有了你想要的一切。

我最近有种这样的感觉,不知从何说起,但是我感觉,每次你离开,我都要做好你不在回来的准备。

 3 ) 死亡与记忆的力量猛于炮火。 而爱,却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猛于炮火,一部该称之为诗篇的电影。

其细腻的程度令我瞠目结舌,如此优雅亦如此隐晦。

死亡尤其使人措手不及,无论是成年人或未成年,最后只能默然接受的生者,远比世界所认为的表现得更为离奇,怪异,令人心碎。

“你想过妈妈吗?

你想过那场车祸吗?

你不觉得他应该知道真相吗?

真相?

什么是真相?

车祸中没什么故事,所以人们必须编个故事出来,好让他们有所迁怒。

”从始至终未曾真正揭露的死亡真相,是留下的生者所极力逃避的伤痛。

幼弱的弟弟以沉迷电子音乐,鸟骨骼的腐烂分解,写作与孤身一人作为发泄无措与伤痛的手段。

沉默,离群,在游戏中不断射击、坠落,在无望的暗恋中撰写日常而曼妙的文字。

脚踩下的枯叶,蜷缩成一团的躯体,如此悲伤,如此无助。

初为人父的哥哥,以温驯而柔软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蓝色衣衫,新生儿,母亲的摄影成像工作室,意外发现母亲出轨的秘密,被刺伤的眼眸。

他如此使人心怜,如此隐忍以至于他之后的出轨与背叛,只让人感到无边的脆弱。

他甚至比十二岁丧母的弟弟更使人喟叹,他对父亲说母亲去世前的很多事都会单与自己分享。

他坐在电脑前整理母亲生前的遗作与弃作,想到母亲臂肘上子弹留予的疤痕。

比战争,比杀戮,比残酷更使生命战栗颤抖的,是生者仍活在记忆中。

你仍爱着死者,思念得痛彻心扉求而不得,然而时间会拉锯稀释她的存在,她仍存在,而现实会让你怀疑。

你爱她,但你渐渐不再需要她,甚至你怀疑她存于世时,你是否曾需要她。

故事中另一位父亲,用跟踪这蹩脚而心酸的方式关爱着幼弱离群的儿子。

他试图把一部分于逝去妻子的愧疚不安转移到大儿子身上,然而家中所有人对于亲人的离世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态度,处理离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面对妻子的死亡,父亲的出轨我以为十分水到渠成,死者是否有义务捆绑仍被现实所折磨的生者?

我以为我无法过多苛责父亲的做法。

事实上,哥哥也用出轨逃避他初为人父的责任与恐慌。

或许在那个重要的,该与他妻子共同庆祝的时刻该有母亲的祝福与陪伴,心理上的缺失,与妻子过少的沟通尤其在使他苦痛的秘密无法分享之时,与前女友温存一夜是最快速的逃避方式。

分别多年蓦然闯入生活的前女友,分离多年仍存活于记忆中的母亲。

道别与缅怀的方式,狼狈到不忍苛责。

故事的最后,他们分别以碎灭而勇敢的方式与死者说再见。

再见,并不代表再也不见。

只是就像那辆不断前行的车,最终刊登在报纸上不尽人意满是谎言的报道,暗恋对象粗俗而鲁莽的行为与破灭,新生儿不可抗力的生长同面对。

死亡与记忆的力量猛于炮火。

而爱,却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4 ) 猛于炮火(Louder Than Bombs ,2015)

一個人的驟逝,《幻之光》聚焦於於一人,面對新生活疏離與憂傷。

《猛于炮火》野心更大,處理家庭面對母親驟逝,每個家庭角色不同年齡不同心境,甚至涉及面對外界看待死亡眼光,也許難度變高作品稍顯瑣碎。

幾乎沒有劇情推進,非常細膩研磨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兄弟之間、母子之間,每個關係皆離不開死亡的陰影,對於死亡的隱瞞不願提及,不管在母親過世前與家人隔閡,還是母親過世後家人變得言不由衷,作品貫穿著疏離感。

有時活在同個屋簷下,是不了解彼此的。

雨蓓的獨白把這份情緒堆砌高峰,你愛著對方,卻達不到心中對愛的要求,越在乎越拉開距離,母親走在事業高峰,卻達不到渴望愛家人的需求,外界只欽羨你的地位,只能一直榮耀著,依循自己的熱愛,以為再走下去沒問題,但無法再繼續。

有些喜悅自己都可以騙過自己,悲與喜本來無法和襯,即使悲傷,也不想因個人情緒侵擾深愛的人。

也許劇中的母親是這樣與家人漸行漸遠,不自覺面臨離別,也來不及彼此明白。

雨蓓獨白如下:「他們不知道自己這段日子,改變多大,你要學會他們,新興趣的名稱,但一個月後,又會通通不一樣,幾天後,你開始適應這個角色,它其實不是角色,你很喜歡,他們也希望妳陪伴,他們愛你,你能感覺到,你也愛他們勝過其他東西,但你還是覺得自己礙事,妨礙他們平常的作息,你又會覺得自己走錯地方,並非他們不想要你待在那裡,但?

是他們並不真的需要你。

 5 ) 我家男人初长成

最近看过太多以女性视角为主或者是以女性意识为主的电影,逐渐感觉到一些疲乏。

转而我选择了这一部比较“清”没有偏重,被预告片定义为“青春教育片”的电影。

之前很少看北欧拍摄的电影,这种感觉和之前西班牙的电影不太相似。

南欧本身固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不自主地汩汩向外冒。

南欧人那种热情、奔放的性格让彼此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或者是沟通更为容易。

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憋着不说要更加难受。

这一点和北欧的国家大不相同。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还是地广人稀。

即使是家人,感觉心里也隔着一道墙。

陌生人,更是要相距一米远。

交谈似乎是试探性的。

所以,电影与“青春”无关,这是导演眼中的他们的真实反应。

因此,有许多情节要靠“猜”。

约拿的生活看似最少受到影响。

作为大儿子,很早便开始独立。

结婚生子,走上了正常的婚后生活。

对于母亲的死亡表现的也冷静,其实并不是真的冷静,只不过对于家中的事务不是那么清楚,也不是那么熟悉。

之前母亲去找他,他也只是了了敷衍、只言片语。

看到了母亲身上的疮疤,并没够问起原因。

也没有因为母亲奇怪的对话产生疑虑。

他的心中自此开始有了波动,尤其是在迎来自己孩子的降生。

不知道这个天使是不是母亲带回来的呢?爸爸其实是最尴尬的。

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他不得不亲自照顾这两个儿子,而这时他才发现他根本没办法走进他们的心中。

小儿子处于青春的叛逆期,一句话都不肯透露,宁愿写成文章吐露心声。

约拿回来之后,他们对于如何让小儿子了解母亲的死因产生了争执。

为了他的妻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之后,还是没能好好经营这个家庭。

他尝试了所有的方法去了解小儿子,却适得其反。

为了家庭,他确实放弃太多,可依然没有反响。

其实,错不在他,只是妻子的离世也让他压力倍增、不知所措罢了。

康拉德并不是这个电影的中心。

他只是代表了一个由懵懂时期向成年过渡的少年。

家里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他,将他当成孩子或者是成年人?怎么接受这个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接受。

他不想说,同时也不想让别人了解他。

自己的世界让他更加自由,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结果是什么都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

其实他什么都知道,只是不想表现得太过成熟,但是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是孩子,依然幼稚。

亲人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成长,是所有人的成长。

母亲总是希望不会打扰到他们,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之后却发现,这个距离控制的太远,好像所有人都已经不需要她了。

一个女人想要回归生活,生活却再也不给她机会。

她以为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她的离去,殊不知她的离开才让他们慢慢发芽。

 6 ) 猛于炮火的到底是什么?

关于猛于炮火,可能要多说几句,电影中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拿出来说的点,首先最精彩的应该是小儿子,故事也是由他串起来,并且以他的转变进行讲诉的,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有典型的青春期的自恋特点,觉得自己在玩游戏方面很厉害,觉得自己写的文章非常棒,从他隔窗撩女生头发的镜头中可以看出还多少有一些幻觉妄想的表现,在前半段很多人可能看了都想扇他的耳光,因为实在是个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在后面,当他知道了母亲的死因,当他和心仪的女生一同走夜路回家的部分,他一下子就成长了,因为他看清了很多事情,和现实世界产生了更多的连接。

最后他也变乖,愿意与父亲沟通。

大儿子是成长迷茫的阶段,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他看不清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是老大,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懂事的形象,他学习好,照顾家庭,知道了母亲的秘密也因为不想伤害弟弟和父亲而隐瞒了事实。

但是这种秘密的重量很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和初恋出轨,并且在初恋误以为他老婆得了癌症不久于世这样大的误会的时候他也渣渣的没有否认,他自恋的以为自己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这样的人其实在中国的现今有很多,自以为顶天立地了,但是事实上他们连自己家的房顶都顶不住。

父亲这个角色其实没有太多的亮点,是个五十而知天命的状态,他面对妻子的出轨,面对儿子的冷漠,面对一团乱的东西的时候都是不去抗争的状态,默默的承受,甚至面对新恋情也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样子,他知道所有的秘密,但是他并非想去揭穿谁的面具。

也许这就是知天命吧。

最后要说母亲的角色了,这个角色是奠定上面三个男性悲剧基调的原因——一个逃离的母亲。

这个逃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并非是她主观造成的,而是真实生活真的让她更加恐惧。

之前有过偶然的机会,我可能会去伊拉克工作一段时间,当我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的时候我是非常激动的,那种兴奋真的是让我忘记了那边的危险,我一度以为那是因为我的雄性激素想让我真正感受一下硝烟弥漫的感觉,但是当我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我才领悟到,在那段我最灰暗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我是多么想要逃离这里的生活,因为现实真的猛于炮火。

回到正题,母亲表现出来的疏离是普遍的,对任何人都是如此,机场老公送她,她的欲言又止,她的相敬如宾,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夫妻应该有的感觉。

她和孩子们的疏离也是一样的,她感觉不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位置,所以她才想要不断的逃离,并且以自杀的方式来了一个诀别。

这样边缘型的人格在某种程度上也传递给了她的孩子们,当然他老公也是很边缘的存在。

但是起码人家在努力当中。

最后从影片本身来说说,很多人觉得影片实在是沉闷无聊,这也是难怪的,因为大家的现实生活本身已经很无聊了,还要看这样的电影,实在是找罪受。

有的说剪辑的太乱了,其实一点都不乱,每一个记忆的片段其实都深有含义,并且都代表着角色心态的变化。

每个角色都演的非常到,那些表情语言的拿捏也都恰到好处。

最后点一下题,这个猛于炮火的到底是什么?

是秘密?

是疏离?

还是我们的现实?

导演其实用非常厉害的方式将洋葱一层一层剥开,最后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老孩子,是无穷无尽的循环,是那种虚无。

本人笔拙,很多东西还没有写进去,仅此作为我看过此片的印记。

 7 ) 觀影心得:人們不同的樣貌是一種生命的必然

喜歡這部電影的步調,比剛剛好再慢一些,圍繞著的故事說起來有點瑣碎,大抵是在述說記憶的渲染能力。

全片將過去與現在相互穿插,故事發生的順序像記憶一樣的散亂,卻又調理分明,欣賞起來毫不費力。

記得剛看完的時候,仔細的思索著英文片名Louder Than Bombs,想著究竟是什麼被拿來和那聲爆炸比較了呢?

記憶?

那一刻?

那一秒?

整部電影就是三個男生圍繞著在車禍中喪生的母親,他們試著想在她的遺物中緬懷她,卻發現曾經存在的那個女人與自己記憶中的模樣不同。

是秘密作祟?

又或者只是一種生命的必然?

導演以巧妙的方式將這個家庭、這四個人之間的關係說明清楚,在這個過程裡,便也開始一點一點的發現每個人偷藏的秘密。

不過與其說是秘密,其實更可以解讀成一種生命的密語,每個人擁有各自的記憶與認知,這是無法完整傳遞的訊息,因此才能造就不同的我們。

而非常有趣的是,導演用Isabelle的職業為這樣的定律做解釋,同樣的一張照片,不同的裁切方式會造就不同的看法與立場,如同我看到了你的善,別人卻看到了你的惡一般。

與其說是秘密,或許更可以解釋成一種生命中必定會出現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種生命的軌跡吧。

回溯自己的記憶,幾乎都是些好的,就算是糟糕的記憶通常也會被稍微美化過後儲存在腦海裡,我們常常只願意去記住那些美好的事物。

口中說著的那些恨,經過一些時日後,對於那些內容也吱吱嗚嗚的快要說不出口,我們都傾向將美好的回憶留住。

就像這三個男人,腦海裡的妻子或母親都是那麼的美好;然而,當現實中的真相將要推翻記憶的認知時,那樣的心靈爆炸可說是非同小可。

“Bomb”在本片代表著兩個意思,一個是顯而易見的車禍、戰場爆炸,另一個則是三個男人心靈的大爆炸。

本片以slow motion的方式去表達爆炸的那一秒發生的事。

我非常喜歡這種矛盾的表現方式,那一秒人幾乎是定格的、沒有任何反應、像是漂浮在無重力的宇宙,四周是寂靜的狀態,碎片在空中緩慢的移動,那一秒延遲好長好長的一段時間,好似全世界都為了這聲巨響而停滯。

直到這長長的一秒過去,世界甦醒了過來,重力、速度、與聲音重新回到正確的數值,展現出了屬於爆炸的藝術-一切歸零。

而這整個過程恰巧與當我們碰上劇變時的心理狀態很像,就像那三個男人,停留在爆炸的那一秒可以說是久到看似不會結束,三人不斷地在這樣的記憶與真實之間來回衝撞、測試自己的認知,甚至因為難以接受真實所帶來的寂寞而另尋溫暖。

很特別的是,你可以發現這三人的父子關係其實是很疏遠的,我的解讀是,這三人各自擁有屬於Isabelle的記憶,卻又因為相互拮抗也不願接受與記憶中不同的“她”的形象,索性就拒絕溝通,至少龜縮在自己的世界裡,能擁有屬於自己的記憶與回憶。

然而,那些悲傷的、恨的回憶都會被新的記憶覆蓋過去,沒有所謂永遠的悲傷,那些糟糕的記憶只會一點一點被淡化,爆炸之後帶來的是一切歸零。

而關於記憶與真實之間的差距,我們究竟要如何降低爆炸的影響力?

導演在本片給了一個建議-「溝通」。

在片尾,這三人終於為對方打開心胸,也都開始接受妻子、母親離去的事實,走出了自己的小宇宙,不再埋藏在過往不堪的回憶中。

那個關於母親的記憶引發了好大的爆炸,那一秒、寂靜的那一秒、像是漂浮在宇宙中的那一秒維持了好久好久,當這巨大的爆炸結束,三人返回真實世界重新開始接受生命該有的重量、速度、與音量。

生命中總是會有必須reset的記憶,重整以後才能再次出發,那顆「reset按鈕」不分男女老少,都將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哪一天,當你發現自己快要被爆炸後的寂靜吞噬,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按下那顆按鈕,讓一切歸零:讓新的記憶、不同於你的記憶去覆蓋或是修復那些破碎的回憶,每一次的重整也都要讓自己學會去承受下一次爆炸帶來的衝擊。

 8 ) [Louder Than Bombs 猛于炮火] - 浪子与家庭的内心独白

***著者原创,公众号“电影慢谈”,转载请注明出处***74年出生,不管从哪个角度都称得上年轻的丹麦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JoachimTrier 的第三部英语片。

由挪威的电影公司,680万欧元的投资,200万来自挪威电影协会。

在法国的2015年戛纳电影节上代表挪威电影获得主竞赛单元的提名,谁说欧盟已死?

起码在电影上,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早就超越了国家的界限。

我以为这部电影就是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获得今年奥斯卡提名的那部,其实不然。

她的电影,包括让她获得提名的【她Elle】,我都没有看过。

但在这部中文名翻译好到极致的【Louder Than Bombs 猛于炮火】里,她和其他所有的演员,都贡献了顶级的演技。

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这样的French chick, 有着迷人的法国口音。

即使脸上的皱纹已经无法遮掩,但对自己的身材却如生命般珍惜。

导演给了她很多的特写,并不漂亮、年近六旬、脸上全是斑点,但不妨碍她在沉默地对着镜头说话,这就是那种叫做气质的东西。

很难想象,一个来自欧洲小国的导演,能够把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这样的大咖请来,他矮小瘦削,微微驼背,一贯都在屏幕上喋喋不休,眼神锐利。

演高中生弟弟的小鲜肉戴文·德鲁伊德Devin Druid反而比他戏份更多。

他对着电脑写自己内心的独白。

在游戏角色的冷血、对离世母亲的怀念、对父亲的反叛、对父亲女朋友又是自己老师的愤慨、对女神的执着中度过自己青春期。

演他们父亲的加布里埃尔·伯恩Gabriel Byrne来自爱尔兰,一幅帅哥版的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的样子,英式的做派直追科林·费斯Colin Firth。

演一个父亲的隐忍,面对自己老婆的外遇和多年好友,斯人已逝的洒脱同时也是斯人已逝的失落同时流露。

这是一部暗自神伤的电影,战地记者、母亲伊莎贝尔Isabelle的死,每个人都沉浸在各自的落寞里。

母亲在路上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因为癌症的折磨?

还是只是因为内心的煎熬?

无论她在战场上拍下多少真实的镜头,从而挽救世人对战争的关注,她还是没有办法挽救自己对家庭的认同。

有那么一群世俗称之为“浪子”的人,不管是选择了安于现状还是挑战自我,不管外人看起来,他们的家庭有多完美,传统的家庭生活始终都没有办法让他们融入。

母亲伊莎贝尔Isabelle如此,或许她的两个儿子也是如此。

大儿子乔纳Jonah抛下初生的婴儿和老婆,独自跑到父亲身边清理母亲的遗物,找个理由去前女友身上找寻心灵和肉体的安慰。

这就是社会政治学的PHD疗伤的方式?

最终,两兄弟在车上沉沉睡去,沉默着而又微笑的老爸驾车驶过晨曦,他们要去见大哥那初生的婴儿。

再怎么逃避,大哥总要回到自己妻儿的身旁。

而小弟,在面对女神的挑逗和肆无忌惮的路边撒尿之后,仿佛也走出了心魔,回归到父亲的臂膀里。

一个家庭又走向完整,这是导演所选择的无奈还是宿命?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电影慢谈 dymt2016”, 尽情分享***

 9 ) Louder but Quieter

No.55今年上半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叫《老炮儿》,也是一部有关父与子的故事,巧合的是,下半年看的第一部也是有关父与子的故事。

大概在一个多月前,看到了卷毛演这部电影,但是资源迟迟未出。

起初看预告片中有炮火,有撞车,以为是恐怖片,实则不然。

如果你在短期内看很多部卷毛演文艺片,会发现他的演技水平长进不少。

而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到留校做教授,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他的角色变化。

总之,他还是那个可爱的文弱书生。

电影名字叫Louder than Bombs ,看过之后,内心有一时波澜,却又平静。

如果不深入电影,你会很难看懂究竟在讲一个什么故事。

有小男孩的幻想,有实际发生的事。

相互交织。

电影里有对婚外情的描述,又从成年人和孩子的两个视角阐释对这种情况的认识。

电影里有父亲与青春期儿子的矛盾,毋庸置疑父母是爱着孩子们的,但总是缺少沟通。

有些事情,谈开了一切就都过去了。

Es ist vorbei. 电影中的母亲已经去世,出现的镜头全都是幻想或者回忆。

这位母亲是著名的摄影师,她为了事业,身处炮火之中,家人或许不解,以为她忽视了这个家庭,只顾忌自己的事业。

其实,她是和平传递的使者。

电影的配乐很安静,结尾字幕的配乐悠扬而有节奏,给观众足够的时间思考,消化。

心中先会随着音乐击荡,慢慢又回归平静。

有人说电影太过意识流了,可谁没有过幻觉呢?

Anyway, 推荐大家在周末的晚上一个人静静地观看,走进导演给我们描述的这个家庭里。

 10 ) 看“六旬老于”如何在影坛独领风骚

在所有于佩尔的作品中,这部片很少被人提及,但给我的印象却很深,以至于五年后的今天,我还能回味起“于佩尔”与她的导演“丈夫”在床上相互抚摸,小儿子帮初恋撒尿把风时流泪的画面。

导演借鉴了于佩尔在以往电影与生活里的一贯形象,但也不满足于屏幕上已有过的于佩尔的形象,所以他让耳顺之年的于佩尔一面说要“重返战场”,一面又忍不住伸手向丈夫寻求慰藉和支持。

这满足了公众的一部分期待,即看到一个年老色衰的女演员(女摄影师),依然有着热烈的性欲和创作欲,但她也会在这些欲望中感到困惑、迷茫和挣扎,并寻求亲密爱人的安慰。

但除了这些情绪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多的了,她的这些欲望从何而来,又将落于何处,影片始终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交待,或者说导演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究,所以干脆让于佩尔在片头就死了,以此与真实世界切割开来。

这也算是导演用心的安排了,但同样是对女性欲望的呈现,《钢琴教师》比这部电影更加大胆和彻底,而在生活展示面上,这部电影又不如《将来的事》细腻和自然。

所以它自然而然地落入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中去,在我的记忆中,变成了有那么一两个心动点却未知全貌的“深刻之作”了。

《猛于炮火》短评

于佩尔和卷西支撑我看完咯…

9分钟前
  • bubblycmx
  • 较差

#被海报骗进来#家里没了女人以后,三个男人混乱的生活,唯一击中的点是弟弟晚上送心仪的女孩回家那段。

13分钟前
  • 热乎乎的露露
  • 较差

生活本身也许比战场更猛烈,至少响动比炮火更大声。作为战地摄影师的妻子去世数年之后,为其开摄影展的活动,又将这个家庭拖入一场毁灭性的报道之中,他们得面对过去,面对不堪的真相。尤其是对还未成年的小儿子,更是如此。影片就聚焦这一过程,更多焦点则是对准青春期的小儿子。该片大牌云集,导演把控还可以。只是加了过多意像与想象性镜头,却无必要。

15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一曲关于母亲的挽歌,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无法帮助自己的人生。过去和现在交叉,回忆与幻想交错,细腻但不动人,导演拍的流于表面。最值得看的也就是于佩尔了。

16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意识流拍法看着很快乐,但是这种很具象的表达拍出来会特别像看图说话,总是莫名想笑。小儿子这条线细腻动人。是仿照人的记忆的拍法,所有的思念与痛苦最后都会化为碎片在不经意间闪现。

19分钟前
  • Persona
  • 推荐

在去长沙的海航上看的,首先这个秘密不算什么了不起的秘密,其次到底是想表现每个人都要面对人生的困境还是什么?有点看不懂。

21分钟前
  • 海心
  • 还行

瑞秋·布罗斯纳安 微

22分钟前
  • 鸢一折纸
  • 较差

受罪

26分钟前
  • Bad Joker
  • 很差

差点就错过了如此好看的电影!剪辑摄影节奏掌控看得太舒服了

28分钟前
  • D酱
  • 推荐

奔着海报来的,结果挺失望的。30分钟的时候故事就讲完了,非要拍100分钟,后70分钟就像我写800字作文的后500字。拍个短片效果会不会更好?

29分钟前
  • 槐夏廿九
  • 较差

什么叫温吞,这就叫温吞。青春期男孩的部分挺棒,但其他两个人的故事真的是一点印象都没留下来

34分钟前
  • Vincent Lan
  • 较差

女孩 以后可以不要看到卡司里有于佩尔 连剧情简介都不看就急吼吼买票了好吗……

36分钟前
  • 我连昵称都没有
  • 还行

wired 想走进树林亲吻你

41分钟前
  • 推荐

戛纳第一睡。三个男人演的都不错,尤其是小儿子的青春期逆反的tension特别能感受到。剪辑、情节和情绪都太碎实在是跟不上导演。有个画家朋友曾经跟我讲过,你去美术馆里看作品,如果你看不懂,作品就不是好作品,电影也是一样。

46分钟前
  • 豆瓣浅度用户
  • 较差

导演呈现这个故事的方式方法很好,回忆和超现实镜头不突兀,细腻委婉的讲述,将一家人的隔阂与亲密表现出来。生活并不完美,但一家人最后还是会驾车一起走向未来。[B]

47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情怀就是那种平时静默细无声一旦拿出来却猛于炮火,小儿子那几段独白和慢镜头拍得真是极美,和麻麻捉迷藏那种小心翼翼地躲藏、又忍不住探头出来,麻麻是既可爱也调皮,这种情感很朴素真实。只是导演发力还不够猛。

49分钟前
  • 深山松下客
  • 还行

每个角色的性格行为都极具真实感

51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太碎了

56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尿尿这个事情挺慎重的,陌生人在我面前我尿不出来。所有,她尿了,他哭了。

59分钟前
  • 王歌词
  • 还行

没看懂…坚持到最后也还是没看懂…

1小时前
  • 阿呀呀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