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像黑骊鸟一样,飞舞于橘树间,浮游于暖风之中。
当我们奔跑时,世界属于我们。
大地是我们的,我们说着鸟儿的语言。
不再是外来移民。
不再是愚蠢的墨西哥人。
当我们奔跑时,我们的灵魂在飞翔。
我们跟神灵对话。
当我们奔跑时,我们就是神。
——by jose(1987年麦克法兰高中队第一次获得州越野赛冠军七名队员之一。
)这是一部关于比较小众的越野跑的体育励志片。
主旋律。
越野跑,和高尔夫一样,得分越少,排名越靠前。
计算方式也特殊,7人中选成绩最好的5人。
女导演妮琪·卡罗的作品。
印象最深刻的是,欲扬先抑的前半段,教练讲的那段话,翻译成中文大概是:当你遇见困难时,请看看你的前面、你的周边,他们跟你一样正在经历苦难。
这个时候就看谁更强了。
奔跑吧,少年。
当我们奔跑时,我们就是神。
1、教练怀特的人设——关键词:美式橄榄球教练、易怒、刚正不阿、普通家庭,有妻子和两个女儿2、怀特前史——因为不小心打了学员,被学校开除,只能去墨西哥边陲小镇担任高中老师,全家搬到了这个地方;3、人物动机——只是暂时呆在墨西哥麦克法兰,等经济稳定,想再次回到大城市。
看到高中学校的学生有跑步天赋,随机准备改换赛道,准备组成一个越野跑小组参赛。
4、怀特动机驱动下的行动逻辑——(1)组队:说服7个人参与加入,快剪蒙太奇;典型人物:1号选手 跑得最快的,家里比较穷,父亲在家中角色缺失,不幸福,性格孤僻不合群;2号选手 跑步两兄弟 一个是混混的侄子;3号选手 地主家三个傻儿子 天天早上起来要帮家里干活;4号选手 小胖丹尼 一开始是凑数的 后来逆袭了。
(2)遇到第一次危机:第一次比赛垫底,大家都比较沮丧,但眼中都闪着不屈的光。
同时在进行山丘训练的时候,1号选手找不到比赛的意义,觉得没法出头,于是决定退出。
(3)化解危机:此时怀特恰好忘记给女儿买蛋糕,父女关系紧张,怀特拉住企图轻生的1号选手,两人谈心,1号选手感同身受,决定重回小组。
(4)遇到第二次危机:地主家三兄弟被爸爸叫回家,不准参加比赛。
(5)化解危机:教练去到三兄弟家里做客吃饭,融入家里;亲自去田地里跟三兄弟一起劳动,用来换取三兄弟的时间,三兄弟母亲被感动,同意三兄弟抽时间比赛训练。
(6)第一次的胜利:第三次比赛,众人努力一起进入到决赛。
(7)狂欢时刻:教练和队员的关系升华:带着大家去海边,他们还未曾见过大海。
(8)转折:众人为女儿举办成人礼,女儿受伤,怀特觉得这里太危险,正好上次比赛有学校投来橄榄枝,于是怀特决定全家搬家到另外一个地方。
(9)第三次危机(自我困境):教练为了家人,要跟队员分别。
(10)化解危机:怀特从妻子口中得知,为了保护女儿,众人把女儿当成家人一样保护着。
(11)高潮:比赛胜利,怀特决定留在麦克法兰继续任教。
5、怀特的动机节点:(1)迷茫(生活困境)——(2)找到方向(通过越野跑出人头地)——(3)尝试完成目标(组队,遇到一些小困难,一一化解)——(4)坚定目标(遇到强对手,认清现实和自己)——(5)更大的理想(融入、接纳、包容,从小我变成了大我)。
6、故事优点:基于真实事件改编,切入点不单单在于比赛,而在于家庭,在于文化冲突与融合,已经当地人如何通过努力走出困境和贫困。
by LiuYun from 公众号:水流潺译 https://mp.weixin.qq.com/s/GrRLTGKRUVNV966xc7McUQ
故事的背景及概述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故事,是一部不搞笑也没粉丝的体育励志题材影片。
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美国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
加州位于美国最西部,南邻墨西哥,西濒太平洋,它的名字取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一个小岛。
1519年,西班牙入侵墨西哥,23年后,葡萄牙航海家罗德里奎兹发现了加州。
经过了两个世纪的战争,西班牙才彻底征服了墨西哥,并于1768年殖民加州。
1777年,西班牙移民建立第一个城市“San Jose”。
1810年10月1日,墨西哥起义,推翻了西班牙统治,成立了第一共和国,加州成为墨西哥的领土。
1846年,美国以利益吸收德克萨斯共和国为第28个州,并且对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进攻。
美墨战争于1848年结束,但是战后的墨西哥丧失三分之一的国土,这也就是很多墨西哥人仇恨美国的缘由。
并根据1848年的《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墨西哥正式将加州的领土割让给美国。
到了1850年,加州成为美国第31州。
和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
西班牙文化对于加州的深远影响,仅仅从加州的地名上就可见一斑。
在加州,西语系的地名比比皆是,西班牙后裔也占有很大的比例。
影片的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就是有大量墨西哥移民的加州科恩郡的小镇麦克法兰。
麦克法兰位于加州海岸山脉和内华达山脉中间的中央谷地。
加州是美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而这长达450英里的中央谷地,占加州总面积1/6,是加州农牧业的主要产地。
麦克法兰被称为美国最穷的地方,居民大多是墨西哥移民。
他们带着美国梦离开了故土,来到中央谷地,世代从事田间劳作,日子简单又清苦。
这里的居民不重视教育,孩子们仿佛被上帝遗忘,命运注定多会从学校流向监狱,大多数人的未来不会有任何希望。
就像剧中的越野队队长托马斯(卡洛斯·帕拉茨饰演)讲的那样:走投无路的人才会留在麦克法兰,因为这里没有美国梦。
同样不是命运宠儿的美足教练吉姆·怀特(凯文·科斯特纳饰演)因为误伤球员被辞退,走投无路之下举家迁往麦克法兰,在麦克法兰高中任职。
但是他并不甘于留在这个穷困又危险的地方,一心想着能尽快离开。
这时,他遇到了一群因为常年奔波于课堂与田间,从而特别擅长跑的学生。
在怀特的执著和孩子们的努力之下,他们组成了学校历史上的第一支越野队。
接下来,他们消除了彼此的隔阂,克服了种种艰难,像一家人一样彼此团结和信任。
数月之后,越野队代表麦克法兰高级中学参加加州的首届越野赛,并拔得头筹,成为这个小镇的光荣和传奇。
到了此时,怀特已经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和价值,全家人也已经深深融入小镇的文化和生活。
怀特拒绝了更好的职位和薪水,选择留在麦克法兰安定地工作和生活。
在影片的最后,出现了剧中人物的原型,包括教练怀特和七名队员。
他们七个人最终都念了大学,摆脱了田间劳作的宿命,被越野跑改写了人生;怀特教练带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夺得了9次加州越野赛的冠军,足迹遍及世界很多地方,但是他一直住在麦克法兰。
故事与电影忠诚于真实的故事本身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片中的很多情节和细节,都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比如怀特教练为解决迪亚兹三兄弟训练与干活的冲突去拜访他们的父母,镇上的居民为越野队义卖筹款,还有在比赛结束之后带队员们去San Jose看海等等,这些情节让影片带着满满的深情。
但是电影受自身的限制,注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现最多的情节与冲突,并让情绪和感情得到宣泄和认同,那么就需要对事实进行压缩、提炼甚至改变,所以更加高明的剧本会让影片更富有魅力,否则也可以直接毁掉这个故事。
可以说,影片在改编方面,确实可圈可点。
和其他同类电影不同,影片的重心并不是在讲体育竞技,而是围绕着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的越野跑,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而生动地刻画了剧中人物各自的命运和彼此之间的感情,并让亲情、信任和信仰成为牢固维系这些感情的纽带。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感情关系之中,并没有我们常见的那种牺牲奉献与感恩回报,而是共同的努力与彼此的救赎:正向的人生,从来都是双赢。
施舍与说教被电影完全摒弃,这是影片之所以显得格外真实感人并且丝毫不觉做作的原因,也是特别高明之处。
不论是对于现实中的越野队的队员们来讲,还是仅从影片中的感情脉络来看,怀特其实都是个父亲式的救赎者的角色,他想尽办法去指导和引导山谷里的孩子们,走出已知的熟悉环境,去看看外面的天地。
但是电影显然把这个角色属性特别弱化了,或者说是深深地隐含了起来。
并且恰恰相反,影片中的怀特教练本身似乎比孩子们更需要被拯救:他带着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半生寥落,举家四处迁居,特别是到了麦克法兰之后,那种焦虑和不安定的情绪一直萦绕着他,直到影片结束的三分钟前,他的灵魂才真正得到了救赎。
这种角色和情节的安排无疑制造了更容易打动人的剧情效果。
这里顺带说一句,真实的怀特教练本人一直在麦克法兰高中任教,而不是从更富饶的地方落魄而来。
并且,据87届的队员讲,其实越野队的胜利,是怀特教练的一场深谋远虑的布局,他让孩子们从初中时候就开始训练越野跑,到了高中才参赛,并最终登上了州冠军领奖台。
而不是像影片所呈现的那样,越野队组建数月之内就取得了州冠军的佳绩。
但是这些真相却丝毫不会让观众觉得在感情上受到了欺瞒,因为无论如何,这些山谷穷孩子的惊人天赋和成绩已是大家有目共睹。
观众之所以会被影片深深打动,可能更多是因为“奔跑改变命运”——为片中团结起来努力向前奔跑的孩子们所动容。
他们手足情深,是一只兄弟般的队伍,奋斗其结果也如同怀特教练本人所讲的那样:“没人会给我们荣誉,我们能做到是因为我们想做到。
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力量和真心,便什么都能实现。
”同时,因为越野队传奇般的经历,麦克法兰也发生了很多改变。
在影片中,越野队凝聚和团结了社区里的居民;而在现实生活中,这座城市的标志是一个跑过田野的运动员,它的城市精神就是“传统、团结、卓越”。
体育精神对于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在这里得到最完美阐释。
说到故事的结尾,凯文曾经在宣传片里动情地对那些87届的队员说:“最棒的是最终你们都回来了,回到了麦克法兰,你们会被锁定在麦克法兰的记忆中。
”没错,现实生活比电影更精彩的部分,恰恰在于怀特教练和这些队员来自麦克法兰,也一直来自麦克法兰。
这让他们有机会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代表麦克法兰,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麦克法兰人的生活,让努力也成为所有人生活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那些生长在谷地的孩子们而言,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需要获得认可,也都值得被认可,无论如何,都不能浪费自己的天赋。
如同剧中维克多的扮演者塞尔吉奥(Sergio Avelar),一位来自麦克法兰的零基础“群众”演员所讲的那样:“只要你用心体验,你就能实现一切”。
美国梦依旧《麦克法兰》今年2月20日在北美上映一周即在“Cinema Score”上获得较高的“A”级观众评价,而同期上映且知名度更高的《五十度灰》也只得了“A-”。
这个“A”很重要。
根据国内的观影经验,票房好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倒是观众风评还靠谱些,特别对于剧情片来说,口碑好要显得更加重要一些。
就本片而言,这个“A”至少说明北美已经非常成熟的电影观众,对于影片的故事以及其中蕴含情怀的高度认同与共鸣,换句话说,就是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如果只是简单地评价一句“鸡汤”,那就太低估北美观众的智商了。
当然,从本质上说,本片确实是一部书写美国梦的主旋律电影,背后暗藏着主流的美国梦主题。
不同的是,它不是梦,也不是想,而是一个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被无数人共同实现了的真正的梦想。
400年前,一群理想主义的清教徒们离开了继承和世袭制度盛行的欧洲大陆,将自己放逐到了美利坚。
就像好莱坞经典影片《教父》中所呈现的那样,100多年来,来自全世界的民众怀揣着梦想踏上美国,美国梦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动力和精神支柱。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
就是相信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
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
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
美国梦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远胜过对物质的追求。
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1878-1949)在《美国史诗》(Epic of America)中写道:“美国梦远远超过物质范畴,美国梦就是让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自我。
”他认为:“美国梦不是汽车,也不是高工资,而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实现依据自身素质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与他(她)的出身、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无关。
”
时至今日,众多的美国人仍然相信自己的国家是鼓励社会等级纵向流动的化身与代言人,相信一个人可以凭个人能力,而不是家族关系而取得成功,即使是妇女与黑人也不例外。
也许这还是过于理想主义,但是除了美国这个自由的国度,也再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感召和影响。
通常来说,这类主题电影的套路总是欲扬先抑,煽情仿佛不可避免。
而影片本身的特别之处,恰恰是基于真实的故事,加之导演的精确控制,以及演员们准确演绎,它不仅有效逃开了煽情的宿命,反而显得特别真实而细腻,成为一部非常好看又耐看的励志电影。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最爱看也看得最多的一部电影。
演员、导演及主题曲一部好的影片,必定是一个好的故事,但也离不开优秀的导演和演员。
首先当然要讲主演凯文·科斯特纳。
即使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个丝毫也不陌生的名字,他以《未来水世界》、《铁面无私》、《完美世界》、《刺杀肯尼迪》和《保镖》等影片闻名于世。
凯文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恐怕就是他对电影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些执著的坚持、斗志以及取得的成就,铸就了一个坚毅勇敢的银屏内外硬汉形象。
特别要提到的是他于1990年首次担任导演、制片和主演的《与狼共舞》,这部史诗般的巨著获得了十二项奥斯卡奖提名,并最终获得了七项大奖。
凯文说他从《体育画报》上看到了麦克法兰越野队的故事,了解到这个他“稍微熟悉一点的地方(他1955年出生于加州洛杉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西部之子)”,他记下来这个故事,并认定它非常了不起。
在加州参加体育竞技项目夺冠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它很大(加州面积在美国50州中名列第3,仅次于阿拉斯加州和得克萨斯州),参赛的队伍水准都很高。
于是他来到麦克法兰,尝试了解这片土地,并与真实的怀特教练交流,去重新演绎这样的一个故事。
他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生活重于电影,也高于电影”,这与我们惯常所听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很大不同,这可能也是我们的艺术家作品一直不那么接地气儿的原因——缺乏对真实生活起码的尊重。
这样讲似乎有点把话题扯远了,但并不妨碍它是很多问题的关键,包括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如此感人。
在片中饰演怀特小女儿的埃尔希·费舍(Elsie Fisher)戏份不多,但是表现却很是可圈可点。
也许你没有听过她的名字,但是你一定记得《卑鄙的我》里面那个可爱的艾格尼丝美妙的声音。
没错,艾格尼丝的配音就是埃尔希·费舍,她那甜美的声音,仿佛能融化世间的一切。
此外,生于1994年的摩根·塞勒在片中饰演怀特的大女儿,这位因出演连续剧《国土安全》成名的女孩还是有不少粉丝和拥护者。
她在片中的戏份不少,但是她的表演比起妹妹却显得过于用力了,让和她演对手戏的卡洛斯·帕拉茨都显得有几分不自然。
本片的导演妮基·卡罗是一位来自新西兰非常有才华的青年女性,她的电影处女作《回忆与欲望》在1998年在戛纳电影节被选为影评人周上演电影,摄制于2001年的《鲸骑士》则让13岁的女主角(Keisha Castle-Hughes)出其不意入围奥斯卡,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影后候选人。
她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北国性骚扰》(2005年),也曾入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女配角奖的争斗,并获得金球奖提名。
她以女导演特有的细腻和审美,赋予影片最意味深长的细节和感情。
影片中的队员有三位来自麦克法兰,他们没有过表演经验,妮基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任,安排他们进行了表演和体能训练。
他们最终的表现非常好,几乎让观众无法区分。
看过电影的人,无疑都会对影片中所展现的美国西部广袤的山岭、农田和海域印象深刻,妮基善于让观众从长久而凝重的现实主义影像中去深切地感受到影片中所散发的宽广、阳光、浪漫与人文主义气息。
片尾的主题曲“Juntos(Together)”其由哥伦比亚著名歌手Juanes(胡安·埃斯特万,即Juan Esteban,通常被称作“Juanes”)专为影片创作。
Juanes于2015年2月9日在格莱美奖现场表演了这首歌,这也是10年来拉丁歌曲第一次得到这样的荣誉。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拉丁歌手,Juanes于1999年开始推出个人专辑,赢得了17个“拉丁格莱美”大奖,唱片销量累计超过1300万张。
他的音乐风格留着加勒比音乐传统的欢快和激情,这首“Juntos(Together)”即是一首典型代表,是一首不可错过的西语歌。
据说他也是被这个聚焦家庭、生活和信仰故事所感染,创作了这首“在一起”,以此鼓励和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信任。
Juntos (Together)音乐:Juanes - Juntos 最后,我想说特别要把这篇影评送给于2012年11月同去加州的朋友们,这部电影让我无比怀念那些美丽而又平静的日子。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San Jose”,当时林导曾经给我们解释说,“San Jose”来自西班牙语,“Jose”就是三毛的西班牙老公的名字“荷西”。
当我在这部影片里看到高速路上的“San Jose”路牌的时候,那些日子一下子就跃到了眼前。
《麦克法兰》,又一部关于奔跑的励志片,又一个动人的真实故事改编剧。
从《阿甘正传》开始,自己总是被一部又一部这种关于奔跑的真实故事所打动。
奔跑,到底传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类力量?
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就知道,快速的奔跑可以让我们远离危险,或是快速接近目标。
对速度的崇拜,犹如基因封印于人类的灵魂。
也许,正因为如此,真正的奔跑、伟大的奔跑,往往都伴着灵魂的苏醒。
正如片中七个越野选手之一的荷西在作文中表达的感受:犹如一只黑色的鸟,奔跑在大地,拥有着大地,那一刻再也不会感觉自己是墨西哥人,而是可以与诸神对话的灵魂……在这之前呢?
在加入越野队并当上队长之前,头号“跑男”汤姆眼中的麦克法兰是这样的:祖祖辈辈都是在日复一日的繁重采收劳作中度过,有点能力的人都离开了,这是一个没有“美国梦”的地方……汤姆很能跑,越野队的其他学生也都很能跑,不过,这种上天赋予的天赋和劳作锻炼出来的超人耐力,并没能让他们感受到什么与众不同。
他们只是一遍遍奔跑在从学校、从家里到农场的路上,不知为何奔跑。
橄榄球教练怀特的到来,慢慢改变了这一切。
这个并不专业的教练,不只是一步一步发掘出学生们的运动潜力,更是在一次次的奔跑中启迪孩子们寻找人生的意义。
片中一次次的赛跑前,怀特对学生们的动员讲话可以看做是这个过程的缩影——体育课上,第一次上学生跑步时,怀特下令开跑时的用词是“GO”,跑完一圈就下课。
成立越野队后的第一次比赛,他向队员们强调:谁得分低,谁获胜。
此时,运动的意义,在于利用和把握规则。
在得到倒数第一名后,他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对学生们还不够残酷——直到他参加了采收劳动,目睹了汤姆坐在天桥上意图自杀,了解到小镇青年在日复一日艰辛生活中的绝望和无奈……于是,后面的对抗赛前,他说“不能让他们感到我们是肉脚”。
此时,奔跑的价值在于自尊。
选拔赛前,他告诉学生们可能因为越野赛上大学,比赛中“你们感到痛苦时,他们也痛苦,而你们更强”。
这场奔跑,让学生们通过平等的比赛,收获了自信。
全州比赛前,他告诉这些青年,“其他选手没有像你们那样大清早就起床下地干活,上完课后也米有继续回到田野劳作……你们忍受痛苦,就为来此放手一搏……”此时,奔跑已与人生紧密相连。
故事的最后,当然是他们获得了冠军。
夺冠的过程,发生了怀特也想不到的事情,原本的主力选手荷西因为太过激动发力过猛败落最后,而一直只是为凑人数而入选的丹尼却跑进了前五(比赛规则是7人参赛,但只取5人的成绩),丹尼是一直喜欢跑步的,最后他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
队友说,他肯定是把终点线当做甜甜圈了,但看到此处的观众,相信都感到,那一刻丹尼已经对奔跑有了新的认识,对终点线寄托了更伟大的意义……是啊,有的人肢体强健,奔走如飞,精神却在大地上匍匐蜗行,不知为何前行,这样的奔跑又有何意义?
真正的奔跑,应该是灵魂的壮游,腿脚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1987年,橄榄球教练吉姆·怀特,因为愤怒之下误伤球员,被学校开除。
为了生计,他不得不举家搬到美国南加州最穷的小镇麦克法兰,因为他只能在这个小镇的中学找到工作。
这是一个以拉美裔人为主的农业小镇,镇里的居民大多是农民、长工,依靠采摘草莓卷心菜等农作物为生。
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小镇因为他的到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麦克法兰小镇的孩子似乎从一出生命运就已注定:10岁开始帮助家人摘草莓,13岁开始早上四点半起床去农场,一直采摘到上学时间,才背着书包跑向学校,放学后继续回农田干活。
他们来自农田,毕业后继续回农田干活,除非被逮捕。
更糟糕的是,家长们贫困、见识少、不注重教育。
如果没有吉姆来到这个地方,这些少年们将会继续他们祖辈的生活。
而吉姆在这个小镇经历的事情,在2015被导演妮基·卡罗搬上了大荧幕,由凯文·科斯特纳主演,影片名称就是《麦克法兰》。
小镇条件实在很差,吃住行都无法跟之前的城市相比,从踏入小镇的那刻起,吉姆只想着如何才能离开这个糟糕的地方,他实在不忍让妻子和两个女儿跟着他受苦。
在初到小镇的煎熬中,他发现了学生们的长跑天赋。
为了不浪费这些孩子的天赋,也为了给自己找点有成就感的事情做,吉姆组建了七人越野队,企图通过长跑比赛来改变现状。
就这样,一个非专业教练,一群从未参加过越野比赛的少年,通过艰苦的训练,成为了加州越野比赛的冠军,为他们自己也为麦克法兰赢得了无上的荣誉。
电影《阿甘正传》中,奔跑是阿甘唯一的出路,他跑赢了骑着自行车的恶作剧小伙伴,跑赢了开汽车羞辱他的同龄人,跑来了成为橄榄球运动员的资格,跑赢了虎视眈眈的对手成为全明星球员。
他继续跑,跑过战场上的霾霾阴雨,跑过残酷的枪林弹雨。
对于教练吉姆和越野队的少年们来说,奔跑、赢得比赛,也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但是,刚开始少年们并不明白。
跑步最厉害的Thomas说, 我们一遍一遍跑,然后呢?
我们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明天起来我们依旧还是农场采摘工。
小镇上的居民也是这样想的,跑步没用,读书没用,还不如早点辍学回家帮助家里干活。
但是吉姆没有放弃,他带领队伍参赛,给他们播下希望的火种,带他们去看海,去见识世界的其他可能性,他亲自参与到艰苦的采摘工作中,去了解小镇居民的生活,了解少年们的日常。
了解越多,他越是被他们感动,他发现小镇居民并非愚顽不化,他们知道感恩, 知道组织募捐活动,为越野队募捐队服和球鞋。
他们为吉姆的大女儿举办具有印第安特色的成人礼,让吉姆一家彻底融入这个小镇中来。
他们会举全镇之力去州里为参赛选手加油,25年来从未休息过一天的杂货店,也在这一天关门去往加州,跟在校车后面的车队让人振奋,就像《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中,男主离开故乡去美国参赛时,所有年轻的骑手们,骑着摩托车为他送行护航。
麦克法兰缺少的只是改变的契机,就像作家韩松落说的那样,“我们相信一切都需要契机,我们管这叫做缘分”
跑步让少年们有了选择的机会,吉姆说,你们可以攻读农作物科学、葡萄栽培、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专业,学成后回乡造福小镇,还可以选离家只有几个小时车程的大学,周末能帮助父母采收。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发生在总决赛前。
看到来自各个地方的优秀选手,大家异常紧张,平时跑得最慢的小胖Danny紧张的吐了起来,吉姆对大家说,“你们看看四周,汇聚了整个加州最强的选手,但他们没有经历你们所经历的一切,他们没有像你们一四点半起床到田间劳作,上完课后也没有继续回去劳作。
你们除了严酷的训练,还忍受更多的痛苦,这一切他们都没有。
你们忍受痛苦,就是为了来到这里放手一搏。
”这样一番话,点燃了所有人,更是让少年们尤其是Danny在最后时刻开了挂,跑出了最好的成绩。
其中一名少年长大后成为了洛杉矶时报的记者,他在当时的作文中写到:当我们奔跑的时候,仿佛是地球的主宰,大地是我们的,我们听得懂鸟语,我们不再是移民,不再是愚蠢的墨西哥人。
当我们奔跑的时候,灵魂仿佛飞上天空,和神灵对话,当我们奔跑的时候,我们就是神。
所有这些,感染了教练吉姆和他的家人,也让吉姆最终放弃诱人的高薪职位,留在了麦克法兰。
是的,吉姆教练至今仍然生活在麦克法兰。
在越野队拿到州冠军之后的十四年里,麦克法兰中学接连拿下了9个运动项目的州冠军,吉姆指导过每一个队伍。
他曾带领学生到世界各地参加比赛,包括美国、欧洲、亚洲,这部电影就是根据他在麦克法兰的真实经历改编。
越野队七个少年的亲朋好友,没有一个读完初中,他们七人却全部考上了大学。
在见识过外面世界的风雨和彩虹之后,他们选择回到麦克法兰,为故乡小镇服务,传递希望,就像当初吉姆教练做得那样。
有一次和朋友谈起这部电影,我问为什么是长跑和运动改变了这个贫穷的小镇?
而不是工业或者科技?
朋友用经济学家何帆的一段话回复我,运动的本质,是在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时间跨度里面,通过制造一场又一场充满戏剧色彩的比赛,一个又一个史诗一般的传奇人物,塑造出来一系列的精神图腾。
最终是这些精神图腾跨越种族、文化、年龄、性别,扩散到每一个人身上,让小镇人们的精神内核发生了改变。
本来以为这种既定结果的电影不会对我产生多少情绪上的影响,但是最后那场比赛中,看到小胖在终点前一直赶超,最后整个队赢得比赛,看得热泪盈眶,希望在下次马拉松终点前我也能这么冲一冲。
首先这个小镇上的人很纯朴,羡慕这样的地方,小镇很小,很多人都认识,教练刚搬到小镇上,邻居太太就送给他一只鸡。
教练去买鸡饲料,被店老板夸是个好人。
学生的妈妈提出帮教练的女儿办成人礼,成人礼上开车兜风时遇到危险,首先保护了女儿的安全。
镇上看似混混的车队其实都是热心肠。
教练老婆的车坏了,一个女孩出来让她男朋友修,当时我还在想是不是女孩在使坏,故意把教练老婆拉进她的店做美甲,然后她男朋友帮她修车两边敲竹杠,但是并没有发生,我太阴暗了。
教练也很好,在女老师的启发下,想到要通过越野赛来让这几个孩子上大学,改变他们只能在田里干活的命运。
而且在更好的学校提供更好的职位后,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教练的老婆也很好,如果是我,肯定会毫不犹豫选择那个更好的学校。
最后几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后来回村当上了教练,当上了警察,参军,还有一个孩子爸爸进局子的他也进过局子。
感觉虽然上大学是能改变命运,但是就像平面国里说的那样,底层人只能微微改变那么一点,锐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
不管怎样,只要往好的改变都是好的。
很现实,不会像某些励志故事里那样逆天改命。
还有就是那个女老师读给教练听的一个孩子写的文章,孩子说,跑步的时候就像鸟飞在树上,好美丽的描写。
更可贵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样美好的事件真实存在于这个地球上,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可能因为自己不是个长跑爱好者 所以才对长跑运动员有着别样的钦佩之心 麦克法兰是个真实的穷乡僻壤之地 一开始Jim White就是一名落魄的教练 他选择留在麦克法兰就是被小镇里热情而又淳朴的民风所打动的 他发现了几个有着长跑天赋的拉丁裔孩子后 组建了一个长跑队 他们之间是是友情又似亲情 互相影响相互信任 因为怀着信念 这个长跑队不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后来甚至创立新的长跑记录可以说他们一起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各自的梦想
《麦克法兰》根据1987年的真实故事改编,科斯特纳扮演的教练来到一个穷困无比,尘土飞扬,居民多为拉美裔的农业小镇,将那里的高中生们变成越野赛跑健将,给自己,也给小镇带来希望。
从头一直猜到尾的标准体育电影,因为自己之前一直在跑步所以还是很触动。
我们都知道世界并不是公平的,但在某个特定的领域,规则框定的范围就可以做到相对公平。
十一采访了一个体育教练,他说中长跑最适合穷人,因为孩子只需要一双鞋就够了,真的是这样,结实的身体,吃苦的耐力,不屈的决心都是从事跑步这项运动的天赋。
我在鞍山被十几岁的女孩子带着跑了六公里,她们跑得太快太快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样的,痛快快乐,酸甜苦辣,不管是每天都在耕地,还是每天都在行走,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我们终究会一样, 很多事情,就是一遍一遍的,不断重复,能给我们带来希望的,也许是生的欲望,也许仅仅是嘴巴的贪婪,甚至于对自由的向往。
这些都不重要吧!
我能做的,也许不是看不惯什么。
而要学会所有的都看的惯。
在很多地区,很多时候,我们刚出生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符号,或者是地区给我们的特性,或者是民族留给我们的文化,甚至家庭的固定思维,我们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我们出生就会被定格,而对于我们自己,我们或者屈服,或者拼命挣脱。
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
有的人选择按部就班,依靠着经验,舒服的过完这一生,有人打破眼光,换个活法,哪怕一辈子辛苦,每天面对困难, 这样就对了吗?
其实就像走路,可以按照我们走过的,或者长辈告诉的,或者重新开辟道路,谁知道呢?
你需不需要改变,这才是一个问题。
你还要可以承受这一切带来的变动。
那就往前冲吧!
不要回头。
运动类的电影已成固定模式,难有新意,但乐观向上的氛围,正能量的鸡血还是使此类电影经久不衰,仿佛唤起了人类童年的古老本能。
White屡遭不顺,来到西部墨西哥裔聚居的农业小镇麦克法兰,这样的地方全世界太多了,有过辉煌,或许连提得起的人和事都没有过,现在平庸,可预见的未来也终将平庸。
White这样的平凡之人也太多了,更多的是他手下的平凡学生,种菜——娶媳妇生孩子——孩子种菜的生活天经地义,别无他途。
White教练并无四射的人格魅力,麦克法兰高中的教练工作是他在屡屡被辞后找得到的唯一工作了。
并非能力不挤,而是性格冷酷。
年轻时这样的男人就像黑暗里的萤火虫,鹤立鸡群,可在一个中年教练身上就无异于茅坑里的石头了。
也难怪导演选择了凯文科斯特纳演White,《与狼共舞》,尽显孤傲本色。
骐骥需要伯乐来成全,可没有良驹伯乐也只是屠龙的好手。
壮实黝黑、天天在地里劳动的拉丁田舍郎们本是运动的好苗子,惜乎身处信息孤岛,面朝黄土背朝天,看不到运动带来的可能;White也不过是一个以橄榄球为业的教练,而且是个失意的、有些独裁的完美主义者。
如果顺着原本的生活路径,就没有这个故事了。
可好马就是拉犁也和驴子不同,而伯乐的眼光也不会轻易黯淡。
White发现学生们善跑后就果断组队训练他们准备州越野跑大赛,孩子们也给力,一路跑,跑,跑,田里娃跑赢了玩高尔夫的城里孩儿,跑了州赛的第一,并在之后一次次夺冠。
麦克法兰一定成了加州的越野跑圣地。
White还是那个又臭又硬的White,但无意中因为一点坚持,一点赞赏,他的人生峰回路转。
不是他自此成为多么牛的人生赢家——他的余生都待在了麦克法兰,而是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所在,也帮助这个闭目塞听的小镇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帮助这些懵懂少知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不得不说有时有的人真的像恒星,因了他们那些恒星也能闪光。
对于一部正能量的影片来说,政治正确是必须的,尤其在美国。
本片的政治正确是我很欣赏的,赞美体力劳动,这在今天已很难得;赞美老墨的家庭观和社群意识;赞美每个孩子。
本片是改编自真实故事,真实的White也是这样的吧。
制度上的平等是外在的,内心里的一视同仁更可贵。
人们太喜欢以一个人去论一群人,喜欢对人而不对事,并因此错过了多少认识世界的差异和丰富的机会。
这部电影如我开篇所说,仍然是一部有出彩但猜得到结局的运动电影,但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运动带给人的纯粹快乐,感受到了看似与他人竞争、实则是与自己竞争的不满足于现状的人的努力的价值,是以为记。
无趣
很平庸的运动电影,没什么转折。看简介以为是越野赛一类的,没想到只是短距离的团队比赛,失望。
没啥感觉。安排墨西哥裔移民唱国歌那段,太过主旋律。
因为自己也跑cross country, 所以特别深有感触 每次coach让我们跑5miles 的时候都叫苦不迭
三星半。真人真事改编的体育励志电影永远是最保险的高分。
看过最棒的运动电影之一
运动片无感。。。而且是这种严肃的。
2015.11.13特别老套的情节,但就是特别温暖、特别振奋、特别感动,教练、队员、亲友、小镇的居民们,甚至那些鸡,都是那么让人喜欢呀!
传记类电影都很枯燥,很平,只有看看凯文科斯特纳满脸的皱纹,算是有点起伏。其他演员都很平淡,剧情也流水账似的。
这一类的励志片总是相似的,然而还是忍不住想看...
最后被胖子丹尼的奋力奔跑不断超越对手感动了一下;全片都处于在即将高潮燃爆但总是克制住的状态,更多篇幅在营造一种温情美好快乐的情绪。
Jim Whit:好了,大家靠拢。来。我要你们看看四周。都是州里最出色的选手,是吗?这里的每支队都配得上,也包括你们。但你们有他们所没有的,好吗?他们不像你们一样黎明时起床 在地里干活,对吗?他们不用上完一天的学 再回地里干活,而你们这样。你们跟着我 跑13公里、16公里,你们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些孩子不像你们,他们根本想像不到。那天跟你们迪亚兹家 一起去地里干活,说实话,是我经历过的最煎熬的一天。我对自己说,“不管我做什么烂工作,都不会有这么困难。”你们每天都这么生活着。你们的父母希望 他们能每天都这么生活,并且如果这意味着能给你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他们会一辈子都这样。你们是超人。你们来这儿参赛,为争冠军所经历的一切,而这样的优势是像我这样的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凭着这样的力量 这种勇气,没什么是你们所做不到的。
挺好的题材,但完全没有什么CATCH到什么亮点。说天才的,说鬼才教练的,说背水一战的,说种族问题的,说条件艰苦的,说家庭内部矛盾的,说小镇温暖的,这些都有别人做到更好,本片普通了点。倒是越野跑项目有点少见。
老瓶装新酒,步步可测。好在几位主演都挺可爱的,老墨家庭很喜感,有意大利家庭风采。
全队一起去看的,还开了半个小时,看到之间就受不了了,烂俗,而且摄影非常的糟糕。。。故事主人公最后也不太好,也就那么励志。。整个价值观就不太对,把无能当做英雄主义,可悲,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事实也确实证明,单单一个人的力量真的是很小的,救天下救别人,先照顾好自己,然后家人,然后爱
知识能改变命运,运动也是!
虽然这个故事很老套,但看到别人成为救世主的感觉还是挺好。
“我的车上有五个孩子,他们从来没有看过大海”“为了让你们生活得更好,他们愿意一辈子过这种生活”
内容比较平淡,影片整体色调很好,节奏控制的也不错
无感,一星给特纳 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