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得人心情压抑,尽管结局美好,但是画面及配乐以及表演的氛围都是淡淡的、为难的、抑郁的。
尤为专心注意到的,是苏慧伦出演妻子的夫妇。
在一场突发车祸后,两人方才意识到生命脆弱而身边人需要珍惜,这个情节于情于理都是很恰当的,人嘛,都是麻痹的、自私的、所求甚多的,所以在生活中渐渐迷失自己、忘却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而得到的又是什么,在得失之间耿耿于怀,狠狠地问——你到底要我怎么样!
你怎么可以对我这样!
你都快要把我逼疯了!
难免应了歌词里的一句——这个世界谁无病。
无病呻吟的并不是一颗需索不足的心或者爱与不爱,而是像静修所里的老师所说——每一个生病的身体背后,都有一个被困住的灵魂。
这个世界这么匆忙,还有谁愿意停下来俭省自己的灵魂呢。
直到——突然发生的车祸。
两夫妻在开车的时候吵架,因此减慢车速,后车超车后与货车相撞后两人当场身亡。
于是两人在借宿的地方开始重新评价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生活。
多么让人生恨的桥段!
这个世界已经漠然到了不到生死攸关无人关心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地步!
多么让人生恨!
人们为自己的洋洋自得找了多少的理由啊,忙碌生病吃饭应酬功名利禄……至于那个什么灵魂,困住也罢逃跑也罢,灵魂又能值几个钱——如果不是是一场车祸或者其他的什么飞来横祸后侥幸活下来并且还能喃喃地对自己的亲人爱人说——我们回家好好过吧——这样的话,我们就这么碌碌地活着难道就永远也学不会珍惜了么?
难怪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现在总算懂得了。
爱情也是这样吧,冲击之后侥幸没有消散掉的那一款,必有后福!
生活其实很简单,似乎又很复杂。
片子很平淡,但却不枯燥,虽然不是很懂,却依然隐隐的能感受到什么。
还是那句话,生活很简单,是我们自己弄复杂了。
电影里面一共描绘了四组人:中产夫妻,原住民家庭,赶庙会中年人,以及那个搭乘客运的小孩。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配角,可能还可以细分。
想象里这部电影描绘的这许多组人当中,真正会看这部电影的,大概只有第一类吧。
当然作者可能会说这其实是一组开放性文本。
但给我的印象仍然是针对第一类人的。
相比之下似乎也就第一类的麻烦最简单也最复杂,因为经济基础建立起来之后面临的问题很可能是直接且实质性的。
因为从电影觉出了这样的针对性,便觉得这部电影已经落了下乘。
或者换个角度讲,这部电影似乎是将现实中的某类人的各种特性分裂了开来,一组人担当一二,承担着影片的发展。
但作者把这些个片段描绘的很支离很玄虚,所以还是很文艺的,不比他自己所写的那个影评那样说教。
我不知这是看到了影评的体会还是电影本身的体会。
但对那个有针对性的受众,则是一直都体会到了的。
ps:丢佛像后发怒那段很搞笑
[流浪神狗人]探讨的是人类与宗教的关系,用的是多线索和群戏架构,胆敢对如此宏大叙事下手的无非两种人,一种艺高人胆大,一种无知者无畏,毕业于辅仁大学、拍摄纪录片多年的陈芯宜自然不是后一种,可鉴定的结果却也绝非前一种。
陈芯宜在片中设置了三组人物:得了产后忧郁症的手模特,与面对婚姻无能为力的设计师丈夫;身价不如贩卖的水蜜桃值钱的原住民夫妇,与因为父亲酗酒而有家不归的搏击少女;四处寻找被遗弃神像的跛脚司机,与途中邂逅的“胃袋”流浪儿。
三组人物分别对应中产阶级、原住民、及底层流浪者,阶级、种族各不相同,但或多或少都在“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中深感绝望,遂纷纷向宗教寻求纾解。
在陈芯宜镜下,向来标榜包容性的宗教却是最不包容的,教会会员到青青家中清理他派宗教的神像,神父把酒醉的必勇赶出了教堂,编导用此类细节对宗教的排他性进行了不动声色的嘲讽。
而到最后,望能得神灵眷顾的纷纷空手而回,反倒是“照顾神灵”的黄牛角活得最自在,“宗教无能”的观点,在陈芯宜的铺陈中就此跃出水面,暂且不论观点是否偏颇,在鬼神崇拜成风的台湾,胆敢举起棍子,把佛教、基督教、灵修等宗教事务一棍打死,没点胆量是绝做不来的。
当然陈芯宜并未仗着道貌岸然的主题对现实一顿乱棍,在操控如[撞车]、[爱情是狗娘]般繁杂叙事时,也未犯女导演“整体失控”的常规错误,只可惜在担纲编剧的[刺青]中细节不到位的弊病再次发作,致使最终未能打得有礼有节。
青青的抑郁,除产后忧郁症外,基本无其它可供深究的社会成因,致使人物和剧情流于无病呻吟,苏慧伦与张翰的台词亦是停留在台湾八点档电视剧的水准;原住民段落中,除同样让人抓狂的台词,自始至终一副“苦大仇深”的嘴脸,无任何起伏。
多线索架构的精髓在于细腻铺陈后,几条线索交汇时撞击出的火花,可惜[流浪神狗人]人物的单薄和细节的无力,让车祸的发生,并未产生任何的冲击效应,观者也始终无法进入情境,只是抱着“撞了就撞了吧”的无所谓情绪,然后等着看编导如何把他们生拉硬拽回正轨。
陈芯宜也不出所料地让青青夫妇关系来了个快速变身,虽然二人事先去鬼门关转过一圈,但仍旧缺乏足够的细节铺垫,原本在床上僵尸一样的二人一下就缠绵了起来,状态转变之快让人咋舌。
全片最值得称道的是牛角与阿仙的段落,观来趣味盎然,又发人深思,可能陈芯宜没有在他们身上太过用力,也没有让他们承担过多的主题论证重任,反倒误打误撞成了全片的最大亮点,可惜青青夫妇的压抑或必勇夫妇的苦闷总是出来抢镜,坏了好事。
陈芯宜试图借[流浪神狗人]对台湾社会横切一刀,把隐藏其中的社会病症与心灵痼疾袒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一刀说不上有多精妙,相比杨德昌的锋利更显粗钝,但光是操刀的这点胆识就足以让她在陈映蓉、周美玲之流中鹤立鸡群。
至少,看到终于有人不再陶醉在那点青春小破情绪里头,终于有人关注男同志和女同志以外的宝岛同胞了,就够让人谢天谢地了。
这是一部很舒服的片。
不同环境的人们,面对不同的窘境,找寻各自的救赎之路。
相同的是,他们的生活在现实有一个交点,在虚幻中也有一个交点,前者是不期而遇,后者源自对信仰的追求。
看到片尾,沿海的路边,晨光中,一群流浪狗跑过,面对困难的人们,仍然找寻着自己的救赎之路,或多或少,他们都得到了些领悟。
平凡如你我,也许未必亏欠什么,也许许多事情已经很满足了,但人生中不如意十之八九的定律仍然存在,小事,大事,不大不小的事,欲望,迷惑,纠缠不休。
影片不想告诉我们怎么去做,只是单纯表现别人是怎么做的,原来别人的生活也是一样的,富翁一样有忧愁,流浪者也有欢娱和追求。
真真的世界里,我们过于狭隘的追求自己的生活,困惑于自己眼前的迷茫,放大到周围,这个世界,原来他们也是如此的生活。
不是每一个人喜欢流浪的感觉,人总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是构筑一个温馨的家庭,还是找到心灵的归宿,幸福,总是自己定义的。
在黑暗底蘊中也可以長出溫暖的光亮。
我喜歡這故事設定,場景也很棒,有些甚至令人驚嘆,山路的彎道上,菩薩慈眉善目的看著這世界的每一刻現實,是人的善良讓這一切發出光芒。
太多東西忙著在現實擠兌,太多年度大片塞爆電影院,而畢竟錯過一部好電影,並不會帶來顯著的後遺症。
我已經想不起來那一年、這部片上映期間我無法分身觀看的原因,卻真心的後悔自己沒有及時進戲院,為這部片的票房貢獻幾百塊。
好喜歡導演的敘事觀點,為所有受困的靈魂,帶來撫慰的力量。
那些佛像,仿若每个人内心的符号映像,现场和记忆中的片段偶然,实质上都指向每个人的自我救赎。
无论是从预设到求证,或是践行自然,东西方在信仰方面的逻辑座标虽是迥异,但大多殊途同归,回归人之本真。
神与狗、人,在相互找寻的旅途,在流浪的心路上,是否可以重逢?
这部片子,淡淡的,不紧不慢的。
几张面孔,几对人物,几种生活。
陈述着,展示着。
看到快一半,才意识到,他们每个人,都在欲望的网里苦苦支撑与挣扎着。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而信仰,只是我们求得欲望实现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青青,她想要爱,想要简单的生活,想要老公的温暖和孩子的平安,可是,她没得到。
于是她想到了信仰。
然而,信仰也没能使他得到什么。
生活还是生活,生命多么脆弱。
当生动的死亡片段在她眼前展开时,才懂得生命的可贵,才决定好好活下去。
她之前一直不快乐。
之后的日子会向好,如果要快乐,还需要努力。
阿雄,不快乐的男人。
公司要修度假村,不惜占据美丽的海滩,也不惜普通民众的房子和安逸的生活,他只是商业大潮中的一个小水手,船长不是他。
他的事业与家庭,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平衡。
就连去疗养时,也是心事重重。
当那个价值一百万的清代古董被青送走,他咆哮着,脸抽搐着。
他是真的不快乐。
这是不是庸人自扰呢。
虽然他去拜佛,但他没有任何信仰。
莎薇,她的人生不是完美的,她的父母穷,她的哥哥不在了。
最初,她对散打生涯很迷茫,她说,我不知道我这样是为了什么。
她被强加了一种生活,教练要她得奖要她保送上大学,这种欲望压抑了她自己的欲望。
可是,这没有办法。
在命运面前,人时常需要妥协。
在骗了一些钱之后,莎薇觉得没意思,生活还是步入了正轨。
到最后,6000块的玩具,让她满足,也让家人满足。
她终于可以回家了,她得到了内心的温暖。
这个时候,她是幸福的。
虽然她没有信仰,她会越来越快乐。
小寒。
欲望多得很。
想出名 想赚钱 想隆胸结果被男人占便宜,结果去骗人钱,结果,胸没隆成。
她没有信仰,相信,她的内心也是无比空虚的。
必勇夫妇,最具代表的两个角色。
捡回破烂做好分类,开车送桃子,尝尽苦难。
可是夫妇俩勤劳又和善。
他们一直在为某种理想,为相对更好的生活奋斗着。
必勇会为学生买玩具时多付一些钱感激念叨老半天;接到别人送的桃子时会拒绝说这一个要好几百块呢,结果别人这么做的原因是不再要他送货。
妇人本来就很穷,但看到流浪的阿仙,想都没想就把方便面都买了下来,勉强果腹的同时还想着可以抽奖。
除开必勇在为戒酒挣扎着信教,他们还是很幸福的。
但是车祸无情地撕破了平静的生活,撕破了信仰的无能。
律师说,反正你先不要认罪就对了,其他的先交给我。
妇人说,如果能让莎薇和阿布斯早点回到我们身边,就算是说谎又会怎样呢。
必勇又开始喝酒了,他自责,他说不上快乐,也说不上不快乐。
生活还要这样继续。
不过,孩子们都回来了,又中了一台跑步机,这是不是一个转机---重归现实生活的转机?
我相信他们会好好活下去的。
牛角先生,残疾人,用庙会赚钱。
他收集散落在四处的被人抛弃的信仰,但又以此来解众生苦,弥补一些人们信仰缺失,并提醒他们:不管生活怎样,也不管你有没有信仰,神在这里,你还是要好好生活。
(“你这么热门哦,也会被丢掉。
神不能不收啦,狗也不能不养啦,脚也不能不做,对不对?
”)他的钱被偷了,平静的很,也不挣扎牵挂,只是等着莎薇来送钱,然后淡淡说一句“还好你有良心诶”就打发了(而青青的老公却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在他那里,青青的信仰被践踏着,这样一来,青青不管有什么信仰,但还是不快乐)他被老板拒绝了,损失了一笔钱,却可以很轻松的用捡来的桃子和鱼安慰自己,语气里全是高兴和惊喜。
牛角先生,虽然收集了那么多佛像,也以此来谋生,但他也有可能不信教,他的内心已经足够富足,他只要简单的活着。
而关于假肢,他并不急切去买一个新的。
这样看来,他几乎没有欲望。
至于阿仙,他轻松的活着,痛快的吃着。
他也快乐着。
(PS:演阿仙的张洋洋长大了,没以前可爱了牙齿都不整齐= =。
什么,你没看过他的片子?
杨德昌,《一一》!
)佛像的镜头在片中随处出现。
当我们看着佛的眼睛与祥和的表情,我们是否可以在浮躁的社会和琐碎的生活中,用片刻时间将心静下来,洗净一些没必要的欲望?
宗教给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
我原来以为这部片子想告诉我们,物质上有保障的人才有权利信教(必勇不是最终放弃了信仰吗)。
后来我一思考,发现不能这么理解。
我觉得是,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快乐起来,让自己的内心富足起来。
而如果你不快乐,感觉无限空虚迷茫,生活也让你提不起劲,感觉不到希望,这个时候,就算是信仰也帮不了你。
有时候,信仰反而让你更加痛苦。
(阿冰问:“你的签怎么都是吉啊?
”牛角先生说:“签是给人家希望的啦!
”)人为什么会痛苦?
欲望太多。
人为什么要信教?
祈求解脱。
一切还是得从自己做起。
如果你受不了生活里的挣扎,那么就请你习惯挣扎吧。
这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怎么能够脱离呢。
片子的神来之笔是---当阿仙和神明坐在一条凳子上吃包子被人赶跑,并被告知不能跟神明平起平坐,而那之前,“神明”才刚开口说话,“下次有庙会就叫我,我需要装假肢呢!
”真是讽刺。
人快乐富足起来,的确会变成神仙。
《流浪神狗人》---神,狗,人神最快活无虞狗其次人最惨
这部影片异常吸引我的地方是:苏慧伦还很年轻。。。。。。。。。。。。。。。。。。。。。。。。。。。。
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
阿雄夫妇消除误解,更加地珍惜生活;必勇夫妇得到了女儿的宽恕,找到了生活的目标;savi完成了自己给妹妹的承诺;阿仙收集到了所能收集到的福;牛角有了汽油终于可以上路却发现没有了启动的电;百万名犬带领着一群野狗游荡在路上;神明终于在漂泊不定中找到了住所。
流浪的神,流浪的狗,流浪的人。
这是陈芯宜的《流浪神狗人》,情节平淡、人物简单、风景旖旎,貌似是典型的台湾电影。
听说这是一部宗教色彩很浓的影片,但是无时无刻不在嘲讽那无用的神明。
电影里的每个意象都在试图流浪。
神明被人遗弃等待着牛角去找寻,百万名犬在主人车祸后获得自由;阿雄夫妇在生活富足和精神抑郁中迷失;必勇在戒酒的自我斗争中痛苦;savi为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苦闷;阿仙则在找回自己身上流失的爱。
神、狗、人,都在企图摆脱流浪的状态达到美好的彼岸。
然而事实上,生活开了太多的玩笑,甚至有些滑稽。
一场车祸可以改变很多人,尽管是无意中的。
在背弃了神明以后又会天真的认为是神明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每件事情都这么费解,每段经历都这么复杂。
人终于在这种纷繁复杂中倒下、迷失然后流浪。
我宁愿把这一切都解释为虚无的后果。
虚无是人的流浪。
人有三种途径达致虚无的领地:因为对现象的不可知而导向神明信仰,在信仰不灵的情况下迷失方向,堕陷到虚无的实在;因为知识的拓展、阅历的丰富导致一元价值的不可统帅性,价值多元带来的无所适从同样可以使人被虚无所吞噬;第三种途径源于意义的追寻,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做一件事,爱一个人都想找到那个意义所在,然而思忖的结果却往往不是我们所想要的,意义的迷糊与神秘导向了思想的虚空,人不再是为找寻意义而活,反而在过多无意义的追寻中死去。
虚无的存在导致了人精神上的流浪。
人显得居无定所,因为人本来就无所可居。
我们都走在“回家”的路上,但是何处是家却鲜有人明了。
精神领地的丧失使得我们对精神的守望不再似往前坚定。
精神生活在物欲中糜烂,我不再是我,你不再是你,我们都已经成为披着人皮面具的骷髅。
我害怕虚无,或者我正在经受虚无。
所以我总会试图找寻那些无意义的意义。
结果是,我知道很多事情没有结果,却总想找到那个结果。
结局的惨淡不再给我希望,我也只好在混沌中过活。
于是,我开始自己的流浪生涯。
精神上的流浪痛苦于肉体上的疏离,我不想成为只有一副皮囊的物质存在。
台湾版的《Crash》。
宗教迷信信仰,人生,命运。洋洋长大很帅,那个在《一一》中的小男孩。
高捷:)
1283
看过,但是不太明白,没有找到我自己的救赎之路。音乐不错。
台版21克+巴别塔.....我实在是有短毛控啊.....张翰头型简直让我没有控制能力的喜欢....恩哈......(后来我发现我是张家控,恩哈.....张震,从你爸爸到你姐姐到你哥哥我都喜欢,哈~~~)
想到了一页台北
上来就出戏到大佛普拉斯,其实相比的话这部并没有分数那么大的差距,也有黑色幽默而且关于台湾多种宗教信仰的探讨要更深,感觉就是那拨创作者没赶上好时候。多线索的人物最后被车祸汇聚到一起并没有落入俗套,女导演有许多缜密的细节设计其中,正如片名让流浪的神狗人包括对应的情感进入到一种轮回中,其在现代社会不同位置附属价值的改变。演员也都很出彩,高捷的假肢,长大的洋洋,张震的哥哥,原住民,最让人意外的是苏慧伦居然都没有提名金马,虽然当年有色戒,但女主给了陈冲(意)女配是范冰冰(心中有鬼)?日本音乐家坂本弘道的配乐有种福音的灵异感很有特色。资料馆导演映后见面场。
一起流浪的神,狗,还有人.....
这是我视线以外的东西。
我觉得很好看啊。是笑柄吗?三条线索之间彼此缠绕,看似孤立的个体都逃离不开大环境。影片中不断强调宗教的在场,但也通过这种在场而凸显宗教的不在场。英文片面已经解释了影片的故事,那么这么好的故事不是该得到更多褒奖吗?尤其值得点名夸奖的是音乐,我真是要吹爆!
台湾文艺片的真实水准。
我从生下来就死了,我是幽灵啊
电影一一零三,2024年10月3日看完,故事性还是可以的,让人想再看一遍细细体会,以后再刷一遍吧。
有点晦涩。。音乐不错。
漂亮的OST
3.5,2008/04/10@台南國賓
海报太他妈差了,海报党虽然是为了看苏慧伦的,但电影比想像的要好。
如何去救赎自己 冥冥之中一切是一种赏善罚恶
很有禅意。只是,我这么爱这部电影,看完我还是不会去信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