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警醒自己的片子,女主虽然年龄增长容貌变老,但是却还是孩子气,这种孩子气不是天真烂漫,而是自我,自私和孤傲,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很可怕的事情,用自己不成熟的世界观去给别人的行为灌输自己的想法就是在自欺欺人,像个小丑一样在自己的舞台表演。
中年人写青年人的小说,写自己年少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其实只会被自己感动前男友发出的邀请被脑补成求复合,光鲜亮丽出场和身后的空虚形成对比,更显女主的用力过猛,好好打理自己的生活不好吗,让我时刻警醒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让保持干净整洁,身心合一,而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最后在自己终于耐不下去暴露本性,在所有人面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和破败的内心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去反思自己呢,而是去曾经看不起的胖子那里寻找慰藉可以有孩子的天真和好奇,但是不要把自己当孩子,认为所有人都该包容你成年人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会处理自己的情绪,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会感恩他人的付出,会保持合适的距离和关系,不把期望放在他人身上,保持内心的秩序,不自卑不骄傲。
以前不理解别人所说的一夜长大。
成熟和变老是完全两个概念。
小的时候,幻想王子,公主的惬意童话。
幻想着完美的男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别人炫耀对于自己的迷恋。
再大一点,自以为现实,有个不那么帅,但是视我为掌上明珠,任由我各种拳打脚踢,刁蛮任性的人。
结果才发现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一种交换,虽然现实里我们谁都没有直接的说出来。
之后又给自己说,有个人帮自己把世俗的一切,那些市侩的眼神。
繁琐的人生,粗俗的生活都远离自己。
对方最好给自己建造一个城堡,好让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不堪,以及一切丑陋的本性都隔绝开来。
结果才发现,那是说辫子姑娘,那个为她建造城堡的却是巫婆。
女主角和残疾的男人躺在床上。
那个时候并不是你最好的时候。
而我最好的时候,你却看都没有看我过我一眼。
这里的人又肥又蠢,而你美丽又成功。
贾森•雷特曼的《朱诺》和《在云端》着实令人惊艳,可惜此后的作品都反响平平、缺乏力度,2011年的《青少年》亦如是。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长大了却仍不成熟(Get old but not grow up)的女人,影片用讽刺的笔调讲述了她回到家乡试图重夺旧爱的荒谬故事。
查理斯•塞隆饰演的马维斯是一个性感漂亮却一事无成的女人,用编剧的话来说她是个“火辣辣的贱人”。
离婚后的她一直在大城市写着几乎卖不出去的青少年小说,过着极不健康的邋遢生活,爱看肥皂剧、爱吃垃圾食品、爱喝可乐、酗酒、烂交……完全一个loser形象。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loser却让她家乡的人羡慕不已,因为她美丽、性感,因为她住在大城市,因为她过着“光鲜靓丽”的生活。
影片最大的亮点即来源于此,反类型、反高潮、反心灵鸡汤,马维斯至始至终都没有成熟,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大龄“青少年”。
影片讽刺了一把像马维斯这样的人,同时接结结实实地讽刺了那些崇拜马维斯空洞生活的人,他们同样都是没能真正长大的一群人。
就像海报上的宣传语,“每个人都会长大,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成熟。
”如同2014年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剧本以及电影本可以更好,可惜了。
以前不理解别人所说的一夜长大。
成熟和变老是完全两个概念。
小的时候,幻想王子,公主的惬意童话。
幻想着完美的男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别人炫耀对于自己的迷恋。
再大一点,自以为现实,有个不那么帅,但是视我为掌上明珠,任由我各种拳打脚踢,刁蛮任性的人。
结果才发现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一种交换,虽然现实里我们谁都没有直接的说出来。
之后又给自己说,有个人帮自己把世俗的一切,那些市侩的眼神。
繁琐的人生,粗俗的生活都远离自己。
对方最好给自己建造一个城堡,好让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不堪,以及一切丑陋的本性都隔绝开来。
结果才发现,那是说辫子姑娘,那个为她建造城堡的却是巫婆。
女主角和残疾的男人躺在床上。
那个时候并不是你最好的时候。
而我最好的时候,你却看都没有看我过我一眼。
这里的人又肥又蠢,而你美丽又成功。
偶尔地,我会有种错觉,那错觉里有对自己成长路上最深切的怀疑:其实,我还在原地;其实,我并未走出那个学生时代的自己;其实,有时候,我想回去。
回过头去,再来一次,而这一次,我不会让遗憾再次成为遗憾。
这一次,无论多么忙碌,多么抽不出时间,无论身在何处,我都要参加毕业典礼,穿上毕业的礼服,做一次完结。
我想,以一个仪式祭奠,我才算是走出来,才叫继续走下去,才能如身边的大多数一样渐渐的不再发梦渐渐的结婚生子赡养父母过着我这个年龄所应该拥有的平淡而又平凡的日子。
当身边人都在往下一个阶段前行,而我貌似仍然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形影单调时,我必须得承认,偶尔地,我会有这种错觉。
我们常常会被“大多数”而影响,并用“大多数”的观点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制约自己的“梦”想并且硬要拉上自己以企图赶上他们的步伐。
实在无力赶上时,就会返回到曾有的那个时光,来一次回溯。
或许,回头看看,会发现某个遗留的没注意的还能挽回的“过去”,并将它完善成未来。
其实啊,生活,远没有那么多的矫情。
某一阶段,不见得非要以典礼的仪式才能完结,或许某一天夜里,写上几句掏心的话,喝上几口微辣的酒,做一个香甜的梦,再醒来时,仪式已经完成。
那些曾经,不见得非要完美到每一个遗憾都能弥补,或许,正是这些有缺陷的过去才显得它们更难忘怀更珍贵。
我们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种姿态,从心底扬起的,敢于对自己的前方说:Life,here I come的美好姿态.....
这电影看得我害怕。
按照所有人的期许过完前28年,突然发现不对,在29岁这年将一切都打破重头来过。
而剧中那些看起来一辈子呆在小城的普通人们,过着平凡的一生,marvis回去之后没有奇迹、没有浪漫的新对象,只有破破烂烂的自己,尴尬地释放着自己无处安放的荷尔蒙。
我们总说,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你才会快乐。
37岁的marvis后悔了,她希望回到那个自己曾经认为最高光的时刻。
殊不知,所有人都在move on,只有她还在原地,做着只有年轻时才会被原谅的事情。
她被困在了自己不成功-当枪手和曾经青春时的光彩照人里。
导演为什么会这么写,是因为想揭示些什么,让人尽早地清醒过来吗?
造成现在她的焦虑的全是她自己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电影看的人难受死了,揭露了问题,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好的结果。
但在美国,开车行走在很多地方,特别是downtown,真的总会有种生化危机的感觉,一切都停在那里了,没有往前走。
很可怕。
唯一对抗中年危机的办法,就是keep moving。
让自己动起来。
戏中最让我拍案叫绝的一场戏是:女主在酒吧,看前男友老婆贝丝的乐队表演,当乐队奏起那首“the concept”的时候,她一脸惊愕的表情。
这首歌正是她一路长途跋涉,听过来的歌。
想必十分喜欢。
然而她又是如此地看不起贝丝,自视高她一等。
原来大家的品味也差不多嘛?
对于自视甚高的人来说,一开始可能会觉得被冒犯了,但是当她发现贝丝表现的的确不错的时候,就有点失落了。
相同的成长背景,给她们的生活品味留下了相同的印记,尽管她们一个是众星捧月的舞会女王,一个是普通人。
当歌词反复唱到“i didn't want to hurt you."的时候,女主却是反复受到伤害的。
这讽刺令人回味。
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曾经相信的事,一天天变得不可信。
年轻时候的伙伴们,很自然的走了不同的路,有的选择留守,有的选择走出去。
而走出去的一般是少数优秀的,当年多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去的,所以回去的时候,自然期望是衣锦还乡,最好是乡亲父老夹道欢迎的。
当期望变成奢望,自己郁郁不得志,发现乡亲们过的日子比自己悠闲自得的时候,那种失落和痛苦可想而知。
这痛苦来自于嫉妒。
而嫉妒来自于生活的比较。
然而生活是无法衡量的,故也不应该比较的。
人们往往忽略自己的优势,拿自己的弱项去与别人的强项做比较,从而衡量出自己不如别人的结果,产生嫉妒。
这种比较是有偏颇的。
悠闲自得的日子后面隐藏着什么痛苦,你无法看到,人们总是习惯于展示美好的一面。
这一点,在最后,女主和马特妹妹的对话中有所体现。
小镇里的人,有时都会向往大都市的生活,他们觉得自己一文不值,生活无趣,就好像已经死了。
没有人应该去把别人的生活方式套到自己的人生上,不管是留守的还是走出去的。
各自还是要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下去,每次你遇到困难,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会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种怀疑带来的痛苦会周期性的来骚扰。
做好心理准备,它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小镇的人们过着悠闲自得,与世隔绝的日子。
用女主的话说,他们都长大了,他们更加务实,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充实。
但对于马特的妹妹而言,并不是这样的,小镇的人和生活都是丑陋的。
而女主的生活尽管拥有大城市的光鲜的外表,但是也有不少的问题。
正如上述讨论的,对于各人的生活进行比较意义不大。
除了徒增伤悲,或者虚伪的快乐外,你不会得到更好的东西。
我更感兴趣的是,女主和小镇居民的心态的比较。
小镇居民是长大了的。
意味着他们更关心自己拥有什么,享受现在。
也意味着他们,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他们可能也曾经想过,努力过,到大城市去生活,离开闭塞的故乡。
但是他们在生活的困难面前,屈服了,被淘汰了,所以他们选择长大。
而对于女主来说,就像电影名字一样,她是个“青成年”。
女主无疑已经成年,但是她的许多行为又是如此的孩子气。
前男友发来email分享女儿出生的喜悦,她竟能从中解读出复合的希望,并不顾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顾道德,勾引有妇之夫;回故乡,不和父母打招呼; 最后在被男友拒绝复合的请求后,在众人面前撒泼打滚。
但我觉得这孩子气是如此的特别,如此的值得珍惜。
这是锐气十足的,充满朝气的,拥有无限希望的,却也是容易被挫伤的。
许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这么一股气,但随着时间,慢慢被消磨了,并安慰自己是长大了。
正是这孩子气,让她保持了特立独行的性格。
在多年前,让她出类拔萃,从偏僻的小渔村走出来,走进大城市,拥有让别人羡慕的生活。
我更愿意称这为青年气,以区别于不负责任的孩子气。
青年气,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凡事全力以赴,有一线生机都捉住不放。
就算失败,痛苦哭一场,明天仍充满阳光。
不满足,不安于现状,寻求改变。
自私,做事只考虑自己,但你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只为自己考虑也就够了,不让别人为你操心,对别人也就够好了。
我希望自己不管多大年纪,都能拥有和保持着这股青年气。
因为我已经长大太久了,是时候年轻了。
看完《在云端》,我就知道自己会看这个导演之后的每一部片子。
估计有同感的人不会少,升级为好莱坞新希望的贾森雷特曼的每一丝动态都被同步到千里之外,拉来《朱诺》黄金搭档的《青少年》更是立项起就被视为颁奖季的热门。
但雷声大雨点小,上映前万众期待,而后却哑了,不但票房上没什么作为,更被“等待冠名剧院”拒之门外。
这是什么缘故呢?
看过之后我还是没有答案。
影片一直弥漫着萧条沮丧和遗憾,荒诞压抑而又忧伤,对于一个不再年轻却还没老到不在意年纪的女生来说,出现在这样一部电影里的确适合她早过了美貌的巅峰却还不甘心向岁月告饶的状态。
美女总是有特权的,再失意也会遇到“生来就是爱她这类女生的男人”;但芳华不再的佳人就像元气大伤的高手,不论当年多么风光,如今也难免平添许多烦恼。
不装高尚,我想相当多人像我一样,没兴趣看别人春风得意,但出乖露丑就另说了。
如果拍过五关斩六将,充其量多一部女版《春天不是读书天》,但失荆州走麦城,就成了《杯酒人生》。
当然本片并不会像《杯》那样讲许多道理,生活本来就没那么容易被一两件事改变。
片名“青少年”表面指主人公捉刀的系列小说,但想必也指重游故地,企图从自己最辉煌的青少年时期夺回羁旅失去的重心的尝试。
美女也难事事顺遂,人生往往劳而无功。
当然了,办蠢事却经常要付出代价;她已经过了容貌拯救一切的年纪,却还没老到学会反躬自省。
故垒萧萧,前路茫茫,她是归人,也是过客。
《脱线女王》我不敢面对你已结婚,已生崽,婚姻美满,生活和谐的事实我第一次为你blow job时听的歌曲一直强势地将我拉回那个时空 那一刻我属于你 你属于我"YOU and ME,Born of a couple"所以,我就是要抢回你,生了崽又怎样,你是我的,是我的FUCK YOU, ALL THE ONE 你们这些嘲笑我的人,劝我去看精神医生的人老娘不是没吃“脑残片”老娘只是,只是,不愿长大不愿失去你不愿失去曾和你厮混过的青春豆瓣上给了《love》四颗星,其中两颗都是给郭采洁当小霓忍住泪发泄道:“我很挑剔 我很难搞 我讲话难听 我常常臭脸 可是那就是我啊 我就是没有办法像你一样 听话顺从又牺牲奉献 就因为我没有那么伟大 我就不配爱人 我就不值得被爱了吗?
”因为这一段似曾相识的道白,荧幕前的我被强势拉回那个时空你说我总是口是心非 嘴贱 得理不饶人你说我那么难伺候 脾气不好 挑剔 你说可是我就是喜欢你啊脱线女王在影院的黑暗中握紧友人的手,默默流泪我希望在你面前我就是我,毫不掩饰的我我的臭脾气 我的坏习惯 我的企图心我的搞笑脱线 我的温柔善良 我的一切一切你看到的每个瞬间都是我不假思索的真实呈现若你接受 你便得到最完整的我所以,我很后悔,错过了这样一个愿意抓住所有的我的你可是,你们会后悔,错过了这样一个对你袒露所有的我然后...在经历那么多的擦肩而过,撞得肩膀生疼后,脱线女王会长大她咆哮道:不要再对我唱“I didn't want to hurt you”,老娘不会被打到,好嘛!!!
好朋友这样形容她的男朋友 “第一个我觉得别人怎么抢也抢不走的人”多好呀!
她说,你也会遇见的是呀,终于有一天,脱线女王也会有她“抢不走的人”他们会一起散步买菜旅行做爱他的手婆娑着她的身体,抚平她所有的过往“喂,对,就是你,快来带我走出青春”
郊区小镇的Prom Queen不再是光彩夺目的十七岁高中生, 而是三十七岁离异的不出名作家。
她穿着T-shirt醒来, 灌自己一大口健怡可乐,摘掉睡觉时忘记摘掉的NU BRA, 然后收到旧情人生孩子的喜讯。
她穿上低胸裙去赴一场blind date, 一夜情后醒来, 她做出了个决定, 回到那个她最初厌恶至极的小镇, 夺走刚刚当父亲的旧情人。
她开着她的红色MINI COOPER,不停放1991年的旧磁带里的老歌, 象征着她的过去和旧情人的歌。
她三十七岁了,可是还是活在十七岁。
起码这个时刻她是这么努力成为十七岁。
旧情人巴迪说, 你看起来还是一样, 不像我们其他人都已经变了。
她回到十七岁的梦在旧情人这里好像得到了承认, 却没有听懂那一句“不像我们其他人都已经变了”。
她去造访巴迪和他的妻子,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巴迪的妻子看起来那么平凡,还有个傻里傻气的乐队,她充满了鄙夷。
但是巴迪深情款款看着妻子弹奏那首充斥着她和巴迪回忆的曲子的时候, 她头上PROM QUEEN的头冠仿佛碎了一地。
灌醉他,讲起青少年时的DIRTY LITTLE STORY。
得到醉酒的巴迪的吻,她好像胜利者一样。
又充满青少年的狂妄自恋和自以为是。
最后,白色丝绸衬衫染了葡萄酒变得紫红色的她,站在巴迪家门前吵吵嚷嚷像个孩子,变成所有人眼里被同情的疯子。
她叫嚷着她和巴迪是天生一对和他们如何相爱又怎样失去了他们的孩子。
叫嚷着好像到现在的一切变成这样都是莫名其妙又对她极其残忍。
她哭着跟马特说,为什么这世上没有人爱我。
马特说,像我这样的男人生来就是为了爱你这样的女人的。
马特问她为什么一定是巴迪, 不是这世上其他的男人。
她说,因为他知道的是THE BEST OF ME。
马特说,不,那才不是最好的你,那个时候是我最好的时候,可是你却连正眼都没看我。
她是不是终于决定长大了。
她再次离开了这个小镇, 和PROM QUEEN的旧梦。
她曾经就是那种校园电影里的MEAN GIRL,电影里帅气聪明的男主角最后和平凡善良的女主角在一起了, 那些令人讨厌又羡慕的MEAN GIRL最后怎么样了,大概没有人在意。
其实不管是在学校被欺凌的LOSER,还是受欢迎的QUEEN BEE,每个人都想要幸福而已, 对谁而言这都不容易。
悲剧的“老女孩”
最后和sandra的那段对话真好。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错乱又无望好么!世界上就是有人渴望平庸又无法真切的拥抱它。
Charlize Theron is pretty as ever and that's about the only attraction of this film.
【人人都会变老,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长大】这个影片宣传语已经把全片都说透了。就像女主人公一直在写的高中生校园小说一样,她自己也始终没有从那时的生活走出来。刻薄、自私、随性妄为,同时也让人觉得有些可怜。塞隆的宅女与马特的技术宅都是心理未成年的表征,怀旧的老歌也成为暗示。永远活不出来。
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讲得如此恶心也挺难为导演的
看完心里真的特别不是滋味儿。估计若在都市漂泊数载回到曾经辉煌的小镇也同样“不合时宜”吧。还是远远的被当做神话吧。
很有意思的题材,有时候拥有的太多,反倒会把心思都放在那些没有得到的东西上。
好忧伤的电影,活在过去的女屌丝。
好好看 派拉蒙才是王道
loser
真心无聊,很难想象这是出自朱诺的导演之手啊。。。
没有预想中的毒辣,总觉得影片想要特立独行,可还是有那么点欲言又止。活在自己的过去,不曾留意那个最在意自己的人,以为重夺旧爱结果是笑话一场,生活表面光鲜自己却很难快乐,这样一堆问题就被一个仰慕者近乎于拍马屁的话解决了?很难说服观众啊……P.S.看塞隆开mini cooper很有穿越感哪~
抱着一大瓶可乐,把刻薄的讽刺,恶毒的咒骂,混合着辛辣的生活一饮而尽
详见影评~~个人觉得和《朱诺》《在云端》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一个导演
现在真心不爱看这种片子 ps烂番茄的评分这么高?
JUNO的荒诞不在
i love it sooooooooo much,so real,even wept in the cinema
THE prom queen bitch.
塞隆老得优雅,剧情基本美国吃饱撑无聊片,这个导演的片子一直小闷,但这一部没有小闷里的趣味性了,哎..
题材是中年寻找自我,这种类型的电影在我这基本都不会高过三分,结尾又是草草收尾到令人觉得莫名其妙。。。塞隆影后漂亮得天昏地暗啊,加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