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纸月?
伸手一摸就会消失的虚假之物,镜花水月是也。
“因为知道其虚假所以不会担心害怕。
” 这是女主的自我洗脑,梨花的幸福从来不是获得而是付出,这听起来似乎无私而又美好,电影花了很大篇幅描述这种助人情节的养成,从小就读基督教女校,是来自宗教的道德要求与思考:“究竟是付出还是得到能让人更幸福?
”宗教的答案是付出,但是你的付出必须是无私的甚至无声的沉默的,不可以炫耀你的付出。
那么到了少女梨花这里是如何内化这个规则的呢?
她需要的不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自己能力所及的默默付出,而是一种高强度的不惜一切的付出及得到回应时那种惊喜的沉浸的满足感。
所以当被批评时她大声质问老师为什么不能给那么多?
为什么不能炫耀付出?
最后结尾时也是一样质问同事隅 为什么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然后砸窗逃走 亡命天涯。
细想来这真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吗?
这里面有任何爱的存在吗?
梨花是因为爱上年轻男子不顾一切飞蛾扑火吗?
其实这个年轻男子和梨花少女时代资助的泰国难民小男孩一样只不过是她内心深处那个自大、傲慢、愚蠢的自我投射而已。
看起来不惜一切付出,且表现的浪漫洒脱的行为恰恰是最自私的行为,那圣母般的面孔后面藏着的是扭曲又深不见底的欲望黑洞,从送给老公便宜手表被轻视那里就能看出付出不能得到回应时的打击,而拼命要塞钱给年轻男子被拒绝的表情以及终于成功时的激动都描画了她内心那种等待着被她的救赎者接受的极度渴望。
这真的是急切的想帮助别人吗?
不!
她为的是得到血包需要和肯定时的快感,那些她看中的被救赎者不过是她的血包罢了,用来供养和浇灌她内心那种偏执的所谓道德信仰,以及实现她扭曲的自我满足。
如果她真的是一个善良的利他主义者 不可能会不择手段不管周围人的死活拼命摄取财富去满足一个其实根本不需要的人。
PS:几个喜欢的点:1 隅说选择银行工作的原因是:“ 想知道自己的钱从哪里来以及要到哪里去。
” 短短一句话很简单的概括了金融的意义。
而女主只是回答因为看到大家工作的样子所以憧憬。
2 电影中后段着墨颇多的银行内部职场生态颇有点《半泽直树》的调调,各种纠缠与角力。
3 梨花服务的客户几乎都是富裕阶层的老年人,有老年痴呆、孤身一人、存款多的用不完 总想买贵重物品却第二天就忘记的老太太,年近古稀依然精明干练的老头,以及健康多金喜欢旅行的老年夫妇,可说是对日本富裕阶层老年化的细致侧写。
果然大部分的财富都在老年群体的掌握之中,可是有钱却失去了支配和享受的能力也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宫泽理惠是我少年时的女神,少时胶原蛋白满满,如今人到中年,算是美人迟暮吧,虽然仍风韵犹存,我见犹怜,但毕竟是逝去了韶光。
电影是说一个银行女职员贪污客户的钱,满足于自己与小男朋友恋爱的故事。
这种事情如今不稀奇,现在女人包养小狼狗甚多,反正是男情女爱。
男人家喜欢包养小三、小四,直播间给女主播打赏,女人家也自然可以。
不过公家的钱来干这事, 迟早纸会包不住火,事情终归是要败露的。
片中理惠把这种预知末日终来来的人物心情刻画得很形象,人物在最后陷入了癫狂,为了钱,想尽了一切办法,色诱老头,发虚假传单,为得就是想把曝出的时间尽量推迟一点。
但四处漏水的船终究是要沉的。
电影给了女主一个美好的结局,让她能够出逃,还跑到一个看似南亚的国家,见到了她高中时资助的一个残疾男孩。
挺讽刺!
故事为了不落俗套,而不落俗套,只是现实连800日元都付不出来的女人,还有钱坐国际航班逃到国外去?
这真的是童话呀。
故事聊完了,想聊点感想。
最近在看梁建章关于人口方面的书,恰好又看到了这本宫泽理惠的电影,很有感触。
第一、老龄化严重。
梁教授在他的书中说,日本这个国家由于老龄化、少子化,整个国家陷入停滞的状态,由于财富集中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掌握的权力和财富远远超过青年人,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老年人都十分友好,相对的对于年轻人来讲就不是那么友好了;中老年人也因为精力和体力的原因,偏保守,所以整个社会也就偏保守,暮气很重。
梁教授从人口学的角度说了这是日本失去三十年的一个原因,年轻人少了, 创新也少了,社会保守了,年轻人动力也就不足了,因此年轻人无法出头,自然按资排辈地等着前面的人退休。
等到了,他们也老了。
在本片中,女主有两个银行女前辈因为年纪大了,就被总部调回总务部打杂去,不论她们业务能力多少精湛, 反正到了点就调走,不想干,员工被逼得辞职。
没有出路,而且这两位女前辈甚至还没有结婚,也不知道有没有存够以后养老的钱。
这两位前辈还在工作,只能算是中年人。
而女主服务的对象是哪一些人呢?
基本上老年人客户。
200万、300万,这些老年人都喜欢把钱存到银行吃利息,或者是买理财、保险,一位老年女客户收到房租后怕自己乱花钱就打电话让女主上门来把现金收走,存入银行吃利息。
一方面钱都在老年人手中,不愿意消费;一方面是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赚不得钱,不敢消费。
主角包养的那个小男生,大学毕业找不到好的工作,赚不到钱,看女主大手大脚为他花钱,一边玩的同时他也知道这样的日子过不长久。
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认知。
这也是日本社会的真实写照吧!
二、少子化。
我一向认为夫妻关系要能够长久是必须靠孩子来维系的。
没有孩子的家庭就没有灵魂。
这次清明过家扫墓遇到一个二十年没有见过的高中同学,他定居于上海,娶得是一位上海老婆。
他们年近五十,却没有生育。
用同学的话讲,他和他老婆愿意当丁克一族,不愿意生小孩。
我问他,以后谁来给他们养老?
他说,跟自己大哥商量过,以后晚年由侄子来照顾。
这想法挺有趣的,也说明他也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未来,不像那种人云亦云的人。
没有后代,在中国老话里就是容易被外人吃“绝户”。
可能在自己能够自理的时候好玩,但晚景却不见得一定好。
上海是一座在气质上很像日本的城市,据说改开之后移民日本的上海人数很可观。
在这本日影中日本的家庭同样如此。
女主和自己的老公年纪看着都不算小了,但没有孩子。
在后面的对白中,似乎老公不想要小孩子。
等到他想要的时候,自己的老婆早就厌倦他,贪恋小男友的年轻活力,同时亦陷入财务危机不可自拔,早没有了跟他生小孩子的兴致。
这样分居两地、同床异梦的夫妻关系即使没有上面这些破事,又能够维系到什么时候呢?
在梁教授的书中,有一个数据挺吓人。
他说,据统计,日本妇女到了30岁,还有40%的人未婚。
终生未婚的女性也有很大比例。
而日本的非婚生子女只有5%左右,也就意味没有进入婚姻的女性终生是不生小孩的。
电影里的女前辈就是如此,她没有结婚,没有爱情,更没有孩子,甚至没有欲望,像台机器活到退休,然后被企业无情的抛弃。
很压抑。
这会不会是作者给予女主同情的理由呢?
其实,我内心中也有一点后悔。
曾经我对再要一个孩子没有想法,但十年过去,却盼望着子女两全。
只是现在有心无力,徒唤奈何!
现在想一想,人生最大的幸福也就是儿女双全,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吧。
纸之月,不能以天朝女人特有的狭隘眼光来看待片中梅泽的姐弟恋,这里的姐弟恋仅是一种符号表示,影射了类似“小时候偷拿大人的钱私自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逃学去打台球”、“给老师或给领导撒谎请假去旅游”……之类的生活中常见的困境存在,跟伦理不伦理的都不沾边。
日本导演把处于以上困境中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镜头画面来给予刻画和展现,并成功的让观众有着内心深刻的体验,确实导演的艺术功力深厚,特别在影片最后梅泽关于“自由”的一番阐释,并非要把“自由”扯上哲学层面来探讨,而是人物内心心理活动的自我剖析,是整部影片最为精彩的画龙点睛之笔,日本影片的艺术特点,就在于总是对人物内心心理活动的刻画和展现见长。
至于,影片给了我们什么道理,那就是都30好几的梅泽,还只是一个没成长大的小孩而已,没有完成从小孩变成人的“从偷到抢”的进化演变。
因此,M一下,提醒自己,你今天“是偷还是在抢”了没?
有钱自己花不好吗?
为小白脸花钱。。
这境界我咋做不到呢?
以下内容与电影无关,看了篇有意思的微博,然后想到这个电影。
作者:_村西边老王_我们观察到的经验是——女人什么时候可以彻底摆脱对男人生存价值的需求?
也就是什么样的女人,能够真正做到不图男人的钱?
答案是——她非常有名,或者非常有钱。
一年几十万这种不算,算穷人。
一年几百万这种算优秀,但是也不够。
至少要达到1年500W或者1KW收入以上的女人,才能彻底摆脱、对自己找的男人的赚钱能力彻底无所谓。
这是基本的门槛。
99.9999%的女人一生无法达到。
也就是如果你的钱没多到一定地步,女人是很难摆脱让男人提供生存价值这个核心诉求的。
除非你压根不打算结婚、不打算找男人,完全放弃这个诉求了。
否则你就无法摆脱这个地心引力。
要摆脱地心引力——需要宇宙加速度。
钱是宇宙加速度,可以让人的心态彻底发生变化,当你的钱多到每年几千万上亿的时候,你就可以彻底摆脱普通阶层女性的心理诉求,否则极难摆脱这个诉求。
一年赚几十万这种根本不算钱,一年几百万这种只能算比较优秀,达不到摆脱普通人心理诉求的宇宙加速度。
实际上这是非常高深的知识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人的心理状态是怎么形成的——就是一个人的阶层所带来的社会规制所带来的心理状态。
我估计微博上能看懂的、能运用这个知识的,不到1%的比例。
我就是说了,他也不懂。
简单理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本质上是由他从小到大的阶层决定的,同时又要综合他的长相、学习、工作、收入等各方面影响别人对他看法的东西,以此综合,会形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这个状态一般来说是稳定的——除非,除非他能改变阶层。
也就是钱是宇宙加速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否则只要他的阶层没有明显变化,他是不会变的。
所以——一个女人,只要不是特别有名,或者不是特别有钱,她是无法从心理的底层层面摆脱对男性的生存资源的诉求的。
就算她骗自己,钱我可以赚,只要这个男人对我好就是——就是让男人提供情绪价值就行。
但是基本上,普通人这么做的,感情都没有好结果。
也不会有好结果,因为宇宙加速度没达到。
梨花是一个银行的职工,负责跑业务。
看起来很温顺,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交谈心事,在家中的她和丈夫的关系规矩客气,丈夫似乎也没那么在乎她的想法,她也不倾向于去表达什么。
她在一次跑业务的时候遇见一个客户的孙子,后来在一次次的偶遇中孙子向梨花发起攻势,梨花也主动迎击,开始了这段婚外恋,后来在和他爷爷办业务的过程中得知孙子欠下了一屁股债,梨花向他询问这件事,他一开始不愿梨花帮忙,但是梨花的圣母玛利亚光环和保护欲让她非要逞能,说谎称自己是有钱人,而后做假账把爷爷的钱借给孙子用,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做了一堆假账带着他去挥霍玩乐,孙子也被宠坏,懒惰无所事事依赖梨花,最后也背叛了梨花。
在假账败露后,梨花逃去了泰国。
1.梨花和丈夫之间没有爱情,梨花在家中一直是附属品的地位,在电影中在前面的铺垫中丈夫一直表现出没有那么在意梨花,然而在电影后面却一直表现出丈夫对梨花态度的改变。
2.最后梨花想通过身体交换换爷爷的存款的时候遭到了爷爷的拒绝,可能是在指出出孙子从一开始就在撒谎,骗取梨花的同情。
3.梨花的圣母玛利亚光环让她一直有去施与别人的欲望,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渺小一直让她不能如愿,孙子的出现让她有了这个契机去打破禁锢随心所欲。
她说只要想到这一切都是假的他就感到轻松,什么都不去想。
[纸之月]几乎可以看做宫泽理惠的个人表演秀,或者说,导演吉田大八跟宫泽理惠一起,向观众展示了何为“库里肖夫效应”。
电影里的宫泽理惠的表演非常内敛,很多时候都是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但观众却可以通过她精湛的表演产生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从她的一举一动,一个细微的眼神里,窥见她的内心所感所想。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马上就想看第二遍的电影,在导演吉田大八的掌控下,宫泽理惠用精彩细腻的表演带着观众一起沿着女主角梅泽梨花的心路历程,“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图穷匕见,逃亡异乡。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埃及的电影[走向深渊],跟这部电影很相似,只不过那部电影的女主角出卖的是国家利益,这部电影里梅泽梨花是盗取公司钱财,但目的都是贪图享受,明知是“深渊”,还是无怨无悔地一步步走下去。
虽然本质上贪婪无耻,为个人私欲不择手段,但宫泽理惠并没有把女主角塑造成一个咄咄逼人的女人——试着跟[夜行者]里杰克.杰伦哈尔扮演的那个角色比较一下。
她的形象是那么普通,言行是那么低调——这也是我不太明白的地方,那个“小白脸”平林光太(池松壮亮饰)一开始到底看上了她哪点?
要知道他刚认识梅泽梨花的时候,她可不是“富婆”。
这也是让观众更容易“代入”的地方,觉得她跟自己一样,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
观众甚至不太明白一开始她为什么要出轨。
她应该算是有一个好丈夫,无论她当家庭主妇还是出外工作,都尊重她的意愿,因公出国一趟也能想到给她买高档的手表,她本人也很看重这份礼物,上班也戴着,以至于同事相川惠子(大岛优子饰)看见了还提醒她不要在公司戴这种贵重的手表,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手表是这部电影里表现角色感情的一条重要线索。
梅泽梨花在公司里“转正”之后,也买了一对回来,一块给丈夫,一块自己戴。
但丈夫梅泽正文(田边诚一饰)不经意的一句话似乎伤到了她,丈夫说这块表他不打算在上班的时候戴,而适合在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戴,因为轻便。
但从梅泽梨花愣了一下的反应可以看出,她认为丈夫这么想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表是便宜货,戴着去上班有失面子,估计所谓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戴也是敷衍她的谎言。
如果说他们夫妻在感情上有什么隐含的芥蒂的话,大概就是没有孩子了,从后来的对话看,没有孩子的责任是在男方。
但从梅泽梨花在整部电影的表现看,她并不是一个很想要孩子的人。
总不能说她把潜意识里想做母亲的欲望转移到了平林光太身上吧?
就因为这些细微的感情裂痕导致她没守住妇道吗?
看得出“小鲜肉”平林光太其实也没下大力气追求她,第一次地铁相遇(两人初次相遇其实是在平林光太的爷爷家里,但那次宫泽梨花根本没去注意光太,倒是光太似乎那时候就开始留意她了,这小子口味重啊!
),目光对视后她就开始心动了,这段情节里,宫泽理惠展示了精湛的演技,地铁上,她通过躲避对方的目光,佯作镇定的肢体动作和眼神来“透露”出怦然心动的内心活动,下车后她知道光太在跟踪她,继续镇定地往前走不回头,没走几步出现了慢镜头,导演用慢镜头来外化地表现梅泽梨花已经被“小鲜肉”拽住了,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丝线拉住了她本来匆匆行走的脚步,她回头看去,光太已经离开了,这也可以看作对后来两人结局的预示,当她对光太动了感情的时候,光太却抛下她离开了。
“女为悦己者容”,梅泽梨花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这个心理活动是通过买化妆品来表现的,带的现金不够,她还“暂借”客户的钱买了高档化妆品。
这个“暂借”的细节也是导演逐步丰满人物性格的安排,初步表现出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个性。
第二次地铁相遇,梅泽梨花就半推半就,欲拒还迎了,一段不伦之恋就此上演。
如此轻易被拉下水,我只能把看岛国动作片的观影经验调出来,才能理解这种“母子恋”了。
如果说梅泽梨花贪图肉欲之欢迷恋“小鲜肉”,那“小鲜肉”图她什么?
一个体貌普通的熟女有多大吸引力?
我不信那时候他能看出这是一只潜力股,能弄来很多钱供二人挥霍享受。
但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把这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情演绎得让人信服,也许,真所谓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吧。
接下来梅泽梨花的性格开始逐步展现出来,她用做假单据的手段把平林光太爷爷的200万存款弄出来,供“小鲜肉”上大学。
这一段情节,宫泽理惠的表演不动声色,但观众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强作镇定的眼神掩饰下,那阵强烈的心跳,而且,导演还把她的心跳通过背景声直接传达出来了。
不由得观众不跟她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但这一场戏并没有起到解释平林光太为何追求梅泽梨花的作用,因为他借外债的事情,梅泽梨花是通过他爷爷平林孝三(石桥莲司饰)闲谈时提及而得知的。
从整部影片来看,这并不是爷孙俩设的局,何况,梅泽梨花私吞的是平林孝三的钱。
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后,梅泽梨花就谨慎小心然而却是大踏步地走向深渊了,直至最后东窗事发,赔了情人又折兵。
与此同时,导演还安置了另一条故事线,那就是学生时代的梨花捐款给外国受灾难民的情节。
当看到少女梨花为了要做最慷慨的那个捐助人而偷父亲的钱时,大概很多观众会想起一句老话:“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少女梨花偷父亲的钱,动机还是比较高尚的,然而,正如有个悖论所说,为了某个人的利益/安全,就应该损害另一个人的利益/安全吗?
火车司机走右边的轨道会轧死五个人,走左边的轨道只轧死一个人,那就该让火车走左边吗?
那个人就应该牺牲吗?
这条故事线到了最后,梅泽梨花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满,她从小就具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
如果说小时候还怀着一颗救助他人的善心的话,那么,经过几十年的成长,连助人为乐的情操都没有了,变得自私贪婪,助情人为乐,不惜给对她一直不错的丈夫戴上一顶大大的绿帽子,也不惜给本来看重他的上司带来“监查不力”的领导责任——虽然那个上司也不是什么好鸟。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宫泽理惠的演绎下,却并不那么可憎,她凭这个角色获得第三十八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当之无愧!
糟糕的表演都是一样的,精彩的表演却各有各的不同。
宫泽理惠在这部影片里是一种很内敛的无痕迹表演,但表演并不是都以内敛为最佳,张扬的表演也有很多经典的例子,比如艾尔.帕西诺在[女人香]里的表演,张曼玉在[新龙门客栈]里的表演,都是。
除了宫泽理惠的精彩表演,导演吉田大八精准的掌控和恰到好处的镜头语言也为影片增彩不少。
比如几处慢镜头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及的梅泽梨花跟平林光太在地铁“有缘千里来相会”那一段,还有她盗取客户存款的事开始被公司察觉,接着又无奈地跟“小鲜肉”分手之后,我们先是看到一片蓝灰色的银幕,接着镜头清晰起来,那是梅泽梨花的后背,失魂落魄的梅泽梨花推着自行车行经斑马线,这里的慢镜头把她此刻的沉重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还有梅泽梨花把疑似有老年痴呆的老妇那300元私吞存入自己的账户后,骑着自行车飞驰而去,这段镜头她的运动方向是从右至左,按照传统电影语言,这种运动轨迹是反常的,我们习惯的运动轨迹多是从左至右,如果电影里的人物从右至左运动,多半是干了坏事。
影片最后,梅泽梨花破窗逃走,则是慢镜头加从右至左运动,这种镜头使得她的逃跑显得非常费力,陷入绝境的心态下,她的脚步是如此的沉重,好像空气都在跟她做对,阻碍她的逃离。
我总感觉她最后破窗逃离直至来到那个东南亚国家的情节有点超现实,不知是她的幻觉还是真的逃到那儿去了。
一个体能上的弱女子,真的能从那么高的办公楼上破窗而出成功逃离吗?
大概在她的想象中,她曾经救助过的那个东南亚男孩,此刻应该给她提供一个避难所吧。
整部电影看完,估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对梅泽梨花恨不起来,虽然她背叛丈夫,背叛公司,但在宫泽理惠的演绎下,这个形象普通的女人愣是让人莫名地产生几分同情。
也许,小说、戏剧、电影这些文艺作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我们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梦想,大概也包括像梅泽梨花那样,偷一笔钱去挥霍享受吧。
明知终有东窗事发的那一天,但还是不管不顾,只是沉溺于当前的享受。
忽然想起《倚天屠龙记》里殷素素唱的那首《山坡羊》,就用来结尾吧:他与咱,咱与他,两下里多牵挂。
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就死在阎王殿前,由他把那杵来舂,锯来解,把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
唉呀由他!
只见那活人受罪,哪曾见过死鬼带枷?
唉呀由他!
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我们能说梅泽本质上是个反面教材么?
她深信“给予比得到更幸福”;她第一次大笔挪用钱事为了支持一个大学生读书。
但就这一次拿钱来的“爽”让她听不了这双手,而让其忘了这违法、犯罪,如果被发现就玩完的可能性。
赌博,上了赌桌,不亏到一穷二白是不会下来的。
炒股,有了10%的利润就会追求20%,知道了杠杆,有了30%利润的可能还会想到40%。
不炒得强制平仓也不会出来。
就连打打斗地主,也会强行想着,万一底下两个王一个二,而去抢当地主。
所以,各种游戏都是会玩到输光,才会强制停止,看似1%的可能,其实就是100%。
人,可以相信自己的自控力,但也别试探它。
《纸之月》是想表达自由意志的重要很多观众可能都被电影版的《纸之月》(紙の月 2014)给恶心到了,我也一样。
但回个神来仔细想想,难道这片子仅为了恶心人?
应当不是。
无疑本片关键之处在结尾梅泽与隅前辈关于自由的那段对白。
虽然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两人对“自由”的理解完全不同,梅泽是在意志自由角度来说的,而隅是从行为自由角度来谈的,但我无法判断本片的目的是想表达前者重要呢,还是后者?
如果要考虑它的社会意义,显然我们应当支持后者,要反对所谓的意志自由;然而,在这段对白中我们发现,隅似乎都非常欣赏梅泽的勇气,因为梅泽做了她自己想做的事,而她自己在世俗规则的约束下,什么都不敢做,因此隅觉得自己比梅泽还要悲惨。
如此,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认为本片是批判三观不正的伦理片。
在犹豫之际,我发现本片的宣传语:“别人笑我不知耻,我笑别人不懂自由意志。
”不知该宣传语是制片方自己推出的(这将真实反映本片真正意图),还是我们的电影节为宣传本片概括总结出来的(这仍是一种猜测或推断),但我觉得这宣传语是理解本片的真正意图的一把钥匙。
的确,如果站在道德制高点来审视本片角色的行为,我当然觉得女主角梅泽的行为是不对的。
然而,如果一部电影通篇就为了表达了一个人们心中的“当然”之事,好像没有多少价值,就成了纯道德宣传片了。
这样一来,我们是应当支持意志自由的重要了。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点呢?
难道一个人为了有着自私目的的自由意志,就可以挪用公款,偷盗他人的财产?
似乎我们不应当这样来理解,因为它与我们的常识都不合,又如何给出它的合理性。
然而合理性论证似乎并不是本片意图所在,它的意图是利用这种极端事例来提醒观众意志自由的重要。
但这个观点可能会被这样驳斥:一点合理性都没有的东西,如何让人接受?
事实上,“自由意志”概念无论从哪个学科角度都找不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电影更无法像理论学科那样进行逻辑论证,它只是展示,思考是观众的。
那么,我们不妨从如下角度来解释自由意志的重要。
梅泽从小就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人,她拿父亲的钱捐给灾区小孩,只为她觉得“给予比得到更幸福”;长大以后,她仍然在这自私的“幸福观”下偷盗银行钱财去支助一位大学生,甚至穷奢极欲。
如果仅从“自私”的角度,我们是无法认可她的幸福观的,因为她是拿别人的钱来满足她自己幸福的欲望。
但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这种幸福观未尝毫无可取之处。
她小时拿父亲钱来捐赠,结果是灾区小孩非常快乐,她因为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幸福,而她父亲会遭受财产损失的痛苦。
试问:“快乐+幸福”的功用是否可以使“痛苦”变得无足轻重。
在这个具体事例中,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定,毕竟,钱包中的“财产损失”对于梅泽父亲来说也谈不上会造成多大的“痛苦”,而灾区孩子获得的“快乐”以及她因此体验到的“幸福”绝对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功利主义总会遭到批评。
有人可能会说,上述事例只涉及到个人,没有涉及到群体和公共秩序,因而不具有普遍的合理性。
事实上,即使梅泽现在偷盗银行巨款来支助大学生平林光太(前提她不知道这小子是个渣男柸子),功利主义解释似乎也可适用。
然而,当我们知道真相后,就支助之外的享乐花费而言,我们就不愿再用包括功利主义在内的任何理由,来为她的行为寻找合理性的依据了。
当然,这只是“我们”不愿而已,因为这个事件是被展示给我们的,我们的道德感、价值观、规则意识就不会让我们对此事无动于衷的,但要提醒的是,我们没有必要为电影大动肝火。
现实当中这样的事情是不会让你知道的,银行是不敢公开的,它不敢让客户知道,更不敢推卸责任,所有损失它得自己扛。
其实我们非常清楚,对于个人来讲多么大的损失,对于一个大银行来讲,也只不过是同比利润下降了点而已,这在电影里是有暗示的。
当我们不再纠缠自己的情感时,我们也就不觉得梅泽行为有多恶心了,这样,我们仍然可用功利主义来为梅泽行为“辩护”:她的幸福感满满的,她按照她的自由意志行事了,她做了她真正想做的事,却没有给任何人带来痛苦,站在个人主义的角度,站在内心获得自由的角度,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支持?
当然,梅泽还没有傻到用上述观点来为自己的幸福辩护,她毕竟还是有着基本道德观的人,否则别人一提到做账弄手脚的事时,她就不会那么地紧张。
她是从意识决定存在的角度来为内心自由的重要性辩护的:“因为那不是真的月亮,我当时感觉很幸福,虽然感觉很幸福,可我知道这种感觉早晚会结束,我并不难过,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虽然看作像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弄坏,我不害怕,这么想以后,我的身体好像突然变轻了,我觉得我获得了自由,所以,我做了我真正想做的事。
”这段话讲得非常有禅味,大有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味道,虽然她立即遭到隅前辈的反驳,但梅泽成功地为她行为的合理性给予了论证。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我想反问一句,那种自由是不要付出代价的呢?
隅前辈在现实当中获得的行动自由,难道不是以她这也不能做那也不敢做的意志自由的丧失为代价么?
如此说来,本片编导是否一定就支持意志自由呢?
难道就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三观”正确的导向作用?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本片引起了人们对意志自由的重视,梅泽抡椅子砸向窗户玻璃后,她回头跟隅前辈说了一句“你要一起来吗?
”与其说是她向隅发出邀请,不如说她是在向所有观众呼吁:珍视意志自由吧。
如果影片在她逃跑之际结束,说明编导就是完全支持意志自由的,然而,影片还展示了她逃到国外,见到了她曾支助的已长大成人的小男孩,这似乎是在说明“镜花水月”其实是真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就看你更看重哪一头了。
(作者:石板栽花,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年5月31日)
去看这个电影是因为宫泽理惠 。
可是她确实老了,看着比较憔悴,也许剧情要求这样,尤其在男主演的对比之下尤其显得苍老憔悴。
但是理惠的演技确实不错,把一个良家主妇变成的职业妇女是如何一步步的走上犯罪道路演得很逼真,感觉这个就是日本那个时代会发生的真实故事,导演讲故事方式不错,娓娓到来,细腻微妙,没有大段的说教,让你自己去看,真的感觉自己是个旁观者,悄悄的看着女主是如何一步一步的爱上小男主,最后变成罪犯的。
但是最后的结果太出人意料了,感觉是为了那个结局子就安排了一个高尚的理由。
好像女主做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日本人的三观到哪里去了!
2014年影片,讲述1995年发生的故事。
先看的韩版,再回过头来看日版。
日版的故事结构完整 气氛到位,以女主小时候“爱之子计划”为平行叙事支线,反映了人物性格:过度偏倚事物的某一方。
认同“给予比索取更幸福”,却忽视了自己对他人金钱的剥夺,以致成年后在银行工作,做出了同样的行为,伪造存单,私吞存款。
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终有一天会东窗事发,但依然沉溺在给自己营造的“幸福”中,以消失的月亮暗喻当下的假象,幸福是假的,但因为知道它是假的,反而不在意了。
如果通过女主角的故事把银行里面的“司空见惯”扩大化的表达出来,就更棒了~
狂恋,毁灭。纸之月终究还是会一点即燃化为灰烬。
改编不如日剧版。电影版的梅泽转变太“急”,未能充分展现女性欲望缠绵与释放间的微妙变化,仅利用与光太的情欲镜头简单带过,抹去了禁欲与挣扎部分不太明智,光太的性格也改得判若两人。唯一可赞:高潮压在阿隈的羡慕与梅泽的可悲对比上,奔跑起来特有感觉!
结局还是蛮加分的 不过宫泽理惠已经瘦到脱像了 怀念她肉感的时候 (某人一直很在意她老公最后怎么样了
三觀可怕。影片將末女主問隅:“要一起來嗎?”鏡頭一轉,女主開始常規日式奔跑——能不能更毀一點?把犯罪鼓吹為天真,惡意的行為闡釋為人之自由,甚至把低劣的蠱惑刻劃的十分美好,噁心不噁心?看到片尾女主在異國發現年少時偷父親錢救助的孩子(也許是他)獲得了幸福,這暗示讓吾輩的內心簡直懵B。
樱花国总会自有一套说服自己的莫名理论,勉强想自圆其说,但先天不足的基因根本就无法改变,奇奇怪怪的
即使镜花水月 也是美的
我们女主开挂了这是,话说银行的工作还真是诱惑太多啊!
忠于自己欲望的人。她与自己是统一而非矛盾这点让我羡慕。
看了好久才看完的电影,其实拍得挺不错的,宫泽理惠演得也好,但并不太吸引我,大概是无法理解女主的那种欲望吧。年轻时候那么美丽的宫泽理惠终究也变成了平凡普通的女性,而池松壮亮果然是床戏拍得最多的90后俳优了。。。 [178]
给男人花钱倒霉一辈子
自作孽 不可活 池松壮亮怎么老演这种角色(。)
吉田大八最好看的一部。题材很棒。
我反正看得很无语,你要自由把自己掏空去追求自由,离婚自立,到处混也行,就算结局悲惨那还有点孤注一掷的洒脱,不被束缚。结果女主是骗无辜人的钱,沉迷情欲贪欲,结果还说是自由,到深山里做野人没束缚。
如果有平行世界,那么《纸之月》就是苦涩版的《西瓜》,直到中年仍没找到内心的女人啊,花钱买来的只是短暂如烟花般的阵痛。宫泽瘦削到几乎脱形的身材,木讷的短发,无不是内心的写照。看上去平缓温柔之人,实则更加疯狂。
宫泽理惠赞。
一路都在替女主角可惜,眼见她一步步陷进深渊。电影版改编得很流畅,另外配乐还加分不少,每次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丑婊子配丑渣男 绝配 可惜小三还出轨了。不要跟我说宫泽理惠以前怎样倾国倾城 实情就是现在真的是老了不好看了啊 但是演技还是真的神。还有池松壮亮也别说帅了好吗 起码在这里不是。
日本影史上最蠢坏女人,竟然是个恋爱脑
not my 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