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蚁一样的人,生。
把人物当视觉效果,用蛆,蚂蚁,灯光,逼仄的小房间,一起去塑造。
人物跟其他道具的视觉效果不一样。
我们看到的人物没有感情,全是视觉刺激,跟其他道具其实地位一样,都散发独特的能量,每个人感受不同,导演用它的想法收编。
人物也是其中之一。
电影模特理论,有可能真的在蒙太奇是对的这个妈妈演员里面的视觉效果是最强的。
哭。
被骂的哭,爱又被拽离,爱又真的爱不了,爱的只是儿子,而不是这个人,这和我爱他的生命力而不全爱这个人有什么分别。
蝼蚁中的母亲。
活得痛苦最后被蛆覆盖。
一直活得痛苦,最爱儿子(就算是身份),但是也最没得到儿子好的结局。
是最痛苦的人,其中。
thanatos的确可以解释里面好多人的行为了。
唉剪辑把演员的表演,情绪赋予观众可解读的方向,增加演技,和与观众交流的可能与自我解读内涵的,给观众自己与自己看的人对话,进行虚拟对话,开发出观众想象中也有的这个角色,然后观众和自己创造出来的角色,也就是大脑里的真实的能力,自己的一部分,也是真实的想象,进行对话的可能。
哭,为何哭,有解释了。
看过的最痛最悲,最用性爱放逐自己的恨与痛,用性爱麻痹自己的无爱的一次做爱。
蝼蚁的最后的肉体的反抗对悲伤的命运都反抗,就是用天赋的肉体的机能去果断麻痹命运的痛苦有意思。
隔着瓶子亲嘴那里很有意思。
很甜的戏。
台湾的电影有意思。
我们也可以其实。
唉。
想拍纪录片但是又没有那么记录,像威尼斯那样余味悠长,因为线索太多,所以难以展现一个人物的世界太多,细腻丰富地展示完。
掘井式的体验没有。
每个人都到达某个深度,没有再深再深的爽感了。
从头至尾就一种生存状态。
这点我觉得不好。
看起来是基本的缺陷,但导演想怎么样都行。
听说北国下雪了,我却还穿着大裤衩子在难过码字。
想想晚来天欲雪的北国,是否有一个人能让你问出“能饮一杯无?
”吗?
这样寂寥的傍晚,仿佛能感受到电影男主人公那被蛆侵蚀的内心,或许一杯不以解千愁,但是否能带我去另外一个没有忧愁的世界?
想起毕赣的《路边野餐》中,升哥穿过了荡麦的隧道,遇到了“前妻”;在这部影片中,经过黑乎乎的巷子,抬头望着结网的蜘蛛,老鼠也穿过了另一个世界。
他从这里离开,到了另外一个地方,那里也有硕哥、表姐、还有哑女。
在这个世界,老鼠跟着硕哥到高雄砍人,做过不少壮举……在这个世界里,仁硕甚至就是他的亲大哥,对于母亲的死,他有深深的内疚之情。
在这个世界里,他为了爱的女孩,砍了嫖客的“不可描述之物;给女孩展示他的纹身,带女孩去秘密基地,和女孩一起喝益力多,给它看蓝色的火焰,给女孩买蓝色的衣服。
在这个世界里,他杀了人,做了一回真正的男人。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河边,在这里,故事开始,在这里故事结束,或许这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在这个世界,老鼠发现两个哥哥的关系之后,世界崩塌,自己最敬重的硕哥,和自己的亲哥哥发生不伦恋;老鼠渴望成为硕哥这样的人,自信满满,一只骄傲又英俊的苍蝇,同时他也对母亲的离世带着复杂的感情;老鼠也敬重硕哥,因为比起自己离家的亲哥哥,他更像这个家庭里的哥哥。
硕哥其实是老鼠和上和的结合体,老鼠发现硕哥和上和发生关系,一方面愤怒于那是硕哥,另一方面也深深感觉自己被上和上了……通过黑乎乎的巷子,老鼠仿佛回到那一天,哥哥出国前和妈妈大吵一架之后,妈妈伤心过度,去储藏室拿酒时,不小心摔下死了。
从故事的时间线,我们知道这不是同一天发生,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在老鼠的心里,就是这样发生了……捅杀了啊祥之后的鲜血,让老鼠想起发现母亲尸体的场景,那令人作呕满身尸斑和蛆的母亲,就那么倒在那里。
崩溃了,那些我们思念的人儿,不能再像蚂蚁一样围绕在我们周围了,或许他们再另外一个世界过的安宁,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过去念念不忘?
老鼠放生了那只小蚂蚁,再度来到河边。
在河边,妈妈拿着未喝完的酒,老鼠放生鱼。
就这样吧,让那些对母亲的思念和内疚,还有那些“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老酒,化作一川细流一尾鱼,流向远方吧。
电影里贯穿始终的是,老鼠和母亲的关系,让我想起张艾嘉的《念念》里育男对母亲的心结;老鼠和家人的关系,也让我想起《念念》里,育美对家人之间关系的牵扯。
或许小时候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在我们心中种下种子,像蒲公英的花,飘散在思绪中。
从观众的角度看,妈妈对两个儿子都是一样的担心和关爱,哥哥通过争吵的方式去反馈,弟弟更多时候却是在劝妈妈不要喝酒了,然后沉默以对。
对于母亲,老鼠是心有愧疚的,就像他对哥哥有怒火一样,愧疚于对父亲的离开他无能为力,愧疚于对哥哥的离开,他也无能为旅;对于母亲,老鼠也是怜惜的,辛苦工作养大两个孩子,面对不负责任的父亲,或许从很小的时候老鼠的内心就有了起保护妈妈的想法……就如同老鼠几个场景和哑女的对话,“你有事就来找我,好不好?
”“你没钱要跟我说噢”……,这都是为了弥补他在家庭中的无力感,母亲活着的时候,无力让她少喝点酒,少点担忧;死了的时候,却也没能及时发现;所以他选择了哑女这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你觉不觉得我像火柴?
燃烧自己,照亮你的心”,通过哑女,减少自己的内疚感同时,在老鼠心里,他是痛苦的,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哥哥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出国、出柜,不能像爸爸一样一走了之,面对妈妈,他觉得自己更像是火柴,为这个家付出了很。
或许对哑女的付出,能让他找到熟悉的感觉。
而哑女在电影中消失了两次,两次都是硕哥电话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猜测(主要是我猜测),老鼠对硕哥是崇拜的,在他面前,父亲和哥哥失职的情感可以在硕哥这里弥补,每当这个时候,对于家庭的内疚会消失,哑女,这个象征着对家庭关系弥补的形态,就消失了。
小时候的执念,或许是很难消褪的吧,而当你有天直面,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真相。
而影片末尾段,老鼠在河边,见到了妈妈,妈妈转过身对他微笑。
影片的结局也很有意思,一切仿佛以一个很好的方式结束,哑女即将成为老鼠的女朋友,总是围绕在身边;硕哥也没有死,卖菜的国叔依旧如常,买猪肉的小哥也会把猪头给他……而随着硕哥走进黑乎乎有只蜘蛛的巷子,他又会去到怎样一个世界?
翻看2015的金马奖获奖影单,竟已经看了大部分了,这也是令人欣喜。
虽然说金马奖的份量大不如前,但也给喜欢电影的人提供了一份别于院线口味的片单。
人生得意须尽欢,看好看的片子,忘记那些让我们掀桌的烂片,莫使金樽空对月,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四种状态,顾名思义,醉、生、梦、死。
四种动物,在影片中都有出现,分别是老鼠、蚂蚁、蛆、吴郭鱼。
个人观点,四种状态,虽然在影片中都有特定的人物角色与之对应,但它们实际上是在各个角色间游走的。
同一个人物,他身上可能同时具有醉生梦死的状态,只不过综合全片,有一种状态是他最为主要的状态。
而四种动物似乎不存在这种现象,它们在影片中都有比较明显的指向性,四种动物,都分别对应着一个人物角色。
首先是老鼠这个角色,他在影片中所代表的状态是死。
影片在很多地方都显现出了这个指向,老鼠出现的地方,总是伴随着死亡与绝望。
他身上纹着死神阿努比斯,随身携带的小刀阉过嫖客,捅死过黑老大,他亲眼见到自己母亲死后腐烂发臭的尸体......等等,都暗示着他的死亡属性。
在影片结尾,雾气弥漫的湖边,他重新见到了自己的母亲,这也暗示了他最终的结局,既然母亲已经死亡,那么再次见到她,也就意味着老鼠也已走上了这条道路。
老鼠所代表的动物,再明显不过了,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代表的就是老鼠。
影片中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老鼠靠在窗边,看到窗外的烂泥中,一只即将死亡的老鼠在绝望地挣扎。
这一幕,何尝不就是他本人最终命运的暗示?
“我和他一样,不喜欢失去的感觉。
”这便是老鼠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混迹于菜市场,百无聊赖地以帮人卖菜度日,他跟着硕哥鬼混,在酒精的作用下狂笑至失声,他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哑女,把自己温柔善良的一面全都献给了她。
然而这些生活,就如同那只老鼠临死前所做的挣扎一般,无济于事。
无论怎么挣扎,他所不喜欢的失去的感觉还是接踵而至,母亲的死亡,哥哥的疏远,哑女的遇害,他一样都不喜欢,但一样都逃不掉。
因为他无论怎样挣扎,还是身在那一滩阴冷发臭的烂泥中无法脱身。
那是命运的烂泥,无情地缠绕在他身上,直到将他拖向死亡。
硕哥这个角色,代表的是生。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这个混乱社会中的苟且偷生。
在所有的偷生技能中,他又最擅长一样——欺骗。
欺骗前女友,欺骗表姐,欺骗周围所有人。
他在夜店酒吧中为了讨好客人,使劲浑身解数,毫无下线地表演卖弄,恰恰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所作所为的真实写照。
夜店里怎么讨好客人,现实中就怎么讨好他人,反正两者都有一种共同点,那就是可以养活他。
不得不说,他的业务很好,所有被他欺骗的人竟然都能对他死心塌地,老鼠一直奉他为偶像大哥,表姐对他大打出手,正是爱极生恨的表现,而前女友更是对他爱得刻骨铭心,不惜大费周折,只为重新将他掌控。
他一直戴着面具在生活,而唯一见过他面具下真实面目的,就是哥哥这个角色了,这恐怕也正是他为何会顺从哥哥,并与之发生关系的原因。
他为了生活所做的一切,最终都变为噩梦与仇恨向他袭来,但他却仍旧承受一切,周而复始地,重复着欺骗与偷生。
而他在剧中所代表的动物,在他与哥哥阳台跳舞的那一段已经揭示地很清楚了。
这一段,硕哥和哥哥在阳台暧昧跳舞的同时,家中桌上的一只蛆和蚂蚁居然也在“翩翩起舞”。
这里的蒙太奇很精彩,不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讽刺,令人忍俊不禁,同时也交代了两个人物各自的形象与代表的动物。
显然,硕哥属于那只肥胖的蛆。
蛆是一种寄生虫,这正符合了硕哥欺骗成性,寄生他人的特点。
而在电影里的台词中也出现过,“我姐说他就是一只寄生虫”这类台词,更加指明了硕哥的动物形象。
与复杂、丰满、鲜活的老鼠与硕哥比起来,哥哥这个形象则显得单薄许多,不过这也正是影片所想展现的哥哥的形象。
哥哥代表着梦这种状态,他就是一个单纯地,沉浸在自己是基佬的事实中无法自拔的人,他的这种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造就了自己悲剧的命运,更多的是是给他人带去了无尽的伤害。
他原本读书很灵,成绩很好,考上台大,前往美国,这都是多么美好的字眼,然而这些都只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是他自己所做的较浅的一层梦。
而更深一层的梦,才是毁掉他自己,毁掉其家人的罪魁祸首。
那就是,他渴望拥有一个深爱着自己的男人。
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偏见造成了他对自己这个梦的偏激与疯狂,他怒吼母亲,控诉着母亲的唠叨与聒噪,他离开家人,去美国寻找自己爱情的果实。
在美国一败涂地,回到家乡后他仍未放弃,又把眼光瞄准硕哥,千方百计地接近讨好。
他太自我了,以至于母亲的死去,弟弟的冷漠,都没有让他觉醒过来。
他深层的梦,毁掉了他浅层的梦,毁掉了他自己,更毁掉了他身边所有对他存有感情的人。
还是那幕跳舞的戏,哥哥所代表的自然是蚂蚁了。
为什么是蚂蚁?
我不知道,似乎我并没有能在哥哥和蚂蚁中找出一个类似硕哥与蛆,老鼠与老鼠的暗示关系。
但是从老鼠的表现中,我更加肯定了哥哥代表蚂蚁这个观点。
因为老鼠喜欢养蚂蚁,他的手掌中,常常有一只爬来爬去的蚂蚁。
这正是老鼠对于哥哥还留有感情的证据,尽管表面势不两立,针锋相对,但老鼠在心底,依然还在等待哥哥从梦中醒过来的那一天。
可惜那一天却没有来临,他养着蚂蚁,蚂蚁却去找大蛆跳舞,他等着哥哥,哥哥却把他心目中最好的大哥给睡了。
这也是为什么老鼠发现哥哥与硕哥的事情后,有一幕在阳台放生蚂蚁的情节,他对哥哥,彻底死心了。
最后一个说母亲,不是因为她在剧中的戏份最少,相反,她出场虽少,却次次相当关键。
她所代表的状态是醉,这在影片中早已显露。
丈夫的背叛与生活的煎熬,使她养成了沉迷酒精、喋喋不休的习惯。
两个儿子都曾吐槽过她的酗酒与唠叨,但她依旧我行我素,就连最后死去,都是因为要取一瓶绍兴酒的缘故。
可是,包含在这充满酒气的唠叨中的,却是最为纯粹的,伟大的母爱。
对哥哥,她是唯一一个对他同性恋身份不抱有偏见的人,母亲的身份,让她拥有了超越常人的包容心。
她喋喋不休的唠叨,不是对儿子同性恋身份的控诉,而是在担心他会不会受人欺负,在这个社会上难以生存,可那身处自己美梦的儿子,却从未理解(最后那段喝酒流泪的戏真是把母亲演到极致了)。
对老鼠,她变本加厉地唠叨,只因不想像失去大儿子一样再失去他。
好在老鼠虽厌烦母亲的唠叨,但同时也培养起了对于母亲的爱与关照。
应该说,她是这样一个人物,不在剧中,剧中却都是她的故事。
正是因为她的死亡,才有了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而她代表的动物,我认为是吴郭鱼。
这个联系,我一直没找到,直到影片最后才确定。
我发现,似乎老鼠每爱一个人,再失去他之后,便会以养一种动物来代替,正如蚂蚁之于哥哥,吴郭鱼代表的是妈妈。
从影片中可看出,妈妈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问津。
因为那段时间,老鼠和硕哥去高雄游玩,而哥哥早已远去美国。
这也是为什么,老鼠再次见到的妈妈,是一具爬满蛆虫的尸体。
他似乎一直没有接受妈妈已死的事实,他养着蚂蚁,等着哥哥从梦中醒来,同样地,他养着吴郭鱼,不管那鱼多么腥臭恶心也照养不误,因为他在等,等着妈妈回来看他。
妈妈死时穿着蓝色的衣服与拖鞋,而老鼠看到哑女穿蓝色时也一再夸奖,“你穿蓝色真的很好看”,他一直没忘了妈妈呢。
直到影片最后,他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才接受了这个事实,在那个湖边,放生了吴郭鱼,与母亲永远在一起了。
那时我才惊觉,这实际上是一个表现母爱的片子,撇开老鼠和哥哥,即便是那混世魔王硕哥,也在最脆弱的时候喊出了一句:“我想妈妈”。
母爱,才是始终贯穿影片的线索。
沉醉的鱼,偷生的蛆,幻梦的蚁,死亡的鼠。
这便是四个人物各自的命运与归宿。
除了沉重地叹息外还剩什么呢?
只好将进酒,杯莫停。
这是一部有同志元素的电影,应还算不上同志电影。
电影描述了一个家庭,一个有母亲、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女儿的男友的家庭。
这个家庭阶级挺低,男主(小儿子)在家的窗边向外看,是一个布满垃圾的土坡,上面有一个腐烂垂死的老鼠。
这个老鼠也就是小儿子的隐喻。
大儿子是gay。
唯一特别涉及同志问题的地方就在于一个他和他妈妈争吵的倒叙。
其他地方,大儿子喜欢男生,就像男生喜欢女生一样没有引起任何大家心里的反常态度。
小儿子一直鬼混,刚开始和硕哥(二姐的男友),而硕哥其实是个KTV里陪酒的,甚至幕后花絮说是舞男。
自己挣得钱都不知道哪去了,吃住都赖着二姐。
小儿子后来不跟硕哥了,开始在家所在菜市场帮忙吆喝卖菜。
喜欢上一个妓女,哑巴。
一直照顾她,后来还因为她割了一个客人的下体。
而这个哑巴总是一副一直百无聊赖的样子。
他们的妈妈,在他们的父亲去世后做妈妈桑,一直酗酒。
男主,硕哥和二姐也一直喝酒。
很少喝酒,以及混出来的,似乎就是他们的大哥,中学念建中,后来读台大,再后来去美国留学。
坚持健身,身材很棒。
在一个拍同志电影,经营同志酒吧的公司工作。
唯一一次喝酒的镜头还是在酒吧。
后来,硕哥的前女友找了上来,正好她弟弟还是以前被男主和硕哥当时割了脸的人。
硕哥被她弟弟一顿胖揍,而二姐知道了硕哥一直骗她,也拿坠子捅了他。
当被割脸的人找了上来,男主用刀子杀了他。
后来二姐也死了,浑身都是蛆。
很明显,蛆是隐喻硕哥的。
二姐是被蛆寄生腐蚀死的。
蚂蚁似乎是大哥。
那么鱼就是二姐了。
本电影出现了这主要的四种动物,用他们的一些活动和出场,似乎也构成了一个平行的故事或对主故事的解读。
这样我想起一本书,一本人类学著作,是考察一个贫困地区的家庭,父母生了许多孩子,酗酒,吸毒,拥挤,贫困。
由于经济条件和养育中的心理缺陷和代际影响,儿女也重复着上一代人,他们家长的习惯,在狭窄的屋子里彼此争斗和共生着。
这是不同于一些美国上流社会背景的同志影片。
上流社会的同志可能酝酿着同志平权活动,而在下层阶级中,同志问题只是诸多生存困难中的一个,甚至不是很困难的问题。
人类的心灵缺陷是最根本的,而同志问题只是在这个顽固的不变量下的一个子变量而已。
所以我一看就知道他表达的是什么,不管是多么癫狂,多么突发,这都是缺乏经济基础和爱的养护的混乱的下层阶级的又一个写照。
而后者,常又是最根本的原因和最直接的体现。
(补一下四年前写的短评,没做修改,十分稚嫩)本来是北影节最想看的片子,可惜因为时间缘故和它失之交臂,无奈只能下载了。
全片的基调黑暗无比,张作骥回归了拍片初期的风格,展现的不是高雄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台中的富贵荣华,而是台北最底层居民的生活。
讥讽的是,全片最有光明和希望之感的,恐怕是男主和哑妓玩闹着比赛喝饮料后接吻的场景了。
四位主角,一醉,一生,一梦,一死;有趣的是真正死去的人对应的是对待阴暗生活的“醉”,而活着的弟弟对于支离破碎的生活却只能对应着“死”,无形之中就是对生命之卑微的讽刺。
我向来爱极了影片中的符号语言,譬如蚂蚁、蛆虫、老鼠、菜市场、死吴郭鱼,这些对影片主旨的表达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摄像全程手持,又经常用大特写,色调灰暗得显脏,颇有几分迷离的风格,让全片从头至尾有一丝邪魅色彩。
配乐中多次出现的《将进酒》,和原声带整体的高水准,让影片的氛围始终有一种肮脏中的高雅。
几位小人物挣扎着生存,顾及着自己的亲情、兄弟情、爱情、事业……影片的侧重点因此有些杂乱,掺进来的同志剧情也稍显多余。
这样的人物到最后却只能在社会的压迫下逐渐失去所爱,一步步走向死亡。
这种带有几分“骆驼祥子”意味的故事在导演的镜头下变为了台湾的又一曲时代挽歌。
镜头的迷离让人又爱又恨,末了的在妈妈桑尸体上蠕动着的蛆毫不掩饰地直刺观众的神经,赤裸裸地告诉观众:小人物的人生,只似蝼蚁,似蛆虫。
後勁非常強烈從前兩部比較溫暖的《暑假作業》《當愛來的時候》又回到了比較暴力、黑暗、底層、魔幻寫實的張氏風格演員真的很強很強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呂雪鳳的台灣母親、李鴻其瘋狂接近死亡的表演…從片頭就有好幾慕讓我無法闔上嘴 無法呼吸的段落無法逃避這必須直視的由愛而生的黑暗張作驥和侯孝賢真的是最會寫這種草根邊緣人物的台灣導演
然而,张作骥并没有完全沉溺在模仿的乐趣里而荒废自己的风格,他用昆虫与动物的隐喻颇见心思,蚂蚁、蛆虫、老鼠、死鱼的意象反复出现,给人物角色的命运发展增添更触目惊心的准确暗示。
另一处则是配乐的运用,之前《当爱来的时候》里配乐太过饱满而掩盖掉角色对白,而在这部作品里配乐表现出彩,配上风格化的画面令悲剧的意味有所提升。
哪位小伙伴可以分享一下资源吗?
感谢~十分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
这部电影的名字很直接的代表了电影的核心意图,影片当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经历和故事,人物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导演将其中很多的隐喻作为表现力安排到人物身上:弟弟手臂上的纹身图案是死神,他的兴趣爱好在于死老鼠、臭鱼。
给人阴沉的压抑感,死亡的气息异常浓郁,而郑仁硕刚好与他相反,他满脑子都是如何活下去,或者是说他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而四处寻找办法,出入夜店、结婚、为情人割肾,向生而生。
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点,我相信它的真实,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是无奈之举,或许我们正在经历着,或许是我们身边的人正在经历的,只是电影将它很悲情的一面展现出来,却囊括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正印证了那几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哥哥是个光鲜亮丽的人,留过学也有自己的追求,却在夜晚和同性趣的男人们耳鬓厮磨,狂热地跳舞,沉浸在自己的迷幻当中如痴如醉,无法自拔。
他还有一个年轻的关于拍电影的梦想。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人,影片当中的妈妈,他的人生如戏一般,与丈夫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却又惨遭背叛和抛弃,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谋生,为赚钱做妈妈桑,为养家糊口她什么都可以奉献,一生苦楚离不开倾泄,可没有人听,只能借酒买醉,浇尽自己的辛酸,这个母亲像极了我们所有人的母亲,喜欢用碎碎念来表达对孩子的担心牵挂,又有无法阻挡孩子的疏离,她不明白为什么,只能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她的眼泪叫同为人子女的我很难过,她是家庭灰暗部分的写照,结尾处她站在河边,用饱含着爱与平和的目光望着儿子,缓缓拉起他的手,付托了深沉的慈爱。
“生与死,本身就是一个轮回。
”这是导演在《将进酒》中得到的灵感。
三个演员,三个孩子,在母爱的笼罩下,也许茁壮生长,也许跌倒受伤,母亲是醉,我们在其中生、梦、死,生死是一个轮回的事,但却是需要醉和梦来对现实进行补偿。
先来说说我理解的时间线吧。
先是哥哥为爱(保养男人)出国;弟弟和仁硕去高雄玩,划了一个叫阿翔的人的脸;然后就是片头,弟弟回到家中被妈妈骂的那段,说“不要在外面惹事,我都不知道到哪里给你收尸”;接着妈妈意外在家中失足,弟弟开始失去理智,不愿意接受事实,把蚂蚁关在瓶子里;失去收入的弟弟开始在市场帮人买菜(片尾),买菜的大叔还吐槽他才来几个小时就要那么多钱,同时也是那个时候爱上援交哑女;妈妈死后表姐和仁硕哥住进来,哥哥在美国因失去爱人自杀未遂回家,接着就是故事正常的顺序了。
说说比较在意的细节,1.蚂蚁和鱼,自然象征弟弟在乎的那些人(当然最重要的是母亲)。
无法接受母亲离开,他也一直不让蚂蚁和鱼离开自己,一直把他们困在家中,故事的最后,失去了援交哑女和杀了阿翔后(这个才是重点,一个人的死亡唤起对另一个人死亡的记忆),回到家中意识到母亲的尸体还在那里,然后放生了蚂蚁和鱼,在河边和母亲告别。
2.片名出来前(10分钟左右处),有一幕,弟弟慢慢从画面中越走越近,然后脸部特写,表情先是木讷,然后流出了一行泪,接着嘴角似乎有些诡异的笑容。
注意他的衣服,跟结尾放生鱼时的衣服一致,本以为这是同一个时间点,首尾呼应,但是发现片头的地方有单肩包,片尾没有。
因而不是在一个时间点。
个人理解,片尾在河边,是弟弟跟母亲的告别;片头在河边,应该是多年后弟弟来怀念母亲。
3.关于哪些是回忆哪些是现在的故事,可以从弟弟衣服来判断,母亲在时,弟弟的衣服通常是棉外套,妈妈不在时,弟弟的衣服一般是带有皮质的外套,服装的改变也是人物个性的改变,棉外套多多少少有点稚嫩的感觉,而皮质就显得有点成熟和痞气。
当然,妈妈在时,表姐不会住在他家,哥哥也不在家中,也可以作为判断。
4.有一点疑惑的。
硕在和弟弟面对猪头的一段谈话中,谈到问他,“他妈的事怪不怪我?"这一点,比较难以理解,为什么母亲的死有硕哥的责任。
个人猜测,应该是母亲知足那天,弟弟跟硕哥一起在外面混,使得母亲才会没能及时抢救,当然这只是猜测,不过电影中也有暗示,在片头母亲责备弟弟时说过,“回到家中只能面对空气和墙壁”,可见,弟弟经常出去混而不在家。
5.硕哥跟哥哥激情戏那段。
第一开始,硕哥拒绝了,本以为硕哥出于良心,后面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哥哥提到了硕哥的母亲,让硕哥意识到了自己是多么混蛋,关于他在自己房间乱砸,电影里说,他是想母亲了,个人认为不是,只是对于自己做过的那么混账的事的一种无名气罢了。
而与哥哥的后面的啪啪啪,也只是自我的一种释放,一个对自己混账人生愤怒却无法挽回的释放。
关于硕哥的结局,因为表姐刺他时,说过,“你一辈子不能再骗我了”。
所以,有可能硕哥被刺死;另外,表姐是彻底放弃硕哥了,恩,孩子应该打了。
至于硕哥跟哥哥,基本没可能啦,硕哥是直的,只是出于肉体才上哥哥的,并没有爱。
当然不排除哥哥后来养他,毕竟哥哥也养过别人- -,至于其他人的结局,恩,就像考高数,基本靠猜。
6.一部关于底层人民悲惨人生的故事,导演显然企图心很大,同志,援交女,妈妈桑,男公关,小三和渣男,社会暴力,还有台湾邻里的人情(没买水果还送那么多的芭蕉!!
还有一整包烟!!
)。
导演的心很大,至于好不好,见仁见智。
当然,导演也没给出问题的病因和结局之道。
看到很多短评说张作骥在向王家卫的风格上靠,我个人倒没有这个感觉,看音乐,看剧情走向(被复仇-死亡),看结尾(超现实的复生),这不还是那个张作骥吗?只是剧情变得有点生硬,除了母亲那条线,其他的人物感情关系都挺让人迷糊的。
张作骥top3
对用电影表现停留在过度浸泡于limbo的表层意象的影片从来都是抗拒的,更何况还看到了非常过分地跳脱于整体气氛的过于具体的死亡与软体动物……
卑微的人生啊..一言难尽。
无论男女通过金钱购买性关系都非常尴尬,是对自己的某方面否定,而且会影响深远。
就……为什么有人把这种电影跟王家卫电影相提并论了?美感仿佛是死的,除了觉得活着只有绝望罢了。郑人硕倒是帅的……
最后画面过于恶心,扣一星
当之无愧最佳剪辑和最佳女配!
2015看的最后一部电影,边缘人黑暗破碎又辛苦的生命影像,蓝色的火花点燃love。。。。看到哥哥背着受伤的硕哥走过,脑补三兄弟和那个哑巴女孩最后生活在一起,像《乌鸦的拇指》中的那个流浪家庭般
算看明白了,只是还是不喜欢,文艺范儿太过头了。
原谅我修行不够,看不懂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另,你们这群文艺片导演什么时候才能放过gay群体?难道gay真的都如你们电影中表现的那么阴暗、肮脏、无望、滥交吗?我们活的要多阳光有多阳光,要多健康有多健康,要多快乐有多快乐。请用客观的镜头来记录,OK?不要再抹黑了,让人看完后只能唏嘘或者讨厌
......
破碎的绝望感!李鸿其表演很出色,像是年轻时的小康。电影人物的情绪大多数时候都很疏离,却没有形成自己的美学,少了让人投入的沉浸感。
久违了的看电影的感觉。能将肮脏恶心的市井场面拍的那么美,音乐剪辑表演都不容忽视。缓慢晃动的镜头,河边青草地的舞蹈,静默的眼泪,呕吐,绿色骷髅酒,暗道里的蛛网,河里的鱼,朱红铁栅,飘散的烟,蚂蚁和蛆的舞蹈,死老鼠。醉生梦死,何尝不是李鸿其一个人的写照
十一年后,又在半夜看了一部张作骥的黑暗系作品。蚼蚁尚且偷生,他又选择了大战蛆虫。毫无来由的自我毁灭,随叫随到的痛苦抽搐。导演爱酒又恨酒,把台北拍得不见阳光。动物、兄弟、黑帮、潮湿的雨、菜市场、一个不说话的角色、死亡的主观镜头……大多是过往的元素,洒了狗血,还有gay素材。
8.5分。#中国电影资料馆 很生猛的电影,妓女、妓男、男同、互残、杀人、尸蛆,样样都有。聚焦台湾底层人的情感,期待被爱,却又害怕受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剪不断理还乱。我想还是勇敢去爱吧,那片刻的欢愉令人陶醉,哪怕不再醒来。南音 将进酒 太美了。
有点失望吧,主要是不太喜欢片子那种刻意追求的无序感和市井气。可能是第一部张作骥的原因吧,破败颓废的基调,充斥着死亡和人性的挣扎。蚂蚁蛆虫老鼠还有死鱼,阴暗绝望的人物形象,代表着“醉生梦死”四种人生状态,包括非线性的叙事,爱情母子情兄弟情同志恋情,但总觉得没有太处理好。
不懂硕哥这种身材到底为什么还能当万人迷……女人和gay也太宽容了吧!
先不说影片质量。光是无处不渗透出的黑暗和绝望就必须差评,也请不要给这部电影扣上“同性”的帽子,它的立意仅仅在于湮灭希望,这类电影其实不看也罢!
基情那部分一看就是恐同患者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