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导演Sarah Polley是女的Woody Allen。
特别是后半段急转直下和后来略带伤感和讽刺性结局。
拍得很美。
有时候,不管剧情如何,只要看看电影里美丽的光美丽的色彩美丽的长镜头就够了,就够治愈了。
作为精神上的coffee break,可以让我继续回来现实中,继续前进。
本片有治愈的能力,情节也是强。
看了开头看不到结局。
我喜爱这种首尾呼应的安排。
开头晨光里的厨房,在结尾再次出现。
同样的情节,主角换了,看客的心境也不同。
游乐场里面旋转飞机,也出现两次。
两次都安排的非常精彩。
第一次旋转飞机嘎然而止,游戏结束,回到白灰色光里面。
没有音乐没有彩色的光影,没有风里飘起来的头发。
两个人下车。
回想起来带有警示的寓意。
果然,第二次就是一个人的旋转。
从Dawson's creek 的时候,Michelle Williams就在拍女配。
现在这个电影终于给了她机会演出了女主,而且还是女性片,不是花瓶女主。
当然本片厉害处,还在导演和编剧。
不过Michelle也没有丢分。
Michelle在Dawson's creek 里面被Katie Holmes比的就不够美,现在长大了更不好看了。
但是不好看也许戏路更宽。
比比她的同窗Katie Holmes就知道了。
Michelle 胜在眼神里面的一股坚毅之气。
爱Sarah Polley。
希望更多女导演女编剧女主角拍出更多好片。
影片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子沉沦于偷情的乐趣之中,并且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对蜜月期的浪漫关系非常上瘾,她在与丈夫Leo结婚五年后,在一次商务旅行中遇到了一名男子Seth,于是两人很快就勾搭上了。
玛格特是一个二十八岁的家庭主妇,和世界上大部分家庭主妇们一样,玛格特和丈夫罗过着平静而又稳定的生活,同时,一种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也在慢慢侵蚀玛格特的内心。
一次偶然中,玛格特结识了英俊帅气的丹尼尔,一种奇妙而又激烈的感情猛然击中了两人的内心,一段充满了罪恶感却又无法控制的关系就此展开。
相爱后的玛格特和丹尼尔不仅常常见面,丹尼尔更是和罗成为了好友,三人的关系里充满了激情和变数。
纸终究包不住火,当事实浮出水面后,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付出责任。
我也是那个不想长大,不想离开热恋的人。
玛格让我觉得很真实。
因为爱情结婚,每一天的日子要怎样的过呢?
她需要时时的拥抱,热烈的亲吻,彼此被强烈需要的感觉。
这是她对两个人在一起的最好的定义。
当她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她就会哭。
也许,这个玛格最基本的需求,在她的另一半看来都是过高的要求。
最后,她还是那样孤独的望着厨房的烤箱,慢慢从背后拥抱自己的爱人。
最终,We will end up alone in the fancy 游乐园?
Restless是个危险的词,尤其是形容一个女人,更甚是形容一个妻子。
我喜欢这部电影所有动人可爱的小情节,却不喜欢它的整个叙事。
如果如下可以成立:你跟一个男人甜甜蜜蜜的过日子,男人有时候有些无聊(谁又不是呢?
),但人很好、善良包容还有小幽默,不介意陪你玩儿那些愚蠢的小游戏,甚至自己还留有一手“long term joke”;然后忽然有一天你遇到另一个男人,拥有另一番风情的男人,然后你发现他就住在马路对面,然后你开始和他纠缠,再然后到了该你做选择的时刻,你选择了后者——先不说之后你又开始有些后悔,单说如果直到此刻事实成立,那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你喜欢一个男人的基础是什么,喜欢到怎样的程度可以和他住在一起可以和他结婚?
如果决定之后碰到另一个男人,完全随机地、无法预料地,你又爱上了后者,那你和前者的感情倒底是什么?
有人说:如果你爱两个人无法选择,那么选择后者,因为如果你真爱前者,不会再爱上后者。
可是,如果没有后者呢?
你是否会一直爱着——至少觉得自己爱着——前者,过着也不缺少甜蜜的生活;又或者像电影里的,后者的出现远远晚于前者,那么你要亲手毁掉与前者的感情,选择后者么?
如果那样,又出现一个“后者”怎么办呢?
那种情况大概不常出现,很多人觉得一生能遇到一个爱的人已是万幸。
我只是不明白女人的restlessness,不明白她图的什么,就像不明白某些女孩儿的一样。
转念一想自己是否也有restless的症状,一年前的我还在如此焦虑能不能和他在一起,如今坐得只隔着一张桌子,心里却又有了别的焦虑…
Thursday, April 05, 2012Take This Waltz 三人華爾茲一向有捧加拿大演員Sarah Polley的場,如(Don't Come Knocking, The Claim, Exotica, My Life Without Me, Mr. Nobody, The Sweet Hereafter),這回或許是第一次看她的作品。
都是因為她和Michelle Williams令我決定進場看的。
imdb的一句簡介概括了故事:A happily married woman falls for the artist who lives across the street.要維繫一段婚姻從來不是易事,尤其結婚才五年又未有共識生孩子與否的年輕夫婦,突如其來的誘惑更難抵擋。
Margot(Michelle Williams)和Lou(Seth Rogen ("50/50"))就是這樣的一對夫妻。
明明天天都像糖黐豆,然後一個失驚無神第三者出現便天旋地轉。
其實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這次看來只是看似一點冷水,仍未有冰封出現。
導演Sarah Polley把兩夫妻朝夕相對調情開玩笑然後偶然相對無言描繪得很好,片段其實不少,但就是剛剛好,沒多沒少。
很喜歡游泳池那幾幕。
飾演Daniel的Luke Kirby蠻帥啊,又真的有點難以抵擋﹗:)電影處理三人感情瓜葛很認真,但又不失幽默元素。
尤其專鑽研chicken cookbook的Lou。
其實我沒想到最後Margot真的會離開Lou的,那段和Daniel的新開始還以為是她的想像。
然後最後一幕首尾呼應,Margot在焗曲奇,原來正是第一幕那個焗爐那堆曲奇。
原來那已經不是和Lou一起生活的家了。
因為一個人而離開一段關係,或一段婚姻,當熱情漸退後,會否又有新的引誘﹖Daniel和Margot在燈塔前走在一起,Daniel說:幸而我們沒有等數十年(那張留給Margot的Nova Scotia postcard又真的太浪漫了﹗),真的嗎﹖忠心其實不是一件易事。
OST很不錯,找到的話我應該會買的。
又是有眼淚的一齣,很喜歡的一齣。
豆瓣上的剧情简介太扯了,把一个闷骚文艺的影片描述的象情色片,千万别被误导了。
人人影视提供的字幕也糟烂,比机器翻译的还不靠谱。
题外话说完,本片说的是一个十分平民化的故事,几乎每对相处多年的couple都会或多或少有类似的感受,爱情还在,激情已逝,面对每日平淡如水的生活,是选择继续,还是选择变化,是选择和身边人一起努力去改变,还是选择重新开始一段感情,女主角玛戈再纠结了大半部电影的时间后,选择了后者,当她走出房门,脚步不断加快,开始奔跑,我们想象着她正在奔向她的新生活,她憧憬着,我们也好奇着...导演在这时展现了全片最精妙的一段表现手法。
镜头在旋转,中央的舞台也仿佛开幕谢幕一样,变换一幕幕的场景,激情还是会褪去,当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不同的只是身边的人换了一个而已。
玛戈无法回头了,那她接下来又该做如何的选择呢?
在片尾导演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未来谁又能给我们答案呢?
“When the truth is ugly, people try to keep it hidden because they know, if revealed, the damage it will do. So they conceal it within sturdy walls, or they place it behind closed doors, or they obscure it with clever disguises. But truth, no matter how ugly, always emerges. And someone we care about always ends up getting hurt. And someone else will revel in their pain, and that’s the ugliest truth of all.” ——Mary Alice Young,《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2我有个朋友,她的男友各种完美——家境优、人品好、有性格、长得帅,最重要两个人家里是世交,青梅竹马互相中意了很久,在一起后还对旁人保持低调不张扬。
一直觉得这对只差临门一脚随时可以注册结婚的两个人,时机成熟定会很快结婚,却迟迟没收到帖子。
她后来说,曾经他想结婚的时候她不想,等到她想结婚时,他已经不想了。
这之后,两个人都有点放弃了。
这是一个常常觉着感伤的故事,不知道感伤的原因在幸运的人永远不会感恩自己有多幸运,还是如胶似漆的爱情在装聋作哑的沉默中Dying,而两个人都不再有勇气激情和意愿去采取进一步的补救和更新的措施。
没有丰富的情史,只有丰富的观影经验。
当我们哀叹曾经那么好的两个人如今形同陌路,好奇他们之间的爱情究竟是怎么死掉的,电影从未停止尝试Zoom in deeper。
具体到这部电影,才女导演确实把镜头拉得很近,创造一个个情境,观察一段感情的死亡到另一段感情的开启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剧本很赞,执行上出了不少问题,扰乱了整部电影四星的水准,像窑变失败的瓷器,最终我只给出了三星评分。
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以及讲故事的方式,只是那些技术和表演层面的不小瑕疵真的好几次毁了我原本很享受的观影情绪。
撇开米歇尔不稳定的表演。
不知导演还是她自己要求太高不切实际,明明做不出高难度的表情变化(比如面对突发状况时自然地皱眉和嘴角下意识的快速抽搐)还非要做。
比如明明很多镜头应该很自然地记录,演员的表演却暴露了他们意识到镜头的存在,所以有不自然的迟疑和努力让自己表现得更好,从而毁了镜头想表达的东西。
当然这些问题虽然在镜头里看来是演员不到位,帐都该算在导演身上——她在拍摄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后制的时候也缺乏剪辑技巧去弥补。
再拍几部她或许会变得很棒,但这第一部她确实做的不够好。
Still,我对故事和解构这三个人物很感兴趣,部分或许就是因为它不完美的间隙,成就我想象和阐述的空间。
女主28岁,结婚5年,可能跟不少人一样大学毕业后一两年结婚。
促使结婚的感情基础不可谓不强大,强大到对出现的危机生吞隐忍,视若无睹。
以为一觉醒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没有寻求更资深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双方父母或婚姻咨询。
所以缺乏外力有效介入维持平衡,这颗出现裂缝的鸡蛋,暴露在阳光下,就是等着被苍蝇叮。
编剧对女主很残忍,原本以为无害的陌生人结果是新邻居;编剧对女主很偏心,这位跟她Flirt的陌生插画家是真的爱她(这使得最后的结局客观上有很大幸福的可能,至少在我看来)。
他有艺术家的敏感,基于短暂的旅程就画出她灵魂的模样,并仍旧爱上这光明与黑暗、痛苦和欢乐的混合体。
他尊重她的已婚身份和她的选择,只抓住她愿意给的机会,直到游泳池两条鱼一般的嬉戏,情不自禁抓住了“阿基里斯的脚踝”——越界的结果是,她不肯再前进一步,他不能再后退一步。
这段精神外遇,要不就扼杀于摇篮,要不就发展成毁灭旧事物的新事物。
It's her call to make。
这边表面如新的旧事物确实有其败坏未妥善处理的部分——双方并未就是否生孩子在婚前达成一致,男方一定认为过几年感情深厚了时机成熟了,孩子会有的。
但是五年后,显然,女方还不愿意。
很难处理但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阶段的矛盾,好像房间里的大象,双方都倾向于避免提及,甚至不愿意想起——女主很讨厌丈夫叫她baby,甚至不同意养狗;圆嘟嘟的丈夫只能寄情于下厨,并用沉默和装傻挫败女主一次次重修旧好的尝试和勇气——从泳池回家后的那一次,烹鸡专家并没有意识到妻子的反常行为,其实是异常强烈的SOS求救信号。
He missed,again。
呵呵,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觉醒实在是一件危险的好事——它让沉睡麻木的人意识到自己活着,并愿意为之将生活处理得更美好。
但不是所有觉醒的人都能够忍受重新装睡这件事。
有些盒子打开了,里面的东西跑出来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You never should order Martini before sunset。
女主确实比她那酗酒问题严重的大姑子好不到哪里去,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家庭生活的压抑和不如意可以把女人的理智逼不见,让出自己生活的自主权给命运给酒精给YY。
喜欢她和丈夫结婚纪念日的那两场戏——她前精神出轨的情人愿意免费载他们一程以示庆祝,她丈夫愿意花钱去有格调的餐厅吃顿饭,虽然都是沉默无言,但是前者的感动显然比后者更深。
这一刻,她还在努力活跃餐桌气氛,这一刻她还是选择了丈夫,然而当她举杯,意识到餐桌前的两人就这么相顾无言到余生到永久到死——这一杯苦酒她的理智决定喝,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下来。
周末聚会,他的出现不是他的错,她的不悦也不是她的错,彼此冷言说明表面无扰的平静是两个人用尽了努力才维系的,一见面就灰飞烟灭。
插画男的离开情理之中,如果尚未开始的爱情已经枯萎,他宁愿体面地提前离开,给彼此三十年之约一个未来余生的美好期待。
但那一刻,我觉着等三十年肯定没戏了,女主梦见了灯塔醒来后也意识到这一点——It's now or never。
她并不需要向丈夫坦诚一切,后者显然不会拆穿。
但是她终究逼着他听完了,这便是她的离场通知。
丈夫以一个每天坚持的恼人长期玩笑计划暗暗向着白头偕老宣誓进发。
她不知道他以怎样的方式爱着他,但是当底牌提前亮出来,再大的感动都违背了初衷,他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向她做出切割——Go!
没有不舍,没有感伤,没有爱意,没有恨意,no nothing。
爱情以近乎奇迹的方式再次眷顾了她。
她跟插画男搬去一间宽敞的LOFT,就像这座新家的构造,彼此难以置信地坦诚以待。
好几个月更可能十几个月之后,房间的物品一直在增加,像个正经同居生活的样子。
但中心也慢慢换成了沙发。
历史总是重复自身,她跟这一任他就像之前她跟上一任他一样,沉默中一起看电视。
差别是,不再是局促空间两个人分别坐在板凳上端着餐碟上身前倾,这一次,她蜷缩着身子靠向他的肩——含糊地说着I wolf U像个撒娇的玩笑。
他愣了,转向她,也许是不想随意回答也许是很久没说了,总之,吻了她,后在她耳边柔声清楚地说出那three words,eight letters——I Love You。
清晨洗漱,她用牙刷他用牙线,他还是无法接受她如厕时站在一旁(也许出于他的洁癖,也许出于he still want to have sex with her,两种都说得通)。
他还会带她去灯塔,对现状表示很满足,很高兴两个人不用等到三十年后。
总之这一任对待她的方式和上一任不一样,而这显然又让她常常怀念起上一任来。
结尾让人想起插画男给她画的那幅像。
彼时她在黑暗中期待鸟语花香,如今鸟语花香却又无法放手过去。
那时还挺同情她,此刻只觉得她好贱——这一段感情里的她,成了上一段感情里的她丈夫,那个装睡的人。
Wake up!!!已经做了的决定是不会再更改的“胜利属于一切奋不顾身的、有思想的、真诚的、勇往直前的、正在觉醒过来建设新事物的工人和农民。
”——列宁,《被旧事物的破灭吓坏了的和为新事物而斗争的》
好文艺的片子,镜头和色调都很小清新,但故事却非常写实。
导演采用片状结构去讲述这样一个死循环——“婚后倦怠-看似追求真爱其实只是寻觅激情的出轨-时间久了又开始倦怠”。
在这些片状的场景中,有很多迷人的对白,和充满深刻意象的镜头。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如下几组:1.夫妻的两次隔窗戏码。
第一次女主在窗内随音乐用嘴型“唱歌”,男主在窗外跟着节奏晃动肩膀,接着有窗上的指头互动,最后男主走进屋内。
这场戏我的理解是男女主角纵然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协调,但其实内心仍然愿意靠近彼此。
男主甚至能看着女主的口型就知道是哪首歌是什么节奏,而且主动走进屋内拥抱女主。
第二次是男女主角摊开一切说清楚后,女主坐在窗内望着男主哭,男主却让她勇敢离开。
这两组戏导演用“窗户”这一媒介的目的很简单——两个人中间一直有着隔阂。
只是第一组戏时男主愿意主动去跨越,第二组戏时两个人都放弃了主动去跨越隔阂的意愿,于是只能分开。
2.泳池的隐喻。
女主和男二的暧昧是真的拍得很唯美含蓄。
在女主没跟丈夫坦白前,他们只有酒吧调情,和这段泳池的突破。
这位女导演倒是很懂得什么叫做“欲言又止”:两人看似不断擦身而过的近距离纠缠,就像他们俩的关系一样,努力克制却仍不断想靠近。
最后男二在水中捉住女主的脚腕,那一层未明说的暧昧被捅破,女主生气离开。
就这么一段戏,把女主内心的纠结和两人欲说还休的犹豫拍得一目了然。
3.游乐场的两段戏。
第一组是女主和男二去玩类似于咖啡杯的scrambles cart,两人随着旋转和音乐慢慢靠近,表情和氛围终于从紧绷状态松懈下来。
但就在观众看得正要进入戏中人情绪时,音乐停了,游乐场亮灯了。
这段可以解读成女主的自欺欺人心态终究要清醒,正如scrambles cart再好玩,时间到了还是要停下来。
第二组则是全片最后,女主一个人去玩scrambles cart。
她的陶醉表情倒不是为了重温第一组游乐场戏份时跟男二的感觉,我觉得她只是在生活再次陷入僵持无趣后怀念那种激情。
游乐场的戏份配的都是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后面会再谈到这场戏的意思。
4.女主跟男二生活在一起后的旋转长镜头。
个人觉得这一“片”剧情拍得很有心思也很聪明。
前面几圈,女主和男二慢慢靠近相拥亲吻,指向他们两个人慢慢被彼此吸引的过程;在镜头移动出遮挡物后,两个人进入sex关系,并从这个旋转开始,每次移出遮挡物都展示出两人关系和状态的变化-一开始是两个人的sex,接着变成两女一男,然后是两男一女,而整组旋转长镜头的最后是两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就像任何一对老夫老妻一样。
这段戏倒不意在说明两个人的特殊性爱好,而是揭示了他们的关系进入常态后也会倦怠,需要寻找新刺激去激活。
而换完各种能用的新鲜后,不可避免的,两个人也进入了女主曾经深陷其中的婚后倦态状态。
这段旋转长镜头配的是一首名为#Take This Waltz#的老歌,而旋转镜头的手法也非常有跳华尔兹的现场即视感。
说这组旋转长镜头有心思,正是因为它用镜头和音乐点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New things are shining, new things get old”。
(这句台词出自中段的澡堂戏,一群已婚妇女在抱怨生活的死沉。
其他人都很清楚婚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有女主抱有幻想转而另觅激情,最后弟媳质问女主自私,正是从澡堂戏的铺垫而来,这里不再明说,看的时候应该能感觉到。
)女主和男主的夫妻关系是不是真的到了无可救药?
我看不出来。
男主有主动调情,主动做些维持两人感情的小浪漫(在女主每次洗澡的时候泼她冷水,并打算60岁再告诉她好让她捧腹大笑,这种心思轻松感动到了荧幕外的我)。
应该说两人关系的破裂,更多还是因为女主的不满足:她认为在自己主动要求时男主就必须满足她,她觉得两个人的结婚五周年纪念日应该要有很多话题否则外出就餐根本没意义,无论如何她认为这样的婚姻生活很无聊。
所以她离开了丈夫,选择了男二。
到了最后,她跟男二同样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平淡无趣的死循环。
她又开始不满足了,所以电影最后她一个人去玩游乐场的scrambles cart,一脸沉溺其中的表情。
导演的心思正如片中重要的两首插曲:scrambles cart很刺激,音乐#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节奏强烈很火热,但转得再快音乐再激情,终究要亮灯要停下;#Take This Waltz#和华尔兹舞很美好很悠闲,也许平淡才是生活的真实。
或者导演还想说,不仅仅是婚姻,一切事情皆是如此。
女导演对于角色们细微的情绪变化控制得很好,三个人两段关系和酗酒弟媳的线都在感性的镜头后拍出一种另类的残忍。
内景的色彩布置有视觉冲击,而少有的几处外景又拍得清新柔美。
缺点是片状的叙事方式还是太散了,缺少一种凝聚力,导致整体沉闷偏长。
但这个缺点放在文艺片里头看,还不算太过分。
#Take This Waltz#和#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这两首曲子非常非常非常好听,冲着这些优点我本来打算给四星。
但塞胖顶着男主的头衔戏份却比男二还少,扣1星!
哼!!!
When I listen to the song "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the scene emerges. She could be so happy and peaceful when she is alone. What is love? I save you a slice of cake which is made of my heart, but the whole cake must be mine.Love must include an independent self.
先说缺点。
开头稍显混乱,玛戈不安的状态令观者疑惑,和丈夫之间相处的拧巴状态的来源也稍微莫名其妙,让人找不着头绪。
我甚至开始猜测是否是两人因为流产等原因导致关系紧张。
不知是否由于缺乏了相关的体验,无法感同身受。
电影本身有好多特别讨我喜欢的片段:片段一:在小酒馆两人目光纠缠并且丹尼尔用语言膜拜玛戈身体。
偷的妙处,就在于知其不应为,却偏偏按耐不住。
进退,试探,挑逗,引诱。
吃瓜群众都要醉倒在丹尼尔的目光和声音里啦。
片段二:玛戈和丹尼尔在泳池共游里的片段,无法抗拒的吸引和默契的动作,在水下是美好得如此不可思议。
哪怕是那么短暂的片刻,与在纪念日与丈夫吃饭全无话题相比,能遇上有人与自己和谐共振,所以才尤其无法抵挡这样的诱惑吧。
片段三:丹尼尔用人力自行车拉着玛戈和丈夫去庆祝纪念日,稍微想象一下在场的三个人是以怎样截然不同的心情和思绪度过了这段时间,就感到难以言喻的心疼。
片段四:玛戈在黑暗音乐灯光转盘上如此自在和享受,而正当丹尼尔要有所行动时,音乐戛然而止天光大亮,他们又重回苍白现实,正如他们的爱情的处境。
因为在黑暗中,所以可以暂时忘却一切束缚,随心所欲。
可是哪有永恒的全无束缚的自由呢?
片段五:影片最后,镜头摇啊摇转啊转,欲望的满足,爱情的炙热,试图重唤激情的性尝试,热情消逝后的冷清,沉默的相伴,正呼应了公共浴室中黑人老太道破的真理:新的总会成为旧的。
还有两个小情节:一是玛戈和丈夫彼此说恐怖的情话表达爱意,爱人间就是有着独属于两个人的甜蜜方式,哪怕是分手之后,这样的默契也不会消失;二是丈夫每次偷偷在玛戈洗澡时浇她一勺凉水,让人想到那些默默存在而从未说出口的付出,知晓后又能怎样呢,不过更添歉疚与心酸,无怪玛戈在知晓后那样声嘶力竭大哭一场。
身处热烈爱火中的情人,全身心都在传达我爱你的讯号,根本无需语言。
可激情褪去,只能通过反复的无力的宣言自欺欺人。
有一生的爱情吗?
曾经炽烈燃烧的多巴胺,终究是无法长久的吧。
失去了多巴胺,爱情是消失了,还是能转变成另外的一种存在继续维系呢?
这样的存在又如何足够抵挡新的激情带来的甜美诱惑呢?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人有着不同的需求,甚至需求的程度也不一。
碰到能够一生都能相互满足需求的人有多难,可想而知。
我敬佩忠贞,却也承认人性的脆弱。
有人能凭着责任感抵挡住诱惑,但对于那些没有坚守的人,面对同样的无奈,何苦彼此批判呢?
若真要找一条出路,不如永远记住自己由生到死都只是孤独个体,没有谁是谁的肋骨,没有谁缺了谁就无法存活。
享受并珍惜能够彼此陪伴的时光,也许可以凭着惯性一直相伴前行,也许时间到了也要就此告别。
前95分钟把那种犹疑、暧昧的情绪拍得非常棒 最后还是不要忘了new things get old...
跟隔壁小王的一场清汤寡水的恋爱
怎样选择都无法圆满,只能满足暂时的欲望。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导演风格就是一贯的慢节奏,米歇尔太适合这类记录式的电影,自然不做作,配乐赞,那首在游乐场黑暗飞车的配乐更是超级赞。
The new gets old, just like the old.
四星故事,三星叙事。节奏欠点,Michelle 还真有股说不出来的劲儿。
导演讲故事的能力不错,在文本关于爱情婚姻出轨的范畴内没有给出新鲜的排列组合之时,影片的叙事和节奏都在控制范围内,也因为米歇尔一如既往的精彩演出给影片带来了独特的柔美与决绝。片中的情感很有共鸣,爱了倦了腻歪了,但还是放不下。
一部剔除了感情色彩的独立女性电影,波莉是一位大胆又诚实的作者。我们能看到玛戈特的人性,她的言行不一,她的喜新厌旧,她的自我批判,当她背弃忠诚时,无法解决的恐惧和渴望,让人觉得一切都是如此无辜,直到当你也意识到这就是个填不满的缺口罢了。而这就是玛戈特,她知道有时候破碎的东西是无法修复的。在另一个含糊不清的诱惑里,另一个没有表现出卑鄙的男人,到了某个时候,不管何去何从,人性底线是没有简单答案。
剧情拖沓,女主性格有点迷,不喜欢。
文!艺!死!我!了! 星星都是给镜头中的各种色彩. Sarah Polley的电影越来越看不懂了,于是还有哪个我爱的女导演的电影现在不会让我犯困?! :s
两次游乐场旋转车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一次是欲拒还迎而暧昧的心颤,一次是美妙退尽后平静的悲凉。爱情只有一瞬,所有余下来的都只是日子而已。即便是再次选择了之后,可怕的是“那又怎样”,一切不过是重蹈覆辙的无奈。连幻想都不复存在。你真的不爱吗?你真的爱吗?你真的、真的⋯⋯
2013Feb21凌晨,上海吴中路,IPAD PPTV。
额……形式大于内容。不喜欢这个结局
太女性视角了,好阴柔,不喜欢
3星半。Michelle演这种苦逼纠结的人妻真是一绝...Seth Rogen还是一样又萌又帅。整个片子的调调&配乐都很文艺很清新,几个角色内心的挣扎也描写的很到位,but对爱情&婚姻的描写略流于形式~额...有多少段感情在时间的摧残过后还能保持当初的新鲜和亲密呢
摄影和米歇尔都好美。
哭 'Its kind of a long-term joke'
闷骚。自作。
seems like the common dilemma for female directors: Sofia Coppola, Massy Tadjedin, Sarah Polley and who e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