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谈初步感受哈。
首先是女主进入医院后,突然插入下雨病人暴动的场景,让人以为是在回忆,是在讲述女主要调查的男孩达米安(Damián)之死的情形,还故弄玄虚的说有一个病人失踪了。。
后来,才晓得,这是倒叙。。。。。
这不是导演恶意误导吗??
再就是,最后的反转,实在让人反胃了。。
为了反转而反转,。。
家庭医生多纳迪奥突然出,然后让女主露出诡异的表情。。
拜托,整部电影,女主都自信满满,从来没有露出过这么个眼神的,这不就是想告诉观众,这女的真是精神病吗?但如果真是精神病的话,前面很多的事情逻辑上就不通了。。。
假设女主的精神病,那么,塞缪尔·阿尔瓦院长说的话,就应该大部分是真实的哈。
把时间线随便捋一下,就会发现有问题。
--剧透预警---女主记忆中和雇主见面的舞会里,跳舞的宾客很多都是精神病院的病人。
第一次闪回最好认的是左侧的白发大爷
第二次闪回女主身后的扇子女士
还有这个左数第三位黄绿色礼服的,但找不到在精神病院里一闪而过的镜头了,有机会补上。
还有好几个改了妆发,不太好认。
可见此场景是女主进了精神病院之后幻想出来的,或者是女主的大脑自行抓取素材,加工之后来说服她自己的。
所以女主的确是疯的。
刚刚看完,心绪未平,于是先从影片的片名说起《上帝的笔误》吧。
“笔误”自然是无心所为,那上帝有哪些无心所为被编剧和导演把故事搬上了银幕。
影片从角色的外形外貌与心智特征进行了两组对比。
造物主给了病人畸形、国际脸、侏儒、巨人症等形象,同时也给了女主的丈夫、医院院长、富商委托人英俊、绅士、儒雅的外貌。
同时造物主还给病人简单、直接的性格特征,也给了女主丈夫、院长以狡诈、阴险的特征。
而且仿佛病人有多单纯、多可笑,女主的丈夫、院长就有多么的复杂与机关算尽。
不知这是不是上帝在创作人的外貌与内心时的一个“笔误”。
(如果说智障相对正常人是一个“笔误”,那让少数的人过于精明而且欺诈正常人是不是也是一种“笔误”呢?
)然后说剧情设计。
影片应该算悬疑片,故事设计了3次反转。
个人觉得第3次反转设计的比较牵强,原因院长收了超过正常20倍的住院费,而两次委托人的出现,都是在给女主制造错觉。
此外如果女主给男主投毒与男主把钱转走都是事实,那故事就变成女主蓄意杀夫,丈夫将计就计把女主困在精神病院。
女主的叙述一直是从接受富商委托开始,没提投毒的事。
若投毒是真,那她是恶之源头。
最后的审判时,大厅里坐满了白衣天使,只有女主穿黑色的衣服、院长穿灰色的西装,这也是一种人物形象的暗示。
局中侏儒与双胞胎中的一个之死只是烟雾弹。
女主在精神病院如何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这是一个著名悖论。
如果第一次出现的委托人真是孩子的父亲,而第二次出现的委托人只是丈夫雇佣的冒名顶替的委托人,那女主就没法证明自己接受委托,然后自己自造假文件住进医院的事实。
结论就是女主是有精神疾病的,私人医生发现她有病后,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她在精神病院点火,此时医院死了一个人,她就开始精神分裂,把私人医生说成死者父亲,首先编了一个受别人委托来办案的故事,被院长识破后,又编了一个被丈夫坑害的故事,几个年轻医生都被她说服了,最后,私人医生再次出现,打破了她第二个故事的逻辑,所以她表现得很惶恐。
1. 主要角色有钱女主:Alice,同时也是私家侦探女主老公:Heliodoro,吃软饭女主老公的医生:Donadio精神病院死亡男孩的父亲:Del Olmo医生精神病院院长:Alvar精神病院女医生:Castell,同情信任女主精神病院喜欢女主的男医生:Arellano精神病院双胞胎:Romulus和Remo2. 我所理解的剧情故事发生在80年代。
女主Alice很有钱,同时还是个私家侦探,她的老公Heliodoro企图私吞财产,想要设局陷害女主。
正好有家精神病院的患者在院中死亡,这件事情上了新闻,Alice也有关注到了此事,她的丈夫考虑到女主喜欢破解谜案的性格,便萌生一计。
他雇用了自己的医生Donadio假扮死者的父亲Del Olmo医生接近女主,编造了一个故事引诱Alice相信死者并不是如新闻中所说为自杀,而是另有原因,真相就藏在精神病院中,并希望Alice以私家侦探的身份卧底进入院中调查死亡真相,同时还会安排医院的院长Alvar指导女主如何假装精神病好进入医院。
和Alvar多次书信联系的女主信以为真,殊不知Alvar其实也和她老公串通好了。
院长Alvar指导女主假装成偏执狂,这样就能更容易的进入医院。
除此之外,Alice还需要丈夫的签字以及医生的证明信。
于是Alice电话联系了自己丈夫的医生Donadio帮自己伪造了证明信,同时还把文件混在银行信件中骗丈夫签字,却浑然不知这一切都在丈夫的计划之内,更不知道是Donadio假扮成了死者的父亲。
顺利进入医院的Alice开始着手调查真相,却差点被医院的侏儒强奸,幸好把Alice当成妈妈的双胞胎Romulus赶来一棒子打死了侏儒,Alice才获救。
然而赶到现场的其他人发现昏迷的Alice和旁边被打死的侏儒,都以为是Alice杀了侏儒,因此把Alice绑在了床上。
醒来后Alice见到了院长Alvar,私下里Alice袒露自己找到了一些线索,但还需要更多的调查,Alvar却表示完全不理解Alice在说什么,甚至表示Alice偏执幻想症更加严重了。
愤怒的Alice情绪有些失控,被工作人员打了镇定剂。
冷静下来的她在Alvar和另外几个医生面前说明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真相,但Alvar却表示这都是胡扯。
私下里,Alvar和另外三名医生讨论Alice的情况。
对Alice有好感的男医生Arellano以及同情Alice的女医生Castell认为可以向Donadio,Alice老公,以及Del Olmo求证,院长Alvar却表示去求证精神病人的说法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同时,他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Alice想要毒杀她的老公,一直在给他下毒,好让他慢性中毒而亡,但老公却发现了真相,找到了家里的毒药瓶,并向自己的医生Donadio求助,得知计谋败露的女主不能接受这一事实,逐渐精神失常,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并代入其中,好逃避真相。
面对Alvar的故事,几位医生意见不一,于是众人打算联系上述三人以调查真相。
先是联系了Alice老公,却毫无回音,后又写信寄给正在日内瓦开会的Donadio医生,也未收到回信。
最后众人请来了Del Olmo本人,而Alice见到他后竟然表示不认识这个人(Alice当然不认识,因为她所知道的Del Olmo是Donadio假扮的),由此院长Alvar证明了Alice的说法是编造的,也证明她的精神疾病多么严重,并将她送入了深层病房中,甚至施加电击疗法。
逐渐恢复意识的Alice百思不得其解,却在思索中逐渐回忆起了细节:Del Olmo医生一开始就是自己的丈夫介绍的,她自己并不认识;诱骗丈夫签字时,丈夫奇怪的表现,等等,这些让她醒悟过来自己所认识的Del Olmo是假的,是丈夫为了把自己送入精神病院的一枚棋子。
她告诉男医生自己的推测,并请求他帮助自己调查银行账户,如果账户已经被洗劫一空,则证明了自己的猜想。
同时女医生在听了Alice的推测后怀疑Alvar是这个阴谋的其中一环,着手调查院长办公室,竟然发现了Alvar收受贿赂的证据。
而男医生找到警察希望他们帮助调查银行账户遭到了拒绝,而后去Alice家中调查发现家中已经被洗劫一空,Alice丈夫也不见踪影。
与此同时,Alice打算飞越疯人院。
她在医院纵火,怂恿病友们趁火打劫,她则在混乱中逃跑。
没想到的是,侏儒的好基友为了报仇,趁机杀死了Romulus。
Alice在逃跑路上遇到了验尸官,得知Romulus死亡的事情后,击昏验尸官并假扮其身份又重回疯人院。
检查了尸体的Alice根据重物击打的痕迹推测出杀人者为侏儒的基友,在赶来的警察面前道出自己的推理,并在凶手身上找到了关键性证据。
同时一直帮助Alice的男女医生也说出院长Alvar参与陷害女主的真相。
Alvar百口莫辩,女医生表示要举行听证会,为了投票表决Alice精神是否正常,以及Alvar作为院长的去留。
警察离开后,Alice找到看似是Romulus的兄弟Remo,这时候揭晓了原来死亡的是Remo,面前的其实是Romulus,那天晚上Romulus去找小女友时把Remo留在了自己的房间,惨剧发生,而自己却因此逃过一劫。
听证会上,四位医生全都投票赞成释放Alice,而院长Alvar却表示目前的证据只能证明她的钱财被盗,并不能定论Alice是否涉嫌谋杀自己的丈夫,但自己愿意听从投票结果,辞去院长一职。
就在离开会场前,Alvar在大家面前表示,那天Donadio医生未回信并不是什么阴谋,而是和自己的妻子度假去了,他今天已经将Donadio请来澄清事实。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Donadio医生走了进来,露出了真面目,而Alice并没有料到Donadio竟然就是假扮Del Olmo的人,此时此刻,证明她清白的最后一环已经断裂,Alice的眼中,满是恐惧,自证清白的信心彻底崩塌。
The end3. 两条时间线电影采用双线叙事,第一条线为女主进入医院调查,第二条则为医院中的纵火死亡事件。
两条时间线的线索起初比较模糊,后来逐渐清楚,最有力的暗示出现在Alice向怕水还身打火机的病友取证时,突然下大雨,病友倒在地上,而下一秒的画面中却跟没事人一样坐在椅子上回答Alvar问题。
导演起初有意误导观众,让观众以为第二条线时间更靠前,解释医院死者死亡的前因后果,到后面才揭晓真相,其实死者是Remo,而非Alice调查的那个死者。
第二条线在院长Alvar和警察的谈话处戛然而止,这里他们讨论到医院少了一个患者,就在刚刚终于找到了,并且用的代词是Her,此后这条线就一直没再出现,直到最后结尾才连上,聪明的观众在结束的这里应该就能猜到走丢的患者是Alice,这场大火也是她放的,这条时间线发生在第一条线之后,戛然而止的原因也是再进行下去就直接剧透了。
4. 丈夫计谋的关键点第一个是年代。
故事发生在80年代,那个时候新闻媒体很不发达,丈夫才有办法整出假报纸,而让Alice一直没能见到真正的Del Olmo。
第二个是精神病人难以自证。
除非有关键的证据证明清白,否则任何推测和怀疑都会被当成是脑子有病。
第三个是Alice并未见过丈夫的医生Donadio本人。
这算是计划最重要的一环。
这件事能证明Alice所述为真的关键四个人,她丈夫,院长Alvar,Del Olmo和Donadio,都是一伙的,而她丈夫早已卷钱跑路查无此人,院长被贿赂,真正的Del Olmo压根不认识Alice,而Donadio却是假扮Del Olmo的人。
Donadio的身份一直留到最后才出现,可以看作是丈夫留的最后一手,让Alice百口莫辩。
5. 一些事实和依据首先,要认可电影客观角度的叙述都是真实的。
事实1: 电影开头,确实是Donadio(或者说假Del Olmo)护送Alice进医院的。
以下对话也是真实的:Donadio:要我陪你进去吗?
Alice:不了。
他们会认出你的。
如果Alice是因为谋杀丈夫未成发展出精神病,这段对话就显得非常费解,而丈夫也更没必要让Donadio医生送她去。
事实2:院长收受了来自Alice老公的贿赂。
因为已经有了女医生查到证据的镜头展示。
所以丈夫一定买通了院长。
如果Alice是真的发了精神病,何须此招?
丈夫可以直接名正言顺的把Alice送进去,就完事了。
何况手里还有妻子企图毒杀自己的证据,完全可以走正规途径获得Alice到财产,卷钱跑路的行为就显得没有必要。
事实3:Alice进医院的Donadio署名信确实是她写的。
Alice熟知Donadio医生署名信中的内容,而信封是密封的,说明信中内容确实是她写的,如果她真的有精神病,Danadio医生为何要配合她演这么一出?
基于以上事实,我认为,Alice精神失常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6. 另一个争议的解释那就是Alice确实因为不能接受丈夫只是觊觎她的钱财而企图毒杀他,后因计划败露逐渐发展出精神分裂,Donadio医生一直负责照顾Alice,而Alice的侦探细胞渴望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她看到了电视里精神医院死者的新闻,逐渐将死者的父亲Del Olmo和Donadio重合为一个人,而Donadio深知Alice的精神疾病已经非常严重,所以配合Alice的演出,希望将其送入医院治疗,而丈夫则趁机买通了院长,付了很多钱,想让Alice永远呆在医院里,即并没有阴谋,而是临时想出了带钱跑路的计划。
而Alice自己讲解的故事版本都是企图用现有的线索来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内心深处拒绝承认自己的精神疾病。
这样的解释可以说得通上述的几个事实,但至于导演是否是这样的理解,就见仁见智了,又或许导演本意就是设计一个充满争议的结局让观众自己讨论。
以往聊刑侦、犯罪类作品,我们经常会聊到“悬疑感”。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具有“悬疑感”呢?
常见的有两种:其一,案件以破案者视角展开。
靠情节排布巧妙、作案手法犀利、破案段落曲折来构筑线性的烧脑过程。
例如,咱们讲过的《无证之罪》、《白夜追凶》。
其二,则是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通过丰富的故事结构,让观众很难通过线性观影,一眼看穿其中奥义。
直到最终水落石出,大家才意识到真相原来如此。
例如也是咱们讲过的《不速来客》和《蒙太奇》。
当然,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将二者结合。
实操起来,就是咱们要聊的这部西班牙电影:《上帝的笔误》
故事发生在1980年前后的西班牙。
咱们的主角爱丽丝,是个十足的已婚富婆。
按理说,有钱有颜有车有房有学历有对象,妥妥是个人生赢家。
但是,爱丽丝突然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按照爱丽丝的入院申请看,是她试图毒杀丈夫,被发现后丈夫将其送进精神病院。
而且,申请信上指明,爱丽丝是个高智商精神病。
她特别擅长撒谎,且特别会看人眼色。
但爱丽丝出场时的自我介绍则说,她是化学高材生,也是私家侦探。
她有一个小白脸丈夫,丈夫沉迷声色犬马,并觊觎她的财产。
丈夫将其送院治疗,就是“合法绑架”,并占有其财产。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悬疑点:爱丽丝究竟疯没疯?
当我以为,接下来的内容会滑向自证清白环节。
或者是要整个大活儿,证明爱丽丝就是疯子的时候,第一波反转出现。
爱丽丝入院之后,从随身携带的书里抽出一堆剪报。
剪报内容指向精神病院曾经出过人命,而一组疑似闪回的镜头,也给到了一场纵火案和一具尸体。
跟上文爱丽丝自称侦探的信息一对,她似乎是进院卧底,试图查明真相。
同时跟介绍信里的信息对比,又验证了她确实很会撒谎。
所以目前为止,爱丽丝的身份底牌,依旧握在手里。
爱丽丝入院之后,故事继续往前推进。
在这里,她结识了一位病友伊格纳西奥,此人虽然也是精神病,却能携带打火机还能喝酒。
此外,还有智力残障、把爱丽丝当成妈妈的双胞胎。
以及老色批侏儒,和侏儒的大块头好基友。
主角团悉数登场,不出意外的话就该出意外了。
某天,侏儒试图强暴爱丽丝,爱丽丝陷入昏迷。
等她醒来时,医院主管却告诉她,侏儒已经死了。
爱丽丝误以为是自己反抗中,失手杀了侏儒。
随后在跟精神病院长对谈时,爱丽丝提到了前文书的那次命案。
这里,爱丽丝给自己的侦探故事,做了更多的补充。
简单来说,报纸上那起命案之后,死者的父亲一直不相信儿子死于意外,便雇佣了爱丽丝混进精神病院卧底。
院长则是死者父亲的朋友,三人私下商量之后,便以爱丽丝是精神病为名,将其关进精神病院,方便她展开调查。
为了让戏更加真实,爱丽丝甚至把入院申请的文件,混进丈夫要签署的银行账单里,让他稀里糊涂签了字,以坐实爱丽丝就是精神病的事实。
以当前的信息看,爱丽丝的一切,都是三方合谋。
但可能是因为此事并不光彩,当爱丽丝向院长摊牌时,院长连连否认。
不仅否认,还强调爱丽丝是精神病,精神病的话没什么可信度,况且这个精神病还有失手杀人,或者叫正当防卫杀人的可能。
最关键的,爱丽丝一直在强调,她的所作所为,都是死者父亲的委托。
然而院长请来死者父亲时,爱丽丝却表示并不认识这人。
前半段一直在下大棋的爱丽丝,行为逻辑突然断裂。
这似乎验证了,她确实有严重的臆想,并且善于撒谎。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疑点:谁杀了侏儒;爱丽丝入院之前,医院是否真的出过命案。
第一个疑点简短来说,杀死侏儒的人,的确不是爱丽丝。
而是爱丽丝的“好大儿”,那对双胞胎中的弟弟。
弟弟为了保护“妈妈”,在侏儒侵犯爱丽丝时,失手杀死了侏儒。
但弟弟随后也被另一个人杀死。
当然,以上内容均为上帝视角的信息。
至于第二个疑点呢,咱们得回到爱丽丝的视角。
爱丽丝曾经说过,他的小白脸老公觊觎财产。
假如爱丽丝说的都是真话,那么这就是一个局中局中局。
首先,丈夫找个骗子,谎称是死者家属,雇佣爱丽丝卧底调查。
随后丈夫又伙同院长,配合自己演一出戏,骗爱丽丝心甘情愿住进精神病院。
等一切水到渠成,院长就可以以爱丽丝犯有癔病,且热爱撒谎,坐实她的疯子身份。
介时,作为爱丽丝的监护人,丈夫就可以套走爱丽丝的全部家产。
很快,爱丽丝在同情她的院工帮助下,查到自己的治疗费远高于市场价,并报了警。
这一点几乎坐实,丈夫贿赂了院长。
爱丽丝计上心头,既然丈夫要霸占她的家产,这会儿大概已经开始动手了。
只要能查一下自己的银行账户,说不定就能找到关键证据。
说干就干,爱丽丝伙同那位能自由抽烟的病友,在医院纵火制造混乱。
随后,趁乱逃出医院。
期间爱丽丝劫持双胞胎弟弟的验尸官,再度回来找弟弟的尸体。
在众目睽睽之下,爱丽丝开始了自己的推理。
前文说过,侏儒有个大块头好友,其被弟弟杀死时,大块头正好目睹了一切。
为了给侏儒报仇,大块头果断杀死了弟弟。
这一段戏,除了解答侏儒之死,也回收了两个镜头欺骗伏笔。
前面我们说过,电影给到过一组火灾和死尸的疑似闪回镜头。
讲的其实正是爱丽丝放火,以及弟弟惨遭杀害。
大块头被绳之以法,院工报警之后,警察也调取了爱丽丝的银行记录。
如她所想,丈夫已经卷钱跑路了。
至此,基本坐实了丈夫陷害爱丽丝的举动。
但是,就在即将摆脱牢笼之时,反转再度出现。
因为,时至今日让爱丽丝选择进入精神病院的那桩“命案”,依旧没有下文。
且在接受调查时,院长始终表示自己没有陷害爱丽丝,而认定爱丽丝精神正常是个错误。
最终,院长请来了关键证人。
此人正是雇佣爱丽丝进入医院,那个时真时假的死者父亲。
影片就在爱丽丝的恐惧目光之下,黑屏落幕。
故事告一段落。
单看文字稍微有点乱,实在是这部片子足足150分钟,又夹杂了大量欺骗镜头。
我只能挑一些关键信息,捋出一条好理解的主线。
当然,大家不必担心剧透。
电影本身的悬疑感,很大程度上源自气氛的烘托,以及时间线交错带来的误判。
除了案情主线外,大量剪辑引出的悬疑感,也足够烧脑。
哦,除了最后一段。
就我个人的观影判断,其实结合几条时间线综合来看,案情本身类似“杀妻骗保”的路数。
所有内容凑一块,足够组成一个相对精彩的故事。
这一点,原著和1973年墨西哥版的电影里,都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而西班牙版结局突然出现的死者父亲,多少有一点故弄玄虚。
这个操作,很可能是想引导观众重新提取信息。
然后塑造成爱丽丝确实有精神病,也确实很会说谎。
进而把这个开放式结局,引向这是一起冤假错案。
或者,部分案情来自爱丽丝的臆想,再推出爱丽丝确实是疯子的结论。
但是,前文真正的苦主已经露面了,如今这个假货二度登场,还能引起爱丽丝的恐惧,逻辑上很难自洽。
推翻了正片里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优秀的“悬疑感”,也成了“玄疑感”。
硬解释的话,就是爱丽丝因为毒杀丈夫失败,患上精神分裂。
或者说,爱丽丝早就毒杀了丈夫,再把自己的存款打到丈夫户头,最后试图以精神病脱罪。
理论上可行,也能再叠一层悬疑效果。
但这些内容在正片并没有明确交代,多少有点过度解读成分在里面。
所以,我个人的判断,结尾的强行反转有点画蛇添足。
也是影片主体部分质量尚佳,却只拿到7.3的重要因素。
当然,以上只是一家之言。
各位小伙伴,如果有其他看法,也可以评论区各抒己见。
当然,到时候记得点赞、关注走一波,让更多小伙伴加入讨论。
咱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阿翟
《上帝的笔误》,Netflix出品的西班牙悬疑电影。
一个女私家侦探,因为要探寻一个精神病人的意外死亡,她伪装成偏执病的病人进入了精神病院。
她以为万无一失,有意外死亡的病人的父亲,还有精神病院的院长作为她的外应和内应。
影片前1个多小时进展缓慢,甚至观众还有些摸不清头脑。
1个小时之后,女主角终于摊牌,却发现自己被当做了真的精神病人。
于是,她开始了反击。
其实影片到2小时左右基本水落石出。
但最后还要拖上半小时,甚至结尾还要来一段莫名的反转,让人开始怀疑女主角是否真的是精神病人,其实没有大的必要。
当年火爆全球,直接封神的看不见的客人都能载入影史,(即使放到2024年都是整个豆瓣top级别,无数影评大咖,几百万的解析影评现象级神作),然而时过境迁确是如何证明神经病?
果然,看不见的客户用尽了脑细胞(也确实做到了),海市蜃楼里榨干了余辉,(肉眼可见的下滑),无罪之罪则彻底干碎(8集电视剧加长版玩的最大adcdefg很多条支线并进推进主线),3部曲简而言之就是:错综复杂里找唯一解(客人里只有真正唯一凶手),跌宕起伏里找最优解(女主既要又要,既找到了真爱(穿越线知道丈夫背叛,才知道男主才是最爱他的默默守护她),又找到了事业(不甘做助理要当医生)还落个好名声(无意破解n年前杀人案),爱情事业名声,我全要!
到无罪之罪里彻底玩了个大的(看不见的客人玩不过瘾也就2个多小时,所幸给你搞个电视剧8还是10集的电视剧ABCDEFG~多条支线推动主线)上帝的笔误里则直接干神经病了~哈哈,完美闭环~~
一名侦探为了深入精神病院查明一起虚构的谋杀案的真相而不惜伪造医学诊断书来假扮精神病患者却不幸落入圈套。
当年看完《分裂》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最高级的悬疑当属精神悬疑,今天看完《上帝的笔误》后我坚定了这一判断,同时鉴于《纸钞屋》和《看不见的客人》有目共睹的表现,我认为西班牙的悬疑类型影视已达世界巅峰,尤其是保罗的《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女尸谜案》以及这一部《上帝的笔误》。
但我之所以给前三部四颗星而给这一部五颗星,是因为本片占了两条:1、精神悬疑;2、保罗创作。
这种精神悬疑折射出人类系统性的精神困境,提出了这样的自问:1、我要用怎样理智的言行去匹配精神学领域的判别标准,以自证我是正常人?
2、我究竟是我接下来的行为的设计者,还是精神异常导致我模糊了行为的动机,抑或因模糊了动机且需脱困而要刻意虚构动机?
3、如何在精神学领域自证谎言的自觉性(这一点单凭高智商和好口才是不够的)?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女主用来自证身份的证据如下:1、女主是认证私家侦探(真实)2、丈夫陷害他,所以银行账户被清空(真实,但是是间接证据)3、那个什么委托人(虚假)4、还有一些其他事件(特别是尸检推断凶手)证明自己条例清晰(都是间接证据,也只能证明她思考有一定的逻辑性)以上就是正面证据,反面证据可就太多了,一大堆。
是我的手误,下载了这个片子…
丈夫(有可能已经死了)和推荐女主入院的医生始终没有露面,还是有些遗憾,削弱了女主身份神秘感的可信度
看睡着好几次,冗长而缺乏趣味,和以往的西班牙悬疑片相比还是差了些
特别没意思,不推荐。
【那些善良的精神病人们都很温暖,可是妳,是疯子吗?】-习惯了多线叙事的保罗再一次尝试双线并行的故事简直就是驾轻就熟,不过也因此看到觉得这般叙事的嫌弃的评论。我自己觉得没有疑问,而且期待的就是保罗如何把两条线索并在一起的瞬间。我依然记得《海市蜃楼》里那个小男孩渐渐长大然后变成警探的镜头切换,我直接“卧槽”了出来。这一次的线索回归虽然没有“卧槽”,但是真的有被这样的巧妙安排给佩服到,忍不住就失了笑。-留余地但是答案很明确的结局也很好,我甚至在爱丽丝走进审查会前那一条长长的路时,被那些给予了她善良温柔眼神的世俗眼中所谓的精神病人们所感动到——哭了——我泪点真的有够低的。不过当然,爱丽丝开始自证开始是进入了影片真正的高潮。看得还是很开心。
西班牙悬疑片就是让人看的云里雾里。多重反转。精彩
有禁闭岛那味儿了
这是我最讨厌的电影类型 故弄玄虚 啥也没有
疯还是没疯,这是个问题,一个无论如何翻转都能成立的故事,遗憾的是这种小聪明玩得太顺溜了,以至于缺少关键的惊艳一笔。
如果把精神病院当做一个国家,隐喻就更高了——你到底相信什么?你所执仗的正义是真相还是谎言?你的民主是不是被愚弄的民主?中间换画像的一幕彰显了导演的野心。(那么多国家的沈茶都这么严格,可创作者仍用智慧和勇气把真相与质问隐藏在字里行间,“也许他们会弄混,可母亲总会认得出她的孩子。”)
机翻真的很费劲.
精神病院在悬疑电影中的地位堪比侦探的暴风雪山庄:被隔绝的除了肉体的自由还有信息,一切伪装都被合理化,而揭露真相就成了一种争夺认知的游戏
“我在想,如果真如圣经所说,上帝是按照他自己的样子创造了我们,那这个医院里的病人,仿佛就像上帝刚写会写字时的潦草字迹,上帝为什么会允许这样的不完美诞生于世呢。”
前一个小时比较琐碎,从女主要自证没疯开始才精彩起来。其实最重要的一笔是一个细节,男医生去警察局报案时,警察将墙上的佛朗哥像换成了胡安卡洛斯,这标志着西班牙从长期的军事独裁政府转变为民主政府的时代背景,这也就可以理解最后精神病院开大会,以民主表决方式否定院长独断专行的情节设计了。但一通如虎操作之后,老家伙最后一句话又把真相消解掉,不知道这是导演调戏观众,还是居心叵测了。
有点东西
3.5星,前面铺垫有特色,采用了《致命魔术》式的双时空平行的叙事,二者还能产生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这段信息量大,角色众多,容易累。核心事件,女主角是伪装成精神病来病院做任务,还是真的有病且善于撒谎才进入精神病院?故事在两种倾向之间反复横跳。而案件结局+最后一幕,表明导演的真实意图——针对女主角的两种观点,其实都成立。回顾整个故事和涉案人员,无论她哪种身份和动机,都能说得通且找不到破绽,是本片一大亮点。导演为了达成如此剧情设置,其实牺牲了一部分故事,很多显得相对刻意。而且为了解锁她的侦探身份,死亡案件也相对游离于主题之外,有点跑偏了。总而言之,电影野心很大,提供了非常新颖的故事构架和让人回味的结局,但内容很满
再闯禁闭岛
我觉得还可以啊,就是为什么女主是双胞胎的妈啊?
挺俗套的就(叙诡十分剧本杀)
为反而反可就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