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第45届韩国电影青龙奖落下帷幕,黄政民凭借《首尔之春》中的精彩演绎三封青龙奖影帝(前两次分别为《你是我的命运》和《新世界》)。
(第45届韩国电影青龙奖颁奖典礼)同时,影片《首尔之春》获得了本届青龙奖“最佳影片”。
今年早些时候,该片已经在第60届百想艺术大赏收获“大赏”“最佳影片”两大奖项,黄政民亦凭借该片获得“最佳男主角”。
同一部戏,同一个角色,可谓拿奖拿到手软。
(黄政民斩获青龙奖影帝)就在观众感慨这样一部Z治影片屡获殊荣之时,现实中的韩国政局风云突变。
12月3日,韩国总统发布“紧急戒严令”。
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韩国上一次的“戒严令”,正是朴正熙被暗杀后,逐步掌控权力的全斗焕在1980年5月发布的。
这一段历史,就是影片《首尔之春》的故事背景。
虽然戒严令在约6个小时后宣告解除,但还是引发了类似“这一晚的韩国究竟发生了什么”的猜想。
甚至有人揣测,莫非“首尔之春2”要上演了?
(韩国颁布戒严令相关新闻图片)邻国政事,肘腋之间,晦暗不明,难以评判。
只不过,现实中的“权斗”戏码,可比影视作品里的“精彩”多了。
最近,有一部“权斗”题材的新片上线。
看海报就知道,故事背景是很特殊的——它,发生在罗马教廷。
《秘密会议》Conclave
2022年,电影《西线无战事》让导演爱德华·贝尔格声名鹊起,不仅在第7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中荣获“最佳导演”,影片还入围了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国际影片”等9个奖项。
最终捧得“最佳国际影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4座小金人。
(2022年影片《西线无战事》剧照)相关资料显示,爱德华·贝尔格的未来拍摄计划,有乔治·克鲁尼与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十四罗汉》,与马特·达蒙合作的“谍影重重”系列新作,还有与亚伦·泰勒-约翰逊合作的“007”系列新作等,着实炙手可热。
这一次的《秘密会议》,他依旧保持了高水准,在IMDb上超过2万人打出了7.5分,烂番茄新鲜度93%(254评),爆米花指数85%,口碑上乘。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生平参与的影视作品多达上百部,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角色,其中有《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纳粹军官,《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古斯塔沃先生等。
(《辛德勒的名单》&《布达佩斯大饭店》)最被观众熟识的,是他在《哈利·波特》系列中饰演的“伏地魔”。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剧照)在《秘密会议》中,他将脱去魔法师的长袍,穿上“圣服”,主持一场世界上古老而秘密的活动。
01教座出缺在开始介绍剧情之前,先简单说几个专有名词。
1、教座出缺——又译“宗座出缺”或“宗座从缺”,是天主教会内对教宗因去世或辞职而导致空缺情形或时期的称呼。
2、教宗——即“教皇”,是罗马主教,也是天主教会领袖及梵蒂冈国家元首。
(教座出缺期间,教宗的徽章会去掉“三重冕”,仅存宗座华盖和两把象征教宗权柄的钥匙)3、教宗选举会议——由枢机主教团团长主持召开,旨在选出新的教宗。
参选人为“红衣主教”(也称“枢机主教”,世界各大教区的主教、负责人),采用参选人内部投票制,当选教宗需获得至少三分之二的选票,无人达成则进行下一轮,直至选出新教宗。
在选举新教宗时,每轮投票结束后,会焚烧选票,并采用特殊的方式或化学制剂使西斯廷教堂屋顶的烟囱冒出不同颜色的烟雾,向外界传达选举结果。
如果烟囱冒出白烟,表示新教皇已经被选出;如果冒出黑烟,则表示本轮投票没有取得结果。
在电影《天使与魔鬼》中有这样的呈现。
(《天使与魔鬼》截影)教宗选举会议有着高度的保密原则,在选举期间,红衣主教们被关在西斯廷教堂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因此称为“秘密会议”。
即本片英文片名“Conclave”(源自拉丁语conclāve ,“可以上锁的房间”)。
此刻在故事中,教宗因病去世,教座出缺了。
(《秘密会议》截影)劳伦斯主教(拉尔夫·费因斯 饰)很悲伤。
可是留给他悲伤的时间并不多,因为他是枢机主教团团长,接下来选举新教宗的任务就到了他的肩头。
(《秘密会议》截影)很快,到了选举之前,红衣主教们齐聚。
其实,说是投票选举,热门候选人的“名单”其实大家早已心里有数。
其中,就有劳伦斯的好友贝利尼。
但他似乎对当选教宗并不感兴趣。
「理智的人都不想当教宗」这位贝利尼主教还真敢说。
(《秘密会议》截影)他不想当,不代表没人想当。
比如,特德斯科主教。
他是教会里的保守派,他很想当上教宗,进而捍卫“传统”,巩固教会在世俗世界中应有的至高地位。
(《秘密会议》截影)特德斯科不仅守旧,貌似还搞种族歧视。
手指着阿德耶米——一名黑人主教,也是热门候选人之一。
他向劳伦斯表达着自己的意思:不让我当,难道让他当吗?
(《秘密会议》截影)相比起特德斯科火药桶一样的性格,特伦布莱主教就显得老谋深算多了。
选举开始之前,他面对“指控”矢口否认。
还要求与证人当面对质。
现在教宗已经去世,他们又都被隔离起来了,怎么对质?
(《秘密会议》截影)秘密会议开始之前,又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
有一位并不在名单上的主教——贝尼特斯,也到了现场。
他来自喀布尔教区,是已故教宗秘密任命的。
“秘密”,又是秘密?
劳伦斯感觉神经都快崩断了。
面对风雨欲来的境况,他感到无所适从,紧张到双手不听使唤。
可是他没有选择,他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同时肩负起教会的未来。
(《秘密会议》截影)02渐趋白热有人左顾右盼,蓄势待发。
有人信心满满,胸有成竹。
有人惴惴不安。
有人泰然自若。
(《秘密会议》截影)是的,即使这里被誉为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即便主教们被称为最亲近上帝的人。
可他们,终归是“人”。
人,都会对“权力”有所迷恋。
第一轮投票,并没有主教达到规定的选票数量。
第一轮,只是探探虚实,试试深浅。
(《秘密会议》截影)第一轮票数:阿德耶米21票,特德斯科18票,贝利尼17票,特伦布莱16票,四位热门候选人相差并不大。
劳伦斯获得了6票,这让他很意外。
更感意外的是贝利尼。
“小圈子”开始闹内讧了。
(《秘密会议》截影)作为“自由派”同盟,贝利尼对劳伦斯获得选票非常不满,他不再像最开始表现得那么淡然了。
还记得他最开始怎么说的——“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当教宗”。
现在呢?
他说选举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他说:“每个红衣主教都有当教宗的欲望”。
他说,来参加会议的主教们恐怕早就把自己当上教宗以后的名字想好了。
这就类似于我们打趣说古装剧里皇子们把年号想好了一样。
多么的现实,又是多么的讽刺。
(《秘密会议》截影)更现实的情况是,为了教会也好,为了他们自己也好,都不能让特德斯科当选,如果那样的话,教会在思想上起码要倒退半个世纪。
贝利尼的主张是宽容的,是包容的。
是更适合教会在当今时代扮演的角色的。
(《秘密会议》截影)劳伦斯决定帮贝利尼一把。
事实上,主教们的“内斗”早已开始。
大热人选阿德耶米,被爆出了“xing丑闻”。
若干年前,时年30岁的他和一位19岁的修女有染,并生下了孩子。
现在,这位修女竟鬼使神差般地从尼日利亚被人带来了这里,就在教宗选举期间。
显然是有人刻意为之。
了解到事实真相的劳伦斯找到了阿德耶米,可后者还在用“一个错误”来诡辩。
(《秘密会议》截影)对教宗宝座不死心的他,忍不住问自己还有希望吗?
劳伦斯坦言:没有希望。
阿德耶米,out。
(《秘密会议》截影)同时,劳伦斯对特伦布莱一直心存疑虑。
着手调查时,他进到已故教宗的寝室里,意外发现了一叠资料。
(《秘密会议》截影)是关于特伦布莱买卖圣职的证据。
第二天一早,这些证据的复印件就出现了每一位主教的早餐桌旁。
收受贿赂,买卖圣职,就连那个和阿德耶米有染的修女也是他特意弄来的,为的就是打压对手。
特伦布莱,out。
(《秘密会议》截影)贝利尼清楚自己的实力不够与特德斯科抗衡。
他转而游说劳伦斯积极参与竞选,一定要击败特德斯科。
事已至此,这场选举已经白热化了,劳伦斯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从彷徨到笃定,他回答了那个贝利尼此前问过他的问题。
劳伦斯,想好了自己的教宗名称。
决意以身入局这场“狼人杀”,和特德斯科做最后的竞争。
(《秘密会议》截影)选举仪式再次开始。
面对特德斯科的挑衅,劳伦斯不再退让,坚定地投了自己一票。
(《秘密会议》截影)可是,意外发生了。
教堂外的广场上发生了汽车和人体爆炸案,死伤颇多。
劳伦斯会竞选成功吗?
他又将如何面对这纷乱复杂的状况?
(《秘密会议》截影)03权力面纱作为一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选举仪式,“秘密会议”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总是充满着宗教的神秘之感。
事实上,以观众的角度去看待本片的话,并没有什么门槛。
正如前面提到的,《秘密会议》就像是一部“权斗”片,虽然人物角色设定不同,但其实和国家乃至政体的“内部斗争”,甚至和“美国大选”,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意识形态,派系、“小圈子”……拉帮结伙,打压对手……最终,都是为了“权力”,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
(《秘密会议》截影)本片在摄影和配乐方面极为突出,剧本设计得很巧妙,可以说是今年制作精良的口碑佳片。
尤其是几处场景氛围的营造,白色与红色的映衬,好似纯洁与血色的对撞,极具视觉冲击力。
(《秘密会议》截影)拉尔夫·费因斯再次奉献了精彩的演技,微表情的变化,眼神里都藏着戏。
至于最后谁当选了新一任教宗,小派就不剧透了。
不过,这位新教宗的身上还有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秘密会议》截影)本片的主题并未局限于“权斗”。
在爆炸案发生之后,先站出来的必定是特德斯科。
看看他怎么说的——「宗教战争一触即发」
(《秘密会议》截影)「神圣罗马教会的故乡遍布着默罕默德的尖塔」「还要继续软弱下去吗」
(《秘密会议》截影)特德斯科是一个强硬的保守派,他排斥其他宗教,力主恢复天主教廷的权威。
此时,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贝尼特斯开始还击,他来自战火纷飞和意识形态激烈互搏的地区。
他对所谓的“战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
必须战斗吗?
千百年来,我们在争什么?
人类在争什么?
(《秘密会议》截影)作为神职人员,更应该了解“仇恨”的下场。
心怀仇恨,划分阵营,分裂你我。
那样的话,我们对抗的魔鬼、对抗的撒旦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秘密会议》截影)或许正如贝尼特斯所说,教会不是“传统”的代名词,它理应与时俱进。
教会就只是权力的争斗和维护上千年的思想权威地位吗?
还是应该要着眼现在和未来,不让更多的人失去信仰。
(《秘密会议》截影)影片中劳伦斯也有着这样的独白——「“确定性”是团结的大敌,是宽容的死敌。
如果只有“确定性”和“无可置疑”,就不会有神秘感,也就不需要“信仰”」
(《秘密会议》截影)身为非宗教人士的小派不敢妄评这些台词具有哪些宗教和哲学意味。
但这里的“确定性”,不妨理解为权威性的压制,也可以理解为不允许怀疑的态度。
打破它,才会有自由的精神和意志,才能有生命力。
如果不是“教会”,换一个载体,比如——一个国家;一个政 党;一个统治阶层。
其实都再合适不过。
权力的面纱之下,应该有什么?
更多的人民福祉,更多的社会公义,更多平等的资源和机会;更加包容的文化,更加开放的对话,更多的幸福和归属感。
难道,不是吗?
图源于网络/ 图片Bishop / 作者
起先我以为这仍是一个荒诞版教会故事,没想到如此写实。
天主教教皇去世,枢机院院长与众位在梵红衣主教来不及悲伤便全身心投入投票选举,各国红衣主教从世界各地赶来梵蒂冈,愉快相聚,交谈近况、职务升迁与未来规划……影片首先细致呈现了教廷现状,主教们俨然把主教干成了一份高级职业,在他们中间,不乏劳伦斯这样的信仰危机者。
从主教们的身上以及从他们的所作所为中,丝毫感受不到上帝对他们的丝毫影响,上帝成为了局外人,没有人相信上帝正冷眼看着他们,再秘密的会议,上帝怎会不知道?
由此可见所谓的忠诚都是表演出来的。
喝酒、抽烟、吃肉、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和最先进的医疗,他们的世俗几乎毫无禁忌。
他们一边为世界各地教会团结在上帝的脚下而自豪,一边又为用餐时以语言分组而觉察到这种团结的虚伪与脆弱,他们追忆纯拉丁语的脱利腾弥撒,争论下一任教皇是否必须为意大利人,以及黑人与女性的可能性……那么谁才是上帝选中的人?
是遵循民主评议结果吗?
私下各种拉票?
这与上帝有何关系?
劳伦斯是个很矛盾的人,他对人的情感与忠诚浓于对上帝,困惑于自己究竟是服务于上帝还是教廷。
他说,确定性是团结和宽容的致命敌人,并阐释了信仰是活的,即使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九个小时,也在不断怀疑上帝是否遗弃了他,从而得出结论:信与疑是一体两面,信因疑得到解答而坚定,疑因信之过于坚定而萌发,若无怀疑,神秘便告消亡,信仰便不存在。
但当103位主教经历了异教徒骚扰、种种阴谋论、教廷“宫斗”后终于选出一位双性人教皇时,劳伦斯曾言之凿凿的“信仰建立在不确定之上”的观点瞬间动摇了。
教徒们叶公好龙的本质隐喻和揭示了太多:政治、人性、教会与神的关系……从25分起,朝着聚光灯而缓慢推进的长镜头体现了该片的艺术追求,1:39:43的红与白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纯AI创作)《秘密会议》宛如一幅精妙绝伦的画卷,在光影交错间缓缓铺陈出一个关于权力、信仰与人性的故事。
影片以教皇选举这一关键事件为核心,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紧张氛围的宗教权力中心。
从剧本结构来看,影片巧妙地以劳伦斯这个角色为叙事主线,通过他的视角和行动,逐步揭开教廷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权力斗争的面纱。
影片的情节推进紧凑而富有张力,每一个细节都似乎隐藏着某种深意,每一个对话都可能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
影片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多个悬念和反转,使观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和好奇心。
然而,影片在探讨权力与信仰的主题时,有时略显晦涩,部分情节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可能让一些观众感到困惑。
在演员表演方面,拉尔夫・费因斯无疑是影片的灵魂人物。
他凭借精湛的演技,将劳伦斯这个角色的内心挣扎和复杂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后来的坚定抉择,费因斯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展现了角色在权力与信仰之间的艰难抉择。
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各具特色,他们通过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不过,部分配角的表演略显夸张,可能会影响观众对角色真实性的感受。
摄影和美术方面,影片堪称一部视觉盛宴。
通过对欧洲宏伟教堂和阴暗走廊的精心构图,影片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光线的运用也十分巧妙,明亮的阳光与昏暗的阴影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权力的光明与黑暗。
影片的色彩搭配也十分独特,整体色调偏冷,给人一种冷静而深邃的感觉。
然而,影片在一些场景的光线处理上可能不够自然,部分画面的构图略显复杂,可能会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
影片不仅是一部关于权力斗争的惊悚片,更是一部对教会和教宗存在意义及使命任务的深刻探讨。
教会作为宗教信仰的组织形式,承载着传播教义、引导信徒、维护道德秩序等重要功能。
它为信徒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和归属感的场所,帮助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教宗作为教会的最高领袖,肩负着维护教会教义和传统的重任。
他需要确保教会的信仰纯正,防止异端思想的侵蚀。
同时,教宗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引导教会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
教宗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和深远。
天主教教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组织之一,拥有超过10亿的信徒,分布在全球各地。
教宗作为教会的领袖,对信徒们的生活和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天主教徒在面临重大人生决策时,都会寻求教宗和教会的指导和支持。
教宗是一位备受尊重和崇敬的全球公民,他的言论和行动对于全球社会和政治事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多天主教教宗都以其强烈的公正和正义感而闻名,他们通过促进和平、援助贫困、关注社会问题等方式,对全球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片通过对教皇选举过程的描绘,展现了教会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信仰危机,也引发了观众对教会和教宗存在意义及使命任务的深刻思考。
教宗不仅是教会的最高领袖,更是信仰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他需要在维护教会传统的同时,关注社会的变化,推动教会的改革与发展。
只有这样,教会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信徒提供精神指引,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秘密会议》是一部制作精良、内涵深刻的影片。
它通过精彩的剧本、出色的演员表演和出色的摄影美术,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关于权力、信仰与人性的深刻探讨。
影片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引发了人们对教会和教宗存在意义及使命任务的思考。
今天本来打算看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小心肝儿》,讲中年精英女的性压抑与性癖,但还没看到一半就放弃了。
主题其实挺有趣,电影太肤浅太无聊了,电影开场是女主假装高潮后,去另一个房间看片自慰,包括后面的内容,现在很多短视频都比这电影拍得更有趣,甚至不如坛蜜的《做我的奴隶》,有着现在劣质电影的通病,娱乐性和严肃性两不沾,技法一般,只有尺度,缺乏深度,没有美感。
不看电影浑身难受,于是浏览了下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同样很难提起兴致,其实《秘密会议》我早就留意到了,只是对宗教题材不感兴趣,一直没看,但选来选去,只能选它了。
看完后,感觉还不错。
宗教场所对我而言,吸引力不大,在我眼中电影里面的场景完全可以是日常生活,导演在技法上下足了功夫,剪辑上干练、高效、流畅,构图与光影部分非常有质感。
但让我兴奋起来的是第一个长镜头,非常克制、自然,是优秀技法服务于内容的典型,最近恰好聊过一个电影开场僵硬的长镜头和调度,这两一对比,太鲜明。
不过有些地方声音还是显摆了,格格不入且和电影的整体气质不搭。
一个纯粹的人,即电影中的红衣主教,想做一件事,选新教皇,不得不面对各种复杂的人和事,事情在纯粹之人的眼里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太麻烦了。
电影结尾是反转的,这个反转和胡金铨《空山灵雨》可以说非常像了,一个是选教皇,一个是选住持,同样是突然冒出来一个人……其实构图和光影早就坐过强烈的暗示了。
看得出来导演是让观众享受过程,确实做到了,慢条斯理的故事,扎实的技法。
也点了宗教里面的污秽部分,结尾面对选择,来了个性别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注定了不会赢得高分,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导演完全可以耍小聪明、去迎合,但没有。
另外,能从伏地魔演到红衣主教,中间还有杀手老大以及种种,这就是演员的魅力。
当电影在20分钟时出现一个偷偷摸摸上任都不敢公布的"阿富汗"红衣主教,我知道《秘密会议》会变得好看了。
这是一部纯商业类型片。
虽然题材是世界最大的宗教机构选举新一届教宗,但它并没有宗教包袱,充满了对人性弱点的无情拷问和步步升级的宫斗戏码。
加上1:1仿真搭建的梵蒂冈场景,绝美的摄影,考究的妆造,老戏骨的扎实表演,这是一部能让普通人都倍觉赏心悦目的电影。
我们终于也能深入那神秘的圣地,偷窥秘密会议的仪轨,了解到那些"离上帝最近的人"-红衣主教们的道德感也未必比我们高。
这是何等愉悦的事呀。
虽然这个故事本质上是个爽剧,完全虚构,最后的教宗产生也极其理想化不合情理。
但我仍然很喜欢这个idea,这个呼吁,这个诘问。
归根结底,信仰要解决的不是"我"和"上帝"的关系,而是"我"和自己的关系。
如何认识我,如何体验我,如何成为我。
片子用很多隐喻和符号暗示了这种神圣一体,包括最后教宗的身份都是神来一笔。
非常欣赏本片在类型片制作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精心打磨。
最后,本片最有力的独白"Certainty,Certainty is the great enemy of unity.Certainty is the deadly enemy of tolerance.Even Christ was not certain at the end:My God,My God,why are you forsaken me?He cried out in his agony at the ninth hour on the cross.Our faith is a living thing precisely because walks hand-in-hand with doubt.If there was only certainty…and no doubt…there would be no mystery,and therefore no need for faith." 我的转译,拥抱不确定性,它即是神性。
其实这部电影讨论的内容还是蛮多的,涉及到了教廷改革的话题,性别议题,对信仰的怀疑。
前半部分整体的氛围还有配乐的渲染真的给人一种政治惊悚片的感觉。
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有自己的野心,可是看到结尾真的是自己加戏了。
不太好说是剧情太幼稚还是本来就想探讨一个简单纯粹的问题左和右,自由和保守,两种声音,教廷的分裂让教皇选举这一看似神圣的活动变成了充斥着世俗阴谋算计,尔虞我诈的政党斗争。
支持革新的派别想要保住教皇所完成的事业,为自己的人拉票。
但似乎当选的人是谁,有没有污点并不重要,只要己方最有希望的候选人上台即可。
这种非左即右的“确定性”让为上帝服务的事业变成了党派利益之争。
关于贝尼特兹的性别,我不知道有没有医学上的确切定义,但给我感觉就是一种未定的模棱两可的状态,选举他为教皇绝对是带着教会跨出新的一步,是一个跨入崭新时代的希望。
他并不属于哪一派,而是代表的一种不确定性。
而这种拒绝党同伐异,不去定义,不去评判的不确定性便是去接近所谓包容一切的上帝其实影片中对于世俗欲望的探讨也是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一部分。
大声宣称自己没有野心的人,往往是在掩盖欲望。
哪个枢机主教不曾想过当上教皇后采用的名?
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答案。
人不可能完全摆脱欲望,越是去远离它,它在你心中的声音越发强烈。
托马斯的野心藏的很深,他甚至骗过了自己。
他视欲望为洪水猛兽,想要辞去院长一职清休实际上是他对于世俗欲望的恐惧。
最后他也对自己承认了自己想要成为教皇的想法。
可惜这一点导演似乎没有去深入展示。
关于不确定性的讨论算是题眼了吧,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够完美的地方就在于拍的太有确定性。
贝尼特兹这样一个仿佛头戴荆冠,纯真、仁慈、包容的信徒的存在,远远没有与世俗欲望暗暗斗争的托马斯给我感觉有真实性。
左派右派炒的不可开交,他往中间一站,发表了一番真挚动人的演讲,仿佛教会便是迎来了希望,出现了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感觉这种叙事还是太简单太天真,像童话一样,远远没有不确定性的那种吸引人的张力。
这几年拍教会这个题材,真的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电影。
很多都是教会投资的什么驱魔电影。
效果可想而知。
终于迎来了一部宫斗大戏,让人欣慰。
这里边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点。
明晃晃的九子夺嫡大厮杀。
最终实现了藏在正大光明那块匾后边的遗诏。
这里边的争斗都是文化之争,文化之争,即意识形态之争。
我们一个一个来盘一下就很清晰了。
第一个黑人主教被对手泼了脏水,52票,完了。
但是这个所谓30年前的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被扒出来,真可谓是深挖,都挖到30年前了。
显然,这是老教皇临终的安排布局。
把给黑人泼脏水的主教一起拉下马。
那个“被辞职”的主教可能有点冤,第一,可能真的是老教皇让他去把黑人修女接来,第二,祁厅长说了,整个教会就我一个贪官吗?
但这都不是理由了,在这场厮杀当中,不可以有任何缺陷,必须无懈可击。
剩下两个其实更加不堪一击,一个搞守旧,搞派系。
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你的派系肯定不能占大多数人。
其实搞复古不是没有市场的,只是碰到了一个致命杀。
第一是其他派系肯定不支持你,都会导向你的反面阵营。
第二就是老教皇安排的这个绝杀。
最后的那番演讲可谓振聋发聩。
立足当下,立足当下的文化潮流才是有发展的,起码是有发展的可能性的。
搞复古和宗教战争,历史已经证明过不行了。
拿过去的思想放到现在来用,妄想解决现在的复杂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搞宗教战争不是没有人望和市场,而是注定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最后那个主教朋友,他虽然有立场,但是实在软弱无力,又无人支持。
他只希望保持现在老教皇的成果,总的来说,也只是保守主义范畴,进取是不能进取的,改革什么的就更不用想了。
最后选择双性人教皇其实是意义重大的。
当然在现实中肯定是不可能的。
双性人教皇的出现,比黑人教皇还要更激进,更正确。
显然这是最重大的一步棋。
直接声明了教会对现行文化的接受和支持。
都不需要发表任何声明。
最后伏地魔主教得到了修女会的支持,赢得了摄政王的地位,皆大欢喜。
最后说一句摄影还是很好看的。
很多的镜头,人在哥特式建筑的面前,展示出人在巨大权力体系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即便摄政王已经权倾朝野),这个摄影还是有表意的,不全是炫技。
Title: ConclaveYear: 2024Genre: Drama, MysteryCountry: UK, USALanguage: English, Latin, Italian, SpanishDirector: Edward BergerScreenwriter: Peter Straughanbased on the book by Robert HarrisMusic: Volker BertelmannCinematography: Stéphane FontaineEditor: Nick EmersonCast:Ralph FiennesStanley TucciJohn LithgowIsabella RosselliniSergio CastellittoCarlos DiehzLucian MsamatiBrían F. O'ByrneJacek KomanThomas LoiblBalkissa Souley MaigaRating: 7.8/10It is time to elect a new pope in Edward Berger's CONCLAVE, and the daunting task of presiding over a conclave falls upon on the shoulders of British Cardinal Lawrence (Fiennes), the Dean of the College of Cardinals, who is plagued by his own crisis on faith and has already tried in vain to relinquish the title as the Dean, a rejection only rings more providential in the end and suggests the deceased Pope is the actual wire-puller for choosing his successor. The voting process is a predictably serpentine as backhanded schemes are somehow tactlessly deployed to undermine the chances of the favorites. A first Black Pope, in the personal of Cardinal Adeyemi (Msamati), falls by the wayside thanks to the divulging of a sexual scandal in his youth and its fallout then boomerangs on the one who apparently initiates such a smear campaign, Cardinal Tremblay (Lithgow), a perpetrator of simony. A new cardinal in the Vatican City, Benitez (Diehz), a Mexican archbishop evangelizing in Afghanistan, whose appointment has hitherto been in secrecy and whose eventually ascendancy seems rather facile simply after giving a rousing speech preaching love and peace against the warmongering, hatred-inciting Cardinal Tedesco (a bristling Castellitto), is the ultimate turn-up for the books, the reveal of a botched medical treatment smashingly topples down the ingrained gender dichotomy that has been practiced in the Church since its genesis, CONCLAVE's subversive message sounds instantaneously ludicrous but also progressively groundbreaking in a way that really can render unprepared audience stunned. It is not difficult to perceive that Edward Berger's prestige picture is a catnip for awards consideration even solely on the evidence of its boldly crunchy manifesto of tolerance and diversity advocated by the Church itself, a pressing issue of upmost significance. Not that should anyone frown upon the nugget“the need for doubt as a crucial part of faith”, not to mention it is a touchingly pensive Fiennes who does the sermon.Simply mulling from a lay person's perspective, one can't help but feel wonderstruck when regarding the incredible replica of the Sistine Chapel built at Cinecittà Studios in Rome (a feat also recently achieved in Fernando Meirelles’s THE TWO POPES), meshed with Berger's top-notch sensibility of composition and color grading, to construct a hallowed milieu where resides a mundane torrent of power grab and backstabbings (echoed by a fantastic bombing attack that sounds the alarm to the worsening human crisis at present), with Bertelmann's reflective string score as an icing on the cake. It is not too much a stretch to announce that CONCLAVE takes the veil off the most sanctified activity of the Roman Christian Church and demythologize it with enough secular savviness accessible to all and sundry. Fiennes is excellent in the shoes of Lawrence, articulating in 3 languages and marrying moderate solicitude with a sense of virtuous responsibility appended by an air of trepidation that refuses to dissipate. A belated third Oscar nomination is anything but given begrudgingly (this year's candidates in Best Actor is uncharacteristically sparse, with Fiennes, Chalamet, Craig, Brody and Domingo almost uniformly hogging the nomination lists from the precursors). If Fiennes oughts to be wisely advised to write his Oscar speech, the rest of the ensemble is in a more dicey situation in terms of scooping the trophy. Tucci as the liberal-minded Cardinal Bellini can rally considerable support for his noble cause, but his performance isn't really that major (he delivers but never shines), especially when newcomer Diehz prowls as a dark horse and unexpectedly bowls audience over with his immaculate humility and self-possession, and an orgulous Castellitto lashes out his virulence like nobody's business. Also Koman, as Archbishop Woźniak, the late pope's confidant, has a small but critical role to muddy the waters for his conflicted disclosure, where discomfiture is written all over him.It is tough to make a consensus among the film's supporting actor cluster. That leaves Rossellini a fair chance to sneak in the race of supporting actress, although her Sister Agnes has only one big moment to emote, which she cinches with a subtly perturbed temerity. If she could campaign like Jamie Lee Curtis did two years ago (both are offspring of illustrious Hollywood stars, having been toiling in the industry for decades, with many an iconic role under their belts, yet they are still wanting a single citation from the Academy), there will be a scanty possibility for a win, on the premise that CONCLAVE has that Best Picture in the bag. referential entries: Fernando Meirelles’s THE TWO POPES (2019, 7.3/10); Nanni Moretti’s WE HAVE A POPE (2011, 6.3/10).
《秘密会议》,或者港译《教宗选战》更加直白精准,这部电影根据2016年同名小说改编的书籍,虚构之余似乎更加像今日的写照:如何接纳穆斯林?
是否承认同性恋?
今日的教会似乎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显得迷雾重重,难怪前主教的心腹告诉Lawrence:“主教对教会,没有信心。
”-- 来自喀布尔的墨西哥人主教Benitez告诉大家:“我们的斗争,在于内心。
”1)经上说: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 启示录 2:4 和合本 )主曾责备以弗所教会,教会将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需要承认在教会中虽然有着一切的仪式,但是对主的爱心在慢慢减少。
所以看到Lawrence穿着着红衣主教的正规服装,教堂内部宏伟庄严,但他仍然忧虑重重,因为他和主教存在同样的想法:这群和他一起参加秘密会议的主教们,在敬虔之外底下各怀鬼胎,隐含着更大的欲望:争夺教宗的位置。
天主教的宗教特点中需要承认罗马为宗教中心,所以各色人群从全世界各地飞到罗马参加选举教宗的仪式,操着意大利语的话语。
教宗代表了天主教中最高的宗教荣耀,意味着在服侍主中得到了最高的肯定,他也带领各个教会的发展。
但与政治领袖、商业精英争权夺利可以撕破脸皮毫无底线不同的是,耶稣教导我们谦卑顺服:(经上说: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
( 马太福音 20:26-27 和合本 )),本不应该为着当教会的头目而斗得头破血流。
若心里只剩权力而没有神的同在,这帮人玩的把戏实在是难以猜测,谁分得清你到底是服侍主还是为了自己想当教宗?
主知道,但人又从何而知?
lawrence在古典教堂内部忧郁地穿梭,这些建筑都已经上千年的历史,教会的成立也数千年之久,人却依然很难知道每个主教内心嘀咕什么。
2)政坛混战。
很多人说现代主义的冲击使得教会没落下去,甚至不如十字军东征和罗马教会迫害,纳粹时期的对基督教会伤害。
于是教会中也有非常多的门派。
首当其冲的就是tedesto代表的保守派和bellini的自由派,难怪Lawrence曾经无奈地承认自己在参加一场美国政坛混战。
Tedesco代表的正统意大利天主教派反对移民,反对穆斯林,反对同性恋,坚持回归正统教会,把教会回到正统时期的辉煌。
而Bellini代表的美国佬标榜自由主义,希望包容同性恋,双手接受现代主义的浪潮。
政治意味着作秀,赢得选票。
在这场封闭选举中任何行为都会被随时放大。
Lawrence在开始的演讲中说到:教宗应该具有不确定性,学会质疑,这样的人才能引领教会前进。
这句话在基督徒看来并不陌生。
如果一个人没有对神产生过怀疑,很难清楚他自己的信仰状态是否成熟。
这也是对很多从小信主的基督徒是一种警醒,因为人不能将在教会中得到的一切都当作理所应当。
如果只是选择一个熟悉教会一切律例典章的人管理教会,那和熟知律法的法利赛人一样灾难,因为神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
是人就存在争论,但代表了宗教领袖的这一批人究竟如何“谦卑和睦”?
tedesco与Lawrence在餐桌上的交流充满幽默和讽刺,似乎也带了点“美国移民精神”。
他觉得这么多主教是从世界各地来的,因着主的名坐在了这里,但吃饭仍然是“自己玩自己的”。
意大利人坐一桌,美国佬坐一桌,西语区、非洲佬还有法国人...当beillini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赢得选票,就和lawrence商讨是否选择改版支持对象?
果然美国人拉选票方面确实是比较熟练。
但Lawrence感到十分为难,因为一场神职的选举怎么就参杂如此多“人的因素”在其中,而bellini的回答十分坚定:“不同派系之间难以认可,这是一场战争。
”指责Lawrence总是说漂亮话,是否也有自己的私心?
看来扳倒对方成了最重要的事情。
非洲人Adeyemi差点就在两派斗争中坐享渔翁之利,但自己年少结的恶果让他一下子成了污点人物。
到这里lawrence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选教宗是来选道德标兵的吗?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
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 马太福音 9:13 和合本 )耶稣曾说自己来召的是罪人,因为“在世上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直到耶稣的降生。
Lawrence说:“我们终究是人,如果要是每个人都尝试给对手找污点,根本没法选择教宗。
”但是在人的观点上,不能再出现教会性侵的丑闻出现,那adeyemi自然出局。
在一群“罪孽深重”的“人”里面选择教宗,也实在是困难重重。
3)恨恶罪,接纳人。
那既然大家都是有罪之人,那是否需要包容罪呢?
temblay成为lawrence的心腹大患。
这个人可谓是像政客般骑墙派,又有演员般精湛的演技。
前教宗让他亲自给adeyemi下黑手,他自己也花钱买人帮他投票。
这里lawrence的揭露遭到了强烈的冲击,但也得到了姐妹Agnes的帮助,其中教会与个人之间的压力是值得玩味的:“tremblay并没有做这些事情,也没有故意抹黑adeyemi,但你曝光是不是为了让自己上位?
”“tremblay如果失势,那Tedesco将赢得更多选票,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你把证据放回去,不要和任何人讲,主自己有安排。
”第一句话是tremblay反驳Lawrence的主要观点,想通过让lawrence自证野心,使他不敢直接了当揭露tremblay,免得自己被人指责行为上的不纯正。
这点Lawrence犹豫但是最终下定决心,用直接分发文件告知直接干掉tremblay。
第二句话是英美佬的政治立场,既然不能得到权力,那也不能忍受一个极端保守派带领教会。
在这里Lawrence并没有以政治的方式看待问题,如此曝光才能显示出教会需要合一。
第三句话很具有欺骗性,既然神掌管一切,那他也看得到tremblay的罪行,那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等着选举结果就可以了,相信基督徒们也经常听到“主自有安排”这句话。
bellini在此时的软弱显现出来。
但包容并不是步步退让视而不见,因为害怕自己成为选举的受益者,或是揭露此事会使得教会信誉降低,就害怕揭露,那教会迟早也要进入“旷野四十年”。
(经上说:倘若你一只手,或是一只脚,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
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强如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永火里。
( 马太福音 18:8 和合本 )),不要小看神对除灭罪的决心。
神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慈爱的。
Lawrence在曝光中刻意隐瞒了那几位被收买的弟兄,这是一次完美的行动。
但电影中Lawrence的形象也并不那么高大,他告诉benitez:“不要为他投票,自己没有当pope的信心。
”但是他还是投了自己一票:因为大家都有私心,所以大家都是人。
4)单单仰望主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
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
( 彼得前书 2:11 和合本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 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译:这是众人的本分)。
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 神都必审问。
( 传道书 12:13-14 和合本 )彼得前书写道要与人的私欲征战,而传道书最后一节则写道:这一切隐藏的事情,神都必审问。
benitez在反驳Tedesco时说:我们的征战在于内心。
虽然我们或资历或高或低,文化背景或深或浅,服侍的地方或富裕或贫穷,最终我们的行为都要受到来自上帝的审问。
这是我们个人面对上帝的问题。
在conclave中看到了各种属于教会中的问题,每个人在选举中都有人的因素在把控,即使外来者bennitez身上也有不能接受的女人印记。
服侍主从来就是一场内心的征战,最后的结果也单单地面对上帝。
这部电影以惊悚悬疑题材为主,看似在黑天主教,但是却非常严肃地讨论了教会中人的各色形态,这样又新又旧的电影,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
谈到罗马和教皇,大家难免会联想到2019年《教宗的承继》。
毕竟珠玉在前,观众自然对这部金球奖提名的《秘密会议》期待甚高。
故事的背景依旧是教宗的选举,也就是罗马教廷的首脑。
教宗过世后,由枢机主教团团长主持选举,获得至少三分之二选票的红衣主教则被任命为下一任教宗。
投票结果由教廷焚烧选票通知公众。
若燃黑烟,则代表无结果。
白烟则证明新的教皇选出。
而电影里担任枢机团团长的就是拉尔夫饰演的劳伦斯。
与《教宗的承继》着重刻画人性与神性不同,这部电影围绕的是党派之争以及人性的恶斗,劳伦斯作为主演的天人交战就是串起整个故事的明线,即回避——压抑——正视——解脱。
回避:电影的开篇就交代了劳伦斯向教宗请辞却遭到拒绝,理由是crisis of faith (信仰危机),具体是什么并没有清晰的解释。
但教宗是怎么拒绝他的请辞的:some were chosen to be shepherds,and some to manage the farm. (总有些人被选为牧羊人,有些人被选为农场的管理者)劳伦斯毋庸置疑被教宗当成后者,对此他在选举前一晚的卫生间里有一次情绪爆发:劳伦斯把洗漱用具愤愤扔进水池里,反问自己:
他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
因为作为教宗的好友以及枢机主教团团长,可谓摸到了权力的巅峰。
而教宗对他的定位并不是接班的牧羊犬,而是农场(枢机主教团)的管理人。
谦虚正直的劳伦斯隐隐发现了自己对权力的渴望,可对于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来说,正视欲望好比凝视深渊。
因此在墨西哥裔主教Benitez询问他为什么不想做教宗时,劳伦斯答:I’ve been experiencing difficulties with prayer. (我在祷告上碰到了困难)于是请辞刚好是回避自己道德瑕疵的不二选择。
压抑:既然走又走不了,劳伦斯又只能回到权力的漩涡中。
而我们前面也说了,作为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清高的为人处事引导劳伦斯作出每一个选择都不可指摘。
好比他的选票只投给好友Bellini主教,查明非洲裔主教Adeyemi的旧日过错,以及揭穿主教Tremblay的钱权交易。
而背后这些行为时常游走于道德上的灰色地带,它们也在两个不同的场景中被人戳破。
第一次是在首日投票的晚上,劳伦斯因为自己获得了5票而遭到Bellini主教的质疑:“Come on. every cardinal has that desire. Every cardinal deep down has already chosen the name by which he would like his Papacy to be known. Deny it if you like, but search your heart and then tell me it isn’t so. ”(得了吧。
每个红衣主教都有这个欲望。
每个红衣主教内心深处都已经选择了他自己希望的教宗之名。
你可以否认,但请扪心自问,然后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 然后他抛出了一个建议——把你宝贵的怀疑留给你的祷告。
劳伦斯照做了,在黑暗中跪下祷告。
因为他内心深知自己对权力的渴求并为此挣扎,朦胧中看见过世的教宗躺在床上端详自己,一如端详他的痛苦。
第二次则是与手握犹大剧本的主教Tremblay的对峙。
劳伦斯坚信用来构陷黑人主教Adeyemi的修女是由他安插进来,Tremblay矢口否认后开始质疑劳伦斯的动机:“You should be careful, your own ambition has not gone unnoticed. This might be seen as a tactic to blacken the name of a rival. ”(你应该小心一点,你的野心并没有被无视。
这可能被视为一种抹黑对手的策略)劳伦斯:“Well, that’s a despicable accusation.”(这可是卑鄙的指控)Tremblay:“ is it? I wonder if you really are so very reluctant to have the chalice passed to you.”(我在想你是否真的不愿意把圣杯握在手里)劳伦斯被对方的指控弄得恼羞成怒,为此甚至铤而走险破坏前教宗的房间封印去寻找Tremblay被免职的证据。
但这一行为已经超过了他的职权,显然“公义”二字已经不能为他的道德自证免责。
若不是修女三番两次的帮忙,恐怕劳伦斯已经退出选举,为自己立的牌坊求仁得仁。
正视:在检举Tremblay贩卖圣职、收买选票后,劳伦斯理所当然成为了教宗选举的大势。
和好友畅谈一番后,他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道德包袱。
Bellini主教问他继任教宗选什么名字,劳伦斯很快给出了答案:John。
看到这里我大笑出来,直接用上帝的名讳也算是明牌了。
金毛问“上帝的名字不是耶和华吗?
” 不错,但看过《The Man from Earth》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上帝在希伯来语里的名字是Yochana,而后演变成拉丁写法Joanna,随后是法文Jehanne,最后传入不列颠变成John。
若没有这层关系,John的词意是“上帝的恩典”,劳伦斯的意图也显而易见。
这一次选举,他终于在选票上写了自己的名字。
而就在把票扔进箱中的那一刻,教堂被炸了,这段剧情简直就是神谕。
上帝忠诚的奴仆劳伦斯在灵魂就要腐蚀的刹那,神决定拉他一把。
这时闭塞的教堂被炸出一道口子,光线投在西斯廷教堂的壁画。
那是米开朗基罗所绘的《最后的审判》,电影的构图也十分考究。
但这段剧情我觉得更适合米开朗基罗的另一幅画《圣保罗皈依》:保罗原名扫罗,扫罗从马背上跌倒后躺在地上。
天上的基督发出的光束照亮了他,他被神的恩典击中失明,后又复明,此后从基督徒的迫害者转变为忠诚的信徒。
这道光线刚好和劳伦斯的堕落和醒悟吻合。
圣保罗皈依解脱:当教宗落到最合适的人选身上,劳伦斯才终于在几番涉险的道德博弈和自我审查中得到解脱。
他由内到外地清理了自己,从此便能心无旁骛地履行神职。
电影除了劳伦斯的心理变化这一条明线处理之外,还有一条埋在剧情之下的暗线:女性参与。
首先我们来看电影开头给的组合镜头对比:
每个镜头都快速闪过,休闲的主教与打杂的修女,暖黄的社交场面以及阴冷的工作场所。
这一切都让作为女性观众的我非常不适。
金毛问我: which do you think is worse, government or church?(你觉得政府和教堂哪个更糟?
)我:It doesn’t matter which party it is, power is filthy. (哪一方都不重要,肮脏的是权力本身)金毛:yet everyone has faith in God. (不过每个人都信上帝)我: And God stands by patriarchy. (然后上帝支持父权制)另外,对女性议题上的不同观点也体现了电影里不同主教的人物性格。
作为保守派的意大利主教Tedesco固执排外,想引领社会回到规章严谨的传统年代,精神纳粹自然不会给女性相应的地位和权利。
而自由派的代表Bellini主教尊重其他信仰并且认为女性应该在教廷发挥更大的作用,却在说这话时驱赶了在场的修女。
一切口号式的主张都只有党同伐异这一个目的。
就连与人为善的黑人主教Adeyemi三十岁时与十九岁的修女剩下孩子,在选举当下更是翻脸无情,毕竟在他眼中这只是过往的一个小小污点。
男权社会里,女性没有足够的发言权,教廷就是一个微型缩影。
对此修女艾格尼丝有一句振聋发聩的台词:“ Although we sisters are supposed to be invisible, God has nevertheless given us eyes and ears.”(虽然我们修女应该是隐形的,但上帝却还是给了我们眼睛和耳朵。
)当这些零星埋伏在剧情中的不适渐渐汇聚成塔时,终于在结局的反转中迎来爆发。
得知新教宗的体内有女性子宫和卵巢时,震惊之余,眼泪先流了出来。
我突然理解了之前所有的铺垫。
主教Benitez 在战争期间给刚果遭受种族灭绝性暴力的女性受害者建立医院,并且在教廷为餐点祈福时说了大家都意想不到的话:“ Bless all those who cannot share this with us and help us, oh lord, as we eat and drink, to remember the hungry, the thirsty, the sick and the lonely and the sisters who prepared this food for us. Through Christ Our Lord. Amen.”(请保佑所有不能与我们共享这一餐的人,并在我们吃喝的时候,帮助我们记住饥饿、干渴、生病和孤独的人以及为我们准备这一餐的修女。
通过我们的主耶稣,阿门。
)而作为性少数者,他是不涉党争的中立人士,过往的经历更让他看到众生之苦。
因此最后的剖白成了扭转选举局势的关键:“With respec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war? I carried out my ministry in Congo, in Baghdad, in Kabul. I have seen the lines of the dead and wondered Christian and Muslim. Would you say we have to fight? What is it you think we’re fighting? Do you think it’s those deluded men who had carried out these terrible acts today? No, my brothers. The thing you’re fighting is here , inside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If we give in to hate now, if we speak of ‘sides’ instead of speaking for every man and woman. This is my first time here, amongst you. And I suppose it will be my last. Forgive me, but these last few days we have shown ourselves to be small petty men, we have seemed concerned only with ourselves, with Rome, with these elections, with power. But things are not the church. The church is not tradition. The church is not the past. The church is what we do next. ”(恕我直言,你们对战争了解多少呢?
我在刚果开展传道工作,在巴格达,在喀布尔。
我看到了成队的尸体,我想知道基督徒和穆斯林。
你说我们必须战斗吗?
你认为我们在争什么呢?
你认为是那些痴心妄想的人实施了今天这些可怕的行径吗?
不,我的兄弟。
如果我们现在屈服于仇恨,如果我们谈论的是“阵营”,而不是为每个男人和女人说话,那么你们要对抗的东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这是我第一次来这里来到你们中间,我想这也将是我最后一次。
请原谅我,但在过去几天里,我们显示出了自己的小家子气,我们似乎只关心自己,只关心罗马,只关心这些选举,只关心权力。
但教会的情况并非如此。
教会不是传统。
教会不是过去。
教会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虽然大部分观众对于教宗的去处早有猜测,但镜头语言也明确给出了答案。
下一任教宗坐在正中间,把党派和争论隔绝于两侧,光线只会落在他身上。
电影的最后,劳伦斯望向窗外,看到修女们走出教堂说说笑笑,和前面埋头工作的压抑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新教宗所带来的启示和展望,女性的伏笔自此完整。
对于故事解读,无论是前面Bellini主教无心的一句“教宗下棋时总是领先我八步”、拒绝劳伦斯的辞职、提升Benitez为红衣主教让他来选举,还是安排与黑人主教Adeyemi有染的修女进场,这一切看上去都像是前教宗的一手安排。
但我不愿意这么想,不然它就沦为一个简单暴力的天才叙事。
可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远不止于此。
有人诟病这部电影的设置太dramatic,认为把跪舔lgbt的政治正确放在宗教这样严肃的语境中非常掉价。
对此,我想用劳伦斯在电影中的演讲来回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let me tell you, there is one sin which I have come to fear above all others—certainty. Certainty is the great enemy of unity. Certainty is the deadly enemy of tolerance. Even Christ was not certain at the end. My God, my God, why are you forsaken me? He cried out in his agony at the ninth hour on the cross. Our faith is a living thing, precisely because it walks hand-in-hand with doubt. If there was only certainty and no doubt, there would be no mystery and therefore no need for faith. Let us pray that God will grant us a Pope who doubts. And let him grant us a Pope who sins and asks for forgiveness and who carries on. ”(让我告诉你们,有一种罪是我最害怕的——确定性。
确定性是团结的大敌。
确定性是宽容的死敌。
就连基督最后也无法确定,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在十字架上的第九个小时,他在痛苦中呼喊。
我们的信仰是有生命的,正因为它与怀疑携手同行。
如果这里只有确定性和无可置疑,就不会有神秘感,因此也就不需要信仰。
让我们祈祷上帝赐予我们一位敢与怀疑的教宗。
请他赐予我们一位犯过错请求宽恕并砥砺前行的教宗。
)如上。
电影里教宗的乌龟终于爬了出来,不再固步自封。
电影外的我们如果只接受一套规则,那一切又如何进步呢?
大银幕。本以为当谍战片、政悚片去拍还挺有意思的,有效的类型化处理,加上依托情节剧电影的优势。看到最后也是服了,能想出那个反转的人真是跳梁小丑啊。音乐只要一起就知道这铁定又是新西线无战事那位的配乐成果了,装腔作势、喧嚣吵闹。#LFF
简介有点过于危言耸听了,教廷这些年什么没有经历过,撼动教会最深的根基谈何容易,(即使头顶炸裂,也不过顶多擦伤,落得一身灰而已。)选教宗版《十二怒汉》。老教宗离去前布下一盘大局,一箭双雕那招真厉害。“他永远领先8步。”——7轮投票+登基前渡劫。Civil War显得过于“小家子气”了,本片才是大局观。
这真是一场好戏
其他都很好,可惜剧本不可信,新教皇是一个隐秘的“卧底”,身份不为人知,没有管理经验,仅凭一段演讲当选……枢机主教们在选举前不审查候选人,不排除争议人选,太儿戏了吧?……另外假设新教皇知道这是在选全球12亿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终身制的,除非他主动辞职。他会怎么办?他不至于认为自己双性人的身份不会引发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激烈冲突,甚至导致教会的分裂吧?如果新教皇知道仍然选择就任,那么他将面临巨大的道德和现实挑战。
明面上是一堆老男人所谓的自由派、保守派抗衡,仿佛是把社会生态放在了宗教的培养皿里观察,却在暗线埋下了早已被书写的权谋大戏,有种老登们排排坐过家家的美感。一个双性人就成了他们的致命打击,无权的修女云淡风轻一句话就能改写胶着的战局、宗教的威严仅仅面对一副多出来的卵巢和子宫就变得无比脆弱,如此不堪一击的东西为何要引得众人信仰、又为何要拍成一部冗长的电影?看在画面很美的份上还是加一星吧,至少收获了不少壁纸
白左的终极意淫
Make pope catholic and Italian again!
看惯了短视频的,二倍速都看不了这个片,所以推荐正常速度看一遍。。。很严肃的几个男三男四的角儿,因在各种美剧里胡乱瞎演了一些角色,以至于在这片里严肃不起来。。。英国病人发挥正常,异次元未受伤老年版。修女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演员也大有来历!!!
离谱,要是给罗马教廷看到估计要被笑死。好莱坞关于教皇的电影总是围绕以下主题:性丑闻、权力斗争、脱离现实,然后安排上一个不想当选却阴差阳错被选上的主角(虽然本片最后"反转"了,可仍然没能免于俗套),发表和平、包容的宣言,最后完满结束。可是在当下,罗马教会本身就是因为其代表了一种稳定的价值观才受重视的—-注意是稳定而不是保守,罗马教会从来就是以现实和规则为名,一些看似妥协于时代的举措仍然是其规则的延伸。本片最后的"揭示"是作家对教义和教会的异想天开,也使前面合格的视听画面沦为真正的闹剧。它本身是生硬的,与现实是不符的。总体评价就是对宗教缺乏常识的左派再次“欺软怕硬”对天主教进行自我感动式的解构。
意外的轻松、有趣,狗血不断,像看了场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会换届选举。
“让我告诉你们,有一种罪是我最害怕的——确定性。”——我的人生嘴替!忍住前面的慢节奏,后续会渐入佳境,电影构图犹如油画般精美。
3.5星。从战争类型到宗教题材,这位德国导演可谓摸准了奥斯卡的口味,迅速成为颁奖季的宠儿。熟练运用类型元素的符号,将当今国际政坛的热点、宗教纷争、恐怖袭击,以及性少数群体的话题,统统巧妙地浓缩在一场宗教领袖的闭门选举里。凡是与选举有关的题材都摆脱不了政治隐喻,这部同样如此,直指政治虚伪、丑陋的本质。各种阴谋诡计、权术斗争、抹黑行为接踵而至,既营造了千头万绪的悬疑气氛,也有讽刺现实的神来之笔,即便是对宗教题材不感兴趣的观众也会在多层反转的情节中享受到观赏的乐趣。
这不就是陈思诚《解密》最想实现的效果啊。
7。所以最后的结局是老教宗设计的确定性呢,还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呢?《年轻的教宗》《新教宗》比这强太多了。
虽然这次不是Netflix出品,但风格依旧是Netflix“精品美剧”式美学。不过本片更大的问题在于本该是一场对信仰的严肃思考,却完全让位于三流地摊小说般侮辱智商的权斗,人物塑造也非常的脸谱,更不用说最后那个哗众取宠的反转了
镜头画面还挺精致
有几场画面很美。
一丝不苟的袍服仪轨组成的矩阵渗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古老封闭蛹壳内的腐臭,正是这些充当教廷外骨骼的细至纤毫繁冗规格支撑起大而无当身躯苟延拖行。星点攒动的主教红帽如同雀鸟群集俯冲在尸山饱餍,修女闪现画框边角的沉默剪影燕尾般不动声色裁开蜚语谍报窸窣浓重的男人世界。在一部汇集了白人为主老年男演员的趣味仅限密谋宫斗的金玉其外情节剧里,矛盾地兼备剥削和赋权的结尾反转更富玩味。一方面它作为剧情震撼爆点的叙事机关功能性以顺直凝视消费了性别酷儿经历,可另一方面电影对坚守自我的间性者赢得教皇之位的隐秘反叛采取的是视其为对抗天主教会传统伟大胜利的积极态度。尽管处于配角地位的benitez没能被详实塑造,少数刻板印象累加的人设也有涉及主流写作边缘化修辞之嫌,但不可否认不完美的代表和呈现仍然存有回响进步感召的意义。
【2024 哈利波特 美漫之火 剧情 英国】[视]枯燥,快进,节奏慢。题材冷门,文戏为主,场景和服装还行,戏份集中在宗教建筑内。导演《西线无战事》《梅尔罗斯》,神父们抽烟玩手机,食堂包云吞,领袖圆寂,继承人竞争
导演将候选人角色献祭一样逐一奉献,到最后遗失了真实感。不过镜头语言真的厉害,气氛、调度、情绪都给得够够的。